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6443B -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96443B
CN107396443B CN201610323309.3A CN201610323309A CN107396443B CN 107396443 B CN107396443 B CN 107396443B CN 201610323309 A CN201610323309 A CN 201610323309A CN 107396443 B CN107396443 B CN 107396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physical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layer control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33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96443A (zh
Inventor
陈艺戬
鲁照华
李儒岳
吴昊
郝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3233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96443B/zh
Priority to US16/301,195 priority patent/US10966204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82781 priority patent/WO201719384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396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6443A/zh
Priority to US17/175,683 priority patent/US1197986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96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6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83Signalling arrangements
    • H04L2027/0089In-band signals
    • H04L2027/0093Intermittant signals
    • H04L2027/0095Intermittant signals in a preamble or simila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的链路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物理链路质量变坏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系统性能的下降。一般来说,数据信道这一层级的链路在物理层要保障90%左右的传输成功率,比如我们计算并上报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ion)时,都是按照这0.9左右的目标误块率来选择合适的调制编码方式。如果实际传输时数据块没有传对,终端需要反馈NACK给基站,基站根据终端的反馈进行重传,可以发起多次针对未传对的数据块进行重传,提高最终的数据块的解对的成功率。除了物理层的重传技术,还可以在高层发起更大数据块的进行重传。对于控制信道,链路可靠性要求很高,物理控制信息一般没有重传机制,物理控制信息一次性传输正确率一般要要达到99%,有一部分更重要的控制信息传输成功率要达到99.9%甚至更高,避免控制信息丢失引起的一些系统性能严重下降,比如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信道承载物理控制信道符号的指示信息)。
在低频的系统中,比如4G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数据信道一般可以使用多天线的闭环波束赋型技术,可以获得很高的传输吞吐量,但是波束赋型技术的一个特点是,能量在空间上非常集中,虽然准确时性能非常好,但一旦波束方向有一些不准确就会性能下降,尤其是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形成的波束很窄,虽然能量非常集中波束对准时增益很高,波束稍有偏离就会性能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完全收不到信号,数据信道的特点是重视传输效率而鲁棒性会差一些,不过由于数据信道之前有控制信道进行一些动态的指示数据信道传输策略的调整,当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快速的调整到宽波束或者进行波束切换,因此不会造成特别严重影响,而且数据信道本身的目标误块率要求就不是非常的苛刻,还可以重传,因此不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对于控制信道,低频的LTE系统中,物理控制信道一般采用比较鲁棒的传输机制,不依赖于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的反馈,比如LTE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采用分集技术SFBC的传输方式或者SFBC+FSTD的分集传输机制,鲁棒性高,并且采用低阶调制编码,进一步的保障了高鲁棒性。因此低频系统中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不会经常出现通信突然链接断掉,完全无法解出控制信息及数据信息的问题。
但随着天线数目越来越多,数据信道由于使用了Beamforming会大大的增强其覆盖,但对于控制信道,如果保障鲁棒性属于用很宽的波束或分集技术(例如SFBC)来进行传输,因此有明显的覆盖不对称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可能需要非常低的码率来进行控制信道传输,这意味着较低的控制信息传输效率,对于高频系统,这个问题会非常的明显,因为高频的覆盖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利用大规模天线的Beamforming增益来对抗较大的路损,因此控制信道也会考虑利用信道状态信息采用一定宽度的波束进行beamforming传输,这意味着控制信道也需要支持闭环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技术;
如果控制信道支持MIMO传输,会明显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强覆盖,但链路的鲁棒性会比较难以保障,低频的LTE系统中,如果数据链路出现问题,控制信道一般还是比较鲁棒的,可以通过控制信道进行对数据传输进行一些调整,恢复数据链路。但是如果控制也使用了MIMO传输,一旦波束对不准时,比如终端移动的情况以及由于LOS(视距直射)径物理阻塞(Blocking)掉了当前传输波束,会造成整体断链,引起严重的系统性能下降。比如波束不能对准,那么上行信道状态信息也无法正确的反馈,下行控制和数据也不会准确,继而上行控制信道也会丢失;这种情况下上行和下行,数据和控制链路都会断掉,不能快速的进行链路恢复重建。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的情况可如图1所示。
在高频系统中,大规模天线应用时,现有技术对于控制和数据都会考虑采用MIMO技术,因此总是存在上面描述的问题;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会出现下行控制、下行数据、上行控制、上行数据全部断链,如果此时有下行数据要发,终端收不到控制信息,更收不到数据,也不会进行任何反馈,可能导致终端理解为没有信息发送,此时终端已经从网络中丢失了,但终端甚至可能意识到链路的丢失这个问题,会错误的认为是下行没有数据发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一发送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还用于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接收检测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
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
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配置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配置单元,用于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配置单元确定的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还用于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接收检测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的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一方面,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接收端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增加的控制信息(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另一方面,发送端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接收端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如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配置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使某一类或几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其他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从而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收发端波束未对齐和阻塞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至图1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应用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第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N类控制信道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二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第二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01: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步骤102: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步骤103: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步骤104: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中,通过增加一级控制信息来保障控制信道使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尤其是MIMO使用了射频预编码和基带预编码进行波束赋型的混合情况,具体可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一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关联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M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M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二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数据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参考信息,和/或数据信道的参考解调导频配置参数信息。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发送前导序列,以通过所述前导序列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通知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种发送方式,采用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这种方式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前设置一个专门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道,专门用于传输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二种方式可通过基本时间间隔单元中的前导序列进行指示,即通过发送前导序列,通过前导序列中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的参数;上述第三种方式可通过除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以外的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增加的控制信息(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关联参数。具体的,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1、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其中,所述重复发送次数小于等于Np次或者等于Np次;Np为正整数;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用于指示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比如子帧,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名称和叫法),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了多少次,如图4所示,发送次数可以是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是一个上限,比如固定Np次的发送,或者是在小于等于Np次的范围内动态变化。
2、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其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可以是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的间隔,具体可参照图5所示。
3、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可通过发送波束个数/ID表示;例如通知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使用的波束ID和总的发送波束数目表示。具体可通过表1所示。
控制块1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波束a
控制块1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波束b
…… ……
控制块2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波束A
控制块2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波束B
表1
4、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可通过发送扇区个数/ID表示;例如通知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使用的扇区ID和总的发送扇区数目表示。具体可通过表2所示。
控制块1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扇区a
控制块1的第二次发送 发送扇区b
…… ……
控制块2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扇区A
控制块2的第二次发送 发送扇区B
控制块2的第二次发送 发送扇区C
……
表2
5、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可通过发送天线个数/ID表示;例如通知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使用的天线ID和总的发送天线数目表示。具体可通过表3所示。
控制块1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天线a
控制块1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天线b
…… ……
控制块2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天线A
控制块2的第一次发送 发送天线B
表3
6、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其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小于等于Nb个或者等于Nb个;Nb为正整数。通知一个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内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二类能够控制信息块的最大发送数目或者是实际发送数目;前者需要接收端进行检测获知实际发送的信息块的数目。
7、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其中,所述基本传输时间间隔比如子帧;具体可如图6所示,周期T代表每间隔多少个基本传输时间间隔(例如子帧)发送一次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O代表相对于基本传输时间间隔(例如子帧)0的偏置信息。
8、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其中,所述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体现为导频信号与控制信号之间的关系。例如,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有多种函数关系,F1F2,……Fn,,第一类控制信息可以指示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暗含了是什么传输技术,比如是分集还是波束赋型。
9、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例如存在积累时域符号长度,需要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指示,具体可如图7中a和b所示。
10、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例如存在多类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需要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指示,具体可如图8中a和b所示。
11、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例如存在如图9中a和b所示的多种频域保护带参数,需要通过第一类控制信息指示。再例如存在图10中a和b所示的多种时域保护带参数,需要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指示。
12、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其中,控制信道传输的资源频域可能存在不同的子载波数目、间隔及密度参数,需要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指示。
13、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其中发送功率参数包括相对解调导频功率,或者是相对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候选值可以是0dB,-3dB,3dB,6dB,9dB等。
14、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其中,所述传输层数小于等于r层或者等于r层;r为正整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指定传输层数为r,或者是传输层数小于等于r发送端可灵活选择,r可以取值为1、2等任意数值。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具体的,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导频端口数目参数;例如1端口或2端口;
导频复用方式参数;例如不同端口导频按照CDM2来复用,不同端口导频按照CDM4复用,导频和控制频分复用,导频和控制时分复用等等;
导频时/频密度参数;例如频域密度为1,密度为1/2,密度为1/4等,时域密度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导频资源符号数目;
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所述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与控制时域符号长度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所述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与控制时域符号循环前缀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所述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与控制时域符号时域/频域保护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例如导频发送的资源图样、导频发送的时频资源位置等;
导频发送功率参数;例如导频的发送功率级别、不同位置导频之间的功率关系等;
导频类型参数;例如预编码导频、非预编码导频、宽波束导频、窄波束导频、周期导频、非周期导频等;
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关联参数。具体的,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例如1端口或2端口;
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例如需要检测哪些波束范围、波束ID集合、方向集合;再例如需要检测哪些发送扇区/接收扇区集合等等;
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例如需要检测的最大尝试次数;
接收模式指示参数;例如按照全向接收或定向接收;例如使用哪跟天线接收和哪个扇区;例如尝试的接收方式种类等;
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例如在哪些时频资源的位置进行接收检测;
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可通过控制信道单元(CCE)大小/划分方式表示;例如指示基本检测单元是第一类检测单元(粒度较小)还是第二类检测单元(粒度较大);
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所述资源聚合粒度指示例如聚合级别/聚合级别集合;例如以一个时域符号为最小粒度检测,或者是以2个时域符号为最小粒度检测等等。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图11b为图11a中的一个发送周期的示意图。图中的第一类控制信息表示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图中的第二类控制信息表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低频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高频发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小于6GHZ;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大于6GHZ。
实施例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具体可参照图12所示。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201: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步骤202: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用于接收端,所述接收端具体可以为终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通过接收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检测前导序列指示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与发送端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范围进行盲检测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采用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应用场景,基于此,接收端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接收并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二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通过发送前导序列进行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指示;接收端检测到前导序列,通过前导序列中的信息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三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的方式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四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采用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应用场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关联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增加的控制信息(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实施例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
则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导频端口数目参数;导频复用方式参数;导频时/频密度参数;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导频发送功率参数;导频类型参数;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接收模式指示参数;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其中,上述第一类控制参数所包含的参数的具体说明可参照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所示,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实施例十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实施例十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低频接收/检测;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高频接收/检测。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6GHZ;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大于6GHZ。
实施例十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接收/检测。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所述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实施例十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接收/检测。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实施例十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31、第一发送单元32和第二发送单元33;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31,用于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还用于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32,用于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31确定的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33,用于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31确定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关联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M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M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二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数据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参考信息,和/或数据信道的参考解调导频配置参数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单元32,用于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发送前导序列,以通过所述前导序列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通知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种发送方式,采用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这种方式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前设置一个专门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道,专门用于传输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二种方式可通过基本时间间隔单元中的前导序列进行指示,即通过发送前导序列,通过前导序列中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的参数;上述第三种方式可通过除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以外的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基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八,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导频端口数目参数;导频复用方式参数;导频时/频密度参数;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导频发送功率参数;导频类型参数;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接收模式指示参数;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小于6GHZ;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大于6GHZ。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对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更鲁棒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中的第一确定单元31,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基站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所述基站中的第一发送单元32和第二发送单元3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实施例十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41和接收检测单元42;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41,用于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4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41确定的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41,用于通过接收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检测前导序列指示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与发送端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范围进行盲检测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具体的,上述第一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采用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应用场景,基于此,接收端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接收并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二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通过发送前导序列进行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指示;接收端检测到前导序列,通过前导序列中的信息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三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的方式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上述第四种确定方式基于发送端采用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应用场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具体可以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或接收的关联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基于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四所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导频端口数目参数;导频复用方式参数;导频时/频密度参数;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导频发送功率参数;导频类型参数;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接收模式指示参数;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
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所述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中的第二确定单元41,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基站中的CPU、DSP、MCU或FPGA实现;所述终端中的接收检测单元42,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实施例十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如图16所示,所述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301: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步骤302: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
步骤303: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
步骤304: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中,发送端配置N类控制信道,N大于等于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N等于2或3;如图17所示;每类控制信道均可用于发送数据信道相关的配置信息,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以保障控制信道使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尤其是MIMO使用了射频预编码和基带预编码进行波束赋型的混合情况。
本实施例中,发送端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包括: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或者,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或者,向接收端发送前导序列,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所述前导序列配置给接收端。这里需要配置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参数,发送端将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配置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使某一类或几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其他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从而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实施例十八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中,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第一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可用发送资源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可用发送资源周期的M倍。
实施例十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中,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第一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发送资源所属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所属频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发送资源所属频段小于6GHz;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所属频段大于6GHz。
实施例二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中,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X1>=X2。
实施例二十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中,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对应带宽B1,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对应带宽B2,B1>=B2。
实施例二十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于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实施例二十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如图18所示,所述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401: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步骤402: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用于接收端,所述接收端具体可以为终端。
本实施例中,终端执行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需要确定N类控制信道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包括: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确定配置信息;或者,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确定配置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前导序列的指示确定配置信息。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配置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使某一类或几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其他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从而保障控制信道采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旦波束不能对准或阻塞,造成整体断链、从而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
实施例二十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实施例二十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6GHz;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大于6GHz。
实施例二十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实施例二十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实施例二十八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实施例二十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二十三,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当N大于等于2时,接收/检测第一类控制信道检测的时域子帧(所述时域子帧具体可以为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的集合是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的时域子帧集合的子集。
上述实施例二十四至实施例二十九中,终端可根据以下方式的至少之一确定控制信道类型:时域位置、前导序列的指示信息、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
实施例三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对应于实施例十七至实施例二十二。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二种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51、配置单元52和发送单元53;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51,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配置单元52,用于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53,用于将所述配置单元52确定的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还用于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51配置N类控制信道,N大于等于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N等于2或3;如图17所示;每类控制信道均可用于发送数据信道相关的配置信息,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以保障控制信道使用MIMO传输的鲁棒性,尤其是MIMO使用了射频预编码和基带预编码进行波束赋型的混合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单元52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53,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或者,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或者,向接收端发送前导序列,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所述前导序列配置给接收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中的第一确定单元51和配置单元52,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基站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所述基站中的发送单元5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实施例三十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基于实施例三十,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实施例三十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对应于实施例二十三至实施例二十九。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第二种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61和接收检测单元62;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1,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6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1确定的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检测单元62执行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需要确定N类控制信道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其中,上述参数的取值可能是一个确定值也可能是一个取值的范围或者是候选的取值集合,如果不是确定值则需要接收端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盲检测才能获知准确的控制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1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包括: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确定配置信息;或者,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确定配置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前导序列的指示确定配置信息。
实施例三十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基于实施例三十二,本实施例中,存在至少第一类控制信道和第二类控制信道;第一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更加鲁棒,第二类控制信道的传输效率更高,基于该设计原则,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类控制信道的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6GHz;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大于6GHz。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N大于等于2时,接收/检测第一类控制信道检测的时域子帧(所述时域子帧具体可以为物理层基本时间间隔)的集合是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的时域子帧集合的子集。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检测单元62根据以下方式的至少之一确定控制信道类型:时域位置、前导序列的指示信息、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中的第二确定单元61和接收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均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8)

1.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以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
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发送前导序列,以通过所述前导序列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通知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
则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导频端口数目参数;
导频复用方式参数;
导频时/频密度参数;
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
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
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
导频发送功率参数;
导频类型参数;
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
接收模式指示参数;
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
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发送;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1传输;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8.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通过接收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检测前导序列指示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与发送端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范围进行盲检测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
则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导频端口数目参数;
导频复用方式参数;
导频时/频密度参数;
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
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
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
导频发送功率参数;
导频类型参数;
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
接收模式指示参数;
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
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1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一发送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站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还用于确定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以根据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发送前导序列,以通过所述前导序列指示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通知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
则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导频端口数目参数;
导频复用方式参数;
导频时/频密度参数;
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
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
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
导频发送功率参数;
导频类型参数;
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
接收模式指示参数;
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
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为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发送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和/或,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低于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发送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频段;
和/或,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1传输;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2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接收检测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第一类控制参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数据信道的第二类控制参数。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通过接收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检测前导序列指示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与发送端约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参数范围进行盲检测确定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通过接收其他物理层控制信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参考导频配置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
则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重复发送次数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时间间隔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波束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扇区指示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天线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块的发送数目;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发送周期及基本传输时间间隔偏置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技术/模式;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域符号的循环前缀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时域保护带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频域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功率参数;
承载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层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导频端口数目参数;
导频复用方式参数;
导频时/频密度参数;
导频时域符号长度参数;
导频发送的循环前缀参数;
导频的时域/频域保护带参数;
导频的发送位置参数;
导频发送功率参数;
导频类型参数;
导频发送子载波间隔或密度参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控制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接收天线端口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扇区范围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次数指示参数;
接收模式指示参数;
接收波束范围的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的位置指示参数;
接收检测时的基本检测单元参数指示;
接收检测时的资源聚合粒度指示。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周期的N倍,N为自然数;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低于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接收/检测频段;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最大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接收;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所述第一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所述第二类物理层控制信息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29.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
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以根据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控制参数;
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包括:
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
或者,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
或者,向接收端发送前导序列,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所述前导序列配置给接收端。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34.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控制参数。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接收/检测第一类控制信道检测的时域子帧的集合是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的时域子帧集合的子集。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3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终端根据以下方式的至少之一确定控制信道类型:
时域位置、前导序列的指示信息、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
3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第一确定单元、配置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配置单元,用于确定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以根据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控制参数;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配置单元确定的配置信息配置给接收端;还用于通过所述N类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相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
或者,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给接收端;
或者,向接收端发送前导序列,将所述配置信息通过所述前导序列配置给接收端。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频段;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发送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传输,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传输,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发送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发送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4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接收检测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N类控制信道的配置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以根据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控制参数;
所述接收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的配置信息,在所述N类控制信道上接收或检测控制信息。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之一: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发送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解调导频参数;
所述N类控制信道的接收检测参数。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为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周期的M倍;M为正整数;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小于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频段;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1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第二类控制信道分配的接收/检测资源包含X2个波束/扇区/天线/时域符号;X1和X2均为正整数;X1大于等于X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1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采用带宽B2接收/检测,B1和B2均为正整数;B1大于等于B2;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大于等于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
和/或,当N大于等于2时,接收/检测第一类控制信道检测的时域子帧的集合是接收/检测第二类控制信道的时域子帧集合的子集。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当N等于2时,第二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最大聚合级别集合是第一类控制信道接收/检测的聚合级别的子集。
48.根据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检测单元根据以下方式的至少之一确定控制信道类型:时域位置、前导序列的指示信息、与数据传输不同载波的信令通知。
CN201610323309.3A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Active CN107396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3309.3A CN107396443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US16/301,195 US10966204B2 (en) 2016-05-13 2017-05-02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detecting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17/082781 WO2017193841A1 (zh) 2016-05-13 2017-05-02 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US17/175,683 US11979868B2 (en) 2016-05-13 2021-02-14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detecting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3309.3A CN107396443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6443A CN107396443A (zh) 2017-11-24
CN107396443B true CN107396443B (zh) 2022-07-12

Family

ID=60266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3309.3A Active CN107396443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66204B2 (zh)
CN (1) CN107396443B (zh)
WO (1) WO20171938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2926B (zh) * 2017-11-27 2021-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001637A (zh) 2018-03-13 2022-09-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发送、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
CN111049558B (zh) * 2018-10-15 2023-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208527A (zh) * 2021-04-09 2022-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4286365B (zh) * 2021-12-16 2023-09-26 四川通信科研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基站电调天线aisg的数据回传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6746A (zh) * 2005-12-29 2009-01-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共享信道化码的mimo控制信道
CN102573094A (zh) * 2012-01-17 2012-07-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dci的方法及装置
CN102752070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4641569A (zh) * 2012-07-27 2015-05-20 诺基亚通信公司(芬兰)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快速反馈和响应处置的方法、设备、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系统
CN104796185A (zh) * 2014-01-21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信息获取方法、导频波束发送方法、通信节点及系统
CN105122667A (zh) * 2013-04-08 2015-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提供用于分数波束成形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19643A (zh) * 2010-09-17 2015-12-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WO2016056955A1 (en) * 2014-10-07 2016-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network nod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2260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令的设备和方法
CN101242216A (zh) * 2007-02-06 2008-08-1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设备和方法
CN101640582B (zh) * 2008-07-28 2012-07-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478808B (zh) * 2009-01-21 2014-03-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检测方法
US8830883B2 (en) * 2010-11-16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feedback
CN104054291B (zh) * 2012-01-15 2017-04-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81090B (zh) * 2012-07-26 2016-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导频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US9112662B2 (en) * 2013-01-17 2015-08-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verhead reduc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ment signals
US9647735B2 (en) * 2013-05-31 2017-05-09 Intel IP Corporation Hybrid digital and analog beamforming for large antenna array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6746A (zh) * 2005-12-29 2009-01-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共享信道化码的mimo控制信道
CN105119643A (zh) * 2010-09-17 2015-12-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02752070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2573094A (zh) * 2012-01-17 2012-07-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dci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41569A (zh) * 2012-07-27 2015-05-20 诺基亚通信公司(芬兰)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快速反馈和响应处置的方法、设备、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系统
CN105122667A (zh) * 2013-04-08 2015-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提供用于分数波束成形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96185A (zh) * 2014-01-21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信息获取方法、导频波束发送方法、通信节点及系统
WO2016056955A1 (en) * 2014-10-07 2016-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network nod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66204B2 (en) 2021-03-30
WO2017193841A1 (zh) 2017-11-16
CN107396443A (zh) 2017-11-24
US20210185656A1 (en) 2021-06-17
US11979868B2 (en) 2024-05-07
US20190289587A1 (en)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25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20030617A1 (en)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beam pair link
CN110521134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波束恢复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7396443B (zh)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2843209B (zh) 传输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05229949B (zh) 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
US1159510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EP349016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6058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and feeding back transmission beam information
US20230132757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27162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8232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nd indicating bea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888563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14003827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2106317B (zh) 用于波束管理的方法和终端
CN110651434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相关性的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US20230254030A1 (en) Beam-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KR20220044329A (ko) 저 지연 (Low-Latency) 빔 선택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59510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bea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42075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eriodic uplink signals with hybrid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s
CN111385812B (zh)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0913476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7888340B (zh) 应答处理、应答配置、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CN118120157A (zh) 用于检测和恢复波束故障的方法和装置
OA19663A (en)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beam pair lin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