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2522A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92522A CN107192522A CN201610147376.4A CN201610147376A CN107192522A CN 107192522 A CN107192522 A CN 107192522A CN 201610147376 A CN201610147376 A CN 201610147376A CN 107192522 A CN107192522 A CN 1071925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ors
- boost motor
- vibrator
- exciting
-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及其他多分支结构的模态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以梁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激振布置方法的不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准备试验设备、进行横向模态试验、进行扭转模态试验和进行纵向模态试验的步骤。采用本发明设计的新一代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可以获取全箭空间组合模态,包含芯级弯曲助推刚体摆动模态、芯级与助推器弯曲组合模态、芯级扭转助推弯曲模态、纵向模态等。利用该激振布置方法进行了某型号大型运载火箭全箭模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设计的激振布置方式有效,满足试验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及其他多分支结构的模态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载人登月工程和空间站建设等需求日益紧迫,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运载火箭不能满足新的需求,我国研制了新一代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实现了极大提升,可以满足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建设的要求,但是新一代火箭的直径和结构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芯级直径由原来的3.35米增大到5米,助推器直径由原来的2.25米增大到3.35米,芯级和助推器的高度也增加很多,单个助推器的规模就和以往整个火箭相当,由于助推器柔性增加,火箭芯级和四个助推器形成了一个具有五个弹性分支的组合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新研制火箭在首飞前必须开展全箭模态试验,该试验为火箭动力学模型修正、控制系统设计及载荷设计提供重要参数,关系到火箭飞行的成败,在模态试验中需要在箭体关键位置布置多台激振器进行激励,使火箭产生共振然后测量火箭关键点的振动响应,将激振力和振动响应数据进行参数后处理获取模态参数。
复杂的结构形式和庞大的规模给新一代火箭的全箭模态试验带来了极大挑战,在以往火箭的模态试验中只需将箭体简化为一个梁结构,激振布置比较简单,一般在箭体上中下位置各布置激振点即可,然后通过调节激振相位获取相关梁模态。但是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模态试验中有五个并行分支结构,每个分支都表现出独立的梁模型的特征,多个分支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空间组合模态特征,激振布置的难度加大很多需要兼顾每个分支(芯级和四个助推器),并且还需要考虑分支间不同的相位关系。通过调研国内外资料没有找到公开发表的关于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以梁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激振布置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较高效率的激起火箭的主要模态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准备试验设备。
先将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自由悬挂,将多个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芯级、Ⅰ助推器、Ⅱ助推器、Ⅲ助推器和Ⅳ助推器上。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通过电缆连接。随后开始安装激振器,箭体尾部的激振器均采用固定安装方式,箭体中部和上部采用悬挂方式。激振器和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之间通过激振杆和力传感器连接,然后将激振器上的激振控制电缆连接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与模态控制采集系统连接。
第二步:进行横向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20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头部外壁上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沿芯级的轴线对称,3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在芯级中部的外壁上分别安装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沿芯级的轴线对称,4号激振器与1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5号激振器与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在芯级后过渡段的外壁上分别安装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6号激振器与7号激振器沿芯级的轴线对称,8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6号激振器与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7号激振器与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8号激振器与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将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Ⅲ助推器、Ⅱ助推器和Ⅳ助推器中部的外壁上。9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的前方,10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的后方,11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的右方,12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的左方。将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Ⅰ助推器、Ⅲ助推器和Ⅳ助推器的外壁上。13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左方,14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的右方,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5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的前方,16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的左方,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7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的后方,18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的左方,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9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的后方,20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的左方,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横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芯级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9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Ⅰ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1号激振器、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Ⅱ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0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Ⅲ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2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Ⅳ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
激振器之间的激振相位需根据激振点处的模态振型确定,以某个激振点为参考点,相位设为0度,如果激振点的振动方向和参考点一致则激振相位为0度,反之激振相位为180度。每个激振力的量级要根据激振点处模态振型的比例关系确定,振型越大对应的激振力也应越大。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空间组合模态参数。
横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20台激振器。
第三步:进行扭转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头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Ⅳ助推器、Ⅰ助推器和Ⅲ助推器中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的右方。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扭转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沿芯级外壁圆周的切线方向,2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与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相反,3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Ⅱ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Ⅳ助推器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5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Ⅰ助推器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Ⅲ助推器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扭转模态参数。
扭转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第四步:进行纵向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的尾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Ⅲ助推器、Ⅳ助推器和Ⅱ助推器尾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的右方。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纵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垂直于箭体长度方向。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纵向模态参数。
纵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如上所述的第二步中,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8号激振器、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如上所述的第三步中,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
如上所述的第四步中,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包括准备试验设备、进行横向模态试验、进行扭转模态试验和进行纵向模态试验的步骤。采用本发明设计的新一代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可以获取全箭空间组合模态,包含芯级弯曲助推刚体摆动模态、芯级与助推器弯曲组合模态、芯级扭转助推弯曲模态、纵向模态等。利用该激振布置方法进行了某型号大型运载火箭全箭模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设计的激振布置方式有效,满足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新一代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新一代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横向激振的激振器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横向激振加载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扭转激振的激振器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扭转激振加载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纵向激振的激振器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的纵向激振加载示意图。
其中:1.芯级,2.Ⅰ助推器,3.Ⅱ助推器,4.Ⅲ助推器,5.Ⅳ助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一种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准备试验设备。
先将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自由悬挂,将多个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芯级1、Ⅰ助推器2、Ⅱ助推器3、Ⅲ助推器4和Ⅳ助推器5上。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通过电缆连接。随后开始安装激振器,由于本次试验频率较低,因此箭体尾部的激振器均采用固定安装方式,箭体中部和上部采用悬挂方式。激振器和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之间通过激振杆和力传感器连接,然后将激振器上的激振控制电缆连接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与模态控制采集系统连接。
第二步:进行横向模态试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20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头部外壁上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3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在芯级1中部的外壁上分别安装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4号激振器与1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5号激振器与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在芯级1后过渡段的外壁上分别安装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6号激振器与7号激振器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8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6号激振器与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7号激振器与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8号激振器与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将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Ⅱ助推器3和Ⅳ助推器5中部的外壁上。9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前方,10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后方,11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右方,12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左方。将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3、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和Ⅳ助推器5的外壁上。13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3左方,14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3的右方,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5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2的前方,16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2的左方,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7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4的后方,18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4的左方,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9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5的后方,20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5的左方,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8号激振器、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横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芯级1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9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Ⅰ助推器2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1号激振器、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Ⅱ助推器3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0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Ⅲ助推器4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2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Ⅳ助推器5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
激振器之间的激振相位需根据激振点处的模态振型确定,以某个激振点为参考点,相位设为0度,如果激振点的振动方向和参考点一致则激振相位为0度,反之激振相位为180度。每个激振力的量级要根据激振点处模态振型的比例关系确定,振型越大对应的激振力也应越大。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空间组合模态参数。
横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20台激振器。
第三步:进行扭转模态试验。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头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3、Ⅳ助推器5、Ⅰ助推器2和Ⅲ助推器4中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右方。上述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扭转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沿芯级1外壁圆周的切线方向,2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与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相反,3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Ⅱ助推器3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Ⅳ助推器5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5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Ⅰ助推器2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Ⅲ助推器4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扭转模态参数。
扭转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第四步:进行纵向模态试验。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的尾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Ⅳ助推器5和Ⅱ助推器3尾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右方。上述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纵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垂直于箭体长度方向。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纵向模态参数。
纵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上述试验完成后撤收所有设备,完成试验。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法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Claims (4)
1.一种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准备试验设备。
先将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自由悬挂,将多个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芯级(1)、Ⅰ助推器(2)、Ⅱ助推器(3)、Ⅲ助推器(4)和Ⅳ助推器(5)上。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通过电缆连接。随后开始安装激振器,箭体尾部的激振器均采用固定安装方式,箭体中部和上部采用悬挂方式。激振器和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之间通过激振杆和力传感器连接,然后将激振器上的激振控制电缆连接到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与模态控制采集系统连接。
第二步:进行横向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20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头部外壁上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和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3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在芯级(1)中部的外壁上分别安装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和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4号激振器与1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5号激振器与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在芯级(1)后过渡段的外壁上分别安装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其中6号激振器与7号激振器沿芯级(1)的轴线对称,8号激振器位于前述两个激振器之间圆弧的中点上。6号激振器与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7号激振器与5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8号激振器与3号激振器位于同一轴线上。将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Ⅱ助推器(3)和Ⅳ助推器(5)中部的外壁上。9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前方,10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后方,11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右方,12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左方。将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3)、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和Ⅳ助推器(5)的外壁上。13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3)左方,14号激振器位于Ⅱ助推器(3)的右方,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5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2)的前方,16号激振器位于Ⅰ助推器(2)的左方,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7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4)的后方,18号激振器位于Ⅲ助推器(4)的左方,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19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5)的后方,20号激振器位于Ⅳ助推器(5)的左方,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横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和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芯级(1)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9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和1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Ⅰ助推器(2)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1号激振器、13号激振器和1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Ⅱ助推器(3)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0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和18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Ⅲ助推器(4)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12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均朝向Ⅳ助推器(5)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
激振器之间的激振相位需根据激振点处的模态振型确定,以某个激振点为参考点,相位设为0度,如果激振点的振动方向和参考点一致则激振相位为0度,反之激振相位为180度。每个激振力的量级要根据激振点处模态振型的比例关系确定,振型越大对应的激振力也应越大。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空间组合模态参数。
横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20台激振器。
第三步:进行扭转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头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Ⅱ助推器(3)、Ⅳ助推器(5)、Ⅰ助推器(2)和Ⅲ助推器(4)中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右方。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扭转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沿芯级(1)外壁圆周的切线方向,2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与1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相反,3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Ⅱ助推器(3)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4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Ⅳ助推器(5)的轴线并与轴线垂直,5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Ⅰ助推器(2)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6号激振器的激振方向朝向Ⅲ助推器(4)的轴线方向并与轴线垂直。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通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扭转模态参数。
扭转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第四步:进行纵向模态试验。
在箭体的指定位置布置6台激振器,具体位置为:在芯级(1)的尾部外壁沿轴线对称位置分别安装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1号激振器和2号激振器位于同一圆周上。将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和6号激振器分别安装在Ⅰ助推器(2)、Ⅲ助推器(4)、Ⅳ助推器(5)和Ⅱ助推器(3)尾部的外壁上。3号激振器安装在Ⅰ助推器(2)的前方,4号激振器安装在Ⅲ助推器(4)的后方,5号激振器安装在Ⅳ助推器(5)的左方,6号激振器安装在Ⅱ助推器(3)的右方。
系统调试好后进行纵向激振,各激振器的激振加载方向为垂直于箭体长度方向。
各个激振器的相位和激振力设置原则与第二步相同;过正弦调谐方法获取纵向模态参数。
纵向激振完成后,拆除全部6台激振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步中,1号激振器、2号激振器、3号激振器、4号激振器、5号激振器、6号激振器、7号激振器、8号激振器、9号激振器、10号激振器、11号激振器和12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13号激振器、14号激振器、15号激振器、16号激振器、17号激振器、18号激振器、19号激振器和20号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步中,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悬吊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步中,6台激振器的安装均采用固支方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47376.4A CN107192522B (zh) | 2016-03-15 | 2016-03-15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47376.4A CN107192522B (zh) | 2016-03-15 | 2016-03-15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92522A true CN107192522A (zh) | 2017-09-22 |
CN107192522B CN107192522B (zh) | 2020-02-21 |
Family
ID=59871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4737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92522B (zh) | 2016-03-15 | 2016-03-15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9252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9206A (zh) * | 2018-03-28 | 2018-09-11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一种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复合振动成分试验系统 |
CN110399692A (zh) * | 2019-07-31 | 2019-11-01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型捆绑火箭的模态筛选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89947A2 (en) * | 2011-11-02 | 2013-05-08 | The Boeing Company |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 system |
CN103455646A (zh) * | 2012-05-31 | 2013-12-18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主捆绑连接结构动力学模拟方法 |
CN204008049U (zh) * | 2014-06-19 | 2014-12-10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振动塔升降平台增补台 |
CN204008166U (zh) * | 2014-06-19 | 2014-12-10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用于大型运载火箭全箭试验的悬臂操作平台 |
CN104359694A (zh) * | 2014-11-06 | 2015-02-18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液体火箭系统级试车工作模态及工作变形试验方法 |
-
2016
- 2016-03-15 CN CN201610147376.4A patent/CN1071925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89947A2 (en) * | 2011-11-02 | 2013-05-08 | The Boeing Company |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 system |
CN103455646A (zh) * | 2012-05-31 | 2013-12-18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主捆绑连接结构动力学模拟方法 |
CN204008049U (zh) * | 2014-06-19 | 2014-12-10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振动塔升降平台增补台 |
CN204008166U (zh) * | 2014-06-19 | 2014-12-10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用于大型运载火箭全箭试验的悬臂操作平台 |
CN104359694A (zh) * | 2014-11-06 | 2015-02-18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液体火箭系统级试车工作模态及工作变形试验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于海昌 等: "大型捆绑火箭模态试验/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
潘忠文 等: "基于梁模型的火箭纵横扭一体化建模技术", 《宇航学报》 * |
王建民 等: "捆绑火箭全箭动力学特性研究", 《宇航学报》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9206A (zh) * | 2018-03-28 | 2018-09-11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一种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复合振动成分试验系统 |
CN110399692A (zh) * | 2019-07-31 | 2019-11-01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型捆绑火箭的模态筛选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92522B (zh) | 2020-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76193A (zh) | 地面振动试验以及重量和平衡测量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5059568A (zh) | 双超卫星八杆六自由度卫星平台及其解耦控制方法 | |
CN103940589B (zh) | 一种真空容器内光学检测架的隔振机构 | |
CN105510057B (zh) | 一种自由状态下车轮力传递函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 |
CN105149199A (zh) | 在航天器动力学离心状态下使用的电磁振动台 | |
CN105204541B (zh) | 一种高精度的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 | |
CN107192522A (zh)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空间组合模态激振布置方法 | |
CN106768771A (zh) | 一种振动试验装置 | |
CN104102216A (zh) | 一种基于过程的小卫星控制系统仿真与测试一体化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0884682A (zh) | 一种直升机振动主动控制多向减振效率地面试验系统 | |
CN108897239A (zh) | 一种航天器两级姿态控制模拟系统 | |
CN106838109B (zh) | 基于主动质量平衡和回转仪平衡的三向隔震装置 | |
CN106527178B (zh) | 一种超大尺度柔性航天器地面物理仿真试验系统 | |
CN115034106A (zh) | 一种结合vfife和fem的索-梁-塔耦合振动数值模拟方法 | |
CN104260802B (zh) | 一种纵置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方法及系统 | |
CN107291988A (zh) | 一种动量轮安装界面等效激励力获取方法 | |
CN107702874A (zh) | 大直径捆绑式运载火箭模态试验测点布置及优化方法 | |
CN107966266A (zh) | 一种强迫动导数天平动态校正器 | |
CN104773305A (zh) | 一种非对称式飞机燃油系统模拟试验台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 |
CN114813002B (zh) | 一种大型飞机地面振动模态测试方法 | |
CN107255480B (zh) | 用于运载火箭的轻型分腔式高强度的光纤惯组 | |
CN104408216B (zh) | 一种管道减振的优化方法 | |
CN206583592U (zh) | 一种振动试验装置 | |
CN108168917A (zh) | 用于测试转向架构架承载能力的加载装置及测试系统 | |
CN111310276B (zh) | 车辆模态设计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