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49586B -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49586B
CN106949586B CN201710190183.1A CN201710190183A CN106949586B CN 106949586 B CN106949586 B CN 106949586B CN 201710190183 A CN201710190183 A CN 201710190183A CN 106949586 B CN106949586 B CN 106949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fying
air inlet
humidification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901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49586A (zh
Inventor
彭杰林
刘军
赵方亮
宋分平
徐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901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495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49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9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49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95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6/1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heated electr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无水加湿装置的加湿外壳内设有弯折形的加湿风道,加湿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此外,蓄湿模式下,第一风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中;加湿模式下,第二风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之后进入加湿风道,最后通过第二排风口进入到空调的室内机中。该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围绕加湿外壳设置,风口均开设在加湿外壳上,且加湿风道形成于加湿外壳内部,从而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生产成本低。此外,由于加湿风道呈弯折形,在空气沿着加湿风道流通的过程中与加湿风道充分接触实现吸湿和释湿,避免采用传统转轮加湿结构,由此其可靠性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湿度、清洁度、温度是衡量房间舒适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在这三点因素中,湿度经常被大部分所忽视。其实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如果湿度过低,空气干燥,就容易咳嗽;而长期呆在湿度过高的房屋中,人体又容易风湿。因此,在空调工作过程中用户容易由于房间湿度过大或过小而感觉不舒服,所以湿度的调整一定要适宜。
通过对现有除湿空调技术检索可发现,大金有一申请号为CN00801528.7,名称为“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机”的实用新型专利,其采用转轮加湿装置,转轮内部填充沸石分子筛材料,用于将外部空气的水分吸附到吸附体上且由此吸附体释出此水分,然后将此水分供给户内,达到加湿的功能。该装置能实现房间无水加湿功能,提高房间热舒适性,但该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存在运转部件(转轮)使得系统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水加湿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且系统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外壳、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加热单元;所述加湿外壳内设有弯折形的加湿风道,所述加湿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中并从所述第一排风口排出所述加湿外壳;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之后进入加湿风道中,最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口进入到空调的室内机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无水加湿装置,其结构围绕加湿外壳设置,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均开设在加湿外壳上,且加湿风道形成于加湿外壳内部,从而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生产成本低。此外,由于加湿风道呈弯折形,从而在空气沿着加湿风道流通的过程中与加湿风道充分接触实现吸湿和释湿,避免采用传统转轮加湿结构,由此其可靠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加湿外壳中形成有设置所述加湿风道的加湿腔,以及与所述加湿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中,所述第二进风腔用于在加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中;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腔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风腔与所述加湿风道的第一端连通,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进风腔与所述加湿风道的第二端连通,用于在加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的第二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风腔和所述第二进风腔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处,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排风口处,并使得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面与加湿模式下所述第二进风腔的进风面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静压风机。
优选的,所述加湿外壳内设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分层交错排列的加湿层,相邻所述加湿层之间形成所述加湿风道,所述加湿层在蓄湿模式下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加湿模式下为空气提供水分。
优选的,所述加湿层包括固定在所述加湿外壳上的网框,以及设置在所述网框内部的吸湿材料。
优选的,所述加湿层包括支撑板和设于支撑板表面的多块吸湿块,相邻所述吸湿块之间间隔分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无水加湿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蓄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外壳上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6是加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外壳上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7和图8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蓄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外壳内部的结构中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10是蓄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风道内部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11是加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外壳内部的结构中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12是加湿模式下实施例的加湿风道内部的空气流通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的加湿外壳内部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的第一风机的蜗壳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和图17是实施例的第一风机的蜗壳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和图19b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中风门的安装示意图;
图20和图21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的又一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的复合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中空调器在蓄湿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加湿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1、无水加湿装置;11、后侧板;1110、1210、131、隔板;112、161、进风格栅;114、121、出风格栅;115、管道安装孔;116、支撑座;117、支撑台;118、限位挡板;12、前侧板;122、321、47、611、卡扣;13、上盖板;14、复合滤网;141、框架;142、HEPA过滤网;143、活性炭层;144、固定件;15、右侧板;151、162、211、322、46、490、凸台;16、左侧板;2、第一风机;21、蜗壳上盖;212、风机格栅;22、蜗壳下盖;23、风轮;24、风机电机;3、第二风机;31、管接头;32、护罩;4、加湿模块;401、风门驱动电机;402、第一风机风门;403、第二风机风门;404、切换风门;41、支撑板;42、顶层盖板;421、出风口;43、入风口;44、第一风机固定部;45、第二风机固定部;48、加湿风道;49、加湿层;5、加热单元;51、底板;511、固定孔;52、加热盖板;53、电加热丝;54、隔热云母片;55、支撑条;6、导风罩;601、支撑架;7、室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1,包括加湿外壳、第一风机2、第二风机3和加热单元5(第二风机3和加热单元5在图1至图4中未示出);所述加湿外壳内设有弯折形的加湿风道48,所述加湿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其中,第一风机2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48中并从所述第一排风口排出所述加湿外壳;第二风机3用于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热单元5进行加热,之后进入加湿风道48中,最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口进入到空调的室内机中。
其中,加湿风道48具有吸湿、储湿和释湿的功能,从而保证无水加湿装置1在蓄湿模式下可以将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到加湿风道48中并存储起来,在加湿模式下可以将加湿风道48中的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在停机状态下可以保持加湿风道48中的水分。
本实施例中的无水加湿装置1,其结构围绕加湿外壳设置,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均开设在加湿外壳上,且加湿风道48形成于加湿外壳内部,从而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生产成本低。此外,由于加湿风道48呈弯折形,从而在空气沿着加湿风道48流通的过程中与加湿风道48充分接触实现吸湿和释湿,避免采用传统转轮加湿结构,由此其可靠性更好。
进一步参见图5,在蓄湿模式下,上述无水加湿装置1的第一风机2开启第二风机3关闭,此时在第一风机2作用下,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加湿外壳内部的加湿风道48中,并通过第一排风口排除加湿外壳。从图5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进风口采用在加湿外壳上设置进风格栅112、161的形式,第一排风口采用在加湿外壳上设置出风格栅114的形式。
此外,请进一步参见图6,在加湿模式下,上述无水加湿装置1的第一风机2关闭第二风机3开启,此时在第二风机3作用下,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加湿外壳内部的加湿风道48中,并通过第二排风口进入到空调的室内机中。
从图7和图8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1,在加湿外壳中形成有设置所述加湿风道48的加湿腔,以及与所述加湿风道48连通的进风腔。其中,进风腔用于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48中。根据参与工作的时间的不同,将本实施例的进风腔分为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48中,所述第二进风腔用于在加湿模式下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48中;所述加热单元5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附图7和附图8中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形成一个进风腔,但是其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制。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也可以互相独立设置,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设置在加湿腔的不同侧,并方便根据无水加湿装置1结构的需要任意安排上述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的位置关系;第二种情况,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虽然设置在加湿腔的同一侧,但是两者之间隔开,使得两者之间互相独立。当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互相独立时,与之对应的,在加湿外壳上的进风口的数量不止一个。
当然,如附图7和8所示将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设置,其可以减少加湿外壳的内部结构,从而降低无水加湿装置1的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
此处的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指代的是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均存在,只是两者互相连通。该种情况下,将加热单元5设置在第二进风腔中,蓄湿模式下空气不会经过加热单元5,从而避免腐蚀损坏加热单元5。
当然,不考虑对加热单元5的保护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进风腔,从而不论蓄湿模式还是加湿模式下,空气均通过该进风腔进入到加湿风道48中,并始终会流经加热单元5。该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加热单元5直接设置在加湿风道48的合适位置,并且加热单元5在蓄湿模式下关闭在加湿模式下开启即可。
进一步的,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腔与所述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连通,且蓄湿模式下,第一风机2开启,使得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其中,第一进风腔可以理解成加湿外壳中第一风机2所在的位置,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也即图10中加湿风道48的下端。此外,从图11和图12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二进风腔与所述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连通,且加湿模式下,第二风机3开启,使得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其中,第二进风腔可以理解成加湿外壳中加热单元5和导风罩66所在的位置,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也即图12中加湿风道48的上端。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蓄湿模式下,空气从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加湿模式下,空气从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也即在蓄湿模式下和加湿模式下,空气在加湿风道48中的流通方向相反。由于蓄湿过程中,潮湿的空气先流经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从而加湿风道48第一端的湿度更大。在此基础上,在加湿模式下,干燥的空气先经过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后经过加湿风道48的第一端时,其可以保证空气在加湿风道48中加湿时湿度逐渐递增,保证加湿效果的可靠性。
反之,如果加湿模式和蓄湿模式下空气在加湿风道48中流通的方向均为从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的话,那么有可能导致加湿模式下空气经过加湿风道48的第二端时,其携带的水汽被加湿风道48吸收,最终加湿效果相比之下不太理想。当然,该种情况也被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为了保证空气按照上述方式流通,第一风机2既可以设置在第一进风腔处,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排风口处;甚至通过风门控制第一进风腔打开第二进风腔关闭时,还可以将第一风机2设置在加湿风道48中。同理,第二风机3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进风腔、第二排风口或者加湿风道48中。当第一风机2和第二风机3均设置在加湿风道48中时,那么第一风机2和第二风机3可以用一个风机代替。
本实施例优选将第一风机2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处,所述第二风机3设置在所述第二排风口处,并使得所述第一风机2的第一进风面与加湿模式下所述第二进风腔的进风面相垂直。从图9中可以看出,第一进风面也即水平面,垂直于图9中的竖直箭头;从图11中可以看出,第二进风面也即竖直方向,垂直于图11中加热单元处的箭头。
该种情况下,虽然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但是由于蓄湿模式下,从进风口进入加湿外壳中的空气具有竖直运动的趋势,从而即使不借助其它风门的辅助,空气也不会通过第二进风腔进入加湿风道48。同理,在加湿模式下,从进风口进入加湿外壳中的空气具有水平运动的趋势,从而即使不借助其它风门的辅助,空气也不会通过第一进风腔进入加湿风道48。
并且,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且如图中所示布置第一风机2和第二风机3,其在保证加湿外壳结构简单的基础上,可以减小无水加湿装置的占用空间。
请进一步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无水加湿装置1,其加湿外壳呈长方梯形,包括前侧板12、后侧板11、左侧板16、右侧板15和上盖板13。其中,在后侧板11和左侧板16上均设置有进风格栅,分别为进风格栅112和进风格栅161,在后侧板11上还设置有出风格栅114,且在前侧板12上也设置有出风格栅121。其中,进风格栅112和进风格栅161为上述进风口的具体形式,当然,进风口还可以设计成其它结构形式,只要满足进风要求即可;此外,出风格栅114和出风格栅121也即上述第一排风口的具体形式,同样第一排风口在满足排风要求的前提下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形式。并且,为了将加湿外壳内部分成加湿腔和进风腔(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形成此处进风腔),本实施例中的前侧板12、后侧板11、上盖板13上分别设置有隔板1110、隔板1210和隔板13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前侧板12、后侧板11、左侧板16、右侧板15和上盖板13”中的方位是以附图25中的方位为基准。
图7和图8中,在进风腔中设置有水平放置的第一风机2,和竖直放置的第二风机3;此外,进风腔中还设置有加热单元5和导风罩6。其中,在后侧板11上设置有管道安装孔115,用于安装管接头31,且该管接头31连接第二风机3和加湿管路,并通过加湿管路将加湿模式下的潮湿空气通入空调的室内机中。加热单元5包括底板51,导风罩6包括支撑架601。在加湿风腔中设置有风门驱动电机401,用于调节风门的开闭(在后文中将详细描述到风门的设置)。其中,右侧板15处设置有限位挡板118,用于加湿风道48的固定,左侧板16、右侧板15和前侧板12之间通过凸台151、162和卡扣122卡接。在进风腔中设置有支撑座116和支撑台117,用于固定第一风机2。在进风格栅112、161处设置有复合滤网14,该复合滤网14包括框架141,框架141通过固定件144固定在进风格栅112、161处。其中,固定件144的结构请参见图13。
请参见图14,加湿外壳内的结构包括加湿模块4。其中,在加湿模块4的端口一侧靠近上方的位置通过卡扣611和支撑架601固定有导风罩6;导风罩6的右侧连接有加热单元5。第二风机3的出风面连接管接头31,并且,第二风机3包括互相配合的护罩32。护照之间通过卡扣321和凸台322配合。
本实施例的第一风机2优选采用离心风机。该离心风机包括蜗壳上盖21和蜗壳下盖22。请参见图15,蜗壳上盖21上设置有风机格栅212和卡扣211。请参见图16和17,蜗壳下盖22内设置有风轮23和风机电机24。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离心风机的结构不构成对第一风机2结构的限制,任意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满足要求的风机均位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见图18,本实施例的加热单元5,包括加热底板51和加热盖板52。在底板51上设置有固定孔511,用于将加热单元5固定到加湿外壳上。此外,该加热单元5还包括电加热丝53、隔热云母片54和支撑条55。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加热单元5的结构不构成对本申请中加热单元5结构的限制。
请参见图19a和图19b,在加湿模块4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风门402、第二风机风门403以及切换风门404。其中,切换风门404用于切换蓄湿模式下干燥空气的第一排风口与加湿模式下干燥空气导风罩6的开闭。图19a中,切换阀门切换到导风罩6处,此时对应加湿模块4的蓄湿工作模式,也即第一排风口开启,导风罩6关闭。图19b中,切换阀门切换到第一排风口处,此时对应加湿模块4的加湿工作模式,也即第一排风口关闭,导风罩6开启。
请参见图20,无水加湿模块4包括多层间隔分布的加湿层49,并且最上层的加湿层49上覆盖有顶层盖板42。在顶层盖板42上设置有出风口421,此处出风口421也是第一排风口的一种具体形式。相邻所述加湿层49之间可通过卡扣连接,且在加湿层49之间形成所述加湿风道48,所述加湿层49在蓄湿模式下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加湿模式下为空气提供水分。
附图中,加湿模块4总共包括5层加湿层49。当然,此处附图不构成对加湿模块4结构的显示。并且,加湿层49也不一定要水平设置,还可以竖直设置或者呈其它形式设置。
本实施例中加湿层49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只要具备吸湿、储湿和释湿功能即可。例如,加湿层49可以由网框和吸湿材料组成,其中网框固定在所述加湿外壳上,吸湿材料填充在网框内部。又或者,加湿层49可以由支撑板41和设于支撑板41表面的吸湿块组成,如图20中所示。其中吸湿块由吸湿材料制造而成,且相邻所述吸湿块之间间隔分布。
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空气与加湿层49更加充分的接触,从而保证加湿模块4具有更好的吸湿、储湿和释湿功能,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加湿层49的表面设置成凹凸不平的形式。例如,当采用网框和吸湿材料组合的加湿层49时,可以在网框上形成凹槽;当采用支撑板41和和吸湿块组合的加湿层49时,可以设置多块由间隔排列的吸湿块,从而在相邻吸湿块之间形成凹槽。该种情形下加湿模块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吸湿材料与空气的接触也更加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加湿外壳中形成弯折形的加湿风道48,并非一定如图11和图13中所示设置多个加湿层49。例如,还可以在通过对加湿外壳的设计使得加湿外壳内部形成弯折形状的腔体,或者在加湿外壳中设置分隔板或者弯折形管道等,具体结构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在加湿风道48中填充相应的吸湿材料,或者在加湿风道48的内壁上固定一些吸湿结构,从而使得加湿风道48具有上述提到的吸湿、储湿和释湿的功能。
图21中,在加湿模块4上设置有第一风机固定部44,以及第二风机固定部45。其中,第二风机固定部45设置有用于和第二风机3卡接的凸台490。此外,在加湿模块4上还设置有与加湿风道48第二端连通的入风口43,且在入风口43处设置有与第一风机2卡接用的凸台46和卡扣47。
请参见图22和图23,设置在前侧板12、后侧板11、上盖板13上的隔板1110、1210、131,其可以在蓄湿过程中将从加湿模块4中排出的空气隔开,防止倒吸。
图24中,在加湿外壳的进风格栅112、161处设置有复合滤网14。空气从加湿外壳的进风格栅112、161进入进风腔之前,先经过复合滤网14过滤,从而对进入无水加湿装置1中的空气进行过滤,满足对空气净化的要求。其中,复合滤网14的其中一种形式是:在框架141上固定有HEPA过滤网142,在HEPA过滤网142上附着有活性炭层143。该种复合滤网14可以过滤空气中的PM2.5,污染气体等杂质,防止反复加湿过程中对加湿风道48中吸湿材料的破坏,并防止将污染空气送入到室内机中。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无水加湿装置1,请参见图25。
进一步的,上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7,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机7包括室外换热器。
其中,第二排风口通过加湿管路连接所述室内机,从而当房间内湿度低于正常值时,吸水后的高湿度空气通过加湿管路进入室内贯流风轮,在贯流风轮低压区与室内回风混合,在风机作用下送入房间,从而提高房间空气湿度,达到给房间加湿的目的。可以在贯流风轮低压区设置加湿口,从而空气通过加湿口后在贯流风轮作用下送入到房间实现加湿功能。
由于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时,室外换热器充当蒸发器。并且,室外回风湿度越大、温度越低,室外换热器结霜越严重。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从而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干燥高温空气通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具体地,第一排风口排出的空气为经过加湿风道48吸水之后的干燥空气,并且加湿风道48吸水过程会释放热量使空气升温,从而得到上述干燥高温空气。当然,第一排风口也可以直接将空气排入到室外环境中。
本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室外机7外壳作为加湿外壳,且加湿风道48形成于所述室外机7上。该种情况下,无水加湿装置1附和于室外机7上,既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加湿成本,还可以使得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的紧凑。优选加湿外壳为室外机7外壳的顶部结构。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蓄湿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开启第一风机2和第一风机风门402,关闭第二风机3和第二风机风门403,调整切换风门404使得导风罩6关闭且第一排风口开启;
在第一风机2作用下,空气从进风格栅112、161进入第一进风腔,之后进入加湿风道48释出水分,最后从第一排风口排出;
空调器在蓄湿模式下持续设定时间后,第一风机2停止运行。
此外,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加湿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对房间湿度进行检测;
判断房间湿度是否低于设定值:如果房间湿度不低于设定值,则持续或者每间隔特定时间检测一次房间湿度值,且一旦房间湿度值低于设定值,则:
开启第二风机3和第二风机风门403,关闭第一风机2和第一风机风门402,调整切换风门404使得导风罩6开启且第一排风口关闭;
在第二风机3作用下,空气从进风格栅112、161进入第二进风腔加热成高温空气,之后进入加湿风道48吸收水分得到高温高湿度热空气,最后从第二排风口送入室内机;
进入室内机的高温高湿度热空气同室内机进风口的气流混合并热交换后送入房间;
判断房间湿度,直到房间内湿度不低于设定值,此时关闭第二风机3和加热单元5,停止加湿过程。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外壳、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加热单元;加湿外壳内设有弯折形的加湿风道,加湿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第一风机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中并从第一排风口排出加湿外壳;第二风机用于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之后进入加湿风道中,最后通过第二排风口进入到空调的室内机中;
加湿外壳呈长方梯形,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上盖板,前侧板、后侧板、上盖板上分别设置有隔板;
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面与加湿模式下第二进风腔的进风面相垂直;
加湿外壳中形成有设置加湿风道的加湿腔,以及与加湿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第一进风腔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中,第二进风腔用于在加湿模式下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中;加热单元设置在第二进风腔中;
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融合;
第一进风腔与加湿风道的第一端连通,用于在蓄湿模式下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的第一端;第二进风腔与加湿风道的第二端连通,用于在加湿模式下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加湿风道的第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进风腔处,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排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为静压风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湿模块包括分层交错排列的加湿层,相邻加湿层之间形成加湿风道,加湿层在蓄湿模式下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加湿模式下为空气提供水分。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湿层包括固定在加湿外壳上的网框,以及设置在网框内部的吸湿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湿层包括支撑板和设于支撑板表面的多块吸湿块,相邻吸湿块之间间隔分布。
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的无水加湿装置。
CN201710190183.1A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1069495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90183.1A CN106949586B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90183.1A CN106949586B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49586A CN106949586A (zh) 2017-07-14
CN106949586B true CN106949586B (zh) 2023-03-31

Family

ID=59472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90183.1A Active CN106949586B (zh) 2017-03-27 2017-03-27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495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3895B (zh) * 2019-08-28 2022-04-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
CN113654148A (zh) * 2021-08-24 2021-11-16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298Y (zh) * 2002-03-14 2003-01-15 伊莱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带无水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TWM305966U (en) * 2006-03-08 2007-02-01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Cylinder-type of the air humidifier
CN106288049A (zh) * 2016-10-31 2017-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加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440053A (zh) * 2016-10-31 2017-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及加湿控制方法
CN206648228U (zh) * 2017-03-27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298Y (zh) * 2002-03-14 2003-01-15 伊莱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带无水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TWM305966U (en) * 2006-03-08 2007-02-01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Cylinder-type of the air humidifier
CN106288049A (zh) * 2016-10-31 2017-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加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440053A (zh) * 2016-10-31 2017-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及加湿控制方法
CN206648228U (zh) * 2017-03-27 2017-11-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49586A (zh) 2017-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58049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KR102106702B1 (ko) 전열교환기
CN108105881B (zh) 柜机
KR100889299B1 (ko) 바닥 상치형 고효율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106949586B (zh)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KR20210051675A (ko) 창문형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4196879A (ja) 調湿装置
CN102777984A (zh) 一种毛细管网空调房间用换风、除湿机
CN219640395U (zh) 一种新风机和新风设备
CN206648228U (zh) 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JP2010281522A (ja) 換気装置
CN207540076U (zh) 一种窗用净化装置
CN217082836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KR101217114B1 (ko) 슬림형 공기조화장치
KR20070100434A (ko) 공조 시스템
CN202119014U (zh) 一种毛细管网空调房间用换风、除湿机
JP3818379B2 (ja) 床埋込形エアコン
JP2006145092A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CN112443897A (zh) 加湿装置、空调
CN219656200U (zh) 除湿设备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12443913A (zh) 吸湿模块、加湿装置
CN218936572U (zh) 新风调湿机组
CN218936531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414975U (zh) 一种冷热水盘管组件以及新风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