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1420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1420B
CN107211420B CN201680007735.4A CN201680007735A CN107211420B CN 107211420 B CN107211420 B CN 107211420B CN 201680007735 A CN201680007735 A CN 201680007735A CN 107211420 B CN107211420 B CN 107211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hannel state
state information
cqi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7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11420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内野彻
原田浩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TT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TT Kore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11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1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11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1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Abstract

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包括:测量单元,测量各分量载波的下行信道的接收质量;以及发送单元,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指定的定时,周期性地发送与所述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所述发送单元使用与分量载波的设定数为5个以下的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相比容量大的PUCCH格式或者PUSCH,用同一子帧发送与多个分量载波的接收质量相关的信息。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作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已被规范(非专利文献1)。并且,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称为LTE Advanced的LTE的后继系统(也称为LTE-A),且正在作为Rel.10/11被规范。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含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域为一单位的至少1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像这样将多个CC汇集而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此外,在LTE Rel.11中,导入使得可以在CC间进行不同的定时控制的多定时提前(MTA:MultipleTiming Advances)。通过导入该MTA,能够实现由实际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多个发送接收点(例如无线基站和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形成的多个CC中的CA。
此外,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系统的LTE Rel.12中,正在研究在不同的频带(载波)中使用多个无线基站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例如,正在研究在单一的无线基站形成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应用适用了上述MTA的CA,另一方面,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LTE的后继系统(LTE Rel.10~12)中的CA中,对每个用户终端(UE:UserEquipment)可设定的CC数被限制为最大5个。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系统的LTE Rel.13中,为了实现更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正在研究放宽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的限制而设定6个以上的CC。
但是,可以想到,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例如32个)的情况下,直接应用现有系统(Rel.10~12)的发送方法变得困难。例如,在现有系统中,当存在来自用户终端的信道状态的周期性的报告时,所谓周期性CQI(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P-CQI:Periodic-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使用以5CC以下为前提的格式通过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被发送。因此,设想即使在被设定了6个以上的CC数的情况下,也需要用于实现适当的信道状态的报告的发送方法。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方式是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包括:测量单元,测量各分量载波的下行信道的接收质量;以及发送单元,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指定的定时,周期性地发送与所述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所述发送单元使用与分量载波的设定数为5个以下的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相比容量大的PUCCH格式或者PUSCH,用同一子帧发送与多个分量载波的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现有的载波聚合和将它扩展后的载波聚合的图。
图2是表示规定现有的P-CQI的报告周期的表的图。
图3是说明第1方式中的P-CQI发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第2方式中的P-CQI发送的一例的图。
图5是说明第3方式中的P-CQI发送的一例的图。
图6是说明第4方式中的P-CQI发送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第5方式中的P-CQI发送的一例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LTE的后继系统(LTE Rel.12)中的载波聚合(CA)和在LTE Rel.13中研究的CA的CC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在LTE Rel.12中,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有最大5个CC(CC#1~CC#5),与此相对,在LTE Rel.13中,正在研究设定6个以上的CC(小区)的扩展载波聚合(CAenhancement)。在扩展CA中,如图1所示,正在研究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最大32个CC(CC#1~CC#32)。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最大为640MHz的带宽在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由此,例如,能够增减或者变更在通信中利用的CC数,能够实现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
此外,在Rel.13以后的LTE中,不需要授权的频带、即非授权带域(unlicensedband)中的运用也被作为目标(target)予以研究。作为非授权带域,例如使用与Wi-Fi相同的2.4GHz或者5GHz带等。在LTE Rel.13中,将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载波聚合(授权辅助接入(LAA:License-Assisted Access))作为研究对象,例如还正在研究将授权带域100MHz和非授权带域300MHz组合的CA。
另一方面,如上述,在现有系统中,P-CQI使用以5CC以下为前提的格式通过上行控制信道(PUCCH)被发送。这样的P-CQI在用户终端中对每个CC分别予以计算,以从无线基站对每个CC设定的周期分别(例如通过RRC等)报告给该无线基站。在发送P-CQI时,在没有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在无PUSCH的情况下),按照PUCCH格式2来发送P-CQI,在存在发送数据的情况(有PUSCH的情况)下,使用PUSCH来发送P-CQI。但是,在上行链路的1CC中,不能用同一子帧(同一TTI(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来发送多个CC量的P-CQI。例如,在同一子帧中多个CC的P-CQI重复了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按照规定的规则仅报告1个P-CQI,中止(丢弃)其他P-CQI的发送。
在将这样的现有系统的P-CQI的报告方法适用到在上述LTE Rel.13中正在研究的CA的情况下,由于在1子帧(1TTI)中仅报告1个CC量的P-CQI,所以为报告全部CC的P-CQI而浪费时间,结果,与各CC对应的P-CQI的报告周期变长。例如,在使用了32CC的CA中,即使在用上行链路中的全部子帧发送了P-CQI的情况下,最短周期也为32ms。通常,在无线基站侧,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所以并不期望各CC的P-CQI的报告周期变长。
在图2中示出规定现有系统中的P-CQI的报告周期的表格例。对周期Npd规定有2、5、10、20,但20CC以上的CA不能采用这些周期。
本发明人等着眼于这样的CA的特征,想到使用与CC的设定数为5个以下的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相比容量大的PUCCH格式(以下“大容量PUCCH格式”)或者PUSCH,用同一子帧来发送多个CC的P-CQI。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说明在进行CA时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为32个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第1方式)
在第1方式中,当P-CQI的报告之时,使用上述大容量PUCCH格式,用上行链路的同一子帧(同一TTI)来发送与多个CC对应的P-CQI。在本方式中,说明通过大容量PUCCH格式用1子帧发送8CC量的P-CQI的情况。再者,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来发送的CC数不限于此。
能够对各CC预先设定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例如,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对CC#1~#8设定有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最初的子帧(左起第1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9~#16设定有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2个子帧(左起第2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17~#24设定有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3个子帧(左起第3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25~#32设定有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4个子帧(左起第4个子帧)发送的定时。
其结果,在上行链路中,在图3中的第1个子帧中发送与CC#1~#8对应的多个P-CQI,在第2个子帧中发送与CC#9~#16对应的多个P-CQI,在第3个子帧中发送与CC#17~#24对应的多个P-CQI,在第4个子帧中发送与CC#25~#32对应的多个P-CQI。此外,对CC#17~#24设定了周期为10ms,所以在图3中的上行链路的第13个子帧中还发送最新的P-CQI。同样地,对CC#25~#32,在第14个子帧中还发送最新的P-CQI。
当第1方式的控制之时,在用户终端中设定上述大容量PUCCH。此外,每个CC的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从无线基站通过RRC等予以设定。用户终端按照上述周期及定时,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用同一子帧(同一TTI)来发送最大8CC量的P-CQI。
作为本实施方式可适用的新格式(大容量PUCCH格式),例如可以想到减少PUCCH格式3的正交扩频块码的方法。现有的PUCCH格式3将同一比特序列复制到5个或者4个时间码元(symbol),与正交扩频码相乘。对每个用户乘以不同的正交扩频码,从而成为彼此正交复用的结构。将该正交码长设为例如1,从而能够将不同的信息比特序列与5个或者4个时间码元相乘。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同一PRB上可复用的用户数下降。例如在正交码长为1的情况下,能够发送的比特序列长度成为现有的PUCCH格式3的5倍或者4倍,但是可复用的用户数成为1。
作为新格式(大容量PUCCH格式),还可以想到规定使用2PRB以上的频率资源的PUCCH格式。例如若以现有的PUCCH格式3的结构为基础,规定以2PRB进行发送的PUCCH格式,则能够发送现有的PUCCH格式3的2倍的比特序列。至于使用哪个PRB数,以及使用哪个PRB进行发送,可以与在该PUCCH中复用的HARQ-ACK或CSI(CQI等)的比特数相应地由UE进行判断,也可以预先用RRC等的高层信令指定,也可以由基站用PDCCH等的控制信号按每个子帧进行指示。
或者,作为大容量PUCCH格式,还可以想到规定使用16QAM以上的多级调制的PUCCH格式。例如若以现有的PUCCH格式3的结构为基础规定对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进行16QAM调制的PUCCH格式,则能够发送现有的PUCCH格式3的2倍的比特序列。至于使用哪个调制方式,可以与在该PUCCH中复用的HARQ-ACK或CSI的比特数相应地由UE进行判断,也可以预先用RRC等的高层信令指定,也可以由基站用PDCCH等的控制信号按每个子帧进行指示。
在上述说明中,所谓以现有的PUCCH格式3的结构为基础,指再利用针对诸如HARQ-ACK、CSI这样的UCI的编码方法、向无线资源的映射顺序、PUCCH格式3所包含的参考信号的时间上的码元位置等。设想生成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序列使用不同于1PRB的参考信号序列。例如,可以想到使用在现有的LTE所规定的2PRB的PUSCH中复用的参考信号序列。
或者,作为可复用6个以上CC的上行控制信号的新格式,还可以利用PUSCH。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不进行PUSCH的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用PUSCH来进行上行控制信号的发送。
在现有系统中,在UL数据发送和UCI发送发生于同一子帧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适用在被指示了进行UL数据发送的PUSCH中复用(捎带(Piggyback))UCI的方法。PUSCH不同于PUCCH,未采取在同一PRB中对不同用户进行码复用的结构,在每个PRB中能够包含的信息比特数大。因此,若使得即使无UL数据时也用PUSCH来发送UCI,则能够将它视为大容量PUCCH格式来发送UCI。
现有的PUSCH基于来自基站的PDCCH/EPDCCH(作为DCI格式0、DCI格式4等而被规定的UL许可)或高层信令用特定子帧/特定PRB发送。这能够使得,例如即使在仅存在HARQ-ACK或CSI的发送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PUSCH发送。
发送UCI的PUSCH结构的分配PRB或MCS,例如可以预先由高层信令指定,也可以基于对下行数据分配进行指示的PDCCH/EPDCCH(作为DCI格式1A、DCI格式2D等而被规定的DL分配(DL Assignment))或发送下行数据的PDSCH的信息等来确定。这样一来,无需为了指定对PUSCH形式的大容量PUCCH格式进行发送的PRB而发送PDCCH,所以能够削减控制信号区域的开销。
此外,以往,在发送了包含UL数据的PUSCH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接收与该PUSCH对应的PHICH,决定是否进行重发。另一方面,在发送HARQ-ACK或CSI的PUCCH中未应用HARQ。因此,在发送作为大容量PUCCH格式而使用的PUSCH的情况下(即不包含UL数据且仅包含UC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不进行与该PUSCH对应的PHICH的接收/检测。这样一来,用户终端可以不进行不需要的PHICH接收,所以可以减轻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或者,也可以在发送作为大容量PUCCH格式而使用的PUSCH的情况下(即不包含UL数据且仅包含UC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进行与该PUSCH对应的PHICH的接收/检测。不进行码扩频的PUSCH需要比PUCCH更高的接收质量(信号与干涉噪声功率比:SINR)。通过以上述方式用PHICH对仅包含UCI的PUSCH通知检测结果,且应用HARQ,从而基站能够以高质量可靠地接收控制信号。
根据这样的第1方式,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特别地,在无线基站侧,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能够应对这样的要求。
再者,在上述第1方式中,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是以CC单位设定的,但是也可以预先设定包含多个CC在内的CC组,以该CC组为单位来设定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例如,在图3所示的CC中,也可以将CC#1~#8、CC#9~#16、CC#17~#24、CC#25~#32分别分类到CC组,对每个CC组设定周期和定时。
(第2方式)
在第2方式中,与第1方式同样地,当P-CQI的报告之时使用上述大容量PUCCH格式,但是对各CC,除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以外,还能够设定上行链路中的CC(小区)、例如在P-CQI的报告中使用的CC。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对CC#1~#8,除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最初的子帧(左起第1个子帧)发送的定时以外,还设定有上行链路中的CC#1。对CC#9~#16,除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2个子帧(左起第2个子帧)发送的定时以外,还设定有上行链路中的CC#1。对CC#17~#24,除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1个子帧(左起第1个子帧)发送的定时以外,还设定有上行链路中的CC#2。对CC#25~#32,除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2个子帧(左起第2个子帧)发送的定时以外,还设定有上行链路中的CC#2。
再者,在图4中示出将在上行链路中设定的CC设为2个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此外,能够将被设定的多个CC之一设为PCell。
其结果,如图4所示,在上行链路的CC#1中,用第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8对应的多个P-CQI,用第2个子帧来发送与CC#9~#16对应的多个P-CQI。进一步,对CC#1~#8和CC#9~#16设定有20ms的周期,所以在上行链路的CC#1中,用第2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8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用第22个子帧来发送与CC#9~#16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
此外,在上行链路的CC#2中,用第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7~#24对应的多个P-CQI,用第2个子帧来发送与CC#25~#32对应的多个P-CQI。对CC#17~#24和CC#25~#32设定有10ms的周期,所以在上行链路的CC#2中,用第11个、第21个、第3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7~#24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此外,用第12个、第22个、第32个子帧来发送与CC#25~#32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
当第2方式的控制之时,在用户终端中设定上述大容量PUCCH。此外,每个CC的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上行链路的CC从无线基站通过RRC等予以设定。用户终端按照上述周期、定时以及上行链路的CC,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用同一子帧来发送最大8CC量的P-CQI。再者,优选该第2方式下的用户终端是能够实现UL CA的用户终端。假设应用第2方式的用户终端将自身在特定的频率下能够实现UL CA的情况、以及此时能够实现第2方式所记载的P-CQI反馈的情况作为终端能力预先报告给基站。
根据这样的第2方式,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特别地,在无线基站侧,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能够应对这样的要求。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使用多个CC来报告P-CQI,所以能够避免偏重于特定的CC(例如作为PCell的CC#1)而报告P-CQI。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能够用1TTI同时发送最大16CC的P-CQI,能够显著提高1发送时间中的P-CQI的发送量。此外,1发送时间中的P-CQI的发送量提高,所以在用户终端中能够缩短P-CQI报告所花费的时间。此外,通过将大容量PUCCH格式的容量(例如在将与1CC对应的P-CQI的信息量设为单位的情况下是几份的容量)、在上行链路中设定的CC数适当地变更,能够根据P-CQI的获得请求而灵活地报告P-CQI。
(第3方式)
在第3方式中,能够与第2方式同样地在上行链路中用多个CC报告P-CQI,但是控制为使得尽可能用PCell的CC#1来报告P-CQI。但是,在用同一子帧报告的P-CQI的量超过规定量的情况下,与上述第2方式同样地用多个CC来报告P-CQI。因此,能够设为对各CC设定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不设定上行链路中的CC的结构。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对CC#1~#8设定有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最初的子帧(左起第1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9~#16设定有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2个子帧(左起第2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17~#24设定有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1个子帧(左起第1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对CC#25~#32设定有1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2个子帧(左起第2个子帧)发送的定时。
在用户终端,当发送设定了相同定时的CC的P-CQI之时,判断P-CQI的发送量(或者应发送的CC数)是否超过规定值,在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将P-CQI分散分配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并发送。例如,当发送与将第1个子帧设定为定时的CC#1~#8、CC#17~#24对应的多个P-CQI之时,判断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将第1个子帧设定为定时的CC数为16,所以判断为超过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应发送的P-CQI被分散分配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第1个子帧中,CC#1被分配与CC#1~#8对应的P-CQI,CC#2被分配CC#17~#24的P-CQI。
在第2个子帧中,也进行与第1个子帧的情况同样的处理。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第2个子帧中,CC#1被分配与CC#9~#16对应的P-CQI,CC#2被分配CC#25~#32的P-CQI。在第21个子帧和第22个子帧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第11个子帧中,当发送与将第11个子帧设定为定时的CC#17~#24对应的多个P-CQI之时,判断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这里,CC数为8,所以判断为未超过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应发送的P-CQI被分配到PCell的CC#1。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第11个子帧中,CC#1被分配CC#17~#24的P-CQI,并被发送。在第12个子帧、第31个子帧、以及第32个子帧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以上的结果,如图5所示,在上行链路的CC#1中,用第1个子帧和第2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8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用第2个子帧和第22个子帧来发送与CC#9~#16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此外,用第11个子帧和第3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7~#24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用第12个子帧和第32个子帧来发送与CC#25~#32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的CC#2中,用第1个子帧和第21个子帧来发送与CC#17~#24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用第2个子帧和第22个子帧来发送与CC#25~#32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
当第3方式的控制之时,在用户终端中设定上述大容量PUCCH。此外,每个CC的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从无线基站通过RRC等予以设定。用户终端按照上述周期、定时,进行上述的判断处理(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的判断),在超过发送量的情况下分散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而确保资源,发送P-CQI。再者,优选该第3方式下的用户终端是能够实现UL CA的用户终端。假设应用第3方式的用户终端将自身在特定的频率下能够实现UL CA的情况、以及此时能够实现第2方式所记载的P-CQI反馈的情况作为终端能力预先报告给基站。
根据这样的第3方式,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特别地,在无线基站侧,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能够应对这样的要求。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PCell的覆盖范围良好的情况居多,尽可能用该单一CC(上行链路小区)来发送P-CQI,所以能够抑制用户终端中的电池消耗。此外,即使在PCell的CC#1不能发送全部的P-CQI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成为发送中止(被丢弃)的P-CQI,能够在无线基站中提高信道追随性。在设为对各CC设定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不设定上行链路中的CC的结构的情况下,与第2方式相比能够削减用于设定CC的高层信令的开销。
(第3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3方式中,进行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的判断,在超过发送量的情况下分散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而确保资源,发送P-CQI,但是也可以对这样的控制附加一些条件。
例如,在将P-CQI分散分配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时,也可以使PCell的P-CQI始终分配到PCell。通常,PCell的CQI对于确保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连接而言是重要的,所以通过将它分配到PCell,在无线基站中能够可靠地接收PCell的CQI。
此外,除这样的附加条件以外,也可以以小区索引的升序分配到PCell的CC#1。通常,经由小区索引小的小区发送接收的信息重要性高的情况居多,因此,能够用覆盖范围良好的PCell来发送对重要程度高的信息进行接收的CC的CQI。
此外,在1子帧中的应该发送的P-CQI的总量超过PCell的CC#1的容量和SCell的CC#2的容量的合计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中止超过量的P-CQI的发送。例如,也可以按照预先规定的优先级,从与优先级低的信息关联的P-CQI起中止发送。作为优先级的决定方式,能够判断为优先级以小区索引升序为高。通常,经由小区索引小的小区发送接收的信息重要性高的情况居多,因此,能够用覆盖范围良好的PCell来发送对重要程度高的信息进行接收的CC的CQI。
(第4方式)
在第4方式中,当发送对特定的CC的P-CQI之时,使用PUCCH格式2、2a或者2b(现有的发送形式)来发送特定CC的P-CQI。在第4方式中,变更特定CC的P-CQI发送和其他CC的P-CQI(多个P-CQI的)发送所使用的PUCCH格式。与特定的CC有关的信息能够通过RRC等的高层信令而设定到用户终端。
第4方式能够应用于上述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者。参照图6,说明将用现有的PUCCH格式仅发送特定CC的P-CQI的方法应用于上述第3方式的情况下的一例。
在图6中示出特定CC为CC#1的情况。此外,作为特定CC的CC#1被设定有20ms的周期和用本图所示的上行链路的第3个子帧(左起第3个子帧)发送的定时。因此用户终端在CC#1的第3个子帧中用PUCCH格式2来发送CC#1的P-CQI。同样地,在第23个子帧中,用PUCCH格式2来发送CC#1的P-CQI。
此外,与上述第3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上行链路的CC#1中,用第1个子帧和第21个子帧来发送与CC#2~#8对应的最新的多个P-CQI。
当第4方式的控制之时,在用户终端中设定上述大容量PUCCH格式和现有的PUCCH格式。此外,特定CC和每个CC的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和定时从无线基站通过RRC等予以设定。用户终端对上述特定CC使用现有的PUCCH格式来发送所对应的P-CQI。此外,用户终端按照上述周期、定时进行上述的判断处理(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的判断),在超过发送量的情况下分散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而确保资源,发送P-CQI。再者,优选该第4方式中的用户终端是能够实现UL CA的用户终端。
根据这样的第4方式,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特别地,在无线基站侧,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能够应对这样的要求。
此外,通过将对于确保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的连接而言重要的CC设为特定CC,设定在不同于对其他CC的P-CQI发送子帧的子帧,从而能够使用现有的PUCCH用1个子帧仅报告该P-CQI,能够提高无线基站中的接收的可靠性。
(第5方式)
在第5方式中,在通过CC去除(CC removal)或者去激活(De-activation)等而使CC数控制(设定)为5以下的情况下(即,在与由Rel.12已规定的CA相同或者在其以下的CC数的情况下),P-CQI使用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2、2a或者2b(现有的发送形式)被发送。此外,在多个CC的定时重复了的情况下,仅留下小区索引低的CC的P-CQI,中止对其他CC的P-CQI的发送。第5方式也能够应用于上述第1~第4方式中的任意者。
参照图7说明具体例。图7设想在上述第3方式中CC被所谓CC去除(CC removal)通过RRC使CC数控制为4(CC#1、CC#9、CC#17、CC#25)的情况。或者,设想通过所谓CC去激活(CCDe-activation)使被MAC的控制信号(MAC控制元素(MAC Control Element))激活的CC数控制为4(CC#1、CC#9、CC#17、CC#25)的情况。
当第5方式的控制之时,用户终端用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2来发送P-CQI的报告。此外,即使在不同的上行链路CC中设定了P-CQI的情况下,在是同一TT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仅留下小区索引低的CC的P-CQI,中止对其他CC的P-CQI的发送。
例如,在图7中的最初的TTI(最左边的TTI)中,CC#1的P-CQI和CC#17的P-CQI重复。因此,用户终端对小区索引进行比较,小区索引低的CC#1的P-CQI用PUCCH格式2发送,中止(丢弃)小区索引高的CC#17的发送。在第21个TTI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此外,在第2个TTI中,CC#9的P-CQI和CC#25的P-CQI重复。因此,用户终端对小区索引进行比较,小区索引低的CC#9的P-CQI用PUCCH格式2发送,中止(丢弃)小区索引高的CC#25的发送。在第22个TTI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再者,在第11个TTI和第31个TTI中P-CQI不重复,所以CC#17的P-CQI用PUCCH格式2发送。同样地,在第12个TTI和第32个TTI中P-CQI也不重复,所以CC#25的P-CQI被用PUCCH格式2发送。
此外,在通过CC追加(CC addition)、CC激活(CC activation)等而被激活的CC数超过了5的情况下(即Rel.12CA中未规定的数的CC被激活了的情况下),应用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的P-CQI报告。
根据这样的第5方式,即使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报告信道状态。进一步,在分量载波数被设定为5个以下的情况下应用现有的通信方法,所以能够得到向后兼容性。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扩展到6个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应对无线基站期望适时地获得用户终端的CQI的要求。
(变形例)
在以上的第1~第5方式中还可以想到一些变形例。
例如,在大容量PUCCH格式中,也可以考虑P-CQI和调度请求(SR)重叠(overlap)的情况下的处理。具体而言,在P-CQI和调度请求重叠的情况下,将调度请求优先于P-CQI,用PCell的PUCCH发送。在该情况下,在用户终端,进行将调度请求视为与P-CQI相比优先级更高的信息的控制。此外,在存在调度请求的情况下,使用PUCCH格式2、2a或者2b(现有的发送形式)发送。在该情况下,不能用同一子帧发送对多个CC的P-CQI,所以基于使用了小区索引等的优先级仅发送1CC的P-CQI,中止与其他CC对应的P-CQI的发送。
此外,也可以考虑P-CQI和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在同一CC上重叠的情况下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中止SRS的发送。此外,也可以是,在该SRS是用高层信令对周期、资源进行设定的周期性SRS(P-SRS:Periodic SRS)的情况下控制为以P-CQI为优先,在该SRS是由UL许可触发的非周期性SRS(A-SRS:Aperiodic SRS)的情况下控制为以A-SRS为优先,中止P-CQI的发送。
此外,也可以考虑存在用多个CC进行P-CQI的同时发送(同一TTI中的发送)、且用户终端为省电模式(功率受限(Power-limited))的情况下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1)以PCell产生的P-CQI的功率(发送)为优先,将用SCell发送的P-CQI中止(丢弃)或者进行功率调整(Power-scale),或者2)由于以调度请求为优先,因而以复用了调度请求的P-CQI的功率(发送)为优先,将除此以外的P-CQI中止或者进行功率调整,或者3)对被复用的CC数进行比较,以复用了众多CC数的P-CQI的P-CQI的功率(发送)为优先,将除此以外的P-CQI中止或者进行功率调整。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第1~第5方式(包含变形例)的任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多个无线基站10(11及12(12a~12c))、以及位于由各无线基站10形成的小区内且构成为可与各无线基站10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20。无线基站10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经由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
在图8中,无线基站11例如由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构成,形成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12a~12c)由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构成,形成小型小区C2。再者,无线基站11及12的数量不限于图8所示的数量。
在宏小区C1及小型小区C2中,可以使用同一频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频带。此外,无线基站11及12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彼此连接。
再者,宏基站11也可以称为无线基站、eNodeB(eNB)、发送点(transmissionpoint)等。小型基站12也可以称为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eNodeB(Home eNodeB(HeNB))、发送点、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等。
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的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可以包含移动通信终端,也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用户终端20能够经由无线基站10与其他用户终端20执行通信。
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定于此。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将数据映射到各子载波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多个终端使用彼此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再者,上行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于这些组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使用各用户终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通过PDSCH来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此外,通过PBCH来传输同步信号或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等。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含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Channel)等。通过PDCCH来传输包含PDSCH及PUSCH的调度信息在内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来传输在PDCCH中使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来传输对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EPDCCH也可以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用于传输DCI等。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使用各用户终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通过PUSCH来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来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达确认信号等。通过PRACH来传输用于与小区建立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RA前导码)。此外,发送信道质量测量用的参考信号(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用于解调PUCCH、PUS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作为上行链路的参考信号。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包含无线基站11及12)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再者,发送接收单元103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的发送处理,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对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逆变换等的发送处理,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对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下行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信号,并发送。发送接收单元103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应用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利用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对于上行信号,各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了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被输入的上行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的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也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与相邻的无线基站发送接收信号(回程信令)。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再者,在图10中,主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10所示,无线基站10至少包含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和接收处理单元303而构成。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控制用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用PDCCH及/或扩展PDCCH(E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的调度。此外,还进行系统信息、同步信号、CRS、CSI-RS等的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的控制。此外,控制上行参考信号、用PUSCH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用PUCCH及/或PUSCH发送的上行控制信号等的调度。再者,控制单元301能够由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此外,为了控制与无线基站10连接的用户终端20中的作为测量的对象的CC,控制单元301能够控制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将TAG所包含的CC信息通知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并控制其生成包含该CC信息在内的信号(例如高层信令)(第1方式)。此外,控制单元301将对每个TAG设定的测量间隙结构通知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并控制其生成包含测量间隙结构在内的信号(例如高层信令)(第2方式)。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DL信号(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等)。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从控制单元301通知的定时提前组(TAG)所包含的CC信息,生成包含该CC信息在内的信号(第1、第2方式)。在该情况下,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生成包含TAG内CC列表在内的信号(第1、第2方式)。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从控制单元301通知的对每个TAG设定的测量间隙结构,生成包含该测量间隙结构在内的信号(第2方式)。这些信息经由发送接收单元103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广播信号等)或下行控制信号向用户终端20通知。再者,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由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利用的信号生成器或者信号生成电路构成。
接收处理单元303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UL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数据信号、上行参考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例如,接收处理单元303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测量结果进行接收处理(对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的测量等)。更具体而言,接收处理单元303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每个TAG的测量结果进行接收处理(第1方式)。此外,接收处理单元303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每个CC的测量结果进行接收处理(第2方式)。然后,接收处理单元303将接收处理后的测量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再者,接收处理单元303能够由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利用的信号处理器或者信号处理电路构成。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1所示,用户终端20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再者,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了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由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利用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构成。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立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转发到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信号,并发送。发送接收单元203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在与设定由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TAG的无线基站之间发送接收信号。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在与分别设定由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小区组(CG)的多个无线基站之间发送接收信号。
图12是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再者,在图12中主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12所示,用户终端20至少包含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测量单元402、控制单元403和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而构成。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对DL信号(例如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被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例如将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寻呼信息、RRC信令、DCI等输出到控制单元403。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予以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测量单元402使用接收到的信号,测量接收功率(RSRP)、接收质量(RSRQ)或信道状态,将其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3。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CA的各CC进行上述测量。
控制单元403基于测量单元402的测量结果和经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1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各种信息(用于P-CQI报告的周期、定时、CC、特定CC),生成P-CQI。控制单元403进一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指示以何种方式将P-CQI分配给上行链路的资源。
在上述第1方式中,在用户终端20中设定有上述大容量PUCCH,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按照周期及定时,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用同一子帧(同一TTI)来发送最大8CC量的P-CQI。
在上述第2方式中,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按照周期、定时及CC,使用大容量PUCCH格式,用同一子帧发送最大8CC量的P-CQI。
在上述第3方式中,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按照周期、定时进行判断处理(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的判断),在超过发送量的情况下分散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而确保资源,发送P-CQI。
在上述第4方式中,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以使其对特定CC,使用现有的PUCCH格式(例如PUCCH格式2)仅发送特定CC的P-CQI。此外,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以使其对其他CC的P-CQI进行判断处理(是否超过可用大容量PUCCH格式发送的8CC量的P-CQI的发送量的判断),在超过发送量的情况下分散到PCell的CC#1和SCell的CC#2而确保资源,发送P-CQI。
在上述第5方式中,在通过CC去除(CC removal)或者去激活(De-activation)等而使CC数设定为5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03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用现有系统的PUCCH格式2发送P-CQI的报告。此时,即使是不同的CC,在同一TTI中P-CQI重复的情况下,也仅将小区索引低的CC的P-CQI的发送指示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中止对其他CC的P-CQI的发送。
控制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予以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3的指示,生成UL信号,进行映射处理,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3的指示,生成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的上行控制信号。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3的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在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UL许可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4从控制单元403被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模块(结构单元)由硬件及软件的任意的组合实现。此外,对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特别地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由物理地结合的1个装置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有线或者无线连接而由这多个装置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使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的硬件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也可以由包含处理器(CPU)、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和保存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在内的计算机装置实现。
这里,处理器、存储器等由用于进行信息通信的总线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光磁盘、ROM、EPROM、CD-ROM、RAM、硬盘等的存储介质。此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气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也可以包含输入键等的输入装置、显示器等的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由上述的硬件实现,也可以由被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实现。处理器使操作系统工作而控制用户终端整体。此外,处理器从存储介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出到存储器,依照它们来执行各种处理。这里,该程序是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无线基站10的控制单元301可以由储存在存储器中且在处理器上工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也可以同样地实现其他功能块。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显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实施,而不脱离由专利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5年1月29日申请的特愿2015-016019。在此包含其全部内容。

Claims (9)

1.一种终端,其利用能够设定6个以上的小区的载波聚合进行通信,所述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利用多个小区接收下行链路的信号;
发送单元,利用规定的时间单位长度,周期性地发送多个信道状态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来自高层的通知,对每个小区设定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周期以及定时,控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发送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利用与长期演进即LTE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3即PUCCH格式3相比容量更大的PUCCH格式来发送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PUCCH格式的扩频率与所述LTE的PUCCH格式3的扩频率相比更小。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利用基于来自高层的通知的资源来发送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发送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一部分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通过规定小区的PUCCH来发送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一部分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发送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一部分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通过规定小区的PUCCH来发送对于所述多个小区中的一部分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
7.一种基站,其利用能够设定6个以上的小区的载波聚合而与终端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利用多个小区发送下行链路的信号;以及
接收单元,利用规定的时间单位长度接收多个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是基于来自高层的通知,在被设定给每个小区的发送周期以及定时从所述终端被发送的。
8.一种系统,其具备利用能够设定6个以上的小区的载波聚合进行通信的终端和基站,
所述终端包含:
接收单元,利用多个小区接收下行链路的信号;
发送单元,利用规定的时间单位长度,周期性地发送多个信道状态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来自高层的通知,对每个小区设定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周期以及定时,控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
所述基站包含: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下行链路的信号;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
9.一种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终端利用能够设定6个以上的小区的载波聚合进行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含:
利用多个小区接收下行链路的信号的步骤;
利用规定的时间单位长度,周期性地发送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步骤;以及
基于来自高层的通知,对每个小区设定所述多个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周期以及定时,控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
CN201680007735.4A 2015-01-29 2016-01-2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72114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6019 2015-01-29
JP2015-016019 2015-01-29
PCT/JP2016/052620 WO2016121915A1 (ja) 2015-01-29 2016-01-29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1420A CN107211420A (zh) 2017-09-26
CN107211420B true CN107211420B (zh) 2021-06-01

Family

ID=5654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735.4A Active CN107211420B (zh) 2015-01-29 2016-01-2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20180007682A1 (zh)
EP (2) EP3253156B1 (zh)
JP (2) JP6412961B2 (zh)
CN (1) CN107211420B (zh)
ES (1) ES2799273T3 (zh)
HU (2) HUE050429T2 (zh)
PL (1) PL3471475T3 (zh)
WO (1) WO20161219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5319B2 (en) * 2016-05-10 2021-06-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signal betwee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same
WO2019028745A1 (zh) 2017-08-10 2019-0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BR112020007666A2 (pt) * 2017-10-19 2020-10-06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método de radiocomunicação e estação rádio base
US20210243680A1 (en) * 2018-05-10 2021-08-05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O2019215898A1 (ja) * 2018-05-10 2019-11-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241163B1 (ko) * 2018-08-03 2021-04-16 애플 인크. 새로운 무선 비인가 대역 내의 디바이스-능력-기반 및 독립형 페이징
USD959658S1 (en) 2020-10-12 2022-08-02 Stryker Corportation Medical waste collection uni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8951A (zh) * 2010-08-16 2010-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报告方法及基站
CN101917259A (zh) * 2010-08-16 2010-1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非周期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触发方法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13325B2 (en) * 2007-04-25 2015-08-1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gnaling of random access preamble time-frequency lo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KR101590010B1 (ko) * 2009-02-27 2016-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에 대한 채널 품질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KR101670513B1 (ko) * 2009-06-01 2016-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측정 결과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0148319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ignal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lte-a
EP2515595A4 (en) * 2009-12-17 2017-01-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50028365A (ko) * 2010-01-08 2015-03-13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반송파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US8711714B2 (en) * 2010-03-31 2014-04-29 Fujitsu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mulating wireless networks
CN102948096A (zh) * 2010-06-21 2013-02-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设备
US9369234B2 (en) * 2010-08-16 2016-06-14 Qualcomm Incorpor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20127869A1 (en) * 2010-11-22 2012-05-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ultipl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on the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KR101995293B1 (ko) * 2011-02-21 2019-07-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적 기술을 사용하는 시분할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차반송파의 활성화 또는 비활성화 방법 및 장치
EP3346743B1 (en) * 2011-07-04 2022-09-07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S8797985B2 (en) * 2011-10-03 2014-08-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election and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collision handling
CN105591718B (zh) * 2011-11-09 2019-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EP3528414B1 (en) * 2012-01-27 2020-11-0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58472B2 (en) * 2012-02-28 2018-12-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and base station
JP5743965B2 (ja) * 2012-06-26 2015-07-0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GB2514574B (en) * 2013-05-29 2015-08-12 Broadcom Corp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search and synchronisation
JP6183998B2 (ja) 2013-07-09 2017-08-23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臭剤
US9980258B2 (en) * 2013-08-06 2018-05-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3167280A1 (en) * 2014-06-09 2015-12-17 Airvana Lp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9935807B2 (en) * 2014-09-26 2018-04-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iscovery signal design
US10575205B2 (en) * 2014-10-20 202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8951A (zh) * 2010-08-16 2010-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报告方法及基站
CN101917259A (zh) * 2010-08-16 2010-1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非周期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触发方法及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ulti-cell Periodic CSI Transmission;LG 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0 R1-123500》;20120817;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21915A1 (ja) 2016-08-04
HUE050689T2 (hu) 2020-12-28
EP3471475B1 (en) 2020-05-20
JP2018201253A (ja) 2018-12-20
JP6636112B2 (ja) 2020-01-29
ES2799273T3 (es) 2020-12-16
JP6412961B2 (ja) 2018-10-24
US11337187B2 (en) 2022-05-17
US20180007682A1 (en) 2018-01-04
EP3253156A1 (en) 2017-12-06
HUE050429T2 (hu) 2020-12-28
EP3471475A1 (en) 2019-04-17
PL3471475T3 (pl) 2020-09-21
US20190159198A1 (en) 2019-05-23
EP3253156B1 (en) 2020-08-05
EP3253156A4 (en) 2018-06-13
CN107211420A (zh) 2017-09-26
JPWO2016121915A1 (ja)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135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6291088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25596B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948376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6072257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472463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21142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22078322A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7432014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105672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777627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21128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7164143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135344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74200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227000B2 (ja) 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3177091A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