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1160A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1160A CN107071160A CN201710199087.3A CN201710199087A CN107071160A CN 107071160 A CN107071160 A CN 107071160A CN 201710199087 A CN201710199087 A CN 201710199087A CN 107071160 A CN107071160 A CN 1070711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row
- msub
- mtr
- mtd
- rsq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1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supporting emergency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6—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e.g. compa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日常救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方法包括:S1.接收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求助信息;S2.将接收到的求助信息转发到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S3.获得n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对多对话,n为非负整数。本发明不仅能够及时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让外界通过APP平台能够及时获得求助者的求助信息情况,而且该方法还能够在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建立实时的一对多对话、多对一对话和一对一对话,使得求助者能够实时获得外界的求助回应,提高用户日常紧急求助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常救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越来越被称为“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一个大数据社会。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代社会发展阶段的一大特征。现代性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社会变迁的步伐加快、范围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这种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与深度的空前扩大,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在这样的社会里,满足需要的方法会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引出更多的问题。
在现实意义上,风险社会的结构不是由阶级、阶层等要素组成的,而是由个人行为主体构成的。也就是说风险社会的秩序并不是等级式的、垂直的,而是网络型的、平面扩展的,每个个体在风险社会中都是“平等主义者”。风险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风险社会概念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人们认识到在风险社会中,本来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也有可能会引起新的问题带来新的风险。风险并不是有序的排列,而是呈现一种横向分布的无结构状态,其产生与传播越来越不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同时也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另外,风险意识本身也成为一种风险:风险意识的分布趋于均匀,许多风险被广大公众所了解后反而变得熟视无睹。因此而带来这样的困境:尽管对风险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反而对风险的应对不足。
国外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与应急软件产品开发时间较早,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应急设备比较先进。目前,我国在突发紧急事件应对的手持终端产品中,呈现功能非常单一,实用性不强,交互性差,也无法实现危机信息预警发布。国内几个常见的同类产如下:
1.《求救发讯器》,它只有一个单一的求救功能,通过该应用软件发出内含“卫星定位咨讯”与“定位地址”的电子邮件或简讯给用户的好友,达到呼朋引伴或尽快脱离困境与险境。此方式为单向求助方式,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无法和接收到求助信息的接收者进行及时的互动,导致求助者无法及时获得救援或者得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无法应对处置或者对应处置延迟。
2.《现场急救指南》通过整合各类急救知识,使得突发状况下专业救援队还没到达现场或者无法到达的时候,开展妥善的自救与互救。但是软件的UI设计与交互方式不够人性化,通过各类专业性的分门别类,普通的缺乏专业知识的大众,在使用该款软件时,往往出现无法归类判别,以至无法应对处置或者应对处置延迟。而且此方式只能依靠求助者自助,在现场急救指南无法提供帮助时,求助者无法将其求助信息准确及时传达出去,也就无法及时获得外部的救援。
3.《紧急呼叫助手》,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拨打匪警,急救,火警,交通事故,天气预报,号码查询等号码时,该工具会对匪警,急救,火警,交通事故等电话拨打时的注意事项有详细的描述,用户可以按照操作指南正确拨打紧急号码,提高拨打效率。此方式是通过拨打常规的救援电话来获得紧急救助,虽然能够进行求助互动,但此类常规的救援电话都对应了常规的救援类型,每个救援电话对应一类或者多类的救援,除其对应的救援外,救援电话的被求助者很难甚至无法提供其他类型的救援。但现实生活中,求助类型各种各样,除常规的救援外,对于其他类型的救援常规的救援电话无法起作用,也就无法提供及时的救援。
4.《紧急求救软件ADO SOS V1.0》是一款在紧急情况下向其他人显示求救信息的软件,向左或向右刷改变颜色,上或向下刷改变显示的词,可去菜单/设置输入要显示的词,可用手机的locale选择中文或英文。此软件是将求助信息发送出去,但仍然缺少求助者和被求助者之间的互动,导致求助者无法及时获得救援或者得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无法应对处置或者对应处置延迟,功能十分单一。
5.《智能呼救手机》是一款为老年人设计专用的手机,一旦老人突然发生意外,可直接按“999”急救键,不论病人在北京的哪个地方,999的指挥中心都可迅速通过急救手机定位系统,锁定呼救人的位置。显然,该手机功能用途范围较窄,
6.《紧急警报》,该应用程序可追踪用户的旅行线路并在用户发生意外事故时,根据事先的设置将事故报告和用户的方位发送到指定手机号码。此方式是被动式地将发生意外事故的信息发送到指定手机号码,无法进行求助者和被求助者之间的互动,导致求助者无法及时获得救援或者得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无法应对处置或者对应处置延迟,功能十分单一。
上述突发事件的紧急求助方式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有效地求助互动,就算能够实现求助互动,也仅仅限于电话而且是常规的救援电话的求助,能获得的紧急帮忙非常有限。目前,国际上在移动互联网手持急救援与预警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是空白,日常的紧急求助系统也尚未见有。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紧急求助与风险信息预警平台的设计与算法研究能填补国际学术界在该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空白,无论是理论研究意义还是实际应用价值都非常大,是大数据社会应用发展的一种应用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日常救助需求能够实现求助者和被求助者之间互动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包括:
S1.接收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求助信息;
S2.将接收到的求助信息转发到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
S3.获得n个求助信息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对多对话,n为整数。
本发明的方法根据求助者发出的求助信息通过APP平台发到求助者周围,所述周围是以求助者所在位置为中心、一预定数值为半径所构造的圆的范围;周围接收到求助信息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回应;当获得n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后,就可以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对话,而且此类对话是求助者同时与n个应答者进行的(假设有n个应答者,n为非负整数)为一对多对话。此方法不仅能够及时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让外界能够及时获得求助者的求助情况,而且该方法能够在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建立实时的一对多对话,使得求助者能够实时获得外界的帮助,提高了日常紧急求助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S4.接收求助者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
S5.自动向被选择应答者之外的其他应答者发送回绝信息。
该方式能够使求助者选择最优的应答者进行求助交互对话,提高求助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降低应答者等待求助者应答的时间,避免应答者长时间等待求助者回应,从而提高应答者的用户体验度。
上述方案中,在执行步骤S4之前还执行如下步骤:
将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发送给求助者;
计算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并将得到的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
将经过排序后的距离值发送给求助者。
此步骤的目的在于将应答者的应答信息以及求助者与各个应答者之间的经过排序的距离值发送给求助者,方便求助者能够据此选择出适合的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使求助者能够获得有效并且高效的急需帮助。
上述方案中,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计算方式为:
记求助者为P0,n个应答者为a1,a2,…,an;
假设求助者P0的经度为x0,纬度为y0,则P0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为P0(x0,y0);
假设这n个应答者a1,a2,…,an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分别为:a1(x1,y1),a2(x2,y2),…,an(xn,yn),其中xi和yi分别是第i(i=1,2,…,n)个回应者ai(xi,yi)的经度和纬度。
对求助者所在位置P0(x0,y0)对一预设的数r,以P0(x0,y0)为圆心r为半径,当D(P0,ai)≤r时,可近似把在同一地平线的两者之间的连线看成是直线,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P0(x0,y0)与n个回应者ai(xi,yi)(i=1,2,…,n)之间的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当D(P0,ai)>r时,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为地球半径。
上述方案中,求助者发布求助信息后,如有n个应答者回复信息,则应答信息是按照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近远来优先排序的,即距离最近的排在最前面,距离次近的排在第2个,然后依此类推,排在第n位的是距离最远的那个应答者。这样以升序排序的方式来处理应答信息,是便于求助者很快可以获得其需要的帮助。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排序方法如下:
假设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后,在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之前,在先后不同的时间内接收到n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用变量m1,m2,…,mn来分别表示这n个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第1步:建立两个空间大小为n+1的空队列A[n]和B[n],队列A和B的首空间A[0]和B[0]留空,B[0]用来做动态元素置换过程的临时备用空间,A[1]是队列A的首元素空间,B[1]是队列B的首元素空间;队列A用来存储原始动态数据mi,队列B用来存储经过对动态数据mi进行比较置换后得到从小到大排序的新数据序列Ti,其中i=1,2,…,n;
第2步:当接收到第一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1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1表示;让m1直接入队列A作为首元素,A[1]=m1。
令T1=m1,T1入队列B作为首元素,B[1]=T1;
第3步:接收到第2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将产生第2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2表示,让m2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2]=m2;
令T2=m2,让T2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2;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2作为基准元素,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T1作如下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1)若T2≥T1,则令B[2]=T2,此时有:B[1]≤B[2],所以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2)若T2≤T1,则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B[1]≤B[2],作如下赋值:
得到T1≤T2,因此得到了队列B中的元素T1、T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第4步:接收到第3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将产生第3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3表示,让m3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3]=m3;
令T3=m3,让T3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3;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3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2起,用T3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3≥T2,则令B[3]=T3,此时B[2]≤B[3],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2、T1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亦即B[1]≤B[2],所以有B[1]≤B[2]≤B[3],于是有T1≤T2≤T3,所以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2,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3≥T1,则有T1≤T3<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B[1]空间中的元素T1不动,需要对T2,T3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2]<B[3],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2<T3,因此T1≤T2<T3,得到B[1]≤B[2]<B[3],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1,则有T3<T1≤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1]<B[2]≤B[3],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1≤T2<T3,此时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第5步:如此继续进行,假设一直进行到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号后,已有k位应答者发送应答信息,其中第i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为mi,mi入队列A,并且按照发布信息的时间前后顺序入队,相应有一个序列Ti为mi的一种新排列,满足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即T1≤T2≤…≤Tk,i=1,2,…,k;
当第k+1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k+1个距离,即第k+1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k+1表示。让mk+1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k+1]=mk+1。
令Tk+1=mk+1,让Tk+1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k+1;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k+1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k起,用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k,Tk-1,…,T3,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k+1≥Tk,则令B[k+1]=Tk+1,此时有B[k]≤B[k+1],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T3,…,Tk-1,Tk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T3≤…≤Tk-1≤Tk,亦即B[1]≤B[2]≤B[3]≤…≤B[k-1]≤B[k],所以B[1]≤B[2]≤B[3]≤…≤B[k-1]≤B[k]≤B[k+1],即有T1≤T2≤T3≤…≤Tk-1≤Tk≤Tk+1,于是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让B[k-1]空间中的元素Tk-1不动,需要对Tk,Tk+1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k]<B[k+1],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k-1]≤B[k]≤B[k+1],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k-1<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如此继续进行,一直到Tk+1<T2,并按照以上的方法得到T2,T3,…,Tk-1,Tk,Tk+1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于是,只需要最后比较Tk+1和T1的大小。
令B[0]=Tk+1,讨论如下两情形:(ⅰ)假如Tk+1≥T1,由于T2≤T3≤…≤Tk,所以T1≤Tk+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ⅱ)假如Tk+1<T1,由于T1≤T2≤T3≤…≤Tk,所以Tk+1<T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则有B[1]≤B[2]≤B[3]≤…≤B[k-1]<B[k]≤B[k+1]。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则有T1≤T2≤T3≤…≤Tk-1≤Tk<Tk+1,于是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应答者的数量n以及应答者进行应答响应的时间是不定的,那么对于求助者而言,应答者的数量n以及接收到应答信息的时间均属于一个随机序列,则产生的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序列也是一个随机序列,而且是实时的随机序列。本发明针对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在一个时间点APP平台只接收到一个应答者的信息,求助者求助后在等待应答信息过程中随着时间点移动APP平台将接收到一个应答者信息序列,于是得到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一个距离序列。该距离序列是一实时随机序列,则可按照“随机序列动态比较置换排序法”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序。此时采用两个队列对距离序列这一实时随机序列进行排序,利用队列A对距离值按照产生时间进行存储和排序,队列B通过动态排序方法对实时产生的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解决了实时动态随机序列的大小排序问题,使得求助者在做出一对一交互对话的选择之前都能够实时得到求助者与各应答者之间的距离的排序序列,从而给求助者提供准确的距离信息。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包括: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求助信息至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n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与n个应答者进行一对多对话,n为整数。
本发明的方法是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至求助者周围,所述周围是以求助者所在位置为中心、一预定数值为半径所构造的圆的范围;周围接收到求助信息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回应;当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n个根据求助信息进行应答的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后,就可以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对话,而且此类对话是求助者同时与n个应答者进行的,为一对多对话。此方法不仅能够及时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让外界能够及时获得求助者的求助情况,而且该方法能够在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建立实时的一对多对话,使得求助者能够实时获得外界的救援,提高了紧急救助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上述方案中,上述方法还包括: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
此步骤是使求助者在众多应答者中根据个性喜好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的交互对话,提高求助交互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而且将选择后的确认信息发送出去,可以降低其他未被选择的应答者等待求助者应答的时间,避免其他应答者长时间等待求助者回应,从而提高应答者的用户体验度。
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具体步骤为:
接收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n个距离值,所述距离值经过大小排序;
应答信息中包括应答者的地理位置;
根据应答者的地理位置、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值以及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进行一对多对话所得到的回应内容,按照个性需求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求助者在选择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时可以以应答者的地理位置、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值以及应答信息内容等作为综合判断的标准,为求助者的选择提供定性的分析依据,提高求助者获得有效帮助的可能性。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个性需求未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时,则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重新发送求助信息。
设置重发机制,在求助者未能获得有效的应答时,可以启动重发机制将求助信息重新发送,重新获取新应答者的应答信息,从而保证求助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紧急需要帮助。
上述方案中,所述求助信息包括求助者姓名、求助者实时地理位置、电话号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不但可以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而且是发送到求助者周围,通常求助者周围的人与求助者距离较近,对求助者所在环境熟悉和了解,能够提供有效的紧急需要帮助,而且在求助者需要就近帮忙时周围的人也能够及时响应,提高及时帮助的可能性。求助信息发送出去后求助者接收到周围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可以与各个应答者建立对话形成一对多对话,避免求助信息发送出去后求助者无法获得回应或无法获得周围帮助的问题,各个应答者可以根据求助信息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措施,帮助求助者从各个答应者中获得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得求助者可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应对处置,此方法提高紧急求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具体实施例1中求助者与应答者在地表位置的示意图。
图3表示当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某一设定的数时,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将按照公式(2)计算,公式(2)是中求助者与应答者在地球上坐标的位置如图4所示。
图4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具体实施例2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具体实施例3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参见图1,本具体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101.接收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求助信息;求助信息可以是求助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号码等)、需要发送的求助信息文本、图片或者视频、求助者所处地理位置。其中求助者所处地理位置是一个实时地理信息,其可以将求助者位置直接显示在地图中,并能显示求助者发出求助信号后的运动轨迹,从而实时跟踪求助者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出现紧急状况需要现场救助时可以及时定位到求助者的实时位置,提高救助的及时性。具体实现时,求助者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发出求助信息到APP平台上,APP平台接收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求助信息。
S102.将接收到的求助信息转发到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此步骤可以根据求助者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到其周围附近的人群,将求助的信息、图片或者视频发送出去。其中,所述周围是以求助者所在位置为中心、一预定数值为半径所构造的圆的范围;周围接收到求助信息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回应。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是事先与APP平台连接的。
S103.获得n个求助信息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对多对话,n为整数。回应求助信息的应答者指的是收到求助信息后对该求助信息给予应答响应的帮助者,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发出应答信息,然后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对多对话,应答者之间相互隔离。应答信息包括帮助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号码等)、应答信息文本、图片、视频、帮助者所处地理位置、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等。求助者可以收到多个不同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可以同时与多个应答者进行交互信息对话。
在此步骤中,n为非负整数,其可以取值为0,当其取值为零的时候,表示无人对该求助信息给予应答响应,此时,求助者可以通过重新发送求助信息的方式来继续获取应答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可以通过择一的方式按照其个性喜好确认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的帮助,进行一对一的交互对话,并确认是否需要其帮助的信息。具体步骤为:
S104.接收求助者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在此步骤中,求助者的选择可以按照其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些信息供其做选择参考,具体为:
S1041.将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发送至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
S1042.计算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并将得到的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
S1043.将经过排序后的距离值发送给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
以上将应答者的应答信息以及各个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排序发送给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求助者可以根据应答者的地理位置、最短距离、以及信息回应内容等按照个性喜好确定其中一位应答者作为救助者。
S105.自动向被选择应答者之外的其他应答者发送回绝信息。一旦求助者确认选择了其中一位应答者后,将自动向其余应答者发出礼貌回绝信息,如“已找到帮助者,谢谢”等消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求助者放弃其所选择的应答者的帮助,则可重新在原有的所有应答者之中另选一位应答者,并进入与这位应答者之间的一对一对话。然后重复步骤S104和S105的操作直到最终确认某一应答者或者最终无法寻到任何一位应答者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对这一轮的应答帮助都不满意或错过或无人应答,则可以重新发送出求助信息,于是求助重新开始,并按上述所述步骤重新进行。。
在步骤S1042中,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如下计算方式进行,具体为:
记求助者为P0,n个应答者为a1,a2,…,an,求助者P0与所示n个应答者a1,a2,…,an之间的距离为D(P0,a1),D(P0,a2),…,D(P0,an);
假设求助者P0的经度为x0,纬度为y0,则P0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为P0(x0,y0);
假设这n个应答者a1,a2,…,an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分别为:a1(x1,y1),a2(x2,y2),…,an(xn,yn),其中xi和yi分别是第i个回应者ai(xi,yi)的经度和纬度,i=1,2,…,n;如图2和3所示,为P0(x0,y0)与各回应者a1(x1,y1),a2(x2,y2),…,an(xn,yn)在地表的位置示意图。
由于地球太大,而求助者P0(x0,y0)与附近各个回应者ai(xi,yi)(i=1,2,…,n)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就非常短了,因此可以预设的数r,以P0(x0,y0)为圆心r为半径。
(i)当D(P0,ai)≤r时,近似把在同一地平线的两者之间的连线看成是直线,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P0(x0,y0)与各个回应者ai(xi,yi)(i=l,2,…,n)之间的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ii)当D(P0,ai)>r时,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为地球半径。
步骤S1042中还将各个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大小排序的具体方式是基于实时的应答响应进行的,假设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后,在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之前,在先后不同的时间内接收到n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用变量m1,m2,…,mn来分别表示这n个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提供的排序方法用来解决当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后,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出应答信息的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小到大进行动态排序。
先考虑这样一种情形:假设在一个限定的时间段内,在其中任何一个相同的时间点或其中任何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应答者同时发出应答信息,即收到的应答者发出的信息是一个个有次序发来,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同时发来。此时动态比较置换排序算法如下:
第1步:建立两个空间大小为n+1的空队列A[n]和B[n],如表1所示:
A[0] | A[1] | A[2] | A[3] | … | A[k-1] | A[k] | A[k+1] | … | A[n] |
B[0] | B[1] | B[2] | B[3] | … | B[k-1] | B[k] | B[k+1] | … | B[n] |
表1空队列A和B
约定1:队列A和B的首空间A[0]和B[0]留空,不装元素;B[0]用来做动态元素置换过程的临时备用空间,A[1]是队列A的首元素空间,B[1]是队列B的首元素空间;
约定2:队列A用来存储原始动态数据mi(i=1,2,…,n),队列B用来存储经过对动态数据mi(i=1,2,…,n)进行比较置换后得到从小到大排序的新数据序列Ti(i=1,2,…,n),其中mi是第i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实时距离;
第2步:当接收到第一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1个距离,即产生第1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1表示;让m1直接入队列A作为首元素,根据约定1,A[0]留空,不装元素,所以A[1]=m1。
令T1=m1,T1入队列B作为首元素,根据约定1,B[1]=T1;如表2所示:
表2
第3步:(1)当接收到第2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将产生第2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2表示,让m2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2]=m2;
(2)令T2=m2,让T2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2,如表3所示:
表3
(3)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2作为基准元素,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T1作如下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1)若T2≥T1,则令B[2]=T2,此时有:B[1]≤B[2],所以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2)若T2≤T1,则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B[1]≤B[2],作如下赋值:
得到T1≤T2,因此得到了队列B中的元素T1、T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如表4所示:
表4
第4步:(1)接收到第3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将产生第3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3表示,让m3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3]=m3;
(2)令T3=m3,让T3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3,如表5所示:
表5
(3)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3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2起,用T3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3≥T2,则令B[3]=T3,此时B[2]≤B[3],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2、T1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亦即B[1]≤B[2],所以有B[1]≤B[2]≤B[3],于是有T1≤T2≤T3,所以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2,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3≥T1,则有T1≤T3<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B[1]空间中的元素T1不动,需要对T2,T3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2]<B[3],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2<T3,因此T1≤T2<T3,得到B[1]≤B[2]<B[3],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1,则有T3<T1≤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1]<B[2]≤B[3],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1≤T2<T3,此时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如表6所示:
表6
第5步:如此继续进行,假设一直进行到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号后,已有k位应答者发送应答信息,其中第i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为mi,mi入队列A,并且按照发布信息的时间前后顺序入队,相应有一个序列Ti为mi的一种新排列,满足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即T1≤T2≤…≤Tk,i=1,2,…,k,如表7所示:
表7
当第k+1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k+1个距离,即第k+1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k+1表示。让mk+1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k+1]=mk+1。
令Tk+1=mk+1,让Tk+1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k+1,如表8所示:
表8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k+1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k起,用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k,Tk-1,…,T3,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k+1≥Tk,则令B[k+1]=Tk+1,此时有B[k]≤B[k+1],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T3,…,Tk-1,Tk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T3≤…≤Tk-1≤Tk,亦即B[1]≤B[2]≤B[3]≤…≤B[k-1]≤B[k],所以B[1]≤B[2]≤B[3]≤…≤B[k-1]≤B[k]≤B[k+1],即有T1≤T2≤T3≤…≤Tk-1≤Tk≤Tk+1,于是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让B[k-1]空间中的元素Tk-1不动,需要对Tk,Tk+1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k]<B[k+1],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于是得到B[k-1]≤B[k]≤B[k+1],作如下赋值:
于是得到Tk-1<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如表9所示:
表9
如此继续进行,一直到Tk+1<T2,并按照以上的方法对T2,T3,…,Tk-1,Tk,Tk+1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于是,只需要最后比较Tk+1和T1的大小。
假如Tk+1≥T1,由于T2≤T3≤…≤Tk,所以T1≤Tk+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假如Tk+1<T1,由于T1≤T2≤T3≤…≤Tk,所以Tk+1<T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则有B[1]≤B[2]≤B[3]≤…≤B[k-1]<B[k]≤B[k+1]。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则有T1≤T2≤T3≤…≤Tk-1≤Tk<Tk+1,于是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如果在相同的一个时间点或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应答者同时发出应答信息,不妨假设有u个应答者同时发出应答信息,则按接收到这u个应答者信息的先后时间顺序来进入队列A,其他剩下的问题则与动态置换排序算法的排序方法相同。
假设在一个时间段里,有一部分的时间点只有一个应答者发出信息,还有一部分的时间点或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有两个或以上的应答者同时发出应答信息,则:(1)对于一个时间点接收到一个应答者信息,按照动态置换排序算法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序;(2)对于一个时间点或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应答者同时发出应答信息,则按照上述中提示的方法进行排序。
应答者的数量以及应答者进行应答响应的时间是不定的,那么对于求助者而言,应答者的数量n以及接收到应答信息的时间均属于一个随机序列,则产生的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序列也是一个随机序列,而且是实时的随机序列。本发明采用两个队列对距离序列这一实时随机序列进行排序,利用队列A对距离值按照产生时间进行存储和排序,队列B通过动态排序方法对实时产生的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解决了实时动态随机序列的大小排序问题,使得求助者在做出一对一交互对话的选择之前都能够实时得到求助者与各应答者之间的距离的排序序列,从而给求助者提供准确的距离信息。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以求助者为主来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201.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求助信息至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求助信息可以是求助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号码等)、需要发送的求助信息文本或者图片、求助者所处地理位置。其中求助者所处地理位置是一个实时地理信息,其求助者位置可以直接显示在地图中,并能显示求助者发出求助信号后的运动轨迹,从而实时跟踪求助者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出现紧急状况需要现场救助时可以及时定位到求助者的实时位置,提高救助的及时性。
在此步骤中,可以根据求助者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到其周围附近的人群,将求助的信息或者图片发送出去。其中,所述周围是以求助者所在位置为中心、一预定数值为半径所构造的圆的范围;周围接收到求助信息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回应。
S202.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n个求助信息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与n个应答者进行一对多对话,n为非负整数。求助信息应答者指的是收到求助信息后对该求助信息给予应答响应的帮助者。应答信息包括帮助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号码等)、应答信息文本、图片、视频、帮助者所处地理位置、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等。求助者可以收到多个不同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可以同时与多个应答者进行交互信息对话。
在此步骤中,n为非负整数,其可以取值为0,当其取值为零的时候,表示无人对该求助信息给予应答响应,此时,求助者可以通过重新发送求助信息的方式来继续获取应答信息。
本具体实施例中,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至求助者周围;当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n个根据求助信息进行应答的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后,就可以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对话,而且此类对话是求助者同时与n个应答者进行的,为一对多对话。此方法不仅能够及时将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让外界能够及时获得求助者的求助情况,而且该方法能够在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建立实时的一对多对话,使得求助者能够实时获得外界的救援,提高了紧急救助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可以通过择一的方式按照其个性喜好确认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的帮助,进行一对一的交互对话。具体步骤为:
S203.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在此步骤中,求助者的选择可以按照其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求助者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其做选择参考,具体为:
S2031.接收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n个距离值,所述距离值经过大小排序;此处的排序方式可以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
S2032.应答信息中包括应答者的地理位置;
S2033.根据应答者的地理位置、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值以及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进行一对多对话所得到的回应内容,按照个性需求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求助者在选择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时可以以应答者的地理位置、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值以及应答信息内容等-作为判断的标准,为求助者的选择提供定性的分析依据,提高求助者获得有效帮助的可能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求助者放弃其所选择的应答者的帮助,则可重新在原有的所有应答者之中另选一位应答者,并进入与这位应答者之间的一对一对话。如果求助者对这一轮的应答帮助都不满意或错过或无人应答,则可以重新发送出求助信息,于是求助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重新发送求助信息。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以图5为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假设用P0表示紧急求助者,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1)P0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向APP系统发出紧急求助信息。此时,APP系统将自动向紧急求助平台发出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求助内容、地理位置(实时定位)、电话号码等;
(2)P0在APP系统的“紧急求助平台”对话框里输入其紧急需要帮助的内容(文本、图片或视频),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发出。
第2步:假设P0有n个周围(或附近)的人回应,不妨设为:a1,a2,,…,an,则APP系统自动建立求助者P0与其周围(或附近)的n个回应的人a1,a2,…,an进行一对多的对话。此时,所有的回应者a1,a2,…,an,都可将其回应信息及地理位置(实时定位)发送给求助者P0,求助者P0也可同时给这n个回应者a1,a2,…,an回复信息。
第3步:计算求助者P0分别与这n个回应者a1,a2,…,an之间的距离D(P0,a1),D(P0,a2),…,D(P0,an);
第4步:对D(P0,a1),D(P0,a2),…,D(P0,an)进行从小到大排序,该序列为救助者与所有应答者之间的距离首先按照先后应答的时间顺序排序。于是D(P0,a1),D(P0,a2),…,D(P0,an)按照从小到大的新排序可假设为: 并且
第5步:求助者P0根据n个应答者的地理位置、最短距离以及信息回应内容,按其个性需求确定某一位应答者
第6步:若求助者P0确定某一位应答者则可与该应答者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互,算法终止。但若求助者P0对本次回应信息都不满意或错过或无人应答,则可回到第①步重新发送求助信息。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接收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的求助信息;
S2.将接收到的求助信息转发到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
S3.获得n个求助信息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建立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对多对话,n为非负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S4.接收求助者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
S5.自动向被选择应答者之外的其他应答者发送回绝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步骤S4之前还执行如下步骤:
将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发送至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
计算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并将得到的距离值进行大小排序;
将经过排序后的距离值发送至求助者的移动智能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距离计算方式为:
记求助者为P0,n个应答者为a1,a2,…,an;
假设求助者P0的经度为x0,纬度为y0,则P0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为P0(x0,y0);
假设这n个应答者a1,a2,…,an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分别为:a1(x1,y1),a2(x2,y2),…,an(xn,yn),其中xi和yi分别是第i个应答者ai(xi,yi)的经度和纬度,i=1,2,…,n;
由于地球太大,而求助者P0(x0,y0)与附近各个回应者ai(xi,yi) (i=1,2,…,n)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就非常短了;于是,对一预设的数r,以P0(x0,y0)为圆心r为半径,
(ⅰ)当D(P0,ai)≤r时,近似把在同一地平线的两者之间的连线看成是直线,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P0(x0,y0)与各个回应者ai(xi,yi) (i=1,2,…,n)之间的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mrow>
<mi>D</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a</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x</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y</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ⅱ)当D(P0,ai)>r时,其计算公式为:
<mrow>
<mi>D</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a</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frac>
<mrow>
<mi>&pi;</mi>
<mi>R</mi>
<mo>&times;</mo>
<mi>A</mi>
<mi>r</mi>
<mi>c</mi>
<mi>c</mi>
<mi>o</mi>
<mi>n</mi>
<mo>&lsqb;</mo>
<mi>s</mi>
<mi>i</mi>
<mi>n</mi>
<mrow>
<mo>(</mo>
<msub>
<mi>x</mi>
<mn>0</mn>
</msub>
<mo>)</mo>
</mrow>
<mo>&times;</mo>
<mi>s</mi>
<mi>i</mi>
<mi>n</mi>
<mrow>
<mo>(</mo>
<msub>
<mi>x</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i>c</mi>
<mi>o</mi>
<mi>n</mi>
<mrow>
<mo>(</mo>
<msub>
<mi>y</mi>
<mn>0</mn>
</msub>
<mo>)</mo>
</mrow>
<mo>&times;</mo>
<mi>c</mi>
<mi>o</mi>
<mi>n</mi>
<mrow>
<mo>(</mo>
<msub>
<mi>y</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times;</mo>
<mi>c</mi>
<mi>o</mi>
<mi>n</mi>
<mrow>
<mo>(</mo>
<msub>
<mi>y</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y</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rsqb;</mo>
</mrow>
<mn>180</mn>
</mfrac>
</mrow>
其中R为地球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距离值的排序方式如下:
假设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后,在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之前,在先后不同的时间内接收到n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用变量m1,m2,…,mn来分别表示这n个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
第1步:建立两个空间大小为n+1的空队列A[n]和B[n],队列A和B的首空间A[0]和B[0]留空,B[0]用来做动态元素置换过程的临时备用空间,A[1]是队列A的首元素空间,B[1]是队列B的首元素空间;队列A用来存储原始动态数据mi,队列B用来存储经过对动态数据mi进行比较置换后得到从小到大排序的新数据序列Ti,其中i=1,2,…,n;
第2步:当接收到第一个应答者的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1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1表示;让m1直接入队列A作为首元素,A[1]=m1;
令T1=m1,T1入队列B作为首元素,B[1]=T1;
第3步:接收到第2位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将产生第2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2表示,让m2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2]=m2;
令T2=m2,让T2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2;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2作为基准元素,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T1作如下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1)若T2≥T1,则令B[2]=T2,此时有:B[1]≤B[2],所以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2)若T2≤T1,则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B[1]≤B[2],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1</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得到T1≤T2,因此得到了队列B中的元素T1、T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第4步:接收到第3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将产生第3位应答者与救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3表示,让m3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3]=m3;
令T3=m3,让T3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3;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3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2起,用T3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3≥T2,则令B[3]=T3,此时B[2]≤B[3],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2、T1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亦即B[1]≤B[2],所以有B[1]≤B[2]≤B[3],于是有T1≤T2≤T3,所以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2,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3≥T1,则有T1≤T3<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B[1]空间中的元素T1不动,需要对T2,T3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3</mn>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B[2]<B[3],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td>
</mtr>
<mtr>
<mtd>
<msub>
<mi>T</mi>
<mn>3</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T2<T3,因此T1≤T2<T3,得到B[1]≤B[2]<B[3],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3<T1,则有T3<T1≤T2,因为B[1]=T1,B[2]=T2,B[0]=T3,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3</mn>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B[1]<B[2]≤B[3],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1</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3</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T1≤T2<T3,此时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第5步:如此继续进行,假设一直进行到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号后,已有k位应答者发送应答信息,其中第i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为mi,mi入队列A,并且按照发布信息的时间前后顺序入队,相应有一个序列Ti为mi的一种新排列,满足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即T1≤T2≤…≤Tk,i=1,2,…,k;
当第k+1位应答者发出应答信息时,将产生第k+1个距离,即第k+1位应答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用变量mk+1表示;让mk+1入队A作为尾元素,此时有A[k+1]=mk+1;
令Tk+1=mk+1,让Tk+1入队列B中的临时备用空间B[0],即有B[0]=Tk+1;
对队列B,以当前B[0]空间中的元素Tk+1作为基准元素,从队列B中当前的尾元素Tk起,用与队列B中已有元素的倒序:Tk,Tk-1,…,T3,T2,T1之间顺序作如下两两相邻元素逐步比较和置换的操作:
若Tk+1≥Tk,则令B[k+1]=Tk+1,此时有B[k]≤B[k+1],因为队列B中已有的元素T1,T2,T3,…,Tk-1,Tk是已经排好序的,即T1≤T2≤T3≤…≤Tk-1≤Tk,亦即B[1]≤B[2]≤B[3]≤…≤B[k-1]≤B[k],所以B[1]≤B[2]≤B[3]≤…≤B[k-1]≤B[k]≤B[k+1],即有T1≤T2≤T3≤…≤Tk-1≤Tk≤Tk+1,于是得到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如下比较和置换,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让B[k-1]空间中的元素Tk-1不动,需要对Tk,Tk+1及其所在的队列空间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i>k</mi>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B[k]<B[k+1],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i>k</mi>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若Tk+1<Tk-1,则有,Tk+1<Tk-1≤Tk,因为B[k-1]=Tk-1,B[k]=Tk,B[0]=Tk+1,所以需要进行如下置换操作: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i>k</mi>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B[k-1]≤B[k]≤B[k+1],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i>k</mi>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于是得到Tk-1<Tk≤Tk+1,因此T1≤T2≤T3≤…≤Tk-1≤Tk<Tk+1,得到B[1]≤B[2]≤B[3]≤…≤B[k-1]<B[k]≤B[k+1],这说明,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如此继续进行,一直到Tk+1<T2,并按照以上的方法对T2,T3,…,Tk-1,Tk,Tk+1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于是,只需要最后比较Tk+1和T1的大小;
假如Tk+1≥T1,由于T2≤T3≤…≤Tk,所以T1≤Tk+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i>k</mi>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o>...</mo>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i>k</mi>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o>...</mo>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3</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1</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假如Tk+1<T1,由于T1≤T2≤T3≤…≤Tk,所以Tk+1<T1≤T2≤T3≤…≤Tk;又因为B[k]=Tk,B[k-1]=Tk-1,…,B[2]=T2,B[1]=T1,故可作如下置换: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i>k</mi>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o>...</mo>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o>=</mo>
<mi>B</mi>
<mo>&lsqb;</mo>
<mn>0</mn>
<mo>&rsqb;</mo>
<mo>=</mo>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则有B[1]≤B[2]≤B[3]≤…≤B[k-1]<B[k]≤B[k+1];
然后再作如下赋值:
<mrow>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i>k</mi>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i>k</mi>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o>...</mo>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3</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3</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2</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1</mn>
</msub>
<mo>=</mo>
<mi>B</mi>
<mo>&lsqb;</mo>
<mn>1</mn>
<mo>&rsqb;</mo>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o>;</mo>
</mrow>
则有T1≤T2≤T3≤…≤Tk-1≤Tk<Tk+1,于是队列B中的元素T1,T2,T3,…,Tk-1,Tk,Tk+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6.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求助信息至求助者周围的移动智能终端上;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n个求助信息应答者的应答信息,并与n个应答者进行一对多对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示的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求助者移动智能终端发出在一对多对话中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确认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示的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的具体步骤为:
接收求助者与n个应答者之间的n个距离值,所述距离值经过大小排序;
应答信息中包括应答者的地理位置;
根据应答者的地理位置、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距离值以及求助者与应答者之间进行一对多对话所得到的回应内容,按照个性需求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示的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个性需求未选择其中一位应答者进行一对一交互对话时,则求助移动智能终端重新发送求助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示的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求助信息包括求助者姓名、求助者实时地理位置、电话号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99087.3A CN107071160A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99087.3A CN107071160A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1160A true CN107071160A (zh) | 2017-08-18 |
Family
ID=59620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99087.3A Pending CN107071160A (zh) | 2017-03-29 | 2017-03-29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71160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6789A (zh) * | 2017-08-21 | 2018-01-23 | 深圳市启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老人监护方法和系统 |
CN108494829A (zh) * | 2018-02-26 | 2018-09-04 | 福建三鑫隆信息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监控方法和系统 |
CN108650618A (zh) * | 2018-04-25 | 2018-10-12 | 鲸准应急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 一种急救信息广播方法及广播系统 |
WO2019179898A1 (fr) | 2018-03-20 | 2019-09-26 | Hareau | Methode de gestion de l'assistance a une personne en reponse a l'emission d'une alerte |
WO2020114214A1 (zh) * | 2018-12-06 | 2020-06-11 |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导盲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CN111740849A (zh) * | 2020-06-22 | 2020-10-02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坐席操作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0008A (zh) * | 2009-01-22 | 2010-07-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098618A (zh) * | 2010-12-30 | 2011-06-15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确定求助联系人的方法以及终端 |
US20120171984A1 (en) * | 2010-12-29 | 2012-07-0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Help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
CN102867393A (zh) * | 2012-09-18 | 2013-01-09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车辆自动呼救方法和系统 |
CN102884816A (zh) * | 2011-12-30 | 2013-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位置服务的求助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984650A (zh) * | 2012-11-16 | 2013-03-20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求助系统实现求助的方法 |
CN106231076A (zh) * | 2016-07-19 | 2016-12-14 | 北京中宏佳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救助系统和方法 |
CN106231116A (zh) * | 2016-08-30 | 2016-12-14 | 黄在鑫 |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摇动的紧急求助方法及系统 |
-
2017
- 2017-03-29 CN CN201710199087.3A patent/CN10707116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0008A (zh) * | 2009-01-22 | 2010-07-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20120171984A1 (en) * | 2010-12-29 | 2012-07-0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Help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
CN102098618A (zh) * | 2010-12-30 | 2011-06-15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确定求助联系人的方法以及终端 |
CN102884816A (zh) * | 2011-12-30 | 2013-0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位置服务的求助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867393A (zh) * | 2012-09-18 | 2013-01-09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车辆自动呼救方法和系统 |
CN102984650A (zh) * | 2012-11-16 | 2013-03-20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求助系统实现求助的方法 |
CN106231076A (zh) * | 2016-07-19 | 2016-12-14 | 北京中宏佳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救助系统和方法 |
CN106231116A (zh) * | 2016-08-30 | 2016-12-14 | 黄在鑫 |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摇动的紧急求助方法及系统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6789A (zh) * | 2017-08-21 | 2018-01-23 | 深圳市启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老人监护方法和系统 |
CN108494829A (zh) * | 2018-02-26 | 2018-09-04 | 福建三鑫隆信息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监控方法和系统 |
WO2019179898A1 (fr) | 2018-03-20 | 2019-09-26 | Hareau | Methode de gestion de l'assistance a une personne en reponse a l'emission d'une alerte |
US10970993B2 (en) | 2018-03-20 | 2021-04-06 | Hareau |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assistance to a person in response to the emission of an alert |
CN108650618A (zh) * | 2018-04-25 | 2018-10-12 | 鲸准应急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 一种急救信息广播方法及广播系统 |
WO2020114214A1 (zh) * | 2018-12-06 | 2020-06-11 |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导盲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CN111740849A (zh) * | 2020-06-22 | 2020-10-02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坐席操作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71160A (zh)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紧急求助方法 | |
CN102982665B (zh) | 报警处理方法及报警系统 | |
CN107241695B (zh) | 海事卫星终端位置服务系统和遇险船舶协同救助方法 | |
CN104811423B (zh) | 位置信息的共享方法和装置 | |
CN103037311B (zh) | 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群发求助和救助方法 | |
CN104954492B (zh) | 即时通讯方法、分发服务器、用户终端及即时通讯系统 | |
CN117033498B (zh) | 一种一体化融合通信指挥方法及系统 | |
CN104536730A (zh) | 界面显示方法以及智能终端 | |
CN103036953B (zh) | 一种为用户提供动态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915354A (zh) | 一种组队出行通信方法、服务器、终端和系统 | |
CN102984650B (zh) | 一种求助系统实现求助的方法 | |
CN102497443B (zh) |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车载电台、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 |
CN109151008A (zh) | 一种无感知的人机对话控流方法和系统 | |
CN104168389A (zh) | 通话接听方法及装置 | |
CN105872246A (zh) | 一种防沉迷方法、防沉迷装置及终端 | |
CN106302706A (zh) | 一种将乘客服务需求信息推送给司机客户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127645A (zh) | 用于处理救援需求信息的方法与设备 | |
CN103067472A (zh) | 一种突发事件信息采集报送系统及其信息报送和提醒方法 | |
CN110392446A (zh) | 一种终端和虚拟助手服务器进行交互方法 | |
CN116049375B (zh) | 一种基于aigc的智能客服应答系统 | |
CN107133899A (zh) | 一种基于随机序列排序算法的日常紧急求助方法 | |
CN106612496A (zh) | 一种全呼呼叫业务的实现方法及设备 | |
CN107705191A (zh) | Ota平台的订单争取方法及系统 | |
CN108111388A (zh) | 具备智能代理器的通信系统 | |
CN105959370A (zh) | 一种根据人脸信息自动分享内容的家庭云系统及实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