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497A -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6497A
CN107076497A CN201580049148.7A CN201580049148A CN107076497A CN 107076497 A CN107076497 A CN 107076497A CN 201580049148 A CN201580049148 A CN 201580049148A CN 107076497 A CN107076497 A CN 107076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se
container
freezer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91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龟井纪考
横原和马
田中直宏
尾里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9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3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cool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03Transport contai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04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 A23B7/0425Freezing; Subsequent thawing; Cooling the material not being transported through or in the apparatus, with or without shaping, e.g. in the form of powder, granules or flak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ING, e.g. BY CANNING, MEAT, FISH, EGGS, FRUIT, VEGETABLES, EDIBLE SEED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THE PRESERVED, RIPENED, OR CANNED PRODUCTS
    • A23B7/00Preservation or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7/1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 A23B7/144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A23B7/148Preserving or ripening with chemic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23B7/08 or A23B7/10 in the form of gases, e.g. fumigation; Compositions or apparatus therefor in a controlled atmosphere, e.g. partial vacuum, comprising only CO2, N2, O2 or H2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5/00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Removal Of Water From Condensation And Defrosting (AREA)

Abstract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箱外风扇(25)和供气装置(30)。供气装置(30)包括形成有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和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单元壳体(70)和装在单元壳体(70)中且用于抽吸并压缩外部空气的泵机构部(31P)。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排气通路(85),其将单元壳体(70)与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连接起来,以保证箱外风扇(25)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能将所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吸出来。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包括泵机构部的供气装置的散热对策。

Description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冷却海运等时使用的集装箱的箱内空间,使用的是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集装箱箱内,例如会装载香蕉、牛油果等植物。植物在收获后仍会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旦因植物的呼吸作用而致使箱内的氧气浓度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浓度,则虽然植物的呼吸量会减少,但要达到目标浓度会很花费时间,在这期间植物会变色、腐烂等,导致鲜度下降。
在此情况下,专利文献1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包括供气装置,生成并向箱内供给氮气浓度高于外部空气的富氮空气。该供气装置包括抽吸并压缩外部空气的泵机构部和利用该泵机构部排出的压缩空气生成富氮空气的生成部。只要向集装箱箱内供给富氮空气而使箱内的氧气浓度迅速下降,并使集装箱箱内的空气的氧气浓度低于外部空气,植物的呼吸量就会减少,从而易于维持鲜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355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考虑将供气装置的构成部件装在具有封闭结构的单元壳体内而使其成为一个单元。这样一来,就能够使供气装置易于安装。
然而,供气装置所包括的泵机构部,在压缩空气时会发热。为了避免泵机构部因该发热而发生故障或给周边设备等带来不良影响等,需要将泵机构部产生的热排放到单元壳体外。另一方面,仅为了该排热而设置风扇等设备会导致成本增加和装置变大,因此并不理想。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低成本实现包括泵机构部的供气装置的散热对策。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为对象,其包括制冷剂回路20、箱外风扇25、箱内风扇26和供气装置30,其中,所述制冷剂回路20包括散热器22和蒸发器24且用于进行制冷循环,所述箱外风扇25用于向所述散热器22供给箱外空气,所述箱内风扇26用于向所述蒸发器24供给箱内空气,供气装置30用于生成并向箱内供给氮气浓度高于外部空气的富氮空气。所述供气装置30包括:单元壳体70,其设在集装箱11箱外,在所述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和冷却空气流出口79b;泵机构部31P,其装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用于抽吸并压缩外部空气;以及生成部34、35,其利用所述泵机构部31P排出的压缩空气生成富氮空气。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排气通路85,其将所述单元壳体70与所述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连接起来,以保证所述箱外风扇25从所述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能将所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吸出来。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在蒸发器24中被冷却,在蒸发器24中从箱内空气转移到制冷剂上的热被散热器22排放到箱外空气中。在供气装置30中,泵机构部31P抽吸外部空气并压缩后,生成部34、35利用该压缩空气生成富氮空气。生成的富氮空气被供给到集装箱11箱内。
此处,泵机构部31P在压缩外部空气时会发热,泵机构部31P可能因该热而发生故障或给周边设备等带来不良影响等。然而,在第一方面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箱外风扇25经由排气通路85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抽出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因此,形成如下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经单元壳体70内部流向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气流。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随着该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被排放到单元壳体70外。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排气通路85由排气管85构成,该排气管85的入口端连接在所述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上,该排气管85的出口端在所述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开口。
在第二方面中,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通过排气管85排放到单元壳体70外。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排气管8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下降部85a,所述下降部85a以从入口侧朝向出口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
在第三方面中,即使海水等从排气管85的出口端进入该排气管85内,该海水等也无法抵抗重力而通过下降部85a内部流向排气管85的入口侧。也就是说,海水等不会通过下降部85a流到排气管85的入口侧,从而能防止海水等经由排气管85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进入单元壳体70内。
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单元壳体70形成为箱状且顶板72b的一部分为倾斜部72c,所述倾斜部72c朝向一个侧板72a逐渐变低,在所述倾斜部72c上设有连接部72e,所述连接部72e用于连接所述排气管85。
在第四方面中,排气管85的入口端连接在设于倾斜部72c的连接部72e上。在倾斜部72c附近存在一空间,该空间如同将箱状的单元壳体70的一部分切去后而形成的一样,可以利用该空间设置连接部72e。
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倾斜部72c的下方布置有电气部件32、33、36、82,所述电气部件32、33、36、82构成所述供气装置30。
在第五方面中,在倾斜部72c的下方布置有电气部件32、33、36、82。当外部气温较低时,单元壳体70的内壁上有时会结露。在顶板72b的倾斜部72c结露产生的水滴,会沿该倾斜部72c的倾斜方向流到下端。因此,结露产生的水滴不会掉落到布置在倾斜部72c下方且构成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上。
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还包括冷却风扇79,所述冷却风扇79装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并向所述泵机构部31P送风。
在第六方面中,由冷却风扇79将泵机构部31P冷却。
第七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冷却空气流入口79a位于所述冷却风扇79的负压侧。
在第七方面中,通过冷却风扇79形成如下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流向单元壳体70内的气流。因此,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经单元壳体70内部流向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气流进一步增强,从而促使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传递到在单元壳体70内流动的空气中。
第八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的基础上,还包括分流部件84,所述分流部件84用于将所述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引向构成所述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处。
在第八方面中,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被引向构成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处。因此,就能由冷却风扇79将泵机构部31P及电气部件32、33、36、82冷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面,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随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被排放到单元壳体70外。因为该气流是通过箱外风扇25形成的,该箱外风扇25用于向散热器22供给箱外空气,所以,作为散热对策,虽然需要设置排气通路85,但不必新增风扇等设备。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供气装置30的散热对策。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能够用排气管85这种简单结构形成排气通路85。因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供气装置30的散热对策。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排气管8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下降部85a,因此能够防止海水等经由该排气管85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进入单元壳体70内。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可以利用存在于倾斜部72c附近的空间,设置用于连接排气管85的连接部72e,从而能够节省供气装置30的安装空间。
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结露产生的水滴不会掉落到布置在倾斜部72c的下方且构成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上,因此能够防止结露产生的水滴引起电气部件32、33、36、82发生故障。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能够由冷却风扇79将泵机构部31P冷却,因此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散热对策。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利用冷却风扇79使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经单元壳体70内部流向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气流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促使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传递到在单元壳体70内流动的空气中。因此,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散热对策。
根据所述第八方面,能够利用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将构成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冷却。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该电气部件32、33、36、82的散热对策。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图,示出从箱外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图2是侧面剖视图,示出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构成方式。
图3是管道系统图,示出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方式。
图4是管道系统图,示出实施方式的CA装置的构成方式。
图5是立体图,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外观形状。
图6是主视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7是俯视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8是左视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9是正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10是背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11是主视放大图,示出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箱外收放空间。
图12是正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13是背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14是俯视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图15是主视图,以实线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供气装置的内部设备布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仅为本质上的优选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设置在用于海运等的集装箱11内,用来冷却该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在集装箱11箱内,装有已经用纸箱包装好的植物15。植物15例如是香蕉、牛油果等水果、蔬菜、谷物、球茎植物、鲜花等,它们会进行呼吸,吸收空气中的氧气(O2),并释放出二氧化碳(CO2)。
集装箱11形成为一侧端面敞开的细长箱状。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壳体12、制冷剂回路20、CA装置(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60,以封住集装箱11的开口端的方式而设。
〈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12包括箱外壁12a和箱内壁12b。其中,箱外壁12a位于集装箱11的箱外侧,箱内壁12b位于集装箱11的箱内侧。箱外壁12a和箱内壁12b如由铝合金制成。
箱外壁12a安装在集装箱11的开口的周缘部,封住集装箱11的开口端。箱外壁12a形成为下部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侧鼓起。
箱内壁12b与箱外壁12a相对设置。箱内壁12b与箱外壁12a的下部相对应,向箱内侧鼓起。在箱内壁12b和箱外壁12a之间的空间中,设有绝热材料12c。
像这样,壳体12的下部形成为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侧鼓起。这样一来,在壳体12下部且集装箱11的箱外侧形成箱外收放空间S1,在壳体12上部且集装箱11的箱内侧形成箱内收放空间S2。
如图1所示,在壳体12上,沿宽度方向并排形成有两个保修用的保修用开口。这两个保修用开口分别被开闭自如的第一和第二保修门16A、16B封住。第一和第二保修门16A、16B都与壳体12同样地由箱外壁、箱内壁和绝热材料构成。在图1中,封住右侧保修用开口的第一保修门16A与后述的排气部46和吸气部47共同构成保修门单元40,详情后述。
如图2所示,在集装箱11箱内,布置有隔离板18。该隔离板18为近似矩形的板状部件,以与壳体12上朝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侧的面相对的方式竖立设置。由该隔离板18划分出集装箱11的箱内空间和箱内收放空间S2。
在隔离板18的上端和集装箱11内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吸入口18a。集装箱11箱内的空气(箱内空气),经由吸入口18a被吸到箱内收放空间S2中。
在箱内收放空间S2中,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分隔壁13。分隔壁13安装在隔离板18的上端部,在分隔壁13上形成有开口,用来设置后述箱内风扇26。分隔壁13将箱内收放空间S2划分为一次空间S21和二次空间S22。其中,该一次空间S21位于箱内风扇26的吸入侧,该二次空间S22位于箱内风扇26的吹出侧。
在集装箱11内,与集装箱11的底面之间保持一定空隙设有底板19。在底板19上,放有已经用纸箱包装好的植物15。在集装箱11内的底面与底板19之间,形成有底板下流路19a。在隔离板18的下端与集装箱11内的底面之间形成有空隙,与底板下流路19a相连。
在底板19上靠近集装箱11里侧(图2中为右侧)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18b。吹出口18b用于将被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冷却后的空气吹向集装箱11箱内。
〈制冷剂回路〉
如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20是一封闭回路,由制冷剂管道20a将压缩机21、散热器22、膨胀阀23和蒸发器24依次连接起来构成。
在散热器22附近设有箱外风扇25。箱外风扇电机25a驱动箱外风扇25旋转,将集装箱11箱外的空气(箱外空气)引入箱外收放空间S1内并送到散热器22中。在散热器22中,被压缩机21压缩后在散热器22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被箱外风扇25送到散热器22中的箱外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
在蒸发器24附近设有箱内风扇26。箱内风扇电机26a驱动箱内风扇26旋转,从吸入口18a引入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并将该箱内空气吹向蒸发器24。在蒸发器24中,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蒸发器24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被箱内风扇26送到蒸发器中的箱内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
如图1所示,压缩机21和散热器22装在箱外收放空间S1中。在散热器22的上方位置处,设有箱外风扇25。在箱外收放空间S1中且与箱外风扇25相邻的位置处,设有电气元器件盒17。在该电气元器件盒17的下方设有变频器盒29,在该变频器盒29中装有用于对压缩机21进行变速驱动的驱动电路。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蒸发器24装在箱内收放空间S2中。在箱内收放空间S2中且蒸发器24的上方位置处,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并排设有两个箱内风扇26。
〈CA装置〉
如图4所示,CA装置60包括供气装置30、保修门单元40、传感器单元50、检测单元80、浓度控制部55和排气管85,且用于对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所提到的“浓度”均指“体积浓度”。
[供气装置]
供气装置30用于生成氧气浓度较低的富氮空气,该富氮空气用于供给到集装箱11箱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气装置30是利用真空变压吸附法(VPSA:Vacuum Pressure SwingAdsorption)工作的装置。如图1所示,供气装置30布置在箱外收放空间S1的左下角部。
如图4所示,供气装置30包括气泵31、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清洗阀(Purge Valve)36、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储氧箱39以及装有上述构成部件的单元壳体70。其中,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装有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氮气的吸附剂。像这样,供气装置30的构成部件都装在单元壳体70的内部,由此供气装置30构成为一个单元。供气装置构成为可以通过后装的方式安装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上。
外部空气从单元壳体70外经由形成在该单元壳体70上的空气流入口75进入单元壳体70内。气泵31设在单元壳体70内,将该外部空气吸入并压缩。气泵31经由流出通路42向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供给压缩空气来进行加压,由此构成加压部31a。该加压部31a进行吸附动作,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在单元壳体70的空气流入口75处设有膜滤器76,该膜滤器76具有透气性和防水性。
气泵31还经由抽吸通路43从第一吸附筒34或第二吸附筒35中抽吸空气来进行减压,由此构成减压部31b。该减压部31b进行解吸动作,使吸附到吸附剂中的氮气解吸出来。
气泵31的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由不使用润滑油的无油气泵构成。
在气泵31的旁边设有两个冷却风扇79,用于向气泵31送风以冷却气泵31。
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用于来回切换吸附动作和解吸动作的对象,即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
第一方向控制阀32连接在加压部31a的出气口、减压部31b的进气口以及第一吸附筒34的顶部。该第一方向控制阀32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使第一吸附筒34与加压部31a接通且与减压部31b断开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使第一吸附筒34与减压部31b接通且与加压部31a断开的状态。
第二方向控制阀33连接在加压部31a的出气口、减压部31b的进气口以及第二吸附筒35的顶部。该第二方向控制阀33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使第二吸附筒35与加压部31a接通且与减压部31b断开的状态;使第二吸附筒35与减压部31b接通且与加压部31a断开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加压部31a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进行吸附动作,减压部31b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进行解吸动作。在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的切换位置与图4相反时,加压部31a以第二吸附筒35为对象进行吸附动作,减压部31b以第一吸附筒34为对象进行解吸动作,省略图示。一边来回切换吸附动作和解吸动作的对象,即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一边反复进行上述工序,由此持续稳定地生成富氮空气。浓度控制部55对该切换动作进行控制。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是内部填充有吸附剂的圆筒状部件,以直立状态(即轴向均为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设。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吸附气泵31供给的压缩空气中的氮气而生成富氧空气。填充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吸附剂具有以下性质:在加压状态下吸附氮气,在减压状态下使吸附的氮气解吸出来。
填充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吸附剂例如由具有细孔的多孔体沸石制成,该细孔的孔径小于氮气分子的分子直径且大于氧气分子的分子直径用具有该孔径的沸石制成吸附剂,就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氮气。
气泵对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进行减压后,吸附到吸附剂中的氮气就会解吸出来。其结果是生成富氮空气,该富氮空气由于含氮量高于外部空气而氧气浓度较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生成的富氮空气的成分比例为氮气浓度90%、氧气浓度10%。
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加压时的流出口、减压时的流入口)经由清洗阀36彼此相连。在第一吸附筒34的下端部与清洗阀36之间的管道以及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与清洗阀36之间的管道中,分别设有孔板62。
清洗阀36用于从加压侧的吸附筒(图4中为第一吸附筒34)中将规定量的富氧空气引入减压侧的吸附筒(图4中为第二吸附筒35)中,来帮助氮气从减压侧的吸附筒35、34的吸附剂中释放出来。浓度控制部55控制清洗阀36的开闭动作。
储氧箱39用于临时储存由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生成的富氧空气。储氧箱39的流入口经由管道连接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的下端部。在连接第一吸附筒34和储氧箱39的管道中,设有第一止回阀37,其用于防止空气从储氧箱39向第一吸附筒34逆流。在连接第二吸附筒35和储氧箱39的管道中,设有第二止回阀38,其用于防止空气从储氧箱39向第二吸附筒35逆流。在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与储氧箱39之间,设有孔板61。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生成的富氧空气,在被孔板61减压后,临时存储到储氧箱39中。
供气装置30还包括供给通路44和氧气排出通路45。其中,该供给通路44用于将由气泵31的减压部31b抽吸出的富氮空气供给到集装箱11的箱内,氧气排出通路45用于将储存在储氧箱39中的富氧空气排出到集装箱11的箱外。
供给通路44的一端连接到气泵31的减压部31b,另一端在一次空间S21中开口。其中,该一次空间S21位于集装箱11的箱内收放空间S2中且箱内风扇26的吸入侧。在供给通路44中,设有用于防止气体逆流的电磁阀44a。由气泵31的减压部31b抽吸出的富氮空气,通过供给通路44被供给到集装箱11的箱内。
氧气排出通路45的一端连接到储氧箱39的流出口上,另一端在箱外空间中开口。储存在储氧箱39中的富氧空气,通过氧气排出通路45排出到集装箱11的箱外空间中。
下面具体说明供气装置30的机械结构。图5~图10是示出供气装置30的图:图5是立体图,示出其外观形状;图6是主视图,以实线示出单元壳体70的内部设备布局;图7是俯视图,以实线示出单元壳体70的内部设备布局;图8是左视图,以实线示出单元壳体70的内部设备布局;图9是正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单元壳体70的内部设备布局;图10是背面立体图,以实线示出单元壳体70的内部设备布局。
如图5和图6所示,单元壳体70形成为整体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包括底座71和盖72。如图5和图6所示,底座71包括支承台部71h、脚部板71b和安装板71c。其中,该支承台部71h呈有底的方筒状,且支承供气装置30内部的设备,该脚部板71b安装在支承台部71h的左右两端且向下方延伸,该安装板71c从各脚部板71b的下端向右侧延伸。
所述盖72包括四面上的侧板72a以及封住各侧板72a上端的顶板72b。顶板72b的一端部(图6中的左侧端部)为倾斜部72c,该倾斜部72c以越往外则越低的方式倾斜。盖72的下端部安装在底座71的上端部。单元壳体70中被支承台部71h和盖72围起来的空间,是具有密封防水结构的设备收放空间。
在倾斜部72c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上端部形成有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该冷却空气流出口79b是沿厚度方向贯穿倾斜部72c的圆孔。圆筒状的连接部72e插在该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中而被固定。也就是说,连接部72e设在倾斜部72c上。并且,连接部72e设在由包含顶板72b的平面、包含左侧的侧板72a的平面以及倾斜部72c包围的空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三棱柱状空间)内。
如图5和图10所示,在支承台部71h的正面和背面的侧面上设有膜滤器76,该膜滤器76具有透气性和防水性。如图4所示,在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空气流入口75,用于让气泵31抽吸空气。在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用于让冷却风扇79将空气吸入单元壳体70内。空气流入口75形成在支承台部71h正面的左端部,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形成在支承台部71h正面的中央部和背面的中央部(参照图9、图10等)。所述膜滤器76安装在上述的空气流入口75和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处。
因为膜滤器76具有上述透气性,所以启动气泵31后,就能够透过膜滤器76抽吸空气。并且,启动冷却风扇79后,能够透过膜滤器76将空气吸入单元壳体70内。另一方面,因为膜滤器76具有防水性,水分无法通过,所以水分不会进入单元壳体70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膜滤器76可以使用如日本戈尔株式会社制造的通气过滤器(vent filter)等。
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8所示,在所述单元壳体70的侧面设有滤罩72d,该滤罩72d将正面的两个膜滤器76的上方部分覆盖住。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海水从上方溅到该膜滤器76上或者灰尘堆积到该膜滤器76上。滤罩72d形成为在盖72正面的侧板72a的下端,朝向外侧下方倾斜延伸的形状。
如上所述,所述底座71和所述盖72组装起来构成单元壳体70,在该单元壳体70的内部形成有设备收放空间,用来收放供气装置30的构成部件。如图6~图10所示,在单元壳体70内设有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两个冷却风扇79、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所述清洗阀36、所述第一止回阀37和第二止回阀38、所述储氧箱39等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单元壳体70内的各个部件按照图4的管道系统图通过管道相连,省略图示。在单元壳体70的盖72上形成有富氮空气的流出口和氧气的流出口。第一和第二吸附筒34、35构成生成部。
在图6、图7、图9中,所述气泵31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靠近左侧端部的位置。在图6、图7、图9中,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布置在单元壳体70内的空间中靠近右侧端部的位置,以沿纵向延伸的状态装在同一个收容箱77中。气泵31由泵机构部31P和电机31M构成,该泵机构部用于从抽气口抽吸空气并从出气口排出空气,该电机31M连结在该泵机构部31P上并驱动该泵机构部31P。所述泵机构部31P布置在所述倾斜部72c的下方。所述气泵31的电机31M以从支承台部71h的下表面突向下方的状态安装在单元壳体70上。安装所述电机31M时,只要使该电机31M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单元壳体70的外侧即可。
在正面和背面的两个冷却空气流入口79a附近分别设有一个冷却风扇79。此处,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位于与其相对应的冷却风扇79的负压侧。各冷却风扇79构成为:将从与其对应的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流入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送到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中。
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设在单元壳体70内的分流导管84(参照图9和图10),被引到泵机构部31P上方的空间中。该分流导管84形成为扁平筒状,其一端在冷却风扇79的下游侧开口,其另一端在泵机构部31P上方的空间中开口。在泵机构部31P上方的空间(即所述倾斜部72c下方的空间)中,布置有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清洗阀36、测量用开关阀82等电气部件,由从分流导管84流出的空气将这些电气部件冷却。此处,在倾斜部72c的下端(图6的左侧端)的下方,没有布置电气部件。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使各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约三分之一流入分流导管84。分流导管84构成分流部件。
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的抽气口经由吸入管41连接在空气流入口75上,气泵31的泵机构部31P的出气口经由所述第一方向控制阀32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3连接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上。如上所述,气泵31包括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其中,该加压部31a进行吸附动作,向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一方供给空气来进行加压,由此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氮气成分;该减压部31b进行解吸动作,从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另一方抽吸空气来进行减压,由此使吸附到吸附剂中的氮气成分解吸出来。
在所述单元壳体70上,除了设有用于向气泵31供给空气的空气流入口75,还设有用于从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送出富氮空气的流出口(未图示)。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设有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作为切换部,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交替切换为所述吸附动作的对象和解吸动作的对象。在单元壳体70内的第一和第二吸附筒34、35的右侧,布置有包括控制基板78a的电子元器件模块78。
因为本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30的构成如上所述,所以能够以后装的方式将该供气装置30安装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箱外收放空间S1中,在此情况下,只要在供气装置30和集装箱11之间安装用于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管道即可。
[保修门单元]
如上所述,保修门单元40包括第一保修门16A、排气部46和吸气部47。其中,该排气部46用于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排放到外部,该吸气部47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集装箱11的箱内。排气部46包括排气导管46a和排气阀46b。其中,该排气导管46a连接集装箱11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排气阀46b连接在排气导管46a上。吸气部47包括吸气导管47a和吸气阀47b。其中,吸气导管47a连接集装箱11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吸气阀47b连接在吸气导管47a上。排气导管46a和吸气导管47a均形成在第一保修门16A的内部,该第一保修门16A由箱外壁、箱内壁和绝热材料构成。
[传感器单元]
二次空间S22位于箱内收放空间S2中箱内风扇26的吹出侧,传感器单元50设在该二次空间S22中。传感器单元50包括氧气传感器51、二氧化碳传感器52、固定板53、膜滤器54、连接管56和排气管57。
氧气传感器51包括氧气传感器箱51a,用于测量该氧气传感器箱51a内的气体中的氧气浓度。氧气传感器箱51a固定在固定板53上。在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开口,在该开口处安装有膜滤器54。在氧气传感器箱51a上,连结有后述的检测单元80的分支管81及连接管56。
二氧化碳传感器52包括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用于测量该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内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上,连结有连接管56及排气管57。
膜滤器54是具有透气性和防水性的过滤器,既将箱内收放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和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接通,又在气体从二次空间S22通往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时,阻止该气体中的水分进入内部空间。
如上所述,连接管56连结在氧气传感器箱51a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上,将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接通。
如上所述,排气管57的一端连结在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上,另一端在箱内风扇26的吸入口附近开口。也就是说,排气管57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和箱内收放空间S2中的一次空间S21接通。
像这样,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经由连接管56接通,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经由膜滤器54与箱内收放空间S2中的二次空间S22接通,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经由排气管57与箱内收放空间S2中的一次空间S21接通。也就是说,箱内收放空间S2中的二次空间S22和一次空间S21经由膜滤器54、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连接管56、二氧化碳传感器箱52a的内部空间以及排气管57而接通。箱内风扇26开始工作后,一次空间S21的压力会低于二次空间S22的压力,因此,二次空间S22的箱内空气按照从氧气传感器51到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顺序从二者中通过。
[检测单元]
检测单元80包括分支管81和测量用开关阀82,构成为使在供气装置30中生成后在供给通路44中流动的富氮空气的一部分分流并将该分流出的富氮空气引向氧气传感器51。
具体而言,分支管81的一端连接在供给通路44上,另一端连结在氧气传感器51的氧气传感器箱51a上。根据该结构,分支管81将供给通路44和氧气传感器箱51a的内部空间接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管81在单元壳体70内从供给通路44分支出来,以从单元壳体70的内部延伸到外部的方式而设。
测量用开关阀82设在分支管81在单元壳体70内的部分上,用于打开和关闭分支管81。由浓度控制部55控制测量用开关阀82的开闭动作。
[浓度控制部]
浓度控制部55构成为进行浓度调节运转,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调节为所需浓度。具体而言,浓度控制部55基于氧气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控制供气装置30、吸气部47和排气部46工作,以保证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所需的目标浓度(如氧气浓度5%、二氧化碳浓度5%)。
[排气管]
排气管85用于连接单元壳体70和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如图11所示,排气管85是细长的柔性管,入口端套接在连接部72e上。也就是说,排气管85的入口端连接在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上。排气管85先向单元壳体70的上方延伸,然后以向右侧(即从入口侧朝向出口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也就是说,排气管85上从其中央位置到出口端之间的部分,朝向该出口端下降。排气管85的出口端在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箱外风扇25的背面侧)向下开口。排气管85构成排气通路。在排气管85中以朝向所述右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的部分,构成下降部85a,该下降部85a用于防止海水等通过排气管85进入单元壳体70内。
如图11所示,供气装置30的单元壳体70与箱外风扇25保持一定距离设在箱外收放空间S1中。因此,在箱外风扇25的工作过程中,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的压力低于布置有单元壳体70的部分的压力。也就是说,排气管85的出口端开口处的压力低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所在之处的压力。因此,在箱外风扇25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存在上述压力差,箱外空气就会经由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流入单元壳体70内,流过气泵31等的周围后,通过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从排气管85的出口端流向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也就是说,由箱外风扇25将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吸出来。
-运转动作-
〈冷却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3所示的温度控制部100进行冷却运转,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冷却。
在冷却运转中,温度控制部100基于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压缩机21、膨胀阀23、箱外风扇25以及箱内风扇26工作,以保证箱内空气的温度达到所需的目标温度。此时,在制冷剂回路20中,通过制冷剂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被箱内风扇26引入蒸发器24后,在蒸发器2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将该箱内空气冷却。在蒸发器24中被冷却的箱内空气,通过底板下流路19a从吹出口18b再次吹向集装箱11的箱内。这样一来,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就冷却下来。
〈浓度调节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浓度控制部55进行浓度调节运转,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调节为规定的目标浓度(如氧气浓度5%、二氧化碳浓度5%)。在浓度调节运转中,浓度控制部55基于氧气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控制供气装置30、吸气部47以及排气部46工作,以保证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所需的目标浓度。浓度控制部55控制测量用开关阀82,使其切换为关闭状态。这样一来,由箱内风扇26向氧气传感器5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52供给箱内空气,从而测出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下面详细说明对氧气浓度的调节动作和对二氧化碳浓度的调节动作。
(对氧气浓度的调节动作)
首先,浓度控制部55对由氧气传感器51测出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是否高于富氮空气的氧气浓度(氧气浓度10%)进行判断。当浓度控制部55判断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高于富氮空气的氧气浓度时,让供气装置30开始运转。这样一来,在供气装置30中就会生成富氮空气(氮气浓度90%、氧气浓度10%),生成的富氮空气被供给到集装箱11的箱内。也就是说,进行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降低的操作。
然后,浓度控制部55对由氧气传感器51测出的氧气浓度是否下降到富氮空气的氧气浓度(氧气浓度10%)以下进行判断。当浓度控制部55判断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下降到富氮空气的氧气浓度以下时,让供气装置30停止运转。也就是说,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装在集装箱11箱内的植物15的呼吸作用,在集装箱11的箱内,植物15不断地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即使停止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也会不断下降。
接着,浓度控制部55对由氧气传感器51测出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是否低于目标浓度(氧气浓度5%)进行判断。当浓度控制部55判断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低于目标浓度时,要么让供气装置30重新开始运转,要么打开吸气部47的吸气阀47b,经由吸气导管47a将氧气浓度高于富氮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集装箱11的箱内。也就是说,重新开始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或者进行吸气动作而将外部空气吸入集装箱11的箱内,由此进行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提高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进行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的同时进行吸气动作。此外,也可以在进行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和/或吸气动作的同时,进行排气动作,打开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经由排气导管46a将箱内空气排放到箱外。
之后,从最开始反复进行上述动作。通过进行这些动作,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氧气浓度调节为以下浓度:在目标浓度5%和由供气装置30生成的富氮空气的氧气浓度10%之间的浓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植物15为香蕉的情况而将氧气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5%,当植物15为牛油果时,优选将目标浓度设为3%。
(对二氧化碳浓度的调节动作)
首先,浓度控制部55对由二氧化碳传感器52测出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高于规定的目标浓度(二氧化碳浓度5%)进行判断。当浓度控制部55判断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目标浓度时,让供气装置30开始运转,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氮气浓度90%、氧气浓度10%),或者打开排气部46的排气阀46b,经由排气导管46a将箱内空气排放到箱外。也就是说,开始向集装箱11的箱内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或者进行将箱内空气排放到集装箱11的箱外的排气动作,由此进行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操作。此时,可以同时进行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和排气动作。此外,在进行供给富氮空气的供给动作和/或排气动作的同时,进行吸气动作,打开吸气部47的吸气阀47b,经由吸气导管47a将二氧化碳浓度低于箱内空气的外部空气(二氧化碳浓度0.03%)吸入箱内。
然后,浓度控制部55对由二氧化碳传感器52测出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下降到目标浓度以下进行判断。当浓度控制部55判断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目标浓度以下时,停止之前进行的供气装置30的运转和/或排气动作。
之后,从最开始反复进行上述动作。通过进行这些动作,将集装箱11的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为目标浓度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植物15为香蕉的情况而将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浓度设为5%,当植物15为牛油果时,优选将目标浓度设为10%。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连接在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上的排气管85的出口端,在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开口。因此,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经由排气管85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被吸出来。因此,会形成如下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经单元壳体70内部流向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气流。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会随着该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被排放到单元壳体70外。因为上述气流是通过箱外风扇25形成的,该箱外风扇25用于向散热器22供给箱外空气,所以虽然为了实现散热对策需要设置排气管85,但不用新增风扇等设备。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供气装置30的散热对策。
连接部72e设在由包含顶板72b的平面、包含左侧的侧板72a的平面以及倾斜部72c包围的空间内。像这样,能够利用存在于倾斜部72c附近的空间,设置连接部72e来连接排气管85,因此能够节省供气装置30的安装空间。
下面对这一点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供气装置30设在箱外收放空间S1的左下角部。因此,如果将连接部72e设在单元壳体70左侧的侧板72a上,就无法将排气管85连接到连接部72e上。此外,如果将连接部72e设在顶板72b中呈水平状的部分上,连接部72e就会从顶板72b上突出来,单元壳体70的高度会变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气装置30中,将连接部72e设在单元壳体70的倾斜部72c上。因此,在不使单元壳体70的高度变高的情况下就能够设置连接部72e,还能够利用形成在倾斜部72c上侧的空间,将排气管85连接到连接部72e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控制供气装置30的高度,将该供气装置30布置到离箱外收放空间S1的左侧面很近的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将供气装置30设置在相对较窄的箱外收放空间S1中。
因为能够利用冷却风扇79将泵机构部31P冷却,所以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散热对策。
因为冷却空气流入口79a位于冷却风扇79的负压侧,所以能够利用冷却风扇79使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经单元壳体70内部流向冷却空气流出口79b的气流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促使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传递到在单元壳体70内流动的空气中。因此,能够实现更有效的散热对策。
排气管85的入口端套在从倾斜部72c突出的连接部72e上。因此,即使有海水等沿倾斜部72c的外表面流动,也不会出现该海水等从排气管85和连接部72e之间的空隙进入单元壳体70内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防止给单元壳体70内的电气设备等带来不良影响。
排气管85包括下降部85a,该下降部85a以朝向排气管85的出口端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排气管85的出口端向下方开口。因此,即使海水等从排气管85的出口端进入该排气管85内,该海水等也会受重力作用在下降部85a内流过并从排气管85的出口端被排出。因此,能够防止海水等经由排气管85进入单元壳体70内,从而能够防止给单元壳体70内的电气设备等带来不良影响。
当外部气温较低时,在单元壳体70的内表面上有时会结露。此处,如果倾斜部72c的内表面上出现结露,该结露产生的水滴就会沿倾斜部72c流到其下端。在倾斜部72c的下端的下方没有布置电气部件。因此,结露产生的水滴不会掉落到布置在倾斜部72c下方的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等电气部件上,从而能够防止结露产生的水滴引起电气部件发生故障。
倾斜部72c的下端与盖72的侧板72a连为一体。因此,在倾斜部72c的内表面结露产生的水滴,会在沿该倾斜部72c流动后,沿该侧板72a流下去。因此,不会出现结露产生的水滴从倾斜部72c掉落到单元壳体70的底面等上而飞溅到周围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结露产生的水滴引起电气部件发生故障。
因为将压缩空气时会发热的泵机构部31P设在倾斜部72c的下方,所以倾斜部72c附近的空气因泵机构部31P发热而升温,在倾斜部72c上就难以结露。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结露产生的水滴引起位于倾斜部72c下方的电气部件发生故障。
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分流导管84,被引向布置有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等电气部件的空间中。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将泵机构部31P和该电气部件都冷却。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该电气部件的散热对策。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在本变形例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供气装置30的单元壳体70内,设有绝热衬垫83,用于防止高温空气流动到电子元器件模块78处。绝热衬垫83构成绝热部。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绝热衬垫83是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细长长方体状部件,在各冷却风扇79与电子元器件模块78之间均设有一个该绝热衬垫83。绝热衬垫83设在满足如下条件的位置:不会阻碍气流从冷却空气流入口79a流向冷却风扇79,但会阻碍气流从泵机构部31P侧流向电子元器件模块78侧。具体而言,绝热衬垫83以沿纵向延伸的状态固定在收放第一和第二吸附筒34、35的收容箱77的侧面与支承台部71h的内表面之间。绝热衬垫83的下端面顶住支承台部71h的底面,上端面位于与支承台部71h的上端大致一样高的位置。也就是说,绝热衬垫83分别将收容箱77的正面侧和支承台部71h之间的空间,以及收容箱77的背面侧与支承台部71h之间的空间堵上。
此处,由冷却风扇79送到泵机构部31P的空气中的大部分,将泵机构部31P冷却后直接从冷却空气流出口79b排放到单元壳体70外,而由冷却风扇79送到泵机构部31P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在将泵机构部31P冷却后向冷却风扇79侧逆流。该逆流空气因吸收了泵机构部31P产生的热而相对温度较高。因此,如果逆流空气流动到电子元器件模块78处,就有可能使控制基板78a等受热而工作不良或发生故障。
对此,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绝热衬垫83会阻碍气流从泵机构部31P侧流向电子元器件模块78侧。因此,能够利用绝热衬垫83阻碍吸收了泵机构部31P的热的气流流向电子元器件模块78。因此,通过设置绝热衬垫83,就能够防止因泵机构部31P发热而引起控制基板78a等工作不良或发生故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绝热衬垫83的上端面与支承台部71h的上端位于大致一样高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绝热衬垫83的下端面顶住支承台部71h的底面,而上端面顶住盖72的顶板72b。在此情况下,绝热衬垫83设在单元壳体70的内部空间的整个高度方向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泵机构部31P侧流向电子元器件模块78侧。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本变形例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供气装置30的单元壳体70的倾斜部72c呈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
如图15所示,顶板72b的一端部(图15中为左侧端部)即倾斜部72c,以带有一定弧度向外侧(图15中为左侧)下降的方式延伸。在该倾斜部72c下方的空间中,布置有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清洗阀36、测量用开关阀82等电气部件。
在本变形例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在倾斜部72c结露产生的水滴,不会向下方掉落,而是沿倾斜部72c的内表面流动后,沿与倾斜部72c的下端连为一体的侧板72a流下去。
《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85的出口端在箱外风扇25的背面侧开口。但不限于此,只要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是被箱外风扇25吸出去的,排气管85的出口端也可以在离箱外风扇25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开口。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中,因为箱外风扇25布置在箱外收放空间S1中散热器22的下游,所以排气管85的出口端只要在散热器22与箱外风扇25之间的空间开口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分流导管84构成分流部件,但不限于此。分流部件只要是满足以下条件的部件即可:能将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引向设有第一和第二方向控制阀32、33等电气部件的空间中。例如,也可以用板状部件构成分流部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长方体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绝热衬垫83构成绝热部,但不限于此。只要能防止将泵机构部31P冷却后升温的空气流向电子元器件模块78侧,绝热部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和材质的部件。绝热部也可以与设在单元壳体70内的构成部件中任一个部件形成为一体。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气泵31构成为包括加压部31a和减压部31b,利用气泵31的减压部31b抽吸富氮空气,但还可以例如另外设置用于抽吸富氮空气的抽吸泵。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吸附筒34和第二吸附筒35中的一个吸附筒进行氮气吸附和氮气解吸,但吸附筒的个数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采用有六个吸附筒的结构。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集装箱用制冷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11 集装箱
20 制冷剂回路
22 散热器
24 蒸发器
25 箱外风扇
26 箱内风扇
30 供气装置
31P 泵机构部
32 第一方向控制阀(电气部件)
33 第二方向控制阀(电气部件)
34 第一吸附筒(生成部)
35 第二吸附筒(生成部)
36 清洗阀(电气部件)
70 单元壳体
72a 侧板
72b 顶板
72c 倾斜部
72e 连接部
79 冷却风扇
79a 冷却空气流入口
79b 冷却空气流出口
82 测量用开关阀(电气部件)
84 分流导管(分流部件)
85 排气管(排气通路)
85a 下降部

Claims (8)

1.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其包括制冷剂回路(20)、箱外风扇(25)、箱内风扇(26)和供气装置(30),其中,所述制冷剂回路(20)包括散热器(22)和蒸发器(24)且用于进行制冷循环,所述箱外风扇(25)用于向所述散热器(22)供给箱外空气,所述箱内风扇(26)用于向所述蒸发器(24)供给箱内空气,供气装置(30)用于生成并向箱内供给氮气浓度高于外部空气的富氮空气,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装置(30)包括:
单元壳体(70),其设在集装箱(11)箱外,在所述单元壳体(70)上形成有冷却空气流入口(79a)和冷却空气流出口(79b),
泵机构部(31P),其装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用于抽吸并压缩外部空气,以及
生成部(34、35),其利用所述泵机构部(31P)排出的压缩空气生成富氮空气;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包括排气通路(85),其将所述单元壳体(70)与所述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连接起来,以保证所述箱外风扇(25)从所述冷却空气流出口(79b)能将所述单元壳体(70)内的空气吸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85)由排气管(85)构成,该排气管(85)的入口端连接在所述冷却空气流出口(79b)上,该排气管(85)的出口端在所述箱外风扇(25)的负压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8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下降部(85a),所述下降部(85a)以从入口侧朝向出口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壳体(70)形成为箱状且顶板(72b)的一部分为倾斜部(72c),所述倾斜部(72c)朝向一个侧板(72a)逐渐变低,
在所述倾斜部(72c)上设有连接部(72e),所述连接部(72e)用于连接所述排气管(8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部(72c)的下方布置有电气部件(32、33、36、82),所述电气部件(32、33、36、82)构成所述供气装置(30)。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还包括冷却风扇(79),所述冷却风扇(79)装在所述单元壳体(70)内并向所述泵机构部(31P)送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空气流入口(79a)位于所述冷却风扇(79)的负压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还包括分流部件(84),所述分流部件(84)用于将所述冷却风扇(79)吹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引向构成所述供气装置(30)的电气部件(32、33、36、82)处。
CN201580049148.7A 2014-09-16 2015-07-21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Withdrawn CN1070764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8029A JP5862737B1 (ja) 2014-09-16 2014-09-16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2014-188029 2014-09-16
PCT/JP2015/003646 WO2016042695A1 (ja) 2014-09-16 2015-07-21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6497A true CN107076497A (zh) 2017-08-18

Family

ID=55305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9148.7A Withdrawn CN107076497A (zh) 2014-09-16 2015-07-21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54581A1 (zh)
EP (1) EP3179183A4 (zh)
JP (1) JP5862737B1 (zh)
CN (1) CN107076497A (zh)
CL (1) CL2017000629A1 (zh)
WO (1) WO20160426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9386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6923B1 (ja) 2015-08-28 2017-0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6593925B2 (ja) * 2016-04-26 2019-10-23 Vigo Medical株式会社 酸素濃縮装置
DK3646932T3 (da) * 2017-07-21 2023-09-11 Daikin Ind Ltd Airconditionerings- og køleanordning til container i køretøj
EP3721714A1 (en) * 2019-04-12 2020-10-14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tmosphere in a refrigerated container
CN112492885A (zh) * 2019-06-28 2021-03-12 开利公司 带有气氛控制系统进入面板的制冷单元
GB202001725D0 (en) * 2020-02-07 2020-03-25 Contained Tech Uk Limited An intrusion detector for a lorry
EP4208675A1 (en) * 2020-09-01 2023-07-12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Electrical enclosure assembly for hvac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2573A (en) * 1979-10-12 1982-08-03 Greene & Kellogg, Incorporated Compact oxygen concentrator
CN1112224A (zh) * 1994-04-21 1995-11-22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致冷效率改进的凝聚器的致冷机
JP2635535B2 (ja) * 1994-06-15 1997-07-30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冷凍コンテナ用庫内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JP2000337664A (ja) * 1999-05-27 2000-12-08 Fukuchi Kenso:Kk 換気排熱用室外器排気ファン装置
CN1648566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装有贯流式风机的冰箱
CN1731039A (zh) * 2005-08-12 2006-02-08 颜怀玮 节能式大气冷凝水冷强化散热空调器
WO2008055524A1 (de) * 2006-11-07 2008-05-15 Liebherr-Transportation System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konditionierten atmosphäre
US7467522B2 (en) * 2003-04-28 2008-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or unit for container
CN202142951U (zh) * 2011-07-13 2012-02-08 东莞市邦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风冷散热装置的马达及碎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52646A (en) * 1976-10-22 1978-05-13 Daikin Ind Ltd Method of caastoring unripe fruit
JPS63201990U (zh) * 1987-06-19 1988-12-27
JPH0710219Y2 (ja) * 1989-11-29 1995-03-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冷凍装置
GB9513111D0 (en) * 1995-06-28 1995-08-30 Boc Group Plc Controlling atmospheres in containers
JP4020139B2 (ja) * 2005-12-15 2007-1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の電装品ボックス
JP4333783B2 (ja) * 2007-07-24 2009-09-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121634B2 (en) * 2010-04-13 2015-09-01 Carrier Corporation 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s and methods
EP2643644B1 (en) * 2010-11-24 2019-07-31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with corrosion durable heat exchanger
WO2013012622A1 (en) * 2011-07-18 2013-01-24 Carrier Corporation Regenerative scrubber system with single flow diversion actuator
JP2015072103A (ja) * 2013-10-03 2015-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5804215B1 (ja) * 2014-03-31 2015-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2573A (en) * 1979-10-12 1982-08-03 Greene & Kellogg, Incorporated Compact oxygen concentrator
CN1112224A (zh) * 1994-04-21 1995-11-22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致冷效率改进的凝聚器的致冷机
JP2635535B2 (ja) * 1994-06-15 1997-07-30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冷凍コンテナ用庫内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JP2000337664A (ja) * 1999-05-27 2000-12-08 Fukuchi Kenso:Kk 換気排熱用室外器排気ファン装置
US7467522B2 (en) * 2003-04-28 2008-12-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or unit for container
CN1648566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装有贯流式风机的冰箱
CN1731039A (zh) * 2005-08-12 2006-02-08 颜怀玮 节能式大气冷凝水冷强化散热空调器
WO2008055524A1 (de) * 2006-11-07 2008-05-15 Liebherr-Transportation Systems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konditionierten atmosphäre
CN202142951U (zh) * 2011-07-13 2012-02-08 东莞市邦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风冷散热装置的马达及碎纸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9386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62737B1 (ja) 2016-02-16
CL2017000629A1 (es) 2017-11-17
WO2016042695A1 (ja) 2016-03-24
JP2016061466A (ja) 2016-04-25
EP3179183A4 (en) 2018-03-28
US20170254581A1 (en) 2017-09-07
EP3179183A1 (en) 201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6497A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5579799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7250694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6104181B (zh)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CN107923695B (zh) 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US10499660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container
CN107250693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5612395A (zh)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CN107923692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US11647761B2 (en) Filter unit, gas supply device, insid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device for container
CN109073314A (zh) 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JP6680390B2 (ja) 加湿装置及び空気組成調節装置
JP6551592B2 (ja) 気体供給装置、庫内空気調節装置、及び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148798B2 (ja) 庫内空気調整装置
JP6521159B2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7249341A (zh) 供气装置及包括该供气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JP6662053B2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168868B2 (ja) 空気組成調整装置、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