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4129B -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4129B
CN107544129B CN201710483524.4A CN201710483524A CN107544129B CN 107544129 B CN107544129 B CN 107544129B CN 201710483524 A CN201710483524 A CN 201710483524A CN 107544129 B CN107544129 B CN 107544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zoom
refractive pow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835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4129A (zh
Inventor
齐藤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44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4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广角、变倍时的F值的变动较少、彗形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高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G1)、负的第2透镜组(G2)、正的第3透镜组(G3)、负的第4透镜组(G4)及正的第5透镜组(G5)。在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面至第4透镜组(G4)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第1透镜组(G1)及第5透镜组(G5)分别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配置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在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配置有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和/或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于数码相机等的变焦透镜中,对5组或6组结构的透镜系统进行了研究。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如下结构的透镜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且变倍时改变各透镜组的间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19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37588号公报
在使用于数码相机等的变焦透镜中,不仅要求广角且变倍时F值的变动较少的透镜系统,还要求构成为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变焦透镜,透镜片数较多,存在透镜的大型化及重量的沉重化等缺点。并且,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中,对于成像区域的周边部中的彗形像差的校正还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角且变倍时的F值的变动较少、维持小型化并且彗形像差得到良好校正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构成,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的所有间隔发生变化,在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孔径光圈,第1透镜组及第5透镜组分别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仅移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来进行对焦。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2.5<fw×tan(ωw)/R4r<-0.1 (1)
其中,
f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4r: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0.1<(R4r-R4f)/(R4r+R4f)<0.9 (2)
其中,
R4r: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f: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
-0.35<f4/f1<-0.10 (3)
其中,
f4:第4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均为正透镜。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优选在第2透镜组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在本发明的第1变焦透镜中,也可以是变倍时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构成,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的所有间隔发生变化,在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孔径光圈,第1透镜组及第6透镜组分别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2.5<fw×tan(ωw)/R5r<-0.1 (4)
其中,
f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5r: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1<(R5r-R5f)/(R5r+R5f)<0.9 (5)
其中,
R5r: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5f: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0.35<f5/f1<-0.10 (6)
其中,
f5:第5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均为正透镜。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也可以是仅移动第3透镜组来进行对焦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优选在第2透镜组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在本发明的第2变焦透镜中,也可以是变倍时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的结构。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第1和/或第2变焦透镜。
另外,上述“由~构成”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没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玻璃盖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物镜法兰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关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也相同。关于上述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面的曲率半径,当包括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上述“透镜组”并不一定是指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
另外,上述透镜的片数是成为构成要件的透镜的片数,例如关于由材质不同的多个单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中的透镜的片数,设为以构成该接合透镜的单透镜的片数来表示。其中,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与在该球面透镜上所形成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并作为整体以1个非球面透镜来发挥功能的透镜)不视为接合透镜,而作为1片透镜来操作。并且,上述条件式均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且以d线(波长587.6nm)为基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物体侧依次为正负正负正的光焦度排列的5组结构,或从物体侧依次为正负负正负正的光焦度排列的6组结构的透镜系统中,适当设定孔径光圈的位置,规定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透镜片数,适当设定从物体侧第2个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从像侧第2个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结构,因此能够提供广角且变倍时的F值的变动较少、维持小型化并且彗形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6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变焦透镜,2t、2w-轴上光束,3t、3w-轴外光束,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5-第5透镜组,G6-第6透镜组,L11、L12、L21~L24、L31~L35、L41~L45、L51、L52、L61、L62-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ωw-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参考图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与后述的实施例1相对应。图1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并且,图1中,在标有“WIDE”的上段示出广角端的各状态,在标有“TELE”的下段示出长焦端的各状态,作为光束,示出广角端处的轴上光束2w及最大半视场角的轴外光束3w,以及示出长焦端处的轴上光束2t及最大半视场角的轴外光束3t,作为轴外光束3w的主光线与光轴Z所成的角度也示出了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ωw。
构成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组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5这5片透镜,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41~L42这2片透镜,第5透镜组G5仅包括透镜L51。但是,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只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与图1所示的例子不同的片数。
在图1中,示出了在透镜系统的像侧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子。光学部件PP为设想了红外截止滤光片、低通滤光片、其他各种滤光片和/或玻璃盖片等的光学部件。在本发明中,可以将光学部件PP配置在与图1的例子不同的位置,并且也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并且,在图1中,示出了光学部件PP的像侧的面的位置与像面Sim的位置一致的例子,但像面Sim的位置并不一定限定于该结构。
该变焦透镜以变倍时所有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方式构成。在图1的例子中,变倍时第1透镜组G1至第4透镜组G4移动,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在图1中,在上段与下段之间用箭头示出了从广角端向长焦端进行变倍时移动的各透镜组的示意性的移动轨迹。
并且,该变焦透镜在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面至第4透镜组G4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在图1的例子中,在第3透镜组G3的内部配置有孔径光圈St,变倍时孔径光圈St与第3透镜组G3一体移动。另外,图1所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该变焦透镜采用从物体侧依次为正、负、正、负、正的光焦度排列,将孔径光圈St的位置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变倍时使所有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由此像差得到良好地校正而能够实现变倍时F值的变动较少的变焦透镜。尤其,采用上述光焦度排列,且将孔径光圈St的位置设定在上述范围内,由此容易抑制变倍时的孔径光圈St的移动量,并容易减少变倍时F值的变动。
以第1透镜组G1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且第5透镜组G5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避免透镜系统的大型化及重量的沉重化。尤其通过抑制透镜直径容易变大的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容易实现小型且轻质的结构。
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隔着孔径光圈St提高物体侧与像侧的透镜结构的对称性,因此能够抑制彗形像差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广角化。
以下,对该变焦透镜所具有的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进行叙述。该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2.5<fw×tan(ωw)/R4r<-0.1 (1)
其中,
f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4r: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1)规定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近轴像高与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之比,且表示与抑制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产生相关的条件。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容易防止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过度校正。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校正不足。通过满足条件式(1),容易在广角端处良好地抑制彗形像差。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1)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1.5<fw×tan(ωw)/R4r<-0.3 (1-1)
-1.3<fw ×tan(ωw)/R4r<-0.7 (1-2)
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0.1<(R4r-R4f)/(R4r+R4f)<0.9 (2)
其中,
R4r: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f: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2)规定变焦透镜的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形状系数,且表示与校正基于变倍的彗形像差的变动相关的条件。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容易防止彗形像差的校正不足。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彗形像差的过度校正。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2)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0.13<(R4r-R4f)/(R4r+R4f)<0.8 (2-1)
0.15<(R4r-R4f)/(R4r+R4f)<0.6 (2-2)
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
-0.35<f4/f1<-0.10 (3)
其中,
f4:第4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规定第4透镜组G4的焦距与第1透镜组G1的焦距之比。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能够使得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相对于第4透镜组G4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大,容易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能够使得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相对于第4透镜组G4的屈光力不会不足,并能够防止第1透镜组G1的大型化。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3)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3<f4/f1<-0.2 (3-1)
并且,该变焦透镜优选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由此,能够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当贴附非球面形状的树脂来构成有非球面透镜时,与均由玻璃构成的玻璃非球面透镜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并且,第2透镜组G2所包括的透镜中,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中各像高的光线的分离度成为最高,因此通过将该透镜设为非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地进行像差校正。
并且,优选在第2透镜组G2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由透镜彼此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引起的像差的产生,并且抑制在负透镜与正透镜的透镜面之间反射的重影光的产生。
关于对焦,可以以仅移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来进行对焦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由摄影距离引起的像差的变动,并且实现抑制了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的重量的对焦方式。
优选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且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正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成像区域的周边部中的像差的产生,并且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第5透镜组G5可以以变倍时移动的方式构成,或者也可以以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的方式构成。在变倍时第5透镜组G5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减少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在变倍时第5透镜组G5被固定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的机械结构,从而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各透镜组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第1透镜组G1能够以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与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新月形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方式构成。第2透镜组G2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在像侧的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双凹透镜与双凸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及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构成第3透镜组G3的透镜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以及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与双凸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且第3透镜组G3的从物体侧第1~3个透镜为未接合的单透镜的方式构成。第4透镜组G4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及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第5透镜组G5能够以仅包括将凸面朝向像侧的正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或者,第5透镜组G5能够以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像侧的正新月形透镜与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方式构成。
接着,参考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与后述的实施例5相对应。图5的图示方法与图1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构成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组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仅包括透镜L31,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41~L45这5片透镜,第5透镜组G5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51~L52这2片透镜,第6透镜组G6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61~L62这2片透镜。但是,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只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与图5所示的例子不同的片数。
在图5中,示出了在透镜系统的像侧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且光学部件PP的像侧的面的位置与像面Sim的位置一致的例子。图5的光学部件PP为与图1所示的光学部件PP相同的光学部件。
该变焦透镜以变倍时所有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方式构成。在图5的例子中,变倍时第1透镜组G1至第5透镜组G5移动,而第6透镜组G6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在图5中,在上段与下段之间用箭头示出了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移动的各透镜组的示意性的移动轨迹。
并且,该变焦透镜在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面至第5透镜组G5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在图5的例子中,在第4透镜组G4的内部配置有孔径光圈St,变倍时孔径光圈St与第4透镜组G4一体移动。另外,图5所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该变焦透镜采用从物体侧依次为正、负、负、正、负、正的光焦度排列,将孔径光圈St的位置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变倍时使所有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由此像差得到良好的校正而能够实现变倍时F值的变动较少的变焦透镜。尤其,采用上述光焦度排列,且将孔径光圈St的位置设定在上述范围内,由此容易抑制变倍时的孔径光圈St的移动量,并容易减少变倍时F值的变动。
以第1透镜组G1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且第6透镜组G6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避免透镜系统的大型化及重量的沉重化。尤其通过抑制透镜直径容易变大的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容易实现小型且轻质的结构。
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第5透镜组G5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隔着孔径光圈St提高物体侧与像侧的透镜结构的对称性,并能够抑制彗形像差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广角化。
以下,对该变焦透镜所具有的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进行叙述。该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2.5<fw×tan(ωw)/R5r<-0.1 (4)
其中,
f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5r: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4)规定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近轴像高与第5透镜组G5的最靠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之比,且表示与抑制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产生相关的条件。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防止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过度校正变得容易。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广角端处的彗形像差的校正不足。通过满足条件式(4),容易在广角端处良好地抑制彗形像差。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4)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1.5<fw×tan(ωw)/R5r<-0.3 (4-1)
-1.3<fw×tan(ωw)/R5r<-0.7 (4-2)
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1<(R5r-R5f)/(R5r+R5f)<0.9 (5)
其中,
R5r: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5f: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5)规定变焦透镜的第5透镜组G5的最靠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形状系数,且表示与校正基于变倍的彗形像差的变动相关的条件。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容易防止彗形像差的校正不足。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容易防止彗形像差的过度校正。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5)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
0.13<(R5r-R5f)/(R5r+R5f)<0.8 (5-1)
0.15<(R5r-R5f)/(R5r+R5f)<0.6 (5-2)
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0.35<f5/f1<-0.10 (6)
其中,
f5:第5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6)规定第5透镜组G5的焦距与第1透镜组G1的焦距之比。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能够使得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相对于第5透镜组G5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大,并且容易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通过设定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能够使得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相对于第5透镜组G5的屈光力不会不足,并能够防止第1透镜组G1的大型化。
若要提高与条件式(6)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3<f5/f1<-0.2 (6-1)
该变焦透镜优选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并且,优选在第2透镜组G2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由这些结构所得的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叙述相同。
关于对焦,可以以仅移动第3透镜组G3来进行对焦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由摄影距离引起的像差的变动,并且实现抑制了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的重量的对焦方式。
优选第4透镜组G4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且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正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成像区域的周边部中的像差的产生,并且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第6透镜组G6可以以变倍时移动的方式构成,或者也可以以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的方式构成。在变倍时第6透镜组G6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减少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在变倍时第6透镜组G6被固定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的机械结构,从而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各透镜组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第1透镜组G1能够以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与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新月形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方式构成。第2透镜组G2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在像侧的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及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双凹透镜与双凸透镜的接合透镜而成的方式构成。第3透镜组G3能够以仅包括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构成第4透镜组G4的透镜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以及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与双凸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且第4透镜组G4的从物体侧第1~3个透镜为未接合的单透镜的方式构成。第5透镜组G5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及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第6透镜组G6能够以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将凸面朝向像侧的正新月形透镜与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接合透镜而成的方式构成。
与以上叙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在各实施方式中可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可实现广角且变倍时的F值的变动较少,而且维持小型化,并且彗形像差得到良好校正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另外,在此所说的“广角”表示广角端处的全视场角大于75°。
接着,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叙述的实施例中,实施例1~4与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实施例5与第2实施方式相对应。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1所示,其图示方法及结构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因此在此省略重复说明。
将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在表1的Si栏中示出以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对构成要件的面标注面编号时的第i个(i=1、2、3、……)面编号,在Ri栏中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在Di栏中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在表1的Ndj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件的与d线(波长587.6nm)相关的折射率,在v d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图1所示的光束是将设置有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的遮光部件配置在规定面的位置时的光束,在表1的开口半径栏中示出该遮光部件的位置及开口部的半径。
在此,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在表1中一并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表1中,在与孔径光圈St相当的面的面编号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及(St)这一术语。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的间隔。并且,在表1中,关于变倍时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使用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而记入于Di栏中。
在表2中以d线基准来示出变倍比Zr、整个系统的焦距f、F值FNo.、最大全视场角2ω及可变面间隔的值。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将广角端、中间焦距状态及长焦端处的各值分别示于标注为WIDE、MIDDLE及TELE的栏中。表1的数据及表2的可变面间隔的值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值。
并且,在表1中,在非球面的面编号上标注有*记号,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栏中记载有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3中示出实施例1的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非球面系数为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Am(m=3、4、5、……16)的值。
[数式1]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151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非球面顶点相切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的距离);
C:近轴曲率;
KA、Am:非球面系数。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mm,但光学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可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i Ri Di Ndj vdj 开口半径
1 72.8512 1,7000 1.89286 20.36
2 50.7400 7.9000 1.83481 42.72
3 169.0838 DD[3] 27.53
4 91.2814 1.3500 1.81600 46.62
5 20.5810 0.4900 1.51876 54.04
*6 18.5803 13.2600
7 -69.4164 1.2400 1.54072 47.23 14.20
8 34.4260 5.3800 1.85478 24.80
9 -196.2662 7.2745
10 -39.5658 1.2000 1.63930 44.87
11 -103.4169 DD[11] 10.40
12 22.2321 6.0800 1.43875 94.66
13 -49.9058 1.9073
14(St) 3.9900
*15 -162.4825 1.9600 1.58313 59.38
*16 263.0760 2.5200
17 1.3000 1.69895 30.13
18 51.9325 3.1846 9.60
19 50.4139 1.4200 1.53172 48.84
20 28.2600 8.2600 1.49700 81.54
21 -20.8423 DD[21] 11.44
*22 78.5812 4.8500 1.58313 59.38
*23 37.6117 13.4200 12.12
24 -17.4832 1.2000 1.85026 32.27
25 -26.0440 DD[25]
26 -100.9926 5.2700 1.91082 35.25
27 -47.4212 25.8035
28 3.2500 1.51680 64.20
29 0.0000
[表2]
实施例1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4 1.9
f 32.93 45.27 62.24
FNo. 4.12 4.12 4.12
2ω(°) 79.4 61.0 46.4
DD[3] 0.63 7.56 21.06
DD[11] 13.58 6.61 1.73
DD[21] 2.11 3.56 4.97
DD[25] 1.00 10.85 18.98
[表3]
实施例1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181
在图6~图9中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图6中,从左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畸变)及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在图6中,在标注为WIDE的上段示出广角端处的各像差图,在标注为MIDDLE的中段示出中间焦距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标注为T ELE的下段示出长焦端处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将与d线(波长587.6nm)、C线(波长656.3nm)及F线(波长486.1nm)相关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在像散图中,将弧矢方向及子午方向的与d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实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在畸变像差图中,将与d线相关的像差以实线来表示。在倍率色差图中,将与C线及F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
在图7中,关于各半视场角ω,在左列示出子午方向的横向色差,在右列示出弧矢方向的横向色差。在这些横向色差图中,示出与d线相关的像差。将与d线、C线及F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横向色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图7所示的横向色差图为广角端处的横向色差。同样地,在图8中示出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图,在图9中示出长焦端处的横向色差图。图6~图9的各像差图为配置有上述遮光部件的状态的像差图。
在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及记载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则对以下的实施例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及光路示于图2中。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中,5组结构这一点、各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将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0~图13中。
[表4]
实施例2
Si Ri Di Ndj vdj 开口半径
1 84.6719 1.7200 1.80518 25.42
2 50.5979 7.8385 1.88300 40.76
3 154.3548 DD[3] 28.00
4 83.1317 1.3500 1.83481 42.72
5 21.2582 0.5169 1.51876 54.04
*6 19.2675 12.5504
7 -74.4421 1.5754 1.51823 58.90 14.94
8 36.1088 5.2849 1.85478 24.80
9 -263.4947 8.1268
10 -40.0605 1.1994 1.65412 39.62
11 -98.9022 DD[11] 10.88
12 22.0510 6.4301 1.43875 94.66
13 -51.1808 2.1645
14(St) 3.8746
*15 -177.9387 1.9493 1.73077 40.50
*16 272.5702 2.3888
17 1.4815 1.71736 29.52
18 52.3113 3.6960 9.68
19 51.4436 1.5391 1,55032 75.50
20 24.1448 10,2048 1.49700 81.54
21 -20.6451 DD[21] 12.57
*22 66.6515 4.3269 1.51633 64.06
*23 46.1586 12.0443 13.39
24 -22.0672 1.2000 1,58144 40.77
25 -87.9585 DD[25]
26 -151.7991 6.0143 1.88100 40.14
27 -51.1437 25.6352
28 3.2500 1.51680 64.20
29 0.0000
[表5]
实施例2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4 1.9
f 32.97 45.33 62.32
FNo. 4.12 4.12 4.12
2ω(°) 79.2 61.0 46.4
DD[3] 0.60 7.62 22.71
DD[11] 13.28 6.40 1.44
DD[21] 1.93 3.30 4.87
DD[25] 2.01 13.31 22.44
[表6]
实施例2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221
[实施例3]
将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及光路示于图3中。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中,5组结构这一点、各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构成第1透镜组G1~第4透镜组G4的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但第5透镜组G5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51~L52的2片结构。将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4~图17中。
[表7]
实施例3
Si Ri Di Ndj νdj 开口半径
1 76.3938 1.7200 1.80809 22.76
2 52.6478 7.8273 1.81600 46.62
3 171.4707 DD[3] 28.24
4 78.2969 1.3500 1.83481 42.72
5 19.6960 0.4891 1.51876 54.04
*6 17.6341 12.2895
7 -64.0293 1.5001 1.51633 64.24 14.69
8 30.9690 5.8748 1.85025 30.05
9 -209.7921 7.0952
10 -39.8512 1.1991 1.69100 54.82
11 -99.9983 DD[11] 10.94
12 22.3114 5.8954 1.43875 94.66
13 -48.0317 1.8992
14(St) 4.0228
*15 -230.3199 1.9510 1.69350 53.20
*16 330.6154 2.7008
17 1.3023 1.67003 47.20
18 49.6665 3.1738 9.64
19 48.1815 1.5708 1.54814 45.82
20 27.0037 8.0406 1.49700 81.54
21 -20.6656 DD[21] 11.35
*22 103.8955 3.6277 1.68893 31.08
*23 46.2166 13.4004 11.99
24 -18.0464 1.1990 1.84666 23.78
25 -26.0713 DD[25]
26 -71.2852 6.6206 1.91650 31.60
27 -33.7128 1.5200 1.62374 47.05
28 -48.8675 26.1877
29 3.2500 1.51680 64.20
20 0.0000
[表8]
实施例3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4 1.9
f 32.60 44.82 61.61
FNo. 4.12 4.12 4.12
2ω(°) 79.8 61.4 46.8
DD[3] 0.60 7.73 22.25
DD[11] 13.81 6.47 1.64
DD[21] 2.05 3.61 4.89
DD[25] 0.84 10.00 17.86
[表9]
实施例3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261
[实施例4]
将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及光路示于图4中。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中,5组结构这一点、各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3相同。将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8~图21中。
[表10]
实施例4
Si Ri Di Ndj vdj 开口半径
1 76.5341 1.7200 1.80809 22.76
2 50.9280 7.9528 1.83481 42.72
3 165.3252 DD[3] 27.89
4 103.8469 1.3500 1.90366 31.31
5 20.8556 0.4900 1.63351 23.63
*6 18.8215 11.6449
7 -132.1313 1.3242 1.53775 74.70 14.96
8 31.4734 5.6787 1.92119 23.96
9 -782.1518 8.0123
10 -38.7789 1.1991 1.69350 53.20
11 -93.0078 DD[11] 10.91
12 22.2960 5.9513 1.43875 94.66
13 -48.0796 1.8990
14(St) 3.8521
*15 -235.6937 1.9499 1.69350 53.18
*16 320.7407 2.6473
17 1.2991 1.66998 39.27
18 49.7098 3.4493 9.56
19 47.1351 1.4091 1.54814 45.82
20 24.6086 8.0770 1.49700 81.54
21 -20.7419 DD[21] 11.33
*22 107.1909 3.9178 1.68893 31.16
*23 45.2777 12.4820 11.97
24 -16.8941 1.1992 1.80518 25.46
25 -24.2338 DD[25]
26 -75.6856 6.5851 1.90366 31.31
27 -34.4124 1.5191 1.60342 38.01
28 -50.3641 26.2395
29 3.2500 1.51680 64.20
30 0.0000
[表11]实施例4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4 1.9
f 32.48 44.65 61.38
FNo. 4.12 4.12 4.12
2ω(°) 80.2 61.8 47.0
DD[3] 0.93 8.19 22.13
DD[11] 13.92 6.69 1.74
DD[21] 2.54 3.93 5.21
DD[25] 0.78 10.20 18.22
[表12]
实施例4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301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5所示,其图示方法及结构与上述的图5所示的例子相同,因此在此省略重复说明。将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4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5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示于图22~图25中。
[表13]
实施例5
Si Ri Di Ndj vdj 开口半径
1 76.7754 1.7000 1.85896 22.73
2 52.0478 7.4642 1.83481 42.72
3 188.1509 DD[3] 26.80
4 89.5547 1.3500 1.95375 32.32
5 20.6803 0.4910 1.63351 23.63
*6 19.0808 10.4897
7 -90.8178 1.2110 1.49700 81.61 15.02
8 28.9712 6.3958 1.85478 24.80
9 -358.8867 DD[9]
10 -38.3379 1.1991 1.70154 41.15
11 -89.4971 DD[11] 10.96
12 22.5580 6.0687 1.43875 94.66
13 -45.9389 1.9003
14(St) 3.7883
*15 -246.0773 1.9509 1.73077 40.51
*16 490.8369 2.1732
17 1.3004 1.63980 34.57
18 47.8031 3.5803 9.47
19 51.0576 1.4104 1.51680 64.20
20 22.9372 8.7164 1.49700 81.54
21 -20.6845 DD[21] 11.36
*22 136.0368 4.1318 1.58313 59.38
*23 46.3244 12.5596 11.90
24 -16.4687 1.2001 1.80809 22.76
25 -23.8300 DD[25]
26 -61.9961 5.3734 1.95375 32.32
27 -34.7463 1.5200 1.51742 52.43
28 -47.7612 26.4841
29 3.2500 1.51680 64.20
30 0.0000
[表14]实施例5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4 1.9
f 32.50 44.69 61.43
FNo. 4.12 4.12 4.12
2ω(°) 80.2 61.6 46.8
DD[3] 0.60 8.34 20.79
DD[9] 9.23 8.26 7.42
DD[11] 13.52 6.74 1.78
DD[21] 1.90 3.27 4.72
DD[25] 1.07 9.69 17.35
[表15]
实施例5
Figure GDA0002962774560000331
在表16中示出实施例1~4的变焦透镜的条件式(1)~(3)的对应值及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条件式(4)~(6)的对应值。表16所示的值为以d线为基准的值。
[表16]
式编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1) fw×tan(ωw)/R4r -1.050 -0.310 -1.044 -1.129
(2) (R4r-R4f)/(R4r+R4f) 0.197 0.599 0.182 0.178
(3) f4/f1 -0.273 -0.244 -0.276 -0.275
式编号 实施例5
(4) fw×tan(ωw)/R5r -1.148
(5) (R5r-R5f)/(R5r+R5f) 0.183
(6) f5/f1 -0.280
从以上数据可知,实施例1~5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全视场角为79°以上且实现了广角化,F值在从广角端至长焦端的整个变倍区域为恒定且构成为小型,并且包括彗形像差的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而实现了高的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26A及图26B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26A表示从正面侧观察了相机30的立体图,图26B表示从背面侧观察了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是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换镜头20的不带反光取景器的单反式数码相机。可换镜头20是在镜筒内容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1的透镜。
该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在相机主体31的上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之前的视场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前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所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经由卡口37可换镜头20安装在相机主体31上。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成像元件、处理由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已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该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能够对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进行摄影,通过该摄影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也可以采用其他值。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单反式的相机、胶片相机及摄像机等。

Claims (19)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构成,
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的所有间隔发生变化,
在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孔径光圈,
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5透镜组分别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
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
仅移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来进行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1):
-2.5<fw×tan(ωw)/R4r<-0.1 (1)
其中,
fw:所述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所述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4r: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2):
0.1<(R4r-R4f)/(R4r+R4f)<0.9 (2)
其中,
R4r: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4f: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3):
-0.35<f4/f1<-0.10 (3)
其中,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均为正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2透镜组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变倍时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
10.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构成,
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的所有间隔发生变化,
在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之间配置孔径光圈,
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6透镜组分别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
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具有负屈光力且像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新月形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4):
-2.5<fw×tan(ωw)/R5r<-0.1 (4)
其中,
fw:所述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焦距;
ωw:所述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最大半视场角;
R5r: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5):
0.1<(R5r-R5f)/(R5r+R5f)<0.9 (5)
其中,
R5r: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5f: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6):
-0.35<f5/f1<-0.10 (6)
其中,
f5:所述第5透镜组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均为正透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贴附有非球面形状的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仅移动所述第3透镜组来进行对焦。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2透镜组中具有至少一组负透镜与正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变倍时所述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
19.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CN201710483524.4A 2016-06-28 2017-06-22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75441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7178A JP6580003B2 (ja) 2016-06-28 2016-06-28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127178 2016-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4129A CN107544129A (zh) 2018-01-05
CN107544129B true CN107544129B (zh) 2021-05-07

Family

ID=60676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83524.4A Active CN107544129B (zh) 2016-06-28 2017-06-22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1246B2 (zh)
JP (1) JP6580003B2 (zh)
CN (1) CN1075441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06859A (ja) * 2019-06-28 2021-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06858A (ja) * 2019-06-28 2021-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612127B (zh) * 2019-09-18 2022-05-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JP7386393B2 (ja) 2020-05-15 2023-1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3589630A (zh) * 2021-08-02 2021-11-02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短焦投影光学系统及投影设备
JP7480877B2 (ja) * 2022-02-18 2024-05-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5233A (en) * 1992-03-25 1994-06-28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utilizing inner focus system
JP2008139757A (ja) * 2006-12-05 2008-06-19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10204178A (ja) * 2009-02-27 2010-09-16 Sony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37464A (ja) * 2011-12-28 2013-07-11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1552A (en) * 1990-02-08 1994-06-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ar-focus-type zoom lens equipped with index-distribution-type lens
JP4525039B2 (ja) * 2003-09-30 2010-08-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655205B2 (ja) * 2005-05-26 2011-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904842B2 (ja) 2006-02-17 2012-03-28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振機能を有する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具備する撮像装置
US7450314B2 (en) * 2006-04-04 2008-11-11 Olympus Imaging Corp.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1237588A (ja) 2010-05-10 2011-11-24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8339714B2 (en) * 2010-10-13 2012-12-25 Olympus Imaging Corp.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5858829B2 (ja) * 2012-03-13 2016-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WO2013136692A1 (ja) * 2012-03-14 2013-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264924B2 (ja) * 2014-02-17 2018-01-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5233A (en) * 1992-03-25 1994-06-28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utilizing inner focus system
JP2008139757A (ja) * 2006-12-05 2008-06-19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10204178A (ja) * 2009-02-27 2010-09-16 Sony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37464A (ja) * 2011-12-28 2013-07-11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4717A (ja) 2018-01-11
US10191246B2 (en) 2019-01-29
US20170371132A1 (en) 2017-12-28
CN107544129A (zh) 2018-01-05
JP6580003B2 (ja) 2019-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9113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8572436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544129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612860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2976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5388597B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6019539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95576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6249379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8459404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32065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46297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8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6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6249393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2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7894648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19061064A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CN211928290U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543000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559880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15191055A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15598810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20160265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