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0333A -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0333A
CN107210333A CN201580073532.0A CN201580073532A CN107210333A CN 107210333 A CN107210333 A CN 107210333A CN 201580073532 A CN201580073532 A CN 201580073532A CN 107210333 A CN107210333 A CN 107210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conductor
temperature
heater
conductor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5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沃齐米兹·布莱兹扎克
索斯藤·霍斯
丹尼尔·拉巴
约阿希姆·福希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uo Mengte Ltd Co
Original Assignee
Zuo Mengte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uo Mengte Ltd Co filed Critical Zuo Mengte Ltd Co
Publication of CN107210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76Particular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batch treatment of the devices
    • H01L31/18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utomatic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6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76Particular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batch treatment of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95Heat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ro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传输形成导体阵列的多个(优选为细长的)导电体,该导体阵列界定没有导体的空隙;以及,将至少一个薄片施加到导体阵列的侧面,该薄片优选地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其中,该薄片具有与导体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以及与导体阵列的空隙重叠的中间部分。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的装置并且涉及可旋转的加热滚筒。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传输形成导体阵列的多个(优选为细长的)导电体,该导体阵列界定没有导体的空隙;以及,将至少一个薄片施加到导体阵列的侧面,该薄片优选地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其中,该薄片具有与导体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以及与导体阵列的空隙重叠的中间部分。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的装置并且涉及可旋转的加热滚筒。
背景技术
US 2009/0025788A1公开了用于制造薄膜类型贴附光学透明电极的装置。在聚合物膜上布置从滚筒供应的平行行进线。膜的面向线的表面涂覆透明粘合剂。膜由滚筒引导到可旋转滚轮的表面上并且由另外的滚筒牵拉,同时牵拉线。通过布置在可旋转辊轮的上方的另外的辊轮将线挤压在膜上。同时,由滚轮加热膜,使得粘合剂软化。线浸入粘合剂中,并且在冷却之后,线保持为固定到膜且嵌入粘合剂中。在通过成对的滚轮加热膜期间,膜变得有粘性,并且存在膜粘附到滚轮从而引起损害膜并且污染制造装置的风险。
JP2003 109690A公开了用于由热贴附聚合物膜和导线制造各向异性导体的方法。加热膜引起膜变得有粘性并且粘附到机器部件。
EP 2525395A1公开了用于制造电极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传送机、传导线圈结构、粘着材料供应单元和适用于固化粘着材料的固化单元。
EP 2234181A2涉及用于光伏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期望的宽度并且由单个传输盘展开的多个条带状的竖直粘着膜可以同时粘贴在太阳能电池上。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每一者通过线材料电连接到其相邻太阳能电池。将线材料放置在粘贴在太阳能电池的前侧和后侧上的导电粘着膜的每一个条带上。使用加热器模块向下挤压每一个线材料抵靠太阳能电池。这种方案具有加热器模块损坏太阳能电池的风险。
JP2001 206798A(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公开了硅带制造装置,其包括与硅熔体接触的旋转冷却主体。
US 6,105,651A(也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旋转热箔冲压系统。圆筒组件用于将箔输送到基底上并且包括多个磁体、冲模板和加热结构。
WO 86/03623A1公开了用于使用多表面滚筒串联地电互连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由US2011197947A1获知用于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该互连器基本由多个平行的线以及施加到多个平行线的相对侧上的第一箔和第二箔构成。
DE10130005A1涉及不同技术领域并且公开了,通过将金属带加热到高于聚合物的熔点,并且通过确保将金属和聚合物挤压在一起之后聚合物的接触金属带的表面的温度高于其熔化温度(同时聚合物的远离金属带的表面的温度低于其熔化温度),来层压金属带。
由多个导电体和薄片(通常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组装的太阳能电池互连器的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形成导体阵列的导体应当可靠地结合到薄片。必须加热薄片使得薄片变得有粘性。然而,这可能引起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有粘性的区域还可能粘附到制造装置的部件上(例如,滚轮、挤压装置、支撑件等等),从而导致损害薄片并且污染制造装置。形成的互连器组件的质量受到不利地影响。当薄片的材料熔化时,由于导体阵列本身不具有形状稳定性,所以薄片的可变形性引起互连器组件的变形。后果是昂贵(质量差)且耗时的(清除,维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这些问题以及提供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可靠方案,该方案对制造装置不具有不利影响并且产生高质量的互连器。
该目的由开始处提到的方法实现,其中,向导体阵列的侧面施加至少一个薄片的步骤包括:
在导体与薄片接触之前和/或当导体与薄片接触时:增加薄片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中的温度到第一温度,其中,该第一温度高于形成接触区域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使得导体(在与薄片接触时)结合到薄片,
其中(同时),薄片的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被保持在第二温度,其中,该第二温度低于形成薄片的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
和/或其中(同时),薄片的中间部分至少部分地被保持在第二温度,其中,该第二温度低于形成中间部分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
例如通过从加热装置的按量提供的热传递和/或通过导致非均匀热传递的结构经过设计的加热装置和/或通过使得热量不能均匀地经过和/或沿着薄片扩散的较短的加热时间段或较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脉冲可以实现“保持在第二温度”。在加热脉冲的情形下,优选地,加热脉冲比薄片材料的热松弛时间短。
“变得有粘性”是指材料变得有粘着性,使得与有粘性的材料接触的线在之后材料冷却时(持久地)粘附在薄片上。优选地,“变得有粘性”是指材料至少部分地进入熔化或半液体状态。
优选地,第一温度是形成接触区域的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通常,聚合物和/或塑料薄片不具有明确的熔点但是具有熔化范围,该熔化范围取决于例如不同的聚合物链长度和/或不同类型的结合。熔化温度和/或熔化范围可以是例如根据EN ISO3146:2002-06-“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melting behavior(melting temperatureor melting range)of semi-crystalline polymers by capillary tube andpolarizing-microscope methods”和/或根据DIN EN ISO 11357-3“Plastics-Differentscanning calorimetry(DSC)-Part 3:Determin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enthalpy ofmelting and crystallization”来确定。熔化范围是晶体状或半晶体状聚合物在加热时失去晶体性质或特定形状的温度范围。“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或“熔化范围的下极限值”)是熔化过程开始的温度。
或者,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可以是例如也根据ASTM D3418-“Standard TestMethod for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and Enthalpies of Fusion andCrystallization of Polymers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来确定。
第二温度是低于相应材料(远离导体阵列和/或中间部分的侧面)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温度。
优选地,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至少10℃,优选地至少20℃。
本发明的优势可以在仅仅薄片的与导体接触的侧面或区域被加热为高于第一温度的事实中观察到。薄片材料的由加热到高于第一温度引起的有粘性的性质仅仅在空间清楚界定的区域中(在薄片的一侧和/或在接触区域中)发生。薄片的所有其他部分可以保持在可以低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利后果损害薄片,例如,粘附到制造装置的部件上。同时,接触区域变得有粘性并且导致导体可靠地结合到薄片。
由载体层和涂层形成的薄片或箔片呈现所谓的双金属效果(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翘曲)。为了抵消该后果,优选地不(预)加热薄片的全部区域。
尽管线正在接触(或接触)薄片时接触区域具有高于第一温度(即,变得有粘性)的温度,但是在整个制造方法期间薄片的远离导体阵列和/或中间区域的侧面未达到其相应材料变得有粘性的温度。
在导体阵列接触薄片之前,优选地导体阵列在自由或松弛状态,即,传输这种导体阵列并且导体阵列不连接到(将来的)互连器组件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其他部分/部件。即,在通过互连器组件的导体的方式使太阳能电池彼此电连接以组装太阳能电池模块之前,制造互连器组件。
优选地,传输形成导体阵列的多个(优选地细长的)导电体的步骤由输送装置执行,该输送装置将导体阵列和(一个或多个)薄片一起或分离地输送到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用于增加至少(一个或多个)接触区域的温度。
该方法在制造装置中执行。该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导体阵列和/或薄片的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界定输送路径和输送方向并且可以例如包括至少一个辊轮和/或至少一个循环带。
导体阵列可以是导电体的任何布置,例如大致平行的线的阵列、由导体形成的栅格、网格或网状结构。还有栅格状结构、网状结构或网格状结构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形式也是可行的。栅格可以例如由“编织”或互绕的线形成或者由例如US 8,569,096B1中公开的其他技术形成。导电体可以是例如线、条带或缎带。
整个导体阵列(例如网格或网状结构)由单片材料形成也是可行的,从而细长导体之间的交叉连接也是材料部件的一体部分(参见例如US 8,569,096B1)。之后,多个导体将形成单件式的导体阵列。
薄片的(一个或多个)接触区域是与导体直接接触(即,触碰导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在被连接的导体的情形下(例如,栅格、网格或网状结构的形式)或单件式的导体阵列的情形下,存在仅仅一个“连续的”接触区域,其中,中间部分被接触区域部分毗邻(或围绕)的“岛部”。在单个导体的阵列(即,不彼此连接,例如,平行地延伸的线)的情形下,存在彼此相距一定距离的若干接触区域。
互连器组件还可以称为电极并且用于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互联太阳能电池以及用于将电流从一个电池输送到下一个电池并且最终离开模块。
优选地,施加到导体阵列的(一个或多个)薄片由电绝缘材料形成。(一个或多个)薄片可以是箔片或网状结构或纺粘结构(spunbond),优选地由聚合物形成。
薄片应当在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层压)期间防止密封剂材料在线和电池之间渗透,同时薄片本身在层压之后粘附到电池。此外,薄片可以利于处理互连器组件,这意味着薄片给予互连器组件一定量的刚度并且保持着导体使得互连器组件可以进行更容易地、优选地完全自动地处理。
薄片的之后覆盖太阳能电池的“阳面”(使用时面向太阳的侧面)的材料应当能够被合适的波长穿透(孔提供极限穿透性),使得光线可以到达电池。
(一个或多个)薄片可以是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形成,并且可以具有EVA成分、聚烯烃、离子聚合物(lonomer)、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ETFE(乙烯四氟乙烯)。通常,这种穿透材料是非传导性的,但是任意量的传导性(例如传导性穿透层)可以有助于电池之间的较低的串联电阻,因此只要该穿透材料具有足够的穿透性或仅仅在后侧面上延伸就将是有益的。第一薄片的材料和第二薄片的材料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例如,模块中的未覆盖太阳能电池的阳面的薄片可以由不透明(传导性)材料或者反射光的浅色材料或反射性材料形成。该模块甚至可以包括金属薄片,例如铝箔。对于双面电池,更可能在电池的两个侧面上使用穿透性薄片,从而使每一个侧面可以适应于其功能。通常不面向太阳的侧面上的薄片可以例如与中午面向太阳的箔片相比,抗紫外线较差。
优选地,将导体阵列的导电体加热到(当与接触区域接触时)导电体能够将接触区域加热到使接触区域有粘性的温度的程度。这可以通过加热滚轮和/或红外源完成。
优选地,升高环境大气的温度使得薄片的温度升高为高于40℃,优选地高于60℃。
优选地,向导体阵列的侧面施加至少一个薄片的步骤包括:在输送方向上通过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以重叠的方式引导导体阵列和至少一个薄片,其中优选地,加热装置由可旋转的加热滚筒形成。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允许从一侧加热薄片,即,在与薄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在薄片内引起非均匀的热量分布。薄片和导体阵列的沿着支撑表面的输送允许减少特定薄片部分的有效加热时间段。输送速度可以进行调整以将薄片的远离导体(以及远离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的侧面的温度保持为低于其融化温度或熔化范围。
优选地,彼此重叠的导体阵列和至少一个薄片仅仅从导体阵列的侧面进行加热。以该方式,可以实现温度梯度。在该实施例中,不从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进行加热。
优选地,至少一个薄片从循环薄片储存器(优选地,储存器滚筒)传输,和/或导体从循环导体储存器(优选地,储存器滚筒)传输。
优选地,加热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二部分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在与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平行并且与导体阵列和/或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相比,(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这允许以简洁的方式在与薄片平行(并且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薄片中引入非均匀的热量分布。
优选地,加热装置的第一部分当被沿着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引导时接触导体和/或薄片的接触区域。优选地,同时,加热装置的第二部分与薄片的中间部分重叠。
第一部分可以确保加热装置(滚筒)的内侧和支撑表面的相应区域之间的较低热阻。或者或此外,与第二部分相比,第一部分可以具有能够通过感应加热的更多的材料。第二部分确保第二部分的区域中的热阻高于第一部分的区域中的热阻。
优选地,通过感应元件对加热装置和/或导体阵列进行加热,该感应元件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这允许选择性地加热导电材料,其中,电绝缘材料不由感应元件(直接)加热。因此,感应元件可以用于在薄片内引起非均匀的热量分布。
如果至少一个薄片和/或导体的宽度较宽,则有益地使用并联地连接的两个感应元件。以该方式,共振频率可以较高。
优选地,感应元件使用500-1200kHz、优选地800-1000kHz的共振频率。
优选地,加热装置(例如滚筒)包括顺磁材料,其中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由顺磁材料(例如顺磁高级钢)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可以由非磁性材料和/或电绝缘材料形成。以该方式,第一部分将感应元件的场线集中在恰好线通过的地方。此外,场线被吸引远离第二部分和加热装置的与第二部分相邻的部分,从而将第二部分保持为较冷却。
优选地,(在薄片沿着加热装置的输送期间)薄片的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邻接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将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保持为低于其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防止薄片粘附到支撑表面。
或者,导体阵列和薄片的与导体阵列接触的侧面邻接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当中间部分保持为低于其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时,可以有效地防止粘附。然而,仅仅由导体覆盖的接触区域被升温到其熔化温度或至少高于其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
优选地,优选地通过循环带和/或通过用于张紧导体阵列的张紧装置来挤压导体阵列和薄片抵靠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以这种方式,能够在薄片和支撑表面之间建立良好的热接触。
优选地,导体阵列由基本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优选地平行地延伸并且优选地彼此相距一定的距离的线形成。
优选地,向导体阵列施加至少两个薄片,优选地,一个薄片或每一个薄片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其中,向导体阵列的第一侧面施加第一薄片以及向导体阵列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施加第二薄片。薄片可以在沿着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上重叠。
优选地,薄片施加到导体阵列使得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在多个(细长)导体延伸的方向上至多部分地重叠。优选地,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不重叠,优选地,在多个细长导电体延伸的方向上在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之间存在间隙。
优选地,薄片不以在导体阵列的一侧上的连续箔片的方式、而是作为在两侧上单独薄片施加到导体阵列。由于薄片在一个且相同的导体阵列的两侧上交替地放置,所以互连器组件自动地适于连接到将要互连的两个(相邻)太阳能电池的上侧和下侧以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此外,由于导体阵列可以形成为在大量的第一薄片的材料和第二薄片的材料之上连续地延伸,所以互连器仅仅需要切下待用互连器组件“串”。由于多个线以连续的方式从第一薄片的材料延伸到第二薄片的材料,以及因此之后从一个电池延伸到下一个电池,所以互连器组件变得易于制造并且同时消除互连器的部件部分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由此减少功率损失,并且变得更稳健且不易出错。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增加薄片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中的温度到高于形成接触区域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第一温度”的步骤包括:
将薄片的接触区域或整个薄片预加热(或在施加导体之前保持)到(或在)温度T,其中,温度T满足20℃<T<Tm(Tm=以摄氏度为单位的薄片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优选地,Tm/2<T<Tm,更优选地0.8Tm<T<Tm
接下来,将薄片局部地加热到温度T>Tm
通过将导体的温度升高、优选地升高到温度T>Tm完成最后的步骤。
可选地,将薄片和导体阵列挤压在一起。
如已经提到的,优选地,将薄片的(之后)接触线的接触区域(即,未来的粘附部分)加热到(优选地保持为)温度T>Tm,同时,确保薄片的(之后)接触导体的中间部分保持为T<Tm(例如,通过选择性地加热和/或冷却该中间部分)。
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的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形成导体阵列的多个导电体和薄片结合在一起的装置,优选地薄片由电绝缘材料制造,
-适合于在薄片内引起非均匀热量分布的加热装置,其中优选地,加热装置是可运动的,和
-用于输送导体阵列和/或薄片的输送路径,其中,输送路径至少部分地沿着加热装置延伸。
用于将形成导体阵列的多个(优选地细长)导电体和薄片结合在一起的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优选地从不同方向朝向加热装置传输薄片和导体阵列。制造装置适于执行根据本发明及其实施例的方法。
如已经提到的,输送路径由输送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辊轮、(一个或多个)带等)界定。输送路径朝向加热装置从薄片储藏件和/或导体阵列储藏件延伸并且朝向制造装置的输出从加热装置延伸。
优选地,非均匀的热量分布导致第一薄片部分(例如,接触导体的侧面)具有高于第一温度(材料变得有粘性)的温度而第二薄片部分(例如,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和/或中间部分)具有低于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优选地,第一薄片部分和第二薄片部分之间的温度差值等于第一温度的5%、优选地10%、更优选地20%(与摄氏温标相关)。
优选地,非均匀的热量分布在与薄片(平面)垂直和/或与薄片(与导体的延伸/位置对应)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加热装置具有用于接收导体阵列和/或薄片的支撑表面并且界定沿着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延伸的输送路径区段,其中,加热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在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平行并且与沿着输送路径区段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相比,(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支撑表面上引起非均匀的温度分布。之后,薄片暴露于非均匀的温度分布。
优选地,加热装置由可旋转的滚筒形成,其中优选地,滚筒具有用于加热流体的入口。可旋转的滚筒具有可靠地引导或输送薄片和/或导体阵列的优势。优选地,滚筒的与薄片接触的圆柱面是光滑的(即,不具有台阶)。
在替换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以由板形成,优选地板具有弯曲支撑表面(板具有以上公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以包括(循环)带,其中,带表面用作支撑表面,以及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在带内。
由于滚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以滚筒的圆柱表面在与滚筒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具有非均匀的温度分布。在使用加热流体的情形下,热量从设置在滚筒内的空腔输送到滚筒的覆盖物。还可以通过感应元件生成滚筒的表面区域中的额外热量。
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形成支承表面或延伸到接近支撑表面。
优选地,由导电材料(优选地金属)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以及由电绝缘材料(优选地塑料)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除了导电材料通常也是良好的热导体之外,导电材料允许通过电磁感应(额外地)加热的可能性。
优选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元件,感应元件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以及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布置在至少一个感应元件的有效范围中,其中优选地,输送路径区段在感应元件和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之间延伸。
优选地,薄片的(一个或多个)接触区域的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低于形成薄片的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的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这有效地防止远离导体阵列的侧面变得有粘性或熔化。
优选地,加热装置形成用于容纳加热介质的空腔,其中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延伸进入空腔或延伸到接近空腔。加热介质的热量通过第一部分比通过第二部分更多地输送。
优选地,装置包括用于挤压导体阵列和薄片抵靠加热装置的支撑表面的装置,其中优选地,用于挤压的装置由循环带形成和/或由用于张紧导体阵列的张紧装置形成。
优选地,用于挤压的装置能够被红外辐射穿透,以及其中优选地,通过高温计监控过程温度,过程温度具体为薄片和/或导体和/或加热装置的温度。
优选地,循环带能够被红外辐射穿透,使得可以通过观察红外辐射监控过程温度(材料的温度和/或滚筒的温度)。循环带可以是例如特氟纶带。
优选,使用高温计监控(一个或多个)过程温度。
优选地,在(一个或多个)薄片施加到导体阵列之前例如利用张紧装置(例如,辊轮或成对的辊轮)张紧导体阵列、特别是包含线的导体阵列。由于加热导体阵列,所以导体阵列膨胀从而使得其比施加的薄片更长。即使在冷却之后导体阵列仍然保持为细长状。如果预张紧导体阵列,则导体阵列在释放张紧之后返回到期望的长度。
本发明的目的还利用一种加热滚筒来解决,该加热滚筒具有用于接收多个导电体和/或薄片的(圆柱)支撑表面,多个导电体形成导体阵列,其中,加热滚筒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在与滚筒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相比,(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支撑表面由滚筒的圆柱表面形成。加热滚筒可以用于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加热滚筒具体为用于向导体阵列的侧面施加至少一个薄片(优选地,由电绝缘材料形成)。优选地,在创新的方法中加热滚筒用作加热装置。
优选地,结构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或(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相对于滚筒的轴线基本旋转对称。
优选地,加热滚筒形成用于容纳加热介质的空腔,以及其中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延伸进入空腔或延伸到接近空腔。
优选地,滚筒具有用于引入加热流体的入口,以及优选地还具有用于释放加热流体的出口。或者,加热流体(还可以是气体,例如空气)可以在滚筒的内侧被加热,例如通过电热器加热,或者滚筒可以直接被加热。
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形成支撑表面或延伸到接近支撑表面。
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由导电材料形成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优选地,加热滚筒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元件,感应元件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以及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布置在至少一个感应元件的有效范围中。
优选地,加热装置由例如被螺栓保持在一起的多个环形成,由此该环可以形成滚筒状结构。以该方式,形成第一部分的环(例如,由金属形成)可以与形成第二部分的环(例如,由塑料形成)交替。形成这种环并且之后将它们结合起来比形成整个加热滚筒更容易。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在附图和从属权利要求中表示。附图标记列表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阐释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装置;
图2示出由多个导体和薄片构造的互连器;
图3示出滚筒形式的结构经过设计的加热装置;
图4在剖视图中示出图3的滚筒;
图5示出互连器组件的实施例;
图6示出当电连接太阳能电池时的互连器组件的使用;
图7示出薄片内的在与薄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图8示出薄片内的在与薄片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并且,除非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否则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互连器、装置、使用或方法。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与各种方法和系统一起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按照各种方式实施。如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描述的,示出的与附图相关的所有特征可以进行必要的变更后应用到本发明。
如本文中使用的,不定冠词表示存在引用条目中的至少一个,术语“多个”或“许多”表示存在大于一个。
在附图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对于本发明是必要的部分,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在开始附图描述之前,参照图2、5和6讨论互连器组件的可能结构。图2示出由细长的导电体2的导体阵列17以及薄片6(或7)构造的互连器组件11。导体阵列17界定没有导体2的空隙18。薄片具有与导体2直接接触的接触区域8(即,被导体2覆盖)。薄片具有中间部分9,中间部分9在接触区域8之间延伸并且与导体阵列17的空隙18重叠。部分8′表示与接触区域8直接相邻的部分。
图5示出用于太阳能电池21(图6)的互连器组件17的实施例。其包括第一薄片6和第二薄片7,两者均施加到(也称为贴附到)导体阵列17。导体阵列17在薄片6和7之间延伸并且遍布在薄片6和7上。
如示出的,第一薄片6放置在导体阵列17的顶侧上,即,施加到导体阵列17的上侧。第二薄片7放置在导体阵列17的下侧上,即,施加到导体阵列17的下侧。尽管通常两个薄片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形成,但是为了清晰,利用虚线示出导体2的在第一薄片6之下延伸的部分。如图5所示的互连器组件还可以称为互连器串(string)。可以从该串上可以切割两个互连器。
图6示出使三个太阳能电池21互连的两个互连器组件11。导体的在两个薄片6和7之间延伸的部分是弯曲的。该弯曲主要具有sigmoid函数的形状。因此,太阳能电池21在一个平面中对齐。
然而,互连器组件可以具有任何其他结构和形状。
以下,更详细地描述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21的互连器组件11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传输形成导体阵列17的多个细长导电体2,该导电体阵列17界定没有导体2的空隙18;
-将至少一个薄片6、7施加到导体阵列17的侧面,该薄片优选地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其中,该薄片6、7具有与导体2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8以及与导体阵列17的空隙18重叠的中间部分9。
将至少一个薄片6、7施加到导体阵列17的侧面的步骤包括:
-在导体2与薄片6、7接触之前和/或当导体2接触薄片6、7时,将薄片6、7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8中的温度增大到第一温度,其中,第一温度高于形成接触区域8的材料变得有粘性的温度,使得导体2通过接触区域的有粘性的材料结合到薄片6、7(当与导体2接触时)。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薄片6、7的远离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保持在第二温度,其中,第二温度低于形成薄片6、7的远离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的材料变得有粘性的温度。这在图7中示出。当将与导体2接触的侧面6b加热到高于熔化温度(或者熔化范围中的最低温度)Tm时,同时,远离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保持为低于Tm
在替换(或额外)实施例中,薄片6、7的中间部分9至少部分地保持在第二温度,其中,第二温度低于形成中间部分9的材料变得有粘性的温度。这在图8中示出(x轴表示在垂直于接触区域8延伸的方向上测量的薄片6、7上的位置)。当将与导体2接触的接触区域8加热到高于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中的最低温度)Tm时,同时将中间部分9至少部分地保持为低于Tm
从图1中能够看出,将至少一个薄片6、7施加到导体阵列17的侧面的步骤包括:在输送方向T上通过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以重叠的方式引导导体阵列17和至少一个薄片6、7。在图1的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由可旋转加热滚筒形成。然后,加热装置还可以形成为(输送)带。
从图3和图4中能够看出,加热装置4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3(此处,多个第一部分12和多个第二部分13)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在与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平行且与导体阵列17和/或薄片6、7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具有比(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更高的导热率(导热性)和/或更高的生热率(产生热量的能力,例如,在由电磁感应激励时)。第一部分还可以由结构经过设计的电阻加热器加热。
由感应元件10(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对加热装置4和/或导体阵列17进行加热。
从图1中能够看出,第一薄片6与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邻接并且其侧面6a面向远离导体阵列17。第二薄片7朝向导体阵列17的另一侧面传送。
因此,如图1所示的用于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19的互连器组件11的装置1具有:
-用于使多个导电体2和薄片6、7结合在一起的装置(此处:通过(转向)辊轮和加热滚筒实现的汇合传送路径的形式),
-适合于在薄片6、7内引起非均匀热量分布的加热装置4,其中优选地,加热装置(4)是可运动的(此处:可旋转),和
-用于输送导体阵列17和/或薄片6、7的输送路径19,其中,输送路径19至少部分地沿着加热装置4延伸。
加热装置4具有用于接收导体阵列17和/或薄片6、7的支撑表面16。支撑表面16界定薄片6、7的沿着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延伸的输送路径区段20。(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在与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平行且与沿着输送路径区段20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正如已经提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具有比(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更高的导热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
加热滚筒具有用于容纳经由入口(图4中的右箭头)的(高温)加热流体的空腔14。优选地,滚筒具有用于排出加热流体的出口(图4中的左箭头)。
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13形成支撑表面16。在替换实施例中,这些部分可以延伸到接近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因此本身不形成支撑表面16。
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图1的制造装置1还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元件10(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其中,加热装置4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布置在至少一个感应元件10的有效范围中。在图1中,薄片6、7的输送路径区段20在感应元件10和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之间延伸。
装置1还包括装置5,该装置5用于挤压靠着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的导体阵列17和薄片6、7。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挤压的装置5由循环带形成。或者,因此可以通过用于对导体阵列17进行张紧的张紧装置挤压靠着加热装置4的薄片6。
在加热滚筒的优选情形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在与滚筒的旋转轴线R平行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优选地,该结构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部分12和/或(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相对于滚筒的轴线R是基本旋转对称的。还优选地,滚筒的沿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构的圆柱表面是光滑的(即,没有台阶)。
以下,更详细地描述附图的优选实施例: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装置1的实施例。多个平行的导体2(来自未示出的(一个或多个)供应卷筒,仅仅一个导体2可见)绕着转向辊轮3、加热滚筒4和挤压装置5(此处是挤压带)延伸。此处,导体2示为分别距转向辊轮、加热滚筒一定距离,但是这样做仅仅是为了清晰。通常,导体和/或薄片的施加到上述装置的部分将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中被压靠着转向辊轮3、加热滚筒或挤压带。
导体2还可以是栅格。栅格可以由缠绕的线或者其他方式(例如,从US8,569,096B1获知的)形成。此处,本发明描述为与线相关,但是所有内容也可以应用于网格和栅格。
当制造互连器组件时,导体2首先进行如箭头M表示的运动;转向辊轮3、加热滚筒4和挤压带5相应地旋转。转向辊轮3还可以作为用于导体2的张紧装置。
第一薄片6(优选地,箔片)包括形成侧面6a的载体层和形成薄片6的侧面6b的涂层。第一薄片6在插入点P1附近插入到导体阵列17和加热滚筒4之间。未详细地示出用于供应薄片6的装置。载体层可以是例如由PET制造并且具有约82℃的熔化温度,涂层由PE(聚乙烯)和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造并且具有在30℃到80℃之间的熔化温度(取决于两种成分的比率)。或者,薄片可以仅仅由一个材料层构造。在这种情形下,6a将是薄片的自由表面而6b是接触表面。
当第一薄片6与加热滚筒4一起运动时,其温度增加但是该温度保持为低于形成薄片的侧面6a的载体层的熔化温度,使得薄片不粘附到加热滚筒4。现在,有两个选择:
如果薄片6具有(形成侧面6b的)涂层,该涂层的熔化温度低于(形成侧面6a)的载体层的熔化温度,则薄片6可以加热到高于涂层的熔化温度的温度,其中,该温度保持为低于(形成侧面6a的)载体层的熔化温度。以该方式,薄片6仍然不粘附到加热滚筒4,但是涂层变为足够软以粘附到导体2。
如果不设置涂层或者涂层的熔化温度不够低到被软化的同时载体层能保持为足够硬,则可以加热导体2。这可以是例如不提供涂层时的情形(6b表示接触表面)。
可以通过不加热薄片6的加热装置(此处为感应元件10的形式),例如感应线圈或电磁感应加热导体2(没有薄片吸收的多)。以该方式,额外地通过导体2加热(形成侧面6b的)涂层或接触表面,从而传递其熔化温度并且附着到导体2,同时薄片6的载体层或自由表面保持为低于其熔化温度并且因此不粘附到加热滚筒4。
导体2中的张紧和加热滚筒4的几何形状一起挤压靠着薄片6的导体2,使得它们在(形成侧面6b的)涂层或接触表面超过熔化温度时彼此粘附。在薄片6通过点P3之后,其离开加热区域、冷却,并且薄片6已经被施加(即,结合)到导体。
在插入点P2附近(图1),包括载体层(形成侧面7a)和涂层(形成侧面7b)的第二薄片(在该情形下为相同的薄片7)插入导体2和挤压带5之间。沿着导体2和加热滚筒4输送第二薄片7。现在,挤压靠着加热滚筒4的第二导体2并且不如挤压薄片7的程度。这是因为第二薄片7沿着加热滚筒4(邻接地)行进的距离比第一薄片6的情形中的短,并且热传递被距离损害或至少减小,可以在加热滚筒4和第二薄片7、加热装置(此处为感应元件10)之间提供压力以将第二薄片7的侧面7b加热到高于其熔化温度。此外,与第一薄片6通过时相比,当第二薄片7通过时,加热装置可以将更多的能量引入导体2并且因此引入接触区域8。
第一薄片6的涂层/接触侧面6b远离加热滚筒4,从而防止涂层/接触侧面6b粘附除导体2(当被软化时)以外的任何部件,而第二薄片7的涂层/接触侧面7b朝向加热滚筒4并且甚至被挤压装置5朝向加热滚筒挤压。
根据本发明,由于仅仅局部地将第二薄片7的涂层/接触侧面7b加热到高于其熔化温度的温度,所以该薄片不粘附到加热滚筒4。此外,涂层/接触侧面7b的不接触导体2的中间部分9(参见图2)保持为距加热滚筒4具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至少迫使这些中间部分9朝向加热滚筒4的压力明显地小于推压第二薄片7抵靠第二导体2的压力小。这将参照图2进行详细地阐释。
当第二薄片7与导体2和加热滚筒4一起行进时,涂层/接触侧面7b的温度升高到高于其熔化温度并且导体2将粘附于其上。
如果(一个或多个)薄片6、7的加热取决于加热装置10,则导体2和薄片6、7将在薄片已经通过加热装置10之后立即至少局部地开始冷却。因此,线可能在通过点P3之前已经粘附以由薄片6、7保持。
图2示出如同在图1中的箭头V的方向上观察时由导体2覆盖的薄片6、7。如能够看到的,导体2在薄片7的顶部(接触此处未示出的加热滚筒4)。由于加热滚筒4具有的温度高于导体2和薄片6、7的温度,热量将从加热滚筒4流动到导体2并且(间接地)到薄片6、7。
对于第二薄片7,导体2与加热滚筒4直接接触,并且与流动到第二箔片7的涂层或接触侧面7b(在距加热滚筒4的较小距离处或至少未被挤压抵靠加热滚筒4(挤压装置不适用于导体的不规则形状))相比,热量可以更容易地流动到导体2。这导致薄片7的由导体2覆盖的接触区域8(在图2中不可见)和直接相邻的部分8′比中间部分9的中心区域更快地升温,因此,中间部分9的中心区域保持为冷却并且在理想情形下为足够冷却以不粘附到加热滚筒4。
为了进一步限定热量从加热滚筒传递到薄片的未由线覆盖的中间部分9,如图3所示,加热滚筒4具有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13,该第一部分12由具有较低热阻的材料(例如金属)制造,该第二部分13由具有较高热阻的材料(例如塑料材料)制造。导体2与具有较低热阻的第一部分12相邻地延伸,同时,薄片(还)在具有较高热阻的第二部分13上延伸。以该方式,将加热滚筒4的内侧(此处为填充有加热流体的空腔14,参见图4)保持在给定的温度处将导致薄片的由导体2覆盖的接触区域8比未由导体2覆盖的中间部分9被加热的程度更大,这是因为加热滚筒4的内侧和加热区域8(被导体2覆盖)之间的热阻低于加热滚筒4的内侧和中间部分9(未被导体2覆盖)之间的热阻。
限定热量传递到中间部分9的另外的方式是通过不加热薄片的(附加)加热装置10(例如,感应线圈或电磁辐射(没有薄片吸收的多)(仅仅)加热线。
优选地,如果使用结构经过设计的加热滚筒,加热滚筒的接触导体2的第一部分12通常由金属制造(至少在与表面接近处),不接触导体2的第二部分13通常不由金属制造,因此允许选择性地通过感应线圈的方式对加热滚筒4的表面进行加热。
为了进一步选择性地提高从加热滚筒4的内侧到导体2的热传递,加热滚筒可以构造为如图4所示的,其中,示出加热滚筒4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加热滚筒4的内侧示为中空并且形成空腔14且可以例如包含特定温度的流体。肋条15延伸进入空腔并且因此减少导体2和加热滚筒4的内侧之间的热阻。因此,将更容易地加热在具有较低热阻的第一部分12上接触的导体2以及由此箔片7的由这些导体2覆盖的接触区域8和与接触区域8直接相邻的部分8′。未由导体2覆盖的中间部分9(具体为部分9的中心区域)与加热滚筒4的具有较高热阻的第二部分13重叠,并且因此未被较大程度地加热。
实际中,加热装置4可以由被螺栓保持在一起的多个环形成,由此该环可以形成滚筒状结构。以该方式,形成第一部分12的环和肋条15可以与形成第二部分13的环交替。形成这种环并且之后将它们结合起来比形成整个加热滚筒更容易。
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其他变形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应当被认为落入以下权利要求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在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尤其是参照附图描述的各个特征可以彼此结合以形成其他实施例和/或进行必要的变更之后适用于权利要求中描述的以及说明书中其余部分描述的情形。
附图标记列表
1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装置
2 导电体
3 转向辊轮
4 加热装置
5 用于挤压的装置
6 第一薄片
6a、6b 第一薄片的侧面
7 第二薄片
7a、7b 第二薄片的侧面
8 接触区域
8′ 与接触区域直接相邻的部分
9 中间部分
10 感应元件
11 互连器组件
12 加热装置的第一部分
13 加热装置的第二部分
14 空腔
15 肋条
16 支撑表面
17 导体阵列
18 空隙
19 输送路径
20 输送路径区段
21 太阳能电池
T 沿着支撑表面16的输送方向
M 导体2的运动的初始方向
P1、P2 插入点
P3 加热区域的末端
R 加热滚筒的旋转轴线
V 图3中的观察方向

Claims (20)

1.一种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21)的互连器组件(11)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传输形成导体阵列(17)的多个导电体(2),所述导体阵列(17)界定没有导体(2)的空隙(18),和
-向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施加至少一个薄片(6,7),优选地所述薄片(6,7)由电绝缘材料制造,其中,所述薄片(6,7)具有与所述导体(2)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8)和与所述导体阵列(17)的所述空隙(18)重叠的中间部分(9),
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施加所述至少一个薄片(6,7)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导体(2)与所述薄片(6,7)接触之前和/或当所述导体(2)与所述薄片(6,7)接触时:增加所述薄片(6,7)的所述至少一个接触区域(8)中的温度到第一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高于形成所述接触区域(8)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使得所述导体(2)通过所述接触区域的材料结合到所述薄片(6,7),
其中,所述薄片(6,7)的远离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被保持在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低于形成所述薄片(6,7)的远离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
和/或其中,所述薄片(6,7)的所述中间部分(9)至少部分地被保持在所述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低于形成所述中间部分(9)的材料变为有粘性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温度是形成所述接触区域(8)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和/或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等于至少10℃,优选地至少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施加所述至少一个薄片(6,7)的步骤包括:在输送方向(T)上通过加热装置(4)的支撑表面(16)以重叠的方式引导所述导体阵列(17)和所述至少一个薄片(6,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由可旋转的加热滚筒形成,其中优选地,所述滚筒的与所述薄片(6,7)接触的圆柱表面是光滑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热滚筒具有用于接收多个导电体(2)和/或所述薄片(6,7)的支撑表面(16),所述多个导电体(2)形成所述导体阵列(17),其中,所述加热滚筒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3)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和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滚筒的轴线(R)平行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相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3)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和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平行并且与所述导体阵列(17)和/或所述薄片(6,7)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相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感应元件(10)加热所述加热装置(4)和/或所述导体阵列(17),所述感应元件(10)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薄片(6,7)的远离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邻接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薄片(6,7)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接触区域(8)的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小于所述薄片(6,7)的远离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6a,7a)的材料的熔化温度或熔化范围的最低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仅仅从所述导体阵列(17)的侧面加热彼此重叠的所述导体阵列(17)和所述至少一个薄片(6,7)。
11.一种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19)的互连器组件(11)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形成导体阵列(17)的多个导电体(2)和薄片(6,7)结合在一起的装置,优选地所述薄片(6,7)由电绝缘材料制造,
-适合于在所述薄片(6,7)内引起非均匀热量分布的加热装置(4),其中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4)是可运动的,和
-用于输送所述导体阵列(17)和/或所述薄片(6,7)的输送路径(19),其中,所述输送路径(19)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加热装置(4)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具有用于接收所述导体阵列(17)和/或所述薄片(6,7)的支撑表面(16),所述支撑表面(16)界定沿着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延伸的输送路径区段(20),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3)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和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平行并且与沿着所述输送路径区段(20)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相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由可旋转的滚筒形成,其中优选地,所述滚筒具有用于加热流体的入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13)形成所述支撑表面(16)或者延伸到接近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由导电材料形成,以及,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元件(10),所述感应元件(10)具体为线圈、一个或多个绕组或一个或多个环圈,以及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元件(10)的有效范围中,其中优选地,所述输送路径区段(20)在所述感应元件(10)和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之间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由顺磁材料形成,优选地所述顺磁材料为顺磁高等级钢,以及其中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由非磁性材料和/或电绝缘材料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1)包括用于挤压所述导体阵列(17)和所述薄片(6,7)抵靠所述加热装置(4)的所述支撑表面(16)的装置(5),其中优选地,用于挤压的装置(5)由循环带形成和/或由用于张紧所述导体阵列(17)的张紧装置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红外辐射能够穿透用于挤压的所述装置(5),以及其中优选地通过高温计监控过程温度,所述过程温度具体为所述薄片和/或所述导体和/或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
20.一种加热滚筒,优选地所述滚筒用于制造用于电互连太阳能电池的互连器组件,所述加热滚筒具体为用于向导体阵列的侧面施加至少一个薄片,所述加热滚筒具有用于接收多个导电体(2)和/或所述薄片(6,7)的支撑表面(16),所述多个导电体(2)形成导体阵列(17),其中,所述加热滚筒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3)的结构,优选地具有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和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滚筒的轴线(R)平行的方向上彼此交替,以及其中,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部分(13)相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部分(12)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和/或更高的生热率。
CN201580073532.0A 2015-01-16 2015-12-18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72103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51553.3 2015-01-16
EP15151553.3A EP3046151B1 (en) 2015-01-16 2015-01-16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fabricating an interconnector assembly
PCT/IB2015/059784 WO2016113616A1 (en) 2015-01-16 2015-12-18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fabricating an interconnector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0333A true CN107210333A (zh) 2017-09-26

Family

ID=52396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532.0A Pending CN107210333A (zh) 2015-01-16 2015-12-18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6885B2 (zh)
EP (1) EP3046151B1 (zh)
JP (1) JP2018507545A (zh)
KR (1) KR20170130367A (zh)
CN (1) CN107210333A (zh)
BR (1) BR112017015127A2 (zh)
WO (1) WO201611361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4283A (zh) * 2019-03-15 2019-06-18 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的互联制造法及其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0165022A (zh) * 2019-06-06 2019-08-23 苏州迈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金属线膜的制备设备
CN111403526A (zh) * 2018-12-28 2020-07-10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设有导线的聚合物膜及设有导线的聚合物膜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8904B (zh) * 2015-03-30 2020-04-10 Imec 非营利协会 电接触和互连光伏电池
US10290763B2 (en) * 2016-05-13 2019-05-14 Sunpower Corporation Roll-to-roll metallization of solar cells
JP2020088133A (ja) * 2018-11-22 2020-06-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DE202021104400U1 (de) * 2021-08-17 2021-10-27 Hermann Hogg PV-Modul mit direktkontaktierenden Leiter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0112A (en) * 1980-08-25 1983-04-19 Spire Corporation Front surface metalliza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solar cells
EP1270214A2 (de) * 2001-06-25 2003-01-02 Rasselstein Hoesch GmbH Verfahren zur Beschichtung der Oberfläche eines Metallbandes mit einem Kunststofffilm
CN100431175C (zh) * 2002-08-29 2008-11-05 达伊4能量有限公司 用于光电电池的电极、光电电池和光电模块
DE202008016510U1 (de) * 2008-12-12 2009-03-12 Metso Paper, Inc. Bearbeitungsvorrichtung
EP2234181A2 (en) * 2009-03-23 2010-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Manufacture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2786882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旺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胶带的制作机台
CN102896881A (zh) * 2011-07-27 2013-01-30 捷拉斯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可感应加热的滚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7722A (en) * 1984-12-04 1986-10-21 Mobil Solar Energ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ing solar cells
US6105651A (en) * 1998-08-28 2000-08-22 Integrated Design Corp. Rotary hot foil stamping apparatus
JP2002083990A (ja) * 2000-07-06 2002-03-22 Canon Inc 光起電力素子集合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と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3553487B2 (ja) * 2000-11-14 2004-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リボン製造装置
JP2003109690A (ja) * 2001-09-27 2003-04-11 Nitto Denko Corp 異方導電性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197947A1 (en) 2008-03-20 2011-08-18 Miasole Wire network for interconnecting photovoltaic cells
WO2013063738A1 (en) * 2011-10-31 2013-05-1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Integrated back-sheet for back contact photovoltaic module
US20130277361A1 (en) * 2012-04-19 2013-10-24 Lian Hok Ta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nter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solar cells
JP5433729B2 (ja) * 2012-05-30 2014-03-0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4003064A (ja) * 2012-06-15 2014-01-09 Nisshinbo Holdings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製造用被覆材
EP2920261B1 (en) * 2012-11-14 2017-09-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luoropolymer coatings suitable for films of photovoltaic modules
US8569096B1 (en) 2013-03-13 2013-10-29 Gtat Corporation Free-standing metallic article for semiconductor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0112A (en) * 1980-08-25 1983-04-19 Spire Corporation Front surface metalliza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solar cells
EP1270214A2 (de) * 2001-06-25 2003-01-02 Rasselstein Hoesch GmbH Verfahren zur Beschichtung der Oberfläche eines Metallbandes mit einem Kunststofffilm
CN100431175C (zh) * 2002-08-29 2008-11-05 达伊4能量有限公司 用于光电电池的电极、光电电池和光电模块
DE202008016510U1 (de) * 2008-12-12 2009-03-12 Metso Paper, Inc. Bearbeitungsvorrichtung
EP2234181A2 (en) * 2009-03-23 2010-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Manufacture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2786882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旺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胶带的制作机台
CN102896881A (zh) * 2011-07-27 2013-01-30 捷拉斯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可感应加热的滚筒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3526A (zh) * 2018-12-28 2020-07-10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设有导线的聚合物膜及设有导线的聚合物膜的制造方法
CN109904283A (zh) * 2019-03-15 2019-06-18 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的互联制造法及其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0165022A (zh) * 2019-06-06 2019-08-23 苏州迈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金属线膜的制备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06184A1 (en) 2018-01-04
EP3046151B1 (en) 2019-04-03
JP2018507545A (ja) 2018-03-15
EP3046151A1 (en) 2016-07-20
KR20170130367A (ko) 2017-11-28
BR112017015127A2 (pt) 2018-01-23
US10586885B2 (en) 2020-03-10
WO2016113616A1 (en)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0333A (zh) 用于制造互连器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60113063A1 (en) Electrical heater
US20120138117A1 (en) Thermoplastic wire network support for photovoltaic cells
JP2010527142A (ja) 光起電性モジュールの製造におけるポリマー複合体の使用
JP2002065718A (ja) 保冷材および保冷材の製造方法
NZ540992A (en) Rotary impulse sealer
CN105581723B (zh) 座圈加热器
JP2004098648A (ja) 積層材料、積層材料の製造方法、積層材料のヒートシール方法および包装容器
CN102516953A (zh) 具有石墨膜和石墨烯复合结构的散热材料及其实现方法
CN115117206A (zh)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造方法及电池模块、电池串与光伏组件
CN204936120U (zh) 稳态管制造设备
KR101577242B1 (ko) 동파방지 및 보온용 발열선을 갖는 직물보온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8101279U (zh) 膜类热熔胶制品的粘接复合设备
CN110326120A (zh) 光伏封装体和用于制造这种光伏封装体的方法
CN220553452U (zh) 一种无主栅背接触电池串、光伏组件及制串设备
KR20190011646A (ko) 탄소섬유를 이용한 냉장고, 냉동고의 제상과 제빙, 결로 방지 발열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02736B1 (ko) 접착제를 사용하지 않고 내캡과 금속외캡을 결합한 용기뚜껑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7253338A (zh) 一种通过预留I晶促进均聚iP‑1‑B由熔体直接形成I′晶的方法
KR100908392B1 (ko) 발열체의 코팅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1096932Y (zh) 成缆生产线上的热熔胶涂胶装置
KR100608459B1 (ko) 고온 융착공정을 이용한 일렉트렛용 소재 제조방법
CN207481377U (zh) 一种具有耐高温且保温的复合片材
US9064805B1 (en) Hot-press method
TWM452450U (zh) 自動塗膠機之塗膠頭保溫裝置
CN106142497A (zh) 稳态管制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