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2111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2111A
CN107112111A CN201680005039.XA CN201680005039A CN107112111A CN 107112111 A CN107112111 A CN 107112111A CN 201680005039 A CN201680005039 A CN 201680005039A CN 107112111 A CN107112111 A CN 107112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ron
wiring pattern
radiating part
insulating b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50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2111B (zh
Inventor
大坪喜人
酒井范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2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2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2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3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the coil helically wound around a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3Printed circuit coils by thick film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在具备埋设有线圈铁芯的绝缘层、和缠绕在该线圈铁芯周围的线圈电极的线圈部件中实现散热特性的提高。线圈部件(1a)所具有的线圈电极(4)具备排列在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的多个内侧金属销(5a)、与各内侧金属销(5a)形成多对地排列在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的多个外侧金属销(5b)、连接形成各对的内侧金属销(5a)和外侧金属销(5b)的下端彼此的多个下侧布线图案(7)、及分别连接外侧金属销(5b)的上端及与和该外侧金属销(5b)形成对的内侧金属销(5a)邻接的内侧金属销(5a)的上端的多个上侧布线图案(6),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分别具有连接外侧金属销(5b)与内侧金属销(5a)的布线部(6a、7a)、及从该布线部(6a、7a)向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的散热部(6b、7b)。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埋设有线圈铁芯的绝缘层、和缠绕在线圈铁芯周围的线圈电极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在使用高频信号的电子设备中,有时为了防止杂波而使用线圈部件。这类线圈部件由利用磁性材料等形成的线圈铁芯、和缠绕线圈铁芯的线圈电极构成。此处,线圈电极的缠绕大多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因此去掉该手工作业成为了在实现降低线圈部件的制造成本上的课题。
为此,以往提出了不需要手工卷绕作业的线圈部件。例如图9所示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100具备:内置有圆环状的线圈铁芯102的绝缘层101;以及缠绕在线圈铁芯102周围的两个线圈电极103、104。两个线圈电极103、104分别具备:在绝缘层101的上表面排列的多个上侧布线图案105a;在绝缘层101的下表面排列的多个下侧布线图案105b;在线圈铁芯102的内侧将规定的上侧布线图案105a和下侧布线图案105b的一端彼此连接的多个内侧柱状导体106a;以及在线圈铁芯102的外侧将规定的上侧布线图案105a和下侧布线图案105b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多个外侧柱状导体106b。
此处,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105a、105b通过使用了导电性糊的网板印刷等来形成,各内侧、外侧柱状导体106a、106b由金属销、通路导体等形成。根据这种线圈电极103、104的结构,线圈电极103、104的缠绕不需要手工作业,因此能够制造价格低廉的线圈部件10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8884号公报(参照第0031~0039段、图1等)
在这类线圈部件100中,有时使线圈电极103、104流动大电流,这种情况下,通电时线圈电极103、104的发热量变大。若线圈电极103、104的温度上升,则存在特性的劣化、对与线圈部件100一同装配的其他部件的特性产生影响的担忧,因此需要散热特性优异的线圈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埋设有线圈铁芯的绝缘层、和缠绕在该线圈铁芯周围的线圈电极的线圈部件中,实现散热特性的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绝缘层,其埋设有环状的线圈铁芯;以及线圈电极,其缠绕在所述线圈铁芯的周围,所述线圈电极具备:多个内侧导体,它们以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露出、且另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的状态,沿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面排列;多个外侧导体,它们以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露出、且另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的状态,与各所述内侧导体形成多对地沿所述线圈铁芯的外周面排列;多个第一布线图案,它们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将形成各对的所述内侧导体和所述外侧导体这两者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多个第二布线图案,它们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将所述外侧导体的另一端、以及与和该外侧导体形成对的所述内侧导体邻接的所述内侧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分别具有将所述外侧导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内侧导体的所述一端连接的第一布线部,且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的至少一个还具有第一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从该第一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这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突出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第一布线图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第一布线部延伸突出地形成的第一散热部。因此,该第一布线图案除具有将规定的内侧导体和外侧导体的一端部彼此连接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利用第一散热部的散热功能,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的提高。另外,通过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能够应对在线圈电极流动的大电流。
另外,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也可以形成为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所述第一距离为在俯视时从位于所述线圈铁芯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内侧导体或所述外侧导体到所述第一散热部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在俯视时从该内侧导体或外侧导体到所述线圈铁芯为止的距离。这样,由于能够增大第一散热部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的提高。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第二距离的2倍以上。这种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
而且,所述第一散热部也可以从所述第一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在线圈铁芯为环状的情况下,与线圈铁芯的内侧相比,线圈铁芯的外侧的布线图案等的设计自由度更高。因此,通过使第一散热部向线圈铁芯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能够易于扩大第一散热部的形成区域。
并且,所述第一散热部也可以延伸突出地形成为沿所述一个主面的轮廓。这种情况下,能够与绝缘层的一个主面的轮廓形状对应地形成第一散热部,因此能够易于增大第一散热部在俯视时的面积。
并且,所述第一散热部也可以形成为到达所述绝缘层的所述一个主面的端缘。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一散热部的形成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另外,由于形成为第一散热部向绝缘层的侧面露出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具有矩形形状,在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中仅仅是配置在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的四角附近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在绝缘层的一个主面呈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四角部处的布线图案等的设计自由度高,因此能够易于增大第一散热部。因此,构成为仅使配置在四角部附近的第一布线图案具有第一散热部,从而能够高效地实现散热特性的提高。
此外,也可以使所有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均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
也可以构成为,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分别具有将所述外侧导体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内侧导体的所述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布线部,且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中的至少一个还具有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从该第二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这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突出地形成。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布线图案也具有散热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
根据本发明,第一布线图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第一布线部延伸突出地形成的第一散热部。该第一布线图案除具有将规定的内侧导体和外侧导体的一端部彼此连接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利用第一散热部的散热功能,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的提高。另外,通过提高线圈部件的散热特性,能够应对在线圈电极流动的大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布线图案的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布线图案的变形例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布线图案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现有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a进行说明。此外,图1是线圈部件1a的剖视图,图2是线圈部件1a的俯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的图。另外,图3中的(a)是除去线圈铁芯3以及下侧布线图案7之后的状态下的线圈部件1a的俯视图,图3中的(b)是除去线圈铁芯3以及上侧布线图案6之后的状态下的线圈部件1a的俯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a具备埋设有线圈铁芯3的绝缘层2、和缠绕在线圈铁芯3周围的线圈电极4,并搭载于使用高频信号的手机等电子设备。
绝缘层2例如由环氧树脂等树脂形成,并以规定的厚度形成以便覆盖线圈铁芯3以及后述的多个金属销5a、5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的主面(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为矩形形状。
线圈铁芯3由Mn-Zn铁素体等作为一般的线圈铁芯采用的磁性材料形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铁芯3形成为圆环状。
线圈电极4呈螺旋状地缠绕在圆环状的线圈铁芯3的周围,具备:沿线圈铁芯3的内周面排列的多个内侧金属销5a(相当于本发明的“内侧导体”);沿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排列以与各内侧金属销5a形成多个对的多个外侧金属销5b(相当于本发明的“外侧导体”);设置于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多个上侧布线图案6;以及设置于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多个下侧布线图案7。
各下侧布线图案7以一端配置在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另一端配置在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的状态沿线圈电极4的缠绕轴方向(线圈铁芯3的周向)排列。另外,各下侧布线图案7将各成对的内侧金属销5a和外侧金属销5b的一端(下端)彼此分别连接。
与各下侧布线图案7相同地,各上侧布线图案6也以一端配置在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另一端配置在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的状态沿线圈电极4的缠绕轴方向(线圈铁芯3的周向)排列。另外,各上侧布线图案6将外侧金属销5b的另一端(上端)、以及与和该外侧金属销5b成对的内侧金属销5a在规定侧(本实施方式中的顺时针方向)邻接的内侧金属销5a的另一端(上端)分别连接。
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由基底电极8和表面电极9的双层构造形成,其中,基底电极8通过使用了含有Cu、Ag等金属的导电性糊的网板印刷来形成,表面电极9通过对该基底电极8例如进行镀铜而层叠于该基底电极8。此外,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也可以是单层构造。这种情况下,能够与基底电极8相同地,通过使用了含有Cu、Ag等金属的导电性糊的网板印刷来形成。此处,上述的上侧布线图案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布线图案”,下侧布线图案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布线图案”。
各内侧金属销5a以上端向绝缘层2的上表面露出、且下端向绝缘层2的下表面露出的状态沿线圈铁芯3的内周面排列。各外侧金属销5b以上端向绝缘层2的上表面露出、且下端向绝缘层2的下表面露出的状态沿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排列。
这些金属销5a、5b由Cu、Au、Ag、Al或Cu系合金等一般作为布线电极而采用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金属销5a、5b以大致相同的粗细及长度形成为圆柱状。另外,金属销5a、5b能够通过对由上述中的任一种金属材料构成的线材进行剪切加工等来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内侧、外侧金属销5a、5b形成为圆柱状,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等。另外,也可以由通路导体等柱状导体来形成与各内侧、外侧金属销5a、5b相当的部件。
然而,形成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的导电性糊,由于通过将由Cu或Ag形成的填充剂与有机溶剂等混合来形成,因此与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相比,各金属销5a、5b的比电阻低。因此,通电时,有时在布线图案6、7与金属销5a、5b之间的连接部产生热量。尤其,在线圈电极4流动有大电流的式样的情况下,需要使这样的热量向外部散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应对大电流式样,实现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的提高。
具体来说,如图3中的(a)所示,各上侧布线图案6分别由布线部6a(布线图案6中的点划线内侧的区域)和散热部6b(布线图案6中的点划线外侧的区域)构成,其中,布线部6a将规定的内侧金属销5a和外侧金属销5b的上端彼此连接,散热部6b形成为从布线部6a向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外侧)延伸突出。
并且,如图3中的(b)所示,各下侧布线图案7也分别由布线部7a(布线图案7中的点划线内侧的区域)和散热部7b(布线图案7中的点划线外侧的区域)构成,其中,布线部7a将规定的内侧金属销5a和外侧金属销5b的下端彼此连接,散热部7b形成为从布线部7a向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外侧)延伸突出。
此外,为了可靠地进行内侧金属销5a与外侧金属销5b的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各布线部6a、7a以比两金属销5a、5b间的距离稍大的尺寸形成(参照图3)。与此相对,各散热部6b、7b分别是布线图案6、7中的、从各布线部6a、7a的靠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的端部起进一步向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端缘侧延伸突出形成的部分。
具体地对各散热部6b、7b进行说明,各上侧布线图案6各自的散热部6b以及各下侧布线图案7各自的散热部7b,从布线部6a、7a的端部(靠外侧金属销5b侧的端部)延伸突出形成至绝缘层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端缘附近,以此来增大它们的尺寸(俯视时的面积)。另外,利用外周侧的布线图案的设计自由度比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高这一点,各布线图案6、7形成为图案宽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变宽。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各布线图案6、7分别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外侧金属销5b到散热部6b、7b的外周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L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距离”)比从外侧金属销5b到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L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距离”)长。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距离L2是外侧金属销5b到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的最短距离,距离L1设定为:将连结该最短距离的直线向线圈铁芯3的外侧方向延长而得的直线与散热部6b、7b的端缘交叉的点、与该外侧金属销5b连结的直线的长度。这种情况下,连结外侧金属销5b与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的最短距离的直线是指:与线圈铁芯3的外周圆的切线垂直的直线中的、穿过该外侧金属销5b的中心的直线(以下,称为基准直线。)。并且,距离L2是基准直线与线圈铁芯3的外周圆的交点、与外侧金属销5b的中心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距离L1是外侧金属销5b的中心点、与基准直线与散热部6b、7b的端缘相交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各散热部6b、7b的形状,以使距离L1的长度是距离L2的长度的2倍以上。此外,关于距离L1的设定,例如也可以将连结从外侧金属销5b到散热部6b、7b的端缘的直线中的、最长的直线的长度设为距离L1,并将该距离L1的长度设定成比距离L2的长度更长。
另外,在绝缘层2的上表面,除相邻的上侧布线图案6之间的规定量的间隙以外,几乎全形成上侧布线图案6,从而实现了各上侧布线图案6的大面积化。这种情况下,如图3中的(a)所示,各散热部6b分别延伸突出地形成为沿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轮廓(具有矩形形状的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各边)。即,通过使各散热部6b与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矩形形状对应,来实现各散热部6b面积的最大化。各下侧布线图案7也为相同的结构(参照图3中的(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各上侧布线图案6以及各下侧布线图案7双方设置散热部6b、7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在布线图案6、7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散热部。例如,在装配线圈部件1a以使绝缘层2的下表面侧与母基板对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下侧布线图案7设置散热部7b。这样,能够向母基板侧高效地进行散热。
此处,各上侧布线图案6的各布线部6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布线部”,各散热部6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散热部”。另外,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各布线部7a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布线部”,各散热部7b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散热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各上侧布线图案6分别配置为在俯视时与相邻的两个下侧布线图案7双方重叠,利用配置在该重叠的区域的外侧或内侧金属销5b、5a,来连接于这两个下侧布线图案7。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简单地对线圈部件1a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平板状的转印板的一个主面配置各金属销5a、5b。这种情况下,将各金属销5a、5b的上端面固定于转印板的一个主面,而以竖立的状态固定各金属销5a、5b。其中,各金属销5a、5b例如能够通过对横截面为圆形的金属线材(例如,Cu、Au、Ag、Al或Cu系的合金)进行剪切加工等来形成。
接下来,在带脱模层的树脂片(平板状)的一个主面形成树脂层。这种情况下,以树脂片、脱模层、树脂层的顺序配置,并以未固化状态形成树脂层。
接下来,将转印板反转搭载在树脂片上之后,使树脂层的树脂固化,以使各金属销5a、5b的下端面与树脂层抵接。
接下来,在剥离转印板后,在树脂片上的规定位置配置线圈铁芯3,并利用例如环氧树脂对各金属销5a、5b以及线圈铁芯3进行模制成形,从而在树脂片上形成绝缘层2。
接下来,将带脱模层的树脂片剥离,对绝缘层2的正反面进行研磨或磨削。由此,各金属销5a、5b的上端面从绝缘层2的上表面露出,下端面从绝缘层2的下表面露出。
最后,在绝缘层2的上表面形成各上侧布线图案6,在绝缘层2的下表面形成各下侧布线图案7,从而完成线圈部件1a。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了含有Cu等金属的导电性糊的网板印刷等来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由该导电性糊形成的布线图案上镀铜,来将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形成为双层构造。另外,作为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的形成方法的其他例子,例如有利用蚀刻法将在板状部件的一个主面粘贴有铜箔的部件加工成规定的图案形状(上侧或下侧布线图案6、7的形状)。该板状部件按照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单独准备。这种情况下,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能够通过使用了所述板状部件的超声波接合,来接合于各金属销5a、5b的上端面或下端面。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具有从布线部6a、7a延伸突出地形成的散热部6b、7b。因此,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具有将规定的内侧金属销5a和外侧金属销5b的下端彼此连接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利用散热部6b、7b的散热功能,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的提高。另外,通过提高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线圈电极4能够应对大电流。
另外,各散热部6b、7b从布线部6a、7a的端部起向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以到达绝缘层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端缘附近。在线圈铁芯3为环状的情况下,与线圈铁芯3的内侧相比,线圈铁芯3的外侧的布线图案等的设计自由度更高。因此,通过使散热部6b、7b向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能够易于扩大散热部6b、7b的形成区域。另外,通过使散热部6b、7b形成至绝缘层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端缘附近为止,能够扩大散热部6b、7b的形成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
另外,对于各布线图案6、7而言,由于设定散热部6b、7b的尺寸以使从外侧金属销5b到散热部6b、7b为止的距离L1比从外侧金属销5b到线圈铁芯3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L1更长,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的提高。
(布线图案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4对图3所示的布线图案6、7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图4是示出布线图案6、7的变形例的图,是与图3中的(b)对应的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散热部7b延伸突出地形成至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附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如图4所示,散热部7b也可以形成为从布线部7a的端部(靠外侧金属销5b侧的端部)到达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这种情况下,配置在具有矩形形状的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四角部附近的四个下侧布线图案7,分别形成为散热部7b到达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
此外,四角部附近以外的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散热部7b,也可以形成为到达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另外,不仅仅是各下侧布线图案7,各上侧布线图案6也同样地可以形成为散热部6b到达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端缘。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部6b、7b的尺寸,从而能够实现线圈部件1a的散热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b进行说明。此外,图5是除去线圈铁芯3以及各上侧布线图案6之后的状态下的线圈部件1b的俯视图,是与图3中的(b)对应的图。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b与参照图1~图3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各下侧布线图案7除了分别具有向布线部7a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的散热部7之外,还分别具有从布线部7a的端部(靠内侧金属销5a侧的端部)向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的散热部7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散热部”)。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相同,因此标注同一符号从而省略说明。
这种情况下,内周侧的各散热部7c也分别与外周侧的各散热部7b相同地,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内侧金属销5a到散热部7c的内周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比从内侧金属销5a到线圈铁芯3的内周面为止的距离更长(该实施方式中为2倍以上)。
根据该结构,在通电时由线圈电极4产生的热量不仅能够从线圈铁芯3的外周侧的散热部7b散出,还能够从内周侧的散热部7c散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b的散热特性。此外,各上侧布线图案6也同样可以在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也设置散热部。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c进行说明。此外,图6是除去线圈铁芯3以及各上侧布线图案6之后的状态下的线圈部件1c的俯视图,是与图3中的(b)对应的图。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c与参照图1~图3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在多个下侧布线图案7中仅仅是配置在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四角附近的下侧布线图案7具有散热部7b。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相同,因此标注同一符号从而省略说明。
这种情况下,针对距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四个角最近的四个下侧布线图案7每一个,将散热部7b从布线部7a的端部(靠外侧金属销5b侧的端部)延伸突出地形成至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附近,其他下侧布线图案7仅由布线部7a构成。
在绝缘层2的下表面呈矩形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不在四角部设置布线图案等的情况多,设计自由度较高,因此能够易于增大散热部7b。另外,在配置于除四角部以外的部位的下侧布线图案7不设置散热部7b的情况下,可以在该空间形成其他布线图案等,而作为其他用途使用。因此,通过使仅配置于四角部附近的下侧布线图案7具有散热部7b,从而能够利用空余的空间来高效地实现线圈部件1c的散热特性的提高。
(布线图案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7对图6所示的布线图案6、7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图7是示出布线图案6、7的变形例的图,是与图6对应的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散热部7b延伸突出地形成至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四角的端缘附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散热部7b形成为从布线部7a的端部(靠外侧金属销5b侧的端部)到达绝缘层2的下表面的端缘(四角的端缘)。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部7b的尺寸,并且成为散热部7b到达绝缘层2的端缘为止向绝缘层2的侧面露出的构造,从而能够实现线圈部件1c的散热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不仅仅是各下侧布线图案7,各上侧布线图案6也同样可以形成为在配置于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四角附近的上侧布线图案6设置散热部6b,并使这些散热部6b到达绝缘层2的上表面的端缘(四角的端缘)。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d进行说明。此外,图8是除去线圈铁芯3以及各上侧布线图案6之后的状态下的线圈部件1d的俯视图,是与图3中的(b)对应的图。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d与参照图1~图3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设置于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散热部7b的形状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相同,因此标注同一符号从而省略说明。
这种情况下,在各下侧布线图案7每一个的散热部7b,且在与布线部7a连接的连接部形成有缩颈部。即使是这种散热部7b的形状,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相同的效果。此外,各上侧布线图案6的散热部6b也可以形成为与各下侧布线图案7的散热部7b相同的形状。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除上述以外的各种变更。例如,绝缘层2也可以由陶瓷材料形成。
另外,例如,还可以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c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线圈铁芯3的内周侧也设置散热部7c等,可以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绝缘层2的上下表面设置对各上侧、下侧布线图案6、7进行保护的保护膜。这种情况下,作为形成保护膜的材料,例如列举有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具备埋设有环状的线圈铁芯的绝缘层、和缠绕在线圈铁芯的周围的线圈电极的各种线圈部件。
附图标记说明
1a~1d…线圈部件;2…绝缘层;3…线圈铁芯;4…线圈电极;5a…内侧金属销(内侧导体);5b…外侧金属销(外侧导体);6…上侧布线图案(第二布线图案);6a…布线部(第二布线部);6b…散热部(第二散热部);7…下侧布线图案(第一布线图案);7a…布线部(第一布线部);7b、7c…散热部(第一散热部);L1…距离(第一距离);L2…距离(第二距离)。

Claims (9)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绝缘层,其埋设有环状的线圈铁芯;以及
线圈电极,其缠绕在所述线圈铁芯的周围,
所述线圈电极具备:
多个内侧导体,它们以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露出、且另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的状态,沿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面排列;
多个外侧导体,它们以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露出、且另一端向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露出的状态,与各所述内侧导体形成多对地沿所述线圈铁芯的外周面排列;
多个第一布线图案,它们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将形成各对的所述内侧导体和所述外侧导体这两者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
多个第二布线图案,它们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主面,将所述外侧导体的另一端、以及与和该外侧导体形成对的所述内侧导体邻接的所述内侧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
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分别具有将所述外侧导体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内侧导体的所述一端连接的第一布线部,且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中的至少一个还具有第一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从该第一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这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突出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形成为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长,所述第一距离为在俯视时从位于所述线圈铁芯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内侧导体或所述外侧导体到所述第一散热部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在俯视时从该内侧导体或所述外侧导体到所述线圈铁芯为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第二距离的2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部从所述第一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外周侧延伸突出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部延伸突出地形成为沿所述一个主面的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部形成为到达所述绝缘层的所述一个主面的端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具有矩形形状,
在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中仅仅是配置在所述绝缘层的一个主面的四角附近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有的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均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分别具有将所述外侧导体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内侧导体的所述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布线部,且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中的至少一个还具有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从该第二布线部向所述线圈铁芯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这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突出地形成。
CN201680005039.XA 2015-01-07 2016-01-05 线圈部件 Active CN1071121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1468 2015-01-07
JP2015-001468 2015-01-07
PCT/JP2016/050101 WO2016111282A1 (ja) 2015-01-07 2016-01-05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2111A true CN107112111A (zh) 2017-08-29
CN107112111B CN107112111B (zh) 2018-10-19

Family

ID=56355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5039.XA Active CN107112111B (zh) 2015-01-07 2016-01-05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0601B2 (zh)
JP (1) JP6428792B2 (zh)
CN (1) CN107112111B (zh)
WO (1) WO20161112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4811B2 (en) * 2014-12-19 2017-11-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mbedded coi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DE102016119164A1 (de) 2016-10-10 2018-04-12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Planarer Übertrager mit integriertem Ringkern
WO2023149168A1 (ja) * 2022-02-03 2023-08-10 ローム株式会社 回路部品、電子装置および回路部品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47768A1 (en) * 2000-10-10 2002-04-25 Duffy Thomas P. Microelectronic magnetic structure, device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tructure and device
US20090002111A1 (en) * 2007-01-11 2009-01-01 William Lee Harrison Wideband planar transformer
CN101657938A (zh) * 2007-04-13 2010-02-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磁场耦合型天线、磁场耦合型天线模块及磁场耦合型天线装置、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CN103247415A (zh) * 2012-02-06 2013-08-14 天堂电力公司 多功能电感器及其制造
CN103986436A (zh) * 2014-05-08 2014-08-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集成共模电感、差模电感及差模电容的平面emi滤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65448A (en) * 1950-05-26 1956-10-02 Siemens Ag Saturable switching reactor
US2907968A (en) * 1951-04-13 1959-10-06 Siemens Ag Edgewise wound reactor coil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H0446570U (zh) * 1990-08-24 1992-04-21
DE4027994A1 (de) 1990-09-04 1992-03-05 Gw Elektronik Gmbh Hf-magnetspul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ATE101301T1 (de) * 1990-09-04 1994-02-15 Gw Elektronik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hfmagnetspulenanordnung in chip-bauweise.
JPH07169634A (ja) * 1993-12-15 1995-07-04 Nagano Japan Radio Co 多層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1140915A (ja) * 1997-05-22 1999-02-12 Nec Corp プリント配線板
EP1164011A3 (en) 2000-06-16 2005-09-14 ROSSINI S.p.A. Multi-layered printing sleeve
US8466769B2 (en) * 2010-05-26 2013-06-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lanar inductor devices
JP2014038884A (ja) 2012-08-10 2014-02-27 Murata Mfg Co Ltd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8823480B2 (en) * 2012-08-10 2014-09-0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lanar electronic device
DE102012216101B4 (de) * 2012-09-12 2016-03-24 Festo Ag & Co. K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in einem Substrat integrierten Spul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ehrschichtigen Leiterplatte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DE102012220022B4 (de) * 2012-11-02 2014-09-25 Festo Ag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pule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47768A1 (en) * 2000-10-10 2002-04-25 Duffy Thomas P. Microelectronic magnetic structure, device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tructure and device
US20090002111A1 (en) * 2007-01-11 2009-01-01 William Lee Harrison Wideband planar transformer
CN101657938A (zh) * 2007-04-13 2010-02-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磁场耦合型天线、磁场耦合型天线模块及磁场耦合型天线装置、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CN103247415A (zh) * 2012-02-06 2013-08-14 天堂电力公司 多功能电感器及其制造
CN103986436A (zh) * 2014-05-08 2014-08-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集成共模电感、差模电感及差模电容的平面emi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28792B2 (ja) 2018-11-28
WO2016111282A1 (ja) 2016-07-14
US20170301456A1 (en) 2017-10-19
JPWO2016111282A1 (ja) 2017-10-19
CN107112111B (zh) 2018-10-19
US11430601B2 (en)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40632B2 (ja) 多連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9812247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6716865B2 (ja) コイル部品
JP6540808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インダクタ
JP6350675B2 (ja) 電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KR102105396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칩 전자부품의 실장 기판
JP6716866B2 (ja) コイル部品
KR102105395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칩 전자부품의 실장 기판
US20160217903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7112112B (zh) 线圈部件
JP6414645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112111A (zh) 线圈部件
JP5711572B2 (ja) アイソレータ用回路基板、アイソ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10912188B2 (en) High-frequency component
JP6406354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US11769623B2 (en) Coil component
JP644736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20161645A (ja) 電子部品
JP6607312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KR102558332B1 (ko)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6520480B2 (ja) コイル部品
JP6504270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32674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17175026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