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0379A -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0379A
CN107120379A CN201710058372.3A CN201710058372A CN107120379A CN 107120379 A CN107120379 A CN 107120379A CN 201710058372 A CN201710058372 A CN 201710058372A CN 107120379 A CN107120379 A CN 107120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connecting portion
rake
piston body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83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20379B (zh
Inventor
瀬能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20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0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20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0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2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the annular discs being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压缓冲装置(1)包括:第一气缸(11),其存储油;活塞体(30),其形成压缩侧油路(311),油根据活塞杆(21)在第一气缸(11)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流经该压缩侧油路(311);以及压缩侧阻尼阀(41),其打开和关闭活塞体(30)的压缩侧油路(311)。这里,活塞体(30)包括:第一外圆形部(33),其环状地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突起,压缩侧阻尼阀(41)与其接触;以及环形突起部(38),其在轴向方向上朝与第一外圆形部(31)相对的一侧突起,其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且其包括形成在环形突起部(38)的径向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处的朝轴向方向倾斜的第一内倾斜部(38T1)。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和一种流路形成构件。
背景技术
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流路形成部(流路形成构件),使流体根据杆相对于气缸的移动而流动的流路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内。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活塞的技术,在该活塞内,圆盘形叶阀层叠在一侧,该活塞包括座面和支脚部,座面设置在一侧、用于使圆盘形叶阀坐于其上,支脚部沿圆周方向垂直地设置在另一侧的外圆周处。这里,支撑部沿圆周方向设置在座面的外圆周处,支脚部一端的内圆周侧形成有空腔,使得活塞在轴向方向上堆叠时支脚部与支撑部接触而不与座面接触。
引用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14-152812号公报
当制作流路形成部(流路形成构件)时,可将多个流路形成部堆叠在一起。这里,由于流路形成部之间的接触,流路形成部处有可能发生磨损。流路形成部的某些部分是特别要求不能被磨损的。因此,例如,如果在抑制该部分处的磨损的同时能将流路形成部堆叠在一起,那么就便于流路形成部的制作。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流路形成部具有通过(例如)使用模塑工艺而易于制作的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便于制作压力缓冲装置内的流路形成部。
鉴于上文所述,本发明的压力缓冲装置包括:气缸,其存储流体;流路形成部,其形成流路,流体根据杆在气缸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流经该流路;以及打开-关闭部,其打开和关闭流路形成部的流路。这里,流路形成部包括:第一突起部,其环状地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突起,打开-关闭部与第一突起部接触;以及第二突起部,其在轴向方向上朝与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一侧突起,第二突起部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侧,且其包括形成在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且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本发明,便于制作压力缓冲装置内的流路形成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活塞体的俯视图,图2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活塞体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活塞体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活塞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A和5B是示出多个活塞体堆叠在一起的状态的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活塞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根据第四修改例的活塞体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液压缓冲装置
11 第一气缸(气缸的示例)
21 活塞杆(杆的示例)
30 活塞体(流路形成部和流路形成构件的示例)
33 第一外圆形部(第一突起部的示例)
38 环形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示例)
38T1 第一内倾斜部(倾斜部的示例)
41 压缩侧阻尼阀(打开-关闭部的示例)
51 膨胀侧阻尼阀
311 压缩侧油路(流路的示例)
312 膨胀侧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液压缓冲装置1的纵向方向称为“轴向方向”。在轴向方向上,液压缓冲装置1的下侧和上侧分别称为“第一侧”和“第二侧”。进一步地,液压缓冲装置1的横向方向称为“径向方向”。在径向方向上,朝向中心轴的一侧和远离中心轴的一侧分别称为“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
首先,将对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的示例)的构造进行描述。
液压缓冲装置1包括:第一气缸11(气缸的示例),其存储油(流体的示例);以及第二气缸12,其设置在第一气缸11的径向外侧。液压缓冲装置1包括:活塞杆21(杆的示例),其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活塞部100,其设置在活塞杆21的第一侧、在第一气缸内移动;以及底阀部60,其设置在第一气缸11的第一侧上。
活塞部100包括活塞体30(流路形成部的示例)和压缩侧阻尼阀41(打开-关闭部的示例),压缩侧油路311(流路的示例)形成在活塞体30内以使油根据活塞杆21在第一气缸11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流经其中,压缩侧阻尼阀41打开和关闭压缩侧油路311。活塞体30包括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突起部的示例),其环状地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突起,压缩侧阻尼阀41与第一外圆形部33接触;以及环形突起部38(第二突起部的示例),其在轴向方向上朝与第一外圆形部33相对的一侧突起,环形突起部38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第一外圆形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而向轴向方向倾斜的第一内倾斜部38T1(倾斜部的示例)形成在环形突起部38的在径向内侧上的至少一部分处。
在下文中,将对上文所述的配置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气缸11形成为圆柱形。第二气缸12与第一气缸11同轴、形成为圆柱形。为圆柱形空间的存储腔室R形成在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之间。油存储在存储腔室R内,而气体在第二侧注入存储腔室R内。
关于活塞杆21,其在第一侧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气缸11的内部,其在第二侧的剩余部分暴露于第一气缸11的外部。活塞部100设置在活塞杆21在第一侧的一端处。
活塞部100根据活塞杆21的移动而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活塞部100包括具有在轴向方向上贯穿的多个油路的活塞体30、设置在活塞体30的第二侧的压缩侧阻尼阀41、以及设置在活塞体30的第一侧的膨胀侧阻尼阀51。
活塞部100将第一气缸11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油室1和第二油室Y2,第一油室Y1为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空间,第二油室Y2为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空间。
底阀部60设置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在第一侧的一端处,从而将存储腔室R和第一油室Y1分隔开。底阀部60根据活塞部10的移动来控制存储腔室R和第一油室Y1之间的油的流动。
下面,将对活塞体30进行描述。
图2A是从第二侧观看的活塞体30的俯视图,图2B是从第一侧观看的活塞体30的仰视图。图3是活塞体30的剖视图。在图3中,同样示出了活塞杆21、压缩侧阻尼阀41和膨胀侧阻尼阀51。图4是活塞体30的局部剖视图。
[活塞体30的配置]
活塞体30包括形成在径向内侧的通孔30H、形成在通孔30H的径向外侧的压缩侧油路311、以及形成在通孔30H的径向外侧的膨胀侧油路312。活塞体30在第二侧包括第一内圆形部32、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倾斜部34、以及外端部35。
进一步地,活塞体30在第一侧包括第二内圆形部36、第二外圆形部37、以及环形突出部38。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体30通过(例如)将金属粉末填入模具中并烧结填入的金属粉末而形成。
通孔30H形成在活塞体30的轴向方向上。活塞体杆21插入通孔30H内。
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冲程中,压缩侧油路311使油能够在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之间流动。压缩侧油路311在圆周方向上大致等间距地设置在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八个位置)处。
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膨胀冲程中,膨胀侧油路312使油能够在第二油室Y2和第一油室Y1之间流动。膨胀侧油路312在圆周方向上大致等间距地设置在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八个位置)处。
第一内圆形部32在通孔30H的外圆周处大致形成为环形。第一内圆形部32从形成在第二侧的第一端面30A朝轴向方向上的第二侧突起。第一内圆形部32与压缩侧阻尼阀41的径向内侧接触。
第一外圆形部33在压缩侧油路311的径向外侧大致形成为环形。第一外圆形部33从第一端面30A朝轴向方向上的第二侧突起。这里,第一外圆形部33的突起高度略高于第一内圆形部32的突起高度。
第一外圆形部33沿大致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面形成。第一外圆形部33在活塞体30的第二侧最突出。第一外圆形部33与压缩侧阻尼阀41的径向外侧接触。这里,第一外圆形部33的在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圆形端部33E。
第一倾斜部34与第一外圆形部33和外端部35连接、设置成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外端部35设置成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大致与轴向方向垂直的面。
第二内圆形部36在通孔30H的外圆周处大致形成为环形。第二内圆形部36从形成在第一侧的第二端面30B朝轴向方向上的第一侧突起。第二内圆形部36与膨胀侧阻尼阀51的径向内侧接触。
第二外圆形部37大致形成为环形。第二外圆形部37在膨胀侧油路312的径向外侧和压缩侧油路311的径向内侧形成于第一侧。第二外圆形部37从第二端面30B朝轴向方向上的第一侧突起。这里,第二外圆形部37的突起高度略高于第二内圆形部36的突起高度。第二外圆形部37朝膨胀侧阻尼阀51突起以形成与膨胀侧阻尼阀51的径向外侧接触的部分。
下面,将对环形突起部38进行详细描述。
这里,与轴向方向垂直、穿过第二外圆形部37的直线称为第一假想线F1。与活塞体30的轴向方向平行、穿过第一外圆形部33的圆形端部33E的直线称为第二假想线F2。第一假想线F1和第二假想线F2相交的点称为交点A。与活塞体30的轴向方向平行、穿过第一倾斜部34的倾斜端部34E的线称为第三假想线F3。
环形突起部38设置在活塞体30的径向外侧、大致形成为环形。环形突起部38在轴向方向上比第二外圆形部37突出许多。即,环形突起部38从第一假想线F1朝第一侧突起。环形突起部38包括设置在径向内侧处的内圆周部381和设置在第一侧的端部382。
内圆周部381包括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的第一内倾斜部38T1。第一内倾斜部38T1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1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一内倾斜部38T1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
从交点A至端部382之间形成有第一内倾斜部38T1。即,在径向内侧,环形突起部38仅由第一内倾斜部38T1形成。第一内倾斜部38T1设置在第一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
端部382在径向内侧与内圆周部381连接,形成为与轴向方向垂直的面。内圆周部381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部(即,第一内倾斜部38T1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位置)称为连接部38J。
下面,将对第一外圆形部33和环形突起部3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连接部38J位于第二假象线F2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进一步地,连接部38J位于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
[压缩侧阻尼阀41和膨胀侧阻尼阀51的配置]
如图3所示,压缩侧阻尼阀41为(例如)金属制圆盘形板。压缩侧阻尼阀41在径向内侧具有供活塞杆21穿过的开口41H。压缩侧阻尼阀41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外圆形部33大的直径。压缩侧阻尼阀41覆盖压缩侧油路311的第二侧并且持续打开膨胀侧油路312的第二侧。
膨胀侧阻尼阀51为(例如)金属制圆盘形板。膨胀侧阻尼阀51在径向内侧具有供活塞杆21穿过的开口51H。膨胀侧阻尼阀51形成为具有比第二外圆形部37大的直径。膨胀侧阻尼阀51关闭膨胀侧油路312的第一侧并且持续打开压缩侧油路311的第一侧。
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运作如下:
例如,当活塞杆21相对于第一气缸11朝第一侧移动时,活塞部100压缩第一油室Y1内的油并朝第一侧移动。第一油室Y1内的油打开压缩侧阻尼阀41并流经压缩侧油路311,且流入第二油室Y2。
相反地,当活塞杆21相对于第一气缸11朝第二侧移动时,活塞部100压缩第二油室Y2内的油并朝第二侧移动。第二油室Y2内的油打开膨胀侧阻尼阀51并流经膨胀侧油路312,且流入第一油室Y1。
因此,液压缓冲装置1根据活塞部100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
下面,将描述,例如在制作过程中,多个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从而使其在径向方向上位置匹配的情形。
图5A和图5B是示出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的状态的视图。图5A是堆叠在一起的活塞体30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中所示的区域Vb的放大视图。
这里,置于第一侧的活塞体30称为第一侧活塞体301,置于第二侧的活塞体30称为第二侧活塞体302。
第二侧活塞体302的环形突起部38的端部382面向第一侧活塞体301的外端部35。
第二侧活塞体302的连接部38J设置在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内侧。因而,第二侧活塞体302的环形突起部38不与第一侧活塞体301的第一外圆形部33接触。与压缩侧阻尼阀41接触的第一外圆形部33对阻尼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环形突起部38与第一外圆形部33的接触被抑制。
进一步地,第二侧活塞体302的连接部38J设置在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因而,第二侧活塞体302的环形突起部38同样不与第一侧活塞体301的第一倾斜部34接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即使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活塞体30的磨损也会被抑制。
在本实施例的活塞体30中,第一内倾斜部38T1设置在例如环形突起部38处。因而,当例如通过模塑形成活塞体30时,作为活塞体30的模体易于从模具中弹出。因此,本实施例的活塞体30形成为易于制作的形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活塞体30中,由于环形突起部38的内圆周部381形成为倾斜状,所以,例如与阶梯状相比,可释放应力以提供强度方面的优势。
<第一修改例>
图6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体30的局部剖视图。
在第一修改例的活塞体30中,内圆周部381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形状。在下文中,将对第一修改例的内圆周部381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
内圆周部381包括第一直线部38S1和第二内倾斜部38T2。第一直线部38S1沿轴向方向大致形成为直线形状。第一直线部38S1的第二侧端位于交点A处,其第一侧端位于比环形突起部38的在轴向方向的中心更接近交点A的位置处。进一步地,第一直线部38S1比第二内倾斜部38T2短。
第二内倾斜部38T2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第二内倾斜部38T2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2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二内倾斜部38T2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
进一步地,第二内倾斜部38T2(倾斜部的示例)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突起部的示例)的径向外侧。
下面,将对第一修改例中的第一外圆形部33和环形突起部3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沿第二假想线F2形成第一直线部38S1。因而,第一直线部38S1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连接部38J(第一修改例中的第二内倾斜部38T2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在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进一步地,连接部38J形成在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
因而,在第一修改例中,即使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活塞体30的磨损也会被抑制。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第二内倾斜部38T2,第一修改例中的活塞体30形成为易于制作的形状。
<第二修改例>
图7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体30的局部剖视图。
在第二修改例的活塞体30中,内圆周部381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形状。在下文中,将对第二实施例的内圆周部381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
内圆周部381包括第二直线部38S2、第三内倾斜部38T3(第一倾斜部的示例)以及第四内倾斜部38T4(第二倾斜部的示例)。第二直线部38S2沿轴向方向大致形成为直线形状。第二直线部38S2的第二侧端位于交点A处,其第一侧端位于比环形突起部38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心更接近交点A的位置处。进一步地,第二直线部38S2比第三内倾斜部38T3短。
第三内倾斜部38T3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3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三内倾斜部38T3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
第四内倾斜部38T4从第三内倾斜部38T3延续、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第四内倾斜部38T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4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四内倾斜部38T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4大于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3。第四内倾斜部38T4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
第四内倾斜部38T4比第三内倾斜部38T3短。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第四内倾斜部38T4(皆为倾斜部的示例)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突起部的示例)的径向外侧。
这里,仅要求环形突起部38的内圆周部381在第一侧的内径大于在第二侧的内径。这里,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第四内倾斜部38T4相对于轴向方向的角度之间的大小关系针对上文所述关系可以是相反的。即,仅要求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3不同于第四内倾斜部38T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4。
下面将对第二修改例中的第一外圆形部33和环形突起部3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描述。
连接部38J(第二修改例中的第四内倾斜部38T4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在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进一步地,连接部38J形成在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
因而,在第二修改例中,即使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活塞体30的磨损也会被抑制。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第三内倾斜部38T3和第四内倾斜部38T4,第二修改例的活塞体30形成为易于制作的形状。
<第三修改例>
图8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活塞体30的局部剖视图。
在第三修改例的活塞体30中,内圆周部381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形状。在下文中,将对第三修改例的内圆周部381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
内圆周部381包括第三直线部38S3和第五内倾斜部38T5。第三直线部38S3沿轴向方向大致形成为直线形状。第三直线部38S3的第二侧端位于交点A处,其第一侧端位置于比环形突起部38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心更接近第一侧的位置处。
第五内倾斜部38T5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第五内倾斜部38T5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5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五内倾斜部38T5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第五内倾斜部38T5比第三直线部38S3短。第五内倾斜部38T5(倾斜部的示例)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突起部的示例)的径向外侧。
下面将对第一外圆形部33和环形突起部3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连接部38J(第三修改例中的第五内倾斜部38T5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在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进一步地,连接部38J形成在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
因而,在第三修改例中,即使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时,活塞体30的磨损也会被抑制。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第五内倾斜部38T5,第三修改例的活塞体30形成为易于制作的形状。
<第四修改例>
图9是根据第四修改例的活塞体30的局部剖视图。
在第四修改例的活塞体30中,内圆周部381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形状。在下文中,将对第四施例的内圆周部381的形状进行详细描述。
内圆周部381包括第六内倾斜部38T6。第六内倾斜部38T6形成为向轴向方向倾斜的面。第六内倾斜部38T6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6小于第一倾斜部34和轴向方向之间的角θ0。第六内倾斜部38T6的内径自第二侧向第一侧递增。
从交点A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到端部382之间形成有第六内倾斜部38T6。即,在活塞体30中,第六内倾斜部38T6(倾斜部的示例)设置在轴向方向上的与第一外圆形部33(第一突起部的示例)对齐的位置处。第四修改例的内圆周部381仅由第六内倾斜部38T6形成。
下面将对第一外圆形部33和环形突起部3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连接部38J(第四修改例中的第六内倾斜部38T6和端部382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在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外圆形部33的径向外侧。进一步地,连接部38J形成在第三假想线F3的径向外侧。即,端部382设置在第一倾斜部34的径向外侧。
因而,在第四修改例中,即使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活塞体30的磨损也会被抑制。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第六内倾斜部38T6,第四修改例的活塞体30形成为易于制作的形状。
例如,在第二和第三修改例中,与第四修改例的第六内倾斜部38T6类似,内倾斜部(第二至第五内倾斜部38T2、38T3、38T4、38T5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假想线F2的径向内侧。即,内倾斜部(第二至第五内倾斜部38T2、38T3、38T4、38T5中的每一个)可设置在轴向方向上的与第一外圆形部33对齐的位置处。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从活塞体30堆叠在一起时抑制第一外圆形部33的磨损的角度考虑,仅要求内倾斜部设置为不与第一外圆形部33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至第四修改例中,环形突起部38形成为环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环形突起部38可在其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切口。进一步地,环形突起部38可由间断地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突起组成。
在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至第四修改例中,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所谓的双缸结构。但,并不限于此,还可采用三缸结构。进一步地,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活塞部100的结构,替代底阀部60。进一步地,活塞部100的结构可设置在与第一气缸11分离的容纳部中,油根据活塞杆21的移动流经该容纳部。

Claims (6)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
气缸,其存储流体;
流路形成部,其形成流路,所述流体根据杆在所述气缸的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缸的相对移动而流经所述流路;以及
打开-关闭部,其打开和关闭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所述流路,
其中,所述流路形成部包括:
第一突起部,其环状地形成为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突起,所述打开-关闭部与该第一突起部接触;以及
第二突起部,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朝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一侧突起,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侧,且所述第二突起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且相对于所述轴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
其中,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由所述倾斜部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
其中,所述倾斜部包括:
第一倾斜部;和
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延续,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轴向方向的角度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轴向方向的角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
其中,所述倾斜部设置为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突起部对齐。
6.一种流路形成构件,包括:
流路部,流体根据杆相对于存储流体的气缸的相对移动而流经所述流路部;
第一突起部,其环状地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突起,打开和关闭所述流路的打开-关闭部与该第一突起部接触;以及
第二突起部,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朝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一侧突起,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侧,并且所述第二突起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处且相对于所述轴向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CN201710058372.3A 2016-02-25 2017-01-23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Active CN107120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4350 2016-02-25
JP2016034350A JP6594226B2 (ja) 2016-02-25 2016-02-25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流路形成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0379A true CN107120379A (zh) 2017-09-01
CN107120379B CN107120379B (zh) 2019-05-03

Family

ID=57906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8372.3A Active CN107120379B (zh) 2016-02-25 2017-01-23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8975B2 (zh)
EP (1) EP3211264B1 (zh)
JP (1) JP6594226B2 (zh)
CN (1) CN1071203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838A (zh) * 2017-10-04 2020-04-2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6504B2 (ja) * 2019-10-02 2023-03-2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7241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David Holiviers Extra support land for valve disc
US20060118372A1 (en) * 2004-12-08 2006-06-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Vibration damper with amplitude-selective damping force
KR20090093813A (ko) * 2008-02-29 2009-09-02 가부시끼가이샤 히다치 세이사꾸쇼 완충기
US20150211634A1 (en) * 2012-11-16 2015-07-30 Kayaba Industry Co., Ltd. Shock absorber and piston
CN105102848A (zh) * 2013-03-29 2015-11-25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0305A (en) * 1971-04-16 1973-05-01 Ford Motor Co Shock absorber piston
JP3383863B2 (ja) * 1993-03-08 2003-03-10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FR2738889B1 (fr) * 1995-09-20 1997-10-31 Soframca Piston a clapet pour tube d'amortisseur hydraulique
US6371264B1 (en) * 1999-06-09 2002-04-16 Denso Corporation Fulcrum blow off valve for use in a shock absorber
DE102004050732A1 (de) * 2003-12-01 2005-06-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mit progressiver Dämpfkraftkennlinie
DE102010040458A1 (de) 2010-09-09 2012-03-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JP5746237B2 (ja) 2013-02-06 2015-07-0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ピストン及びピストンを備える緩衝器
WO201517788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部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7241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David Holiviers Extra support land for valve disc
US20060118372A1 (en) * 2004-12-08 2006-06-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Vibration damper with amplitude-selective damping force
KR20090093813A (ko) * 2008-02-29 2009-09-02 가부시끼가이샤 히다치 세이사꾸쇼 완충기
US20150211634A1 (en) * 2012-11-16 2015-07-30 Kayaba Industry Co., Ltd. Shock absorber and piston
CN105102848A (zh) * 2013-03-29 2015-11-25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838A (zh) * 2017-10-04 2020-04-2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CN111065838B (zh) * 2017-10-04 2022-07-26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压力缓冲装置和衰减力产生机构
US11674558B2 (en) 2017-10-04 2023-06-13 Hitachi Astem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and damping force generation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0379B (zh) 2019-05-03
EP3211264A1 (en) 2017-08-30
US20170248188A1 (en) 2017-08-31
JP6594226B2 (ja) 2019-10-23
JP2017150591A (ja) 2017-08-31
US10138975B2 (en) 2018-11-27
EP3211264B1 (en) 2019-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400140A1 (en) Valve for reciprocating pump assembly
CN101031743B (zh) 密封衬套,液压装置和单向阀
US6540052B2 (en) Damping valve, in particular for a vibration damper
CN107120379A (zh) 压力缓冲装置和流路形成构件
US9915315B2 (en) Production of multi-part, joined valve components in hydraulic applications with joint sealing profiles
US10087918B2 (en) Compressor
CN108138976A (zh) 提升阀
CN108603559A (zh) 活塞缸总成
JP2012511122A (ja) 流体蓄圧器、特にベローズ型蓄圧器
CN106460757A (zh) 用于内燃机的活塞式燃料泵
CN106460995A (zh) 缓冲器
CN104395598B (zh) 推杆
US10035523B2 (en) Leveling valve
CN106414992B (zh) 用于燃料喷射器的喷嘴组件和燃料喷射器
CN106460758A (zh) 用于内燃机的活塞燃料泵
CN106460747A (zh) 燃料喷射器
CN105658988B (zh)
CN108725763A (zh) 飞行器起落架减振支柱
US20160084247A1 (en) High Pressure Pump
CN100387879C (zh) 单向阀
CN100510380C (zh) 喷射器
KR20140047076A (ko)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마스터 실린더 조립체
JP6616672B2 (ja) バンプストッパ、及び緩衝器
CN104712547B (zh) 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活塞装置
CN204024999U (zh) 柱塞总成及使用该柱塞总成的抽油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9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