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2427B -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2427B
CN107102427B CN201710088548.XA CN201710088548A CN107102427B CN 107102427 B CN107102427 B CN 107102427B CN 201710088548 A CN201710088548 A CN 201710088548A CN 107102427 B CN107102427 B CN 107102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ing lens
lens group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85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2427A (zh
Inventor
椚濑高志
冈田和佳
长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02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2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2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2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片数较少、对焦引起的像差变动较少、倍率色差较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不动的第1透镜组(G1)、光圈及从远距离向近距离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的正的第2透镜组(G2)。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第2透镜组(G2)包括5片以下的透镜,且从最靠近图像侧依次连续地包括正的Z透镜(Lz)、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图像侧的负的Y透镜(Ly)及正的X透镜(Lx)。

Description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于FA(factoryautomation)用相机、机器视觉相机、监控摄像机、数码相机和/或电影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定焦成像透镜,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3透镜组,并且对焦时第2透镜组与孔径光圈移动或第2透镜组至第3透镜组移动的透镜系统。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并且对焦时第1透镜组移动的变焦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67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8823号公报
近年来,频繁使用以成像透镜拍摄物体并自动进行检测等的机器视觉。成为拍摄对象的物体的形状及从成像透镜至物体的距离多种多样,对检测要求准确度。因此,希望所使用的成像透镜具有对焦功能且对焦引起的像差的变动少,尤其是球差与像散的变动少。并且,包括机器视觉相机,上述领域的照相机中所使用的成像透镜要求高分辨率,因此也希望倍率色差小。而且,从小型化及低成本化的观点考虑,也希望构成透镜片数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对焦引起的像差变动较少、倍率色差较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特征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图像面被固定的第1透镜组、光圈及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从图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且作为整体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新月形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第2透镜组包括5片以下的透镜,第2透镜组从最靠近图像侧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即Z透镜、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Y透镜及正透镜即X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及(2)。
15<v1<35 (1)
-15<v1-vY<10 (2)
其中,
v1:第1透镜组的负新月形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Y:Y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中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最大,且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中第1透镜组的从物体侧的第两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最大。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6)、(1-1)~(6-1)中的至少一个。
2.5<vZ-vY<40 (3)
-4<f2/RYf<-1 (4)
0.4<f/f2<1 (5)
-0.55<f2/f1<0.5 (6)
17<v1<28 (1-1)
-10<v1-vY<0 (2-1)
3<vZ-vY<35 (3-1)
-3.5<f2/RYf<-1.5 (4-1)
0.45<f/f2<0.8 (5-1)
-0.5<f2/f1<0.4 (6-1)
其中,
vZ:Z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Y:Y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RYf: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v1:第1透镜组的负新月形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2透镜组在X透镜的物体侧与X透镜连续地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W透镜,且满足下述条件式(7)。
0.1<(RXf-RWr)/(RXf+RWr)<3 (7)
其中,
RXf: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Wr: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当第2透镜组在上述位置包括上述结构的W透镜Lw且上述条件式(7)时,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8)~(10)中的至少1个或任意的组合。
0.01<dWX/f2<0.2 (8)
0.5<f2/RWr<4 (9)
-3<RWr/RYf<-0.5 (10)
其中,
dWX: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与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轴上的间隔;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RWr: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Yf: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2透镜组优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透镜、负透镜、X透镜、Y透镜及Z透镜。而且,当如此构成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75<f2/f21<2 (11)
其中,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21: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正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对焦时光圈与第2透镜组整体移动。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是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另外,上述的“实际上包括~”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际上没有屈光度的透镜、光圈和/或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物镜法兰盘、镜筒和/或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关于上述透镜组的屈光度的符号、透镜的屈光度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及透镜的面的曲率半径,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图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并且,关于上述条件式,若无特别说明,则均为与d线(波长587.6nm)相关的条件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固定的第1透镜组、光圈及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的正的第2透镜组的透镜系统中,详细地设定第1透镜组及第2透镜组的结构,并以满足规定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对焦引起的像差变动较少、倍率色差较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是球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是球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是球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是球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并且分别与后述的实施例1~4相对应。图1~图4所示的例子的基本结构及图示方法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参考图1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中,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图像侧,并且作为光路示出了轴上光束2及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3的光路。
该成像透镜为定焦透镜,且实际上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图像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图像面Sim被固定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从图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且作为整体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变得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及像散的变动。另外,图1的第2透镜组G2下方的箭头表示对焦时的上述移动方向。
当将该成像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具备与摄像装置的规格相应的各种滤光片和/或保护用盖玻璃,因此图1中示出了假定具有这些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图像面Sim之间的例子。但光学部件PP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位置,也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透镜L12、透镜L13及透镜L14这4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W透镜Lw、X透镜Lx、Y透镜Ly及Z透镜Lz这5片透镜。
该成像透镜的第1透镜组G1以实际上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新月形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的方式构成。透镜L11、透镜L12、透镜L13及透镜L14分别与上述负新月形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对应。
通过将构成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片数设为4片,抑制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直径,从而变得有利于小型化及低成本化。通过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上述形状的负新月形透镜,变得有利于畸变像差的校正。并且,能够通过透镜L11及透镜L12这2片负的透镜确保后焦距,并且抑制畸变像差的发生,能够通过正的透镜L13校正这2片透镜中所发生的畸变像差,而且,通过该正的透镜L13与负的透镜L14的作用,能够使轴上色差与倍率色差均衡而良好地校正色差。
更详细而言,例如,第1透镜组G1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透镜、双凸透镜及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的方式构成。而且,当如此设定时,也可以接合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与从图像侧第两个透镜而构成双合透镜。
第2透镜组G2以实际上包括5片以下的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实现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轻质化。
第2透镜组G2以从最靠近图像侧朝向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即Z透镜Lz、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Y透镜Ly及正透镜即X透镜Lx的方式构成。
负透镜的Y透镜Ly中,通过以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方式构成,Y透镜Ly的物体侧的面成为凹面。通过将轴外主光线的光线高度较高的负透镜的Y透镜Ly的物体侧的面设为凹面,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散的变动。并且,通过将第2透镜组G2的从图像侧第1~3个透镜作为正透镜、负透镜及正透镜而交替配置,能够抑制轴外的高阶像差,尤其能够抑制高阶的像散、高阶的畸变像差及高阶的倍率色差的发生。而且,通过在最靠近图像侧配置正透镜,能够较小地抑制周边视场角的主光线的向图像面Sim的入射角。
例如,如图1所示,Y透镜Ly能够设为负新月形透镜。X透镜Lx与Y透镜Ly可以相互接合,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高阶的球差的发生,并且减小接合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从而变得有利于色差的校正。并且,Z透镜Lz能够设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以满足下述条件式(1)及(2)的方式构成。
15<v1<35 (1)
-15<v1-vY<10 (2)
其中,
v1:第1透镜组的负新月形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Y:Y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将1阶的倍率色差抑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另外,当通过正的透镜L13校正透镜L11及透镜L12这2片负的透镜中所发生的倍率色差时,若仅着眼于1阶色差,则作为正的透镜L13的材料希望选择色散系数较大的材料,但如此一来正透镜与负透镜的部分色散比的差将会变大,将会发生2阶的倍率色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1中选择部分色散比较大的材料,从而变得有利于抑制2阶色差的发生。此时,不利于1阶的倍率色差的校正,但通过同时满足条件式(2)的下限,能够抵消1阶的倍率色差。
条件式(2)是与隔着孔径光圈St最远的具有负屈光度的透镜彼此的色散系数有关的式,这种透镜彼此对倍率色差的影响较大。通过以满足条件式(2)的方式使这种透镜彼此的色散系数接近,能够将倍率色差抑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1)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17<v1<28 (1-1)
19<v1<24 (1-2)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2)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10<v1-vY<0 (2-1)
-7<v1-vY<-2 (2-2)
并且,优选以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中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最大,且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中第1透镜组G1的从物体侧第两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最大的方式构成。其中,某一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θgF是指将其透镜的g线、F线及C线的折射率分别设为吨、NF及NC时,以θgF=(Ng-NF)/(NF-NC)来定义的值。
第1透镜组G1中,通过关于部分色散比以透镜L11的部分色散比成为最大的方式选择且关于色散系数以透镜L12的色散系数成为最大的方式选择,变得有利于同时抑制第1透镜组G1整体的1阶及2阶的倍率色差的发生。通过负的透镜L11来产生比由第1透镜组G1的正的透镜L13产生的2阶的倍率色差大的反向的2阶的倍率色差,由此能够与负的透镜L12中所发生的2阶的倍率色差保持平衡。满足条件式(1)的上限的材料通常随着色散系数变小部分色散比急剧变大。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1),并且与上述那样进行选择,能够确保负的透镜L11与正的透镜L13的部分色散比的差,并且缩小负的透镜L11与正的透镜L13的色散系数差,并能够防止1阶的倍率色差的恶化。与透镜L12相比透镜L11一方主光线的光线高度较高,且校正2阶的倍率色差的效果较大,因此通过不在透镜L12而是在透镜L11中选择部分色散比成为最大的材料,由此能够使上述效果大于将透镜L12的部分色散比设为最大的情况。并且,通过在第1透镜组G1中将负的透镜L12的色散系数设为最大,能够抑制1阶色差的发生。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6)中的至少1个或任意的组合。
2.5<vZ-vY<40 (3)
-4<f2/RYf<-1 (4)
0.4<f/f2<1 (5)
-0.55<f2/f1<0.5 (6)
其中,
vZ:Z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Y:Y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RYf: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以满足条件式(3)的方式选择透镜的材料,能够将倍率色差抑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若要提高与条件式(3)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2)。
3<vZ-vY<35 (3-1)
3.5<vZ-vY<28 (3-2)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发生高阶的过度校正的球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4)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3.5<f2/RYf<-1.5 (4-1)
-3<f2/RYf<-2.5 (4-2)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5)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
0.45<f/f2<0.8 (5-1)
0.6<f/f2<0.7 (5-2)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6)有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
-0.5<f2/f1<0.4 (6-1)
-0.25<f2/f1<0.35 (6-2)
并且,第2透镜组G2优选在X透镜Lx的物体侧与X透镜Lx连续地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W透镜Lw。负透镜的W透镜Lw中,通过以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方式构成,W透镜Lw的图像侧的面成为凹面。第2透镜组G2通过具有W透镜Lw,能够由负透镜即W透镜Lw的图像侧的面与Y透镜Ly的物体侧的面来分担负的屈光度,能够适当地抑制聚焦组即第2透镜组G2的球差并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
而且,当第2透镜组G2在上述位置包括上述结构的W透镜Lw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0.1<(RXf-RWr)/(RXf+RWr)<3 (7)
其中,
RXf: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Wr: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7)是与形成于W透镜Lw与X透镜Lx之间的空气透镜的形状相关的式。在此,考虑各光线通过该空气透镜时的光线高度的变化即关于各光线在该空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上的光线高度与在图像侧的面上的光线高度的差。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对该空气透镜充分赋予负屈光度,由此,与通过光轴Z附近的光线相比通过远离光轴Z的部分的光线的一方更能够减少通过空气透镜时的上述光线高度的变化。尤其,当X透镜Lx的物体侧的面及W透镜Lw的图像侧的面均为球面时,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通过空气透镜的光线中越远离光轴Z的光线,越减少通过空气透镜时的上述光线高度的变化。并且,即使在X透镜Lx的物体侧的面及W透镜Lw的图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的情况下,在有效直径内没有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通过获得上述作用,能够抑制对焦时的低阶的球差的变动及低阶的像散的变动,并且防止高阶的像差的过度校正,尤其能够防止高阶的球差的过度校正及高阶的像散的过度校正,从而变得有利于实现具有较小的焦距比数的透镜系统。并且,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及像散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7)有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2)。
0.2<(RXf-RWr)/(RXf+RWr)<1.8 (7-1)
0.7<(RXf-RWr)/(RXf+RWr)<1.05 (7-2)
并且,当第2透镜组G2在上述位置包括上述结构的W透镜Lw且满足上述条件式(7)时,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0)中的至少1个或任意的组合。
0.01<dWX/f2<0.2 (8)
0.5<f2/RWr<4 (9)
-3<RWr/RYf<-0.5 (10)
其中,
dWX: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与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轴上的间隔;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RWr: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Yf: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8)的dWX相当于上述空气透镜的中心厚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8)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加强与上述的条件式(7)的下限有关的作用。另外,若形成空气透镜的面与面的间隔过于张开,则会减弱空气透镜的作用,因此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8)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上述空气透镜的作用并抑制对焦时的像散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8)有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
0.03<dWX/f2<0.15 (8-1)
0.05<dWX/f2<0.08 (8-2)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9)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9)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散的变动。若要提高与条件式(9)有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2)。
0.8<f2/RWr<3 (9-1)
1.3<f2/RWr<2.7 (9-2)
通过以满足条件式(10)的方式选择第2透镜组G2内的两个负透镜所具有的凹面形状,能够均衡地校正球差及像散。若要提高与条件式(10)有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进一步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2)。
-2.5<RWr/RYf<-0.8 (10-1)
-2.2<RWr/RYf<-1.1 (10-2)
第2透镜组G2优选以实际上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透镜、负透镜、X透镜Lx、Y透镜Ly及Z透镜Lz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通过在第2透镜组G2中交替配置正负的屈光度,能够防止轴上边缘光线的光线高度过于变高,并能够抑制高阶的球差的发生。
当第2透镜组G2实际上包括上述的5片透镜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75<f2/f21<2 (11)
其中,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21: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正透镜的焦距。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适宜地分配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度,并且抑制对焦时的球差的变动。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高阶的球差的发生。若要提高与条件式(11)有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
0.8<f2/f21<1.8 (11-1)
1<f2/f21<1.45 (11-2)
并且,该成像透镜中,优选对焦时孔径光圈St与第2透镜组G2整体移动。当如此设定时,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轴外像差的变动。
并且,构成该成像透镜的至少1片透镜也可由塑料材料构成。当如此设定时,能够实现透镜系统的轻质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与像差相关的“低阶”表示3阶,“高阶”表示5阶以上。并且,上述说明中的“光线高度”表示光线的离光轴Z的高度。
另外,关于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和/或可能的结构,能够任意进行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对焦引起的像差变动较少、倍率色差较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另外,在此所称的“较少的透镜片数”是指构成整体系统的透镜片数为9片以下。
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为如图1所示,其结构及图示方法与上述相同,因此在此省略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当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图像面Sim被固定,第2透镜组G2与孔径光圈St整体从图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4这4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W透镜Lw、X透镜Lx、Y透镜Ly及Z透镜Lz这5片透镜。另外,在此所说的2组结构的这一点、第1透镜组G1包括上述的4片透镜的这一点、第2透镜组G2包括上述的5片透镜的这一点及对焦时的运动,对于后述的实施例的成像透镜也相同。
将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在表1的Si栏中示出以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图像侧逐渐增加的方式对构成要件的面标注面编号时的第i个(i=1、2、3、……)面编号,在Ri栏中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在Di栏中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在表1的Ndj栏中示出与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件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图像侧逐渐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件的d线(波长587.6nm)有关的折射率,在vd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在θgF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g线(波长435.8nm)与F线(波长486.1nm)之间的部分色散比。
在此,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图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表1中一并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表1中,在与孔径光圈St相当的面的面编号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及(St)这一术语。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与图像面Sim的间隔。在表1中,关于对焦时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使用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于Di栏中。
在表2中以d线基准来示出整体系统的焦距f’、焦距比数FNo.、最大全视场角2ω及可变面间隔的值。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值标记为无限远并示于栏中,将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00mm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值标记为100mm并示于栏中。
在表1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标记,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表3中示出实施例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非球面系数是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Am(m=3、4、5、……20)的值。
[数式1]
Figure BDA0001227504690000131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的光轴垂直的平面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
KA、Am:非球面系数。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mm,但光学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舍入为规定位数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i Ri Di Ndj vdj θgFj
1 12.83562 1.000 1.90366 31.31 0.59481
2 6.99091 3.182
*3 61.98746 1.645 1.53391 55.87 0.55939
*4 14.43584 3.022
5 18.42163 10.000 1.83400 37.16 0.57759
6 -13.22022 1.566 1.51742 52.43 0.55649
7 29.82262 DD[7]
8(St) 0.500
9 10.16723 3.847 1.77250 49.60 0.55212
10 -225.33523 0.100
11 -376.41576 1.000 1.80518 25.42 0.61616
12 12.54542 1.039
13 5.752 1.61800 63.33 0.54414
14 -6.19663 1.830 1.80000 29.84 0.60178
15 -12.78905 0.234
*16 13.49042 2.364 1.53391 55.87 0.55939
*17 17.26842 DD[17]
18 1.000 1.51633 64.14 0.53531
19 6.060
[表2]
实施例1
无限远 100mm
f’ 12.010 12.153
FNo. 2.00 2.13
2ω(°) 51.0 48.4
DD[7] 3.935 2.490
DD[17] 5.000 6.445
[表3]
实施例1
面编号 3 4 16 17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6.9388939E-19 0.0000000E+00 2.0383001E-18 6.9388939E-19
A4 3.4810087E-04 -5.9275763E-04 -1.1310106E-03 -6.3914091E-04
A5 8.1741868E-05 1.0757143E-03 4.9024198E-04 1.5457730E-05
A6 5.2900992E-05 -3.9103308E-04 -1.1083102E-04 6.8293275E-05
A7 -2.9760433E-05 1.5842551E-05 -3.6126998E-05 -4.5677841E-05
A8 -1.3440509E-07 2.5517890E-05 1.3683629E-05 3.8084317E-06
A9 1.9541905E-06 -5.3992076E-06 1.1810234E-06 2.7991788E-06
A10 -1.4468915E-07 -4.1212356E-07 -7.2957209E-07 -4.7132806E-07
A11 -6.0130002E-08 2.3443076E-07 -2.2137803E-08 -8.2712995E-08
A12 6.0633586E-09 -7.8401978E-09 2.1501033E-08 1.7717389E-08
A13 1.0428727E-09 -4.8035027E-09 2.4538411E-10 1.3882993E-09
A14 -1.0992450E-10 3.9356177E-10 -3.7021590E-10 -3.3508292E-10
A15 -1.0436296E-11 5.2706647E-11 -1.5591446E-12 -1.3484271E-11
A16 1.0129092E-12 -6.0304373E-12 3.7000591E-12 3.4525756E-12
A17 5.6214703E-14 -2.9943536E-13 5.0635543E-15 7.0663743E-14
A18 -4.5724991E-15 4.2050227E-14 -1.9871592E-14 -1.8507095E-14
A19 -1.2619718E-16 6.9331013E-16 -6.0048612E-18 -1.5473950E-16
A20 7.8042185E-18 -1.1309025E-16 4.4334504E-17 4.0461628E-17
图5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5的标注有“无限远”的上段从左依次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球差、像散、畸变像差(失真)及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标注有“100mm”的下段从左依次表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00mm的物体的状态下的球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球差图中,与d线(波长587.6nm)、C线(波长656.3nm)、F线(波长486.1nm)及g线(波长435.8nm)有关的像差分别以黑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在像散图中,将与弧矢方向的d线有关的像差以实线来表示,将与子午方向的d线有关的像差以短虚线来表示。在畸变像差图中,将与d线有关的像差以实线来表示。在倍率色差图中,将与C线、F线及g线有关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球差图的FNo.表示焦距比数,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
关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及记载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则对以下的实施例也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为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将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6中。
[表4]
实施例2
Si Ri Di Ndj vdj θgFj
1 21.53196 3.000 1.85896 22.73 0.62844
2 12.76478 3.017
3 2.200 1.51680 64.20 0.53430
4 12.59175 4.938
5 24.28282 4.500 1.80400 46.58 0.55730
6 -14.12611 1.731 1.51742 52.43 0.55649
7 -190.31176 DD[7]
8(St) 1.407
9 10.71771 3.700 1.80420 46.50 0.55799
10 27.18793 0.900
11 1.000 1.72825 28.32 0.60590
12 9.41592 1.800
13 62.95120 5.210 1.59522 67.73 0.54426
14 -8.10000 1.900 2.00069 25.46 0.61364
15 -13.86280 0.100
16 26.24165 2.800 1.85150 40.78 0.56958
17 171.47944 DD[17]
18 1.000 1.51680 64.20 0.53430
19 0.050
[表5]
实施例2
无限远 100mm
f’ 16.460 16.130
FNo. 1.82 1.97
2ω(°) 38.4 37.4
DD[7] 8.500 6.001
DD[17] 13.000 15.499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为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将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6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7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7中。
[表6]
实施例3
Si Ri Di Ndi vdj θgFj
1 19.97009 3.000 1.85896 22.73 0.62844
2 12.06472 2.700
3 1.400 1.51680 64.20 0.53430
4 12.44048 5.563
5 24.28282 4.500 1.80400 46.58 0.55730
6 -14.45947 1.260 1.51742 52.43 0.55649
7 -308.55780 DD[7]
8(St) 1.032
9 12.14036 3.700 1.95375 32.32 0.59015
10 40.09335 0.900
11 1.000 1.87614 21.19 0.62645
12 10.15102 1.800
13 62.95120 5.010 1.59522 67.73 0.54426
14 -8.10000 1.763 2.00069 25.46 0.61364
15 -15.21517 0.100
16 115.19402 2.500 2.00100 29.13 0.59952
17 -38.51715 DD[17]
18 1.000 1.51680 64.20 0.53430
19 9.040
[表7]
实施例3
无限远 100mm
f’ 16.251 15.963
FNo. 1.84 1.99
2ω(°) 39.0 37.8
DD[7] 8.331 5.891
DD[17] 5.000 7.440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为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将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8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8中。
[表8]
实施例4
Si Ri Di Ndj vdj θgFj
1 19.00636 3.000 2.00272 19.32 0.64514
2 12.49794 2.800
3 -751.82818 2.000 1.51680 64.20 0.53430
4 12.48453 5.428
5 25.26094 4.500 1.81600 46.62 0.55682
6 -14.46937 2.010 1.51742 52.43 0.55649
7 -141.14259 DD[7]
8(St) 1.000
9 10.99825 3.500 1.80420 46.50 0.55799
10 22.37568 1.300
11 -218.98080 1.000 1.72825 28.32 0.60590
12 10.27456 1.800
13 62.95120 5.210 1.59522 67.73 0.54426
14 -8.10000 1.200 2.00069 25.46 0.61364
15 -13.28640 0.100
16 26.60961 3.000 1.88100 40.14 0.57010
17 281.33610 DD[17]
18 1.000 1.51680 64.20 0.53430
19 7.853
[表9]
实施例4
无限远 100mm
f’ 16.463 16.070
FNo. 1.83 1.96
2ω(°) 38.4 37.6
DD[7] 8.000 5.479
DD[17] 5.000 7.521
关于实施例1~4的成像透镜,表10中示出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1、第2透镜组G2的焦距f2及条件式(1)~(11)的对应值。表10所示的值为以d线为基准的值。
[表10]
式编号 条件式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f1 -84.602 83.691 91.495 70.328
f2 17.453 24.055 23.968 24.166
(1) v1 31.31 22.73 22.73 19.32
(2) v1-vY 1.47 -2.73 -2.73 -6.14
(3) vZ-vY 26.03 15.32 3.68 14.68
(4) f2/RYf -2.817 -2.970 -2.959 -2.983
(5) f/f2 0.688 0.684 0.678 0.681
(6) f2/f1 -0.206 0.287 0.262 0.344
(7) (RXf-RWr)/(RXf+RWr) 1.000 0.740 0.722 0.719
(8) dWX/f2 0.060 0.075 0.075 0.074
(9) f2/RWr 1.391 2.555 2.361 2.352
(10) RWr/RYf -2.025 -1.162 -1.253 -1.268
(11) f2/f21 1.376 1.203 1.398 1.022
从以上数据可知,关于实施例1~4的成像透镜,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焦距比数在1.80~2.0的范围内,且具有较小的焦距比数,构成整体系统的透镜的片数为9片,对焦引起的像差变动较少,包括倍率色差各像差得到良好地校正,从而实现了高的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9中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1的摄像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作为摄像装置10,例如可举出FA相机、机器视觉相机或监控摄像机。
摄像装置10具备成像透镜1、配置在成像透镜1的图像侧的滤光片4、成像元件5、对来自成像元件5的输出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信号处理部6及用于进行成像透镜1的对焦的聚焦控制部7。在图9中概念性图示了成像透镜1所具有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第2透镜组G2。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通过聚焦控制部7使第2透镜组G2及孔径光圈St整体移动而进行对焦的例子,但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方法并不限定于该例子。成像元件5是拍摄通过成像透镜1所形成的被摄体的图像并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例如能够使用CCD(Charge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 uctor)等。成像元件5以其成像面与成像透镜1的图像面一致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0具备成像透镜1,由此能够很好地应对物体距离的变动,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图像。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的值,也可以采用其他值。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举出了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的透镜系统,但本发明当然也可适用于从有限距离的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的成像透镜中。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例,能够设为摄像机、数码相机、胶卷照相机或电影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符号说明
1-成像透镜,2-轴上光束,3-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4-滤光片,5-成像元件,6-信号处理部,7-聚焦控制部,10-摄像装置,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L11~L14、L21-透镜,Lw-W透镜,Lx-X透镜,Ly-Y透镜,Lz-Z透镜,PP-光学部件,Sim-图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图像面被固定的第1透镜组、光圈及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从图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且作为整体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负新月形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其中,所述负新月形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所述第2透镜组由5片透镜或少于5片的透镜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从最靠近图像侧依次连续地包括正透镜即Z透镜、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Y透镜及正透镜即X透镜,
并且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及(2):
15<v1<35 (1)
-15<v1-vY<10 (2)
其中,
v1:所述第1透镜组的所述负新月形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Y:所述Y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中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该部分色散比最大,其中,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θgF是指将该透镜的g线、F线及C线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及NC时,以θgF=(Ng-NF)/(NF-NC)来定义的值,
且所述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中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起第二个透镜的该色散系数最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
2.5<vZ-vY<40 (3)
其中,
vZ:所述Z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
-4<f2/RYf<-1 (4)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RYf:所述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
0.4<f/f2<1 (5)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
-0.55<f2/f1<0.5 (6)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
17<v1<28 (1-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1):
-10<v1-vY<0 (2-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1):
3<vZ-vY<35 (3-1)
其中,
vZ:所述Z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1):
-3.5<f2/RYf<-1.5 (4-1)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RYf:所述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45<f/f2<0.8 (5-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5<f2/f1<0.4 (6-1)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在所述X透镜的物体侧与该X透镜连续地包括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负透镜即W透镜,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
0.1<(RXf-RWr)/(RXf+RWr)<3 (7)
其中,
RXf:所述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Wr:所述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透镜、负透镜、所述X透镜、所述Y透镜及所述Z透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对焦时所述光圈与所述第2透镜组整体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8):
0.01<dWX/f2<0.2 (8)
其中,
dWX:所述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与所述X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轴上的间隔;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9):
0.5<f2/RWr<4 (9)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RWr:所述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0):
-3<RWr/RYf<-0.5 (10)
其中,
RWr:所述W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Yf:所述Y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75<f2/f21<2 (11)
其中,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21: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焦距。
2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透镜。
CN201710088548.XA 2016-02-19 2017-02-17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7102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9600A JP2017146519A (ja) 2016-02-19 2016-02-19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29600 2016-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2427A CN107102427A (zh) 2017-08-29
CN107102427B true CN107102427B (zh) 2020-10-30

Family

ID=59629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8548.XA Active CN107102427B (zh) 2016-02-19 2017-02-17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7016B2 (zh)
JP (1) JP2017146519A (zh)
CN (1) CN1071024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28212A (zh) 2018-10-11 2020-08-01 日商小野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Sting促效化合物
CN111443457B (zh) * 2019-01-16 2023-01-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物镜及内窥镜
CN110398825A (zh) * 2019-07-18 2019-11-01 深圳市永诺摄影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设备
WO2021189452A1 (zh) * 2020-03-27 2021-09-30 肯维捷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的高成像质量的近距离成像模组
CN115185072B (zh) * 2022-06-01 2024-03-12 广东北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球面广角长法兰视频镜头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4193A (en) * 1994-10-21 1998-03-0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per wide angle zoom lens
CN1755412A (zh) * 2004-09-27 2006-04-05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距光学系统
US20080247058A1 (en) * 2007-04-09 2008-10-09 Hoya Corporation Macro lens system
CN102262291A (zh) * 2010-05-26 2011-11-30 Hoya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
CN103797397A (zh) * 2011-09-16 2014-05-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4101990A (zh) * 2013-04-04 2014-10-15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CN105319692A (zh) * 2014-05-26 2016-02-10 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3593A (ja) * 2002-08-29 2004-03-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5871630B2 (ja) 2012-01-23 2016-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016544B2 (ja) * 2012-09-14 2016-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539939B2 (ja) 2013-08-14 2019-07-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6189736B2 (ja) * 2013-12-18 2017-08-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610094B (zh) * 2014-10-07 2018-01-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變焦鏡頭
JP2017146518A (ja) * 2016-02-19 2017-08-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4193A (en) * 1994-10-21 1998-03-0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per wide angle zoom lens
CN1755412A (zh) * 2004-09-27 2006-04-05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距光学系统
US20080247058A1 (en) * 2007-04-09 2008-10-09 Hoya Corporation Macro lens system
CN102262291A (zh) * 2010-05-26 2011-11-30 Hoya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
CN103797397A (zh) * 2011-09-16 2014-05-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4101990A (zh) * 2013-04-04 2014-10-15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CN105319692A (zh) * 2014-05-26 2016-02-10 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37016B2 (en) 2019-10-08
US20170242221A1 (en) 2017-08-24
JP2017146519A (ja) 2017-08-24
CN107102427A (zh)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US8922906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8398773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5988205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102426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556920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388597B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10242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019539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8459404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544129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8508579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501924B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2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8279487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JP576733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60091697A1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WO201404178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5388595B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6556921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1751968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850569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10129061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JP5796919B2 (ja)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96077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