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5254A -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5254A
CN107005254A CN201580001236.XA CN201580001236A CN107005254A CN 107005254 A CN107005254 A CN 107005254A CN 201580001236 A CN201580001236 A CN 201580001236A CN 107005254 A CN107005254 A CN 107005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ft value
data block
history
decoding
demodulation so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12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5254B (zh
Inventor
严凯
薛菊华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5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5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746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with iterative 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769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using symbol combining, e.g. Chase combining of symbols received twice or mo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5Iterative decoding, including iteration between signa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4Maximum-likelihood or sequential decoding, e.g. Viterbi, Fano, ZJ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9Convoluti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9Sequence estimation, i.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des
    • H03M13/41Sequence estimation, i.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des using the Viterbi algorithm or Viterbi processors
    • H03M13/4115Sequence estimation, i.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des using the Viterbi algorithm or Viterbi processors list output Viterbi de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一种信道译码的装置,包括,译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序列号获取单元,用于如果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获取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历史软值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软值合并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第二信道译码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信道译码的方法和系统。

Description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是当前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第三代(the third generation,3G)移动电话技术。在UMTS中,接收端物理层完成数据译码后,将校验结果和译码的数据经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传递到接收端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对于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的RLC实体,如果物理层译码失败,则会要求发送端的RLC实体进行数据重传以提高译码成功率。
由于在RLC层重传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UMTS中又引入了高速分组接入(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技术,在MAC层支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使得数据的重传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相应地降低了RLC层的重传率,提高了UMTS的性能。
然而,在UMTS系统中,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并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例如,信令,及分组域(packet switched,PS)的R99业务等,无法获得HSPA带来的性能增益,由于不能支持MAC层的HARQ,相应地RLC层的重传率要高于支持MAC层HARQ的业务,并且由于RLC层的重传时间较长,这些不支持MAC层HARQ的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将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以实现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的业务提升译码成功率,改善业务质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译码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译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 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序列号获取单元,用于如果所述译码结果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历史软值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序列号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历史解调软值和与该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软值合并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历史软值获取单元获取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第二信道译码单元,用于对所述软值合并单元得到的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历史软值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
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中获取该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二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软值合并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后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或者,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根据质量门限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软值添加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单元译码失败,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五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软值删除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单元译码成功,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删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六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块的业务类型为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七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译码装置部署于基站,或者,控制器,或者,移动终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译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如果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历史解调软值及与该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对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
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中获取该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二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包括: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后得到 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或者,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根据质量门限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四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失败,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五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成功,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删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六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块的业务类型为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译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解调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解调得到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第一信道译码装置,用于对所述解调器得到的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进行译码;
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实现方式的第二信道译码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且为RLC AM的业务,在数据块发生重传时,如果译码失败,通过对数据块一次或多于一次接收到的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后增加一次译码,可以提升译码成功率,从而 减少数据块重传次数,提高业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的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的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系统的组成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网设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其中,无线接入网设备包括不限于下述任一种或者多于一种共同实现,如,基站NodeB或者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或者其他接入网设备的控制节点。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装置的结构图,该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或者,控制器等用于处理接收到的移动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也可以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无线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如图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序列号获取单元102、历史软值获取单元103,软值合并单元104以及第二信道译码单元105。
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该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 码结果以及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这里数据块的业务类型可以是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也就是不支持MAC层HARQ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
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可以从接收端的物理层获取数据块的一次译码信息,也可以从接收端的RLC层获取数据块的二次译码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端的物理层对数据块的一次译码可以采用传统的维特比算法(viterbi algorithm,VA)译码,也可以部署高阶译码器,如,并行列表VA(parallel list VA,PL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serial list VA,SLVA),对数据块进行译码,从而,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可以是物理层的VA译码,也可以是物理层的高阶译码器译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接收端的物理层对数据块的一次译码失败后,可以通过在RLC层部署VA,或者,高阶译码器,如PLVA或者SLVA对数据块进行二次译码。此时,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从RLC层获取数据块的译码信息,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可以是RLC层的VA译码,也可以是RLC层的高阶译码器译码。
序列号获取单元102,用于如果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获取的该数据块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如果译码信息获取单元101获取的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CRC校验失败,可以从该译码结果中提取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该参考序列号可以从译码结果的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对于译码结果校验正确的情况下,译码结果的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的是数据块的RL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序列号,而对于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从该译码结果中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作为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和该数据块的真实序列号相比有一定概率的误差。例如,在译码结果正确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为010010001001,而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为001010101001,也就 是说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低5位比特和该数据块译码结果正确时的RLC PDU序列号低5位比特相同,但是高位有误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举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历史软值获取单元103,用于根据序列号获取单元102获取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其中,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参考序列号和该参考序列号对应的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用于记录该信道译码装置在本次译码前,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译码失败的解调软值及其对应的参考序列号。由于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的业务,获取到的每个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并不额外携带RLC PDU序列号,因此,可以将失败的译码结果中提取的参考序列号作为译码失败的解调软值对应的参考序列号。
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并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如果其数据块译码失败,RLC层会进行至少一次重传,直至译码成功或达到重传上限。从而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可能会记录该数据块多次传输时译码的解调软值及其每一次译码的参考序列号。例如,数据块经过2次重传,仍然译码失败,则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将记录该数据块初次传输时的解调软值及其初次传输时的译码结果中对应的参考序列号,该数据块第1次重传时的解调软值及其第一次重传时的译码结果中对应的参考序列号,该数据块第2次重传时的解调软值及其第二次重传时的译码结果中对应的参考序列号。
由于失败的译码结果中获取到的参考序列号可能不能准确地反应数据块的序列号,因此在获取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时,可以对参考序列号的低位比特进行匹配获取。如果低位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重传后的不同译码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历史软值获取单元103可以根据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获取每 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其中,每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也就是说,将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相同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为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一般N小于或者等于12。也就是说,如果低M+1位比特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RLC PDU序列号的不同译码值,从而对应的解调软值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解调软值。
软值合并单元104,用于将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历史软值获取单元103获取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例如,将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获取到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又例如,根据质量门限,在获取到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中选择满足质量门限要求的历史解调软值和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只是举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第二信道译码单元105,用于对软值合并单元104得到的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第二信道译码可以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也可以部署在RLC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以UMTS系统上行方向为例,第二信道译码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NodeB上,第二信道译码部署在RLC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RNC上。以UMTS系统下行方向为例,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第二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也可以部署在RLC层采用VA或者高 阶译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举例,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若第二信道译码单元105译码失败,信道译码装置还可以包括软值添加单元,用于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也就是说软值添加单元可以将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及参考序列号作为一条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添加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以用于下次数据块重传译码时进行合并译码使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信道译码装置还可以包括软值删除单元,若第二信道译码单元105译码成功,软值删除单元可以用于将用于合并的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由于数据块译码成功,因此与该数据块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可以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其中,可以将所有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也可以仅将参与合并的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若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保存时间超过时间门限T,软值删除单元也可以用于删除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以节省存储空间。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且为RLC AM的业务,在数据块发生重传时,如果译码失败,通过对数据块一次或多于一次接收到的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后增加一次译码,可以提升译码成功率,从而减少数据块重传次数,提高业务质量。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装置的结构图,该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或者,控制器等用于处理接收到的移动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也可以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无线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如图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总线201,与 总线201相连的处理器202,与总线201相连的存储器203。其中,处理器202通过总线201,调用存储器203中存储的程序,以用于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该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如果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处理器202根据该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并且根据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历史解调软值及与该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参考序列号,处理器202将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这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对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其中,数据块的业务类型可以是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也就是不支持MAC层HARQ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处理器202可以从接收端的物理层获取数据块的一次译码信息,也可以从接收端的RLC层获取数据块的二次译码信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端的物理层对数据块的一次译码可以采用传统的VA译码,也可以部署高阶译码器,如,PLVA或者SLVA对数据块进行译码,从而,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可以是物理层的VA译码,也可以是物理层的高阶译码器译码。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接收端的物理层对数据块的一次译码失败后,可以通过在RLC层部署VA,或者,高阶译码器,如PLVA或者SLVA对数据块进行二次译码。此时,处理器202从RLC层获取数据块的译码信息,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可以是RLC层的VA译码,也可以是RLC层的高阶译码器译码。
其中,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可以从译码结果的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对于译码结果校验正确的情况下,译码结果的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的是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而对于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从该译码结果中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作为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和该数据块的真 实序列号相比有一定概率的误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202可以根据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获取每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每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也就是说,将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相同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为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一般N小于或者等于12。也就是说,如果低M+1位比特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RLC PDU序列号的不同译码值,从而对应的解调软值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解调软值。
处理器202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例如,将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获取到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又例如,根据质量门限,在获取到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中选择满足质量门限要求的历史解调软值和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只是举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202可以在物理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进行第二信道译码,也可以在RLC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以UMTS系统上行方向为例,处理器202在物理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进行第二信道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NodeB上,处理器202在RLC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进行第二信道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RNC上。以UMTS系统下行方向为例,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第二信道译码可以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也可以在RLC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举例, 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可选地,若第二信道译码失败,处理器202还可以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也就是说处理器202可以将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及参考序列号作为一条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添加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以用于下次数据块重传译码时进行合并译码使用。
可选地,若第二信道译码成功,处理器202还可以将用于合并的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由于数据块译码成功,因此处理器202可以将与该数据块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
可选地,若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保存时间超过时间门限T,处理器202也可以用于删除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以节省存储空间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且为RLC AM的业务,在数据块发生重传时,如果译码失败,通过对数据块一次或多于一次接收到的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后增加一次译码,可以提升译码成功率,从而减少数据块重传次数,提高业务质量。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系统的组成图,如图所示,该信道译码系统用于对接收端接收的数据块进行处理,可以包括:解调器301,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第二信道译码装置303。其中,
解调器301,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解调得到解调软值。
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用于对解调器301得到的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进行译码。其中,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可以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如PLVA译码或者SLVA译码。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可以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对解调器301得到的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进行译 码,如果物理层译码成功,则译码结果经MAC层上报至RLC层,由RLC层递交至上层协议实体处理。或者,如果物理层译码失败,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将数据块的译码结果及解调软值交由第二信道译码装置303处理。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前述物理层译码的基础上,如果物理层译码失败,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还可以进一步在RLC层部署VA或者高阶译码,对数据块的物理层译码结果及解调软值进行二次译码。如果RLC层二次译码失败,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将数据块的译码结果及解调软值交由第二信道译码装置303处理。
第二信道译码装置303,用于对第一信道译码装置302译码失败时进行解调软值合并译码,第二信道译码装置303可以为图1或者图2所示的信道译码装置,由于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数据块的业务类型可以是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也就是不支持MAC层HARQ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且为RLC AM的业务,在数据块发生重传时,如果译码失败,通过对数据块一次或多于一次接收到的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后增加一次译码,可以提升译码成功率,从而减少数据块重传次数,提高业务质量。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道译码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用于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或者,控制器等处理接收到的移动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无线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如图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该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这里数据块的业务类型可以是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也就是不支持MAC层HARQ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
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可以是从接收端的物理层获取数据块的一次译码信息,也可以是从接收端的RLC层获取数据块的二次译码信息。相应地,在物理层或者RLC层可以采用传统的VA译码,也可以采用高阶译码器,如,PLVA或者SLVA对数据块进行译码。从而,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可以是物理层的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器译码,也可以是RLC层的VA或者高阶译码器译码。
步骤402:如果步骤401获取的该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如果步骤401获取的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CRC校验失败,可以从该译码结果中提取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该参考序列号可以从译码结果的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对于译码结果校验正确的情况下,译码结果的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的是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而对于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从该译码结果中这一指定比特位置上获取到作为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和该数据块的真实序列号相比有一定概率的误差。例如,在译码结果正确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为010010001001,而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RLC PDU序列号为001010101001,也就是说译码结果校验失败的情况下获取到的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低5位比特和该数据块译码结果正确时的RLC PDU序列号低5位比特相同,但是高位有误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举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步骤403:根据步骤402获取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其中,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参考序列号和该参考序列号对应的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用于记录该信道译码装置在本次译码前,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译码失败的解调软值及其对应的参考序列号。由于对于不支持 MAC层HARQ的业务,获取到的每个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并不额外携带RLC PDU序列号,因此,可以将失败的译码结果中提取的参考序列号作为译码失败的解调软值对应的参考序列号。
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并且使用RLC AM实体的业务,如果其数据块译码失败,RLC层会进行至少一次重传,直至译码成功或达到重传上限。从而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可能会记录该数据块多次传输时译码的解调软值及其每一次译码的参考序列号。
由于失败的译码结果中获取到的参考序列号可能不能准确地反应数据块的序列号,因此在获取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时,可以对参考序列号的低位比特进行匹配获取。如果低位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重传后的不同译码值。
具体地,可以根据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获取每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其中,每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也就是说,将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与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低M+1位比特相同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确定为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一般N小于或者等于12。也就是说,如果低M+1位比特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RLC PDU序列号的不同译码值,从而对应的解调软值可以认为是同一数据块不同传输时的解调软值。
步骤404:将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步骤403获取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例如,将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获取到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 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又例如,根据质量门限,在获取到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中选择满足质量门限要求的历史解调软值和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相加得到该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只是举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步骤405:对步骤404得到的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第二信道译码可以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也可以部署在RLC层采用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以UMTS系统上行方向为例,第二信道译码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NodeB上,第二信道译码部署在RLC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RNC上。以UMTS系统下行方向为例,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第二信道译码装置可以部署在物理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也可以部署在RLC层采用VA或者高阶译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举例,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若步骤405译码失败,还可以包括步骤406。
步骤406: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其中,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该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该数据块的解调软值。也就是说软值添加单元可以将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及参考序列号作为一条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添加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以用于下次数据块重传译码时进行合并译码使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若步骤405译码成功,还可以包括步骤407。
步骤407:将步骤403确定的用于合并的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删除。由于数据块译码成功,因此与该数据块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可以删除以节省存储空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步骤401至405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可选步骤408。
步骤408:若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保存时间超过时间门限T,软值删除 单元也可以用于删除第三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以节省存储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各步骤的功能均可以由前述装置实施例各组成部分对应实现,在前述装置实施例中已经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对于不支持MAC层HARQ且为RLC AM的业务,在数据块发生重传时,如果译码失败,通过对数据块一次或多于一次接收到的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后增加一次译码,可以提升译码成功率,从而减少数据块重传次数,提高业务质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 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影中。如本发明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 一种信道译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译码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序列号获取单元,用于如果所述译码结果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历史软值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序列号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历史解调软值和与该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软值合并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历史软值获取单元获取的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第二信道译码单元,用于对所述软值合并单元得到的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软值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确定至少 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
    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中获取该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值合并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后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或者,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根据质量门限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软值添加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单元译码失败,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软值删除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单元译码成功,在所述历史解 调软值记录表中删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的业务类型为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信道译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译码装置部署于基站,或者,控制器,或者,移动终端。
  10. 一种信道译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信息包括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以及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如果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校验失败,根据所述数据块的第一信道译码的译码结果获取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其中,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包括至少一个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每个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包括历史解调软值及与该历史解调软值对应的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对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进行第二信道译码。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获取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的第0位至第M位与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第0位至第M位相同,其中M为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N的正整数,N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的二进制长度;
    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中获取该记录的解调软值作为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
  13.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进行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合并后的解调软值,包括: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相加后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或者,
    将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和所述至少一个匹配的历史解调软值根据质量门限合并得到所述数据块的合并解调软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包括:
    物理层维特比算法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或者,
    无线链路控制RLC层VA译码或者高阶译码;
    其中,所述高阶译码包括:并行列表VA译码或者串行列表VA译码。
  15.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失败,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添加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参考序列号为所述数据块的参考序列号,所述第二历史解调软值记录的解调软值为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16.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 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道译码成功,在所述历史解调软值记录表中删除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历史解调软值记录。
  17.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的业务类型为信令或者R99的分组业务。
  18. 一种信道译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解调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解调得到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
    第一信道译码装置,用于对所述解调器得到的所述数据块的解调软值进行译码;
    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第二信道译码装置。
CN201580001236.XA 2015-06-12 2015-06-12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7005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81352 WO2016197390A1 (zh) 2015-06-12 2015-06-12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5254A true CN107005254A (zh) 2017-08-01
CN107005254B CN107005254B (zh) 2020-03-20

Family

ID=57502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1236.XA Active CN107005254B (zh) 2015-06-12 2015-06-12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4331B2 (zh)
CN (1) CN107005254B (zh)
WO (1) WO201619739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812A (zh) * 2001-06-21 2004-08-04 �ʼҷ����ֵ������޹�˾ 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mimo发射系统
CN1622590A (zh) * 2004-12-15 2005-06-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空间维独立的干涉多光谱图像无损及近无损编码方法
US20090172503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N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ecoding apparatus and decoding method
CN101894075A (zh) * 2010-06-29 2010-11-2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Harq内存处理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5158A (en) * 1998-04-03 2000-08-1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creening for undetected errors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FI109252B (fi) * 1999-04-13 2002-06-14 Nokia Corp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n uudelleenlähetysmenetelmä, jossa on pehmeä yhdistäminen
US6608828B1 (en) 1999-09-15 2003-08-19 Ericsson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coding headers that are repeatedly transmitted and received along with data on a radio channel
US7013116B2 (en) * 2002-06-26 2006-03-1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IMO systems having a channel decoder matched to a MIMO detector
CN100336330C (zh) * 2003-01-27 2007-09-05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均匀与非均匀调制星座图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CN101848490B (zh) * 2009-03-24 2015-08-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根据数据重复重发的操作方法和装置
CN101667840B (zh) * 2009-09-08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咬尾译码方法及装置
CN101795184A (zh) * 2010-01-27 2010-08-0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内存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2223216A (zh) * 2010-04-13 2011-10-19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组播传输中网络编码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JP5881818B2 (ja) * 2011-05-27 2016-03-09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音声信号処理の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812A (zh) * 2001-06-21 2004-08-04 �ʼҷ����ֵ������޹�˾ 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mimo发射系统
CN1622590A (zh) * 2004-12-15 2005-06-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空间维独立的干涉多光谱图像无损及近无损编码方法
US20090172503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N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ecoding apparatus and decoding method
CN101894075A (zh) * 2010-06-29 2010-11-2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Harq内存处理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23730A1 (en) 2018-05-03
WO2016197390A1 (zh) 2016-12-15
US10284331B2 (en) 2019-05-07
CN107005254B (zh) 2020-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74859B1 (en) Pre-emptive acknowledgement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134332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향상된 업링크로 오버헤드 감소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859560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mory management
US7650560B2 (en) Packet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optimized punctured convolution codes
RU2530319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увеличения пропуск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протокола гибридного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запроса на повторную предачу данных (harq)
TWI353746B (en) Wireless terminal baseband processor high speed tu
CN110999089B (zh) 方法和装置
CN107771380B (zh) 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CN108370293B (zh) 中继方法、中继器、目的地设备及其通信系统
CN112636879B (zh) 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码块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JP2013005139A (ja) 受信装置、周波数割当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84785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ed HARQ buffer storage
CN106301677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10519018A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TWI520521B (zh) 對harq的傳輸塊進行存儲的方法及裝置
CN106375070B (zh)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WO2019071393A1 (en) SYMBOL MAPPING BY NATURAL OR REVERSE ORDER FOR REDUNDANT VERSIONS
US1138135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data
CN107005254A (zh) 信道译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259121A (zh) 一种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3259634B (zh) 对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的传送块进行存储和译码的方法及装置
EP3231117B1 (en) Enhanced performance hybrid-arq
CN111585696B (zh) 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方法及系统
Pu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joint Chase combining and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broadcast retransmission
US2023020855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bust message transmission reception over fronthaul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