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42690A - 一种直流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2690A
CN107342690A CN201710549634.6A CN201710549634A CN107342690A CN 107342690 A CN107342690 A CN 107342690A CN 201710549634 A CN201710549634 A CN 201710549634A CN 107342690 A CN107342690 A CN 107342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power tube
output
circuit
prim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496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42690B (zh
Inventor
曾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Aoyu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Aoyu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Aoyu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Aoyu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496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26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42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2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42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2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more than one ouput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流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电路、主变压器、输出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连接成半桥电路,初级侧绕组的两端分别与半桥电路两桥臂中点连接,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一驱动器及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二驱动器,第一驱动变压器的第一输入驱动绕组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变压器的第一输出驱动绕组、第二输出驱动绕组分别控制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的通断。本发明以50%占空比信号驱动功率管来控制电路,电路简单可靠,性价比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尤其是一种直流变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直流变换器需要采用专门的PWM控制芯片来控制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且正激类变换器的输出电路中还需要有滤波电感Lo,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性价比且结构简单的直流变换器。
一种直流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电路、主变压器、输出电路,输入电路为半桥电路,第一桥臂上串联有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二桥臂上串联有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主变压器的初级侧绕组的一端与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桥臂的中点连接,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还包括控制电路、第一驱动变压器,第一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第一输出驱动绕组、第二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一驱动器及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二驱动器,第一输入驱动绕组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连接,第一输出驱动绕组、第二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入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一功率管的通断,第二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二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输入驱动绕组连接。
优选地: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连接成全桥整流电路,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串联,所述串联绕组的两端与全桥整流电路连接,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所述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驱动变压器,所述第二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二输入驱动绕组、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所述第二输入驱动绕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第一驱动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输出电路为半桥电路,半桥电路包括第三桥臂、第四桥臂,第三桥臂上串联有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四桥臂上串联有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为第五次级侧绕组,第五次级侧绕组的一端与第三桥臂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桥臂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优选地: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
优选地:输入电路还包括第七功率管、第八功率管,第一驱动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七输出驱动绕组、第八输出驱动绕组,所述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七功率管、第八功率管连接成全桥电路,初级侧绕组的两端分别与全桥电路连接。
优选地: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有益效果:本发明以50%占空比信号驱动功率管来控制电路,电路简单可靠,性价比较高。输出电压跟随输入电压变化,通过调整主变压器的变比,可实现不同输出电压值。本发明转换效率高,元器件电压电流应力小。
附图说明
图1: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4: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6:第六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7:第七实施例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名称如下: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7: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9:第九电容,C10:第十电容,Q1:第一功率管,Q2:第二功率管,Q3:第三功率管,Q4:第四功率管,Q5:第五功率管,Q6:第六功率管,Q7:第七功率管,Q8:第八功率管,N00:初级侧绕组,N01:第一次级侧绕组,N02:第二次级侧绕组,N03:第三次级侧绕组,N04:第四次级侧绕组,N05:第五次级侧绕组,N10: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1: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3: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4: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5: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6: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7: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8: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20:第二输入驱动绕组,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river1:第一驱动器,Driver2:第二驱动器,Vin:电源输入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直流变换器包括电源输入端Vin,输入电路、控制电路、主变压器(T-main)、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输出电路。所述输入电路、主变压器、输出电路依次连接。控制电路与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连接,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分别与输入电路、输出电路连接。
主变压器(T-main)包括初级侧绕组N00,第一次级侧绕组N01,第二次级侧绕组N02。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一驱动变压器与输入电路、输出电路连接,其中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与输入电路连接,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与输出电路连接。
控制电路包括50%的占空比信号,第一驱动器Driver1,第二驱动器Driver2,非门,第三电容C3。50%的占空比信号输入第一驱动器Driver1的输入端,第一驱动器Driver1的输出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同名端连接。50%的占空比信号输入非门的输入端1,非门的输出端2与第二驱动器Driver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驱动器Driver2的输出端与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异名端连接。一个50%占空比的方波信号,与其反相信号,经放大后,作为第一驱动变压器的输入信号。50%占空比信号可以由通用型的计数器芯片产生,例如555定时器。
输入电路为半桥电路。所述输入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所述第一桥臂上串联有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1 一端接电源输入端正极,第二电容C2 一端接电源输入端负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 另一端与初级绕组N00的异名端连接,即初级侧绕组N00的异名端与第一桥臂中点连接。所述第二桥臂上串联有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其中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接电源输入端正极,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与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的同名端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端与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的异名端、初级绕组N00的同名端、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连接,即主变压器的初级侧绕组N00的同名端与第二桥臂的中点连接。也就是说主变压器的初级侧绕组N00的两端分别连接半桥电路两桥臂的中点。电源输入端Vin连接半桥电路。其中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与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的异名端连接,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端、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的同名端接电源输入端负极。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控制第一功率管Q1的通断,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控制第二功率管Q2的通断。
输出电路为第一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一全波整流电路为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同名端、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异名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与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异名端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源极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与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与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与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异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源极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异名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同名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四电容C4一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另一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控制第三功率管Q3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控制第四功率管Q4的通断。
本实施例以50%占空比信号驱动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的通断。本实施例是一种开环控制方式,实现了输出、输入隔离。本电路控制方式简单、转换效率高。易实现各种电压等级、正负输出电压等方式。
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输出电路增加了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第一驱动变压器增加了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将输出电路改为全桥整流电路。
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与输出电路连接。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构成全桥整流电路。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N01、第二次级侧绕组N02串联,串联绕组的两端与全桥整流电路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同名端、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异名端接地。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与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异名端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与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同名端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源极、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异名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与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与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异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源极、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同名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漏极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栅极与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的同名端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源极与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的异名端、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同名端连接。第六功率管Q6的漏极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六功率管Q6的栅极与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的异名端连接,第六功率管Q6的源极与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的同名端、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异名端连接。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控制第三功率管Q3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控制第四功率管Q4的通断,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控制第五功率管Q5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控制第六功率管Q6的通断。
本实施例的输出电路采用全桥整流电路,可以实现正负电压的输出。
第三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一对次级侧绕组(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一对输出驱动绕组(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一个电容(第七电容C7),并相对应地增加次级侧整流功率管(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以及输出控制电路,则可实现两路输出电压。
如图3所示。主变压器(T-main)包括第一初级绕组N00、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第一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与输出电路连接。输出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电路、第二输出电路。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所述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所述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七电容C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输出电路的正、负极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漏极与第三次级绕组N03的异名端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栅极与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的同名端连接,第五功率管Q5的源极与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的异名端、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的同名端连接并接输出端负极。第六功率管Q6的漏极与第四次级绕组N04的同名端连接,第六功率管Q6的栅极与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的异名端连接,第六功率管Q6的源极与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的同名端连接并接输出端负极。
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控制第三功率管Q3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控制第四功率管Q4的通断,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控制第五功率管Q5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控制第六功率管Q6的通断。
第四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第二驱动变压器、一对次级侧绕组(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一个电容(第七电容C7),并相对应地增加次级侧整流功率管,以及输出控制电路,则可实现两路输出电压。第二驱动变压器单独控制一路输出电路。
如图4所示。主变压器(T-main)包括第一初级绕组N00、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第一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二驱动变压器(T-driver2)包括第二输入驱动绕组N20、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所述第二输入驱动绕组N20的同名端与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异名端与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电路、第二输出电路,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所述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所述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第三次级绕组N03、第四次级绕组N04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七电容C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输出电路的正、负极连接。
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控制第三功率管Q3的开关,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控制第四功率管Q4的开关,第五输出驱动绕组N15控制第五功率管Q5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N16控制第六功率管Q6的通断。
第五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次级侧采用半桥整流电路,主变压器次级侧仅采用一个次级侧绕组。
如图5所示。主变压器(T-main)包括初级绕组N00、第五次级绕组N05。第一驱动变压器(T-driver1)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连接成半桥电路。半桥电路包括第三桥臂、第四桥臂。第三桥臂上串联有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四桥臂上串联有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五次级绕组N0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桥臂、第四桥臂的中点。半桥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输出端的正、负极。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为第五次级侧绕组N05。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与电源输出端的正极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源极与第五次级侧绕组N05的同名端、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异名端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与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与第五次级侧绕组N05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源极与电源输出端负极、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同名端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与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的异名端连接。第九电容C9一端电源输出端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五次级绕组N05的异名端连接。第十电容C10一端电源输出端负极连接,另一端第五次级绕组N05的异名端连接。第四电容C4一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另一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五次级侧绕组N05的一端与第三桥臂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桥臂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控制第三功率管Q3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控制第四功率管Q4的通断。
第六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次级侧采用二极管整流电路,驱动变压器减少了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次级侧采用了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
如图6所示。主变压器包括初级侧绕组N00、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输出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4。所述第一次级绕组N01、第二次级绕组N02、二极管D1、二极管D2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四电容C4一端与输出端负极连接,另一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同名端、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异名端与输出端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次级绕组N01的异名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输出端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次级绕组N02的同名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出端负极连接。输出电路的两端分别与绕组的中心抽头、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第七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初级侧采用全桥电路,相应地增加功率管、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电路、输出电路保持不变。
如图7所示。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7、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18。所述输入电路包括第八电容C8、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七功率管Q7、第八功率管Q8。所述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七功率管Q7、第八功率管Q8连接成全桥电路。初级侧绕组N00的两端分别与全桥电路的桥臂中点连接,电源输入端Vin的正、负极分别与全桥电路的两端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接电源输入端正极,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与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的同名端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端与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的异名端、初级侧绕组的同名端、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连接。其中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与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的异名端,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端与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的同名端、电源输入端负极连接。第八电容C8的一端与初级侧绕组N00的异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七功率管Q7的源极端、第八功率管Q8的漏极端、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7的同名端连接。第七功率管Q7的栅极端与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7的异名端连接,第七功率管Q7的漏极端与电源输入端正极连接。第八功率管Q8的源极端与电源输入端负极连接,第八功率管Q8的栅极端与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18的同名端连接。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18的异名端与电源输入端负极连接。
50%的占空比信号通过第一输入驱动绕组N10控制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第三输出驱动绕组N13、第四输出驱动绕组N14、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7、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18。第一输出驱动绕组N11控制第一功率管Q1的通断、第二输出驱动绕组N12控制第二功率管Q2的通断、第七输出驱动绕组N17控制第七功率管Q7的通断、第八输出驱动绕组N18控制第八功率管Q8的通断。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直流变换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电路、主变压器、输出电路,输入电路为半桥电路,第一桥臂上串联有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二桥臂上串联有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主变压器的初级侧绕组的一端与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桥臂的中点连接,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第一驱动变压器,第一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一输入驱动绕组、第一输出驱动绕组、第二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一驱动器及依次连接的50%占空比方波信号、第二驱动器,第一输入驱动绕组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连接,第一输出驱动绕组、第二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入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一功率管的通断,第二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二功率管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容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输入驱动绕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连接成全桥整流电路,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串联,所述串联绕组的两端与全桥整流电路连接,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所述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变压器,所述第二驱动变压器包括第二输入驱动绕组、第五输出驱动绕组、第六输出驱动绕组,所述第二输入驱动绕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第三次级侧绕组、第四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第五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五功率管的通断,第六输出驱动绕组控制第六功率管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输出电路为半桥电路,半桥电路包括第三桥臂、第四桥臂,第三桥臂上串联有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四桥臂上串联有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为第五次级侧绕组,第五次级侧绕组的一端与第三桥臂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桥臂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输入电路还包括第七功率管、第八功率管,第一驱动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还包括第七输出驱动绕组、第八输出驱动绕组,所述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七功率管、第八功率管连接成全桥电路,初级侧绕组的两端分别与全桥电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驱动绕组、第四输出驱动绕组,输出电路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主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所述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连接成中心抽头式全波整流电路,所述第三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三功率管的通断,第四输出驱动绕组与输出电路连接并控制第四功率管的通断。
CN201710549634.6A 2017-07-07 2017-07-07 一种直流变换器 Active CN1073426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49634.6A CN107342690B (zh) 2017-07-07 2017-07-07 一种直流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49634.6A CN107342690B (zh) 2017-07-07 2017-07-07 一种直流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2690A true CN107342690A (zh) 2017-11-10
CN107342690B CN107342690B (zh) 2019-08-02

Family

ID=60218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49634.6A Active CN107342690B (zh) 2017-07-07 2017-07-07 一种直流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4269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3768A (zh) * 2014-11-26 2015-03-04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井森电路的同步整流电路与方法
CN104506044A (zh) * 2015-01-16 2015-04-08 深圳威迈斯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变换器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CN204993065U (zh) * 2015-07-17 2016-01-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一种能量回馈电流型自驱动整流电路
CN205142038U (zh) * 2015-11-13 2016-04-06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
US9595878B2 (en) * 2013-10-28 2017-03-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rive circuit for synchronous rectifier and method thereof
CN106505872A (zh) * 2016-12-27 2017-03-15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链逆变器
CN206041812U (zh) * 2016-08-31 2017-03-22 北京英赛德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95878B2 (en) * 2013-10-28 2017-03-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rive circuit for synchronous rectifier and method thereof
CN104393768A (zh) * 2014-11-26 2015-03-04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井森电路的同步整流电路与方法
CN104506044A (zh) * 2015-01-16 2015-04-08 深圳威迈斯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变换器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CN204993065U (zh) * 2015-07-17 2016-01-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一种能量回馈电流型自驱动整流电路
CN205142038U (zh) * 2015-11-13 2016-04-06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
CN206041812U (zh) * 2016-08-31 2017-03-22 北京英赛德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CN106505872A (zh) * 2016-12-27 2017-03-15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链逆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2690B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7681B (zh) 一种双向谐振变换器
CN101951181B (zh) 一种磁集成双端变换器
JP5088386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101854120B (zh) 一种高效率多功能反激变换器
CN104811047B (zh) 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30353A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6505866A (zh) 一种三电平全桥直流变换装置
CN104009645A (zh) 一种串并联混合式双输出llc谐振变换器
CN101355305B (zh) 多功能有源箝位变结构型双管正反激直流变流器
CN204700414U (zh)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电焊机电路
CN207218539U (zh) 一种双管正激式恒流电源
CN104852590A (zh) 一种新型三电平llc谐振变换器
CN202550893U (zh) 一种单端正激并联推挽式大功率变换器
CN109787479A (zh) 一种包含双谐振腔的双向变换电路以及变换器
CN205646960U (zh)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CN101860219B (zh) 一种dc-dc变换器
CN204858982U (zh) 一种三电平llc谐振变换器
CN107395037A (zh) 一种输出电压可调的高功率因数桥式同步整流电路
CN101478247B (zh) 具有电压反馈的单级ac-dc变换电路
CN107342690B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
CN107786094B (zh) 一种正激开关电源
CN208257662U (zh) 一种电源模块及其开关电源电路
CN106972777A (zh) 一种高效双向ac‑dc变换器
CN209329965U (zh) 一种交错并联双正激式升压电路
JP2003189622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