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2005A -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2005A
CN107202005A CN201710642009.6A CN201710642009A CN107202005A CN 107202005 A CN107202005 A CN 107202005A CN 201710642009 A CN201710642009 A CN 201710642009A CN 107202005 A CN107202005 A CN 107202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air entry
valve
compression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420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2005B (zh
Inventor
廖四清
曾令华
李傲寒
冯利伟
王小龙
杨宇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420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020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02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2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2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2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22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by means of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22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by means of valves
    • F04B49/24Bypa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2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revers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该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阀控制装置,压缩机具有壳体、第一压缩部和第二压缩部,第一压缩部和第二压缩部分别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通过阀控制装置可使压缩机在最小、中间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在压缩机为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使第二吸气口连通至壳体内部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且将第一吸气口与蒸发器连通,在压缩机为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使第一吸气口连通至壳体内部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且将第二吸气口与蒸发器连通,在压缩机为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使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均与蒸发器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组件,可提高系统能效及舒适性。

Description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装置实现压缩机气缸总排量的变化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变频压缩机,采用变频技术的制冷系统制作成本较高、系统控制比较复杂。
双气缸压缩机虽然效率较高,但常见的双气缸压缩机一般只有两档变容能力,当其工作时,其中一个气缸一直保持压缩的工作状态,另一个气缸既可以工作,亦可以不工作,整个压缩机对制冷装置的工作能力只有两个档次,这种制冷装置在其工作能力切换时,变化幅度比较大,其节能性和舒适性都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可有效提高系统能效,提高舒适性。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压缩机组件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适用于制冷系统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壳体和独立的第一压缩部和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吸气口,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压缩后的气体均排到壳体内部空间再从压缩机排气口排出,所述第一压缩部的排量小于所述第二压缩部的排量;以及阀控制装置,所述阀控制装置设置成通过切换不同的连通状态,从而使所述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口且将来所述第一吸气口选择连通至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口且将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组件,通过采用阀控制装置,使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从而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进而提高系统的节能性和舒适性。
可选地,所述阀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所述压缩机排气管路或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与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所述压缩机排气管路或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与所述第二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通断阀,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通断阀。
可选地,所述阀控制装置包括:第一三通换向阀和第二三通换向阀,所述第一三通换向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相连、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口相连、第三阀口适于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换向阀的第四阀口适于与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相连、第五阀口适于与所述压缩机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口相连、第六阀口适于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吸气口可以有各自对应的储液器,即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有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二吸气口连接有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位于所述阀控制装置与所述的吸气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吸气口也可以有共用储液器,所述共用储液器位于所述阀控制装置与所述政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管路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设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其容积比满足:0.2≤V1/(V1+V2)<0.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制冷系统,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压缩机组件。所述制冷系统为单冷系统或者具有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与上述的压缩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种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系统100,第一压缩部1,第一吸气口11,第二压缩部2,第二吸气口21,壳体3,压缩机排气管路31,蒸发器4,冷凝器5,旁通管路6,第一储液器71,第二储液器72,第三储液器73,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第四通断阀84,第一三通换向阀91,第一阀口911,第二阀口912,第三阀口913,第二三通换向阀92,第四阀口921,第五阀口922,第六阀口9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阀控制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制冷剂回路中起压缩驱动制冷剂的作用,即把制冷剂从低压区抽取来经压缩后送到高压区冷却凝结,通过散热片散发出热量到空气中,制冷剂也从气态变成液态,压力升高。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可以包括壳体3和第一压缩部1以及第二压缩部2,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是彼此独立的,且第一压缩部1具有第一吸气口11,第二压缩部2具有第二吸气口21,压缩机还具有用于排气的压缩机排气管路31,其中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小于第二压缩部2的排量。
阀控制装置可设置成通过切换不同的连通状态,从而使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其中
在压缩机处于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第二吸气口21连通至壳体3内部压力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此时只有第一压缩部1工作,第二压缩部2不工作,压缩机的运行能力最小,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最小。
在压缩机处于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第一吸气口11连通至壳体3内部压力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二吸气口21,此时只有第二压缩部2工作,第一压缩部1不工作,压缩机的运行能力适中,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适中。
在压缩机处于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壳体3内部压力与第一吸气口11、第二吸气口21全部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分别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此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同时工作,压缩机的运行能力最大,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最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通过采用阀控制装置,使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从而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进而提高系统的节能性和舒适性。
简言之,在第一吸气口11或者第二吸气口21连通壳体3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31时,与该吸气口(如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对应的压缩部(如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不工作。此外,第一吸气口11或者第二吸气口21与排气管路31可以直接相连,当然也可以通过下面将会提到的旁通管路6间接连通至壳体3内部。
具体地,在压缩机处于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二吸气口21连通、并将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一吸气口11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也就是说,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而第二压缩部2从压缩机排气管路31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二压缩部2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排量最小。
在压缩机处于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一吸气口11连通、并将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二排气口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二吸气口21,也就是说,第二压缩部2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处于正常压缩状态,而第一压缩部1从压缩机排气管路31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一压缩部1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二压缩部2的排量。
在压缩机处于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一吸气口11、第二吸气口21全部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分别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也就是说,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第二压缩部2也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也处于正常压缩状态,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与第二压缩部2排量的总和,排量最大。
这样,通过控制阀控制装置的不同的连通状态,从而使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能力,控制方便。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压缩机组件还可以包括:旁通管路6,旁通管路6与壳体3内部相连,从而使得旁通管路6为独立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的独立管路,且
在压缩机处于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旁通管路6与第二吸气口21连通、并将旁通管路6与第一吸气口11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也就是说,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而第二压缩部2从壳体3内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二压缩部2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排量最小。
在压缩机处于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旁通管路6与第一吸气口11连通、并将旁通管路6与第二排气口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输出至第二吸气口21,也就是说,第二压缩部2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处于正常压缩状态,而第一压缩部1从壳体3内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一压缩部1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二压缩部2的排量。
在压缩机处于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阀控制装置将旁通管路6与第一吸气口11、第二吸气口21全部隔断且将来自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的冷媒分别输出至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也就是说,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第二压缩部2也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也处于正常压缩状态,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与第二压缩部2排量的总和,排量最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阀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和第四通断阀84,进一步地,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一吸气口11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81,由此第一通断阀81可控制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一吸气口11的隔断与连通,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二吸气口21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82,由此第二通断阀82可控制压缩机排气管路31与第二吸气口21的隔断与连通,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之间设置有第三通断阀83,由此第三通断阀83可控制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的连通与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与第二吸气口21之间设置有第四通断阀84,由此第四通断阀84可控制蒸发器4与第二吸气口21的连通与隔断,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这样,通过四个通断阀控制压缩机排气管路31和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之间的连通和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功能,控制方便,操作简单,且变化幅度不至于过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阀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通断阀81、第二通断阀82、第三通断阀83和第四通断阀84,旁通管路6与第一吸气口11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81,由此第一通断阀81可控制壳体3内部与第一吸气口11的隔断与连通,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旁通管路6与第二吸气口21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82,由此第二通断阀82可控制壳体3内部与第二吸气口21的隔断与连通,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之间设置有第三通断阀83,由此第三通断阀83可控制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的连通与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与第二吸气口21之间设置有第四通断阀84,由此第四通断阀84可控制蒸发器4与第二吸气口21的连通与隔断,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这样,通过四个通断阀控制壳体3内部和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之间的连通和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功能,控制方便,操作简单,且变化幅度不至于过大。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如图4-图5所示,阀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一三通换向阀91和第二三通换向阀92,其中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适于与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相连、第二阀口912适于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相连、第三阀口913适于与第一吸气口11相连,由此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91可控制第一吸气口11是与蒸发器4相连,还是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相连,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四阀口921适于与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相连、第五阀口922适于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相连、第六阀口923适于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由此通过第二三通换向阀92可控制第二吸气口21是与蒸发器4相连,还是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相连,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具体地,在压缩机处于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二阀口912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四阀口921关闭,第五阀口922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工作状态;第二压缩部2从压缩机排气管路31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二压缩部2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排量最小。
在压缩机处于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二阀口912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一阀口911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五阀口922关闭,第四阀口921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二压缩部2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处于正常压缩工作状态;第一压缩部1从压缩机排气管路31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一压缩部1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二压缩部2的排量,排量居中。
在压缩机处于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二阀口912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五阀口922关闭,第四阀口921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第二压缩部2也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也处于正常压缩状态,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与第二压缩部2排量的总和,排量最大。
这样,通过两个三通换向阀控制压缩机排气管路31和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之间的连通和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功能,控制方便,操作简单,且变化幅度不至于过大。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阀控制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三通换向阀91和第二三通换向阀92,其中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适于与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相连、第二阀口912适于与旁通管路6相连、第三阀口913适于与第一吸气口11相连,由此通过第一三通换向阀91可控制第一吸气口11是与蒸发器4相连,还是与壳体3内部相连,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四阀口921适于与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相连、第五阀口922适于与旁通管路6相连、第六阀口923适于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由此通过第二三通换向阀92可控制第二吸气口21是与蒸发器4相连,还是与压缩机排气管路31相连,从而控制第二压缩部2的压缩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状态。
具体地,在压缩机处于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二阀口912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四阀口921关闭,第五阀口922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工作状态;第二压缩部2从壳体3内部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二压缩部2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排量最小。
在压缩机处于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二阀口912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一阀口911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五阀口922关闭,第四阀口921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二压缩部2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处于正常压缩工作状态;第一压缩部1从壳体3内部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压缩机排气管路31,这样第一压缩部1对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没有影响,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二压缩部2的排量,排量居中。
在压缩机处于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换向阀91的第一阀口911和第三阀口913打开,第二阀口912关闭,同时,将第二三通换向阀92的第五阀口922关闭,第四阀口921和第六阀口923打开,使得第一压缩部1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一压缩部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第二压缩部2也从蒸发器4进行吸气,并把气体排出至冷凝器5,此时第二压缩部2也处于正常压缩状态,此时制冷系统100的总排量等于第一压缩部1的排量与第二压缩部2排量的总和,排量最大。
这样,通过两个三通换向阀控制壳体3内部和蒸发器4与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21之间的连通和隔断,从而控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功能,控制方便,操作简单,且变化幅度不至于过大。
同时,用两个三通换向阀替代四个通断阀,可有效节省压缩机组件的装配工时,减少制冷系统100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减轻其重量。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控制装置还可以是四通阀,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还可以包括储液器,储液器在制冷系统100中可起到储存制冷剂液体,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吸气腔(如第一压缩部1何第二压缩部2),击穿吸气阀片而造成压缩机损坏的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储液器可以包括第一储液器71和第二储液器72,其中第一储液器71可以与第一吸气口11相连,第二储液器72可以与第二吸气口21相连,第一储液器71和第二储液器72均位于阀控制装置的下游侧,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制冷剂的分离、过滤等。
再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图6所示,储液器也可以只有一个,即共用储液器,共用储液器位于阀控制装置的上游侧,且共用储液器适于与制冷系统100的蒸发器4相连,从而使得从蒸发器4流出的低压制冷剂更好地进入共用储液器,且共用储液器的使用可减少储液器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轻制冷系统100的质量,节省压缩机组件的装配工时。
可选地,如图1-图6所示,第一压缩部1可以位于第二压缩部2的下方,并且设第一压缩腔的容积为V1,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其容积比满足:0.20≤V1/(V1+V2)≤0.50,此时第一压缩部1和第二压缩部2可以达到较好的压缩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组件,通过采用阀控制装置,使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从而实现压缩机的三档变容,进而提高系统的节能性和舒适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100,该制冷系统100包括上述的压缩机组件,从而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性能可靠等优点。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既可以为单冷系统,也可以为具有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的制冷系统1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适用于制冷系统中,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壳体和独立的第一压缩部和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一压缩部和第二压缩部压缩后的气体均排到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所述第一压缩部的排量小于所述第二压缩部的排量;
阀控制装置,所述阀控制装置设置成通过切换选择不同的连通状态,从而使所述压缩机在最小运行能力模式、中间运行能力模式和最大运行能力模式间切换工作,
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最小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且将所述第一吸气口选择连通至蒸发器出口,
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中间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且将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蒸发器出口,
在所述压缩机处于所述最大运行能力模式时,所述阀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吸气口选择连通至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第三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所述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所述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通断阀,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通断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三通换向阀和第二三通换向阀,所述第一三通换向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相连、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相连、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
所述第二三通换向阀的第四阀口与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相连、第五阀口与所述压缩机壳体内部空间或压缩机排气管路相连、第六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有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二吸气口连接有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和所述第二储液器位于所述阀控制装置与吸气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共用储液器,所述共用储液器位于所述阀控制装置与所述蒸发器出口之间的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容积为V1,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容积为V2,其容积比满足:0.2≤V1/(V1+V2)<0.5。
7.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组件,所述制冷系统为单冷系统或者具有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的制冷系统。
CN201710642009.6A 2017-07-31 2017-07-31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1072020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2009.6A CN107202005B (zh) 2017-07-31 2017-07-31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2009.6A CN107202005B (zh) 2017-07-31 2017-07-31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2005A true CN107202005A (zh) 2017-09-26
CN107202005B CN107202005B (zh) 2019-02-05

Family

ID=59912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2009.6A Active CN107202005B (zh) 2017-07-31 2017-07-31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020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09812A (zh) * 2018-09-12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及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0064Y (zh) * 2001-12-31 2003-01-0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采用高压平衡式起动的高背压双压缩机制冷装置
CN1811290A (zh) * 2005-01-27 2006-08-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变容量空调
JP200715523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178026A (ja) * 2005-12-27 2007-07-1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6705473A (zh) * 2015-08-17 2017-05-2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CN106885389A (zh) * 2017-03-24 2017-06-23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207004783U (zh) * 2017-07-31 2018-02-1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0064Y (zh) * 2001-12-31 2003-01-0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采用高压平衡式起动的高背压双压缩机制冷装置
CN1811290A (zh) * 2005-01-27 2006-08-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变容量空调
JP2007155230A (ja) * 2005-12-06 2007-06-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178026A (ja) * 2005-12-27 2007-07-1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6705473A (zh) * 2015-08-17 2017-05-2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CN106885389A (zh) * 2017-03-24 2017-06-23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
CN207004783U (zh) * 2017-07-31 2018-02-13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09812A (zh) * 2018-09-12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及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2005B (zh) 2019-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56859U (zh)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CN202851355U (zh) 可单双级互换的双缸压缩机
CN104728109A (zh) 空调系统及其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CN104454528A (zh)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JP6301101B2 (ja) 2段圧縮サイクル
CN104454544B (zh)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1878402A (zh) 冷冻装置
CN107842486A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8507207A (zh) 一种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7004783U (zh)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07777131U (zh) 压缩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4034100A (zh) 闪蒸器及具有该闪蒸器的空调系统
JP2007218565A (ja) 冷凍装置
CN107202005B (zh) 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8007004A (zh) 制冷装置
CN107989768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
CN102588285A (zh)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04533790A (zh)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1169291A (zh)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CN207454270U (zh) 压缩机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7806717A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07816816B (zh) 制冷装置
CN203964476U (zh) 闪蒸器及具有该闪蒸器的空调系统
CN207455941U (zh) 制冷装置
WO2020019608A1 (zh)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