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6247A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16247A CN107016247A CN201710250717.5A CN201710250717A CN107016247A CN 107016247 A CN107016247 A CN 107016247A CN 201710250717 A CN201710250717 A CN 201710250717A CN 107016247 A CN107016247 A CN 1070162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y friction
- sample
- friction face
- sample dry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9 therm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783 fri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38 tea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Z—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6Z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在试样表面上选取1~5个测温孔固定热电偶,热电偶连接测温仪进行干摩擦温度的实测;运用有限元模拟不同热边界条件下的热电偶处温度值,建立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模型:以温度模拟值和温度实测值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运用约束最优化函数法,优化确定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据此确定材料干摩擦面及其附近的干摩擦温度场。本发明的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和成本低廉;所确定的温度接近实际,能预测材料产生磨损时的临界温度,为摩擦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干摩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动领域中几乎无时无刻都存在着摩擦磨损,涉及到重工业、运输业和核工业的摩擦磨损现象更强调安全性研究。在高速和重载工况下的摩擦件温升速率和温度分布是直接关系整个传动系统工作性能、使用寿命及安全保证的核心,而多数工况下的材料磨损最终都是由于摩擦副之间的干摩擦所导致的,因此研究材料的干摩擦磨损温度变化特性显得十分重要。
摩擦过程中的磨损温度较难测量,现有的确定方法多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如“一种高铁轴承稳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CN201510366935.6),但鲜有将实测温度和建立的计算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摩擦副产生磨损表明摩擦过程开始失效,此时的摩擦界面上的温度测量极其困难,而常规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计算则需要准确的输入参与摩擦的材料物理化学属性。当前新型材料种类繁多,测量工作繁琐,随机误差效应显著。由此,导致最终计算结果极易失准,同时采用非接触式测量的数据也有误差且不能获得连续稳态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和成本低廉的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所确定的温度接近实际,能预测材料产生磨损时的临界温度,为摩擦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测量试样干摩擦面温度
在靠近试样的干摩擦面处开有测温孔,测温孔为1~5个,测温孔中心线与试样中心线相交,所述测温孔均装有热电偶,每个热电偶分别与测温仪连接。
以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的温度代表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记录磨盘和试样摩擦时热电偶在各自测温孔处的温度Tn;n表示热电偶的个数,n=1,2,3,4,5。
第二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热交换系数
2.1、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
式(1)中:
χ1为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1的区间为[0.55,1.35];
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σ为5.67×10-8W/(m2·K4);
Tw为干摩擦面的绝对温度,K;
Tc为试验环境的绝对温度,K。
2.2、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
式(2)中:
χ2为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2的区间为[0.78,1.91];
ρ为试样的密度,Kg/m3;
c为试样的比热,J/(Kg·K);
λ1为试样的热导率,W/(m·K);
λ2为磨盘的热导率,W/(m·K);
t为磨盘与试样的干摩擦时间,s。
2.3、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式(3)中:
χ3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
χ4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
S为试样干摩擦面的面积,m2;
ΔL为试样在磨损前后沿长度方向的改变量,m;
F为试样干摩擦面在摩擦时所受到的正压力,N;
v为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相对于磨盘的线速度,m/s。
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修正因子χ1的区间为[0.55,1.35]、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的区间为[0.78,1.91]、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分别在各区间任意确定三组水平值,建立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根据式(1)、(2)和(3)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第三步:试样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将步骤二所得到的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步骤二建立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中对应的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第四步:建立误差平方和模型
根据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和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得到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建立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模型:
φ(χ)=Ak(1+χi+χiχj+χiχj 2+χi 2χj 2) (5)
式(5)中:
Ak表示平衡性系数,k为1,2,3,……,41;
χi为第i个修正因子,i为1,2,3,4;
χj为第j个修正因子,j为1,2,3,4。
第五步:优化修正因子
以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与对应的温度模拟值之间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运用约束最优化函数法,依次对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进行优化。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
第六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场
用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代替式(1)中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代替(2)中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得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代替(3)中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得到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
以所得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和干摩擦面附近的温度场。
所述测温孔平行于摩擦面且均匀分布,测温孔的孔径为1mm,孔距为2~3mm。
所述试样的横截面为圆形或为正方形;圆形的直径为5~10mm,正方形的边长为6~12mm,试样的长度为22~30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本发明不用在干摩擦面安装测温系统,减少设备投入及人工维护成本;其次,本发明选取干摩擦面附近的测量环境理想且温度测量准确,避免了由于干摩擦面脱落而引起的测温系统的失效,使得由此确定的干摩擦面温度可靠;最后,根据模拟所得的干摩擦面及其附近的温度,对于材料的摩擦应用和使用寿命有预测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和成本低廉;所确定的温度接近实际,能预测材料产生磨损时的临界温度,为摩擦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热电偶设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测温方式的干摩擦60s的温度模拟值和温度实测值;
图3为图1所示干摩擦面和各热电偶处的模拟温度场;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热电偶设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干摩擦面和各热电偶处的模拟温度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测量试样干摩擦面温度
所述试样材质为ZA27;所述试样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的直径为8mm,试样的长度为30mm。
在靠近试样的干摩擦面处开有测温孔,如图1所示,测温孔为4个,测温孔中心线与试样中心线相交,所述测温孔平行于摩擦面且均匀分布,测温孔的孔径为1mm,孔距为2mm。
所述测温孔均装有热电偶,每个热电偶分别与测温仪连接。
以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的温度代表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记录磨盘和试样摩擦时热电偶在各自测温孔处的温度Tn;n表示热电偶的个数,n=4。试样干摩擦时,某时段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测量值如表1所示。
表1试样干摩擦时某时段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测量值(单位/k)
第二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热交换系数
2.1、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
式(1)中:
χ1为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1的区间为[0.55,1.35];
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σ为5.67×10-8W/(m2·K4);
Tw为干摩擦面的绝对温度,K;
Tc为试验环境的绝对温度,Tc=293K。
2.2、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
式(2)中:
χ2为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2的区间为[0.78,1.91];
ρ为试样的密度,ρ=4.94×103Kg/m3;
c为试样的比热,c=568.5J/(Kg·K);
λ1为试样的热导率,λ1=56W/(m·K);
λ2为磨盘的热导率,λ2=60W/(m·K);
t为磨盘与试样的干摩擦时间,s。
2.3、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式(3)中:
χ3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
χ4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
S为试样干摩擦面的面积,S=5.02×10-5m2;
ΔL为试样在磨损前后沿长度方向的改变量,ΔL=0.002m;
F为试样干摩擦面在摩擦时所受到的正压力,F=100N;
v为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相对于磨盘的线速度,v=43.96m/s。
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修正因子χ1在区间[0.55,1.35]取值0.55,0.95和1.35、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在区间[0.78,1.91]取值0.78,1.34和1.91、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在区间[0.83,1]取值0.86,0.95和1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在区间[0.16,0.27]取值0.16,0.21和0.26,分别在各区间任意确定三组水平值,建立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根据式(1)、(2)和(3)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第三步:试样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将步骤二所得到的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步骤二建立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中对应的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见表2。
表2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单位/K)
第四步:建立误差平方和模型
根据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和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得到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建立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模型:
φ(χ)=Ak(1+χi+χiχj+χiχj 2+χi 2χj 2) (5)
式(5)中:
Ak表示平衡性系数,k为1,2,3,……,41;
χi为第i个修正因子,i为1,2,3,4;
χj为第j个修正因子,j为1,2,3,4。
第五步:优化修正因子
以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与对应的温度模拟值之间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运用约束最优化函数法,依次对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进行优化。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为0.785、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为1.134、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为0.927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为0.213。
第六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场
用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代替式(1)中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代替(2)中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得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代替(3)中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得到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
以所得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和干摩擦面附近的温度场。图2为干摩擦60s的温度模拟值和温度实测值;由图2可知,短粗实线分别为热电偶1处、热电偶2处、热电偶3处和热电偶4处的温度实测值,长细虚线则分别表示热电偶1处、热电偶2处、热电偶3处和热电偶4处相应工况的温度模拟值,可看出优化后的模型能较好的和实际情况相吻合。图3为干摩擦面和各热电偶处的模拟温度场;由图3可知,粗实线1为干摩擦面温度场,当干摩擦面的温度达到最高320℃时开始出现波动,表明该温度为磨损的临界温度;细线2、3、4、和5分别表明热电偶1、2、3和4处的温度场。
实施例2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测量试样干摩擦面温度
所述试样材质Zn-40Al;所述试样的横截面为方形,方形的边长为6mm,试样的长度为22mm。
在靠近试样的干摩擦面处开有测温孔,如图4所示,测温孔为2个,测温孔中心线与试样中心线相交,所述测温孔平行于摩擦面且均匀分布,测温孔的孔径为1mm,孔距为3mm。
所述测温孔均装有热电偶,每个热电偶分别与测温仪连接。试样进行干摩擦时,某时段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测量值如表3所示。
表3试样干摩擦时某时段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测量值(单位/K)
以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的温度代表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记录磨盘和试样摩擦时热电偶在各自测温孔处的温度;n表示热电偶的个数,n=2。
第二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热交换系数
2.1、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
式(1)中:
χ1为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1的区间为[0.55,1.35];
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σ为5.67×10-8W/(m2·K4);
Tw为干摩擦面的绝对温度,K;
Tc为试验环境的绝对温度,291K。
2.2、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
式(2)中:
χ2为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2的区间为[0.78,1.91];
ρ为试样的密度,ρ=4.31×103Kg/m3;
c为试样的比热,c=543.8J/(Kg·K);
λ1为试样的热导率,λ1=58W/(m·K);
λ2为磨盘的热导率,λ2=60W/(m·K);
t为磨盘与试样的干摩擦时间,s。
2.3、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式(3)中:
χ3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
χ4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
S为试样干摩擦面的面积,S=3.6×10-5m2;
ΔL为试样在磨损前后沿长度方向的改变量,ΔL=0.003m;
F为试样干摩擦面在摩擦时所受到的正压力,F=100N;
v为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相对于磨盘的线速度,v=43.96m/s。
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修正因子χ1在区间[0.55,1.35]取值0.58,0.92和1.34、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在区间[0.78,1.91]取值0.81,1.24和1.91、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在区间[0.83,1]取值0.83,0.92和1,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在区间[0.16,0.27]取值0.16,0.21和0.26,建立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根据式(1)、(2)和(3)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第三步:试样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将步骤二所得到的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步骤二建立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中对应的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见表4。
表4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单位/K)
第四步:建立误差平方和模型
根据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和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得到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建立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模型:
φ(χ)=Ak(1+χi+χiχj+χiχj 2+χi 2χj 2) (5)
式(5)中:
Ak表示平衡性系数,k为1,2,3,……,41;
χi为第i个修正因子,i为1,2,3,4;
χj为第j个修正因子,j为1,2,3,4。
第五步:优化修正因子
以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与对应的温度模拟值之间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运用约束最优化函数法,依次对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进行优化。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为0.634、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为1.382、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为0.867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为0.174。
第六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场
用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代替式(1)中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代替(2)中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得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代替(3)中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得到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
以所得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和干摩擦面附近的温度场。图5为干摩擦面和各热电偶处的模拟温度场;由图3可知,粗实线1为干摩擦面温度场,当干摩擦面的温度达到最高340℃时开始出现波动,表明该温度为磨损的临界温度;细线2和3分别表明热电偶1和2处的温度场。
本具体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不用在干摩擦面安装测温系统,减少设备投入及人工维护成本;其次,本具体实施方式选取干摩擦面附近的测量环境理想且温度测量准确,避免了由于干摩擦面脱落而引起的测温系统的失效,使得由此确定的干摩擦面温度可靠;最后,根据模拟所得的干摩擦面及其附近的温度,对于材料的摩擦应用和使用寿命有预测效果。
因此,本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和成本低廉;所确定的温度接近实际,能预测材料产生磨损时的临界温度,为摩擦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Claims (3)
1.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测量试样干摩擦面温度
在靠近试样的干摩擦面处开有测温孔,测温孔为1~5个,测温孔中心线与试样中心线相交,所述测温孔均装有热电偶,每个热电偶分别与测温仪连接;
以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的温度代表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记录磨盘和试样摩擦时热电偶在各自测温孔处的温度Tn,n表示热电偶的个数,n=1,2,3,4,5;
第二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热交换系数
2.1、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
式(1)中:
χ1为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1的区间为[0.55,1.35],
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σ为5.67×10-8W/(m2·K4),
Tw为干摩擦面的绝对温度,K,
Tc为试验环境的绝对温度,K;
2.2、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
式(2)中:
χ2为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
χ2的区间为[0.78,1.91],
ρ为试样的密度,Kg/m3,
c为试样的比热,J/(Kg·K),
λ1为试样的热导率,W/(m·K),
λ2为磨盘的热导率,W/(m·K),
t为磨盘与试样的干摩擦时间,s;
2.3、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式(3)中:
χ3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
χ4为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
S为试样干摩擦面的面积,m2,
ΔL为试样在磨损前后沿长度方向的改变量,m,
F为试样干摩擦面在摩擦时所受到的正压力,N,
v为试样干摩擦面中心点相对于磨盘的线速度,m/s;
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修正因子χ1的区间为[0.55,1.35]、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的区间为[0.78,1.91]、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的区间为[0.83,1]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的区间为[0.16,0.27],分别在各区间任意确定三组水平值,建立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根据式(1)、(2)和(3)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
第三步:试样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将步骤二所得到的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步骤二建立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中对应的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
第四步:建立误差平方和模型
根据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和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得到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建立各热电偶处的温度模拟值与温度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模型:
φ(χ)=Ak(1+χi+χiχj+χiχj 2+χi 2χj 2) (5)
式(5)中:
Ak表示平衡性系数,k为1,2,3,……,41,
χi为第i个修正因子,i为1,2,3,4,
χj为第j个修正因子,j为1,2,3,4;
第五步:优化修正因子
以各热电偶处的温度实测值与对应的温度模拟值之间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运用约束最优化函数法,依次对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进行优化,依次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
第六步:确定试样干摩擦面的温度场
用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1 *代替式(1)中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1,得到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实际因子χ2 *代替(2)中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接触热交换系数的修正因子χ2,得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
用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实际因子χ3 *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实际因子χ4 *代替(3)中试样干摩擦面的热源密度的修正因子χ3和试样干摩擦面的热功转换修正因子χ4,得到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
以所得试样干摩擦面对环境辐射的实际热交换系数试样干摩擦面与磨盘的实际接触热交换系数和试样干摩擦面的实际热源密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得到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和干摩擦面附近的温度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孔平行于摩擦面,均匀分布;测温孔的孔径为1mm,孔距为2~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的横截面为圆形或为正方形;圆形的直径为5~10mm,正方形的边长为6~12mm,试样的长度为22~3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50717.5A CN107016247B (zh) | 2017-04-17 | 2017-04-17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50717.5A CN107016247B (zh) | 2017-04-17 | 2017-04-17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16247A true CN107016247A (zh) | 2017-08-04 |
CN107016247B CN107016247B (zh) | 2020-04-10 |
Family
ID=5944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50717.5A Active CN107016247B (zh) | 2017-04-17 | 2017-04-17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16247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63894A (zh) * | 2018-09-13 | 2019-01-08 | 江苏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摩擦温度信号的磨合状态识别方法 |
CN111665158A (zh) * | 2020-07-10 | 2020-09-15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动态加载的关节轴承衬垫摩擦学性能评估方法 |
CN111812024A (zh) * | 2020-07-10 | 2020-10-23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关节轴承衬垫摩擦温度及工作状态的监测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1927A (zh) * | 2012-01-10 | 2013-07-10 |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CN103400037A (zh) * | 2013-07-29 | 2013-11-20 | 武汉科技大学 | 一种确定直缝焊管焊接温度的方法 |
-
2017
- 2017-04-17 CN CN201710250717.5A patent/CN1070162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1927A (zh) * | 2012-01-10 | 2013-07-10 |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CN103400037A (zh) * | 2013-07-29 | 2013-11-20 | 武汉科技大学 | 一种确定直缝焊管焊接温度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FABIAN HERZ 等: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ontac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etween thee convered wall and solid bed in rotery drum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 |
周家林 等: ""X46级管线钢热连轧过程中温度场及平均流变应力的预测"", 《钢铁研究学报》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63894A (zh) * | 2018-09-13 | 2019-01-08 | 江苏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摩擦温度信号的磨合状态识别方法 |
CN109163894B (zh) * | 2018-09-13 | 2020-09-01 | 江苏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摩擦温度信号的磨合状态识别方法 |
CN111665158A (zh) * | 2020-07-10 | 2020-09-15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动态加载的关节轴承衬垫摩擦学性能评估方法 |
CN111812024A (zh) * | 2020-07-10 | 2020-10-23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关节轴承衬垫摩擦温度及工作状态的监测方法 |
CN111665158B (zh) * | 2020-07-10 | 2024-04-09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动态加载的关节轴承衬垫摩擦学性能评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16247B (zh) | 2020-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16247A (zh)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
CN111157569B (zh) | 半透明材料热物性及界面热阻多参数无损快速测量方法 | |
Liu et al. |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bearing inner ring and shaft journal | |
Jun et al. | Thermocouples with built-in self-testing | |
Parikh et al. |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estimation of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 |
CN110779954A (zh) | 塑性变形状态下接触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WO2018100608A1 (ja) | 熱伝導率測定装置、熱伝導率測定方法、及び真空度評価装置 | |
CN106644781A (zh) | 一种基于试件表面温度演化分析的金属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
CN203798759U (zh) | 一种玻璃热物性测试仪 | |
CN111982799A (zh) | 一种积木式飞机结构件大气腐蚀预测方法 | |
CN113849997A (zh)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储能装置热点温度确定方法 | |
KR101533542B1 (ko) | 열차폐코팅의 열구배기계피로(tgmf) 수명예측 방법 | |
Zhang et al. | Mechanical component lifetime estimation based on 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with singularity extrapolation | |
Attia et al. | Distortion in the thermal field around inserted thermocouples in experimental interfacial studies—part 3: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verification | |
CN104611483A (zh) | 一种基于冷却壁热负荷和炉衬测厚的炉温在线检测方法 | |
WO2010142307A1 (en) | Fast respons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within a gas turbine | |
Attia et al. | Thermometric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machine tools and CMM structures | |
CN103400037A (zh) | 一种确定直缝焊管焊接温度的方法 | |
Pan et al. | A crack detection method for aero-engine blade based on air-flow thermography | |
RU2732341C1 (ru) | Способ бездемонтажной проверки термопары и значения ее терм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 |
CN103644884B (zh) | 基于温度测量的电力电缆接头施工规范性检测方法 | |
Najafi et al. | Developing an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analysis tool for real time heat flux estimation in directional flame thermometer application | |
JP2017026385A (ja) | 熱伝導率測定装置、熱伝導率測定方法、及び真空度評価装置 | |
Kou et al. | Lifetime Prediction of Wind Turbine Blade Based on Full-Scale Fatigue Testing | |
Semenov et al. | 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real heat-emission coefficients in air-cooling systems of operating glass furnac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07 Address after: 441000 No. 1 Beihe Avenue, Guche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Residence application) Patentee after: Hubei Hong Bo Vehic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30081 No. 947 Heping Avenue, Qingshan District,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