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8500A -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8500A
CN107458500A CN201710491939.6A CN201710491939A CN107458500A CN 107458500 A CN107458500 A CN 107458500A CN 201710491939 A CN201710491939 A CN 201710491939A CN 107458500 A CN107458500 A CN 107458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crew module
main part
fixedly connected
longe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919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8500B (zh
Inventor
陆群
刘穆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9193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585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5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当后舱骨架安装在乘员舱骨架后,利用辅助装配装置支撑在后舱骨架的主体部分与乘员舱骨架之间,从而为后舱骨架提供支撑,避免车身骨架在周转装配过程中出现失稳现象,有效增强整体车身骨架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车身骨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结构及其部件需要安装在车身骨架上,车身骨架结构的稳定性、刚性等对整体汽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轻量化,现有技术有减化车身骨架的需求。作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改进方案,骨架的一部分由原本装设于骨架的电池箱框架来替代。但对于这种改进方案来说,骨架的部分缺失会为装配带来困难,因为骨架的部分缺失会使其余部分在装配时产生失稳现象,若失稳严重,还可能致使骨架发生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当后舱骨架安装在乘员舱骨架后,利用辅助装配装置支撑在后舱骨架的主体部分与乘员舱骨架之间,从而为后舱骨架提供支撑,避免车身骨架在周转装配过程中出现失稳现象,有效增强整体车身骨架的强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所述车身骨架包括乘员舱骨架、后舱骨架、以及电池箱框架,其中:
所述后舱骨架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顶部的连接部分;
所述电池箱框架包括层叠部分、以及连接在所述层叠部分的前端底部的纵向部分;
并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
S1、吊装所述后舱骨架和所述乘员舱骨架,并使所述后舱骨架位于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后方;
S2、将所述后舱骨架的所述连接部分固定连接至所述乘员舱骨架,使所述后舱骨架的所述主体部分悬置在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后方;
S3、将辅助装配装置支撑在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乘员舱骨架之间,其中,所述辅助装配装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支撑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4、吊装所述电池箱框架,使所述电池箱框架的所述纵向部分位于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底部、并使所述电池箱框架的所述层叠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乘员舱骨架之间;
S5、将所述电池箱框架的纵向部分与所述乘员舱骨架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电池箱框架的所述层叠部分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乘员舱骨架之间,其中,所述层叠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6、拆卸所述辅助装配装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分包括:
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的上横梁的后侧面,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竖梁的前侧面顶部;
前纵支梁,所述前纵支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的B柱的后侧面的上部,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上纵梁的外侧面前部,且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前竖梁的连接位置、所述前纵支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位置均靠近所述前竖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位置;
前斜梁,所述前斜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的后侧面的下部,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支梁的外侧面。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与所述上横梁、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前竖梁、所述前纵支梁与所述B柱、所述前纵支梁与所述上纵梁、所述前斜梁与所述B柱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步骤S3中将辅助装配装置支撑在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乘员舱骨架之间包括:
将所述辅助装配装置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竖梁;
将所述辅助装配装置的底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的门槛梁。
可选地,所述辅助装配装置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前竖梁的前侧面和外侧面;所述辅助装配装置的底端连接在所述门槛梁的上表面;并且,所述辅助装配装置的顶端在车身长度方向上位于其底端的后方,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底端倾向车身内部。
可选地,所述辅助装配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门槛梁的上表面后部;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后舱骨架的中纵梁与所述前竖梁连接处的上方;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三者形成一体结构以支撑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乘员舱骨架。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型腔,所述型腔的一侧型腔壁与所述门槛梁的上表面螺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垂直所述第二翼板、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翼板的边缘,所述第一翼板贴合在所述前竖梁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翼板贴合在所述前竖梁的前侧面,并且,所述第一翼板和所述第二翼板均与所述前竖梁螺接。
可选地,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底部具有中通道,所述纵向部分包括两根加强纵梁;将所述纵向部分位于所述中通道内,并将所述两根加强纵梁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两个侧壁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纵向部分进一步包括:
第一加强横梁,所述第一加强横梁连接在两根所述加强纵梁的前端,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地板前横梁固定连接;
第二加强横梁,所述第二加强横梁连接在两根所述加强纵梁的中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加强横梁与所述中通道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层叠部分包括底层前横梁、底层后横梁和底层外纵梁,其中,
所述底层前横梁与所述乘员舱骨架的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底层后横梁的后侧表面与所述主体部分的下纵梁固定连接;
所述底层外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底层前横梁固定连接、其后端与所述底层后横梁固定连接,且所述底层外纵梁的外侧表面与对应侧的所述乘员舱骨架的门槛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底层前横梁与所述地板后横梁的连接位置、所述底层后横梁与所述下纵梁的连接位置、所述底层外纵梁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辅助装配装置与所述乘员舱骨架、所述后舱骨架的连接位置。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中后舱骨架与乘员舱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电池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流程图;
图4a至4f为本发明中提供的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辅助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电池箱框架装配完成后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0 乘员舱骨架;
11 上横梁;
12 B柱;
13 门槛梁;
14 中通道;
15 地板前横梁;
16 地板后横梁;
20 后舱骨架;
21 主体部分;
211 前竖梁;
212 上纵梁;
213 中纵梁;
214 下纵梁;
22 连接部分;
221 前纵梁;
222 前纵支梁;
223 前斜梁;
30 电池箱框架;
31 层叠部分;
311 底层前横梁;
312 底层后横梁;
313 底层外纵梁;
32 纵向部分;
321 加强纵梁;
322 第一加强横梁;
323 第二加强横梁;
40 辅助装配装置;
41 第一连接部;
411 型腔;
412 加强板;
42 第二连接部;
421 第一翼板;
422 第二翼板;
43 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现有技术中,将电池箱框架充当车身骨架的一部分时,由电池箱框架连接乘员舱骨架与后舱骨架,但是,电池箱框架通常为最后安装,如此,导致乘员舱骨架与后舱骨架之间存在缺失,在转运吊装过程中,通常吊装点在乘员舱骨架上,如此,后舱骨架的主体部分处于悬置状态,导致乘员舱骨架与后舱骨架之间的连接位置容易出现失稳的现象。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装配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车身骨架,其包括乘员舱骨架10、后舱骨架20以及电池箱框架30,其中,如图1所示,后舱骨架20包括主体部分21、以及连接在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连接部分22。如图2所示,电池箱框架30包括层叠部分31、以及连接在层叠部分31的前端底部的纵向部分32。
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装配方法包括:
S1、吊装后舱骨架20和乘员舱骨架10,并使后舱骨架20位于乘员舱骨架10的后方;
S2、将后舱骨架20的连接部分22固定连接至乘员舱骨架10,使后舱骨架10的主体部分21悬置在乘员舱骨架10的后方;
S3、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其中,辅助装配装置40在主体部分21的支撑位置位于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4、吊装电池箱框架30,使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位于乘员舱骨架10的底部、并使电池箱框架30的层叠部分21位于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
S5、将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与乘员舱骨架10固定连接、并将电池箱框架30的层叠部分31固定连接在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其中,层叠部分31与主体部分21的连接位置位于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6、拆卸辅助装配装置40。
其中,后舱骨架20的连接部分22包括前纵梁221、前纵支梁222和前斜梁223。结合附图4a至4f所示,对本发明提供的装配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如图4a,将后舱骨架20吊装至乘员舱骨架10的后方,将连接部分22调整至与乘员舱骨架20对应连接的位置。如图4b所示,将前纵梁221的前端固定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的上横梁11的后侧面,后端固定连接在主体部分21的前竖梁211的前侧面顶部;将前纵支梁222的前端固定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的B柱12的后侧面的上部,后端固定连接在主体部分21的上纵梁212的外侧面前部,而前斜梁223的前端固定连接在B柱12的后侧面的下部,后端固定连接在前纵支梁222的外侧面上,进一步将连接部分22固定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上。其中,前纵梁221与前竖梁211的连接位置、前纵支梁222与上纵梁212的连接位置均靠近前竖梁211与上纵梁212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说,连接部分22与主体部分21的连接位置处于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进而通过连接部分22将主体部分21的顶部与乘员舱骨架10固定连接,而主体部分21的底部处于悬置状态,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即下纵梁214与门槛梁13之间具有间隔,用于为电池箱框架30提供装配空间,但又使得后舱骨架20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无连接支撑,需要最后通过电池箱框架30支撑连接后舱骨架20的底部与乘员舱骨架10。
在步骤S3中,如图4c所示,将辅助装配装置40吊装至车身骨架两侧对应的位置,然后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如图4d所示,辅助装配装置40在主体部分21的支撑位置位于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在步骤S4和S5中,吊装电池箱框架30,可参见图4e所示。结合附图4f所示,使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位于乘员舱骨架10的底部、并使电池箱框架30的层叠部分31位于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将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与乘员舱骨架10固定连接、并将电池箱框架30的层叠部分31固定连接在主体部分21的连接位置位于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拆卸辅助装置。
对于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可参见图4a所示。该主体部分21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竖梁211、位于后端的后竖梁215、连接在前竖梁211和后竖梁215之间的上纵梁212、中纵梁213和下纵梁214,其中上纵梁212连接在前竖梁211与后竖梁215的顶端之间,中纵梁213连接在前竖梁211与后竖梁215的中部之间,下纵梁214连接在前竖梁211与后竖梁215的底端之间。主体部分21还包括连接在两根上纵梁212之间的后横梁216,其中两根后横梁216连接在上纵梁212的端部。如此设置,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形成框架结构,由于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需要为后悬置等零部件提供安装支撑,因此,要求主体部分21的结构牢固,特别是底部需要一定的支撑强度,必然导致主体部分21的重量较重才,这样才足以支撑后悬置等零件。
因此,通过步骤S3中,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可以为主体部分21提供可靠的支撑,避免在吊装转运过程中,后舱骨架20与乘员舱骨架10的连接处、主体部分21与连接部分22的连接处出现变形断裂的现象,充分确保车身骨架的稳定性。
其中,前纵梁221与上横梁11、前纵梁221与前竖梁211、前纵支梁222与B柱12、前纵支梁222与上纵梁212、前斜梁223与B柱12均通过焊接固定。
具体地,步骤S3中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之间包括:将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在主体部分21的前竖梁211,并将辅助装配装置40的底端可拆卸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的门槛梁13上,这样,通过辅助装配装置40将主体部分21的重量传递至乘员舱骨架10的门槛梁13上,从而进一步由后舱骨架20的下方支撑其后舱骨架20,分担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的重量,避免主体部分21与连接部分22的连接处集中受力而出现失稳现象。
其中,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连接在前竖梁211的前侧面和外侧面,辅助装配装置40的底端连接在门槛梁13的上表面;并且,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在车身长度方向上位于其底端的后方,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底端倾向车身内部。也就是说,辅助装配装置40由前向后、由外向内倾斜设置在门槛梁13与前竖梁211之间。如此,辅助装配装置40的安装位置为安装电池箱框架30提供安装空间,并规避了电池箱框架30的安装点;而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同时连接在前竖梁211的前侧面和外侧面时,可同时从前竖梁211的前方和外侧支撑主体部分21,提高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主体部分21的稳定性。
如图5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该辅助装配装置40包括:
第一连接部41,第一连接部41可拆卸连接在门槛梁13的上表面后部;
第二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2可拆卸连接在后舱骨架20的中纵梁213与前竖梁211连接处的上方;
支撑部43,支撑部43固连在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之间,三者形成一体结构以支撑主体部分21和乘员舱骨架10。
其中,第一连接部41包括型腔411,型腔411的一侧型腔壁与门槛梁13的上表面螺接,该型腔壁和门槛梁13上开设螺孔,从而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部41与门槛梁13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并且,在与开设螺孔的型腔壁相对的另一型腔壁上开设豁口,从而可便于安装拆卸第一连接部41。并且,在型腔411内具有连接在上述两个型腔壁之间的加强板412,进一步增强第一连接部的强度,从而使辅助装配装置40提供可靠的支撑。
其中,型腔411的底部型腔壁一部分悬在门槛梁13的上后方,从而可为电池箱框架30的安装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其型腔411悬在门槛梁13的上后方的长度可根据辅助装配装置40的倾斜角度而调节。
而第二连接部42包括第一翼板421和第二翼板422,其第一翼板421垂直第二翼板422、并连接在第二翼板422的边缘,第一翼板421贴合在前竖梁211的外侧面、第二翼板422贴合在前竖梁211的前侧面,这样,第二连接部42通过相互垂直的第一翼板421和第二翼板422包裹并固定在前竖梁211的前侧面和外侧面上,有效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并且第一翼板421和第二翼板422均开设了螺孔,通过螺栓与前竖梁211可拆卸连接。
支撑部43为型材梁,该型材梁的底端具有卡口,其卡口端面卡接在型腔411的上表面和位于车身内侧的内表面,这样,可使支撑部43倾斜车身内侧。
当将上述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乘员舱骨架10与主体部分21之间后,能够起到电池箱框架30对连接支撑作用,从而预固定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提高车身骨架在吊装转运过程中的稳定性。
下面对电池箱框架30的结构及与乘员舱骨架10、后舱骨架20的连接关系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电池箱框架30包括层叠部分31和纵向部分32。其中叠层部分31的底部包括底层前横梁311、底层后横梁312和底层外纵梁313,底层外纵梁313的前端与底层前横梁311固定连接、其后端与底层后横梁312固定连接,三者形成矩形框架。
结合图6所示,底层前横梁311与乘员舱骨架10的地板后横梁16固定连接,底层后横梁312的后侧面与主体部分21的下纵梁214固定连接,如此,进一步将乘员舱骨架10与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固定连接。同时,底层外纵梁313的外侧表面与对应侧的乘员舱骨架10的门槛梁13固定连接,从而加强电池箱框架30连接乘员舱骨架10与后舱骨架20的连接强度。
如此设置,叠层部分31的底层前横梁311、底层后横梁312和底层外纵梁313以及门槛梁13、下纵梁214形成一体结构,稳定可靠的支撑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并且,在间隔的下纵梁214与门槛梁13之间形成了力的传递路径,将来自车头方向的正碰力传递至门槛梁13的尾端时,通过与门槛梁13连接为一体的叠层部分31的底部连接的下纵梁214,从而将正碰力继续向车尾方向传递;来自车尾方向的后碰力传递至下纵梁214的前端时,通过与下纵梁214连接的叠层部分31的底部结构传递至与叠层部分的底部连接为一体的门槛梁13,从而将后碰力继续向车头方向传递。由此可知,电池箱框架30将车身前部的乘员舱骨架10与车身后部的后舱骨架20连接为一体结构,进而能够为后舱骨架20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确保车身骨架结构的牢固性。
底层前横梁311与地板后横梁16的连接位置、底层后横梁312与下纵梁214的连接位置、底层外纵梁313与门槛梁13的连接位置低于辅助装配装置40与乘员舱骨架10、后舱骨架20的连接位置。
如图2和图6所示,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包括两根加强纵梁321,两根加强纵梁321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其后端与底层前横梁311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结合图1所示,乘员舱骨架10的底部具有中通道14,两根加强纵梁321分别设置在中通道14的两个侧壁以下。
进一步地,纵向部分32包括第一加强横梁322和第二加强横梁323,第一加强横梁322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并连接在两根加强纵梁321的前端之间,并且,第一加强横梁322的两端分别与乘员舱骨架10的地板前横梁15固定连接,从而,两根加强纵向321通过第一加强横梁322与地板前横梁15连接在一起。
第二加强横梁323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连接在两根加强纵梁321的中部之间,并且,第二加强横梁323与乘员舱骨架10的中通道14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两根加强纵梁321通过第二加强横梁323与中通道14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在一起。
第一加强横梁322、第二加强横梁323以及底层前横梁311分别在两根加强纵梁321的前、中、后部将两根加强纵梁321进行连接和强度增强,不仅能够为电池箱的固定安装提供强度支撑,而且,能够牢固的连接支撑乘员舱骨架10与后舱骨架20。
通过上述设置,纵向部分32的加强纵梁321连接在电池箱框架30的底层前横梁311上,而固定在加强纵梁321上的第一加强横梁322和第二加强横梁323均与乘员舱骨架10固定连接,从而将电池箱框架30可靠的固定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上,进而,通过电池箱框架30增强乘员舱骨架10与后舱骨架20的连接稳固性。
电池箱框架30的底层前横梁311、底层后横梁312和底层外纵梁313形成的矩形框架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装设在车身骨架中,连接在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之间,保证车身骨架的连接可靠性、强度和安全性能。在未安装电池箱框架30之前,车身骨架的结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断裂、变形等现象,在车身骨架装配方法中,当将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连接在一起后,采用辅助装配装置40预连接支撑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有效提高车身骨架结构的稳定性。
电池箱框架30还包括中部的矩形框架结构,中部的矩形框架结构通过多个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竖梁固定至底部的框架结构的正上方,并且,中部的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梁和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纵梁,电池箱通过紧固件固定至第二纵梁上。
第一竖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连接。
为了充分地利用车身骨架内的空间,电池箱框架30通常设置为多层的形式。其电池箱框架30的底部按照上述的方式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并与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连接,从而可有效的支撑位于上方的电池箱。
参见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电池箱框架30中的底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和中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均由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和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形成,多个电池箱同时固定至该矩形框架,因此,底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和中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可同时固定多个电池箱的框架式结构。在组装完成底部的框架结构时,可将多个电池箱同时固定至底部的框架结构,从而完成底部电池箱的固定,而非为每个电池箱单独组装框架,由于电池箱框架30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与车身的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均固定连接,因此,能够为电池箱提供可靠的支撑,并且,采用这种方式固定电池箱,还能够充分利用车身骨架的空间,增大安装电池箱的数量。其中部的框架结构的组装也是同样的步骤。
在具体实施例中,电池箱框架30进一步还包括上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其通过多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竖梁固定至中部的矩形框架结构上方,并且上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横梁和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梁,电池箱通过紧固件固定至第三纵梁上。
第二竖梁的下端与第二横梁连接;上部的矩形框架结构的前端与中部的框架结构的中部对齐。
在电池箱框架30中,仅是底部的矩形框架结构和纵向部分与车身的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固定连接,以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电池箱框架30在车身骨架中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要求其连接强度及稳定性高,从而可使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可靠的连接,并充分支撑位于上方的电池箱。
在安装电池箱框架30之前,车身骨架的结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变形、断裂等失稳现象。在装配车身骨架的过程中,确保车身骨架结构的牢固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供了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当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装配完成后,采用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连接乘员舱骨架10和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以避免车身骨架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断裂、变形。
该辅助装配装置40作为辅助装配的工具,当完成车身骨架的装配后,将该辅助装配装置从车身骨架上拆卸下来,减轻车身骨架的重量,并且,还可重复利用,用于其他车身骨架的装配过程。
由此可知,通过上述提供的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当后舱骨架20安装在乘员舱骨架10后,利用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后舱骨架20的主体部分21与乘员舱骨架10之间,从而为后舱骨架10提供支撑,避免车身骨架在周转装配过程中出现失稳现象,有效增强整体车身骨架的强度。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骨架包括乘员舱骨架(10)、后舱骨架(20)、以及电池箱框架(30),其中:
所述后舱骨架(20)包括主体部分(21)、以及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连接部分(22);
所述电池箱框架(30)包括层叠部分(31)、以及连接在所述层叠部分(31)的前端底部的纵向部分(32);
并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
S1、吊装所述后舱骨架(20)和所述乘员舱骨架(10),并使所述后舱骨架(20)位于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后方;
S2、将所述后舱骨架(20)的所述连接部分(22)固定连接至所述乘员舱骨架(10),使所述后舱骨架(20)的所述主体部分(21)悬置在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后方;
S3、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所述主体部分(21)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之间,其中,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在所述主体部分(21)的支撑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4、吊装所述电池箱框架(30),使所述电池箱框架(30)的所述纵向部分(32)位于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底部、并使所述电池箱框架(30)的所述层叠部分(31)位于所述主体部分(21)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之间;
S5、将所述电池箱框架(30)的纵向部分(32)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电池箱框架(30)的所述层叠部分(31)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21)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之间,其中,所述层叠部分(31)与所述主体部分(21)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主体部分(21)的前端顶部的下方;
S6、拆卸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22)包括:
前纵梁(221),所述前纵梁(221)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上横梁(11)的后侧面,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21)的前竖梁(211)的前侧面顶部;
前纵支梁(222),所述前纵支梁(222)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B柱(12)的后侧面的上部,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21)的上纵梁(212)的外侧面前部,且所述前纵梁(221)与所述前竖梁(211)的连接位置、所述前纵支梁(222)与所述上纵梁(212)的连接位置均靠近所述前竖梁(211)与所述上纵梁(212)的连接位置;
前斜梁(223),所述前斜梁(223)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B柱(12)的后侧面的下部,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纵支梁(222)的外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221)与所述上横梁(11)、所述前纵梁(221)与所述前竖梁(211)、所述前纵支梁(222)与所述B柱(12)、所述前纵支梁(222)与所述上纵梁(212)、所述前斜梁(223)与所述B柱(12)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将辅助装配装置(40)支撑在所述主体部分(21)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之间包括:
将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分(21)的前竖梁(211);
将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的底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门槛梁(1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前竖梁(211)的前侧面和外侧面;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的底端连接在所述门槛梁(13)的上表面;并且,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的顶端在车身长度方向上位于其底端的后方,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底端倾向车身内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包括:
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一连接部(41)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门槛梁(13)的上表面后部;
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二连接部(4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后舱骨架(20)的中纵梁(213)与所述前竖梁(211)连接处的上方;
支撑部(43),所述支撑部(43)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三者形成一体结构以支撑所述主体部分(21)和所述乘员舱骨架(1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包括型腔(411),所述型腔(411)的一侧型腔壁与所述门槛梁(13)的上表面螺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包括第一翼板(421)和第二翼板(422),所述第一翼板(421)垂直所述第二翼板(422)、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翼板(422)的边缘,所述第一翼板(421)贴合在所述前竖梁(211)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翼板(422)贴合在所述前竖梁(211)的前侧面,并且,所述第一翼板(421)和所述第二翼板(422)均与所述前竖梁(211)螺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底部具有中通道(14),所述纵向部分(32)包括两根加强纵梁(321);将所述纵向部分(32)位于所述中通道(14)内,并将所述两根加强纵梁(321)设置在所述中通道(14)的两个侧壁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部分(32)进一步包括:
第一加强横梁(322),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22)连接在两根所述加强纵梁(321)的前端,且所述第一加强横梁(3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地板前横梁(15)固定连接;
第二加强横梁(323),所述第二加强横梁(323)连接在两根所述加强纵梁(321)的中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加强横梁(323)与所述中通道(14)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部分(31)包括底层前横梁(311)、底层后横梁(312)和底层外纵梁(313),其中,
所述底层前横梁(311)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地板后横梁(16)固定连接;
所述底层后横梁(312)的后侧表面与所述主体部分(21)的下纵梁(214)固定连接;
所述底层外纵梁(313)的前端与所述底层前横梁(311)固定连接、其后端与所述底层后横梁(312)固定连接,且所述底层外纵梁(313)的外侧表面与对应侧的所述乘员舱骨架(10)的门槛梁(13)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前横梁(311)与所述地板后横梁(16)的连接位置、所述底层后横梁(312)与所述下纵梁(214)的连接位置、所述底层外纵梁(313)与所述门槛梁(13)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辅助装配装置(40)与所述乘员舱骨架(10)、所述后舱骨架(20)的连接位置。
CN201710491939.6A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Active CN107458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1939.6A CN107458500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1939.6A CN107458500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8500A true CN107458500A (zh) 2017-12-12
CN107458500B CN107458500B (zh) 2019-06-21

Family

ID=60546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91939.6A Active CN107458500B (zh) 2017-06-26 2017-06-26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5850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843A (zh) * 2018-08-20 2019-01-1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座椅支架的定位焊接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9501867A (zh) * 2018-09-26 2019-03-22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式车身后舱结构及焊接方法
CN109987174A (zh) * 2019-04-22 2019-07-09 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骨架车装配生产工艺
WO2023202409A1 (zh) * 2022-04-17 2023-10-26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34A (zh) * 1993-11-03 1996-10-23 普里西弗莱克斯体系公司 装配车身零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96692A (zh) * 2009-11-06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US20130181485A1 (en) * 2011-10-21 2013-07-18 Fisker Automotive, Inc. Rear-wheel drive,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modular sub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US20140059859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of assembling a front end assembly of a vehicle
CN104334445A (zh) * 2012-06-04 2015-02-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组装方法以及车身组装装置
CN206107343U (zh) * 2016-10-11 2017-04-19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34A (zh) * 1993-11-03 1996-10-23 普里西弗莱克斯体系公司 装配车身零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96692A (zh) * 2009-11-06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框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US20130181485A1 (en) * 2011-10-21 2013-07-18 Fisker Automotive, Inc. Rear-wheel drive,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modular sub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4334445A (zh) * 2012-06-04 2015-02-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组装方法以及车身组装装置
US20140059859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of assembling a front end assembly of a vehicle
CN206107343U (zh) * 2016-10-11 2017-04-19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843A (zh) * 2018-08-20 2019-01-1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座椅支架的定位焊接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9501867A (zh) * 2018-09-26 2019-03-22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式车身后舱结构及焊接方法
CN109987174A (zh) * 2019-04-22 2019-07-09 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骨架车装配生产工艺
WO2023202409A1 (zh) * 2022-04-17 2023-10-26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8500B (zh) 2019-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8500A (zh) 一种车身骨架的装配方法
CN101432190B (zh) 用于机身的地板结构
CN206171567U (zh) 客车底架和具有其的客车
CN103158853B (zh) 飞机机头结构和具有该飞机机头结构的飞机
CN106143626A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06004911A (zh) 一种地铁列车车体无枕梁底架结构
CN102390438A (zh) 具有大件装载功能的地板结构
CN206374545U (zh) 电动车顶围电池包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车
CN106476896A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105539587B (zh) 一种客车模块化后悬梁结构
CN105235697A (zh) 磁悬浮列车的车体结构
CN205086932U (zh) 列车模块化侧墙结构
CN206579721U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5480303B (zh) 发动机后横置的客车车架的后悬结构
CN110406596B (zh) 一种客车用后桥段车架
CN202806775U (zh)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吊挂梁
CN206634081U (zh) 一种货车车厢结构
CN105537842B (zh) 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
CN103625492B (zh)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吊挂梁
CN106064643A (zh) 一种前部上框架及应用该前部上框架的汽车
CN104648483B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3192883A (zh) 一种鸟笼式车身骨架结构
CN206107343U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102167086B (zh) 基于复合承载式底板的桁架骨架薄壳结构的车体
CN106143615B (zh) 一种搭接式宽度变化客车车架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