CN107526467B -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6467B
CN107526467B CN201710662556.0A CN201710662556A CN107526467B CN 107526467 B CN107526467 B CN 107526467B CN 201710662556 A CN201710662556 A CN 201710662556A CN 107526467 B CN107526467 B CN 107526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groove
annular frame
frame body
touch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625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6467A (zh
Inventor
柯思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625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264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26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6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6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6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环形框体和光学膜片;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触控显示模组还包括环形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第一胶带部从凹槽侧面延伸至凹槽底面,连接部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胶带部,且连接部部分覆盖第一胶带部背离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部分连接部与部分凹槽底面之间形成通气孔结构,通气孔结构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不仅可以感测用户触控操作的位置信息,还能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通过压力触控技术,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感知轻压以及重压的力度,并调出不同的对应功能,压感触控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
请参考图1,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01以及背光模组02,显示面板01和背光模组02通过遮光胶带05粘黏边缘部分实现连接。显示面板中包括第一电极03,背光模组中包括第二电极04,第一电极03和第二电极04分别接收电信号后,二者之间形成基础电容。由于遮光胶带05有一定的厚度,显示面板01和背光模组02之间存在一空气层06。该空气层06的存在使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显示面板01向背光模组02侧发生形变,即为第一电极03和第二电极04之间的距离d变小了。根据电容的计算公式,C=εS/4πkd,当d发生变化时,基础电容C的值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计算基础电容的变化,可以感测用户的触控的压力的大小。
请参考图2,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装置中遮光胶带05为环形封闭设计,这种设计中,在对显示面板01施加压力和撤销压力后空气层06中的空气无法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导致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长,无法做到较好的用户体验。
请参考图3,对遮光胶带05环形封闭设计的触控显示装置做压力触控实验。对触控显示装置施加压力后测定第一电极03和第二电极04之间的触控信号值和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五次平行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1”、“#2”、“#3”、“#4”和“#5”分别表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测试装置编号;“触控信号值”为触控显示装置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值,与电容信号的变化量有关;“恢复时间”为触控显示装置在同一触控压力下,显示面板发生形变后的恢复时间。示例性地,图3中第一组测试装置的恢复时间为7秒,触控信号值对应的数值为398。从数据图表可以看出,五次试验中,400<触控信号值<450,而压感触控信号的恢复时间最慢为7s,最快也需要4.6s才能恢复。压力触控信号恢复时间较慢。
为了解决压力触控信号恢复时间较慢的问题,请参考图4,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在遮光胶带05上四个角部做通气孔051的设计。这种设计虽然缩短了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但是遮光胶带的通气孔处容易出现漏光现象,无法满足窄边框项目的品质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环形框体和光学膜片,环形框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光学膜片,环形框体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内侧面,环形框体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外侧面,内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为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触控显示模组还包括环形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设置在环形框体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环形框体朝向遮光胶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凹槽朝向遮光胶带的表面为凹槽底面;凹槽还包括两个凹槽侧面,凹槽侧面与凹槽底面连接,且两个凹槽侧面相对设置;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第一胶带部从凹槽侧面延伸至凹槽底面,连接部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胶带部,且连接部部分覆盖第一胶带部背离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在垂直于凹槽底面的方向上,连接部与凹槽底面至少部分交叠;部分连接部与部分凹槽底面之间形成通气孔结构,通气孔结构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第一胶带部的宽度和连接部的宽度相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胶带部为双面胶;连接部为单面胶,连接部背离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为胶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与第一胶带部背离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相接触的区域为连接区域;沿凹槽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连接区域的长度为L1,L1≥0.3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凹槽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通气孔结构的长度为L2,L2≥0.5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凹槽底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凹槽侧面的厚度为H1,连接部的厚度为H2;其中,H1=H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框体具有四个角部;四个角部均设置有通气孔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框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均设置有通气孔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铁框设置在环形框体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第二压力触控电极设置在铁框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或者铁框复用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驱动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感测电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测电极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自电容触控电极,自电容触控电极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胶带部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连接部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中,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之间形成基础电容用于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其中,背光模组的环形框体中设置有通气孔结构,通气孔结构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并且,通过设置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使连接部覆盖通气孔结构,可以防止通气孔结构的位置处发生漏光现象。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一种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具有封闭设计的遮光胶带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实验结果图;
图4是图1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另一种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6中AA’线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实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5、图6和图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背光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沿图6中AA’线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背光模组20包括环形框体21和光学膜片40,环形框体21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光学膜片40,环形框体21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内侧面211,环形框体21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外侧面212,内侧面211的法线n的延伸方向为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1,背光模组20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触控显示模组还包括环形的遮光胶带30,遮光胶带30设置在环形框体21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环形框体21朝向遮光胶带30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22,凹槽22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21;凹槽22朝向遮光胶带30的表面为凹槽底面221;凹槽22还包括两个凹槽侧面222,凹槽侧面222与凹槽底面221连接,且两个凹槽侧面222相对设置;遮光胶带3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31和至少一个连接部32;第一胶带部31从凹槽侧面222延伸至凹槽底面221,连接部32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胶带部31,且连接部32部分覆盖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在垂直于凹槽底面221的方向上,连接部32与凹槽底面221至少部分交叠;部分连接部32与部分凹槽底面221之间形成通气孔结构220,通气孔结构220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21。其中,垂直于凹槽底面221的方向请参考图中的Z方向。
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其中,显示面板10具有显示图像信息的功能,背光模组20为显示面板10提供光源。背光模组20包括环形框体21和光学膜片40,光学膜片40可以为一片,也可以为具有不同光学功能的多片,例如光学膜片40可以包括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等具有不同光学功能的膜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环形框体21的截面为环形,可选的,环形框体21可以嵌合在金属框中,金属框可以容纳环形框体21和光学膜片40,并且金属框可以抗冲击,保护环形框体21和光学膜片40。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通过环形的遮光胶带30固定相对位置。遮光胶带30中至少部分结构为双面胶,遮光胶带30的一面与环形框体21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至少部分粘合,另一面与显示面板10朝向背光模组20的一侧表面至少部分粘合。除此之外,遮光胶带30通常为黑色,可以吸收多余的光线,防止触控显示模组发生漏光现象。
为了实现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感测功能,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1,背光模组20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1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之间形成基础电容用于感测触控操作的压力大小,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1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关系均不作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为了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在环形框体21中设置了通气孔结构220,下面对通气孔结构220进行具体说明。为了设置通气孔结构220,本发明实施例对环形框体21和遮光胶带30均进行了结构的改进。首先,对环形框体21的结构改进进行说明。环形框体21朝向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内侧面211,环形框体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外侧面212,内侧面211的法线n的延伸方向为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换言之,环形框体在某一位置处的厚度的计算方法是,取该处的内侧面211的法线n,内侧面211和外侧面212沿着法线n的距离即为该处环形框体的厚度。环形框体21朝向遮光胶带30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22,本实施例中,仅示意了一个凹槽22;其中,凹槽22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21,凹槽22包括凹槽底面221、两个相对设置的凹槽侧面222。下面,对遮光胶带30的结构改进进行说明。遮光胶带3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31和至少一个连接部32,两个第一胶带部31分别从两个凹槽侧面222延伸至凹槽底面221,在凹槽底面221上,两个第一胶带部3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二者不相接触。在凹槽22中还设置有连接部22,连接部32部分覆盖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连接部32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胶带部31。在垂直于凹槽底面221的方向上,连接部32与凹槽底面221至少部分交叠,。部分连接部32与部分凹槽底面221之间便形成了通气孔结构220,换言之,通气孔结构220被连接部32覆盖,因此,连接部32可以减少或者防止两个第一胶带部31之间的位置处发生漏光。由于凹槽22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21,相应的,通气孔结构220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2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之间形成基础电容用于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其中,背光模组的环形框体中设置有通气孔结构,通气孔结构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并且,通过设置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使连接部覆盖通气孔结构,可以防止通气孔结构的位置处发生漏光现象。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5、图6和图7,第一胶带部31为双面胶;连接部32为单面胶,连接部32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321为胶面。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遮光胶带30包括第一胶带部31和连接部32,第一胶带部31为双面胶,用以将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粘合固定;连接部32为单面胶,连接部32部分覆盖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由于第一胶带部31为双面胶,因而可以粘合连接部32。连接部32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321为胶面,可以辅助第一胶带部31以粘合固定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沿用了图6的附图标记,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为了进一步防止漏光现象的发生,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沿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第一胶带部31的宽度d1和连接部32的宽度d2相同。其中,内侧面211的法线n的延伸方向为环形框体21的厚度方向。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通过设置第一胶带部31的宽度d1和连接部32的宽度d2相同,可以防止第一胶带部31过窄发生的局部漏光现象,进一步提升了触控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沿用了图7的附图标记,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部32与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相接触的区域为连接区域S1;沿凹槽侧面222的法线c的延伸方向,连接区域S1的长度为L1,L1≥0.3mm。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为了防止连接部32与第一胶带部31相接触的区域过小,造成连接部32和第一胶带部31的相对位置关系容易被外力改变,从而造成连接部32发生移位或者脱离的现象,连接部32与第一胶带部31的连接区域S1不宜过小,连接区域S1的长度L1至少为0.3mm,从而提高触控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9,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沿凹槽侧面222的法线c的延伸方向,通气孔结构220的长度为L2,L2≥0.5mm。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为了保证通气孔结构220的通气效果,通气孔结构220的长度为L2不宜过窄,至少为0.5mm。将通气孔结构220的长度L2设置为至少0.5mm,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9,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沿凹槽底面221的法线a的延伸方向,凹槽侧面的厚度为H1,连接部的厚度为H2;其中,H1=H2。本实施例中,由于凹槽侧面的厚度H1与连接部的厚度H2相等,并且由于连接部32覆盖在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上,因此连接部32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321与凹槽22以外的第一胶带部31背离凹槽底面221的一侧表面是平齐的,从而使得遮光胶带30背离环形框体21的一侧表面可以在同一平面中,有利于连接部32与显示面板10的紧密配合。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沿用了图6的附图标记,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环形框体21具有四个角部22;四个角部22均设置有通气孔结构220。图10中,以环形框体21的投影为环形的矩形为例进行说明,环形框体21包括四个直角部;可选的,环形框体21的投影可以为环形的圆角矩形,环形框体21包括四个圆角部;可选的,环形框体21可以包括五个以上的角部,并且角部可以为直角、圆角、锐角或者钝角,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在四个角部均设置了通气孔结构220,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之间的空气均匀、快速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沿用了图6的附图标记,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环形框体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1a和第二侧21b,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21c和第四侧21d;第一侧21a、第二侧21b、第三侧21c和第四侧21d均设置有通气孔结构220。图10中,以环形框体21的投影为环形的矩形为例进行说明,环形框体21包括四侧;可选的,环形框体21的投影为环形的五个边以上的多边形,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在第一侧21a、第二侧21b、第三侧21c和第四侧21d均设置了通气孔结构220,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之间的空气均匀、快速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说明通气孔结构220的具体设置方式,图10和图11中仅示意了触控显示模组的部分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沿用了图5的附图标记,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背光模组20还包括铁框23,铁框23设置在环形框体21远离显示面板10一侧;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设置在铁框23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或者铁框23复用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示例性的说明了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的具体设置方式。背光模组20还包括铁框23,环形框体21嵌合在铁框23中,铁框23和环形框体21共同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光学膜片40。其中,可以在铁框23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触控电极12,或者直接向铁框23传输电信号,将铁框23复用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图12中,仅示意了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设置在铁框23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的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由于铁框23通常材质较硬,因而铁框23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平整的平面;将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设置在铁框23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或者铁框23复用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可以使得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1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之间的基础电容较准确,不会因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12所在平面凹凸不平而造成各处的基础电容不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的压力触控电极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压力触控电极的一种设置方式请参考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驱动电极13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感测电极1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触控驱动电极13或触控感测电极14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互电容工作模式的触控驱动电极13和触控感测电极14,触控驱动电极13和触控感测电极14之间形成电容用于感测触控的位置信息。其中,触控驱动电极13或触控感测电极14中的任一者可以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在触控显示模组感测触控位置的阶段,触控驱动电极13和触控感测电极14用于感测触控位置;在触控显示模组感测触控压力的阶段,触控驱动电极13和触控感测电极14中的一者与背光模组中的第二压力触控电极一同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通过复用触控驱动电极13或者触控感测电极14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触控感测电极或触控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13中,仅仅示意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测电极。
压力触控电极的另一种设置方式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包括自电容触控电极15,自电容触控电极15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本实施例中,自电容触控电极15与大地形成对地电容,用于感测触控的位置信息。在触控显示模组感测触控位置的阶段,自电容触控电极15接收电信号、与大地形成对地电容,感测触控的位置信息;在触控显示模组感测触控压力的阶段,自电容触控电极15与背光模组中的第二压力触控电极一同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图14仅以自电容触控电极15为矩形、且呈阵列式排布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自电容触控电极15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关系有多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中,通过复用自电容触控电极15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自电容触控电极与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14中,仅仅示意了自电容触控电极。
本发明在此示例性的提供了上述两个实施例以说明压力触控电极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理解的是,压力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上述两个实施例不应造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可选的,在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胶带部31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连接部32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5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200。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触控显示装置1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触控显示模组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实验结果图。其中,“1”、“2”、“3”和“4”分别表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测试装置编号。示例性地,图16中第一组测试装置的恢复时间为1.00秒,触控信号值对应的数值为380。从数据图表可以看出,四次试验中,380<触控信号值<450,而压感触控信号的恢复时间最慢为1.00s,最快只需要0.80s就能恢复。压力触控信号恢复时间显著减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压力触控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同一触控压力下具有更短的恢复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触控信号值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进方案在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的时候,并没有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其他性能。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中,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之间形成基础电容用于感测触控压力的大小。其中,背光模组的环形框体中设置有通气孔结构,通气孔结构沿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环形框体,使得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空气可以迅速有效的排出和进入,减少压感信号的恢复时间,提高压力感测的精度。并且,通过设置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使连接部覆盖通气孔结构,可以防止通气孔结构的位置处发生漏光现象。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环形框体和光学膜片,所述环形框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所述光学膜片,所述环形框体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内侧面,所述环形框体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外侧面,所述内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显示模组还包括环形的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设置在所述环形框体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
所述环形框体朝向所述遮光胶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环形框体;所述凹槽朝向所述遮光胶带的表面为凹槽底面;所述凹槽还包括两个凹槽侧面,所述凹槽侧面与所述凹槽底面连接,且所述两个凹槽侧面相对设置;
所述遮光胶带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胶带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
所述第一胶带部从所述凹槽侧面延伸至所述凹槽底面,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胶带部,且所述连接部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胶带部背离所述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在垂直于所述凹槽底面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槽底面至少部分交叠;部分所述连接部与部分所述凹槽底面之间形成通气孔结构,所述通气孔结构沿所述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环形框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环形框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胶带部的宽度和所述连接部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胶带部为双面胶;所述连接部为单面胶,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为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胶带部背离所述凹槽底面的一侧表面相接触的区域为连接区域;
沿所述凹槽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区域的长度为L1,L1≥0.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凹槽侧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所述通气孔结构的长度为L2,L2≥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凹槽底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所述凹槽侧面的厚度为H1,所述连接部的厚度为H2;其中,H1=H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框体具有四个角部;所述四个角部均设置有所述通气孔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框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
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三侧和所述第四侧均设置有所述通气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所述铁框设置在所述环形框体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
第二压力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铁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或者所述铁框复用为所述第二压力触控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驱动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感测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或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自电容触控电极,所述自电容触控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胶带部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
所述连接部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者无纺布。
13.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
CN201710662556.0A 2017-08-04 2017-08-04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5264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2556.0A CN107526467B (zh) 2017-08-04 2017-08-04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2556.0A CN107526467B (zh) 2017-08-04 2017-08-04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6467A CN107526467A (zh) 2017-12-29
CN107526467B true CN107526467B (zh) 2020-04-03

Family

ID=60680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62556.0A Active CN107526467B (zh) 2017-08-04 2017-08-04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264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4239A (zh) * 2018-03-19 2018-07-27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成型方法
CN109213391B (zh) * 2018-09-25 2020-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9939B1 (ko) * 2007-03-02 2013-1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압력보상방법
CN201638195U (zh) * 2010-03-16 2010-11-17 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气压平衡构造
KR102206385B1 (ko) * 2014-04-11 2021-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101667663B1 (ko) * 2015-10-21 2016-10-20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입력 장치
CN105975138B (zh) * 2016-07-08 2019-0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6162475U (zh) * 2016-09-22 2017-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206209663U (zh) * 2016-11-07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6467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836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put device
JP5134327B2 (ja) 表示装置
US8808483B2 (en) Method of making a curved touch panel
CN102693036B (zh) 制造用于触摸屏的透明电路基板的方法
JP5199913B2 (ja)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US9684397B2 (en) Laminated structure, a touch display having a laminated structure, and a lamin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214324B1 (ko) 판형상 부재 접합체의 제조방법 및 투명기판을 갖는 전자부재
US9886112B2 (en) Pressing pa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module
US9569021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40240641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7291284B (zh) 触摸显示装置
CN112068236B (zh) 偏光片结构、模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26467B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8873421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EP3229117B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unit thereof
US20130328732A1 (en) Touch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CN104571654B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KR101986383B1 (ko) 입력장치
CN107229159B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10573095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746974U (zh) 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140008612A (ko) 휴대용 단말기
CN108957840B (zh)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KR102601719B1 (ko) 터치 센싱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US10203552B2 (en) Rubber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