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6107B -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6107B
CN107436107B CN201610363802.8A CN201610363802A CN107436107B CN 107436107 B CN107436107 B CN 107436107B CN 201610363802 A CN201610363802 A CN 201610363802A CN 107436107 B CN107436107 B CN 107436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heat
exchange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38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6107A (zh
Inventor
冯留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techw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638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361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36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6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6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6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8Tubular elements crimped or corrugated in longitudinal 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和设置在换热管体内并向换热管体内凸出的湍流凸起。通过在换热管体内设置湍流凸起可以增加流经换热管内流体湍流度,增加纵向剪切力,提高污垢清洁效果,实现换热管的自清洁。

Description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其中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污水废热被公认为是一种具有较高回收和利用价值的清洁能源,且污水排放热约占城市总排放量的10%-16%,利用热泵对污水废热进行回收,来满足建筑供热或工业、企业的用热要求,是一项既节能又环保的技术,它的利用能够节约部分高品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实现污水废热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热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CO2、NOx、SOx及粉尘等污染物的发生量,因此利用热泵对污水废热进行回收利用,具有显著的节能、经济和环保效益;据统计污水废热回收热泵热水系统的年运行费用仅为燃煤锅炉的30%,是燃气锅炉的25%左右。
但与其他废热热源不同,由于污水水质恶劣,污水废热利用困难,据统计约90%以上的换热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垢问题,换热器运行过程中污垢可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增加热阻和压力降、影响换热、增加初投资和运行费用。
按照污水利用的方式污水源系统可分为直接利用方式和间接利用方式。直接利用方式是通过污水与制冷剂之间经换热器壁面直接换热;间接利用方式是通过污水与中间介质通过换热器避免换热,中间介质在于制冷剂通过换热器壁面换热。
对比直接利用方式与间接式利用方式可以发现,直接式利用方式相对于间接式利用方式省去了中间介质环节,换热效率更高,投资更小,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实现无堵塞连续高效换热,是利用污水作为热泵冷热源技术的关键,但由于直接式利用方式对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改造较大,而间接式利用方式由于不同污水直接接触,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对于污水换热器的直接式利用方式有很多,但由于污水的粘性较大且易沉积、结垢,尽管换热器的设计及制造工艺很成熟,但是污水换热器的直接利用方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管内容易沉积污垢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体和设置在换热管体内并向换热管体内凸出的湍流凸起。
进一步地,沿换热管体的周向,换热管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列凸起列,凸起列包括至少一个湍流凸起。
进一步地,凸起列包括多个湍流凸起,凸起列的多个湍流凸起沿换热管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湍流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和/或在湍流凸起的沿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两侧设置有过渡凸起,过渡凸起与湍流凸起的相切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具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热源接口、第二热源接口、第一介质连接口和第二介质连接口,第一热源接口及第二热源接口与换热管连通,换热管为上述的换热管。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热源输送管及第一连接支路,第一热源输送管连接在第一热源接口上,第一连接支路连接在第二热源接口上,热源进管选择性连通第一热源输送管或第一连接支路;第二热源输送管及第二连接支路,第二热源输送管连接在第二热源接口上,第二连接支路连接在第一热源接口上,热源出管选择性连通第二热源输送管或第二连接支路;第一介质输送管,连接在第一介质连接口上;第二介质输送管,连接在第二介质连接口上。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介质流向控制阀,第一端口连接介质进管,第二端口连接介质出管,第三端口连接第一介质输送管,第四端口连接第二介质输送管,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端口选择性连通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中的一个,以及控制第二端口选择性连通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和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热源输送管,并用于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热源输送管;或者,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并用于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
进一步地,热源进管上设置有输送泵,控制器用于在输送泵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时,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或者,控制器用于在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时,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热源接口处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热源接口处并将检测到的第二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热源接口处或第二热源接口处并将检测到的流量值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和流量值计算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时,同时控制介质流向控制阀进行通路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控制方法,换热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换热系统,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包括:控制输送泵以第一频率工作,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热源输送管,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热源输送管;若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或者输送泵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则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在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时,控制介质流向控制阀进行通路切换。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换热管内设置有湍流凸起,使得流体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局部雷诺数增加,增加其纵向剪切力,可以有效去除污垢,同时防止污垢形成,实现换热管体内表面的自清洁,增加换热管体内的湍流度,可以增加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种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管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种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换热管的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有换热系统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热管体;2、湍流凸起;3、换热器;31、前管箱;32、壳主体;33、后管箱;34、第一热源接口;35、第二热源接口;36、第一介质连接口;37、第二介质连接口;38、管板;39、折流板;41、第一热源输送管;42、第二热源输送管;43、第三控制阀;44、第四控制阀;45、总控制阀;51、第一介质输送管;52、第二介质输送管;53、介质流向控制阀;61、第一连接支路;62、第一控制阀;71、第二连接支路;72、第二控制阀;81、输送泵;82、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管应用至以污水作为热源的换热系统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换热管可以应用至其他换热系统中。此换热管也可以不做换热用,仅作为流体流动的管道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体1和设置在换热管体1内并向换热管体1内凸出的湍流凸起2。通过在换热管体1的内部设置湍流凸起2,使得流体在换热管体1内流动过程中,产生局部雷诺数的改变,在湍流凸起2的后方(沿流动方向)产生回流区或者高流速区,这一回流区或高流速区可以防止流体中的杂质沉降,防止污垢形成,而且这一局部的回流区或高流速区冲刷管壁可以实现换热管体1内表面的自清洁,增加换热管体1内湍流度,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结合参见图3和图4,优选地,沿换热管体1的长度方向,湍流凸起2为多个。沿换热管体1的周向湍流凸起2为至少一个。湍流凸起2在换热管体1中的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确定。例如,沿换热管的径向设置两列湍流凸起2,且每列湍流凸起包括多个沿换热管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湍流凸起2。
优选地,湍流凸起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即湍流凸起2为半球形或椭球形,这样既能够在换热管体1内形成湍流,又不会造成过多的增加系统阻力,降低损耗。
更优选地,为了防止湍流凸起2后下方的低流速区积垢,可以在湍流凸起2的前后两侧设置过渡凸起,该过渡凸起与湍流凸起2相切连接,实现平滑过渡。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湍流凸起2形状、尺寸和设置位置。例如,不考虑增加系统阻力的情况下,湍流凸起2可以是三棱锥形等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球型凸起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换热管的内部扰动使换热管实现自清洁。其有多种加工和制造方法。例如,可以直接将换热管通过冲击,冲击出相应的球型凸起。也可以在换热管内部焊接若干球型凸起。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器3,该换热器3具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热源接口34、第二热源接口35、第一介质连接口36和第二介质连接口37,第一热源接口34及第二热源接口35与换热管连通,换热管为上述换热管。
在换热器3中,换热管为至少一个,为了保证换热效率和工作效率,优选地,换热管为多个,且多个换热管组成一个换热管排。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3的壳体包括前管箱31、壳主体32和后管箱33。前管箱31和壳主体32通过管板38固定连接。后管箱33和壳主体32也通过管板38固定连接。换热管排设置在壳主体32内,且其通过两端的开口与前管箱31和后管箱33连通。前管箱31上设置有第一热源接口34,后管箱33上设置有第二热源接口35。污水热源可以从前管箱31进入换热管排再进入后管箱33,最终从第二热源接口35流出,或者反向流动。
壳主体32两端的管板38将壳主体32围成一个密封的空间,这一空间用于供介质(在本实施例中,介质为制冷剂)通过。第一介质连接口36和第二介质连接口37均设置在壳主体32上。
为了保证制冷剂与热源充分接触换热,在壳主体32内设置有折流板39,折流板39可根据需要将换热管排分隔成n个管程,这样可以保证制冷剂可以与换热管排充分接触,进而保证换热效果。
优选地,为了便于维护和检修,壳体外侧设有污水换热通道检修口,主要用于对污水换热通道进行维护。
换热器3工作时,制冷剂走壳程,即从第一介质连接口36进入后,其流向与换热管排长度方向垂直,并经第二介质连接口37流出。污水走管程,其从第一热源接口34进入,经前管箱31、换热管、后管箱33和第二热源接口35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热源接口35及第一介质连接口36设置在壳体的一端,第一热源接口34及第二介质连接口37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热源进管、热源出管、第一热源输送管41、第一连接支路61、第二热源输送管42、第二连接支路71、第一介质输送管51、第二介质输送管52和介质流向控制阀53。
其中,热源进管分别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和第一连接支路61连接,并选择性地连通第一热源输送管41或第一连接支路61,热源进管的作用是将污水输送到换热器3内。
热源出管分别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和第二连接支路71连接,并选择性地连通第二热源输送管42或第二连接支路71,其作用是将从换热器3流出的污水引出。
第一热源输送管41连接在第一热源接口34上。第二热源输送管42连接在第二热源接口35上。第一连接支路61连接在第二热源接口35上。第二连接支路71连接在第一热源接口34上。
第一介质输送管51连接在第一介质连接口36上。第二介质输送管52连接在第二介质连接口37上。
第一介质输送管51和第二介质输送管52均与介质流向控制阀53连接,介质流向控制阀53用于控制制冷剂的流向。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流向控制阀53为四通阀。四通阀可以方便可靠地变换制冷剂的流向,使用方便且可以确保工作可靠性。
具体地,介质流向控制阀53的第一端口连接介质进管,介质流向控制阀53的第二端口连接介质出管,介质流向控制阀53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一介质输送管51,介质流向控制阀53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二介质输送管52。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和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其中,控制器用于控制污水热源和介质的流向。
例如,需要污水热源正向流动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并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
需要污水热源反向流动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61,并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71。
如图7所示,在热泵系统进行工作时,上述的换热系统处于室外侧,若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则介质在室外侧放热,由气体冷凝成液体,若热泵系统处于制热模式,则介质在室外侧吸热,由液体气化成气体。
污水正向流动时,污水由第一热源接口34进入前管箱31,再进入换热管管内沿分隔的流程往复循环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吸收制冷剂中热量后,由第二热源接口35排出。
在换热器内,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为:
两侧管板38和壳主体32围成一个封闭区域,折流板39垂直于换热管长度方向交错排,形成制冷剂换热通道,制冷剂通道的折流板39将换热管排分隔成n个换热区域(如图6所示),制冷剂由第一介质连接口36进入,在折流板分隔的第一个区域内,自上而下垂直于换热管排长度方向往返流动换热,到底部后,沿换热管排长度方向进入第二个区域内,自下而上垂直于换热管排长度方向往返流动换热,到顶部后,沿换热管排长度方向进入第三个区域内,自上而下垂直于换热管排长度方向往返流动换热,到底部后,沿换热管排长度方向进入第n个区域内,最后从第二介质连接口37离开换热器。
在该换热系统中,使用污水作为热源,通过污水与制冷剂进行换热。而在工作过程中,污水中的杂质可能会沉降在换热管的管壁上,造成换热面积降低,换热效率下降等问题。为防止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污水流向并使水流与湍流凸起2配合的方式对管壁进行冲刷,防止杂质沉降同时去除积垢,实现换热管的自清洁。
为了控制污水的流向,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包括第三控制阀43和第一控制阀62。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包括第四控制阀44和第二控制阀72。
具体的,在第一热源输送管41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支路61和第二连接支路71。其中,在第一热源输送管41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3,该第三控制阀43位于第一连接支路61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的连接点和第二连接支路71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的连接点之间。第二热源输送管42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44,且其位于第一连接支路61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的连接点和第二连接支路71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的连接点之间。
第一连接支路61上设置有控制第一连接支路61的通断的第一控制阀62。第二连接支路71上设置有控制第二连接支路71的通断的第二控制阀72。
这样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62、第二控制阀72、第三控制阀43和第四控制阀44的通断即可控制污水的流向,实现换热管的自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系统应用至热泵换热系统中。换热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污水正向流动:
此时关闭第一控制阀62和第二控制阀72。污水经过第三控制阀43从第一热源接口34进入换热器内,经过换热器从第二热源接口35流出。
同时,若在制冷工况下,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图中c口)连接压缩机出口、第二端口(图中d口)连接蒸发器入口。经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从第一端口进入四通阀,经过第三端口(图中a口)从第一介质输送管51经第一介质连接口36进入换热器壳程,经过换热器后从第二介质连接口37经第二介质输送管52进入四通阀的第四端口(图中b口),且最后冷却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端口管线送入蒸发器。
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端口连通第三端口,第二端口连通第四端口。
当污水正向流动一段时间后,为防止污垢沉降,可以控制污水反向流动:
此时,关闭第三控制阀43和第四控制阀44,打开第一控制阀62和第二控制阀72。污水经过第一连接支路61从第二热源接口35进入换热器,并从第一热源接口34流出进入第二连接支路71,最终从第二热源输送管42流出。
同时,若在制冷工况下,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为压缩机出口、第二端口为蒸发器入口。经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从第一端口进入四通阀,经历第四端口进入第二介质输送管52,并从第二介质连接口37进入换热器壳程,经过换热器从第一介质连接口36进入第一介质输送管51,进入四通阀的第三端口,最后冷却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端口进入蒸发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热泵系统中,若热泵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通过控制四通阀的状态而控制制冷剂的流向会对热泵系统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在热泵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可以仅改变污水的流向,而不改变制冷剂的流向。
当然,在热泵系统处于启动状态时不存在此问题,因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控制器在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时,是否同时控制介质流向控制阀53进行通路切换,也即根据需要选择是仅改变污水流向或污水流向与制冷剂流向同时改变。
这样做可以保证热源和制冷剂的梯级换热。以此类推:当热泵制热、污水正向流动时和当热泵制热、污水反向流动时,可以经过换热器实现热量的提取,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热源进管上还设置有输送泵81和/或过滤网82。输送泵81用于输送污水。过滤网82用于过滤污水中的杂质。热源进管上还设置有总控制阀45,用于控制热源进管的通断。
控制器可以在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时,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或者,控制器用于在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时,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热源接口34处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热源接口35处并件检测到的第二温度值传输给控制器。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热源接口34处或第二热源接口35处并将检测到的流量值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和流量值计算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在进行换热管的自清洁时,还可以通过增加、减少输送泵的频率,实现管内流速变化,当管内流速变化时,能够实现管内局部雷诺数的剧烈变化,从而破坏管内软垢,实现管内自清洁。
在换热管的内壁上布置球型凸起能够使水流流经球型凸起后,在其后上部形成高速流动区(高速流动区流速一般均大于来流速度),下部形成回流区,两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污水结垢,当进口流速发生变化时,在球型凸起后部流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湍流变化过程中不利于污垢的沉积,有利于换热管的持久高效运行。
当流体反向后,球型凸起外部流场再次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实现无盲区自动清洁污垢,因此,定期切换污水源换热器进出水,实现污水源热泵的长期不结垢,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由于球型凸起(即湍流凸起2)的作用,换热管内部的湍流度增加,污水冲刷管壁的效果增强,在避免污水在管壁上结垢的同时,大大提高污水源热泵的换热效率。
由于球型凸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阻力,流体在流动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增加流体扰动,在相同流量下为保证系统能耗增加量较少,可以增大管径,并合理布置球型凸起的大小和数量,实现低能耗下的高效换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控制方法,换热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换热系统,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即打开第三控制阀43和第四控制阀44,关闭第一控制阀62和第二控制阀72),控制介质由第一介质连接口36流向第二介质连接口37。此时污水正向流动,并与制冷剂换热。
若换热系统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或者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则说明换热管内有污垢沉积。检测换热效率的方法可以是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换热管进出口的污水的温度差,并通过流量传感器检测流量,匹配机组功率,计算出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则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61,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71(即打开第一控制阀62和第二控制阀72,关闭第三控制阀43和第四控制阀44),并控制介质由第二介质连接口37流向第一介质连接口36。此时污水方向流动,冲刷换热管。
在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连接支路61,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连接支路71时,还可以控制介质流向控制阀53进行通路切换。在保证不改变热泵系统工作模式即制冷或制热的情况下,改变介质流向,使介质与污水热源始终处于对流状态,以确保最好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控制方法,换热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换热系统,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控制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进管与第一热源输送管41,控制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热源出管与第二热源输送管42(即打开第三控制阀43和第四控制阀44,关闭第一控制阀62和第二控制阀72),控制介质由第一介质连接口36流向第二介质连接口37;
判断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是否超过预设时间长度;
若是,则控制输送泵81以第二频率工作,第二频率与第一频率不同。通过改变水流的频率可以在换热管内造成湍流,提高清洁效果。
通过改变输送泵81的工作频率,使得换热管内的污水的流速产生变化,进而使得换热管内局部雷诺数的剧烈变化,从而破坏管内软垢,实现管内自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该输送泵81通过电机驱动,该电机为变频电机,也即输送泵81实际工作时,其频率随机组负荷变化进行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因此,上述的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并不限定输送泵81仅有两个工作频率,也不特指任一工作频率。
本发明的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如下效果:
通过在换热管内添加湍流凸起,使得可以从结构上减少污水沉降及结垢,且能够自动清洁,达到换热器连续无堵塞高效运转,提高热泵机组运行效率。
通过换热器管的改变增加原生污水流动的湍流度,从结构上减少污水沉降及结垢。
通过湍流度的增加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由于湍流度的增加,及流体对管壁的冲刷,可以有效避免换热器管的堵塞和结垢,同时能有效去除污垢。
通过增加流速及调整进出水方向,清除管内污垢,实现高效自动清洁。
由于换热内部球型凸起的作用,在其尾端型会形成涡流,能够有效破坏原结垢层的堆积特性,降低附着力,从而有效去除污垢。
相对于传统通过增加流速来实现管束冲刷除垢,本发明实现了流体在管道内低流速的情况下产生局部高流速,除垢,能耗更低。
该换热器稳定性好,相对于带毛刷或自清洁的传统换热器,本发明能够通过改变流速实现管壁自清洁,且换向后能得到更好的清洁效果,从而实现污水源热泵机组的高效长周期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具有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热源接口(34)、第二热源接口(35)、第一介质连接口(36)和第二介质连接口(37),所述第一热源接口(34)及第二热源接口(35)与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第一热源输送管(41)及第一连接支路(61),所述第一热源输送管(41)连接在所述第一热源接口(34)上,所述第一连接支路(61)连接在所述第二热源接口(35)上,热源进管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一热源输送管(41)或第一连接支路(61);
第二热源输送管(42)及第二连接支路(71),所述第二热源输送管(42)连接在所述第二热源接口(35)上,所述第二连接支路(71)连接在所述第一热源接口(34)上,热源出管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二热源输送管(42)或第二连接支路(71);
第一介质输送管(51),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连接口(36)上;
第二介质输送管(52),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连接口(3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
介质流向控制阀(53),第一端口连接介质进管,第二端口连接介质出管,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介质输送管(51),第四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介质输送管(52),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端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中的一个,以及控制所述第二端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
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和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进管与所述第一热源输送管(41),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出管与所述第二热源输送管(42);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进管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路(61),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出管与所述第二连接支路(7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进管上设置有输送泵(81),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时,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
或者,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时,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热源接口(34)处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值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热源接口(35)处并将检测到的第二温度值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热源接口(34)处或所述第二热源接口(35)处并将检测到的流量值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值、所述第二温度值和所述流量值计算所述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进行通路切换时,同时控制所述介质流向控制阀(53)进行通路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1)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体(1)内并向所述换热管体(1)内凸出的湍流凸起(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换热管体(1)的周向,所述换热管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列凸起列,所述凸起列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湍流凸起(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列包括多个所述湍流凸起(2),所述凸起列的多个湍流凸起(2)沿所述换热管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凸起(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和/或在所述湍流凸起(2)的沿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两侧设置有过渡凸起,所述过渡凸起与所述湍流凸起(2)相切连接。
10.一种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输送泵(81)以第一频率工作,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进管与所述第一热源输送管(41),以及所述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出管与所述第二热源输送管(42);
若所述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低于预定效率或者所述输送泵(81)以所述第一频率工作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长度,则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进管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路(61),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出管与所述第二连接支路(7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第一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进管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路(61),以及第二热源流向控制装置连通所述热源出管与所述第二连接支路(71)时,控制所述介质流向控制阀(53)进行通路切换。
CN201610363802.8A 2016-05-26 2016-05-26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436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3802.8A CN10743610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3802.8A CN10743610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6107A CN107436107A (zh) 2017-12-05
CN107436107B true CN107436107B (zh) 2019-07-12

Family

ID=60454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3802.8A Active CN10743610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36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9870B (zh) * 2018-11-23 2023-07-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燃烧控制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3790Y (zh) * 1996-06-27 1998-10-07 湘潭大学 球面形凹凸换热管
CN200989745Y (zh) * 2006-12-28 2007-12-12 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凹凸换热管
CN201229131Y (zh) * 2008-04-11 2009-04-29 大连理工大学 壳管式声空化污水换热器
CN101493291A (zh) * 2008-01-24 2009-07-29 仁新节能环保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废水热能回收系统
CN101566445A (zh) * 2009-06-01 2009-10-28 西安交通大学 丁胞型强化换热管
CN201514141U (zh) * 2009-10-22 2010-06-23 锦州秀亭制管有限公司 多排凹坑换热管
CN103175429A (zh) * 2013-04-18 2013-06-26 南京工业大学 多向波纹内翅片管
CN104296579A (zh) * 2014-07-29 2015-01-21 无锡塔尔基热交换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换热管的换热器
CN204514133U (zh) * 2015-01-16 2015-07-29 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系统
CN205209010U (zh) * 2015-12-10 2016-05-04 山东创尔沃热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水地源热泵机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3790Y (zh) * 1996-06-27 1998-10-07 湘潭大学 球面形凹凸换热管
CN200989745Y (zh) * 2006-12-28 2007-12-12 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凹凸换热管
CN101493291A (zh) * 2008-01-24 2009-07-29 仁新节能环保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废水热能回收系统
CN201229131Y (zh) * 2008-04-11 2009-04-29 大连理工大学 壳管式声空化污水换热器
CN101566445A (zh) * 2009-06-01 2009-10-28 西安交通大学 丁胞型强化换热管
CN201514141U (zh) * 2009-10-22 2010-06-23 锦州秀亭制管有限公司 多排凹坑换热管
CN103175429A (zh) * 2013-04-18 2013-06-26 南京工业大学 多向波纹内翅片管
CN104296579A (zh) * 2014-07-29 2015-01-21 无锡塔尔基热交换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换热管的换热器
CN204514133U (zh) * 2015-01-16 2015-07-29 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系统
CN205209010U (zh) * 2015-12-10 2016-05-04 山东创尔沃热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水地源热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6107A (zh)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1921B (zh) 一种基于乏风源热泵的井筒防冻系统
CN208012429U (zh) 一种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4534905B (zh) 一种清灰便捷式板式换热器
CN103615839A (zh) 自清洗强化换热的太阳能污水源热泵系统
CN204359159U (zh) 一种卧式冷凝换热器
CN201387248Y (zh) 一种高效蒸发冷却器
CN204421703U (zh) 一种清灰便捷式板式换热器
CN107436107B (zh) 换热管、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21067B (zh) 大颗粒直通废水换热器及具有上述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CN207146744U (zh) 蒸发式冷凝温度调节设备
CN203083406U (zh) 喷淋式渣水换热器
CN107401786A (zh) 蒸发式冷凝温度调节设备及其除霜方法
CN208952748U (zh)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板式冷却器
CN207936823U (zh)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3203433U (zh) 切向双进液换热器
CN207145005U (zh) 一种基于高效乏风源热泵的井筒防冻系统
CN104864770A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换热器在线清洗系统及方法
CN105386960B (zh) 一种智能型带除垢装置的空压机余热回收机组
CN204240849U (zh) 真空高效冷凝器
CN205227382U (zh) 一种空预器智能化清理控制系统
CN209295726U (zh) 一种双重气水换热器
CN203249439U (zh) 蒸发式冷凝器
CN205980299U (zh) 一种污水源降膜式大温差热泵机组
CN202692766U (zh) 一种低阻力降换热管束装置
CN205825497U (zh) 污水源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