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07837B -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07837B
CN107507837B CN201710687184.7A CN201710687184A CN107507837B CN 107507837 B CN107507837 B CN 107507837B CN 201710687184 A CN201710687184 A CN 201710687184A CN 107507837 B CN107507837 B CN 107507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sub
connection portion
lin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871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07837A (zh
Inventor
席克瑞
崔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871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07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07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7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07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7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01L27/124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for preventing breakage, peeling or short circui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有第一引线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有第二引线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多个过孔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延长包括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显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柔性显示、电泳显示等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为保证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有足够的亮度,例如在较亮的环境中使用时,显示面板所采用的驱动电压比较高。长时间在较高电压的驱动下,显示面板中的一些信号传输线路,尤其是换线的部位所受到的电应力较大,容易被腐蚀。这里,换线指的一条信号线通过过孔或者其他方式与另一条信号线电连接。同一信号可以由一条信号线转换到与该条信号线电连接的其他信号线上。当换线的部位向信号线的投影位于信号线上时,如果用于两条信号线电连接的过孔处的导电材料腐蚀后,在电应力的作用下,信号线继换线部位之后很快也会被腐蚀断线。这样一来,在换线的部位信号线容易发生断路,引起显示面板无法正常显示,使得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上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依次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以及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第一导电层形成有第一引线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引线的至少一侧,且第一连接部沿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连接;第二导电层形成有第二引线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二引线的至少一侧,且第二连接部沿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多个过孔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阵列基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通过在第一引线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连接部,在第二引线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二连接部,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多个过孔连接,使得换线的部位(通过过孔的导电材料)向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既不在第一引线上,也不在第二引线上。当显示面板长时间工作在大电压下,或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时,实现换线的一个或多个过孔对应位置处的第一连接部或者第二连接部的材料容易发生腐蚀。随着显示面板的继续使用腐蚀部位由第一连接部扩散到第一引线使得第一引线断线,或者腐蚀部位由第二连接部扩散到第二引线使得第二引线断线时间与实现换线的过孔和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均相交这种换线方式的腐蚀部位由过孔位置处扩散到第一引线而使第一引线断线或者腐蚀部位由过孔位置处扩散到第二引线而使第二引线断线的时间相比变长。从而可以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另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另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再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身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结合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1、依次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的第一导电层12和第二导电层1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4之间的第一绝缘层13。
这里,衬底基板11例如可以为满足一定光透过率的硬质基板如玻璃基板等。此外,衬底基板11还可以为柔性基板如聚酰亚胺基板等。
第一导电层12和/或第二导电层14例如可以为满足一定电导率的金属材料如镍/钛/镍合金。或者第一导电层12和/或第二导电层14例如可以为满足一定电导率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如铟锡氧化物。此外,第一导电层的材料和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第一导电层12形成有第一引线121以及第一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2设置于第一引线121的至少一侧。第一连接部122沿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121连接。
第二导电层14形成有第二引线141以及第二连接部142。第二连接部142设置于第二引线141的至少一侧。第二连接部142沿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141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接部122位于第一引线121的一侧。同时,第二连接部142位于第二引线14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2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部142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所在直线的同一侧。
第一连接部122与第二连接部142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中的多个过孔101连接。图1可以为图2沿虚线AA’截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这样,当信号在第一引线121上传输时,信号经过与第一引线12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2通过过孔101传输到第二连接部142;再经过第二连接部142传输到第二引线141上。这样在第一绝缘层13的位于上述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4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换线的部位(也即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3中的过孔),完成了第一引线121到第二引线141的换线,实现了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2的电连接。可以理解,信号可以由第一引线121传输到第二引线141上。同样信号也可以由第二引线141传输到第一引线121上。在本申请中以信号由第一引线121传输到第二引线141上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引线121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连接部122,在第二引线141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二连接部142,将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42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的多个过孔101连接,使得实现换线的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正投影既不在第一引线121上,也不在第二引线141上。这样当显示面板长时间工作在大电压下,或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时,实现换线的一个或多个过孔101对应位置处的第一连接部122或者第二连接部142的材料容易发生腐蚀。随着显示面板的继续使用,腐蚀部位向周围扩散。由于第一连接部122不在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连接部142也不在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上。这样,腐蚀部位由第一连接部122扩散到第一引线121使得第一引线121断线,或者腐蚀部位由第二连接部142扩散到第二引线141使得第二引线141断线的时间与实现换线的过孔101和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1均相交这种换线方式的腐蚀部位由过孔101位置处扩散到第一引线121而使第一引线121断线或者腐蚀部位由过孔101位置处扩散到第二引线141而使第二引线141断线的时间相比变长。从而可以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142覆盖部分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42覆盖第一连接部122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101与第一连接部122电连接。这样,可以利用阵列基板的现有膜层结构实现第一引线121与第二引线142的电连接,可以节约制作显示面板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大于2μm。此外,上述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大于2μm。由于制作过孔的曝光、显影等工艺误差约±2μm,为了避免在制作过孔的过程中由于工艺误差的存在而使得形成的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引线121或者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上,因此,设置上述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大于2μm;以及上述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大于2μm。为了延长腐蚀穿透第一引线121或者第二引线141的时间,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121的最小距离D1越大越好,同理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的最小距离D2越大越好。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121的最小距离D1不可能无限大,同理多个过孔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的最小距离D2不可能无限大。进一步可选的,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121的最小距离D1可以小于10μm;多个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的最小距离D2可以小于10μm。
请继续参考图3,图3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另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2所示的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不同,如图3所示,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可以互相垂直。第一连接部122位于第一引线121的一侧。且第一连接部122沿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121连接。第二连接部142位于第二引线14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142沿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141连接。第二连接部142可以覆盖部分第一连接部122。
第二连接部142覆盖第一连接部122的部分通过过孔101与第一连接部122连接。由于第二连接部142通过过孔101与第一连接部122连接,实现了第二引线141与第一引线121的连接。
同样,由于实现信号连接的过孔101位于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42。且第一连接部122设置在第一引线101的一侧;同时第二连接部142设置在第二引线141的一侧。这样,当一个过孔101处的导电材料发生腐蚀使得信号无法传输时,由于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1没有受到腐蚀,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1之间可以通过其他过孔101继续传输信号。直到最后一个过孔101处的导电材料被腐蚀,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32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断开为止。相比过孔10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上或者位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上的换线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线方式可以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此外,由于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一引线141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和多条第二引线141实现电连接。若一个第一连接部122对应的过孔101处的导电材料发生腐蚀而使得该第一连接部与其对应的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断开时,若第一引线没有被腐蚀断线和/或第二引线没有被腐蚀断线,第一引线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其他的第二连接部向其他的第二引线传输信号。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受连接部位腐蚀的影响降至最低。
值得指出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此外,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90°之间的任意角度。也就是说,第一引线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相交。
请继续参考图4,图4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22位于第一引线12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142位于第二引线141的一侧不同,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22可以包括第一子部1221和第二子部1222,第一子部1221和第二子部1222分别位于第一引线121的相异两侧。第一子部1221和第二子部1222均沿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22位于第一引线121的相异两侧,且第一连接部122在第一引线1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引线121连接。第二连接部142可以包括第五子部1421和第六子部1422,第五子部1421和第六子部1422分别位于第二引线141的相异两侧。且第五子部1421和第六子部1422均沿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141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142位于第二引线141的相异两侧,且第二连接部142在第二引线14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二引线14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子部1421可以覆盖部分第一子部1221。第六子部1422可以覆盖部分第二子部1222。第五子部1421覆盖第一子部1221的部分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中的过孔101与第一子部1221电连接。第六子部1422覆盖第二子部1222的部分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中的过孔101与第二子部1222电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引线121两侧的第一子部1221和第二子部1222与第二引线141设置在第二引线141两侧的第五子部1421和第六子部1422之间的连接实现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1之间的电连接(也即第一引线121到第二引线141的换线),进而可以实现信号由第一引线121到第二引线141的传输。
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4所示。此外,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还可以相交。
通过在第一引线121的两侧设置第一子部1221和第二子部1222,在第二引线141的两侧设置第五子部1421和第六子部1422,且第一子部1221通过过孔101与第五子部1421电连接,第二子部1222通过过孔101与第六子部1422电连接。这样,如果第一引线121一侧的第一子部1221对应的过孔101处的导电材料发生腐蚀引起第一子部1221与第五子部1421之间的电连接失效,此时,如果第一引线121和第二引线141没有由于腐蚀而发生断路,则第一引线121另一侧的第二子部1222与第二引线141的另一侧的第六子部1422之间的连接仍然可以实现第一引线121与第二引线141之间的信号传输。这样,可以进一步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00包括设置衬底基板21,依次设置在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一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4、位于第一导电层22和第二导电层24之间的第一绝缘层23。
第一导电层22形成有第一引线221和第一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222设置在第一引线221的一侧。第二导电层24形成有第二引线241和第二连接部242。第二连接部242设置在第二引线241的一侧。
与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200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层24远离第一导电层22一侧的第三导电层26,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24和第三导电层26之间的第二绝缘层25。其中,第三导电层26形成有第三连接部26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61可以覆盖部分第一连接部222,同时,第三连接部261还可以覆盖部分第二连接部242。
第三连接部261覆盖第一连接部222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3和第二绝缘层25中的多个过孔201与第一连接部222电连接。第三连接部261覆盖第二连接部242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5中的多个过孔201与第二连接部24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22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接部222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和第二连接部242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引线22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所在直线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42可以覆盖部分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42也可以完全不覆盖第一连接部222。图5可以为图6沿虚线BB’截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42分别与第三连接部261通过过孔201电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引线221和第二引线241之间的电连接。当信号由第一引线221上传输时,信号经过与第一引线22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22通过过孔201传输到第三连接部261;再经过第三连接部261传输到第二连接部242,最后由第二连接部242传输到第二引线241上。这样在上述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42和第三连接部261设置换线部位,实现了第一引线221和第二引线242的电连接。同时,由于第一连接部222不在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连接部242不在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上,这样当实现换线的过孔处的导电材料(与第三连接部的材料相同)发生腐蚀时,腐蚀部位向第一引线221、第二引线241或者向第三连接部扩散而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之间的电连接完全断开的时间相比过孔与第一引线221和第二引线241均相交的换线方式由于过孔201处导电材料的腐蚀引起的第一引线221和第二引线241之间的电连接完全断开的时间变长。只要第一引线221第二引线241、第三连接部不被腐蚀断开,第一引线221就可以传输信号。第一引线221上的信号就可以通过其他未被腐蚀的过孔201的导电材料传输到第二引线241上。从而可以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多个过孔20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22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1可以大于2μm。上述多个过孔20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d2可以大于2μm。进一步可选的,多个过孔20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221的最小距离d1可以小于10μm。多个过孔20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与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的最小距离d2可以小于10μ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可以为制作位于阵列基板显示区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的导电层,例如金属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可以为制作上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漏电极的导电层,例如金属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可以为制作位于阵列基板显示区的像素区的阳极的导电层,例如铟锡氧化物层。在通常的制作阵列基板的工艺过程中,在制作像素区的阳极之前,需要制作过孔以使得制作的阳极与上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漏电极连接。因此,可以使用同一掩膜版曝光、然后使用同一刻蚀工艺同时形成用于连接阳极与源/漏电极的过孔、用于连接第三连接部261与第一连接部222的过孔201以及用于连接第三连接部261与第二连接部242的过孔201。这样一来,减少了阵列基板的制作工艺步骤。
请继续参考图7,图7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另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6所示的第一引线22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不同,如图7所示,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可以互相垂直。第一连接部222位于第一引线22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242位于第二引线241的一侧。第三连接部261覆盖部分第一连接部221,且第三连接部261覆盖部分第二连接部242。第三连接部261覆盖第一连接部221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3和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一连接部222电连接。第三连接部覆盖第二连接部222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二连接部242电连接。采用上述换线方式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
此外,由于图7所示的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一引线221可以与多条第二引线241通过上述换线方式进行电连接。将第一连接部222设置在第一引线221的一侧,而不是设置在第一引线221上,若与一条第二引线连241接的第一连接部222由于腐蚀而与其对应的第二连接部242之间的电连接断开时,不影响其他第一连接部222与其他的第二连接部242之间的信号传输,从而显示面板可以继续工作。进一步延长了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值得指出是,第一引线121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141向衬底基板11的正投影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90°之间的任意角度。
请继续参考图8,图8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6所示实施例相同,第一导电层形成第一引线及第一连接部,第二导电层形成第二引线及第二连接部。第三导电层形成第三连接部。与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导电层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可以包括第一子部2221和第二子部2222,第一子部2221和第二子部2222分别位于第一引线221的相异两侧。第一子部2221和第二子部2222均沿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引线221的相异两侧,且第一连接部在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引线221连接第三连接部261包括第三子部2611与第四子部2612。第三子部2611覆盖部分第一子部2221,第四子部2612覆盖部分第二子部2222。第三子部2611覆盖第一子部2221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3和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一子部2221电连接。第四子部2612覆盖第二子部2222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3和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二子部222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引线221的两侧设置第一子部2221和第二子部2222,且第一子部2221通过过孔201与第三子部2611电连接,第二子部2222通过过孔201与第四子部2612电连接。这样,如果第一引线221一侧的第一子部2221对应的过孔201处的导电材料发生腐蚀引起第一子部2221与第三子部2611之间的电连接失效,此时,如果第一引线221没有由于腐蚀而断路,则第一引线221另一侧的第二子部2222与第四子部2612之间的连接仍然可以实现第一引线221与第三连接部261的连接。因此,包括采用上述换线结构的阵列基板200的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9所示,图9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再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第二连接部242可以包括第五子部2421和第六子部2422。第五子部2421和第六子部2422位于第二引线241的相异两侧。第五子部2421和第六子部2422均沿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241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242位于第二引线241的相异两侧,且第二连接部242在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二引线241连接。
第三子部2611可以覆盖部分第五子部2421,且第四子部2612可以覆盖部分第六子部2422。第三子部2611覆盖第五子部2421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五子部2421电连接。第四子部2612覆盖第六子部2422的部分通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六子部2422电连接。
在第二引线241的相异两侧分别设置第五子部2421和第六子部2422,且第五子部2421和第六子部2422分别与第三连接部261连接。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引线221与第二引线241之间电连接的信赖性,进一步延长包括上述换线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考图10,图10为图5所示阵列基板中,又一种第一引线、第一连接部、第二引线、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同,第一导电层22形成有第一引线221与第一连接部222,第二导电层24形成有第二引线241与第二连接部242。第三导电层26形成有第三连接部261。与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线221与第二引线241互相平行。第一连接部222设置在第一引线22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242设置在第二引线241的一侧。第一连接部222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部242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引线22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和第二引线241向衬底基板21的正投影之间。
第一连接部222包括第一延伸线201、第二延伸线202和第一连接线203。第一延伸线201和第二延伸线202互相平行,且第一延伸线20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221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一连接线203连接在第一延伸线201和第二延伸线203之间。
第二连接部242包括第三延伸线204、第四延伸线205和第二连接线206。第三延伸线204和第四延伸线205互相平行,且第三延伸线204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引线241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第二连接线206连接在第三延伸线204和第四延伸线205之间。
第三连接部261覆盖部分第一连接线201,且第三连接部261覆盖部分第二连接线206。第三连接部261通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3和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一连接线203电连接,第三连接部261通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5的过孔201与第二连接线206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条互相平行、且不同层的引线之间采用上述换线方式可以增加两条平行且不同层的引线之间电连接的信赖性,从而可以延长包括采用上述换线方式的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请继续参考图11,其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0可以为电泳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301、保护膜303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与保护膜之间的电泳膜。其中保护膜303可以为复合膜层,保护膜303靠近所述电泳膜一侧可以为导电膜层。保护膜303可以通过光学胶与阵列基板贴合。
上述阵列基板301可以采用图2~图4,图6~图10中所示的任意一个换线方式。
由于电泳显示面板的驱动电压较高,采用图1~图10中的任意一个阵列基板以及阵列基板中的换线结构,可以延长电泳显示面板的寿命。增加电泳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
此外,显示面板除了可以是图11所示的电泳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当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采用图2~图4,图6~图10中所示的任意一个换线方式的阵列基板时,均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层形成有第一引线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层形成有第二引线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的第三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
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部分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引线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线的相异两侧,且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均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子部与第四子部,所述第三子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子部;所述第四子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覆盖所述第一子部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一子部电连接;
所述第四子部覆盖所述第二子部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二子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五子部与第六子部,所述第五子部与第六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线的相异两侧,且所述第五子部和所述第六子部均沿所述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
所述第三子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五子部;所述第四子部覆盖部分所述第六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覆盖所述第五子部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五子部电连接;
所述第四子部覆盖所述第六子部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六子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互相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引线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引线向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延伸线、第二延伸线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二延伸线互相平行,且所述第一延伸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在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二延伸线之间;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延伸线、第四延伸线和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三延伸线和所述第四延伸线互相平行,且所述第三延伸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引线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在所述第三延伸线和所述第四延伸线之间;
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线及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线;
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部分通过多个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过孔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引线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2μm;
所述多个过孔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引线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2μm。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电泳显示面板。
CN201710687184.7A 2017-08-11 2017-08-11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Active CN107507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7184.7A CN107507837B (zh) 2017-08-11 2017-08-11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87184.7A CN107507837B (zh) 2017-08-11 2017-08-11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7837A CN107507837A (zh) 2017-12-22
CN107507837B true CN107507837B (zh) 2020-01-21

Family

ID=60690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87184.7A Active CN107507837B (zh) 2017-08-11 2017-08-11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07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4906B (zh) * 2020-04-26 2021-04-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2466848B (zh) * 2020-11-23 2022-08-02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结构和电子器件
CN117480446A (zh) * 2022-05-25 2024-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6208A (ja) * 1993-01-19 1994-08-05 Kawasaki Steel Corp 集積回路のコンタクト抵抗測定器
KR100947534B1 (ko) * 2003-07-15 2010-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1546053B (zh) * 2008-03-24 2012-02-29 索尼公司 安装结构体、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7837A (zh) 2017-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4958B1 (ko) 보강된 부분을 갖는 배선을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디바이스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8695369B (zh) 具有微盖层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409121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7663726B2 (en)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18913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substrate thereof
CN107507837B (zh)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US81794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substrate thereof
JP2007249201A (ja) 表示パネル
US20190386090A1 (en) Display screen
JP2018077777A (ja) タッチ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9148485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1410596B2 (en) Display device preventing a flow of static electricity
KR2007007132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18611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8156850A (ja) 表示装置
KR20210008221A (ko) 표시 장치
CN117518538A (zh) 防窥元件与其制造方法
CN117652224A (zh) 显示基板、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JP2008292827A (ja) 基板及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19159280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偏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