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0564A -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0564A
CN107210564A CN201680009286.7A CN201680009286A CN107210564A CN 107210564 A CN107210564 A CN 107210564A CN 201680009286 A CN201680009286 A CN 201680009286A CN 107210564 A CN107210564 A CN 107210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linking part
cable
terminal
cable conn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92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冈宽之
小原克利
菅原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10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还提供将两个上述的连接端子连接而成的端子连接结构,该连接端子能够提高将绞合线与连接端子连接时的操作性,并且防止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该连接端子具备:第一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一线缆连接;第一端子部;第一连结部,其设置在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第二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二线缆连接;第二端子部;第二连结部,其设置在第二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端子部之间;以及绝缘部,其设置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第一线缆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线缆连接部排列设置,第一连结部至少在第一方向或者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连结部交叉。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绞合线(双绞线)是例如将两根线缆以规定的间距交替调换位置绞合而成的线缆。对于绞合线而言,能够抵消在线缆中因受到的磁通而产生的电流,从而减轻来自外部的干扰带来的影响。另外,通过由在各个线缆中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的抵消,还能够抑制朝向外部的漏磁场。对于这种绞合线的连接,使用在构成绞合线的各线缆安装有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在向绞合线的各线缆安装连接端子时,对各线缆分别铆接一个端子后交替地收纳于壳体,因此需要将绞合线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绞合解开。若在绞合线的局部存在绞合的间距变大的部分,则该处的磁通的抵消的平衡被破坏,导致磁场泄漏、耐干扰特性的降低。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双绞线连接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配置为,在连接器连结状态下一方的端子连接体与另一方的端子连接体二维或者三维地立体交叉。由此,防止破坏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处的串扰降低效果。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对端子部通过连结部的连结而接近配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在不进行解开绞合等作业的情况下将两根电线各自的终端位置与一对端子部连接。另外,绞合被解开的部分少,因此能够防止电线的干扰去除性能的降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72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81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连接端子内使两个端子交叉的情况下,若不适当地保持两个端子,则会导致传输的特性降低。例如,在实现使两个端子交叉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准确地设定端子间隔,并且在连接了对象端子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为两个端子的传输线路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偏移。
对于两个端子的位置关系,需要在连接端子内可靠地保持端子,并且即使对端子连接结构施加振动等也牢固地维持两端子的连接状态。当两个端子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移时,成为磁场的泄漏、耐干扰特性的降低的原因,另外,发生端子间电容的变化,因此成为传输特性的降低的原因。特别是,所传输的信号的频率越高则上述的特性劣化表现得越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该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能够提高将绞合线与连接端子连接时际的操作性,并且防止耐干扰特性的降低以及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连接端子具备:第一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一线缆连接;第一端子部;第一连结部,其设置在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第二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二线缆连接;第二端子部;第二连结部,其设置在第二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端子部之间;以及绝缘部,其设置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在该连接端子中,第一线缆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线缆连接部排列设置,第一连结部至少在沿第一方向或者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连结部交叉。
根据这种结构,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线缆连接部排列设置,因此容易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一起连接。另外,通过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设置有绝缘部,从而准确地设定相互交叉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位置关系。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平面,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隔着绝缘部相互对置。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相互对置,从而容易准确地设定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形成的电容。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平面设置在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的至少与第二连结部交叉的部分,第二平面设置在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连结部的至少与第一连结部交叉的部分。根据这种结构,容易准确地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设定平行平板型的电容。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中的至少一方与绝缘部相接。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借助绝缘部准确地固定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在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中的至少一方与绝缘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设置于该间隙的空间的介电常数来调整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的电容。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端子部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端子部排列设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相互并列连接的第一线缆以及第二线缆在保持其排列状态的情况下连接。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的第一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同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线缆连接部的第一方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连接端子内在由第一线缆以及第二线缆形成的传输线路中设置绞合。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的第一方向上的空隙同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线缆连接部的第一方向上的空隙不同。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整这些空隙,能够进行在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之间产生的电容以及在第一线缆连接部与第二线缆连接部之间产生的电容的关系的调整。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线缆连接部、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一连结部作为第一导电构件而一体地形成,第二线缆连接部、第二端子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作为第二导电构件而一体地形成。根据这种结构,连接端子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二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呈相同的形状,且以表背反转的状态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连接端子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绝缘部嵌合的爪。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端子中,也可以为,绝缘部具有与在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孔嵌合的凸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可靠地固定于绝缘部。
本发明的端子连接结构通过将两个上述的连接端子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一方的连接端子,使另一方的连接端子以第一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或者以第二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将一方的连接端子与另一方的连接端子相向地连接,在该状态下,一方的连接端子与另一方的连接端子之间的两个导电路线在沿第一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由第一线缆以及第二线缆形成的绞合线以交叉的状态可靠地连接。另外,能够对由第一线缆以及第二线缆形成的绞合线在连接状态下施加绞合。
在本发明的端子连接结构中,电可以为,一方的连接端子以及另一方的连接端子呈彼此相同的形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用一个形状的连接端子来实现连接端子结构,从而制造变得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该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能够提高将绞合线与连接端子连接时的操作性,并且防止信号的传输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的(a)~(c)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2的(a)~(d)是例示连接端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的(a)~(e)是示出第一连结部的形状的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4的(a)~(c)是示出连接端子的变形例(其一)的示意图。
图5的(a)~(c)是示出连接端子的变形例(其二)的示意图。
图6的(a)~(c)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端子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于已经说明了的构件适当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的(a)~(c)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的示意图。在图1的(a)中示出连接端子1的立体图,在图1的(b)中示出连接端子1的俯视图,在图1的(c)中示出连接端子1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绝缘部30。
如图1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是与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连接的端子。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构成以规定的间距交替调换位置绞合而成的绞合线。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具备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绝缘部30。连接端子1根据需要而被压入壳体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与绝缘部30一起同时被压入壳体50。
第一部件10具备第一线缆连接部11、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一连结部13。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一线缆C1连接。第一线缆C1具有被包覆的导线。第一线缆连接部11通过铆接、钎焊等与第一线缆C1的导线连接。第一线缆连接部11从绝缘部30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一线缆连接部11例如呈筒形,在筒内插入有第一线缆C1的导线。
第一端子部12从绝缘部30的与第一线缆连接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一端子部12是后述的端子连接结构中的与对象方的端子部连接的部分。
第一连结部13设置在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一端子部12之间。第一连结部13是将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一端子部12连结的部分。例如,第一连结部13具有与绝缘部30相接的部分,被可靠地固定于绝缘部30。
第二部件20具备第二线缆连接部21、第二端子部22、以及第二连结部23。第二线缆连接部21与第二线缆C2连接。第二线缆C2具有被包覆的导线。第二线缆连接部21通过铆接、钎焊等与第二线缆C2的导线连接。第二线缆连接部21从绝缘部30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二线缆连接部21例如呈筒形,在筒内插入有第二线缆C2的导线。
第二端子部22从绝缘部30的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二端子部22是后述的端子连接结构中的与对象方的端子部连接的部分。
第二连结部23设置在第二线缆连接部21与第二端子部22之间。第二连结部23是将第二线缆连接部21与第二端子部22连结的部分。例如,第二连结部23具有与绝缘部30相接的部分,被可靠地固定于绝缘部30。
绝缘部30设置在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绝缘部30是例如由树脂形成的成型部件。绝缘部30的形状呈大致长方体。
在该结构中,第一线缆连接部11沿一个方向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排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线缆连接部11以及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排列方向设为X1-X2方向(第一方向)。另外,将与X1-X2方向正交且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二端子部22延伸的方向设为Y1-Y2方向(第三方向)。另外,将与X1-X2方向以及Y1-Y2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1-Z2方向(第二方向)。
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排列设置,因此容易将第一线缆C1与第二线缆C2一起连接。例如,若使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X1-X2方向上的间隔接近绞合线中的第一线缆C1与第二线缆C2的X1-X2方向上的间隔,则能够在基本上不解开绞合的情况下将两根线缆一起连接。因此,将连接端子1与绞合线连接时的操作性提高,能够提高作业性。
并且,在该结构中,第一连结部13在沿第二方向观察时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与第二连结部23交叉。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结部13在沿第一方向观察时不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与第二连结部23交叉。
如图1的(b)以及(c)所示,第一连结部13从绝缘部30的Y1-Y2方向的Y1侧的端面30a的大致中央向上侧立起,沿着绝缘部30的上表面30b延伸至Y1-Y2方向的Y2侧的端面30c。另外,第二连结部23从绝缘部30的端面30a的大致中央向下侧立起,沿着绝缘部30的下表面30d延伸至端面30c。
如图1的(b)所示,当从Z1-Z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在绝缘部30的中心附近相互交叉。另外,如图1的(c)所示,当从X1-X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将绝缘部30夹在之间而平行地延伸。
第一连结部13具有第一平面13a,第二连结部23具有第二平面23a。第一平面13a与绝缘部30的上表面30b相接,第二平面23a与绝缘部30的下表面30d相接。通过将第一平面13a以及第二平面23a设置为与绝缘部30相接,从而准确地设定相互交叉的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的位置关系。
另外,通过使第一平面13a以及第二平面23a相互对置,从而容易准确地设定在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形成的电容。即,若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隔着绝缘部30相向地配置,则在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容。通过准确地设定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的位置关系,从而防止电容的变动。
第一平面13a以及第二平面23a至少设置在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交叉的部分。由此,容易准确地在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设定平行平板型的电容。
在此,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电容根据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的宽度(面积)、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的间隔、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构件(例如,绝缘部30)的相对介电常数等而设定。通过调整该电容,能够实现连接端子1的特性阻抗、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绞合线的特性阻抗的匹配,实现电场泄漏的抑制、耐干扰特性的提高、以及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特性)的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平面13a以及第二平面23a,从而利用两个平坦的面的位置关系而使电容的计算以及设定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中,第一端子部12也可以在X1-X2方向上与第二端子部22排列设置。即,第一端子部12与第二端子部22排列的方向也可以同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排列的方向一致。由此,能够将相互并列连接的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在保持其排列状态的情况下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12与第二端子部22的X1-X2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同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X1-X2方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由此,能够在连接端子1内在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传输线路中设置绞合。
图2的(a)~(d)是例示连接端子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2的(a)中示出连接端子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的(b)中示出连接端子1的俯视图。在图2的(c)中示出图2的(b)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在图2的(d)中示出图2的(b)所示的C-C线的示意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c)以及(d)中,为了便于说明,简化地示出剖面的形状。
如图2的(a)所示,连接端子1例如由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绝缘部30这三个部件的组合构成。构成第一部件10的第一线缆连接部11、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一连结部13通过金属加工(冲裁、冲压等)一体地形成。另外,构成第二部件20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1、第二端子部22以及第二连结部23也通过金属加工一体地形成。
在绝缘部30形成有用于嵌入第一部件10的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部件20的第二连结部23的槽31。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基本形状彼此相同。第二部件20以相对于第一部件10表背反转的状态安装于绝缘部30。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基本形状相同,从而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部件设计以及制造变得容易。
如图2的(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爪111。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孔112,在绝缘部30设置有与该孔112嵌合的凸部301。
在设置有爪111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爪111与绝缘部30的凹部31a嵌合,从而能够将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牢固地固定于绝缘部30而不脱落。另外,在设置有孔112的情况下,设置于绝缘部30的凸部301与该孔112嵌合。由此,能够将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牢固地固定于绝缘部30而不脱落。
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可以嵌入(压入)绝缘部30,也可以通过在绝缘部30的成型时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一同成型的、所谓的镶嵌成型而构成。在镶嵌成型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一部分(第一连结部13、第二连结部23)局部或者全部地埋设于绝缘部30而使它们一体化。
另外,在设置有爪111的情况下,能够使爪111埋设于绝缘部30,作为不使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从绝缘部30脱离的防脱件而发挥功能。另外,在设置有孔112的情况下,通过使树脂进入孔112,能够使孔112作为不使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从绝缘部30脱落的防脱件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可靠地固定于绝缘部30。
在连接端子1中,第一端子部12与第二端子部22的X1-X2方向上的空隙G1也可以同第一线缆连接部11与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X1-X2方向上的空隙G2不同。为了可靠地进行与对象方的连接,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二端子部22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因此,在使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二端子部22的沿Z1-Z2方向观察时的面积比第一线缆连接部11以及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沿Z1-Z2方向观察时的面积大的情况下,通过使空隙G1比空隙G2大能够进行进行电容的调整(特性阻抗的匹配)。
另外,如图2的(c)以及(d)所示,将第一端子部12以及第二端子部22的高度设为高度h1,将第一线缆连接部11以及第二线缆连接部21的高度设为高度h2,在高度h1>高度h2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空隙G1>空隙G2。另一方面,在高度h1<高度h2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空隙G1<空隙G2。这样,通过根据高度h1以及h2的关系来设定空隙G1以及G2,能够进行电容的调整(特性阻抗的匹配)。
图3的(a)~(e)是示出第一连结部的形状的例子的示意剖视图。这些示意剖视图是图2的(b)的A-A线的剖视图。
在图3的(a)中示出平板状的剖面的例子。在具有平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连结部13中,构成有同样的第一平面13a。由此,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电容的设定变得容易。
在图3的(b)中示出在中央部具有凸出部分131的剖面的例子。另外,在图3的(c)中示出在中途具有台阶部分132的剖面的例子。另外,在图3的(d)中示出在端部具有弯折部分133的剖面的例子。通过将剖面形状设为立体形状,从而第一连结部13与绝缘部30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加,由此进行可靠的固定。
在图3的(e)中示出在两端具有弯折部分134的剖面的例子。弯折部分134嵌入在绝缘部30设置的槽32。当使该槽32的深度比弯折部分134的长度浅时,在第一连结部13与绝缘部30之间设置有间隙G。
能够通过设置于该间隙G的空间(空气)的介电常数来调整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电容。例如,根据绝缘部30的材料的不同,有时无法降低相对介电常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间隙G来降低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构件的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能够调整连接端子1中的特性阻抗。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a)~(e)中示出第一连结部13的剖面形状,但对于第二连结部23而言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剖面形状。第二连结部23呈将第一连结部13的表背反转后的形状。
(变形例)
图4的(a)~(c)是示出连接端子的变形例(其一)的示意图。在图4的(a)中示出变形例(其一)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B的立体图,在图4的(b)中示出连接端子1B的俯视图,在图4的(c)中示出连接端子1B的侧视图。
在连接端子1B中,第一连结部13沿着绝缘部30的一方的侧面30e倾斜地配置,第二连结部23沿着绝缘部30的另一方的侧面30f倾斜地配置。如图4的(c)所示,在沿X1-X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处相互交叉。另外,如图4的(b)所示,在沿Z1-Z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不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处交叉。
即,在图1所示的连接端子1中,在沿Z1-Z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交叉,但在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1B中,在沿X1-X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交叉。这样,对于连接端子1B,能够在连接端子1B内,在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传输线路中设置沿X1-X2方向观察时交叉的绞合。
图5的(a)~(c)是示出连接端子的变形例(其二)的示意图。在图5的(a)中示出变形例(其二)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C的立体图,在图5的(b)中示出连接端子1C的俯视图,在图5的(c)中示出连接端子1C的侧视图。
在连接端子1C中,设置有倾斜的方向彼此不同的两个斜面35,以沿着一方的斜面35的方式配置有第一连结部13,以沿着另一方的斜面35的方式配置有第二连结部23。如图5的(c)所示,在沿X1-X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处相互交叉。另外,如图5的(b)所示,在沿Z1-Z2方向观察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不在绝缘部30的中央部分处交叉。
对于这种连接端子1C,也与连接端子1B同样,能够在连接端子1C内,在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传输线路中设置沿X1-X2方向观察时交叉的绞合。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上述说明的连接端子1、变形例(其一)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B以及变形例(其二)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C的任一方以沿Y1-Y2方向连结的方式一体化。由此,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配置为沿X1-X2方向观察时交叉,并且配置为沿Z1-Z2方向观察时交叉。即,能够在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传输线路中,设置有沿X1-X2方向观察时交叉的绞合、沿Z1-Z2方向观察时交叉的绞合这两方。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图6的(a)~(c)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6的(a)中示出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在图6的(b)中示出端子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在图6的(c)中示出端子连接结构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绝缘部3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连接结构是将两个上述说明的连接端子1(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相向地连接而成的结构。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且形成为使第二连接端子1-2相对于第一连接端子1-1以Z1-Z2方向(第二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彼此相向地连接而成的结构。在将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彼此相向地连接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一端子部1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二端子部22B嵌合,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二端子部2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B嵌合。
第一端子部12A、12B以及第二端子部22A、22B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且分别具有弹性片与保持片。通过以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一端子部1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二端子部22B相向的方式将一方的弹性片嵌合于另一方的弹性片与保持片的间隙,从而将两者连接。同样,通过以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二端子部2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B相向的方式将一方的弹性片嵌合于另一方的弹性片与保持片的间隙,从而将两者连接。通过这种嵌合,形成为即使施加有振动等外力也不易偏移的连接结构。
如图6的(b)所示,当将第一连接端子1-1与第二连接端子1-2连接时,沿Z1-Z2方向观察时在连接端子结构内在传输线路中构成两次绞合。即,构成第一连接端子1-1内的绞合、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内的绞合。
并且,如图6的(c)所示,当将第一连接端子1-1与第二连接端子1-2连接时,沿X1-X2方向观察时在连接端子结构内在传输线路中构成一次绞合。即,第一线缆C1的传输线路构成为从第一连接端子1-1到第二连接端子1-2而从Z2侧朝向Z1侧,第二线缆C2的传输线路构成为从第一连接端子1-1到第二连接端子1-2而从Z1侧朝向Z2侧。由此,在沿X1-X2方向观察时在传输线路中构成一次绞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将第一连接端子1-1与第二连接端子1-2相向地连接时,可以使第二连接端子1-2相对于第一连接端子1-1以X1-X2方向(第一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彼此相向地连接。在该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一端子部1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一端子部12B嵌合,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二端子部22A与第二连接端子1-2的第二端子部22B嵌合。即使在采用这种连接的情况下,在沿X1-X2方向观察时也在传输线路中构成一次绞合。
在这种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即使在将第一连接端子1-1与第二连接端子1-2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一定程度地维持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绞合线的绞合。
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中,准确地设定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使在将两个连接端子1(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2)连接的情况下,也抑制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之间的电容的变动。由此,能够实现端子连接结构中的特性阻抗与由第一线缆C1以及第二线缆C2形成的绞合线的特性阻抗的匹配,能够实现电场泄漏的抑制、耐干扰特性的提高、以及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特性)的提高。
(变形例)
图7是示出端子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采用将两个壳体50相向地连接而成的结构。在一个壳体50中沿X1-X2方向排列设置有四个连接端子1。在一个连接端子1上连接有两根线缆。因此,在一个壳体50中,连接有合计八根线缆。
通过使两个壳体50相向,能够使彼此的四个连接端子1相向地嵌合,从而同时对八根线缆间进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端子1中,在将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绝缘部30组合时形成为具有平面的块状,因此排列多个连接端子1时的对位较为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壳体50中沿X1-X2方向排列设置有四个连接端子1,但也可以为四个以外的数量。另外,也可以将多个连接端子1沿Y1-Y2方向排列设置、或分别沿X1-X2方向以及Y1-Y2方向排列设置。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连接端子1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该连接端子1以及端子连接结构能够提高将绞合线与连接端子1连接时的操作性,并且防止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例如,绝缘部30设置为包覆第一连结部13与第二连结部23的交叉位置,但也可以构成为仅包覆第一连结部13以及第二连结部23各自的端部,在交叉位置处形成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以绞合线的连接端子1以及端子连接结构为例,但也可以应用于绞合线以外的线缆。另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削除、设计变更的方式、将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特征适当组合而成的方式而言,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则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1B、1C…连接端子;
1-1…第一连接端子;
1-2…第二连接端子;
10…第一部件;
11…第一线缆连接部;
12、12A、12B…第一端子部;
13…第一连结部;
13a…第一平面;
20…第二部件;
21…第二线缆连接部;
22、22A、22B…第二端子部;
23…第二连结部;
23a…第二平面;
30…绝缘部;
30a、30c…端面;
30b…上表面;
30d…下表面;
30e、30f…侧面;
31、32…槽;
31a…凹部;
35…斜面;
50…壳体;
111…爪;
112…孔;
131…凸出部分;
132…台阶部分;
133、134…弯折部分;
301…凸部;
C1…第一线缆;
C2…第二线缆;
G…间隙;
P1、P2…间距。

Claims (14)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一线缆连接;
第一端子部;
第一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之间;
第二线缆连接部,其与第二线缆连接;
第二端子部;
第二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以及
绝缘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
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排列设置,
所述第一连结部至少在沿所述第一方向或者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平面,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平面,
所述第一平面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隔着所述绝缘部相互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平面设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连结部的至少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交叉的部分,
所述第二平面设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交叉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平面以及所述第二平面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绝缘部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第一平面以及所述第二平面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绝缘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子部排列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同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空隙同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空隙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一连结部作为第一导电构件而一体地形成,
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作为第二导电构件而一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二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呈相同的形状,且以表背反转的状态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所述绝缘部嵌合的爪。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绝缘部具有与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孔嵌合的凸部。
13.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其通过将两个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使另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以所述第一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或者以所述第二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度,将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与另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相向地连接,在该状态下,
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与另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两个导电路线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
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以及另一方的所述连接端子呈彼此相同的形状。
CN201680009286.7A 2015-02-16 2016-01-29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Pending CN1072105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7479 2015-02-16
JP2015027479 2015-02-16
PCT/JP2016/052593 WO2016132855A1 (ja) 2015-02-16 2016-01-29 接続端子および端子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0564A true CN107210564A (zh) 2017-09-26

Family

ID=56692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9286.7A Pending CN107210564A (zh) 2015-02-16 2016-01-29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6132855A1 (zh)
CN (1) CN107210564A (zh)
WO (1) WO20161328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5779A (zh) * 2020-04-27 2021-11-1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机架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14869A2 (en) 2012-07-16 2014-01-23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Balanced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s
GB2547958B (en) 2016-03-04 2019-12-1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Two-wire plug and receptacle
JP2019175541A (ja) * 2016-08-25 2019-10-1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ツイストペア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495218B2 (ja) * 2016-10-12 2019-04-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JP6509177B2 (ja) * 2016-10-12 2019-05-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JP6729272B2 (ja) * 2016-10-12 2020-07-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JP6729274B2 (ja) 2016-10-12 2020-07-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JP6729273B2 (ja) 2016-10-12 2020-07-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DE102018104117A1 (de) * 2017-02-24 2018-08-30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ungen mit Hochfrequenzanwendungen
CN115313081A (zh) 2017-04-24 2022-11-08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单个扭绞导体对的连接器
EP3635823A4 (en) 2017-06-08 2021-03-0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LADDERS
WO2019147774A1 (en) * 2018-01-26 2019-08-0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EP3759765A4 (en) 2018-02-26 2022-04-1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JP6622351B2 (ja) * 2018-04-23 2019-12-18 東海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用電線接続デバイス
EP3595099B1 (de) * 2018-07-13 2021-09-01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Adernkreuzer
US11894637B2 (en) 2019-03-15 2024-02-0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JP6735381B2 (ja) * 2019-04-02 2020-08-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7296A (ja) * 2002-07-12 2004-02-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
CN103069662A (zh) * 2010-08-03 2013-04-24 泰科电子公司 具有宽边耦接区域的印刷电路和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7296A (ja) * 2002-07-12 2004-02-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
CN103069662A (zh) * 2010-08-03 2013-04-24 泰科电子公司 具有宽边耦接区域的印刷电路和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5779A (zh) * 2020-04-27 2021-11-1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机架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32855A1 (ja) 2017-10-19
WO2016132855A1 (ja)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0564A (zh) 连接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CN205724020U (zh) 线缆组件以及用于高速线缆连接器的电路板组件
US8758060B2 (en) Communication jack having layered plug interface contacts
CN105846200B (zh) 用于汽车工业的电接触装置以及电缆组件
TWI246231B (e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EP221814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orthogonal contact tails
CN211700701U (zh) 高密度连接器组件
EP254169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987493B2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されたコネクタ
EP1876675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2055082B (zh) 同轴电缆束
US20220159836A1 (en) Pcb and cable assembly for balanced high frequency connectors
WO2012176394A1 (en) Female terminal
DE112016003788B4 (de) Kommunikationsverbinder und Kommunikationsverbinder mit Kabel
JP5277280B2 (ja) 差し込みコネクタのための接触場
US110502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ermaphroditic terminal and housing
CN107431298B (zh) 插头装置
JP6443274B2 (ja) 通信用コネクタ及び電線付き通信用コネクタ
JP2015018714A (ja) コネクタ
JP2022527599A (ja) 高密度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02544854A (zh) 具有至少2个以上配合口的壳体的连结结构及由该连结结构形成的壳体、具有该壳体的连接器
JP2008177148A (ja) コネクタ
CN105896144A (zh) 端子连接构造
CN204966750U (zh) 柔性扁平排线
JP2021182545A (ja) 基板接続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