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5991B -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5991B
CN107005991B CN201580065511.4A CN201580065511A CN107005991B CN 107005991 B CN107005991 B CN 107005991B CN 201580065511 A CN201580065511 A CN 201580065511A CN 107005991 B CN107005991 B CN 107005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length
base station
uplink
data fram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55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5991A (zh
Inventor
周凯捷
邓天乐
王新征
胡星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5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5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0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synchronizing of arrival of multiple uplin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处于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帧。通过本发明的传输方法,可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Description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心跳机制被手机上的互联网应用广泛采用,例如:Android的原生应用、QQ、微博和微信都采用了这种心跳机制:手机定时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简短的信息(可被称为心跳信息或心跳包)。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心跳机制,应用服务器可以及时下发(Push)手机用户相关的信息,比如微信中的短消息、图片或者语音等。一旦应用服务器收不到手机的心跳信息,服务器可以接管该手机的业务,避免业务的停滞。一些场景下,互联网应用的业务数据包的吞吐量也较小。上行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层的响应(ACK)消息亦是如此。
此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Machine to Machine,M2M)的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也变得日益普及。据预测,截止2020年,将有500亿机器通过通信技术互相连接。MTC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能够实时监测并定时上报例如道路状况、患者的健康数据、指定地点的温度或湿度等各种数据信息,以实现机器间的智能管理。
不管是心跳包,还是MTC中的数据包,这一类上行数据包都具有非连续型且吞吐量较小的特点。尤其是手机上的互联网应用的心跳包的周期比较长,例如旧版QQ的心跳周期为30s,新版QQ为180s,微信为300s,Google原生应用为1680s左右。这就使得发送这一类型数据包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MTC中的终端设备)进入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空闲(IDLE)状态或是与基站之间上行失同步的状态。一旦该终端设备进入RRC空闲状态或上行失同步状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信令才能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当前的长期系统演进(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缩写:LTE)网络主要是为连续型、大吞吐量的数据包传输所设计。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处于RRC IDLE状态的终端设备以及处于上行失同步状态的终端设备在LTE网络中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如图1A所示,对于处于RRC IDLE状态的终端设备(例如,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首先需要通过步骤101和102完成随机接入,再通过步骤103至105建立RRC连接,然后基站(如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分别通过步骤106和107向UE提供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信息和RRC重配置信息,最终,UE通过步骤108发送上行数据包。
在图1B中,对于处于上行失同步状态的UE,同样需要先通过步骤111和112完成随机接入的过程。其中,步骤112中的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中携带同步指令,例如:时间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指令。接着,在步骤113中,UE向eNB发送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或缓存区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UE在步骤114收到eNB发送的调度许可(scheduling grant,SG)后,最终在步骤115发送上行数据包。
由此可见,在当前LTE网络中,对于处于RRC IDLE状态或上行失同步状态的终端设备,其发送上行数据前需要与基站eNB之间执行多次信令交互,例如,通过信令交互来完成随机接入或建立RRC连接。然而,对于上述非连续型且吞吐量小的数据包业务,若采用上述方法来传输上行数据,资源利用率较低,功耗较大。此外,随着互联网应用及MTC的普及,大量的终端设备周期性地发送心跳包或这一类型的数据包,会造成网络拥塞甚至引起信令风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基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功耗。
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及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并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若所述终端设备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二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调度请求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二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调度请求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及
收发器,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若所述处理器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所述收发器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二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结合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结合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调度请求SR帧;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结合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接收器,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结合第二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调度请求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第五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终端设备,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及
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则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并向基站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因此,可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附图说明
图1A和1B分别为处于RRC IDLE状态的终端设备以及处于上行失同步状态的终端设备在LTE网络中进行上行数据包的传输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上行数据包的传输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及
图10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例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DMA,SC-FDMA)等。术语“网络”和“系统”可以相互替换。CDMA网络可以实现例如通用无线陆地接入(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CDMA2000等无线技术。UTRA可以包括CDMA、WCDMA和其他CDMA的变形。CDMA2000可以覆盖临时标准(InterimStandard,IS)2000(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以实现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等无线技术。OF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TRA,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 MobileBroadband,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 OFDMA等无线技术。UTRA和E-UTRA是UMTS以及UMTS演进版本。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和LTE高级(LTE Advanced,LTE-A)是使用E-UTRA的UMTS的新版本。UTRA、E-UTRA、UMTS、LTE、LTE-A和GSM在3GPP标准组织的文档中有记载描述。CDMA2000和UMB在3GPP2标准组织的文档中有记载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分布于整个无线网络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站台(station)等。UE可以为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无线通信设备、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无绳电话(cordless phone)、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台或MTC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每个终端设备可以是静态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包是指非连续型且吞吐量较小的上行数据包,例如:MTC场景下终端设备周期性检测并上报的数据包、或互联网应用定期发送的简短的心跳包或业务数据包、或上行TCP层的响应消息包,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200,用于实现上行数据包的传输。具体的,该系统200包括终端设备220和基站240。例如,基站240包括演进型基站eNodeB。其中,终端设备220可包括收发器222和处理器224。基站240可包括收发器242和处理器244。其中,收发器222或242也可分别由发送器和接收器来实现。终端设备220和基站240通过各自的收发器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收发。
在通信系统200中,终端设备220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长度,并据此向基站240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帧。基站24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220发送的该第一上行数据帧。
其中,若终端设备220处于与基站240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终端设备220处于RRC空闲的状态,则终端设备220用于根据所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该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通过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来传输上行数据包,可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以下将结合图3至图6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302,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后,向基站发送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根据确定的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也就是说,该终端设备支持以如下步骤S308中的数据帧格式发送上行数据包。
例如,终端设备可通过如下方式向基站发送能力信息:基站先向终端设备发送UE能力询问(UE capability enquiry)消息,然后终端设备向基站返回UE能力信息(UEcapability information)。或者,也可由终端设备主动向基站提供能力信息。例如,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RRC命令,该RRC命令携带包含上述能力信息。可选的,RRC命令包括RRC重配置命令。
可选的,能力信息还可携带上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例如,上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用于指示该上行数据包是否为周期性发送的数据包。例如,互联网应用周期性地向基站发送的“心跳包”,或者在某些MTC场景下,例如:当MTC应用于测量周边环境的温度或其他空气质量指数,终端设备也是周期性向基站发送数据包,上述场景下的属性信息都可以携带在UE能力信息中。
步骤S304,终端设备获得用于上行传输的CP长度。例如,终端设备可通过步骤S304a或S304b获得CP长度。
S304a,基站为该终端设备确定用于上行传输的CP长度,并向该终端设备提供用于指示该CP长度的CP长度信息。
S304b,基站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环路时延(round trip duration,RTD)配置信息,该RTD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RTD值。终端设备接收到该RTD配置信息后,根据RTD值计算CP长度。
例如,基站可通过RRC命令(例如RRC重配置命令)向终端设备发送CP长度信息或RTD配置信息,或者,基站可通过广播向终端设备发送CP长度信息或RTD配置信息。
当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处于RRC空闲状态,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基站为已经建立上行同步的终端设备确定CP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时延扩展,在本发明中,基站或终端设备可根据RTD来为该终端设备确定CP长度。可选的,可根据RTD和最大时延扩展来为该终端设备确定CP长度。例如,在本发明中,可确定CP长度大于或等于RTD和最大时延扩展之和。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在终端设备与基站建立上行同步之前,CP长度由RTD与最大时延扩展的和值决定,在终端设备与基站建立上行同步之后,CP长度由最大时延扩展确定。
步骤S306,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基站为终端设备传输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其中,时频资源包括时频资源所在的频点、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以及时频资源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信息。举例来说,时频资源所在的频点可以是1.5G赫兹或1.8G赫兹,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可以是1毫秒或10毫秒。可选的,在时频资源是周期性的情况下,时频资源还可以包括该时频资源出现的周期。时频资源可包括公共资源、专用资源或两者的结合。公共资源是指供多个终端设备共同使用的时频资源,例如,多个终端设备可通过竞争的方式共同使用某时频资源。专用资源是指供某个终端设备单独使用的时频资源。
基站可通过多种方式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例如,基站可通过RRC命令(例如RRC重配置命令)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或者,基站可通过广播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或者,基站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可选的,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身份(identification,ID)信息。例如,终端设备的ID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该终端设备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临时移动台标识(temporary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IMSI)。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终端设备的ID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在一个小区集中唯一的用户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可先执行步骤S304后执行步骤S306,也可先执行步骤S306后执行步骤S304,或者同时执行步骤S304和S306,本发明并不对此限制。
步骤S308,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该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根据如下第一格式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
CP data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data为第一上行数据帧中的数据区。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举例来说,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可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区别于现有技术中CP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时延扩展,采用本发明方法发送的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步骤S310,终端设备在基站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上向基站发送步骤308中产生的第一上行数据帧。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并发送。其中,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在后续的上行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不再执行步骤S302至S304,即仅通过步骤S306至S310即可实现上行数据包的传输。对于时频资源是周期性配置的或是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内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免去步骤S306,直接通过步骤S308至S310即可发送上行数据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上行传输过程中的信令交互,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在步骤308中,终端设备生成的第一上行数据帧中还包括用于上行传输的保护时间(guard time,GT)。该保护时间用于防止当前数据帧对下一数据帧产生干扰。例如,终端设备根据如下第二格式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
CP data GT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data为第一上行数据帧中的数据区,GT为保护时间域。GT也可以取零或非零的数值。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从基站获取GT信息,例如,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可携带GT信息。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同步的状态,但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即终端设备选择通过公共资源发送上行数据帧,则终端设备根据现有技术中的格式生成第二上行数据帧并发送,即,第二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等于上述第一CP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处于上行同步状态的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公共资源与处于上行失同步的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公共资源是不同的。
可选的,若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即终端设备选择公共资源发送上行数据帧(如:第一上行数据帧或第二上行数据帧),则上行数据帧中进一步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例如,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终端设备在上行数据帧中进一步包括其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终端设备在上行数据帧中进一步包括其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选的,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包括在数据帧的数据区data内,或在数据帧内增加表示ID信息的字节。因此,接收到该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就能够根据该ID信息识别出该终端设备。
可选的,在步骤S310后,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312,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帧后,向终端设备返回应答消息。其中,应答消息包括肯定应答ACK(acknowledgement)消息或否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消息。若基站成功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帧,则返回ACK消息;反之,则返回NACK消息。
可选的,若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即终端设备选择公共资源来发送第一上行数据帧或第二上行数据帧,则应答消息(ACK消息或NACK消息)中包含终端设备的ID信息。终端设备的ID信息包括但不限于C-RNTI、TMSI或IMSI。例如,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终端设备在上行数据帧中进一步包括其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终端设备上行数据帧中进一步包括其TMSI或IMSI。
步骤S314,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并根据该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上行数据包。具体来说,若应答消息为ACK消息,表示第一上行数据帧发送成功,则无需重传;若应答消息为NACK消息,表示第一上行数据帧发送未成功,则需要重传。
步骤S316,若终端设备判断需要重传上行数据包,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并向基站发送该第三上行数据帧。终端设备如何根据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可参考步骤S308中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终端设备选择公共资源发送上行数据包的情况下,多个终端设备可能使用同一时频资源发送上行数据包,因而基站可能只能成功接收这多个上行数据包中的一个或几个。由于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ACK消息或NACK消息)中包含终端设备的ID信息,那么接收到应答消息的终端设备可根据ID信息获知该终端设备是否成功发送上行数据包,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判断是否需要重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由于判断错误导致不必要的信令开销,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2,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后,向基站发送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根据确定的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步骤S404,终端设备获得用于上行传输的CP长度。
步骤S406,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步骤S402至S406可参考图3中的步骤S302至S306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08,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帧。例如,根据如下第三格式生成SR帧:
CP SR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SR为调度请求域,用于告知基站终端设备请求上传上行数据包。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生成SR帧,即SR帧中的CP长度至少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SR帧中的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终端设备生成的SR帧中还包括用于上行传输的GT,用于防止当前SR帧对下一数据帧产生干扰。例如,终端设备根据如下第四格式生成SR帧:
CP SR GT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SR为调度请求域,GT为保护时间域。GT也可以取零或非零的数值。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从基站获取GT信息,例如,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可携带GT信息。
步骤S410,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408中产生的SR帧。
其中,用于传输上行调度请求SR帧的第二时频资源包括公共资源或专用资源,即,终端设备可选择公共资源或专用资源发送SR帧。可选的,若第二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即终端设备选择公共资源发送SR帧,则SR帧中进一步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例如,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终端设备在SR帧中进一步包括其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终端设备在SR帧中进一步包括其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选的,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包括在SR帧的调度请求区内,或在SR帧内增加表示ID信息的字节。
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SR帧后,为该终端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包的第一时频资源,并据此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可选的,若SR帧是通过公共资源向基站发送的,则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
步骤S412,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414,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412中产生的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412至S414可参考图3中的步骤S308至S31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SR以及上行数据帧并依次发送。其中,至少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建立RRC连接、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两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在后续的上行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不再执行步骤S402至S404,即仅通过步骤S406至S414即可实现上行数据包的传输。对于时频资源是周期性配置的或是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内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免去步骤S406,直接通过步骤S408至S414即可发送上行数据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上行传输过程中的信令交互,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SR帧后,还可向基站发送缓存区状态报告(bufferstatus report,BSR)帧,如图5所示。在图5的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502,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后,向基站发送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根据确定的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步骤S504,终端设备获得用于上行传输的CP长度。
步骤S506,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步骤S508,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SR帧。
步骤S510,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508中产生的SR帧。
步骤S502至S510可参考图4中的步骤S402至S41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SR帧后,为该终端设备分配用于传输BSR的第三时频资源,并据此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可选的,若SR帧是通过公共资源向基站发送的,则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
步骤S512,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BSR帧。例如,根据如下第五格式生成BSR帧:
CP BSR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BSR为缓存区状态报告域,用于告知基站终端设备请求上传的上行数据包的大小。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生成BSR帧,即BSR帧中的CP长度至少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SR帧中的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终端设备生成的BSR帧中还包括用于上行传输的GT,用于防止当前BSR帧对下一数据帧产生干扰。例如,终端设备根据如下第六格式生成SR帧:
CP BSR GT
其中,CP为循环前缀域,BSR为缓存区状态报告域,GT为保护时间域。GT也可以取零或非零的数值。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从基站获取GT信息,例如,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可携带GT信息。
步骤S514,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512中产生的BSR帧。
其中,用于传输上行调度请求BSR帧的第三时频资源包括公共资源或专用资源,即,终端设备可选择公共资源或专用资源发送BSR帧。可选的,若第三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即终端设备选择公共资源发送BSR帧,则BSR帧中进一步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例如,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终端设备在BSR帧中进一步包括其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终端设备在BSR帧中进一步包括其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选的,终端设备的ID信息可包括在BSR帧的缓存区状态报告区内,或在BSR帧内增加表示ID信息的字节。
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BSR帧后,为该终端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包的第一时频资源,并据此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可选的,若BSR帧是通过公共资源向基站发送的,则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
步骤S516,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518,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516中产生的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516至S518可参考图3中的步骤S308至S31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SR、BSR以及上行数据帧,并依次发送。其中,至少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建立RRC连接、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三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在后续的上行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不再执行步骤S502至S504,即仅通过步骤S506至S518即可实现上行数据包的传输。对于时频资源是周期性配置的或是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内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免去步骤S506,直接通过步骤S508至S518即可发送上行数据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上行传输过程中的信令交互,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跳过向基站发送SR帧的步骤,直接向基站发送BSR帧,如图6所示。在图6的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602,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后,向基站发送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根据确定的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步骤S604,终端设备获得用于上行传输的CP长度。
步骤S606,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步骤S602至S606可参考图3中的步骤S302至S306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608,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BSR帧。
步骤S610,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608中产生的BSR帧。
步骤S608至S610可参考图5中的步骤S512至S514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BSR帧后,为该终端设备分配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包的第一时频资源,并据此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可选的,若BSR帧是通过公共资源向基站发送的,则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ID信息。若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C-RNTI;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态,资源配置信息还包括终端设备的TMSI、IMSI或其他多个小区内可标识终端设备的ID信息。
步骤S612,若该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者,该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则终端设备根据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614,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步骤S516中产生的第一上行数据帧。
步骤S612至S614可参考图3中的步骤S308至S31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BSR以及上行数据帧并依次发送。其中,至少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建立RRC连接、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两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在后续的上行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不再执行步骤S602至S604,即仅通过步骤S606至S614即可实现上行数据包的传输。对于时频资源是周期性配置的或是时频资源的持续时间内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免去步骤S606,直接通过步骤S608至S614即可发送上行数据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上行传输过程中的信令交互,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需要注意的是,图4至图6的实施例中,可选的,在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帧后,基站向终端设备返回应答消息,终端设备可根据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上行数据包。基站和终端设备可执行类似于图3中的步骤S312至S316,在此不再赘述。
图7和图8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和基站单侧的方法流程图。图7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可参考图3至图6中关于终端设备的描述。图8中由基站执行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可参考图3至图6中关于基站的描述。
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702,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例如,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CP长度信息,所述CP长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从而获得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TD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从而获得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步骤S704,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可选的,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GT。
步骤S706,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并发送。其中,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在步骤S706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可选的,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同步的状态且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二上行数据帧,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等于所述第一CP长度。
可选的,在步骤S706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并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若所述终端设备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在步骤S702前,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例如,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能力询问消息,并向所述基站返回所述能力信息。
可选的,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可选的,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B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802,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步骤S804,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可选的,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因此,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上行数据包传输方法,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基站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在步骤S802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CP长度,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的CP长度信息;或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TD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可选的,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在步骤S802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可选的,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可选的,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图9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如图2中的终端设备220)的方框示意图。图9中的终端设备可执行图3至图6的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如前所述,终端设备220可包括收发器222和处理器224。
其中,处理器224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224还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收发器222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可选的,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因此,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终端设备获取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相应根据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并发送。其中,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收发器222还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CP长度信息,所述CP长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或,所述收发器222还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TD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224用于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可选的,所述收发器222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同步的状态且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所述处理器224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二上行数据帧,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等于所述第一CP长度。
可选的,所述收发器222还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处理器224用于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若所述处理器224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处理器224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所述收发器222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所述收发器222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例如,所述收发器222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能力询问消息,并用于向所述基站返回所述能力信息。
可选的,在所述收发器222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224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SR帧;所述收发器222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可选的,在所述收发器222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224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BSR帧;所述收发器222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图10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如图2中的基站240)的方框示意图。图10中的基站可执行图3至图6的各实施例中基站所执行的操作。如前所述,基站240至少包括收发器242。其中,收发器242也可分别由发送器和接收器来实现。
其中,发送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接收器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可选的,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因此,若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RRC空闲的状态,基站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帧中的CP长度大于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例如,CP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这样,接收到上行数据帧的基站在去掉CP后可保证多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是对齐的,从而可以免去例如随机接入和上行同步等的信令流程,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通过一次信令交互直接发送上行数据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功耗。
可选的,基站240还包括处理器244。
可选的,处理器244用于确定所述CP长度,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的CP长度信息;或,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TD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TMSI或IMSI。
可选的,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可选的,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可选的,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7)

1.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及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CP长度信息,所述CP长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或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TD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同步的状态且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二上行数据帧,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等于所述第一CP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至6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并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若所述终端设备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能力询问消息,并向所述基站返回所述能力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12.根据权利要求10至11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调度请求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1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14.一种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CP长度,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的CP长度信息;或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TD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5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5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21.根据权利要求19至20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0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调度请求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0任一所述的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2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及
收发器,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其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CP长度信息,所述CP长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或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TD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5任一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述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同步的状态且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所述处理器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第二上行数据帧,所述第二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等于所述第一CP长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8至29任一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若所述处理器判断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第三上行数据帧,所述收发器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第三上行数据帧。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29或3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能力询问消息,并用于向所述基站返回所述能力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任一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35.根据权利要求33至34任一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发器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调度请求SR帧;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SR帧。
36.根据权利要求33至34任一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发器发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上行BSR帧。
3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传输上行数据包所分配的第一时频资源;
接收器,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所述上行数据包生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其中,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上行数据帧。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环路时延RTD与最大时延扩展之和。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CP长度,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CP长度的CP长度信息;或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TD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RTD配置信息计算所述CP长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7至38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则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中携带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41.根据权利要求37至38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应答消息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所述上行数据包。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为公共资源,所述应答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信息。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连接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状态,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临时移动台标识TMSI或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44.根据权利要求42至43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还包括保护时间GT。
45.根据权利要求42至43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调度请求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46.根据权利要求42至43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之前,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缓存区状态报告BSR帧,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上行失同步且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上行BSR帧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CP长度生成的。
4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4-36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设备和如权利要求37-46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基站,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帧的循环前缀CP长度;及
所述基站,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
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与所述基站上行失同步且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状态,或所述终端设备处于RRC空闲的状态,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CP长度为上行数据包生成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帧的所述CP长度大于第一CP长度,第一CP长度为处于上行同步且RRC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帧的CP长度。
CN201580065511.4A 2015-07-17 2015-07-17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07005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4362 WO2017011941A1 (zh) 2015-07-17 2015-07-17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5991A CN107005991A (zh) 2017-08-01
CN107005991B true CN107005991B (zh) 2019-11-15

Family

ID=57833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5511.4A Active CN107005991B (zh) 2015-07-17 2015-07-17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4234B2 (zh)
EP (2) EP3611985B1 (zh)
JP (1) JP6545355B2 (zh)
CN (1) CN107005991B (zh)
AU (1) AU2015402804B2 (zh)
WO (1) WO20170119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713B (zh) 2015-09-16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调整通信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US11991692B2 (en) * 2019-11-22 2024-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symbol and symbol block paramet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6752A (zh) * 2005-12-08 2008-12-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自适应保护间隔的单载波块传输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WO2014058221A2 (ko) * 2012-10-09 2014-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7627B (zh) * 2009-04-30 2013-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信号的处理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US20110064038A1 (en) * 2009-09-17 2011-03-17 Richard Lee-Chee Ku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Information of Cyclic Prefix Leng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106798A1 (en) * 2011-02-11 2012-08-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Time-advanc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transmission
KR102039065B1 (ko) * 2012-05-08 2019-10-3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큰 셀 반경을 가지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및 랜덤 액세스 채널 구조
US9265031B2 (en) * 2012-12-20 2016-02-16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short data transmissions
WO2014109569A1 (ko) * 2013-01-09 2014-07-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064041B2 (en) * 2013-01-31 2018-08-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tting cyclic prefix for D2D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135652B2 (en) * 2013-10-24 2018-11-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cyclic prefix length
EP3155856B1 (en) * 2014-06-10 2019-1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CN105517182A (zh) * 2014-09-26 2016-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信令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148794B (zh) * 2014-10-31 2022-03-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EP3257314A4 (en) * 2015-02-13 2018-10-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ndom access
US10841117B2 (en) * 2015-04-15 2020-11-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feedback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448369B2 (en) * 2015-04-17 2019-10-15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yclic prefix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6752A (zh) * 2005-12-08 2008-12-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自适应保护间隔的单载波块传输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WO2014058221A2 (ko) * 2012-10-09 2014-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24234B2 (en) 2019-12-31
EP3611985A1 (en) 2020-02-19
US20180139729A1 (en) 2018-05-17
EP3310107B1 (en) 2019-08-21
EP3310107A4 (en) 2018-05-02
AU2015402804A1 (en) 2018-02-01
WO2017011941A1 (zh) 2017-01-26
EP3611985B1 (en) 2021-04-28
CN107005991A (zh) 2017-08-01
EP3310107A1 (en) 2018-04-18
JP2018528649A (ja) 2018-09-27
AU2015402804B2 (en) 2018-11-01
JP6545355B2 (ja) 2019-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03069B2 (en) Beam failure recovery in secondary cells
US10939450B2 (en) Selection of time-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tables
AU201920702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3605932B1 (en) Beam management methods,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0603842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qos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08029150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6797581A (zh) 用于网络节点之间的流控制数据请求的下限和上限
JP7391206B2 (ja) 無線リンク障害(rlf)レポートにおいて隣接セルをソ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4519483B (zh) 在时分双工系统中处理上行/下行链路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9287000A (zh) 在双连接中设定次要节点及回报的装置及方法
CN111757391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230002537A (ko) 포지셔닝 신호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057622A (ko) 다양한 시스템 정보를 획득하기 위한 향상된 온-디멘드 요청 과정
WO2018141401A1 (en) Uplink resources for 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EP3661311B1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WO2018202020A1 (zh) 一种随机接入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7005991B (zh)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CN110784912B (zh) 一种会话对应关系的管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6671201A (zh) 一种上行参考信号资源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034242B (zh) 一种发送小区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92093B (zh) 一种寻呼消息的发送方法及设备
KR20170048544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단말
WO2023063922A1 (en) Enhancements for multimodal service flow communications
WO201606419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nimizing channel preservation time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on un-licensed band
WO2022069095A1 (en) Transceiver device and scheduling device involved in transmission of small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