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5934B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85934B CN112285934B CN202011241269.0A CN202011241269A CN112285934B CN 112285934 B CN112285934 B CN 112285934B CN 202011241269 A CN202011241269 A CN 202011241269A CN 112285934 B CN112285934 B CN 1122859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gle
- light signal
- light emitting
- image display
- disp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79 pupilla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4 cor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28 optic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图像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光发射单元、第一波导板和第一驱动单元,第一光发射单元发出的第一光信号经过第一波导板传输后可以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第一出射光信号和真实场景形成的光信号可以一同入射到用户眼睛中,形成增强显示图像。其中,第一驱动单元可以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可以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进而改变图像显示装置中虚拟图像的成像位置,可以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进而改变虚拟图像的成像位置,避免虚拟图像与实际场景图像互相干扰,以提高虚拟图像的清晰度以及真实场景图像的清晰度,从而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更多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所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也越来越受用户欢迎,为用户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借助其包括的图像显示装置实现增强现实功能,图像显示装置能够将虚拟图像投影在真实场景中,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可以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光发射单元,用于发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
第一波导板,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波导板用于传输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以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可从所述第一波导板出射至外界;
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壳体;以及
图像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和可穿戴设备,图像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光发射单元、第一波导板和第一驱动单元,第一光发射单元发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经过第一波导板传输后可以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第一出射光信号和真实场景形成的光信号可以一同入射到用户眼睛中,形成增强显示图像。其中,第一驱动单元可以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可以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进而改变虚拟图像的成像位置,避免虚拟图像与实际场景图像互相干扰,以提高虚拟图像的清晰度以及真实场景图像的清晰度,从而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本实例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向和角度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光发射单元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侧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图。
图9为图5所示的第一光发射单元在第二转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侧视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第二检测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光线发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示意图。
图20为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双目融合调节的第一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双目融合调节的第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1至22,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眼镜或智能头盔等增强现实显示设备中的一种。为了更好的理解可穿戴设备100,下面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眼镜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具体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可穿戴设备10包括壳体100和图像显示装置200,图像显示装置200设置于壳体100内,所述壳体100可以包括镜框和镜腿120,所述镜框用于固定所述可穿戴式设备的镜片,所述镜腿120用于固定外部物体如用户头部。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200用于产生虚拟图像,并将所述虚拟图像传导至用户人眼中。图像显示装置200的结构可以采用本申请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图像显示装置200的结构。
具体的,图像显示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第一波导板230和第一驱动单元250。其中,所述镜腿120内设置有一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图像显示装置200的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和第一驱动单元250,且在第一驱动单元250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时,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可以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转动。
具体的,所述镜腿120远离用户头部的一侧壁可以背离所述用户头部一侧凸伸,以在所述镜腿120上形成第一凸起部121,所述第一凸起部121用于在所述镜腿120内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同时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本实例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其中,也可以在所述镜腿120上设置第二凸起部122,其中所述镜腿120在靠近用户头部的一侧壁可以朝向所述用户头部一侧凸伸,以在所述镜腿120上形成第二凸起部122,所述第二凸起部122用于在所述镜腿120内形成所述收容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眼镜可以作为移动终端的可视化智能辅助设备,如智能眼镜可以展示时间、天气、运动步数等信息给用户,具体的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的镜片显示并展示给用户。智能眼镜还可以提供到站提醒、定时闹钟、语音电话、待办事项提醒等功能,用户可以不握持移动终端而是通过智能眼镜获取即时消息、接听语音电话等,移动终端可以一直放置在口袋或包包里,不需要拿出来进行操作。还可以通过智能眼镜获取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如移动终端的主界面、通知栏、应用程序界面等。
智能眼镜上可以集成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可以实现语音识别和语音控制功能,如根据语音控制智能眼镜的显示,获取语音并实施翻译功能(方便用户与外国人交流),还可以播放音频(如音乐、广播等)。
智能眼镜上还可以集成定位模块,智能眼镜可以根据定位模块实现导航功能,并将导航信息如地图或道路指引等显示在镜片上,还可以和实景图像叠加,实现增加现实显示功能。用户不需要在低头看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镜片显示的导航信息行进。此外,还可以通过语音拨快播放导航语音,辅助导航。
智能眼镜上还可以集成触控模块,可以通过触控模块控制智能眼镜的功能模块。如接听语音电话、关闭闹钟、调节音量等。
智能眼镜的镜片可以为太阳镜镜片,智能眼镜不仅具有较强的智能功能,还具有较好的外观和实用性。可以理解的,当镜片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时,镜片可以为特质的镜片,如叠加超薄高透光柔性显示屏。
进一步的,请同时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对应单目的图像显示装置200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第一波板230和第一驱动单元250。
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用于发射第一光信号,所述第一光信号包括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可以是微型投影系统,微型投影系统可以是基于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液晶附硅(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或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或Micro-OLED等显示方案的微型投影光路。微型投影系统输出的图像可以位于无穷远处,即微型投影系统输出的单一视场光线为平行光线。微型投影系统出瞳位置在其硬件结构外部,上述微型投影系统直接耦入第一波导板230,出瞳距离与微型投影系统和第一波导板230之间的距离及波导厚度相匹配。
可以理解的,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还可以为其他设备,在此不对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投影光机为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示例性设备。
第一波导板230,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用于传输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以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可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出射至外界。
需要说明的是,光发射单元发射的光信号中包括有效光信号和无效光信号,所述有效光信号用于形成虚拟图像,所述有效光信号经波导板传导至用户人眼后,使得用户人眼可以看到虚拟图像。虽然无效光信号同样可以经波导板传导后并出射至外界,但是所述无效光信号却无法形成虚拟图像。因此,用户人眼300所看到的虚拟图像均是有效光信号经波导板传导后进入用户的人眼后中形成虚拟图像。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信号中用于形成虚拟图像的有效光信号便为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
所述当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在所述第一波导板230内满足全反射条件,即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在第一波导板230内以全反射形式传输。因此,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第一波导的入射光信号与出射时的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基于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呈轴对称分布。
第一驱动单元250,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第一波导板230的入射光信号L102与出射时的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基于第一波导的法线呈轴对称分布。因此,第一驱动单元250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时,可以改变第一光信号(包括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第一波导板230的入射角度,进而可以改变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经第一波导板230传导后形成的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以第一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当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以第二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
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中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可以预先设置多个不同的预设位置,当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处于不同的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不同,第一驱动单元250可以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特定位置,使得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可以以特定角度出射至外界,如以特定角度传输至用户的人眼中。
可以理解是,当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发生变化时,其产生的虚拟图像在用户视场中的位置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当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在用户的视觉中虚拟图像可以朝第一方向偏移,或者当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在用户的视场中虚拟图像可以朝第二方向偏移。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用户视觉中从右至左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可以为用户视觉中从左至右的方向。
因此,本申请的图像显示图像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单元250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改变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进而去改变虚拟图像在用户视场中的位置。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向和角度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200的光信号传播途径,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水平方向为标准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为标准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交点为人眼中心视角方向。俯仰角为相对中心视角方向在垂直方向与中心视角所处平面内的夹角,俯仰方向为俯仰角对应方向。方位角为相对中心视角方向在水平方向与中心视角所处平面内的夹角,方位方向为方位角对应方向。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为对应单目的图像显示装置200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5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与图3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所述第一波导板230时,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F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α1;
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出射所述第一波导板230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夹角α2,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使得所述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相应发生改变。
具体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所述第一波导板230时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分量,所述第一分量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α1;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三分量,所述第三分量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夹角α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α2与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分量与所述第三分量相对所述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对称。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使得所述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相应发生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波导板230可以包括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二耦出光栅236。其中第一波导底板232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相对第一部设置。即,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可以从第一部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二部用于相对用户的人眼300设置。
所述第一耦入光栅234和所述第二耦出光栅236设置在所述第一波导底板232远离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一侧,第一耦入光栅234相对第一部设置,第一耦出光栅236相对第二部设置。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第一耦出光栅236可以为集成好的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第一耦入光栅234、第一耦出光栅236根据衍射效率及成本需求可以是表面浮雕光栅,也可以是体光栅。第一耦入光栅234与第一耦出光栅236周期一致,在整体光路中互为共轭关系。可以理解的,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之外,即在第一耦入光栅234及第一耦出光栅236之间增加转向光栅,第一耦入光栅234、第一耦出光栅236及转向光栅整体实现共轭。
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光信号通过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传导后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虚拟图像,实景场景对应的光信号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真实图像,虚拟图像和真实图像叠加形成增强现实图像。其中,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通过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传导后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虚拟图像,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图像显示装置200,以第一光信号中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与第一波导底板232平行,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的法线方向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相同或平行。
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通过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传导后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第一波导底板232时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分量,第一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α1,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具有水平方向的第三分量,第三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α2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绝对值相等,即第二夹角α2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大小相等,但第二夹角α2与第一夹角α1的夹角方向相反,即第一分量与第三分量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对称。
当第一驱动单元250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一预设位置时,在方位角方向上,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第一光信号,第一光信号中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以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呈预设角度即第一夹角α1入射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之后经过第一耦入光栅234衍射后,满足全反射条件,并在第一波导底板232内以全反射形式传输,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经过第一耦出光栅236后,在第一耦出光栅236位置发生衍射,沿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方向呈第二夹角α2出射第一波导底板232,且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的夹角方向与入射时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的夹角方向相反,二者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呈轴对称分布,之后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进入用户的人眼显示成虚拟图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驱动单元250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时,所述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在(-4,8)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夹角大于-4度且小于8度。那么,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则在(-8,4)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8度且小于4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可跟随第一驱动单元250以第一耦入光栅有效区域为中心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在转动过程中,其出射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均能保持在第一耦入光栅234范围内,即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均能入射至所述第一耦入光栅234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夹角α1可以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工业设计(IndustrialDesign,ID)选择,也可以根据虚拟图像相对人眼的偏移角度的舒适性考虑进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范围只是示例性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第一夹角α1的范围,例如,第一夹角α1的范围可以为-4度~8度,-4度~4度,-4度~0度,0度~8度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光发射单元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驱动单元250可以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与法线的第一夹角的角度值为0度的位置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与第一波导底板232呈正交状态分布,即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出射的第一中心视场光线(图中实线对应的光线)沿其出射界面法线传播,并以正交入射的方向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同样以正交的方向入射第一耦入光栅234表面并发生衍射。可以理解为,以第一波导底板为基准,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方位角度为0度。设定人眼视角为标准水平方向,第一波导底板232放置方向与人眼300视线方向正交,第一耦入光栅234、第一耦出光栅236均与第一波导底板232平行,经第一波导底板和第一耦出光栅236耦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方向与第一波导232底板法线方向一致,即与人眼视角方向一致。
请结合图7,图7为图5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侧视图。设置人眼视角是标准水平面,经第一耦入光栅234、第一耦出光栅236及第一波导底板耦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线方向也为标准水平方向,对应的第一光发射单元210与第一波导底板呈正交状态分布。可以理解为,以第一波导底板232为基准,第一光发射单元210俯仰角度为0度。
根据上述设置,若不考虑人眼自有的内外侧视场大小不一致性,而仅以直视前方的视角为基准,可以看到真实场景与图像显示装置200产生的虚拟图像相对关系如图8所示,图8为图6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图。图中黑色实线框图表示人眼直视前方时以人眼正前方为中心的一定大小的视场,黑色虚线的交点即为人眼正视前方的中心视场位置。虚线树状图案表示图像显示装置200产生的虚拟图像。人眼直接观看到的景象是虚拟图像中心与真实场景视角中心重合的图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参阅图9,图9为图5所示的第一光发射单元在第二转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驱动单元250可以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与法线的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为非零的位置时,因为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水平方向的第一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α1,且第一夹角α1为非零夹角,即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不为0。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水平方向的第三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夹角α2,第一分量与第三分量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对称,可以将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形成的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
具体如图11所示,当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发生变化时,其产生的虚拟图像在用户视场中的位置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当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在用户的视觉中虚拟图像可以朝第一方向偏移,或者当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在用户的视觉中虚拟图像可以朝第二方向偏移。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用户视觉中从右至左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可以为用户视觉中从左至右的方向。
进一步的,图像显示装置200中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避免了虚拟图像与视角中心相互影响带来的危险。如虚拟图像会影响用户观察视觉中心的真实图像,造成用户无法及时注意真实图像。另外,由于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图像的亮度很难完美匹配,当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图像融合时,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可以改善亮度不一样带来的匹配问题。示例性地,当虚拟图像的亮度小于或大于真实场景的亮度时,虚拟图像的中心避开视觉中心,避开敏感度最高的用户视觉中心,降低亮度不一样带来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当虚拟图像的亮度远大于真实场景的亮度时,虚拟图像的中心与视觉中心错开,避免虚拟图像过高导致真实场景最重要的中心区域无法看清。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第一驱动单元250还能根据实际的需求去驱动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灵活的改变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进而去改变虚拟图像在用户视觉中的位置,避免虚拟图像与实际场景图像互相干扰,以提高虚拟图像的清晰度以及实际场景图像的清晰度以提升虚拟图像去真实场景图像的融合效果,从而提高了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因为图5为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所以图中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可以理解为第一分量的示图,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可以理解为第三分量的示图。
在俯仰方向上,请结合图10,图10为图5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侧视图。其中,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入射第一波导底板232时还具有垂直方向的第二分量,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还具有垂直方向的第四分量。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与水平方向H具有第三夹角β1,第二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第四夹角β2,第二分量与水平方向H具有第五夹角,第四夹角β2与三夹角β1相等,第五夹角等于第四夹角β2和第三夹角β1之和,第四分量与水平方向H平行,第四分量与第一波导底板232法线F夹角为β3,其中,β3=β2=β1。
其中,俯仰方向上,所述第三夹角β1、所述第四夹角β2的角度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8度。所述第三夹角β1、所述第四夹角β2的角度为固定值,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不能调整所述第三夹角β1、所述第四夹角β2的角度值。
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与水平方向H具有第三夹角β1,为保证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经第一波导底板232、第一耦入光栅234和第一耦出光栅236传导出射后方向为水平方向,控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俯仰方向上以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在垂直方向上呈第四夹角β2入射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由于第一波导底板232法线F与水平方向H夹角为β角度,则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俯仰方向上与水平方向的第五夹角为2β角度。耦出光线即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水平方向H夹角为0度,与第一波导底板232的法线F垂直方向夹角为β3。
对应的,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相对第一波导底板232可以倾斜设置。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发出的光信号的光路与第一波导底板232之间位置关系不再局限于相互正交的位置关系,对人体工学设计及ID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实现更好的舒适度及外观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可以保持虚拟图像位置不变的同时,改变波导镜片的角度。第一波导底板232的俯仰角可以不为0度放置,而可以实现具有俯仰角为β放置。因为第一波导底板232可以倾斜放置,从而使容纳第一波导底板232的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外观和壳体设计更灵活,有助于提高外观表现。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外观和壳体可以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有助于实现更好的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因为图10为图像显示装置的侧视图,所以图中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可以理解为第二分量的示图,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可以理解为第四分量的示图。
本实施例中第四夹角β2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如第四夹角β2可以小于16度或小于12度或小于8度。可以理解的,第四夹角β2可以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ID)选择,也可以根据虚拟图像相对人眼的偏移角度的舒适性考虑进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四夹角β2的角度范围只是示例性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第四夹角β2的范围,例如,第四夹角β2的范围可以为0度~8度,0度~16度,2度~8度,或3度~16度等。
可以理解的,第一夹角α1和第四夹角β2的角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一夹角α1和第四夹角β2可以单独选择,相互不影响。第一夹角α1和第四夹角β2也可以联动选择,即第一夹角α1和第四夹角β2的和在一定范围内,如0度~8度,0度~16度,2度~12度,或3度~16度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51和第一控制器252,所述第一控制器252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51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252根据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51转动;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51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252可以根据控制指令驱动第一驱动电机251转动,使得在第一驱动电机251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以调整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L102与法线的第一夹角的角度值,从而使得第一出射光线以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以达到调整用户视觉中虚拟图像位置的效果。
例如,第一控制器252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以第一预设角度传输至用户的眼睛中,以改变用户视场中虚拟图像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所示的第一驱动单元250与图12所示的驱动单元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还包括第一检测单元253,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53与所述第一控制器252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53用于检测用户输入的第一控制指令,并将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器252;所述第一控制器25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51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53可以为声音传感器、触控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53可以检测到用户输入的语音信息、触控信息去生成相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触感器可以为触控面板或触控屏。
进一步的,第一检测单元253可以根据语音信息中不同的关键词信息去生成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使得第一控制器252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不同的位置。
第一检测单元253可以根据检测触控操作中的触控次数、触控时间、触控方向、触点位置或触控距离等多个触控信息,去生成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使得第一控制器252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不同的位置。
当然,第一检测单元253还可以根据重力感应信息或温度信息去生成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使得第一控制器252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不同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所示的第一驱动单元250与图11所示的第一驱动单元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还包括第二检测单元254,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与所述第一控制器252连接;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用于检测用户的人眼信息,根据所述人眼信息生成相应的第二控制指令,并将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发送至第一控制器252,其中,所述人眼信息包括人眼的位置信息、角度信息和对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51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其中,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可以采用人眼眼球追踪技术以检测出用户的人眼信息,例如,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可以根据眼球和眼球周边的特征变化进行跟踪、或者根据虹膜角度变化进行跟踪,又或者还可以主动投射红外线等光束到虹膜来提取特征等多种方式去检测出用户的人眼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5,图15为图14所示的第二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包括光线发射模块2542和光线接收模块2541,所述光线发射模块2542设置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靠近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一侧,所述光线接收模块2541设置于所述第一波导板230远离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一侧。
所述光线发射模块2542用于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信号;所述红外光信号的波长范围可以介于850nm-960nm之间。
其中,所述红外光信号经所述第一波导板230传导后形成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由所述第一波导板230靠近所述光线发射模块2542的一侧出射至用户的人眼,并经人眼反射回所述第一波导板230,所述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经所述第一波导板230传导后形成第二红外出射光线,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信号出射至所述第一波导板230靠近所述光线接收模块2541一侧;
所述光线接收模块254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信号检测出所述人眼信息。
其中,光线发射模块2542发出的红外光信号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后依次经过第一耦入光栅234衍射,第一波导底板232全反射传播,第一耦出光栅236衍射后形成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出射平板波导并进入人眼,在人眼视网膜发生反射后再次进入第一波导底板232,并在第一耦出光栅236出发生衍射,经过第一波导底板232内全反射传播后,经过第一耦入光栅234透射式衍射形成第二红外出射光线,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线可传输至光线接收模块2541,并被光线接收模块2541接收。
进一步的,光线接收模块2541对接收到的第二红外出射光线进行处理,以推测出用户的人眼信息如人眼的位置、角度、对焦状态等信息,进而将人眼信息传递给第一控制器252,使得第一控制器252可以根据所述人眼信息自动的调整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的位置与角度,以使得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图像的融合效果更佳,从而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线接收模块2541可以包括哈特曼传感器、切尔宁传感器或光线追踪传感器等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15所示的光线发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光线发射模块2542可以包括光源2543、第一镜头2544、第二镜头2546和光阑2545,所述光阑2545位于所述第一镜头2544和所述第二镜头2546之间。
所述光源2543可以是激光光源或LED光源,波长为红外光,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用于对光源发出的红外光信号进行调制,使得经过所述第一镜头2544和所述第二镜头2546出射的红外光信号以特定形态出射,例如,红外光信号的以平行光信号的形态出射。
所述光阑2545对光源发出的红外光信号起到滤波功能,可以过滤掉部分干扰信号,以此提高第二检测单元254的检测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中可以包括第一检测单元253或第二检测单元254,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检测单元253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5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像显示装置200将虚拟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偏移,双目显示图像不再具有双目融合显示关系,本实施例中的图像显示装置200更加适用于单目。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图像显示装置200适用于双目,即图像显示装置200对应双目设置对称结构。
具体的,图17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区别在于,图17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第二波导板240和第二驱动单元260。
其中,所述第一波导板230与所述第二波导板240基于所述用户双目的对称轴Q呈轴对称。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以用户的左眼与第二波导板240相对设置,用户的右眼与第一波导板230相对设置为例,对图17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光信号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等同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所述第二波导板240等同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波导板230,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60等同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单元250。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用于发射第二光信号,所述第二光信号包括第二中心视场光信号L202。
第二波导板240与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波导板240用于传输所述第二中心视场光信号L202以形成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可从所述第二波导板240出射至外界。
其中,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四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与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波导板240可以包括第二波导底板242、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其中第二波导底板242包括第三部和第四部,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相对第三部设置。即,第二光发射单元220发出的第二光信号可以从第三部进入第二波导底板242。第四部用于相对用户的人眼300设置。
所述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设置在所述第二波导底板242远离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的一侧,第二耦入光栅244相对第三部设置,第二耦出光栅246相对第四部设置。第二波导底板242、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可以为集成好的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根据衍射效率及成本需求可以是表面浮雕光栅,也可以是体光栅。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周期一致,在整体光路中互为共轭关系。可以理解的,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二波导底板242、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之外,即在第二耦入光栅244及第二耦出光栅246之间增加转向光栅,第二耦入光栅244、第二耦出光栅246及转向光栅整体实现共轭。
第二光发射单元220发出的第二光信号通过第二波导底板242、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传导后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虚拟图像,实景场景对应的光信号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真实图像,虚拟图像和真实图像叠加形成增强现实图像。其中,第二光发射单元220发出的第二中心视场光信号L202通过第二波导底板242、第二耦入光栅244和第二耦出光栅246传导后进入用户的人眼中形成虚拟图像。
第二驱动单元260与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6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的出射角度,进而改变虚拟图像在用户视场中的显示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以第三预设角度а4出射至外界。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6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转动至第四预设位置,以使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以第四预设角度а5出射至外界。
其中,在第一驱动单元250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60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为第三预设角度а4,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的出射角度的角度值为第四预设角度а5。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预设角度а4可以为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第一波导板230的法线的夹角的角度值,所述第三预设角度а4只包括所述夹角的夹角大小,不代表所述夹角的夹角方向。同样的,所述第四预设角度а5可以为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与第二波导板240的法线的夹角的角度值,所述第四预设角度а5只包括所述夹角的夹角大小,不代表所述夹角的夹角方向。
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三预设角度а4的角度值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а5的角度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19,图19为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示意图。
当第三预设角度а4的角度值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а5的角度值不同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可以基于对称轴A呈轴对称关系。由于所述对称轴A与所述对称轴Q不平行,且所述对称轴A与所述对称轴Q相交于点W,表明双目中心视场与正前方视场不一致,所述对称轴A与所述对称轴Q之间的夹角即中心视场偏移角的角度值为α,所述中心视场偏移角即为所述中心视场相较于所述正前方视场的偏移角。
由于所述对称轴A与所述对称轴Q不同,那么表明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共同形成的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不同,即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当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图像融合时,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可以改善亮度不一样带来的匹配问题。示例性地,当虚拟图像的亮度小于或大于真实场景的亮度时,虚拟图像的中心避开视觉中心,避开敏感度最高的用户视场中心,降低亮度不一样带来的视觉差异,提高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当虚拟图像的亮度远大于真实场景的亮度时,虚拟图像的中心与视觉中心错开,避免虚拟图像过高导致真实场景最重要的中心区域无法看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预设角度、第四预设角度与所述中心视场偏移角之间需满足以下公式,|tanα|=|tanα5-tanα4|;其中,α4为第二预设角度,α5为第三预设角度,α为中心视场偏移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8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示意图。其中,当第三预设角度α4的角度值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α5的角度值相同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可以同样基于对称轴Q呈轴对称关系,此时双目中心视场与正前方视场保持一致。
在此情况下,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单元250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60去调整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和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220的位置,以调整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的出射角度,从而可以实现不同距离的双目融合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双目融合(binocular fusion)是指一种视觉现象。当用户的两眼同时观察同一物体时,可以在各自视网膜上形成该物体的两个图像,然后分别经两侧视神经传到皮层视中枢同一区域,而融合成完整、单一图像的知觉经验。
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200在进行虚拟图像和真实场景图像的融合时,需基于双目融合距离去控制用户视场中虚拟图像的成像位置,即将虚拟图像成像至双目融合区域处以得到用户的双目融合距离。所述双目融合距离是指在用户双目视觉中双目融合区域即虚拟图像中心至用户双目的视网膜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
请参阅图21,图21为图20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双目融合调节的第一示意图。其中,由于第一波导板230、所述第二波导板240的法线F与用户双目的对称轴Q平行,因此,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与所述对称轴Q之间的第六夹角а4即为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的出射角度(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与所述对称轴Q之间的第七夹角а5即为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的出射角度(第四预设角度)。
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基于所述对称轴Q对称,因此,所述第六夹角а4的角度值与所述第七夹角а5的角度值相等。
其中,所述第六夹角、所述第七夹角、所述双目融合距离与用户的双目瞳距之间满足公式2·tanα4=2D·tanα5=IPD,D为所述双目融合距离,α4为所述第六夹角的角度值,α5为所述第七夹角的角度值,IPD为所述双目瞳距,所述双目瞳距即为用户双眼的瞳孔之间的距离。
请同时参阅图22,图22为图20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双目融合调节的第二示意图。
其中,当所述第六夹角α4和所述第七夹角α5的角度值为θ1时,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双目融合距离为D1。当所述第六夹角α4和所述第七夹角α5的角度值为θ2时,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双目融合距离为D2。此时,不同的第六夹角、第七夹角与不同的双目融合距离之间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2D1·tanθ1=2D2·tanθ2=IPD;
基于上述公式可知,在用户的双目瞳距为固定值时,当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光发射单元210和第二光发射单元220转动至不同位置时,即第一光出射信号的出射角度和第二光出射信号的出射角度发生改变时,该图像显示装置的双目融合距离也将相应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200,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单元250和第二驱动单元260调节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L104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L204的出射角度,从而实现不同的双目融合距离的调节方式。因此,本申请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双目辐辏位置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实现不同距离情况下实际景物与双目虚拟图像的距离匹配。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发射单元,用于发射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
第一波导板,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波导板用于传输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以形成第一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可从所述第一波导板出射至外界;
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形成的虚拟图像中心与用户的视角中心错开;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用户输入的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调整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的角度;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用户的人眼信息并根据所述人眼信息生成相应的第二控制指令,所述人眼信息包括人眼的位置信息、角度信息和对焦信息,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调整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由第一预设位置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以第一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
当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以第二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入射所述第一波导板时,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与所述第一波导板的法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
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出射所述第一波导板时,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与所述第一波导板的法线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使得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相应发生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和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相对所述波导板的法线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大于-4度且小于8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导板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入射所述第一波导板时,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与所述第一波导板的法线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第四夹角,所述第一中心视场光信号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五夹角;
其中,所述第四夹角与所述第三夹角相等,所述第五夹角等于所述第四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转动;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发送至第一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包括光线发射模块和光线接收模块,所述光线发射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波导板靠近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的一侧,所述光线接收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波导板远离所述第一光发射单元的一侧;
所述光线发射模块用于发射红外光信号;
其中,所述红外光信号经所述第一波导板传导后形成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由所述第一波导板靠近所述光线发射模块的一侧出射至用户的人眼,并经人眼反射回所述第一波导板,所述第一红外出射光信号经所述第一波导板传导后形成第二红外出射光线,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线出射至所述第一波导板靠近所述光线接收模块一侧;
所述光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线,并根据所述第二红外出射光线检测出所述人眼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光发射单元,用于发射第二中心视场光信号;
第二波导板,与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波导板用于传输所述第二中心视场光信号以形成第二出射光信号,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可从所述第二波导板出射至外界;
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以使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以第三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发射单元转动至第四预设位置,以使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以第四预设角度出射至外界;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角度的角度值与所述第四预设角度的角度值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基于用户双目的对称轴对称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还用于通过改变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和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的出射角度,以改变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中虚拟图像的双目融合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射光信号与所述对称轴具有第六夹角,所述第二出射光信号与所述对称轴具有第七夹角;
其中,所述第六夹角的角度值与所述第七夹角的角度值相等,且所述第六夹角、所述第七夹角、所述双目融合距离与用户的双目瞳距之间满足公式2D1⋅2D⋅tanα4=2D⋅tanα5=IPD,D为所述双目融合距离,α4为所述第六夹角的角度值,α5为所述第七夹角的角度值,IPD为所述双目瞳距。
15.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图像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41269.0A CN112285934B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41269.0A CN112285934B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85934A CN112285934A (zh) | 2021-01-29 |
CN112285934B true CN112285934B (zh) | 2022-10-21 |
Family
ID=74350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41269.0A Active CN112285934B (zh) | 2020-11-09 | 2020-11-09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859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50285B (zh) * | 2021-03-29 | 2022-03-25 | 奥提赞光晶(山东)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系统和显示方法 |
CN113900257A (zh) * | 2021-11-01 | 2022-01-07 | 吉林省钜鸿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轻薄便携式ar眼镜 |
CN114280795A (zh) * | 2021-12-30 | 2022-04-05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现实显示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99985B2 (ja) * | 2010-08-09 | 2014-05-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組立体 |
US9639985B2 (en) * | 2013-06-24 | 2017-05-0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ctive binocular alignment for near eye displays |
US11003212B2 (en) * | 2016-07-20 | 2021-05-11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adjustment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
JP6993916B2 (ja) * | 2018-03-27 | 2022-01-14 |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 導光板、導光板製造方法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
CN111505827B (zh) * | 2020-05-22 | 2022-07-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学显示组件和智能穿戴设备 |
CN111751988B (zh) * | 2020-06-16 | 2023-03-28 | 深圳珑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景深调节方法、装置及双目近眼显示设备 |
-
2020
- 2020-11-09 CN CN202011241269.0A patent/CN11228593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85934A (zh) | 2021-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85934B (zh)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
US5808802A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single image display device | |
KR100977232B1 (ko) | 광가이드 광학장치 | |
US11378802B2 (en) | Smart eyeglasses | |
US5751493A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single image display device | |
CN113795782A (zh) | 提供同心光场和单目-双目混合的显示系统 | |
CN112180607A (zh)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
JP2008533507A (ja) | 特に視力強化光学系のための基板案内光学装置 | |
US11287663B2 (en) | Optical transmitting module and head mounted display device | |
KR102269833B1 (ko) | 스마트 안경 | |
KR20190010345A (ko) | 스마트 안경 | |
CN109188692A (zh) | 光学系统及头戴显示设备 | |
EP1461658B1 (en) | Head mounted display | |
CN111381377A (zh) | 一种近眼显示设备 | |
TW202334702A (zh) | 具有用於像差感測偵測器的收集光學件的顯示系統 | |
CN213338223U (zh) | 图像显示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
CN108490617A (zh) | 一种基于波导显示的弱视助视器 | |
CN211669451U (zh) | 一种近眼显示设备 | |
US11838495B1 (en) |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vision correcting displays | |
JP2000089157A (ja) |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 |
KR20220010359A (ko) | 증강 현실 표시 장치 | |
KR100245332B1 (ko) |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 |
WO2019077975A1 (ja) | 映像表示装置と光学シースルーディスプレイ | |
EP4414769A1 (en) | Folded beam two-dimensional (2d) beam scanner | |
US12124029B2 (en) | Beam scanner with PIC input and display based there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