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568A - 气缸盖 - Google Patents

气缸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568A
CN107208568A CN201580073318.5A CN201580073318A CN107208568A CN 107208568 A CN107208568 A CN 107208568A CN 201580073318 A CN201580073318 A CN 201580073318A CN 107208568 A CN107208568 A CN 107208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cooling water
cylinder head
water jacket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3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568B (zh
Inventor
东福寺智子
熊谷厚法
川本信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8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5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42Shape or arrangement of intake or exhaust channels in cylinder heads
    • F02F1/4235Shape or arrangement of intake or exhaust channels in cylinder heads of intak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4Cooling cylinder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缸盖,其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而不引起气缸间差异。在所述气缸盖内的进气口的周围设置有冷却水流路。所述冷却水流路包括独立地覆盖多个进气口的相应壁面的一部分的多个水套。此外,所述冷却水流路在进气口列的上部包括沿所述气缸盖的纵向延伸的用于冷却水供给的主流路,并且所述主流路和相应的水套各自经由用于冷却水供给的分支流路连接。

Description

气缸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盖,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内部配备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流路的气缸盖。
背景技术
在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盖中,形成有供冷却水在其中流动的流路。专利文献1公开了独立于供用于冷却气缸体和气缸盖内的排气口的周边的冷却水在其中循环的第二冷却水回路设置供用于冷却气缸盖内的进气口的周边的冷却水在其中循环的第一冷却水回路以便冷却进气口内的空气。
第一冷却水回路包括形成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冷却水通路。进气口冷却水通路与设置在气缸盖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面中的冷却水导入部连接。进气口冷却水通路从冷却水导入部延伸到进气口的下侧,从进气口的侧面通过以延伸到进气口的上侧,并且从进气口的上侧通过以与设置在气缸盖的在纵向上的端面中的冷却水导出部连接。注意,这里提到的进气口的下侧指在气缸盖相对于气缸体位于竖直方向上侧的情况下的竖直方向下侧,而进气口的上侧指在气缸盖类似地定位的情况下的竖直方向上侧。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引用1:日本专利特开No.2013-13374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有效地抑制进气的受热,要求内燃发动机通过使用低温的冷却水来在宽范围内冷却进气口的壁面。此外,当多缸内燃发动机中的气缸间的进气的受热量发生变动时,担心由于燃烧的变动而引起排放的恶化和驾驶性能的恶化。因此,冷却进气口内的空气的结构理想而言是气缸之间不发生冷却效果的变动的构型。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气缸盖的结构,进气口冷却水通路从冷却水导入部延伸到进气口的下侧。因此,在冷却水流向进气口的上侧之前,水温由于从高温的燃烧室的上表面受热而上升,并且不易获得对进气口内的空气的充分冷却效果。
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进气口冷却水通路被构造为一体地覆盖多个气缸的进气口的周边的冷却水通路。因此,从冷却水导入部导入的冷却水在受热的同时在气缸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状态下流向气缸盖的在纵向上的端部处的冷却水导出部。在如上所述的构型中,在进气口的周围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发生在气缸之间的变动,并且因此发生一些气缸未获得对进气口内的空气的充分冷却效果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并且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不导致气缸间差异的情况下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的气缸盖。
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实现上述目的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包括:
多个进气口,所述多个进气口在所述气缸盖的纵向上并排设置;
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所述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独立地设置在相应的所述多个进气口处,并且覆盖所述多个进气口的相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
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相对于包含所述多个进气口的中心轨道的中心轨道面设置在所述气缸盖的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气缸盖的纵向上延伸;和
多个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所述多个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将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和相应的所述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进气口包括与共同的燃烧室连接的第一分支端口和第二分支端口,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中包括第一水套和第二水套,所述第一水套覆盖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在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壁面,所述第二水套覆盖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在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壁面,并且
所述第一水套和所述第二水套在所述第一分支端口与所述第二分支端口之间的区域中一体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水套的覆盖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在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相反侧的侧面的部分连接,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与所述第二水套的覆盖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在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相反侧的侧面的部分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二或第三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一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二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二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四或第五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辅助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包括:
第一侧面水套,所述第一侧面水套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在与所述中心轨道面相交的一侧上的第一位置,和
第二侧面水套,所述第二侧面水套与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分开地构成,并且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在与所述中心轨道面相交的另一侧上的第二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设置成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在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壁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在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壁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设置成包围所述进气口的全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七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各自都连接到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各自都连接到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十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应竖直方向顶部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十二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其中,所述辅助流路是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八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连接到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连接到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十四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如在第十五方面中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辅助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用于冷却进气口的水套各自独立地设置在多个进气口处。各水套设置成覆盖各进气口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用于冷却水供给的主流路设置成在气缸盖的纵向上延伸,并且各进气口的水套经由用于冷却水供给的相应分支流路与主流路连接。因此,根据本发明,冷却水能从主流路并列导入各进气口的水套中,并且因此,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能在不产生气缸间差异的情况下被冷却。此外,根据本发明,用于冷却水供给的主流路相对于中心轨道面设置在气缸盖与气缸体的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因此,能抑制由于从高温的燃烧室上表面受热而引起的在主流路内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二发明,包含第一分支端口与第二分支端口之间的空间的宽范围内的壁面能利用水套一体地覆盖,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三发明,在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从第一水套的在第二水套侧的相反侧的侧面导入。导入第一水套中的冷却水流入第二水套中,并从第二水套的在第一水套侧的相反侧的侧面排出。因此,根据本发明,能抑制冷却水停滞在水套的内部,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由水套覆盖的进气口的壁面的范围。
根据第四发明,第一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借助于辅助流路连接,并且因此,能使被截留在第一水套中的空气流向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抑制第一水套中的空气蓄积的发生,并且因此,能抑制冷却效率的下降。
根据第五发明,第二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借助于辅助流路连接,并且因此,能使被截留在第二水套中的空气流向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抑制第二水套中的空气蓄积的发生,并且因此,能抑制冷却效率的下降。
根据第六发明,辅助流路被构造为流路截面积小于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限制从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经由辅助流路流向水套的冷却水的流动,并且因此能有效地抑制由于水套内的水流的扰乱而引起的冷却水的停滞。
根据第七发明,在垂直于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进气口的壁面的包含与中心轨道面相交的位置的宽范围内的壁面能由水套覆盖,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八发明,在垂直于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进气口的壁面的至少是相对于中心轨道面在气缸体配合面侧的壁面的进气口下表面由水套覆盖。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在宽范围内有效地抑制在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从高温的燃烧室上表面受热。
根据第九发明,在垂直于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进气口的壁面的至少是相对于中心轨道面在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壁面的进气口上表面由水套覆盖。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在宽范围内有效地冷却尤其在滚流生成时以附着于进气口上表面侧这样的方式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十发明,在垂直于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进气口的全周由水套包围。因此,根据本发明,进气口的宽范围内的壁面能由水套覆盖,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十一发明,冷却水能独立于主流路导入第一侧面水套和第二侧面水套中,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在各气缸的进气口中流动的空气。
根据第十二发明,第一侧面水套和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应竖直方向顶部各自都借助于辅助流路与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因此,根据本发明,能使被截留在第一侧面水套和第二侧面水套中的空气流向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因此,能抑制第一侧面水套和第二侧面水套中的空气蓄积的发生,并且因此,能抑制冷却效率的下降。
根据第十三发明,辅助流路被构造为流路截面积小于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限制从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经由辅助流路流向水套的冷却水的流动,并且因此,能有效地抑制由于水套内的水流的扰乱而引起的冷却水的停滞。
根据第十四发明,使冷却水从相对于中心轨道面在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上侧区域流向在气缸体配合面侧的下侧区域。因此,根据本发明,能抑制冷却水停滞在水套的内部,并且因此,能有效地冷却由水套覆盖的进气口的范围。
根据第十五发明,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借助于辅助流路连接。因此,根据本发明,能使被截留在水套中的空气流向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因此,能抑制水套中的空气蓄积的发生,并且因此能抑制冷却效率的下降。
根据第十六发明,辅助流路被构造为流路截面积小于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限制从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经由辅助流路流向水套的冷却水的流动,并且因此能有效地抑制由于水套内的水流的扰乱而引起的冷却水的停滞。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俯视图。
[图2]图2是作为包含进气门插入孔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并且垂直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纵向的沿图1中的A-A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3]图3是作为包含燃烧室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并且垂直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纵向的沿图1中的B-B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4]图4是作为从两个相邻的燃烧室之间通过的截面并且垂直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纵向的沿图1中的C-C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5]图5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6]图6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7]图7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8]图8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9]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进气口中心轨道面的透视图。
[图10]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及其中心轨道的侧视图。
[图11]图11是示出进气口的改型和进气口的中心轨道面的透视图。
[图12]图12是示出进气口的改型及其进气口中心轨道面的透视图。
[图13]图13是进气口的改型及其中心轨道的侧视图。
[图14]图14是沿垂直于进气口的中心轨道的面切断的进气口的截面图。
[图15]图15是沿垂直于进气口的中心轨道的面切断的作为改型的进气口的截面图。
[图16]图16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17]图17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18]图18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19]图19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0]图20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1]图21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2]图22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3]图23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4]图24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5]图25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6]图26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7]图27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8]图28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29]图29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0]图30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1]图31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2]图32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3]图33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4]图34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5]图35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6]图36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图37]图37是通过从排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和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装置和方法,且并非意在将构件的结构和配置、处理顺序等限制为下述那些,除非特别地以其它方式明示。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并且能通过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来实施。
实施方式1
以下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作为实施方式1的前提条件,发动机是火花点火式的水冷直列三气缸发动机。此外,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过循环系统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循环。发动机配备有气缸体和经由垫片安装在气缸体上的气缸盖。对气缸体和气缸盖两者执行冷却水的供给。循环系统是独立的闭环,并且配备有散热器和水泵。这些前提条件也适用于稍后将说明的实施方式2至10。然而,当本发明应用于发动机时,发动机的气缸数和气缸配置以及发动机的点火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该发动机是多气缸发动机即可。此外,关于循环系统的构型,循环系统可被构造为配备有多个独立的闭环的多系统循环系统。
<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
以下将参考图1至图4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的基本构型。将利用气缸盖101的俯视图和截面图进行说明。在气缸盖101中,形成有用于三个气缸的三个进气口2。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将假设气缸盖101相对于气缸体位于竖直方向上侧来说明各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除非以其它方式特别说明。该假设的目的仅仅是使说明可以理解,并且该假设不对根据本发明的气缸盖的构型施加任何限定意义。在气缸盖101的构型中,稍后将详细说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俯视图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的俯视图。更详细而言,图1是从供安装盖罩的盖罩安装面1b侧看去的气缸盖101的俯视图。因此,将成为背面的气缸体配合面在图1中是不可见的。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曲轴的轴向定义为气缸盖101的纵向,而正交于纵向并且与气缸盖101的气缸体配合面平行的方向定义为气缸盖101的宽度方向。此外,在纵向上的端面1c和1d之中,在曲轴的输出端侧的端面1d称为后端面,而在其相反侧的端面1c称为前端面。
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是火花点火式直列三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在气缸盖101的下表面(与气缸体的配合面)中,用于三个气缸的三个燃烧室直列等间隔地并排形成在纵向上,不过在图1中未示出。在气缸盖101中,在各燃烧室中形成有火花塞插入孔12。
进气口2和排气口3在气缸盖101的侧面中开口。更详细而言,进气口2在从前端面1c侧看去的气缸盖101的右侧面中开口,而排气口3在左侧面中开口。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在从前端面1c侧看气缸盖101时位于右侧的侧面将被称为气缸盖101的右侧面,而位于左侧的侧面将称为气缸盖101的左侧面。进气口2包括并排配置在气缸盖101的纵向上的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分支端口2L和2R从各燃烧室延伸,并且独立地在气缸盖101的右侧面中开口。排气口3在气缸盖101的内部集合成为单个排气口,并且集合的单个排气口3在气缸盖101的左侧面中开口。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在一些情况下,从前端面1c侧看气缸盖101时的右侧将被描述为进气侧,而左侧将被描述为排气侧。
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是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各自都设置在各气缸处的四气门发动机的气缸盖。在气缸盖101的上表面上,以包围单个火花塞插入孔12这样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进气门插入孔7和两个排气门插入孔8。进气门插入孔7在气缸盖101的内部与进气口2连接,而排气门插入孔7在气缸盖101的内部与排气口3连接。
在盖罩安装面1b的内侧,形成有供用于将气缸盖101组装在气缸体上的缸盖螺栓穿过的缸盖螺栓插入孔13和14。在燃烧室列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四个缸盖螺栓。在进气侧,缸盖螺栓插入孔13形成在两个相邻进气口2之间,前端面1c与最靠近前端面1c的进气口2之间,以及后端面1d与最靠近后端面1d的进气口2之间。在排气侧,缸盖螺栓插入孔14形成在排气口3的分叉部——排气口3在该分叉部处对于各燃烧室分支——中,前端面1c与排气口3之间,以及后端面1d与排气口3之间。
接下来,将参考截面图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的内部的构型。关注的气缸盖101的截面是包含进气门插入孔7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A-A截取的截面)、包含燃烧室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B-B截取的截面)以及从两个相邻燃烧室之间通过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C-C截取的截面)。
<<在包含进气门插入孔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
图2是示出包含进气门插入孔7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A-A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对应于气缸盖101的下表面的气缸体配合面1a上形成有具有屋脊型的燃烧室4。燃烧室4通过在气缸盖101被组装在气缸体上时从上方封闭气缸而构成封闭空间。当由气缸盖101和活塞夹住的封闭空间定义为燃烧室时,燃烧室4可称为燃烧室顶棚面。
从气缸盖101的前端侧看,进气口2在燃烧室4的右侧的倾斜面中开口。进气口2和燃烧室4的连接部分——即进气口2的燃烧室侧的开口端——是由未图示的进气门开闭的进气口。由于在每个气缸中设置了两个进气门,所以在燃烧室4中形成有进气口2的两个进气孔。进气口2的入口在气缸盖101的右侧面中开口。如上所述,进气口2包括并排配置在纵向上的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并且各分支端口各自都与形成在燃烧室4中的进气孔连接。在图2中,描绘了在纵向上在发动机的后端侧的分支端口2R。注意,进气口2是能在气缸内生成滚流的滚流生成口。
在气缸盖101中,形成有用于供进气门11的杆部通过的进气门插入孔7。在气缸盖101的上表面中在盖罩安装面1b的内侧设置有收纳使进气门作动的气门机构的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进气门插入孔7在燃烧室4附近的进气口2的上表面向(右)斜上方径直延伸到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
从气缸盖101的前端侧看,排气口3在燃烧室4的左侧的倾斜面中开口。排气口3和燃烧室4的连接部分——即排气口3的燃烧室侧的开口端——是由未图示的排气门开闭的排气孔。由于在每个气缸处设置有两个排气门,所以在燃烧室4中形成有排气口3的两个排气孔。排气口3具有歧管形状,其具有为各燃烧室4的各排气门设置的六个入口(排气孔)和在气缸盖101的左侧面中开口的一个出口。
在气缸盖101中,形成有用于供排气门的杆部通过的排气门插入孔8。在气缸盖的上表面中在盖罩安装面1b的内侧设置有收纳使排气门作动的气门机构的排气侧气门机构室6。排气门插入孔8从燃烧室4附近的排气口3的上表面向左斜上方径直延伸到排气侧气门机构室6。
<<在包含燃烧室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
图3是示出包含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B-B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在气缸盖101中,形成有用于安装火花塞的火花塞插入孔12。火花塞插入孔12在具有屋脊型的燃烧室4的顶部中开口。当气缸盖101被组装在气缸体上时,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与气缸的中心轴线重合。
进气口2位于包含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且垂直于纵向的平面的两侧,并且因此未被包含在图3所示的截面中。此外,在图3所示的截面中,示出了具有歧管形状的排气口3的一部分。排气口3的集合部分在气缸盖101的左侧面中开口。
在气缸盖101的侧面中,在进气口2的上侧形成有用于安装端口喷射器的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中心轴线位于包含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且垂直于纵向的平面上。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与进气口2成锐角相交,并且在形成为在进气口2的分支部的上表面上向上突出的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中开口。插入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内的端口喷射器(未图示)从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露出喷嘴末端,并且将燃料喷射到进气口2中。
在气缸盖101的侧面中从进气口2的下侧形成有用于安装缸内直喷喷射器的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中心轴线位于包含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且垂直于纵向的平面上。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在燃烧室4中开口。燃料从插入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内的缸内直喷喷射器(未图示)喷射到气缸内。
<<在从两个相邻燃烧室之间通过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
图4是示出从两个相邻燃烧室之间通过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沿图1中的C-C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在气缸盖101中,进气侧的缸盖螺栓插入孔13从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竖直向下形成。此外,排气侧的缸盖螺栓插入孔14从排气侧气门机构室6竖直向下形成。缸盖螺栓插入孔13和14垂直于气缸体配合面1a,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图4所示的截面是包含缸盖螺栓插入孔13和14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
接下来将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101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气缸盖101的截面图和通过透视而描绘的气缸盖101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基准面和基准点的定义>>
首先,在说明气缸盖冷却水流路的构型之前,在此定义在说明中使用的气缸盖的基准面和基准点。这里定义的基准面和基准点也适用于稍后将说明的实施方式2至10。
1.气缸体配合面(第一基准面)
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气缸体配合面1a是第一基准面。气缸体配合面1a在气缸盖101被组装在气缸体上时成为垂直于气缸体中的各气缸的中心轴线的平面。
2.进气口中心轨道面(第二基准面)
在图2、图3和图4中,描绘了被赋予附图标记S1的虚拟线。该虚拟线表示作为第二基准面的进气口中心轨道面。进气口中心轨道面是定义为包含各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的面的虚拟面。以下将参考图9至图13详细说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和进气口中心轨道面。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及其中心轨道L2的侧视图。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从气缸盖的前端侧看进气口2时的进气口2的形状被表示在图10中。中心轨道L2定义从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流路方向切断进气口2时从截面的中心通过的线。在实施方式1中,进气口2从其入口基本上径直延伸到进气孔,并且因此,中心轨道L2也通过投影面(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上的直线来表示。注意,在进气口2的上表面2a上,用于安装端口喷射器的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供进气门的杆部插入的进气门插入部2d形成为向上突出。在计算中心轨道L2的位置时,不必考虑这些突出部分。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的透视图。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进气口2时的进气口2的形状和各进气口2与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的位置关系被表示在图9中。从图9发现,进气口2由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构成。各中心轨道L2在它们投影在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上时成为直线。因此,包含各中心轨道L2的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通过与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正交的平面来表示。在构成进气口2的壁面中,相对于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在气缸体配合面1a侧的壁面称为进气口2的下表面2b,而相对于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在气缸体配合面1a的相反侧的壁面称为进气口2的上表面2a。
图11是示出进气口2的改型和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的透视图。该改型的各部位被赋予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该改型中,进气口2具有在中途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形状。尽管未图示,但中心轨道L2也在进气口2的内部分支成两个,并且分支的两个中心轨道各自都从分支端口2L和2R的截面的中心通过。各中心轨道L2在它们投影在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上时成为直线。因此,包含各中心轨道L2的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通过与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正交的平面来表示。
图13是示出进气口2的改型及其中心轨道L2的侧视图。该改型的各部位被赋予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该改型中,进气口2具有从入口径直延伸到中点并且从中点沿竖直方向朝向入口孔逐渐向下弯曲的形状。因此,在投影面(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平面)上,中心轨道L2由从进气口2的入口到中点的直线表示,并且由从中点沿竖直方向朝向进气孔逐渐向下弯曲的曲线表示。
图12是示出进气口2的改型和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的透视图。从图12发现,进气口2在于中点处分支成分支端口2L和2R之前具有直的形状,并且在各分支端口2L和2R中弯曲。该改型中的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与进气口2的形状对应地由平面和曲面表示。与此相似,进气口中心轨道面S1并非始终是平面,而是可由平面和曲面组合的面表示,或可由具有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表示,取决于进气口2的形状。这也适用于包括在气缸盖101的右侧面中的开口中独立地开口的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进气口2的情况。
3.进气口的基准点
在图10和图13中,描绘了被赋予附图标记S2的虚拟线。虚拟线各自都表示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图14是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的面S2被切断的进气口2的截面图。图14所示的进气口2包括如图9所示的分支端口2R和2L。在分支端口2R的壁面与中心轨道面S1彼此相交的点之中,位于气缸盖101的后端侧的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1,而位于气缸盖101的前端侧的另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2。此外,在分支端口2L的壁面与中心轨道面S1彼此相交的点之中,位于气缸盖101的后端侧的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1,而位于气缸盖101的前端侧的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2。
图15是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的面S2处被切断的作为改型的进气口2的截面图。该改型的各部位被赋予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该改型中的进气口2具有如图11或图12所示的进气口2在中途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形状。在进气口2的壁面与中心轨道面S1彼此相交的点之中,位于气缸盖101的后端侧的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1,而位于气缸盖101的前端侧的另一个点被表示为基准点P2。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5至图8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5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20的透视图。图6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20的透视图。图7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看而描绘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20的透视图。此外,图8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20的透视图。在图5至图8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2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2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20设置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2的周围。进气口2包括在气缸盖101的右侧面的开口中独立地开口的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冷却水流路20的主流路21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沿进气口2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说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
冷却水流路2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5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2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构成进气口2的一对分支端口2L和2R的周围的水套。该水套由主要覆盖分支端口2R的入口附近(气缸盖侧面侧)的壁面的第一水套22和主要覆盖分支端口2L的入口附近(气缸盖侧面侧)的壁面的第二水套23形成。
第一水套22构造成至少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任何面中一体地覆盖分支端口2R的壁面的从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附近经基准点P1到基准点P2的范围。此外,第二水套23构造成至少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任何面中一体地覆盖分支端口2L的壁面的从基准点P1经上表面2a和基准点P2到下表面2b的纵向中央部附近的范围。第一水套22和第二水套23在介于分支端口2L与分支端口2R之间并且相对于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位于气缸盖侧面侧的位置处一体地连接。
在气缸盖101中的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空间。因此,水套在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的区域中无法完全覆盖上述范围。因此,水套形成为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尽可能宽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的形状。根据如此构成的水套,能有效地冷却在进气口2中流动的空气。稍后将利用图2至图5说明冷却水流路与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覆盖各分支端口2R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22的区域之中,在上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经由分支流路24与主流路21连接。此外,在覆盖各分支端口2L的下表面2b的第二水套23的区域之中,在下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经由连接路径25(图5至图8中未图示)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2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2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设置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的连接路径25的开口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
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21中。导入主流路21中的冷却水分别经由分支流路24与各进气口2的水套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从第一水套22的上侧引来的冷却水顺次在第一水套22和第二水套23的内部流动,并且从第二水套23的下侧的端部流向气缸体中的冷却水流路。
水套设置有与主流路21连通的辅助流路26。辅助流路26是也被用作放气孔的流路,并且各自都从第一水套22和第二水套23的竖直方向顶部朝向主流路21设置。注意,辅助流路2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24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图5至图8所示的上述构型,各进气口2的水套独立地构成,并且因此,通过在各进气口2的周围流动而受热的冷却水不会流入其它进气口2的周围。因此,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同等地冷却,并且因此,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的变动。
接下来将参考截面图说明气缸盖中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特别是冷却水流路与气缸盖的其它构件的位置关系。
<<在包含进气门插入孔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气缸盖的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图2中,描绘了包含进气门插入孔7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中的冷却水流路的截面形状。此外,图2示出冷却水流路与气缸盖101的构件的位置关系。
在图2所示的截面中,在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的区域中,第一水套22沿进气口2的上表面2a和下表面2b配置。此外,冷却水流路20的主流路21配置在与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邻接并且在气缸盖侧面侧附近的区域中。此外,分支流路24配置成从主流路21沿进气门气门机构室5与第一水套22连接。此外,辅助流路2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2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配置成从第一水套22的竖直方向顶部与主流路21连接。
根据图2所示的上述构型,主流路21配置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中,并且因此,抑制了主流路21内的冷却水从气缸体配合面1a受热。因此,低温冷却水能从主流路21导入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
此外,根据图2所示的上述构型,分支流路24构造成与第一水套22成锐角连接,以便减小冷却水导入第一水套22中时的流路阻力。因此,在第一水套22与分支流路24的连通部的竖直上方的区域中形成空气蓄积,并且不易阻碍冷却水的流动。就这一点而言,辅助流路26与第一水套22的竖直方向顶部连通,并且因此,能使第一水套22内的空气经由辅助流路26向主流路21避让。此外,设置在图5至图8所示的第二水套23处的辅助流路26也能以相同方式使第二水套23内的空气经由辅助流路26向主流路21避让。
如果使辅助流路26的流路截面积与分支流路24相当,则冷却水从多个位置导入水套中,由此冷却水容易停滞在水套内而不会有效地在其中流动。就这一点而言,辅助流路2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2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因此,能通过抑制从辅助流路26导入冷却水来使冷却水有效地流入水套中。
<<在包含燃烧室的中心轴线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图3中,描绘了包含燃烧室4的中心轴线L1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中的冷却水流路的截面形状。此外,图3示出冷却水流路与气缸盖101的构件的位置关系。
在图3所示的截面中,第一水套22和第二水套23一体地配置在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第一水套22朝向中心轨道面S1的下侧延伸到相对于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留下了预定壁厚的位置。此外,第二水套23朝向中心轨道面S1的上侧延伸到相对于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留下了预定壁厚的位置。此外,冷却水流路20的主流路21配置在与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邻接并且在气缸盖侧面侧附近的区域中。
根据图3所示的上述构型,第一水套22和第二水套23能在避开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同时在宽范围内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此外,根据图3所示的上述构型,第一水套22能经分支端口2R与分支端口2L之间的空间与第二水套23连接,并且因此,能有效地覆盖分支端口2R和分支端口2L的周围。
<<在从两个相邻燃烧室之间的空间通过且垂直于纵向的截面中看去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图4中,描绘了从两个相邻燃烧室之间的空间通过且垂直于气缸盖101的纵向的截面中的冷却水流路的截面形状。此外,图4示出冷却水流路与气缸盖101的构件的位置关系。
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将水套与气缸体的冷却水流路连接的冷却水流路的连接路径25的一部分位于与气缸盖配合面1a面对并且比进气侧的缸盖螺栓插入孔13更靠近气缸盖101的中央的区域中。此外,冷却水流路20的主流路21配置在与进气侧气门机构室5邻接并且在气缸盖侧面侧附近的区域中。根据图4所示的上述构型,在水套中流动的冷却水能被有效地引导到气缸体的冷却水流路。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水流路,即使在配备有端口喷射器和缸内直喷喷射器的发动机中,也能在宽范围内冷却各进气口2的壁面。此外,由于冷却水能从主流路21与各进气口2的水套并列导入,所以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的变动。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第一水套2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分支端口2R的壁面的从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附近经基准点P1到基准点P2的范围。然而,由第一水套22覆盖的分支端口2R的壁面的范围不限于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附近的范围,而是能至少覆盖下表面2b的范围。类似地,由第二水套23覆盖的分支端口2L的范围不限于下表面2b的纵向中央部附近的范围,而是能至少覆盖上表面2a的范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进气口2垂直于其流路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不受限制。也就是说,进气口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正圆形,或可以是长圆形或椭圆形,只要构成进气口2的分支端口2R和2L分别在入口侧独立地开口即可。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描述了适合于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情况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但实施方式1的冷却水流路20的构型可应用于未形成这些空间的气缸盖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采用了这样的构型,即分支流路24与覆盖各分支端口2R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22的区域的在上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连接,但分支流路24不必与该端部连接,而是能与另一部分连接,只要它处于覆盖各分支端口2R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22的区域中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25与覆盖各分支端口2L的下表面2b的第二水套23的区域的在下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连接,但连接路径25不必与该端部连接,而是能与另一部分连接,只要它处于覆盖各分支端口2L的下表面2b的第二水套23的区域中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水套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2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2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分支端口2R对应于第二发明中的“第一分支端口”,分支端口2L对应于第二发明中的“第二分支端口”。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25对应于第三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26对应于第四或第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中的气缸盖就其基本构型而言与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相同,进气口的形状除外。实施方式2的进气口2属于具有单个开口的进气口在中途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构型,例如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进气口2中,垂直于中心轨道被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从进气口2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位置起在气缸盖侧面侧形成为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的长圆形状。然而,进气口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形成为诸如正圆形或椭圆形的另一形状。
关于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其它基本构型,直接引用对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的说明,并且这里不进行重复说明。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1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16和图17说明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16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30的透视图。图17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30的透视图。在图16和图17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3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3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30设置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2的周围。冷却水流路30的主流路31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沿进气口2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说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
冷却水流路3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16中,通过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3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该水套由主要覆盖从进气口2分支成分支端口2R和2L的位置起在气缸盖侧面侧的壁面之中在纵向后端侧的壁面的第一水套32和主要覆盖所述壁面之中在纵向前端侧的壁面的第二水套33形成。第一水套3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之中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形成的侧面。此外,第二水套33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的壁面之中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形成的侧面。
注意,各进气口2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各自都在考虑与从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空间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的情况下独立地构成。也就是说,实施方式2的水套成形为在进气口的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和下表面2b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被分断的形状。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水套,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空间时,实施方式2中的冷却水流路30的水套也能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
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中,在上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各自都经由分支流路34与主流路31连接。此外,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中,在下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经由连接路径35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3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在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3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的连接路径35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被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31中。导入主流路31中的冷却水经由分支流路34与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冷却水经由单独的分支流路34被引导到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导入的冷却水在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内部流动,并且从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下侧的相应端部经由单独的连接路径35流到气缸体中的冷却水流路。
水套设置有与主流路31连通的辅助流路36。辅助流路36是也被用作放气孔的流路,并且各自都从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竖直方向顶部朝向主流路31设置。注意,辅助流路3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34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图16至图17所示的上述构型,各进气口2的水套独立地构成,并且因此,通过在各进气口2的周围流动而受热的冷却水不会流入其它进气口2的周围。因此,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同等地冷却,并且因此,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的变动。特别地,在冷却水流路30中的水套中,在主流路31中流动的冷却水经由各自都与各进气口2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连接的分支流路34并列导入,并且因此,能通过将温度相等的冷却水导入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中来抑制冷却效果的变动。此外,主流路31配置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并且因此,抑制了主流路31内的冷却水从气缸体配合面1a的受热。因此,低温冷却水能从主流路31导入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
此外,根据图16和图17所示的上述构型,辅助流路36与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竖直方向顶部连通,并且因此,能使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经由辅助流路36向主流路31避让。此外,辅助流路3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3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因此,能通过抑制从辅助流路36导入冷却水来使冷却水有效地流入水套中。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第一水套3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然而,由第一水套32覆盖的进气口2的壁面的范围不限于上述范围,而是可以是至少包含基准点P1的壁面的范围。类似地,由第二水套33覆盖的进气口2的壁面的范围可以是至少包含基准点P2的壁面的范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描述了适合于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情况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但实施方式2的冷却水流路30的构型可应用于未形成这些空间的气缸盖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分支流路34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的在上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连接,但分支流路34不必与所述端部连接,并且能与其它部分连接,只要它们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中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35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的在下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连接,但连接路径35不必与所述端部连接,并且能与其它部分连接,只要它们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第一水套32和第二水套33的区域中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水套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3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3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基准点P1对应于第七发明中的“第一位置”,基准点P2对应于第七发明中的“第二位置”,第一水套32对应于第七发明中的“第一侧面水套”,第二水套33对应于第七发明中的“第二侧面水套”。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35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36对应于第十二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3中的气缸盖关于其基本构型与实施方式1中的气缸盖相同,进气口的形状以及未形成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除外。实施方式3的进气口2属于具有单个开口的进气口在中途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构型,例如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进气口2中,垂直于中心轨道被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从进气口2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位置起在气缸盖侧面侧形成为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的长圆形状。然而,进气口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形成为诸如正圆形或椭圆形的另一形状。
关于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其它基本构型,直接引用对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的说明,并且这里不进行重复说明。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1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18和图19说明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18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40的透视图。图19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40的透视图。在图18和图19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4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4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40设置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2的周围。冷却水流路40的主流路41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沿进气口2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说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
冷却水流路4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18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4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42。水套4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括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以及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范围。注意,各进气口2的水套42形成为在进气口的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被分断的形状,以便确保与从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空间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42,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空间时,实施方式3中的冷却水流路40的水套42也能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水套42具有覆盖进气口2的下表面2b侧的结构,并且因此,能在宽范围内有效地抑制在进气口2中流动的空气从高温的燃烧室上表面受热。
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每个水套42的两个区域中,位于上侧且位于气缸盖中央侧的相应端部经由分支流路44与主流路41连接。此外,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每个水套42的区域中,在气缸盖的前端侧且在中央侧的位置经由连接路径45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4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在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4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的连接路径45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41中。导入主流路41中的冷却水经由分支流路44与各进气口2的水套42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42中,冷却水经由两个分支流路44被引导到水套42的上侧的两侧。导入的冷却水在水套42的内部流动,并且从水套42的下侧经由连接路径45流到气缸体中的冷却水流路。
水套42设置有与主流路41连通的两个辅助流路46。辅助流路46是也被用作放气孔的流路,并且各自都朝向主流路41设置在水套42的上侧的竖直方向顶部处。注意,辅助流路4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44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图18和图19所示的上述构型,各进气口2的水套42独立地构成,并且因此,通过在各进气口2的周围流动而受热的冷却水不会流入其它进气口2的周围。因此,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同等地冷却,并且因此,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变动。特别地,在冷却水流路40的水套42中,在主流路41中流动的冷却水经由与各进气口2的水套42的上侧的两端连接的相应分支流路44导入,并且因此,能通过从水套42的两侧导入温度相等的冷却水来抑制冷却效果的变动。此外,主流路41配置在进气口2的上部中,并且因此,抑制了主流路41内的冷却水从气缸体配合面1a受热。因此,低温冷却水能从主流路41导入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
此外,根据图18和图19所示的上述构型,辅助流路46各自都与水套42的上侧的两端处的竖直方向顶部连通,并且因此,能使水套42内的空气经由辅助流路46向主流路41避让。此外,辅助流路4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4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因此,能通过抑制从辅助流路46导入冷却水来使冷却水有效地流入水套42中。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水套4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括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以及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范围。然而,由水套42覆盖的进气口2的壁面的范围不限于上述范围,并且至少从基准点P1至基准点P2的下表面2b的范围能被覆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水套42的两个区域中将分支流路44与位于上侧且位于气缸盖中央侧的相应端部连接,但分支流路44不必与所述端部连接,而是能与其它部分连接,只要它们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各水套42的区域中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各水套42的区域中将连接路径45与在前端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位置连接,但连接路径45的配置未被特别地限定,只要它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水套42的区域中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水套42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4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4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4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4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4中的气缸盖是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一个改型。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3的气缸盖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以及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具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3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20至图22说明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20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47的透视图。图21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47的透视图。此外,图22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47的透视图。在图20至图22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47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47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47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20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47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48。水套48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括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以及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范围。注意,各进气口2的水套48形成为在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被分断的形状,以便确保与从诸如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进气门插入部2d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空间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此外,各进气口2的水套48形成为在覆盖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区域中形成有用于确保与从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的切口部49的形状。切口部49在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形成为水套48从在气缸盖侧面侧的端部向中央侧被切除的形状。然而,水套48未由切口部49分断为两个水套。也就是说,水套48在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气缸盖中央侧的区域中是连续的。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48,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时,实施方式4的冷却水流路47的水套48也能在满足诸如从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覆盖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48未被分断为两个,并且因此,冷却水能从单个连接路径45排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中,水套48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4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4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4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4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5中的气缸盖关于其基本构型与实施方式1中的气缸盖相同,进气口的形状以及未形成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这一点除外。实施方式5的进气口2属于具有单个开口的进气口在中途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构型,例如如图11或图12所示。进气口2构造成使得垂直于中心轨道被切断时的截面形状从进气口2分支成两个分支端口2L和2R的位置起在气缸盖侧面侧呈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的长圆形状。然而,进气口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形成为诸如正圆形或椭圆形的另一形状。此外,实施方式5的进气口2属于未形成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的类型。
关于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其它基本构型,直接引用对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的说明,并且这里不进行重复说明。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1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23至图26说明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23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0的透视图。图24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0的透视图。图25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0的透视图。图26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0的透视图。在图23至图26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5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5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50设置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2的周围。冷却水流路50的主流路51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沿进气口2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说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
冷却水流路5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23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5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52。水套5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括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以及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范围。注意,各进气口2的水套52形成为在主要由进气口的下表面2b的平面构成的壁面的区域中被分断的形状,以便确保与从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52,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时,实施方式5的冷却水流路50的水套52也能在满足诸如从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在作为滚流生成口的进气口2中,空气以附着于进气口2的上表面2a侧这样的方式流动。因此,通过利用水套52冷却进气口2的上表面2a,能有效地冷却在进气口2中流动的空气。
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各水套52的区域中,在气缸盖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的相应区域——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夹在其间——各自都经由分支流路54与主流路51连接。更详细而言,各分支流路54配置在与气缸盖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等距离的位置,其中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夹在其间。此外,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各水套52的两个区域中,位于下侧和气缸盖中央侧的相应端部经由连接路径55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5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在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5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的连接路径55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51中。导入主流路51中的冷却水分别经分支流路54与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52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52中,冷却水经由两个分支流路54被引导到水套52的上侧。导入的冷却水在水套52的内部流动,并且从水套52的下侧经由两个连接路径55流到气缸体的冷却水流路。
各水套52设置有与主流路51连通的两个辅助流路56。辅助流路56是也被用作放气孔的流路,并且各自都朝向主流路51设置在水套52的上侧的面的竖直方向顶部处。注意,辅助流路5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54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图23至图26所示的上述构型,各进气口2的水套52独立地构成,并且因此,通过在各进气口2的周围流动而受热的冷却水不会流入其它进气口2的周围。因此,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同等地冷却,并且因此,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变动。特别地,在冷却水流路50的水套52中,在主流路51中流动的冷却水经由与各进气口2的水套52的上侧连接的两个分支流路54导入,并且因此,能通过从水套52的两侧导入温度相等的冷却水来抑制冷却效果的变动。此外,主流路51配置在进气口2的上部中,并且因此,抑制了主流路51内的冷却水从气缸体配合面1a受热。因此,低温冷却水能从主流路51导入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
此外,根据图23至图26所示的上述构型,辅助流路56各自都与水套52的上侧的两端处的竖直方向顶部连通,并且因此,能使水套52内的空气经由辅助流路56向主流路51避让。此外,辅助流路5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5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因此,能通过抑制从辅助流路56导入冷却水来使冷却水有效地流入水套52中。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水套52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进气口2的上表面2a以及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侧面的范围。然而,由水套52覆盖的进气口2的壁面的范围不限于上述范围,并且至少从基准点P1至基准点P2的上表面2a的范围能被覆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各分支流路54配置在与气缸盖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等距离的位置,其中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夹在其间,但可采用其它配置,只要它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各水套52的区域中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各水套52的两个区域中将连接路径55与在下侧且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相应端部连接,但可采用其它配置,只要它们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每个水套52的两个区域中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水套52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5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5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5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5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6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实施方式6中的气缸盖是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一个改型。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5的气缸盖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进气口2的构型以及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具有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这一点。实施方式6的进气口2属于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的类型。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图中,与实施方式5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27至图29说明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27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7的透视图。图28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7的透视图。此外,图29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57的透视图。在图27至图29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57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57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57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27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57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58。水套58构造成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一体地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包括包含基准点P1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壁面、包含基准点P2并且主要由曲面构成的壁面以及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壁面的范围。注意,各进气口2的水套58形成为在主要由进气口的下表面2b的平面构成的壁面区域中被分断的形状,以便确保与从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此外,各进气口2的水套58形成为在覆盖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区域中形成有用于确保与从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的切口部59的形状。切口部59在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形成为水套58从在气缸盖中央侧的端部向侧面侧被切除的形状。然而,水套58未由切口部59分断为两个水套。也就是说,水套58在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气缸盖中央侧的区域中是连续的。
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每个水套58的区域之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的后端侧的区域经由一个分支流路54与主流路51连接。此外,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每个水套58的范围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的纵向前端侧的区域经由连接路径55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5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在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5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的连接路径55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51中。导入主流路51中的冷却水经由分支流路54与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52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52中,冷却水经由单个分支流路54被引导到水套52的上侧。导入的冷却水在水套52的内部流动,并且从水套52的下侧经由单个连接路径55流到气缸体的冷却水流路。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58,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时,实施方式6的冷却水流路57的每个水套58也能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覆盖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58未被分断为两个,并且因此,冷却水能从单个连接路径55排出。
此外,在实施方式6的水套58中,冷却水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且相对于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后端侧的区域导入,并且从覆盖进气口2的下表面2b且相对于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前端侧的区域引出。根据像这样的构型,能在水套58中形成从上侧流向下侧的水流,并且因此,能使冷却水不停滞地流动。
注意,实施方式6的冷却水流路57可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将分支流路54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水套52的每个区域之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前端侧的区域连接,并且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水套52的每个范围中将连接路径55与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后端侧的区域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中,水套58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5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5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5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5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7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实施方式7中的气缸盖关于其基本构型与实施方式1中的气缸盖101相同,进气口的形状以及未形成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除外。关于进气口的形状,实施方式7的进气口与实施方式5的进气口相同。
关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其它基本构型,直接引用对实施方式1的气缸盖的基本构型的说明,并且这里不进行重复说明。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1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30至图33说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30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60的透视图。图31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60的透视图。图32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看而描绘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60的透视图。图33是通过从进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60的透视图。在图30至图33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6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6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60设置在气缸盖内的进气口2的周围。冷却水流路60的主流路61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沿进气口2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说沿气缸盖的纵向延伸。
冷却水流路6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30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6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62。水套62构造成在从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到除了进气口2分支成分支端口2R和2L的区域之外的部位的范围内覆盖进气口的全周。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水套62,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宽泛地覆盖。
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水套62的每个区域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后端侧的区域经由分支流路64与主流路61连接。此外,在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水套62的每个区域中,在气缸盖的前端侧且在中央侧的位置经由连接路径65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主流路61的一端在气缸盖的后端面1d中开口,而另一端在气缸盖的内部被闭塞。循环系统的在冷却水导入侧的流路与主流路61的开口部连接,并且在气缸体配合面1a中开口的连接路径65与设置在气缸体的气缸盖配合面中的冷却水流路入口连通。根据像这样的构型,在散热器中冷却的冷却水导入主流路61中。导入主流路61中的冷却水经分支流路64与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62并列引导。在各进气口2的水套62中,冷却水经由单个分支流路64被引导到水套62的上侧的后端侧。导入的冷却水在水套62的内部流动,并且从水套62的下侧的前端侧经由单个连接路径65流到气缸体的冷却水流路。
各水套62设置有与主流路61连通的两个辅助流路66。辅助流路66是也被用作放气孔的流路,并且各自都朝向主流路61设置在水套62的上侧的面的竖直方向顶部处。注意,辅助流路6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64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根据图30至图33所示的上述构型,各进气口2的水套62独立地构成,并且因此,通过在各进气口2的周围流动而受热的冷却水不会流入其它进气口2的周围。因此,各进气口2的周围能被同等地冷却,并且因此,能抑制进气口间的进气温度变动。
特别是,在冷却水流路60中的水套62中,冷却水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且相对于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后端侧的区域导入,并且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且相对于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前端侧的区域引出。根据像这样的构型,能在水套62中形成从上侧流向下侧的水流,并且因此,能使冷却水不停滞地流动。
此外,由于主流路61配置在进气口2列的上部,所以抑制了主流路61内的冷却水从气缸体配合面1a受热。因此,低温冷却水能从主流路61导入各进气口2的水套中。
此外,根据图30至图33所示的上述构型,辅助流路66各自都与水套62的上侧的两端处的竖直方向顶部连通,并且因此,能使水套62内的空气经由辅助流路66向主流路61避让。此外,辅助流路66被构造为具有比分支流路64小的流路截面的流路,并且因此,能通过抑制从辅助流路66导入冷却水来使冷却水有效地流入水套62中。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中,水套62构造成在从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到除了进气口2分支成分支端口2R和2L的区域之外的部位的范围中覆盖进气口2的全周。然而,由水套62覆盖的进气口2的壁面的范围不限于上述范围,并且在垂直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L2的面的至少任一面中能覆盖进气口2的壁面的全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中,各分支流路64构造成与各水套62的上侧的后端侧连接,但可采用其它配置,只要它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每个水套62的区域中即可。此外,各连接路径65构造成与各水套62的下侧的前端侧连接,但可采用其它配置,只要它处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每个水套62的区域中即可。例如,在实施方式7的冷却水流路60中可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将分支流路64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水套62的每个区域之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前端侧的区域连接,并且将连接路径65与覆盖各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每个水套62的范围中相对于进气口2的中心轨道线L2在气缸盖后端侧的区域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中,水套62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6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6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6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6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8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实施方式8中的气缸盖是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一个改型。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进气口2的构型以及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具有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这一点。实施方式8的进气口2属于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的类型。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7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34至图36说明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34是通过从进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70的透视图。图35是通过从沿轨道中心线的方向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70的透视图。此外,图36是通过从排气侧上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70的透视图。在图34至图36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70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70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70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34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70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72。水套72构造成在从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到除了进气口2分支成分支端口2R和2L的区域之外的部位的范围内覆盖进气口的全周,切口部73除外。切口部73用于确保与从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并且在覆盖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呈水套72从在气缸盖侧面侧的端部向中央侧被切除的形状。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72,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和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时,实施方式8的冷却水流路70的每个水套72也能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覆盖各进气口2的各水套72未被分断为两个,并且因此,能使冷却水不停滞地流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中,水套72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6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6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6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6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9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实施方式9中的气缸盖是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一个改型。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以及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具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以下将说明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利用通过透视而描绘气缸盖内部的冷却水流路的透视图来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7中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在透视图中看去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
将利用图37说明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所具有的冷却水流路的形状。图37是通过从排气侧下方透视而描绘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的进气口2和冷却水流路75的透视图。在图37中,示出了在使气缸盖的内部透明的情况下看时的冷却水流路75的形状以及冷却水流路75和进气口2的位置关系。注意,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冷却水流路75具有用于各进气口2的单位结构。在图37中,通过点划线围出的部分的结构是冷却水流路75的单位结构。该单位结构包括配置在进气口2的周围的水套76。水套76构造成在从进气口2的入口附近到除了进气口2分支成分支端口2R和2L的区域之外的部位的范围内覆盖进气口的全周,切口部77除外。切口部77用于确保与从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的避让量对应的壁厚,并且在覆盖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纵向中央部的区域中呈水套76从在气缸盖侧面侧的端部向中央侧被切除的形状。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76,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时,实施方式9的冷却水流路75的水套76也能在满足诸如从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覆盖各进气口2的水套76未被分断为两个,并且因此,能使冷却水不停滞地排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中,水套76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第二基准面S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中心轨道面”,主流路61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分支流路64对应于第一发明中的“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中,连接路径65对应于第十四发明中的“冷却水排出流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中,辅助流路66对应于第十五发明中的“辅助流路”。
实施方式10
接下来将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实施方式10中的气缸盖是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一个改型。实施方式10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7的气缸盖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却水流路的构型、实施方式10的气缸盖具有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这一点以及实施方式10的气缸盖具有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更详细而言,实施方式10的气缸盖与实施方式8的气缸盖的共同之处在于包括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这一点以及覆盖进气口2的上表面2a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而与实施方式9的气缸盖的共同之处在于包括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这一点以及覆盖进气口2的下表面2b的冷却水流路的构型。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水套,即使当在气缸盖中在进气口2的周围形成有端口喷射器安装部2c、端口喷射器插入孔17和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18时,水套也能在满足诸如从这些空间避让的结构上的制约的同时宽泛地覆盖各进气口2的周围。此外,覆盖各进气口2的水套72未被分断为两个,并且因此,能使冷却水不停滞地流动。
附图标记列表
L1:燃烧室的中心轴线
L2:进气口的中心轨道
S1:进气口中心轨道面
S2:垂直于中心轨道的面
P1:基准点
P2:基准点
1a:气缸体配合面
2:进气口
2a:进气口的上表面
2b:进气口的下表面
2c:端口喷射器安装部
2d:进气门插入部
2L、2R:分支端口
3:排气口
4:燃烧室
5:进气侧气门机构室
6:排气侧气门机构室
7:进气门插入孔
8:排气门插入孔
11:进气门
12:火花塞插入孔
13、14:缸盖螺栓插入孔
17:端口喷射器插入孔
18:缸内直喷喷射器插入孔
20、30、40、47、50、57、60、70、75:冷却水流路
21、31、41、51、61:主流路
22、32:第一水套
23、33:第二水套
24、34、44、54、64:分支流路
25、35、45、55、65:连接路径
26、36、46、56、66:辅助流路
42、48、52、58、62、72、76:水套
59、73、77:切口部
101:气缸盖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包括:
多个进气口,所述多个进气口在所述气缸盖的纵向上并排设置;
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所述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独立地设置在相应的所述多个进气口处,并且覆盖所述多个进气口的相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
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相对于包含所述多个进气口的中心轨道的中心轨道面设置在所述气缸盖的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气缸盖的纵向上延伸;和
多个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所述多个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将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和相应的所述多个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进气口包括与共同的燃烧室连接的第一分支端口和第二分支端口,
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中包括第一水套和第二水套,所述第一水套覆盖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位于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壁面,所述第二水套覆盖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位于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壁面,并且
所述第一水套和所述第二水套在所述第一分支端口与所述第二分支端口之间的区域中一体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水套的覆盖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位于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相反侧的侧面的部分连接,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与所述第二水套的覆盖所述第二分支端口的位于所述第一分支端口的相反侧的侧面的部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一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二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辅助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包括:
第一侧面水套,所述第一侧面水套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在与所述中心轨道面相交的一侧上的第一位置,和
第二侧面水套,所述第二侧面水套与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分开地构成,并且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在与所述中心轨道面相交的另一侧上的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设置成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位于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壁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轨道的截面的至少一个截面中至少覆盖所述进气口的壁面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位于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的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设置成包围所述进气口的全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各自都连接到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各自都连接到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第一侧面水套和所述第二侧面水套的相应竖直方向顶部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辅助流路是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连接到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的相反侧,并且
冷却水排出用流路连接到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轨道面而言的所述气缸体配合面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缸盖,还包括:
辅助流路,所述辅助流路将所述进气口冷却用水套的竖直方向顶部和所述冷却水供给用主流路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缸盖,
其中,所述辅助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水供给用分支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CN201580073318.5A 2015-01-15 2015-11-18 气缸盖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8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5628 2015-01-15
JP2015005628A JP6341100B2 (ja) 2015-01-15 2015-01-15 シリンダヘッド
PCT/JP2015/005761 WO2016113786A1 (en) 2015-01-15 2015-11-18 Cylinder hea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568A true CN107208568A (zh) 2017-09-26
CN107208568B CN107208568B (zh) 2019-06-04

Family

ID=54884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31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08568B (zh) 2015-01-15 2015-11-18 气缸盖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03126A1 (zh)
EP (1) EP3245395A1 (zh)
JP (1) JP6341100B2 (zh)
CN (1) CN107208568B (zh)
WO (1) WO201611378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893A (zh) * 2017-10-10 2019-04-1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盖的冷却套管
CN110284988A (zh) * 2018-03-19 2019-09-27 康明斯公司 用于冷却内燃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2730B2 (ja) 2016-02-24 2018-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中子の組み付け方法
DE102017109185A1 (de) 2017-04-28 2018-10-3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Zylinderkopfgehäus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ylinderkopfgehäuses und Gießkern
CN111936734B (zh) 2017-05-15 2022-12-20 康明斯公司 气缸盖螺栓凸台切口
CN107701323B (zh) * 2017-09-22 2024-03-01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头结构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36810C1 (zh) * 1990-11-19 1991-12-05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De
JPH07189691A (ja) * 1993-12-27 1995-07-28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0213346A (ja) * 1999-01-26 2000-08-02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ウォ―タジャケ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12242A (ja) * 1999-06-25 2001-01-16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2004285952A (ja) * 2003-03-24 2004-10-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US20050039706A1 (en) * 2003-07-16 2005-02-24 Akimasa Yamamoto Cylinder head structure of engine
CN102937054A (zh) * 2012-10-15 2013-02-2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CN103016190A (zh) * 2013-01-05 2013-04-0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用缸盖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US20140238319A1 (en) * 2013-02-26 2014-08-28 Mclaren Automotive Limited Engine coo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6126U (zh) * 1986-03-26 1987-10-03
JP3354519B2 (ja) * 1999-03-31 2002-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4134834B2 (ja) * 2003-07-16 2008-08-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再循環路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JP2010203350A (ja) * 2009-03-04 2010-09-16 Toyota Motor Corp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13133746A (ja) 2011-12-26 2013-07-0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36810C1 (zh) * 1990-11-19 1991-12-05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De
JPH07189691A (ja) * 1993-12-27 1995-07-28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0213346A (ja) * 1999-01-26 2000-08-02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ウォ―タジャケ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12242A (ja) * 1999-06-25 2001-01-16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2004285952A (ja) * 2003-03-24 2004-10-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US20050039706A1 (en) * 2003-07-16 2005-02-24 Akimasa Yamamoto Cylinder head structure of engine
CN102937054A (zh) * 2012-10-15 2013-02-2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CN103016190A (zh) * 2013-01-05 2013-04-0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用缸盖
US20140238319A1 (en) * 2013-02-26 2014-08-28 Mclaren Automotive Limited Engine cooli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893A (zh) * 2017-10-10 2019-04-1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盖的冷却套管
CN109653893B (zh) * 2017-10-10 2021-05-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盖的冷却套管
CN110284988A (zh) * 2018-03-19 2019-09-27 康明斯公司 用于冷却内燃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
CN110284988B (zh) * 2018-03-19 2022-04-01 康明斯公司 用于冷却内燃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30505A (ja) 2016-07-21
US20180003126A1 (en) 2018-01-04
WO2016113786A1 (en) 2016-07-21
EP3245395A1 (en) 2017-11-22
CN107208568B (zh) 2019-06-04
JP6341100B2 (ja) 2018-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8568B (zh) 气缸盖
CN103775233B (zh)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CN103967577B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06922161B (zh) 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
JP2009002265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2009062836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4791305B2 (ja) 水冷式多気筒エンジン
US9784169B2 (en) Two-port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three cylinders
JP5278299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EP1296033B1 (en) Water cooling device of vertical multi-cylinder engine
JPS61175217A (ja) シリンダヘツドの冷却構造
CN103967641B (zh) 供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盖用的冷却结构
CN107002591B (zh) 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
KR20030024541A (ko) 직접분사식 디젤엔진
JPH02221633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1050106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構造
JP3607964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CN106246318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
JP2009047025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S6229758A (ja) 複数吸気ポ−トを有するエンジン
JPS616191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S6161914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S6232271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