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2466A -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2466A
CN107422466A CN201710575317.1A CN201710575317A CN107422466A CN 107422466 A CN107422466 A CN 107422466A CN 201710575317 A CN201710575317 A CN 201710575317A CN 107422466 A CN107422466 A CN 107422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ransmission plane
display device
reflecting surface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753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健
朱以胜
何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753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224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7422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2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5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 G02B17/08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wherein the system is made of a single block of optical material, e.g. solid catadioptric system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显示屏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一侧边与第二区域的一侧边相重合,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棱镜,棱镜包括第一透射面、反射面和第二透射面,第一透射面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相对且平行,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射面传输到反射面,反射面将穿过第一透射面的光线反射到第二透射面,并穿过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以使从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的光线上承载的第二子图像能够与第一子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目标图像,其中,第一子图像承载在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上。本申请能够得到全面屏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智能终端上的显示屏通常呈平板状,由于智能终端上的显示屏的尺寸大小会受智能终端的边框的限制,使得显示屏只能位于智能终端的正面的中心区域,从而无法得到全面屏显示装置(全面屏显示装置是指显示屏几乎占据了整个显示装置的全部正面区域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得到能够正常显示目标图像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显示区域的面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边相重合,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棱镜,所述棱镜包括第一透射面、反射面和第二透射面,所述第一透射面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相对且平行,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透射面传输到所述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将穿过所述第一透射面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透射面,并穿过所述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以使得从所述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的光线上承载的第二子图像能够与第一子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目标图像,其中,所述第一子图像承载在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上。
由于显示屏的不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在显示装置的边缘也能够部署显示屏,另外,通过棱镜能够将显示屏的不同区域显示的子图像拼接在一起,使得显示屏的图像能够正常显示,因此,本申请可以得到能够正常显示目标图像的全面屏显示装置。
应理解,上述显示屏的第一区域可以位于显示装置的中心区域,而显示屏的第二区域可以位于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
应理解,上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是指第一区域中能够呈现图像的表面,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也可以是指第二区域中能够呈现图像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射面贴合在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
当棱镜的第一透射面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二区域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减少光线的损耗。
可选地,上述显示屏为柔性显示屏,第一区域为柔性显示屏的水平部分,第二区域为柔性显示屏的弯折部分。另外,上述显示屏还可以是非柔性显示屏,此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显示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透射面与所述第二透射面垂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是重合的。
当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能够提高第一区域出射的光线与第二区域经过棱镜调整后最终出射的光线的叠加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射面的一边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边是重合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或者等于反正弦arcsin(1/n),其中,n为所述棱镜的折射率。
由于arcsin(1/n)为棱镜全反射的临界角,而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就是从第二区域直射到棱镜的反射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通过第一透射面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线会发生全反射,从而能够提高最终从棱镜的第二透射面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射面为凸面。
由于第二透射面为凸面,因此,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表的美感。另外,由于第二透射面为凸面,因此,第二透射面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折射到朝向屏幕正面的方向,从而使得显示装置的视角变得更宽。
当棱镜的第一透射面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二区域的光线透射
可选地,上述第二透射面的截面曲线为一段圆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面为凸面。
当第二透射面为凸面时,第二透射面在对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折射时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果,进而会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产生一定的畸变,而当反射面也为凸面时,反射面在对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时产生一定的发散作用,也就是说当反射面也为凸面时能够减小第二透射面最终出射的图像的畸变程度。
可选地,上述反射面的截面曲线是抛物线中的一段曲线。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面的虚焦点与所述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
当反射面的虚焦点与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时,反射面在对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时对光线造成的发散效应刚好可以抵消第二透射面在对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折射时产生的聚集效应,从而使得最终显示的图像没有畸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边相重合,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边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一边相重合,所述第一透射面将所述显示区域发射的光线透射到所述反射面。
通过在第二区域中远离第一区域的部分区域设置显示区域,而在靠近第一区域的部分区域不设置显示区域,能够减少显示区域直射的光线在透过第一透射面之后直接照射到第二透射面的光线,避免最终显示的图像出现较大的残缺或者不完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显示所述第二子图像之前对所述第二区域待显示的图像进行镜像处理,得到镜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二子图像。
由于棱镜在反射时会导致图像产生镜像,通过图像处理模块预先对第二区域待显示的图像进行镜像处理,能够使得第二区域最终显示的图像是正常角度的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面包括第一子反射面和第二子反射面,所述第一透射面将所述第二区域发射出的光线透射到所述第一子反射面,所述第一子反射面将所述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子反射面,所述第二子反射面将所述第一子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透射面,所述第二透射面将所述第二子反射面反射的光线透射出去。
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当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时,能够在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留出更多的空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所述第二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其中,n为所述棱镜的折射率。
应理解,这里的第一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是第一子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夹角。第二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是第二子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夹角。
第一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为第一子反射面的入射角,第二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为第二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当第一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和第二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均大于临界角时就会出现全反射,从而保证第二透射面最终透射出的光线的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
当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时,棱镜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小于等于45度,这样只要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等于45度就可以实现全反射,从而保证最终从棱镜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平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透明面板,所述透明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朝向所述透明面板的内表面。
可选地,所述透明面板贴合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棱镜的第二透射面的表面。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或者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显示装置,天线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包围所述底壁;所述棱镜、所述天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相背离,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朝向所述侧壁的内表面;所述棱镜和所述天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且沿着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方向,所述棱镜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天线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中,由于显示屏的不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在终端设备的边缘也能够部署显示屏,从而得到全面屏终端设备,另外,通过棱镜能够将显示屏的不同区域显示的子图像拼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显示正常的目标图像,并且,由于天线位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因此,还能减少或者避免显示屏对天线产生的干扰或者屏蔽,从而保证天线有一定的净空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全面屏手机的示意图。
图2是全面屏手机的示意图。
图3是全面屏手机的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为了得到全面屏显示装置,现有技术中是在显示装置中采用一块尺寸更大的显示屏,使得该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占据显示装置的正面的绝大部分区域,从而得到全面屏显示装置。但是,仅仅通过采用一块尺寸更大的显示屏得到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下面以全面屏手机为例对这种类型的全面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全面屏手机是指整个手机的正面大于90%以上的面积均为显示区域的手机,理想的全面屏手机如图1所示。图1中的全面屏手机采用的是尺寸较大的显示屏,该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均在同一个表面,该显示屏不仅占据了手机正面的中心区域,还占据了手机的部分边缘区域。由于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均在同一个平面,因此,处于手机边缘区域的显示屏可能会对手机边缘区域中的某些模块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由于显示屏中包含大量的金属走线,因此,位于边缘区域的显示屏会对位于手机边缘区域的天线产生一定的干扰或者屏蔽作用。具体地,由于手机的天线一般布置在手机的边缘区域(例如,顶部、底部),因此,位于边缘区域的显示屏会对天线形成一定的遮挡,无法保证天线有足够的净空区域,会对天线产生一定的屏蔽和干扰,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
图2是全面屏手机的正面图,图3是图2中的全面屏手机的顶部的截面图。由图3可知,手机天线在显示面被显示屏完全屏蔽,因而无法满足手机天线的净空要求。
以上以全面屏手机为例,对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更大的显示屏来得到的全面屏显示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结合图4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
显示屏401、棱镜402。
其中,上述显示屏401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一侧边与第二区域的一侧边相重合,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可以朝向竖直向上的方向,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朝向的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的夹角(例如,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可以朝向水平方向)。
另外,上述棱镜402包括第一透射面、反射面和第二透射面,第一透射面和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相对且平行,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射面传输到反射面,反射面将穿过第一透射面的光线反射到第二透射面,并穿过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以使得从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的光线上承载的第二子图像能够与第一子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目标图像,其中,第一子图像承载在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上。
本申请中,由于显示屏的不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在显示装置的边缘也能够部署显示屏,另外,通过棱镜能够将显示屏的不同区域显示的子图像拼接在一起,使得显示屏的图像能够正常显示,因此,本申请可以得到能够正常显示目标图像的全面屏显示装置。
可选地,上述第一区域位于显示装置的中心区域,第二区域位于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其中,边缘区域是指位于显示装置的边缘的区域,边缘区域位于显示装置的中心区域的外侧。
可选地,在上述显示装置400的外侧还包括壳体。显示装置与壳体以及其它模块可以组成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体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
应理解,上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是指第一区域中能够呈现图像的表面,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是指第二区域中能够呈现图像的表面。
应理解,显示屏401既可以是柔性显示屏也可以是非柔性显示屏,当显示屏401为柔性显示屏时,显示屏401是一个完整的显示屏,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是显示屏401中的水平部分和弯折部分,而当显示屏401为非柔性显示屏时,显示屏401可以是由多个独立的显示屏拼接得到的,此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显示屏。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显示装置400还包括透明面板,该透明面板位于第一区域的一侧,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朝向所述透明面板的内表面。
具体地,如图4所示,透明面板位于第一区域的上方的一侧,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的下方的一侧。
可选地,透明面板为透明的盖板玻璃。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棱镜402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棱镜,下面结合图4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几种类型的棱镜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一种类型的棱镜(直角棱镜):
当棱镜402为第一种类型的棱镜时,棱镜402中的第一透射面与第二透射面垂直。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透射面也可以直接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当棱镜的第一透射面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二区域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减少光线的损耗。
另外,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400中的透明面板可以直接贴合在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棱镜的第二透射面的表面,此时,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与透明面板所在的平面是平行的。
可选地,上述透明面板还可以仅贴合在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此时,棱镜402的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可以与透明面板所在的平面重合,并且,第二透射面的一边与透明面板的外表面的一边是重合的,也就是说,第二透射面位于边缘的一个边是与透明面板位于边缘的一个边是相邻或者接触的。
由于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与透明面板所在的平面是重合的,并且,第二透射面还与透明面板接触,因此,能够使得棱镜和透明面板衔接的比较自然,保证显示效果。
如图4所示,上述棱镜402可以为直角三棱镜。
可选地,上述棱镜402中的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反正弦arcsin(1/n),其中,n为所述棱镜的折射率。
由于arcsin(1/n)为棱镜全反射的临界角,而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例如,图4中的夹角θ)就是从第二区域直射到棱镜的反射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通过第一透射面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线会发生全反射,从而能够提高最终从棱镜的第二透射面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应理解,这里的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可以是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之间所形成的所有的夹角中的角度最小的夹角。
具体地,如图4所示,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与第二区域直射到棱镜的反射面的光线的入射角是相同的,因此,只要满足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棱镜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就能够增强最终从棱镜的第二透射面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保证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棱镜402的折射率可以小于等于当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时,棱镜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小于等于45度,这样只要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等于45度就可以实现全反射,从而保证最终从棱镜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第二种类型的棱镜(曲面棱镜):
当上述棱镜402为曲面棱镜时,棱镜402的第二透射面为凸面。
由于第二透射面为凸面(如图5中的A面所示),因此,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表的美感,另外,由于第二透射面为凸面,因此,第二透射面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折射到朝向屏幕正面的方向,从而使得显示装置的视角变得更宽。
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透射面也可以直接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当棱镜的第一透射面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二区域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减少光线的损耗。
可选地,上述第二透射面的截面曲线可以是一段圆弧。具体地,该第二透射面的截面曲线可以是图5中的A面的截面曲线。
可选地,上述反射面也可以是凸面(如图5中的B面所示)。
当第二透射面为凸面时,第二透射面在对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折射时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果,进而会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产生一定的畸变,而当反射面也为凸面时,反射面在对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时产生一定的发散作用,也就是说当反射面也为凸面时能够减小第二透射面最终出射的图像的畸变程度。
具体地,如图5所示,反射面和第二透射面均为凸面,反射面能够抵消第二透射面对图像产生的畸变作用,能够减少最终出射的图像的畸变程度。
进一步地,当上述反射面的虚焦点与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时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最终出射的图像的畸变程度。
当反射面的虚焦点与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时,反射面在对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射时对光线造成的发散效应刚好可以抵消第二透射面在对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折射时产生的聚集效应,从而使得最终显示的图像没有畸变。
具体地,如图5所示,以棱镜402与透明面板交界处作为坐标零点,那么第二透射面的横截面曲线和反射面的截面曲线分别满足下面的公式(1)和公式(2)。
其中,r为第二透射面的横截面曲线的曲率半径,F为反射面的横截面所在的抛物线的焦距,F的取值满足n为棱镜的折射率,当上述第二透射面的横截面曲线满足公式(1),反射面的横截面曲线满足公式(2)时,反射面的虚焦点与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这样最终从第二透射面出射的图像不会产生畸变。能够实现第二区域的子图像的无畸变显示。
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区域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其中,非显示区域与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显示区域与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边与第一区域的一边相重合,非显示区域的第二边与显示区域的一边相重合,第一透射面将显示区域发射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
由图5中的光路所示,第一透射面会将第二区域不同区域的直射过来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或者第二透射面,例如,第一透射面会将第二区域中靠近第一区域中的显示区域发射出来的光线透射到第二透射面,第二透射面对这部分光线进行折射,经过折射后的光线不会从第二透射面的外侧出射,而是折向反射面,经过反射面的折射后从反射面的外侧出射,因而会导致靠近第一区域中的显示区域发射出来的光线无法正常从第二透射面的上方出射,导致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不完整或者有部分残缺。
因此,通过在第二区域的远离第一区域的部分区域设置显示区域,而在靠近第一区域的部分区域不设置显示区域,能够减少显示区域直射的光线在透过第一透射面之后直接照射到第二透射面的光线,避免最终显示的图像出现较大的残缺或者不完整。
进一步地,上述显示区域还可以第二区域中与反射面对应的区域,上述非显示区域为第二区域中与第二透射面对应的区域,具体地,上述显示区域直射的光线在透过第一透射面之后仅照射到反射面上,而非显示区域直射的光线在透过第一透射面之后仅照射到第二透射面。此时,由于显示区域直射的光线只照射到反射面,因此,最终显示的图像是完整的。
可选地,显示装置400中的透明面板可以贴合在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此时,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与透明面板所在的平面是平行的。
进一步地,棱镜402的第二透射面的一边可以与透明面板的外表面的一边重合,也就是说,第二透射面位于边缘的一个边是与透明面板的外表面位于边缘的一个边是相邻或者接触的。
当第二透射面的一边与透明面板的外表面的一边重合时,能够使得棱镜和透明面板衔接的比较自然,保证显示效果。
应理解,当棱镜402为上述第一种类型或者第二种类型的棱镜时,显示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图像处理模块,该图像处理模块可以对第二区域显示第二子图像之前对第二区域待显示的图像进行镜像处理,得到镜像处理后的第二子图像。
由于棱镜在反射时会导致图像产生镜像,通过图像处理模块预先对第二区域待显示的图像进行镜像处理,能够使得第二区域最终显示的图像是正常角度的图像。
图4和图5所示的棱镜中仅包含一个反射面,也就是说透射到棱镜中的光线仅经过棱镜的一次反射就出射出去。可选地,棱镜中也可以包含多个反射面,透射到棱镜中的光线可以经过棱镜的多个反射面的多次反射后出射。
第三种类型的棱镜:
当棱镜402为第三种类型的棱镜时,棱镜402中的反射面包括第一子反射面和第二子反射面。
其中,第一透射面将第二区域发射出的光线透射到第一子反射面,第一子反射面将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第二子反射面,第二子反射面将第一子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第二透射面,第二透射面将第二子反射面反射的光线透射出去,以使得第二子图像与第一子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目标图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透射面可以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当棱镜402的第一透射面贴合在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二区域的光线透射到反射面,减少光线的损耗。
可选地,当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时,能够在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留出更多的空间。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平行。此时,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的之间的夹角为180度,第二区域贴合在第一区域中与第一区域的外表面相对的表面,这样能够节省第二区域占用的空间。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区域贴合在第一区域的下方,从而为边缘区域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应理解,上述棱镜402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棱镜也可以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棱镜。如图6所示,棱镜402由两个直角三棱镜拼接而成。
另外,第一透射面和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可以是重合的,如图6所示,第一透射面位于第二区域下方并贴合在第二区域表面,第二透射面在第二区域的右侧。此时,第一透射面和第二透射面相当于是棱镜的同一个透射面的不同区域,第一透射面用于将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发射的光线传输到棱镜,而第二透射面用于将棱镜处理后的光线再出射出去。
可选地,上述第一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第二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其中,n为棱镜的折射率。
应理解,这里的第一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是第一子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夹角。第二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是第二子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夹角。
第一子反射面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为第一子反射面的入射角,第二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为第二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当第一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和第二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均大于临界角时就会出现全反射,从而保证第二透射面最终透射出的光线的强度。
可选地,上述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
当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时,棱镜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小于等于45度,这样可以使得经过当光线在第一子反射面以及第二子反射面的入射角大于或者等于45度时就会发生全反射,从而能够增强最终从棱镜透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上文中的显示装置400,天线和壳体。
其中,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包围底壁;棱镜和天线,以及显示屏401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均位于壳体的内腔中,并且,第一区域的内表面朝向底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相背离,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朝向侧壁的内表面;此外,棱镜和天线均位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和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并且沿着第一区域的厚度方向,棱镜与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天线与底壁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中,由于显示屏的不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在终端设备的边缘也能够部署显示屏,另外,通过棱镜能够将显示屏的不同区域显示的子图像拼接在一起,使得显示屏的图像能够正常显示,因此,本申请可以得到能够正常显示目标图像的全面屏终端设备。进一步地,由于天线位于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因此,本申请的终端设备还能减少或者避免显示屏对天线产生的干扰或者屏蔽,从而保证天线有一定的净空区域。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终端设备的天线可以位于第二区域与壳体之间,并且天线还位于棱镜的下方。此时,由于天线的正上方为棱镜,因此,减少或者避免了显示屏的第二区域对天线产生的屏蔽或者干扰,保证了天线有一定的净空区域。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终端设备可以在实现全面屏显示的同时,避免或者减少显示屏对天线的屏蔽或者干扰。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天线还可以直接由金属围框组成,此时,天线有更大的净空区域。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侧边相重合,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
棱镜,所述棱镜包括第一透射面、反射面和第二透射面,所述第一透射面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相对且平行,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透射面传输到所述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将穿过所述第一透射面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透射面,并穿过所述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以使得从所述第二透射面传输出去的光线上承载的第二子图像能够与第一子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目标图像,其中,所述第一子图像承载在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发射出的光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射面与所述第二透射面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一区域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是重合的。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或者等于反正弦arcsin(1/n),其中,n为所述棱镜的折射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射面为凸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为凸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的虚焦点与所述第二透射面的焦点重合。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边相重合,所述非显示区域的第二边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一边相重合,所述第一透射面将所述显示区域发射的光线透射到所述反射面。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显示所述第二子图像之前对所述第二区域待显示的图像进行镜像处理,得到镜像处理后的所述第二子图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包括第一子反射面和第二子反射面,所述第一透射面将所述第二区域发射出的光线透射到所述第一子反射面,所述第一子反射面将所述第一透射面透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子反射面,所述第二子反射面将所述第一子反射面反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透射面,所述第二透射面将所述第二子反射面反射的光线透射出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所述第二子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的最小夹角大于等于acrsin(1/n),其中,n为所述棱镜的折射率。
12.如权利要求4或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折射率n小于等于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透明面板,所述透明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朝向所述透明面板的内表面。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天线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包围所述底壁;
所述棱镜、所述天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相背离,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朝向所述侧壁的内表面;
所述棱镜和所述天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表面和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且沿着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方向,所述棱镜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天线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
CN201710575317.1A 2017-07-14 2017-07-14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Pending CN1074224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75317.1A CN107422466A (zh) 2017-07-14 2017-07-14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75317.1A CN107422466A (zh) 2017-07-14 2017-07-14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2466A true CN107422466A (zh) 2017-12-01

Family

ID=60427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75317.1A Pending CN107422466A (zh) 2017-07-14 2017-07-14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2466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216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柔性屏的显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76696A (zh) * 2017-09-30 2018-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CN109151119A (zh) * 2018-09-20 2019-01-04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全面屏的移动装置
CN110088820A (zh) * 2019-03-11 2019-08-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20037758A1 (zh) * 2018-08-21 2020-02-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416892A (zh) * 2020-02-18 2020-07-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16898A (zh) * 2020-04-15 2020-07-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599271A (zh) * 2020-04-21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99270A (zh) * 2020-04-21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724695A (zh) * 2019-03-20 2020-09-29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008598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7987A (zh) * 2014-10-14 2015-01-21 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CN104599596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边框隐藏构件的显示装置和多屏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9596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边框隐藏构件的显示装置和多屏显示装置
CN104297987A (zh) * 2014-10-14 2015-01-21 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6696B (zh) * 2017-09-30 2020-08-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CN108376696A (zh) * 2017-09-30 2018-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WO2019062179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US10903291B2 (en) 2017-09-30 2021-01-26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Terminals and display screens
CN10817216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柔性屏的显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037758A1 (zh) * 2018-08-21 2020-02-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151119A (zh) * 2018-09-20 2019-01-04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全面屏的移动装置
CN110088820A (zh) * 2019-03-11 2019-08-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20181468A1 (zh) * 2019-03-11 2020-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0088820B (zh) * 2019-03-11 2021-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11210051B2 (en) * 2019-03-11 2021-12-28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1724695A (zh) * 2019-03-20 2020-09-29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008598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16892A (zh) * 2020-02-18 2020-07-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16898A (zh) * 2020-04-15 2020-07-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416898B (zh) * 2020-04-15 2022-05-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599270A (zh) * 2020-04-21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213022A1 (zh) * 2020-04-21 2021-10-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1213023A1 (zh) * 2020-04-21 2021-10-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599270B (zh) * 2020-04-21 2022-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99271B (zh) * 2020-04-21 2022-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99271A (zh) * 2020-04-21 2020-08-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2466A (zh) 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KR102397064B1 (ko) 가상현실용 머리-착용형 장치
CN106574754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EP3819898B1 (en)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US11799998B2 (en) Terminal device
US8593746B2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7945661A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04614855B (zh) 一种光路调节单元和显示装置
CN209930366U (zh) 摄像头安装结构及终端设备
CN108415514A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1087741A1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lcd指纹识别系统和电子设备
KR20150095342A (ko) 헤드마운트형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5446061B (zh) 电子设备
CN112666753B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0187537A (zh) 一种终端
CN112285934B (zh)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0636193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US1152709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display screen
CN104991366A (zh) 一种显示终端和方法
CN103064240A (zh) 投影型显示装置
CN107167958B (zh) 显示装置
CN108615004A (zh) 指纹识别组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096576A (zh) 信号接收模块与显示装置
CN107680482B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JP2013171333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