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1655A -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 - Google Patents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1655A
CN107431655A CN201680017335.1A CN201680017335A CN107431655A CN 107431655 A CN107431655 A CN 107431655A CN 201680017335 A CN201680017335 A CN 201680017335A CN 107431655 A CN107431655 A CN 107431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ed field
interconnecting nodes
operating path
path
monitoring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73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1655B (zh
Inventor
伊塔洛·布希
叶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31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1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54Optical medium access
    • H04J14/0267Optical signaling or routing
    • H04J14/0268Restoration of optical paths, e.g. p-cy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54Optical medium access
    • H04J14/0272Transmission of OAMP information
    • H04J14/0273Transmission of OAMP information using optical overhead, e.g. overhead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对第一保护域和第二保护域进行互连的互连节点,其中,第二保护域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该保护路径用于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中的线性保护。该互连节点包括至少一个接口和监控单元。该接口用于从第一保护域接收第一监控信息;该监控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该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且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工作路径,这样,在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处可根据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工作路径上的故障。若检测到这种隔离状态,则监控单元开始向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以在远端节点处抑制关于工作路径上的故障的告警报告。

Description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两个端节点间的流量转发领域,尤其涉及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中的保护域之间的互连。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保护域进行互连的互连节点,以及一种对保护域进行互连的方法。本发明所涉及技术的技术领域涵盖:分组传输、保护倒换(protection switching)、分组网络(如,以太网或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配置文件(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MPLS-TP)的网络)、以及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技术(如,光传输网络(OpticalTransport Network,OTN)或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背景技术
当保护域正在使用具有子层监控(subnetwork monitoring,SNC/S)的线性子网连接保护(subnetwork connection protection,SNCP)机制时,通常在使用双节点互连(DualNode Interconnection,DNI)的分段保护机制的网络中应用提供弹性,即,恢复流量转发。
当存在两条可用于流量转发的路径时,线性保护是一种存活性机制。该两条可用于流量转发的路径包括: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流量转发的工作路径;以及当工作路径不可用时或者应运营商要求进行流量转发的保护路径。实际进行流量转发的路径通常称为激活路径,而另一路径通常称为备用路径。
线性保护及其相应架构在ITU-T建议书G.808.1(05/2014)的“Genericprotection switching-Linear trail and subnetwork protection(通用保护倒换-线性路径和子网保护)”以及ITU-T建议书G.870(10/2012)的“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光传输网络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中定义。工作、保护、激活、和备用路径或传输实体分别在ITU-T建议书G.870中定义。
如图11所示,根据ITU-T建议书G.808.1,子网连接保护(Subnetwork connectionprotection,SNCP)是指对端到端连接的一部分进行保护的保护机制。按照ITU-T建议书G.870中所定义的,保护域代表受上述保护机制保护的部分端到端连接。
按照ITU-T建议书G.808.1所定义的,激活路径和备用路径是根据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状态以及运营商的命令来进行选择的。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无故障或退化发生并且运营商无相反命令时,选择工作路径作为激活路径。当在工作路径上检测到故障时,可通过选择保护路径作为激活路径来恢复流量。运营商也可强制执行保护倒换动作,选择保护路径作为激活路径。
自动保护倒换(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APS)协议通常用来对保护域边缘处的两个保护倒换功能之间的保护倒换动作进行协调,即,激活相同的路径。APS协议信息通过保护路径上的带内开销进行交换。有多种选择可对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状态进行监控。
在具有子层监控(SNC/S)的SNCP架构中,通过在保护域的边缘之间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Operations,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机制对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进行监控。
OAM机制是指一组对路径状态进行监控的机制。为实现保护倒换,OAM机制能够检测到是否存在故障,即不能进行流量转发,或者是否发生退化,即可以进行流量转发,但流量的传输质量低于协定服务质量。
OAM机制既可对整个端对端连接的状态进行监控,也可对部分连接的状态进行监控。在后一种情况下,术语“前后连接(tandem connection)”通常指示被监控的部分连接,而子层监控通常是指用于对该部分连接进行监控的机制。被OAM所监控的实体(即,端到端连接或前后连接)通常被称为维护实体组(maintenance entity group,MEG)。在SNC/S的情况下,MEG包括一个维护实体,所以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术语维护实体(maintenanceentity,ME)实际上是指MEG。
在SNC/S的情况下,使用两个维护实体来监控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状态。
OAM机制运行于特定传输技术的开销中。对于TDM技术如SDH或OTN,使用TDM/OTN帧开销中的一些字节。对于分组技术如以太网或MPLS-TP,则使用一些定义为OAM数据包的开销数据包。在ITU-T建议书G.8013/Y.1731(08/2015)“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Ethernet-based networks(用于基于以太网的网络的OAM功能和机制)”中,定义了以太网中使用的OAM数据包。CCM帧的OpCode字段用于指示OAM数据包的类型,例如,OAM数据包的类型可以是连续性检查信息(Continuity Check Message,CCM)或告警指示信号(AlarmIndication Signal,AIS)。
维护实体的故障状况可通过使用在ITU-T建议书G.8013/Y.1731中定义的连续性检查消息(CCM)OAM数据包来进行检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其它分组技术如MPLS-TP,定义了类似的机制。这些保活(keep-alive)数据包被从维护实体的一个边缘连续定期地发送到维护实体的另一边缘。未接收到预期的CCM消息即表明存在故障:当连续三个预期的CCM数据包丢失时,即检测到连续性缺失缺陷(Loss of Continuity defect,dLOC)。
在SNC/S的情况下,检测到dLOC即表明工作路径或保护路径故障,并会立即触发保护倒换动作。例如,当在正常情况下在工作路径上检测到dLOC时,保护倒换动作将选择保护路径作为激活路径。
除了触发保护倒换动作之外,检测到dLOC还会引发向运营商发出告警以通知运营商所检测到的故障状况,从而触发对故障位置的检测(即,识别故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触发对故障的修复动作(例如,更换或者修复发生故障的组件)。
但是,当检测到dLOC时,会对告警报告进行“过滤”以避免虚假报告或向运营商发送过量的次级警报。ITU-T建议书G.7710(02/2012)“Common equipment managementfunction requirements(常用设备管理功能要求)”中定义了对告警缺陷进行过滤的过程。为避免虚假告警,在检测到缺陷后告警报告将被推迟一段时间:ITU-T建议书G.7710中定义的标准推迟时间为3.5秒。
为避免向运营商发送过量的次级告警,ITU-T建议书G.8013/Y.1731中已经定义了告警指示信号(Alarm Indication Signal,AIS)OAM数据包。当中间节点检测到在服务器层发生故障或子层终止时,将生成AIS以抑制针对dLOC的告警报告,因为初级告警是由此类中间节点检测并报告的服务器层或子层故障。
根据ITU-T建议书G.808.1,由于SNC/S仅对部分连接进行保护,如图12所示,可以通过使用级联的保护子网来提供分段保护。
图12所示的网络能够防范多个故障,即,每个保护子网能够防范一个故障,但是该网络并不能从任何在相邻子网之间的互连处发生的故障中恢复。每个保护域中的保护机制彼此独立运行。
为了提供弹性以抵抗相邻子网间互连处的故障,在ITU-T建议书G.808.1中定义了双节点互连(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DNI)架构。互连点通常称为互连节点。无论其是否具有DNI,这些架构通常称为分段保护。
使用DNI,每个保护域中的保护机制通常彼此独立运行;然而,在相邻的保护子网的保护机制之间需要进行一些交互来防范互连节点故障或互连节点的隔离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分段保护架构并不要求在不同的保护域中使用相同的保护机制(例如,SNC/S)。分段保护架构只要求保护域相互之间不重叠。
图13示出了根据文件WD09-21(“A solution for Ethernet DNI scenario inG.mdsp(SP#4)(针对G.mdsp(SP#4)中的以太网DNI场景的解决方案)”,华为,2015年10月)的系统,该文件提出了支持带有SNC/S线性保护的DNI的解决方案。
图13所示的系统支持在端节点E和另一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图中示出了两个保护域(称为保护子网和互连域),其中每个保护域包括一条工作路径和一条用于线性保护的保护路径。互连节点I1对这些保护域的工作路径进行互连,同时对等互连节点I3对这些保护域的保护路径进行互连。互连节点I1和对等互连节点I3通过垂直路径连接。
图中打了叉的工作路径表示该工作路径发生故障,而打了叉的垂直路径表示该垂直路径发生故障:在图示情况下,互连节点I1在保护域(也称为互连域)内被隔离。当互连节点I1被隔离时,对等互连节点I3会向端节点E发送SF(1,1)APS消息,用以触发端节点E中的保护倒换。随后,端节点E接收到SF(1,1)APS消息并触发保护倒换。
在图13所示的场景中,对等互连节点I3检测到垂直路径故障,并通过互连域被告知互连节点I1的隔离状态。
但是,可能存在某些情况,对等互连节点I3不能被告知I1节点的隔离情况:例如,当互连节点I1检测到单向故障,但在互连节点I1中并不存在用来将此情况通知给对等互连节点I3的相关协议(例如,分布式弹性网络互连(Distributed resilient NetworkInterconnect,DRNI)协议)时。
此外,在例如节点E处未接收到预期的CCM消息将可能导致节点E向运营商报告虚假的初级告警。结果将致使运营商触发无用且昂贵的故障诊断程序,而最终却发现在节点E和互连节点I1之间的保护域内并没有需要修复的故障。
另外,对于可能跨多个保护域发生的保护倒换事件的传递,现有技术中并未对其中涉及的流量转发问题予以解决。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提到的缺点和问题,本发明旨在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互连节点和一种改进的保护域(protected domain,也称受保护域)互连方法。本发明具体旨在对保护域之间的互连进行改进,从而避免报告虚假告警。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所附独立权利要求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进一步地,在各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了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对第一保护域和第二保护域进行互连的互连节点。第二保护域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该保护路径用于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中的线性保护。该互连节点包括至少一个接口,该接口用于从第一保护域接收第一监控信息。该互连节点包括监控单元,该监控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该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该监控单元用于生成第二监控信息。该接口用于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从而在该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处可根据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该工作路径上的故障。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用于开始向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传输告警指示信息,以在远端节点处对关于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的告警报告进行抑制。
因此,当互连节点检测到自身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况时,互连节点将发送告警指示信息用以指示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不要报告告警。然后,远端节点接收该告警指示信息,并将该告警指示信息理解为一条用于抑制告警报告(例如,发送给运营商的告警报告)的命令。远端节点报告的此种告警将被运营商理解为一条第二保护域内发生故障状况的通知,并且将致使运营商在第二保护域内进行一些无用动作,例如,在第二保护域内进行故障检测动作和故障修复动作。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远端节点不会向运营商发送不必要的告警,从而避免了运营商在第二保护域中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具体地,第二监控信息被发送到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作为通知该远端节点触发保护倒换的指示,即,激活第二保护域的保护路径并选择其工作路径作为备用路径。
具体地,当上述网络是分组网络如以太网时,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可以是通过连续性检查消息(Continuity Check Message,CCM)数据包发送的第一保活信息和第二保活信息。接口可用于定期地(即以固定的时间间隔)从第一保护域接收第一保活信息,其中,当在互连节点处对第一保活信息的定期接收发生中断时,监控单元可用于检测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按照该配置,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隔离状态相当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的中断或定期接收来检测隔离状态。
此外,接口可用于定期地(即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将第二保活信息发送到工作路径,这样在对第二保活信息的定期接收发生中断的情况下,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可以触发保护倒换,即,选择第二保护域的保护路径作为激活路径,同时选择工作路径作为备用路径。或者,在例如OTN网络中,当发生故障时,接口可用于发送第一监控信息用以指示有故障发生。第一监控信息例如可以指示所发生的故障的类型。在OTN网络中,第一监控信息可在OTN帧的开销中传输。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第一实现形式中,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用于阻止传输第二监控信息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并同时开始向该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在以太网中,这可通过停止CCM传输并同时开始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例如,AIS信息)来实现。在OTN网络中,可通过将通常在OTN帧的开销中传输的监控信息替换为告警指示信息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此替换相当于停止第一监控信息的传输并同时开始告警指示信息的传输。
因此,阻止第二监控信息向工作路径的传输将导致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能够在该远端节点处触发保护倒换。此外,通过同时开始向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可以有助于确保远端节点不会向运营商发送不必要的告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另一实现形式中,第一保护域包括一条给定的工作路径和一条用于线性保护的给定的保护路径。当检测到第一保护域的给定工作路径上的故障和垂直路径上的故障时,监控单元用于检测出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被隔离,其中,垂直路径将该互连节点与第一保护域内的第二互连节点进行互连。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即使在两个互连节点间的垂直路径上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告警,其中,该两个互连节点分别用于对两条工作路径和两条保护路径进行互连。
具体地,互连节点可以包括另一接口,该接口经由至少一条垂直路径连接到第二互连节点,第二互连节点用于对第一保护域的给定保护路径和第二保护域的保护路径进行互连。当检测到第一保护域的给定工作路径上发生故障并检测到垂直路径上发生故障时,监控单元用于开始向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alarm indicationinformation,AIS)。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另一实现形式中,第二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是上述两个端节点其中之一。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进行流量转发的端节点不会向运营商发送不必要的告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将生成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并开始将该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传输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其中,该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用于指示工作路径上所检测到的故障是由第一保护域内的故障的故障传播所引发的。
因此,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可以知道第二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是由该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所触发的,还是由上游保护域(如,第一保护域)内的故障引起的传递动作所触发的。远端节点可以将该信息仅用作报告/记录的目的,或者,若该远端节点还与另一个下游保护域互连,则该远端节点可决定是否将保护倒换动作进一步传递到下游保护域。
具体地,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可以根据第二监控信息知悉第二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是由该第二保护域内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所触发的。例如,当对第二保活信息的定期接收发生中断时,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可获知保护倒换是由该第二保护域内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所触发的。
具体地,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可根据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即,根据接收到的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来获知第二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是由第一保护域内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所触发的。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用于开始将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并同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
因此,阻止第二监控信息向工作路径的传输将使得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能够在该远端节点处触发保护倒换。此外,通过同时开始向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可有助于确保远端节点不会向运营商发送不必要的告警。而且,通过同时发送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可有助于确保远端节点可进一步传递或者不传递保护倒换动作。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第二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连接到用于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另一保护域。
因此,本发明可对包括任意数量的保护域的系统避免不必要的告警。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第一保护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该故障向其它下游保护域的故障传播将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告警。本发明还可对跨越多个不相邻保护域的传递动作进行控制。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接口进一步用于从第一保护域接收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且监控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监控信息和接收到的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进行区分。当接收到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时,监控单元用于检测出故障位于与第一保护域互连的另一工作路径上。
因此,互连节点可以知悉第一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是由第一保护域内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所触发的,还是由位于第一保护域上游的上游保护域内的故障引起的传递动作所触发的。互连节点可以仅将该信息用于报告/记录的目的,或者,由于该互连节点还与第二保护域互连,该互连节点可根据该信息决定是否将保护倒换动作进一步传递至第二保护域。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网络可以是分组网络,优选地是以太网或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配置文件(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t Profile,MPLS-TP)的网络,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可分别通过连续性检查消息(Continuity Check Message,CCM)操作、管理和维护(Operations,Administationand Maintenancce,OAM)数据包(即CCM-OAM数据包)进行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可作为告警指示信号(AIS)OAM数据包进行发送。这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又一实现形式中,网络可以是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网络,优选地是光传输网络(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或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第一监控信息、第二监控信息、和告警指示信息(AIS)分别通过TDM帧的开销中的特定字节进行传输。这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的功能和该互连节点的任何实现形式的任何功能都可以由处理器或计算机执行,并且这些功能的任何实现手段都可以通过处理器或计算机中的软件和/或硬件实现。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用于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分段保护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端节点、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N个互连节点、以及在两个端节点间依次互连的多个保护域,其中,N为正整数。
每个互连节点对多个保护域中的两个保护域进行互连。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一对互连节点,例如第一互连节点和第二互连节点,来对多个互连域中的两个互连域进行互连。该连接节点对中的第一互连节点和第二互连节点可以通过垂直路径进行互连,其中,第二互连节点在下文中称为对等互连节点。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经由互连节点对第一保护域和第二保护域进行互连的方法,其中,第二保护域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该保护路径用于为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提供线性保护。该互连节点包括:至少一个接口和监控单元,该接口用于从第一保护域接收第一监控信息,该监控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该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帧头。当接口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时,在该工作路径的远端节点处可根据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工作路径上的故障。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开始向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以在远端节点处对关于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上发生的故障的告警报告进行抑制。
根据第三方面的方法的进一步特征或实施方式能够执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互连节点及该互连节点的各种实施形式的功能。
根据第三方面的方法或该方法的任何实现形式都可由处理器或计算机执行。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设备上运行时,该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
应当注意,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所有设备、元件、单元、和装置都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单元或其任何种类的组合来实现。本申请中描述的各种实体所执行的所有步骤连同所描述的由这些实体所执行的功能旨在表示相应实体适配为或配置为执行相应的步骤和功能。即使在以下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出现了应由外部实体所执行的具体功能或步骤,而这些外部实体并未反映在对执行该具体步骤或功能的实体的具体元件的描述中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应该清楚,这些方法和功能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或硬件单元或其任何种类的组合来实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和实现形式将在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一场景。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二场景。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节点。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节点的监控单元。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过互连节点传输第二监控信息的状态机。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过互连节点来传输告警指示信息的状态机。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一场景。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二场景。
图1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保护域的系统。
图1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级联保护域的系统。
图13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双节点互连(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DNI)的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100。
具体地,图1示出了用于对第一保护域111和第二保护域121进行互连的互连节点N1。第二保护域121包括工作路径122和保护路径123,该保护路径123为在两个端节点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提供线性保护。在该配置中,互连节点N1插入于端节点E和端节点W之间,而端节点E和端节点W分别是N1在第一保护域和第二保护域内的远端节点。在包括两个以上保护域的其它配置中,远端节点也可以是互连节点,后面将参照图9和图10进行更详细的描述。端节点是位于所关心的域的末端的节点,其中该域内实施分段保护。根据节点和网络配置的不同,端节点与互连节点可具有相同的特征,或者两者可以是不同的结构。
如图4所示,互连节点N1包括至少一个接口401,402,该接口用于从第一保护域11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
如图4所示,互连节点N1还包括监控单元405,该监控单元用以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
互连节点N1的接口401,402还用于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这样,在工作路径122的远端节点W处便可根据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工作路径122上的故障。
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405用于阻止第二监控信息的传输,并同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传输告警指示信息(AlarmIndication Information,AIS),从而在远端节点W处对关于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上发生的故障的告警报告进行抑制。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保护域111可包括第一工作路径112和用于线性保护的第一保护路径113。可选地,第一保护域也可以不使用线性保护,从而可具有不同的结构。本发明的创造性的互连节点可以连接到具有本领域公知的任何种类保护的第一域。根据在第一域中所实施的不同的保护—例如环保护,本发明的互连节点可使用对应的协议来与第一域的端节点进行通信。
具体地,上述网络可以是分组网络,优选地是以太网或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配置文件(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MPLS-TP)的网络。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可分别通过CCM OAM数据包来进行传输。告警指示信息(AlarmIndication Information,AIS)可作为AIS OAM数据包进行传输。
具体地,第一保护域111和第二保护域121通过节点对101进行互连,该节点对101包括互连节点N1和第二互连节点N2。具体地,互连节点N1和第二互连节点N2通过至少一条垂直路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互连节点也可称作对等互连节点。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互连节点N1和第二互连节点N2通过第一垂直路径114和第二垂直路径124连接。互连节点N1包括第一保护域111的工作路径112的端节点102以及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的端节点103,而第二互连节点N2包括第一保护域111的保护路径113的端节点107以及第二保护域121的保护路径123的端节点108。第一垂直路径114连接第一保护域111的相应端节点102和107,而第二垂直路径124连接第二保护域121的相应端节点103和108。
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一故障场景。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S201中,互连节点N1,即,互连节点N1的监控单元405,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
在步骤S202中,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时,互连节点N1(即,其监控单元405)用于引发第二保护域的远端节点(本实施例中,该远端节点对应于端节点W)检测到故障,并同时禁止触发告警。例如,在以太网中,这可通过阻止第二监控信息的传输并同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来实现。
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例如在光传输网络(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中,以上步骤可通过将监控信息替换为告警指示信息来实现。具体地,告警指示信息可代替监控信息在OTN帧的开销中发送给远端节点,进而指示远端节点有故障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远端节点接收到包含告警指示信息的修正的OTN帧时,远端节点则将其理解为对第一保护域内发生了故障的指示和对告警报告进行抑制的请求。
参照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监控信息的传输停止和告警指示信息的并发传输应包括(1)停止CCM帧或类似帧的传输,并发传输告警指示信息(在分组网络中),以及(2)在OTN网络或类似网络中,将OTN帧或类似帧中的监控信息用告警指示信息替换。
在步骤S203中,第二保护域121的远端节点W由于没有接收到第二监控信息而检测出故障—如同第二工作路径发生故障一样,并且响应于接收到的告警指示信息,抑制关于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的故障的告警报告。
具体地,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其中,所述网络为以太网,且第一域和第二域均受线性保护,例如,第一域和第二域均受SNC/S保护。相应地,部署了分段保护以对两个SNC/S保护域111、121进行互连。在该情况中,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在保护域111内被隔离时,应该触发保护域121的远端节点W处的保护倒换。在这种配置中,当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的工作线路上检测到连续性缺失缺陷(Loss of Continuity detect,dLOC)时,互连节点N1即检测到故障。显然,在第一保护域采用的不同的保护方案的情况下,将根据不同的协议对第一保护域的故障进行检测。在下文中,对于非线性保护域中的故障检测的实施方式将不作讨论,但是应当明白,本发明并不限于第一域受线性保护的结构。
为简化描述,本实施例将假定,当在两个互连节点N1、N2之间的垂直路径114、124上检测到故障时,两个互连节点N1、N2内的保护域111、121之间的水平路径(即节点102和节点103之间的水平路径以及节点107和节点108之间的水平路径)将总为激活路径。即使这些路径根据已知的关于互连节点隔离状态的信息而被激活,本发明也可以实施。
工作路径故障可以是单向的或双向的,而垂直路径故障将全部被认为是双向的。根据文件WD09-21(“A solution for Ethernet DNI scenario in G.mdsp(SP#4)(针对G.mdsp(SP#4)中的以太网DNI场景的解决方案)”,华为,2015年10月),本实施例将假定在两个保护域内均实施SNC/S DNI。
因为两个互连节点N1、N2之间的垂直路径发生故障,因此第二互连节点N2使得能够在两条保护路径上传输CCM帧和APS帧。
如果工作路径故障是从互连节点N1到端节点E方向的单向故障,则端节点E可触发第一保护域111内的保护倒换,并可经由交换APS消息来通知第二互连节点N2该互连节点N1在保护域111内被隔离。朝向保护域121的保护倒换的传递可根据现有技术来实现。
如图2所示,如果工作路径故障是从端节点E到互连节点N1方向的单向故障,则触发保护倒换动作。
在步骤S201中,互连节点N1检测到第一保护域111的工作路径112上发生dLOC。这意味着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检测到故障。dLOC检测是故障检测的一个示例,也就是说,互连节点N1检测到E和N1之间的CCM传输发生停止,即,检测到对来自端节点E的CCM传输的定期接收发生了中断。
应该注意,只有互连节点N1可以根据在第一保护域111内的垂直路径114和工作路径112上检测到的dLOC知悉自身在第一保护域111内被隔离。第二互连节点N2并不知道互连节点N1的隔离状态。
在步骤S202中,互连节点N1停止CCM传输,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121内的工作路径122的远端节点W进行AIS传输。根据本发明,AIS传输的开始是告警指示信息的传输开始的一个示例。
在步骤S203中,远端节点W在第二保护域121内的工作路径122上检测到dLOC,然而对AIS帧的接收有利地抑制了告警报告。
在步骤S204中,远端节点W触发第二保护域12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205中,远端节点W向节点N2发送SF(1,1)APS消息。可以注意到,根据在第二保护域121内的垂直路径124上检测到的dLOC连同所接收到的SF(1,1)APS消息,第二互连节点N2可认为互连节点N1在第二保护域121内被隔离。根据在ITU-T建议书G.8031/Y.1342(06/2011)第11.1节所定义的,SF(1,1)表示APS消息,其中,如表11-1所定义的,Request/State(请求/状态)字段被设置为SF(Signal Fail for working(工作路径信号失效),1011)。参数(1,1)表示“Requested Signal(请求信号)”和“Bridged Signal(桥接信号)”字段(参见ITU-T建议书G.8031/Y.1342(01/2015)第11.1节的图11-1和图11-2)被设置为1。
在步骤S206中,第二互连节点N2触发第二保护域12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207中,第二互连节点N2向远端节点W发送NR(1,1)APS消息。根据ITU-T建议书G.8031/Y.1342(06/2011)第11.1节所定义的,NR(1,1)表示APS消息,其中,如表11-1所定义的,Request/State(请求/状态)字段被设置为NR(无请求(No Request),0000)。参数(1,1)表示APS特定信息中的“Requested Signal(请求信号)”和“Bridged Signal(桥接信号)”字段(参见ITU-T建议书G.8031/Y.1342(01/2015)第11.1节的图11-1和图11-2)均被设置为1。
在步骤S208中,由于第二互连节点N2认为互连节点N1在第二保护域121内被隔离,因此第二互连节点也触发第一保护域11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209中,第二互连节点N2向节点E发送SF(1,1)APS消息。
在步骤S210中,节点E触发第一保护域11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211中,节点E向第二互连节点N2发送NR(1,1)APS消息。
这样,端节点E和端节点W之间的流量通过路径E-N2-W而完全恢复。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的第二故障场景。
如果工作路径故障是端节点E和互连节点N1之间的双向故障,则节点E、N1和N2将不能将该情况同它们可以处理的单向故障的情况区分开来。如图3所示,保护倒换动作将由端节点E和互连节点N1发起的并发动作所触发,其中,端节点E和互连节点N1发起的并发操作由在它们各自的接收侧检测到故障而被触发。
在步骤S301中,端节点E检测到工作路径112上发生dLOC。
在步骤S302中,端节点E触发第一保护域11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303中,端节点E向第二互连节点N2发送SF(1,1)APS消息。可以注意到,根据第一保护域111内的垂直路径114上检测到的dLOC连同所接收到的SF(1,1)APS消息,第二互连节点N2可知悉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被隔离。
在步骤S304中,互连节点N2触发第一保护域111内的保护倒换。可以注意到,本故障场景中,端节点E和第二互连节点N2所采取的步骤S301至步骤S304与它们在工作路径112的故障为从互连节点N1到端节点E方向的单向故障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步骤相同。
在步骤S305中,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的工作路径112上检测到dLOC。
在步骤S306中,互连节点N1停止向第二保护域121进行CCM传输,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121内的工作路径122上的远端节点W进行AIS传输。
在步骤S307中,远端节点W检测到工作路径122上发生dLOC,但是,与图2所示步骤S203类似,对AIS帧的接收有利地抑制了告警报告。
在步骤S308中,远端节点W触发保护域121内的保护倒换。
在步骤S309中,远端节点W向第二互连节点N2发送SF(1,1)APS消息。可以注意到,本故障场景中所进行的步骤S305至S309与如图2所示的在工作路径112的故障为从端节点E到互连节点N1方向的单向故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步骤S201至S205相同。
在步骤S310中,由于第二互连节点N2认为互连节点N1在第二保护域121内被隔离,第二互连节点N2即向端节点E生成SF(1,1)APS消息,这类似于图2的在从端节点E到互连节点N1方向的单向路径故障情况下所进行的步骤S209。
在步骤S311中,由于第二互连节点N2知道互连节点N1在第一保护域111内被隔离,因此第二互连节点N2将向节点W生成SF(1,1)APS消息,这类似于从互连节点N1到节点E方向的单向路径故障的情况。
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系统900的第一场景。
根据本发明的系统900包括两个互连节点N11、N21。有利地,互连节点N11、N21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互连节点N1相同。系统900包括两个端节点E、W,两个互连节点N11、N21,以及三个保护域911、921、931,该三个保护域依次互连在两个端节点E、W之间。互连节点N11对第一保护域911和第二保护域921进行互连,而互连节点N21对第二保护域921和第三保护域931进行互连。从位于第二保护域末端的N11的角度看,互连节点N21位于第二保护域的下游。在本文中,位于保护域的末端并通过工作路径直接与互连节点N11连接的互连节点或端节点将被称作远端节点。类似地,从互连节点N21的角度来看,节点N11也可以被看作是第二保护域内的远端节点。
优选地,互连节点N11将两个保护域911、921对应的工作路径912、922进行互连,而互连节点N21对两个保护域921、931对应的工作路径922、932进行互连。此外,对等互连节点N12、N22负责对保护域911、921、931对应的保护路径913、923、933进行互连。
图9的场景与图2的场景类似,即,互连节点N11在保护域911内被隔离。有利地,互连节点N11通过检测工作路径912上的故障(例如,dLOC)以及互连节点N11与对等互连节点N12之间的垂直路径上的故障来检测其自身在保护域911内的这种隔离状态。在本实例中,将关注两个保护域911、921内的互连节点N11和对等互连节点N12之间的两条垂直路径上都出现故障的情况。图9的场景与图2的场景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保护域921、931内的互连节点N21和对等互连节点N22之间的两条垂直路径均发生故障。
与第一实施例的互连节点N1类似,互连节点N11包括:
至少一个接口401、402,用于从保护域91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以及
监控单元405,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互连节点N11在第一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
互连节点N11的接口401、402用于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这样,根据第二监控信息,例如可以由工作路径922的远端节点N21来检测工作路径922上的故障。
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1在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405用于阻止第二监控信息的传输,并同时开始向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以在远端节点N21处抑制关于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上发生的故障的告警报告。在前面的段落中已经具体参考图2和图3讨论了在不同网络环境中阻止监控信息传输的含义,这里将不再赘述。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的互连节点N1的基础上,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1在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时,该互连节点N11的监控单元用于生成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并开始将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传输到第二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该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用于(例如,向工作路径922的远端节点N21)指示在在工作路径922上所检测到的故障是由第一保护域911内的故障的故障传播所引起的。
优选地,保护域921的远端节点(即互连节点N21)可以区分保护域921内的保护倒换是由该保护域921内的工作路径922上的故障触发的,还是由上游保护域(如,保护域911)内的故障引起的传递动作触发的。
优选地,当检测到互连节点N11在第一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时,互连节点N11的监控单元还用于开始将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并同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告警指示信息的传输是可选的,其目的是为了向后兼容性。在该实施方式中,修正的监控信息还具有告警指示信息的功能。因此,在诸如以太网的例子中,可以避免使用专用帧来进行告警指示信息的传输,例如可避免AIS帧的传输。
根据本发明,互连节点N21,即,工作路径922的远端节点,用于: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从保护域92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并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检测互连节点N21在保护域921内的隔离状态;以及
从保护域921接收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
优选地,互连节点N21接收的第一监控信息对应于互连节点N11发送的第二监控信息。优选地,互连节点N21接收的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对应于互连节点N11发送的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更具体地,互连节点N21接收的第一监控信息也就是由互连节点N11生成并从互连节点N11发送到互连节点N21的第二监控信息。
具体地,互连节点N21可对接收到的第一监控信息和接收到的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进行区分。因此,当接收到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时,互连节点N21检测到在位于工作路径922上游并与工作路径922相连的工作路径上发生故障。此外,互连节点N21还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互连节点N21在保护域921内的隔离状态。换言之,互连节点N21根据接收到的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上所发生的故障。
在一方面,图9示出了互连节点N11发送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即,互连节点N21接收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
另一方面,图10示出了互连节点N11发送第二监控信息,即,互连节点N2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在图10所示的具体场景中,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上确实发生了故障。然后,互连节点N21即根据接收到的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上发生的这种故障。
在图10所示的关于保护域921内的故障的场景中,互连节点N21检测到自身在保护域921内被隔离,因此准备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在基于分组的网络环境(例如,以太网)中,互连节点将在保护域931内的工作路径932上插入AIS帧并关闭CCM帧的生成,从而触发保护域931内的保护倒换动作。节点N22将根据从节点W接收到的SF(1,1)以及保护子网931内的垂直路径上的故障状态而认为节点N21在保护域931内被隔离,因此节点N22将在保护子网921内的保护路径923上生成SF(1,1)。来自节点N22的SF(1,1)将由节点N11(通过节点N12)接收,而这将触发保护子网921内的保护倒换。如此,流量转发可通过E-N11-N12-N22-W路径而恢复。
在图9所示的关于保护域911内的故障的场景中,互连节点N21接收带有不同OpCode的CCM帧,即,接收修正的监控信息,这样,互连节点N21可知悉保护域921内的工作路径是正常的,因此,由于上游保护域内的互连节点的隔离所引发的传递动作,需要触发保护域921内的保护倒换。
在图9所示的故障场景中,互连节点N21可用于:
1)与图10所示的故障场景类似,触发保护域931内的保护倒换,即,互连节点N21可决定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保护域931从而恢复流量转发,或者
2)不采取任何动作从而造成流量丢失,即,互连节点N21可决定不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保护域931。
根据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发送告警指示信息,当位于工作路径112末端的互连节点N1检测到其自身在相邻的保护子网111内被隔离并且其不能与对等互连节点N2进行通信时,互连节点N1应该触发工作路径122的远端节点W处的保护倒换。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解决方案如下:该互连节点N1应该基于现有的OAM标准在监控工作路径的维护实体内插入一组OAM信息单元,这样,当这些信息单元被远端节点(执行现有的SNC/S标准)接收到时,将以向后兼容的方式(即,不需要改变现有的实现形式)触发保护倒换并抑制步骤S203中的告警报告。
在OTN网络中,在OTN帧开销内插入TCM AIS信息形式的告警指示信息即可达到上述目的。
对于以太网而言,优选地,建议同时进行以下动作:
在S202中,停止在监控工作路径的维护实体上进行CCM帧传输:这将足以触发保护倒换并可触发选择保护路径作为激活路径;
在S202中,在同一维护实体上插入AIS帧形式的告警指示信息:这可在S203中抑制远端节点处的针对dLOC的告警报告,因此不会触发不必要的维护动作。
根据第二实施例,为了避免发生跨越多个保护域(超出仅两个相邻保护域)的保护倒换的传递,互连节点N11还应通过例如在对工作路径进行监控的维护实体内插入额外的OAM信息单元(还未在现有的OAM标准中定义)来发送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从而让远端节点知悉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是由该保护域内的工作路径上的故障触发的,还是由上游保护域内的故障引起的传递动作触发的。远端节点可仅使用此信息用于报告/记录的目的,或者如果该远端节点还与另一个下游保护域互连的话,该远端节点还可决定是否进一步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该下游保护域。
以上所述的用于报告的目的意思是运营商可通过状态读取或通过接收次级告警/通知(即,不触发任何维护动作)的方式来对该状态进行监控。上述用于记录的目的表示互连节点可将该状态记录在运营商可读取的日志中。
该新的OAM信息(即,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被设计为具有向后兼容性,因此当该新OAM信息被传统节点(即,支持现有SNC/S标准的节点)接收时,该信息可被忽略(该传统节点将与第一实施例中行为相同)。因此,无需根据远端节点是否支持而在互连节点中启用/禁用此功能,从而简化了操作,且不易出错。
例如,如果需要与保护域内的其它次级故障状态不同地对传递动作进行记录/报告时,第二实施例的额外特征是有利的并且可被实施/标准化,而且总是希望跨多个(即使是非相邻的)区域进行保护倒换的传递。
在OTN网络中,除插入TCM AIS信息之外,在OTN帧开销内对其中一个保留位进行设置即足够,这样: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于接收到的TCM AIS信息,传统互连节点(即,支持现有SNC/S标准的节点)将忽略该位并触发保护倒换,而不会引发任何初级告警;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实施第二实施例的互连节点可检测到对TCM AIS的接收并触发保护倒换,而不会引发任何初级告警,并且因为检测到该新位已被设置,互连节点可对此信息进行报告/记录,和/或决定是否进一步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下游的保护域(如果存在下游保护域的话)。
在以太网中,有两个可能的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对以太网AIS帧的保留位进行设置,从而: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于所接收到的AIS帧,传统互连节点(即,支持现有SNC/S标准的节点)将忽略该位并且抑制dLOC告警报告;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实施第二实施例的互连节点可以抑制dLOC告警报告,并且由于还检测到该位已被设置,这些互连节点可以对所述信息进行报告/记录。
因为AIS和CCM的速率不同,使用AIS信息采取快速的后续动作(即,决定是否进一步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下游保护域)是不合算的。这符合当前的以太网标准,在当前的以太网标准中,AIS帧的接收不会触发保护倒换动作。
在以太网中,第二个选择在于改变所传输的CCM帧中OpCode字段的值,而不是停止该CCM帧的传输:
传统互连节点(即,支持现有SNC/S标准的节点)将丢弃这些未知的OAM帧,并且由于未接收到CCM帧,还将检测dLOC: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发了保护倒换,并且由于接收到AIS帧,抑制了初级告警报告;
实施第二实施例的互连节点可以检测到对带有不同的OpCode的CCM帧的接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触发保护倒换而不引发任何告警(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且,这些互连节点可以对此信息进行报告/记录,和/或决定是否进一步将保护倒换动作传递到下游保护域(如果存在下游保护域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点不能支持DNI,因此,传统节点不需要进一步将保护倒换动作传播到后续的保护域。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节点。
互连节点400包括至少一个接口401、402,该接口用于从第一保护域,具体地,从第一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12接收第一监控信息。
互连节点400还包括监控单元405,该监控单元405用于根据第一监控信息检测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
接口401、402还用于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22,这样,在工作路径422的远端节点处可根据第二监控信息检测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22上发生的故障。
当检测到互连节点在第一保护域内的隔离状态时,监控单元405用于阻止第二监控信息的传输,并开始向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从而在远端节点对关于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22上发生的故障的告警报告进行抑制。
具体地,接口401、402可以包括两个不同的接口401、402,其分别用于从第一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12接收第一监控信息,以及将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第二保护域的工作路径422。
图4揭示了互连节点N1可能的实施方式作为实例。图4为互连节点N1的该可能的实施方式400的高层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假定互连节点N1 400朝三线接口401、402、403向两条工作路径412、422和两条垂直路径414、424发送流量或者接收来自两条工作路径412、422和两条垂直路径414、424的流量:接口401用于第一保护域111内的工作路径412,接口402用于第一保护域121内的工作路径422,接口403用于两条垂直路径414、424。两条工作路径412、422和两条垂直路径414、424分别对应于图1所示的工作路径112、122和垂直路径114、124。
处理单元404对流经这三个接口的流量进行处理。处理单元404将依照相关标准对从该线路所接收的流量(例如,以太网帧)进行处理,知悉该流量属于哪路连接,并决定如何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需要转发的流量将连同将该流量正确地转发到出口所需的信息一起被传递到切换单元406。
从该线路所接收的流量可包括由本节点进行本地处理的OAM信息(例如,以太网OAM帧或OTN帧开销字节),该信息将连同标识相关维护实体的信息一起被发送到OAM单元405。OAM单元405是根据本发明的监控单元的一个实例。
处理单元404还负责将从切换单元406接收的并要发送至该线路的出口流量进行适当的格式化。处理单元404还可从OAM单元405接收OAM信息,该信息将连同从切换单元406接收的流量一起转发到该线路或者连同从该线路接收的流量一起转发到切换单元406。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节点的监控单元,并具体地示出了图4的OAM单元405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500。图5描绘了在基于分组的环境中如以太网中实施的监控单元500。在与以太网不同的网络(例如,OTN网络)内的互连节点中实施的监控单元可包括与图5所示的不同的功能块。作为示例,用于OTN网络的监控单元可包括一个功能块,该功能块用于对接收到的OTN帧开销中的OAM信息进行处理,或用于请求处理单元对OTN帧信息的开销进行设置,该OTN帧信息使用告警指示信息描述故障的类型。此功能块可以替代图5所示的监控单元500的CCM和AIS生成块。
OAM单元500可分解为执行不同OAM功能的不同功能块。该OAM单元可包括复用/解复用单元501,该复用/解复用单元501可对OAM功能块向处理单元404生成的OAM信息进行复用,并对OAM功能块从处理单元404所接收的OAM信息进行解复用。根据ITU-T建议书G.8013/Y.1731(08/2015)“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based networks(基于以太网的网络中相关的OAM功能和机制)”中所定义的(特别是第九章),在以太网中,对不同的OAM处理单元所接收的OAM帧所进行的解复用是基于以太网OAM PDU中的OpCode字段。
OAM单元500包括CCM块502,该CCM块502生成CCM帧并在给定维护实体上对接收到的CCM帧进行处理,从而执行在ITU-T建议书G.8021(04/2015)第8.1.7节“Characteristicsof Ethernet transport network equipment functional blocks(以太传输网络设备功能块的特点)”中所定义的CCM状态机。CCM块502支持这些状态机的许多实例,每个维护实体一个实例。CCM块502还为每个维护实体提供dLOC(以及其它CCM相关缺陷)信息到ITU-T建议书G.8021(04/2015)第6.2章中所定义的后续动作过程。后续动作过程在图5所示的后续动作块503中实现。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过互连节点发送第二监控信息的状态机。具体地,图6定义了CCM生成过程(即,图5的CCM块502)的状态机。
根据ITU-T建议书G.8021(04/2015)第8.1.7.2节中所定义的,每个维护实体上的CCM帧的生成均是基于运营商的配置而启动/停止的,该配置对应于输入的MI_CC_Enable。为了支持保护倒换动作的传递,状态机还应该考虑一个新的输入,该输入在图5和图6中称为SF_Cascade。
如图6所示,对于第一实施例而言,CCM块应根据MI_CC_Enable信号和SF_Cascade信号之间的“逻辑和”运算而开始/停止CCM的生成。
对于第二实施例而言,状态机基本与ITU-T建议书G.8021(04/2015)的图8-17所示的相同,但CCM()函数也将采用SF_Cascade输入参数:
如果SF_Cascade为假,则所生成的CCM帧中的OpCode将被设置为1(为CCM帧定义的现有标准OpCode值);
如果SF_Cascade为真,则在生成的CCM帧中的OpCode将被设置成为未来标准化所保留的值之一(例如,值39)。
或者,如果SF_Cascade为真,则可以生成VSM帧或EXM帧而不是CCM帧。VSM PDU会将其大多数字段设置为与CCM帧中的相应字段相同的值。如图7所示,两者差异在于:
OpCode设置为51(为VSM帧定义的现有标准OpCode值);
OUI设置为分配给实施此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OUI值;
SubOpCode设置为供应商所选择的对此“修正的”CCM帧进行标识的任何值(例如,值1);
TLV偏移设置为74(即,为CCM所定义的TLV偏移值加上4,这是因为,在TLV区域开始携带OUI和SubOpCode字段之前还有四个额外字节)。
为了还可插入AIS帧,当被SF_cascad信号请求时,应当添加新的“AIS生成”过程或块502以在给定维护实体上生成AIS帧。“AIS生成”过程的状态机与ITU-T建议书G.8021(04/2015)的图8-9所定义的“AIS插入”过程的状态机类似。两者区别在于:
AIS帧插入到给定的维护实体内,而不是插入到其客户层(或子层)连接内;
AIS帧的生成由SF_cascade信号触发,而不是由aAIS的后续动作触发。
图8示出了最终的状态机的一个实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AIS帧的标志字段的保留位之一(例如,位8)将被设置为1。AIS标志字段的格式如ITU-T建议书G.8013/Y.1731(08/2015)的图9.7-2所示。
为了在相邻的保护子网之间触发保护倒换动作,在图5的监控单元500中可实施新的“传递逻辑”块504。“传递逻辑”块504通过“后续动作”块503按照标准实施方式生成的aTSF信号接收关于给定维护实体的信号失效状态的信息,并通过“SF_Cascade”向CCM和“AIS生成”块502和505触发保护倒换的传递动作。
可为每个SNC/S DNI保护域配置“传递逻辑”块,该“传递逻辑”块可具有以下信息:
对每个SNC/S保护域的工作路径和垂直路径进行监控的维护实体:例如,该“传递逻辑”块可配置有关于哪些维护实体正在监控SNC/S保护域1和2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信息;
一对相邻的SNC/S保护域:例如,保护域1和保护域2彼此相邻。
该块能够根据用于相关维护实体的aTSF信息来检测节点N1在保护域内是否被隔离:当对两个维护实体均确定aTSF时,确定该节点是被隔离的。
例如,当确定了监控SNC/S保护域111的工作路径112W1和垂直路径114V1的维护实体的aTSF时,将认为节点N1在保护域111PD1内被隔离:
N1_isolation[PD1]=aTSF[W1]∧aTSF[V1]
当在给定SNC/S区域内检测到节点隔离时,“传递逻辑”块负责通过为监控工作路径的维护实体向CCM和AIS生成块确定“SF_Cascade”信号来触发相邻的保护域内的保护倒换。
例如,当认为N1在保护域111内被隔离时,该“传递逻辑”块可通过配置知道相邻的保护域是保护域121,并且还可通过配置知道哪个是与SNC/S保护域121PD2的工作路径122W2相关联的维护实体:
Adjacent_PD[PD1]=PD2
Working_Path[PD2]=W2
为支持第二实施例,应该更新CCM块以接受标准CCM以及修正的CCM。如此,当未接收到标准CCM而是接收到修正的CCM时,dLOC将不会被触发。当接收到修正的CCM而不是标准CCM时,还应检测新的缺陷“dXCC”并将该缺陷报告给后续动作块和“传递逻辑”。
在接收到dXCC的情况下,还应修正缺陷关联块以生成aTSF[]:该信息也将被保护倒换过程(未示出)使用以触发保护倒换。
如果“传递逻辑”被配置为不跨越多个域(MI_SF_Cascade_Multi)进行保护倒换动作的传递,那么在向该维护实体报告了dXCC的情况下,“传递逻辑”不应认为该节点被隔离。
N1_isolation[PD1]=aTSF[W1]∧aTSF[V1]∧((dXCC[W1])∧(MI_SF_Cascade_Multi)),其中,“∧”表示“和”,表示“非”。
在TDM网络环境中,例如在OTN网络中,告警指示信息和监控信息嵌入在OTN帧中,具体地,嵌入在OTN帧的ODUk开销中,如在ITU-T建议书G.709/Y.1331(02/2012)第15.8.1节的图15-12至15-14所定义的。相应地,工作路径的监控信息和AIS信息在与用于监控工作路径的TCM相关联的TCM#i字节内发送。具体地,参照TCM#i开销的格式(例如,参见ITU-T建议书G.709/Y.1331(02/2012)第15.8.1节的图15-14),监控信息和AIS信息在TCM#i开销格式的STAT位内发送。下表1说明了TCM格式的STAT位(另见ITU-T建议书G.709/Y.1331(02/2012)第15.8.2.2.5节的表15-5):
表1ODUk TCM状态描述
根据ITU-T建议书G.709/Y.1331(02/2012)第15.8.2.2.5节,通过将STA位设置为“001”来插入监控信息,用以指示没有引入校准错误(Incoming Alignment Error,IAE),或将STA位设置为“010”来插入监控信息,用以指示存在引入校准错误。将STA位设置为不同于“001”或“010”的值可以看作是停止监控信息的插入。
根据本发明,当互连节点(例如,图1至图3中的互连节点N1)被隔离时,STA位将被设置为“111”,这对应于状态维护信号ODUk-AIS。STA位的设置可以通过TC-CMEP入口点完成。
在OTN网络环境中,修正的监控信息可使用OTUk开销中的保留位(RES)来传输。OTN帧的ODUk开销在ITU-T建议书G.709/Y.1331(02/2012)第15.8.1节的图15-12描述,而保留位在第15.8.2.7节中描述。在一实例中,保留位可以是分别位于OTUk开销的第1行第13列和第14列的两个字节。这样的选择可保证向后兼容性。
可选地,可以使用TCM字节中的保留编码点。保留编码点可以是上表1中的位“011”或“100”。在另一可选方案中,可以使用ODUk帧中的APS/PCC位。
上面已经结合多个实施例作为示例同时结合多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本发明时,可通过研读本发明附图、公开内容、以及独立权利要求从而理解并实现其它变化。在权利要求及具体实施方式中,“包括”一词并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并且不定冠词“一个或一条”不排除多个或多条。单个元件或单个其它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几个实体或对象的功能。在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一些具体方案并不意味着不能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对这些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组合。

Claims (13)

1.一种对第一保护域(111)和第二保护域(121)进行互连的互连节点(N1,200),其中,所述第二保护域(121)包括工作路径(122)和保护路径(123),所述保护路径(123)用于在两个端节点(E,W)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中的线性保护,所述互连节点(N1,200)包括:
至少一个接口(401,402),所述接口(401,402)用于从所述第一保护域(11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
监控单元(405),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S201,S305)所述互连节点(N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其中,所述接口(401,402)用于将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工作路径(122,422),从而在所述工作路径(122,422)的远端节点(W)处可根据所述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所述工作路径(122,422)上的故障;其中,当检测到(S201,S305)所述互连节点(N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时,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开始(S202,S306)向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22,4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AIS),以在所述远端节点(W)处抑制(S203,S307)关于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22,422)上的故障的告警报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节点(N1,200),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S201,S305)所述互连节点(N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时,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阻止(S202,S306)发送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到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22,422),并同时开始(S202,S306)向所述工作路径(122,422)发送所述告警指示信息(AIS)。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互连节点(N1,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域包括给定的工作路径(112)和用于线性保护的给定的保护路径(113);并且,当检测到(S201,S305)所述给定工作路径(112)上的故障和垂直路径(114,414)上的故障时,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检测到所述互连节点(N1,200)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中被隔离,其中,所述互连节点和第二互连节点(N2)通过所述垂直路径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中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节点(N1,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路径(122,422)的所述远端节点(W)是所述两个端节点(E,W)的其中一个。
5.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互连节点(N11),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所述互连节点(N1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时,
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生成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并开始将所述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传输到所述第二保护域(921)的工作路径(922),其中,所述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工作路径(922)上检测到的故障是由所述第一保护域(911)中的故障的故障传播所引发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连节点(N11),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所述互连节点(N1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911)内的隔离状态时,
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开始将所述修正的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保护域(921)的所述工作路径(922),并同时开始向所述第二保护域(921)的所述工作路径(922)发送所述告警指示信息(AIS)。
7.如权利要求1至3和5至6所述的互连节点(N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路径(922,422)的所述远端节点(N21)连接到另一保护域(923),其中,所述保护域(923)用于在所述两个端节点(E,W)之间进行流量转发。
8.如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互连节点(N2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401)进一步用于从所述第一保护域(921)接收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以及
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和接收到的所述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进行区分,以及
当接收到所述修正的第一监控信息时,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检测出故障位于与所述第一保护域(921)互连的另一工作路径(912)上。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是分组网络,优选的是以太网或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配置文件(MPLS-TP)的网络,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和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分别通过连续性检查消息(CCM)、操作、管理和维护(OAM)数据包发送,所述告警指示信息作为告警指示信号(AIS)OAM数据包发送。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是时分复用(TDM)网络,优选地是光传输网络(OTN)或同步数字体系(SDH);所述第一监控信息、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和所述告警指示信息分别通过TDM帧的开销中的特定字节进行传输。
11.一种用于在两个端节点(E,W)间进行分段保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所述两个端节点(E,W);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数量为N的多个互连节点,N是正整数;以及
在所述两个端节点(E,W)间依次互连的多个保护域;
其中,每个所述互连节点将所述多个保护域中的两个保护域进行互连。
12.一种通过互连节点(N1,200)将第一保护域(111)和第二保护域(121)进行互连的方法,所述第二保护域(121)包括工作路径(122)和保护路径(123),其中,所述保护路径(123)用于在两个端节点(E,W)间进行流量转发的网络中的线性保护,
所述互连节点(N1,200)包括:
至少一个接口(401,402),所述接口(401,402)用于从所述第一保护域(111)接收第一监控信息;
监控单元(405),所述监控单元(4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监控信息来检测(S201,S305)所述互连节点(N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并生成第二监控信息;
其中,当所述接口(401,402)将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22,422)时,在所述工作路径(122,422)的远端节点(W)处可根据所述第二监控信息来检测所述工作路径(122,422)上的故障;
其中,当检测到(S201,S305)所述互连节点(N1)在所述第一保护域(111)内的隔离状态时,所述监控单元(405)开始(S202,S306)向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22,422)发送告警指示信息,以在远端节点(W)处抑制(S203,S307)关于所述第二保护域(121)的所述工作路径(112,412)上的故障的告警报告。
13.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其中,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执行所述方法。
CN201680017335.1A 2016-02-12 2016-02-12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7431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6/053057 WO2017137096A1 (en) 2016-02-12 2016-02-12 Fault propagation in segmented prote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1655A true CN107431655A (zh) 2017-12-01
CN107431655B CN107431655B (zh) 2020-06-26

Family

ID=55359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7335.1A Active CN107431655B (zh) 2016-02-12 2016-02-12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1537B2 (zh)
EP (1) EP3403378B8 (zh)
CN (1) CN107431655B (zh)
ES (1) ES2886828T3 (zh)
WO (1) WO20171370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31727A1 (en) * 2016-05-10 2017-11-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Protection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operator's commands in 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based protection switching
US20220103420A1 (en) * 2019-03-01 2022-03-31 Nec Corpor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method, network system, aggregated analysis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program
US11979310B2 (en) * 2021-03-30 2024-05-07 Cisco Technology, Inc. Signal translation and protection in a hybrid network environment
US11356756B1 (en) * 2021-04-05 2022-06-07 Commonwealth Edison Company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for utility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1797A2 (en) * 1997-05-30 1998-12-0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protection switching
WO1999011090A1 (en) * 1997-08-22 1999-03-04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Protection switching trigger generation
CN1479455A (zh) * 2002-08-29 2004-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弹性分组环网的快速倒换方法
US20050249119A1 (en) * 2004-05-10 2005-11-10 Alcatel Alarm indication and suppression (AIS) mechanism in an ethernet OAM network
EP2521310A1 (en) * 2010-02-01 2012-11-0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haring protection of mesh network protection field and system thereof
US20150098317A1 (en) * 2013-10-07 2015-04-0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Linear protection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segmented into multi-doma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71625B2 (en) * 2001-10-31 2008-12-30 Nec Corporation Fault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1827008A (zh) * 2009-03-04 2010-09-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以太网地址表刷新次数的方法
US9479248B2 (en) * 2012-12-17 2016-10-25 Ciena Corporation Fault localization using tandem connection monitors i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US20140219080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1797A2 (en) * 1997-05-30 1998-12-0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protection switching
WO1999011090A1 (en) * 1997-08-22 1999-03-04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Protection switching trigger generation
CN1479455A (zh) * 2002-08-29 2004-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弹性分组环网的快速倒换方法
US20050249119A1 (en) * 2004-05-10 2005-11-10 Alcatel Alarm indication and suppression (AIS) mechanism in an ethernet OAM network
EP2521310A1 (en) * 2010-02-01 2012-11-0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haring protection of mesh network protection field and system thereof
US20150098317A1 (en) * 2013-10-07 2015-04-0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Linear protection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network segmented into multi-doma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1686A1 (en) 2018-12-06
WO2017137096A1 (en) 2017-08-17
CN107431655B (zh) 2020-06-26
US10601537B2 (en) 2020-03-24
EP3403378B8 (en) 2021-08-18
EP3403378B1 (en) 2021-06-23
EP3403378A1 (en) 2018-11-21
ES2886828T3 (es)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9857B1 (en) Protection switching trigger generation
JP3581765B2 (ja) 複合リング形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ス切替方法及び装置
US7333425B2 (en) Failure localization in a transmission network
KR101392464B1 (ko) 링 네트워크 토폴로지 정보를 갱신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KR100696176B1 (ko) Mpls lsp보호절체 장치 및 방법
CN1973466B (zh) 通信网络保护系统和通信网络
US9203732B2 (en) Recovery of traffic in a 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
EP1981211B1 (en) A method for processing the tandem connection monitoring failure dependency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an equipment thereof
JP2006115496A (ja) ネットワーク監視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要素
US770625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ethernet protection
JPH0795227A (ja) パス保護切替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その障害復旧方法
CN107431655A (zh) 分段保护中的故障传播
CN102238067B (zh) 一种快速环网保护协议环上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EP2171937B1 (en) Protection mechanisms for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6337846B1 (en) Quantific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pare link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10206384A (ja) ノード装置、運用監視装置、転送経路選択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1016240A (ja) 光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
US911079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holding-off of a 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a plurality of alarms
JP2011223172A (ja) 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障害検出方法
CN106059824B (zh)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JP4190170B2 (ja) 迂回経路設定システム
JP3505406B2 (ja) 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伝送装置
JP2002232442A (ja) リング接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ノード装置、監視制御装置、およびパス設定方法
US7509438B1 (en) Bi-directional line switched ring support for path trace monitoring on a protection path
JP2000041056A (ja) 回線救済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る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