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4057B -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14057B CN106914057B CN201511033691.6A CN201511033691A CN106914057B CN 106914057 B CN106914057 B CN 106914057B CN 201511033691 A CN201511033691 A CN 201511033691A CN 106914057 B CN106914057 B CN 1069140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base
- water passing
- pipeline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66 inser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728 nano-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223 reverse osm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657 drainag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23895 Bos taurus Mucin-1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3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 C02F1/3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with ultraviolet ligh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nanofiltr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过滤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下机座固定过水控制部件;上、下机座配合连接为一体,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的过滤通道,上机座过水管路至少设置一个具有横向轴线的上插接水口;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设置具有相应横向轴线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并以锁位装置固定两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位置;脱开锁位装置将下插接水口横向移动,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两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净水器对水中及输水管路引起杂质等进行深度过滤,较好地保护了使用者的健康。由于净水器在用户购买安装后的使用过程中一直需要“定期”更换滤胆。围绕滤胆更换产生的一系列事宜,以及费用支出一直伴随着净水器的使用过程,因此净水器产品的销售与其他家电类产品的销售不同,被称为“半成品”销售,需要销售方有强大的维修服务能力支持。随着净水器的普及提高,快装滤胆的逐渐普及,用户可以自行更换滤胆从而降低了净水器的使用成本。然而,净水器具有长期连续运行、过滤效果及滤胆寿命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它的维修内容主要是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尽管机器维修原理相对简单并且数量也不多,但维修过程却十分复杂。而且,由于受使用环境的影响,净水器的尺寸较小,并且主要位置空间都用于放置滤胆,导致相关的管线交错,连接在过滤通道中的各控制部件的固定位置就更十分隐蔽、不易拆卸;非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拆卸。例如,绝大多数箱式净水器都是采用由操控面板、管线、滤胆组成的三层结构设计,往往更换一个简单的部件,需要拆卸机器的很大部分结构,因此维修更换部件只能要求专业维修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既增加维修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相关费用支出,并且围绕上门服务的相关事宜也十分麻烦。特别是通过网络电商购机的远程用户很难得到及时、良好的服务。由于目前净水器的普及率不足3%,而且各净水器厂家的零部件互不通用,导致远程用户只能在厂家或经销单位的指导下自行摸索修理,或者停用机器等待厂家定期的维修巡回服务时上门维修;或者干脆将机器拆下运回厂家维修。这也是净水器销售不能摆脱专业维修网络的主要原因。上述现有缺陷及不足严重影响了净水器产品推广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下机座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该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六者之一的部件;上、下机座配合连接为一体,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特征在于上机座过水管路至少设置一个具有横向轴线的上插接水口;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设置具有相应横向轴线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并以锁位装置固定两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位置,防止两插接水口受过水管路内水压作用沿轴向相互脱开;该锁位装置或是插销件或是螺纹件或是旋转卡件或是摆动扣板机构;上、下机座或上、下接触配合或外、内接触配合;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模式至少是管壁圆周面密封,或是端面密封二者之一的模式;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脱开锁位装置将下插接水口或随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单独横向移动,或随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的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动,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两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过水控制部件设置的下插接水口既可以直接设置在过水控制部件本身的管路接口上,也可以是过水控制部件与一端连接过水控制部件管路接口,另一端设置下插接水口的连接管路构成的组合结构。
所述上机座设置多个分别连接多条过水管路并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上插接水口;该上插接水口或为水平插接水口结构,或为拐角插接结构;由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和相应多条过水管路及多个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下插接水口构成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并置于下机座上;该过水控制部件模块的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各相关上插接水口对应;过水控制部件模块或沿其与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沿其与上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随下机座一起沿上、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移出上机座,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之间各组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
所述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或采用销与销孔配合结构,或采用轴与轴套配合结构,或采用凹凸滑轨配合结构,或采用定间距的滑块与滑槽配合结构四者之一的结构限定下插接水口的径向移动偏差,两配合部件中的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活动部件二固定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以上机座上插接水口的水平轴线为基准,通过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上两配合部件的配合间隙限制下插接水口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移动偏差,控制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各下插接水口只能沿平行的各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对应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相互插接配合的两插接水口中,设置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并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位置移动限孔调整并限定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固定位置,其中,位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上机座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上基座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上机座上的固定位置;位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下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固定位置。
所述过水控制部件模块设置对应多个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交汇连接处共用的下插接水口,并仍保持相关原有下插接水口与对应上机座上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模式,从而减少上、下机座之间密封对接水口的组数。
所述的上机座设置排浓水箱;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及排浓水口的精细滤胆,该精细滤胆的进水口通过增压泵连通前置进水管路,其出水口连通过滤通道的出水口,其排浓水口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该排浓水箱的出水口通过设置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前的前置进水管路构成排浓水回用通道;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包括增压泵进、出水管路连接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和相关过水管路及下插接水口,并通过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水管路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构成相应的排浓水回用通道。过滤通道中机器进水口至精细滤胆进水口前的进水管路均为前置进水管路。
机器设置由盖板、多槽密封件、管路明槽基座及螺钉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该拼装式刚性管路层至少是置于上机座上或置于下机座上二者之一的管路结构,其中,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上机座上时,所述的滤胆固定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面并通过过水孔连通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相应管路明槽;所述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或设置在管路明槽基座上,或设置在盖板上;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下机座上时,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表面至少设置与二类过水控制部件之一的管路过水基座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用于安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的盖板装置,并将这些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的进、出水通道分别连通下面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该两类过水控制部件是过水电控阀和水压力控制开关。
在本案中,过水电控阀、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均设置带盖板安装螺钉孔的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带安装孔的盖板、电控装置,其中,电控装置包括过水电控阀上的电控阀芯装置,以及作为水压力控制开关的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上的电控开关装置。由盖板、电控装置组成盖板装置,并通过螺钉与管路过水基座结构上的螺钉孔连接配合,将电控装置及盖板组成的盖板装置与过水基座结构连接配合。
所述的上机座包括内置滤胆的U型壳体及上盖;该U型壳体的上端面与上盖接触配合,其底面设置密封连通滤胆的过水孔;该U型壳体至少或是连接过水软管水口,或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盖板连体,或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管路明槽基座连体,或与设置进、出水口的排浓水箱合为一体四者之一的结构。
所述的U型壳体可以与排浓水箱合为一体构成内置各滤胆的U型排浓水箱。即内置各滤胆的U型壳体就是排浓水箱并设置进、出水口。
所述上、下机座之间还设置控制导线插件装置;配套设置连线插头及插座两个零件构成的控制导线插件装置,或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上机座和下机座上的静-静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一固定在上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二通过导线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二固定在下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一通过导线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以及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四者之一的插接模式;横向脱开紧固装置并使上机座与下机座分离,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或随上、下机座脱开,或由人工脱开。
所述下机座还与电源控制装置连接配合;该电源控制装置至少包括电源或电控器或紫外灯驱动器或电路过载保护器四者之一的装置。
在上、下插接水口插接配合处的下方设置接水装置,该接水装置或是活动排水装置或是设置外排水口的排水装置或是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其中对于活动排水装置,采用接水盒结构;对于设置外排水口的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其低端通过位于上机座或下机座上外排水口连通另设的移动式存水容器;对于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并通过另设的除水电控阀或另设的止水阀或另设的逆止阀连通外接排放软管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排放水口。
所述过滤通道的外接进、出水口或同位于上机座上,或同位于下机座上,或两外接水口分别位于上、下机座上;所述上、下机座的一组插接水口的位置至少位于或过滤通道,或过滤通道及排浓水回用通道,或过滤通道及另设的排浓水排放通道三者之一的管路中。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对净水器的主要控制部件,如电磁阀门、高、低压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行便捷地更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电源、电源控制装置、紫外线杀菌器驱动器进行快捷更换;将控制部件及管线连接装配的设计模式,从“便于装配”的传统安装模式,改为“便于更换”的维修模式。只需脱开下机座便可更换控制部件,而且无需拆装管路;机器结构简单、拆装容易、省力,既方便上、下机座的装卸又便于快速连接、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变形结构应对增压泵出水端产生的较高水压从而简化机器的结构,以及减轻机器维修难度。同时避免对采用上置U型排浓水箱的机器外观结构造型设计产生影响。避免常规软管管路连接带来的复杂管路连接布设,又可以合理布设各过水控制部件的位置从而显著减小过水控制部件及相关连接管路所占用的空间。采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工艺可以将相关的管路,甚至某些过水控制部件的部分结构,如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过水电控阀的下部过水基座结构与下机座的一起直接注塑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用户可根据厂家的远程提示,或者在机器自检模式下的相关提示找出损坏的控制部件并自行更换;通过便捷拆卸下机座、再更换过水控制部件整体或盖板装置的技术手段,实现减轻或摆脱现有净水器对专业维修服务人员的依赖,将原本维修简单但维修服务工作量巨大、并一直伴随机器运行过程、被称为离不开专业维修服务的“半成品”净水器变成容易维护的“成品”;既可以极大地方便消费者,并且显著降低机器的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各滤胆的过滤通道分别连接上机座进、出水管路构成过滤通道。选择包括过水阀、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组合式对接腔体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对上机座过滤通道中涉及的相关过水管路进行控制;各过水控制部件的水路通过过水管路接口连接在过滤通道的过水管路中。其中,
作为过水电控阀之一的进水阀、排水阀、回水阀、溢流阀均用于管路过水通、断控制。过水电控阀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盖板及电控阀芯装置组成的盖板装置。
作为水压控制开关之一的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用于通过管路水压变化控制电路开关,其中低压控制开关设置一个管路接口;高压控制开关设置进、出两个管路接口。水压控制开关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电控开关装置构成的盖板装置。
流量传感器用于通过过水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并累计过水流量;本案中,流量传感器也包括只通过过水是否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开、关信号的流量开关。
增压泵用于增加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进水管路中的水压,满足作为精细滤胆的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运行需要;
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排水流量。本案所指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至少或是组合电磁阀、自动冲洗组合阀、自动冲洗阀、累计冲洗阀、智能冲洗阀、废水比六者之一的流量控制装置。
紫外线杀菌装置,对管路过水进行紫外线杀菌。
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或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分离密封插接壳体。设置组合式对接腔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换内置的裸胆或内置的插接式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如废水比)。
下述各实施例中,不再对上述过水控制部件的功能及原理进行说明。
实施例1。机器的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下机座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该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六类之一的部件;上、下机座配合连接为一体,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上机座过水管路至少设置一个具有横向轴线的上插接水口;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设置具有相应横向轴线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并以锁位装置固定两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位置,防止两插接水口受过水管路内水压作用沿轴向相互脱开;上、下机座上、下接触配合;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模式至少是管壁圆周面密封,或是端面密封二者之一的模式;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脱开锁位装置将下插接水口或随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单独横向移动,或随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的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动,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两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上、下机座的两插接水口在机器过滤通道中的位置,既可以是机器进或出水接口与滤胆之间的过水管路中,也可以是机器进或出水接口与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过水管路中,又可以是滤胆与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过水管路中,还可以是两个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过水管路中,甚至还可以是多个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过水管路的交汇处与滤胆或另外一个或多个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过水管路中。也就是说只要是机器过水管路设计需要跨越上、下机座的位置处都可以设置横向水平密封插接配合的上、下插接水口。
通过锁位装置防止密封插接配合处结构受管内水压作用移位退出相互之间的密封配合。该锁位装置既可以直接作用在上、下插接水口之间,也可以作用在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之间,还可以是通过上、下机座作用在上、下插接水口之间。本案实施例中,鉴于上插接水口固定在上机座上,因此可将上插接水口视为是上机座的一部分。同理,下插接水口也可视为是下机座的一部分。
由于下插接水口所处的部件是活动件,在与作为固定件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插接配合过程中,一旦下插接水口与上插接水口不同轴线即两插接水口的轴线不重合出现偏差,轻者容易导致造成置于两插接水口管壁之间的密封圈受力不均匀,密封圈一侧变形较大另一侧变形较小影响密封效果;重者直接影响上、下插接水口的插接配合操作。为此,采用限定插接水口径向移动偏差的结构如控制滑轨的销与销孔配合结构,或者轴与轴套配合结构,或者凹凸滑轨配合结构,或定间距的滑块与滑槽配合结构构成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以控制上、下插接水口的密封插接配合间隙。移动导轨定位装置的一个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配合部件二位于下插接水口上的配合模式,以上插接水口的水平轴线为基准,通过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上两配合部件的配合间隙限制下插接水口的径向(垂直于轴线方向)移动偏差,控制下插接水口只能沿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对于位于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作为活动动部件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横向同轴插接配合,并且可以连同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横向移动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脱开相互间的插接配合模式,相应的上、下机座既可以是上、下配合的两个部件,其中,上、下机座既可以是下机座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机座下端面上构成一体的配合结构,,也还可以是下机座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机座下部构成一体的配合结构,还可以是通过插接结构相互插接配合构成一体的结构。上、下机座或上、下接触配合或外、内接触配合,只要不妨碍下插接水口连同过水控制部件及过水管路横向移动脱开与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均可。
对于下插接水口固定在下机座上,并和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动与上机座接触配合的模式,上述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四种结构模式之一模式中的一个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部件二位于下机座上,通过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上两配合部件的配合间隙限制活动的下机座与相对固定的上机座配合间隙的模式同样可以限制下插接水口的径向(垂直于轴线方向)移动偏差,控制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只能沿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由于固定下插接水口的下机座只能横向移动,因此上、下机之间座或上、下接触配合或外、内接触配合,均为通过插接结构相互插接配合构成一体的结构。其中当上机座设置支承结构时,下机座可以是适应横向移动的结构;当上机座不设置支承结构时,无论上、下机座或采用上、下接触配合或采用外、内接触配合,下机座都是上机座的支撑体。先要横向脱开上、下机座之间的插接配合,同时也脱开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才能在分离后的下机座上卸下损坏的过水控制部件。
上机座下部设置布置多条过水管路的管路层结构,既可以是由多条刚性管路构成的刚性管路层结构,也可以是由多条软管构成的管路层结构,还可以是刚性管路与软管构成的组合管路层结构,都不影响上、下机座之间的活动连接配合,以及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与下机座上的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连接配合。
位于上机座下部的上插接水口既可以通过过水软管与过水管路的相关水口连接,也可以刚性过水管路与过水管路的相关水口连接,还可以刚性过水管路与过水软管的组合管路与过水管路的相关水口连接。过水管路的相关水口中包括滤胆水口。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上机座设置多个分别连接多条过水管路并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上插接水口;该上插接水口或为水平插接水口结构,或为拐角插接结构;由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和相应多条过水管路及相应多个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下插接水口构成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并置于下机座上;该过水控制部件模块的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各相关上插接水口对应;过水控制部件模块或沿其与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沿其与上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随下机座一起沿上、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移出上机座,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之间各组插接水口之间的横向密封插接配合。
移动导轨定位装置采用限定径向移动偏差的结构如销与销孔配合结构,或者轴与轴套配合结构,或者凹凸滑轨配合结构,或定间距的滑块与滑槽配合结构,其中一个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活动部件二位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包括下插接水口)上的配合模式,以上插接水口的水平轴线为基准,通过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上两配合部件的配合间隙限制下插接水口的径向(垂直于轴线方向)移动偏差,控制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各下插接水口只能沿平行的各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对应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对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固定在下机座上,并和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动与上机座接触配合的模式,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四种结构模式之一的模式中的一个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部件二位于下机座上的配合模式限制下插接水口的径向移动偏差,控制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下插接水口只能沿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作为改进,当上机座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两部件上相互插接配合的上、下插接水口组数较多时,出于降低部件的加工制造难度或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将某个或某些插接水口设置成带位置移动限孔及紧固件的活动插接水口,
相互插接配合的两插接水口中,设置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并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位置移动限孔调整并限定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固定位置,其中,位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上机座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上机座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上机座上的固定位置;位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下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固定位置。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水控制部件模块设置对应多个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交汇连接处共用的下插接水口,并仍保持相关原有下插接水口与对应上机座上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模式,从而减少上、下机座之间密封对接水口的组数。
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三个前置滤胆与作为精细滤胆的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连接组成纯水机型,其中,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连接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排放管路。在此基础上,为利用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排出的“浓水”,设置带排浓水箱及回水电控阀的排浓水回用通道。相关管路及过水控制部件的布设采用已公开的技术方案本案不做展开。
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的进水口通过增压泵连通前置进水管路,其出水口连通过滤通道的出水口,其排浓水口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排浓水排放通道;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过水控制部件中包括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和相关过水管路及下插接水口,并通过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排浓水排放通道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构成相应的排浓水排放通道。过滤通道中机器进水口至精细滤胆进水口前的进水管路均为前置进水管路。
连接外接排放软管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外接水口,既可以设置在上机座上,也可以设置在下机座上。
作为改进,所述的上机座设置排浓水箱;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的进水口通过增压泵连通前置进水管路,其出水口连通过滤通道的出水口,其排浓水口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并且同时连接设置止水阀的排浓水排放通道。该排浓水箱的出水口通过设置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前的前置进水管路构成排浓水回用通道。
根据操作需要,不易损坏的止水阀可以设置在上机座上,其进水端和排浓水箱的进水口均连通相应的上插接水口,并与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的下插接水口对应;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进水端连接另一下插接水口,与连通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上插接水口对应。止水阀的出水端连通也设置在上机座上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外接水口。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过水控制部件中包括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及相关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分别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和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的上插接水口对应插接配合构成相应的排浓水回用通道。
止水阀也可以设置在下机座上,相关的下插接水口连通位于下机座上的止水阀进水端和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并与上机座上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的上插接水口插接配合。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进水端连接另一下插接水口,与连通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的上插接水口对应插接配合。止水阀的出水端连通也设置在下机座上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外接水口。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过水控制部件中包括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止水阀及相关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分别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和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的上插接水口对应插接配合构成相应的排浓水回用通道和排浓水排放通道。
过滤通道中机器进水口至精细滤胆进水口前的进水管路的各处均为前置进水管路。该排浓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相应的过水控制部件(不限于回水电控阀)可以连通包括前置滤胆的前后在内的前置进水管路任意处。
在实施例1、2、3中,所涉及的锁位装置或者作用在过水控制部件与固定上插接水口的上机座之间,或者作用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与固定上插接水口的上机座之间,或者作用在固定过水控制部件模块的下机座与固定上插接水口的上机座之间。锁位装置作用的核心在于作用固定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状态,防止密封插接配合处结构受管内水压作用移位退出相互之间的密封配合。该锁位装置或采用插销或采用旋转卡件或采用螺纹件或采用摆动扣板机构,其中:
锁位装置采用插销件时,上、下插接水口(泛指,包括连接固定上、下插接水口的相关部件如上、下机座,以及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下同)设置上、下销孔结构,销件插入上、下销孔结构将上、下插接水口连成一体。作为销与销孔配合模式的一种派生结构,上、下插接水口两部件中的部件一设置卡槽并穿过部件二的配合孔结构,采用插销件插入部件一的卡槽内限制上、下插接水口分开。作为销与销孔配合模式的第二种派生结构,上、下插接水口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设置螺栓及螺母构成的紧固组件,并以紧固组件中的螺栓穿过另设的旋转卡件的轴孔与螺母连接配合将旋转卡件连接在部件一上,在上、下插接水口两部件插接配合后,转动旋转卡件利用其上的凸台结构卡住上、下插接水口两部件中的部件二,使之不能与部件一分开(插接配合位置)。维修时,转动旋转卡件使凸台结构转动移位,便可以脱开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限位。
锁位装置采用螺纹件时,相应的上、下插接水口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设置通孔、部件二对应设置螺纹孔结构,螺纹件穿过部件一的通孔旋入部件二的螺纹孔结构内将上、下插接水口连成一体。
锁位装置采用摆动扣板结构时,相应连接固定上、下插接水口的上、下机座或上机座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的铰接结构和设在部件二上的卡槽结构;该摆动扣板结构分别与上、下机座两部件接触配合构成一体,并与其中的部件一连接;该摆动扣板结构或是与部件一的侧面通过旋转轴件进行铰接的铰接摆动扣板,或是在部件一侧面特定位置处设置折痕,并通过减小其自身材质的厚度使其在该处产生柔性变形的连体摆动扣板;摆动扣板结构一端连接在部件一侧面上,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继而锁定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状态。
摆动扣板结构具有两种结构模式,其一为摆动扣板结构的一端与部件一侧面通过轴件铰接,另一端扣在部件二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其二为摆动扣板结构一端与连杆件一端铰接,连杆件的另一端与部件一通过轴件铰接,摆动扣板结构的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机器设置由盖板、多槽密封件、管路明槽基座及螺钉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该拼装式刚性管路层至少是置于上机座上或置于下机座上二者之一的管路结构,其中,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上机座上时,所述的滤胆固定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面并通过过水孔连通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相应管路明槽;所述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或设置在管路明槽基座上,或设置在盖板上;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下机座上时,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表面至少设置与二类过水控制部件之一的管路过水基座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用于安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的盖板装置,并将这些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的进、出水通道分别连通下方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该两类过水控制部件是过水电控阀和水压力控制开关。
可以预先将机器过滤通道的过水管路注塑成型在管路明槽基座上,再通过螺钉与盖板、多槽密封件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既保证管路连接质量又提高装配效率,还使得机器管路布设简齐有序。
作为实施例1、2、3、4的改进,过水控制部件或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过水管路也采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并与具有水平横向轴线的下插接水口连接构成一体。
作为实施例1、2、3、4的进一步改进,过水控制部件或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过水管路采用盖板在下、管路明槽基座在上,并且在管路明槽基座的上表面设置与某些过水控制部件如过水电控阀、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的管路过水基座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用于安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的盖板装置,并将这些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的进、出水通道分别连通下面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
在本案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中,过水电控阀、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均设置带盖板安装螺钉孔的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带安装孔的盖板、电控装置,其中,电控装置包括过水电控阀上的电控阀芯装置,以及作为水压力控制开关的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上的电控开关装置。由盖板、电控装置组成盖板装置,并通过螺钉与管路过水基座结构上的螺钉孔连接配合,将电控装置及盖板组成的盖板装置与过水基座结构连接配合。
对于需要竖直向上即正装模式的控制部件,如作为控制部件之一的过水电控阀,其正常运行状态处于盖板装置在上、过水基座结构在下的正装模式。通过螺钉由上向下将电控装置及盖板固定在过水基座结构上。过水电控阀与下置下机座上、下连接固定,只有先移出下机座并脱开同向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滤通道各相应处同向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水平同轴线密封对接后,才能从下机座上卸下过水电控阀的盖板装置。
维修各种过水电控阀及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时,将过水控制部件或过水控制部件模块横向移出,或者将过水控制部件或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与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出,然后垂直卸下盖板上的螺钉,便可以取下有故障的电控装置,换上新的电控装置及盖板并以螺钉重新固定在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上。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4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机座设置包括内置滤胆的U型壳体及上盖;该U型壳体的上端面与上盖接触配合,其底面设置密封连通滤胆的过水孔;该U型壳体至少或是直接连接过水软管水口,或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盖板连体,或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管路明槽基座连体,或与设置进、出水口的排浓水箱合为一体四者之一的结构。上插接水口既可以固定在U型壳体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上部与U型壳体连接或连体的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下端面上,还可以固定在上机座的下部并通过过水软管连接U型壳体下端面上的相应滤胆水口。
当上机座将内置滤胆的U型壳体与设置进、出水口的排浓水箱设置为一体,并在下部设置多个具有水平轴向的上插接水口结构时,上插接水口通过过水软管连接U型壳体下端面上的相应滤胆水口,以及连通U型壳体内腔的水口。此时该U型壳体具有排浓水箱的功能。
对于采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及U型壳体的机型,无论该U型壳体内是否是U型排浓水箱,U型壳体的底面既可以是拼装刚性管路层的盖板,也可以是拼装刚性管路层的管路明槽基座。盖板与管路明槽基座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为U型壳体的底面,另一部件二即可以位于部件一的下面,也可以位于部件一的上面,两部件之间设置多槽密封件,并以螺钉连接固定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下机座设置为外、内接触配合的结构模式。其中上机座设置为具有侧立面豁槽空间的多层结构;下机座设置为抽屉式移动结构构成屉式下机座并对应上机座某一侧立面的豁槽空间。设置下插接水口的过水控制部件模块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屉式下机座上。当屉式下机座沿上、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进入上机座某一侧立面的豁槽空间内,实现与上机座内、外插接配合后,屉式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也实现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同轴线插接配合。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控制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与置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和屉式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的间隙范围。脱开设置在上机座与屉式下机座之间的锁位装置,屉式下机座带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一起沿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水平移出上机座的豁槽空间,相应脱开上机座与屉式下机座之间各组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通常,在多层结构的上机座后侧立面设置豁槽空间结构。
作为实施例6的另一种模式,将设置下插接水口的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与屉式下机座连体设置,并采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模式。
实施例7。实施例7是最优实施例。在实施例3、、4、5、6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下机座设置为外、内接触配合的结构模式。其中上机座设置为具有侧立面豁槽空间的多层结构;下机座设置为抽屉式移动结构构成屉式下机座并对应上机座某一侧立面的豁槽空间。设置下插接水口的过水控制部件模块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屉式下机座上。当屉式下机座沿上、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进入上机座某一侧立面的豁槽空间内,实现与上机座内、外插接配合后,屉式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也实现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同轴线插接配合。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控制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与置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和屉式下机座上的下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的间隙范围。脱开设置在上机座与屉式下机座之间的锁位装置,屉式下机座带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一起沿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水平移出上机座的豁槽空间,相应脱开上机座与屉式下机座之间各组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通常,在多层结构的上机座后侧立面设置豁槽空间结构。
本实施例的上机座的第一种结构模式是在下部豁槽空间结构的上方设置U型排浓水箱,并在该U型排浓水箱的上端面设置上盖。
作为实施例7的第二种结构模式是在上机座在下部豁槽空间结构的上方设置作为机器壳体的U型排浓水箱(即将U型壳体和排浓水箱合二为一),并在该U型排浓水箱的上端面设置上盖。
作为实施例7两种上机座结构模式的改进,即在上盖上再设置翻盖;该翻盖位于上盖上,其一侧与上盖以铰轴结构连接配合并构成一体,其另一侧与上盖以活动锁钩装置连接配合。
翻盖的一侧与上盖通过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翻盖通过设置轴孔板架与上盖上设置的轴架上的轴插接配合构成翻盖的铰接机构,以相同轴线的翻盖轴孔板架与上盖轴架上的轴进行“轴与轴套”的铰接配合,相关的轴铰接机构为翻盖闭合时不暴露的暗接模式。
另外,翻盖与上盖之间还可以采用在翻盖的转动侧外设转臂,与设置在上盖上的相应转动轴架之间,以“轴与轴套”进行铰接配合。上盖上的转动轴架结构及与翻盖转臂之间的铰接机构为外露的明接模式。
打开翻盖并转动至90°~180°的角度范围内。与位于上盖上并置于翻盖内的电控线路板装置连接的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位于翻盖外侧。通过设置摆动限位限制翻盖的摆动角度范围。通常,显示窗口设置在上表面上。
翻盖的一侧与上盖通过转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另一侧与上盖之间或通过活动锁钩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活动锁钩装置如采用摆动锁钩结构装置,或采用设置过盈紧度配合并通过相关部件弹性变形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扣装置,还有通过移动脱开与锁柱配合,并具有复位机构的锁勾装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派生模式,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或者位于翻盖内侧,或者位于翻盖内的上盖上。此时,相应的显示内容显示在上盖和翻盖组合构成的机器操控仓内,只有打开翻盖才能见到显示内容。
作为改进,上盖上设置放置滤胆的滤胆孔架,以及滤胆锁位机构。当滤胆上部置于上盖的滤胆孔架中,并且置于操控仓内时,上盖通过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滤胆与U形滤胆腔体的连接,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朝上对接水口之间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滤胆锁位机构位于上盖上,与滤胆设置凹型限位结构对应。开启翻盖并脱开滤胆锁位机构,方可将滤胆取出。
对于机座上盖上径向设置的滤胆锁位机构,如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该限位结构或位于封闭滤壳的壳体圆周面上,或位于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圆周面上:滤胆锁位机构沿上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内移动后,插入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此时滤胆壳体无法转动。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外移动后,退出与滤胆径向设置的凹结构限位结构的插接接触配合,滤胆便可以转动退出了。对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可以在开放式滤筒壳体圆周面上径向设置具有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滤胆锁位机构沿上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对开放式滤筒进行锁位。
此外,也可以将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设置在翻盖内侧的下端,与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或开放式滤筒的筒盖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关闭翻盖即实现对封闭滤胆或开放式滤筒的锁位。
当滤胆置于U形滤胆腔体内并置于上盖下方时,通过上盖下端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朝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开启上盖及滤胆锁位机构将滤胆退出并与机座U形滤胆腔体分离。
另外,还可以将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的配合结构,用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中筒盖内侧下端与内胆壳体顶端之间的锁位。
作为上盖设置翻盖的另一种模式,电控线路板装置置于上置操控仓内。与电控线路板装置连接的单显示窗口装置位于上盖上并置于操控仓的外侧,其显示窗口与采用翻盖结构的翻盖并排设置。
作为上盖设置翻盖的第三种模式,电控线路板装置连接的显示窗口装置采用双显示窗口装置与翻盖组合使用。该电控线路板装置既可以设置在上置操控仓外侧的上盖上,也可以位于操控仓内,或设置在翻盖上内侧,或者置于翻盖内的上盖上。相应的显示窗口装置是设置运行状态显示窗口和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的双显示窗口装置。其中,运行状态显示窗口设置在翻盖的外侧;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或设置在翻盖的内侧,或设置在翻盖内侧上盖上。
在此基础上,所述的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装置包括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选择相关滤胆或检测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在配置LED指示灯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当机器运行正常时,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就可以直接判断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当过滤通道中有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异常导致过滤通道运行异常时,对应异常滤胆或异常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发出异常提示并提示该异常部件的代码,以及在过滤通道中的位置。用户只需在机器上找出该代码的部件并进行更换即完成了对机器的维修。此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
对于设置“帮助”的自动检测模式的机型,随选择的过水控制部件检测项目,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相应代表该检测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给出相应的提示。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配置LED指示灯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相关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的模式,改为配置LCD显示装置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相关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的模式。
所述的管路结构设置在U形滤胆腔体的拐角处。通常围绕长方形U形滤胆腔体和上盖的四个角设置摆动锁钩装置。摆动锁钩装置采用具有摆动钩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与锁钩结构和摆轴配合连接,各自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钩结构。
作为上盖的改进,在上盖设置锁钩结构的相关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沿U形滤胆腔体设置一圈上凸的加强筋结构以增加抗变形性能;所述的锁钩结构位于该加强筋的外侧。
作为上盖的进一步改进,当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时,该加强筋结构位于翻盖与上盖配合处的内侧。
同理,在上盖设置摆轴支架及摆轴的相关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沿U形滤胆腔体设置一圈上凸的加强筋结构以增加抗变形性能;所述的摆轴支架及摆轴位于该加强筋的外侧。当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时,该加强筋结构位于翻盖与上盖配合处的内侧。
鉴于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将翻盖视为上盖的一部分。所述上盖的滤胆锁位机构既包括设置是在上盖上的滤胆锁位机构,也包括设置在翻盖上的滤胆锁位机构。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翻盖、上盖、U形滤胆腔体都与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因此,都是机座的一部分。就U形滤胆腔体而言,就可以认为机座围绕各滤胆外侧设置的一个具有上端口的U形容器,利用各滤胆的周围空间储存水。该U形集水腔体在不影响机器过滤通道的正常运行,以及不增加机器高度的前提下,将过滤通道断开处流出的水汇集在腔内并进行处理。
此外,无论外接软管的进、出水接口,以及排放水口设置在U形滤胆腔体上或是下机座上或是上盖上都视为设置在机座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配套滤胆,至少包括设置滤胆紧固装置的封闭滤壳,或是设置具有带滤胆紧固装置及筒盖的开放式滤筒,或是置于开放式滤筒内的滤料层壳体三者之一的壳体,该壳体通过滤胆紧固装置与机座连接配合,该滤胆紧固装置或是螺纹连接结构,或是旋卡连接结构,或是压板连接结构。
作为配套滤胆的改进,在配套滤胆的顶端设置旋提手柄。配套滤胆的水口结构为常规的水口结构,如环形同心内外水口。
所述的滤胆除了采用封闭壳体的滤胆与具有带简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组合的配置模式外,也可以采用全部采用封闭滤胆具有的封闭壳体,还可以全部采用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
作为实施例3、4、5、6、7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改进,在排浓水箱的高处设置带溢流阀的溢流管路,并将该溢流阀设在下机座上并设置相应的溢流对接管路:设置一个连接溢流阀进水管路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连通排浓水箱溢流管路的一个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溢流阀的出水端既可以连通设置在下机座上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外接水口,也可以通过一组相互插接配合的上、下插接水口连通设置在上机座上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外接水口。
脱开锁位装置,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上插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控制导线插件装置;配套设置连线插头及插座两个零件构成的控制导线插件装置,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插接模式进行插接:在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下机座和上机座上的静-静互插模式下,当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时,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及插座也脱开相互之间的插接;在采用零件一固定在上机座上,与其插接的另一个零件二通过导线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下,在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后需要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从下机座上分离下来。同理,也可以采用零件二固定在下机座上,与其插接的另一个零件一通过导线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随下机座上移开。当需要较大的拆卸空间,或者针对不易操作的环境,还可以采用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以及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设置较长的连接导线,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随下机座上移开并卸下更换。在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后三种插接模式中,在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后,通过人工脱开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并将下机座移开后,再卸下过水控制部件。
在此基础上,所述下机座还与电源控制装置连接配合;该电源控制装置至少包括电源或电控器或紫外灯驱动器或包括熔断丝装置在内的电路过载保护器四者之一的装置。将电源控制装置也固定在下机座上,以便于拆卸更换。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中,在上、下插接水口插接配合处的下方设置接水装置,该接水装置或是活动排水装置或是设置外排水口的排水装置或是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其中对于活动排水装置,在上、下插接水口配合处的下方设置接水盒,接收上、下插接水口分离过程中上、下插接水口流出的水或随下机座一起移出上机座后再从下机座上取下接水盒进行处置;或在移出下机座后直接由上机座的豁槽取出接水盒进行处置。对于设置外排水口的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其低端通过位于上机座或下机座上外排水口,或以与该外排水口旋接(螺纹连接或旋转卡接)配合的接水囊接水处置,或以设置与该外排水口配合结构的移动式存水容器接水处置。对于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并通过另设的除水电控阀或止水阀或逆止阀连通排浓水排放通道。该排浓水排放通道汇集机器溢流管路、排浓水箱的排放管路,其出水端排放水口外接排放软管。排浓水箱的排放管路既可以是排放电控阀控制的自动排放管路,也是止水阀控制的人工控制排放,还可以是两种管路的组合。在进行上、下插接水口分离时,开启相关的除水电控阀或止水阀或逆止阀将水排入排浓水排放通道,并由排放水口外接的排放软管导入下水管路中,避免进行人工转移排水处置。当接水装置采用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时,相关的除水电控阀或止水阀或逆止阀即可以设置在上机座上,也可以设置在下机座上。作为补充,除水电控阀或止水阀也可参照过水控制部件对待,并根据实施情况确定是否在相应的过水管路通道中增加相应的上、下插接水口。
另外,所述过滤通道的外接进、出水口或同位于上机座上,或同位于下机座上,或两外接水口分别位于上、下机座上;所述上、下机座两插接水口的位置至少位于或过滤通道,或过滤通道及排浓水回用通道,或过滤通道及另设的排浓水排放通道三者之一的管路中。优选外接进、出水口设置在上机座上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将U型排浓水箱的外接排放水口也设置在上机座上。
在上述采用U型排浓水箱的实施例中,当上机座采用设置排水电控阀的U型排浓水箱时,滤胆位于U型排浓水箱内;排水电控阀和下机座位于上机座的下方。固定在下机座上的排水电控阀进、出水端分别连接下机座上两个同向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排放管路的两个相应的同向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在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中,所述的位于下机座上各条对接管路一端或两端的各下插接水口具有相同的朝向,并且与上机座上对应设置的各同向上插接水口之间的配合为“一同密封连接或一同脱开”。锁位装置和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可以综合考虑设置在各实施例中,其作用不变。
本案中,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六者之一的部件,其中,过水电控阀包括进水电控阀、排水电控阀、回水电控阀、阀溢流电控阀,另外,过水电控阀还包括位于过滤通道末端的净水电控阀;水压控制开关包括设置进、出水两个过水管路接口的高水压控制开关,以及设置一个过水管路接口的低水压控制开关;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可分离密封插接腔体,或内置紫外线杀菌装置或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本案中的过水控制部件包括上述控制部件,而且控制部件的数量上限,以及在过滤通道中的连接位置视机器功能设计而定,并且也不限制同一种控制部件多处使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的机器功能在过滤通道中设置相应的过水控制部件,并将过水控制部件固定在下机座上,通过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相应处的上插接水口水口密封对接。
本案的核心特征在于分别位于上、下机座的上、下插接水口均具有横向轴线之间,以及重合的水平横向轴线密封对接配合结构模式。同轴线插接配合的上、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设置的滤胆之间存在广义上的“垂直”关系(不限于一定垂直),不受上、下机座上的过水管路水口对接组数多少(过水控制部件数量)的影响。
本案中,设置在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包括进水电控阀、排水电控阀、回水电控阀、阀溢流电控阀或高、低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至少包括组合电磁阀、自动冲洗组合阀、自动冲洗阀、累计冲洗阀、智能冲洗阀、废水比)、紫外线杀菌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个组合式对接腔体,或以组合式对接腔体取代前面所述多个过水控制部件中的任意一个过水控制部件。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位于下机座上过水控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是根据机器设计需要设置的,并非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种类。通常只是选择其中的若干个种类。
上述各实施例中涉及的流量传感器也包括流量开关,流量开关只对应管路中水流的流动或静止即检测水流是否流动;流量传感器除了检测水流是否流动外还可以检测流量。通常将两者统称为流量传感器。
在所涉及的低压开关的各实施例中,当低压开只用于检测水流移动或静止时,在不影响机器运行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流量传感器或流量开关替代。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设置在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数量越多本案技术方案的优越性越大.过水控制部件的数量上限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列的控制部件数量,如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代替净水及纯水龙头的净水及纯水出水电控阀,或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重复使用,相关原理相同不再重复。
现有净水器无论各过水控制部件采用何种过滤通道的监控模式,都是采用上述的常规控制部件进行组合配套设置,因此过水控制部件不限于上述的过水控制部件,凡是设置过水管路接口并连接在过水通道中,所在处过水管路中水压或水流变化过程作为驱动来源产生电信号,如各种水动力传感器,或者借助外力对所在处过水管路中水流进行控制改变该水流的运行状态,并且该过水控制部件的拆卸影响过水管路的连通的过水装置,都是本案中所述的过水控制部件。如以手动或电动为外力的换向阀、流量阀、减压阀。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下插接水口之间或端面密封对接或内外密封插接的两种结构模式中,优选在两者管壁之间设置密封件的密封插接模式。此时,即便在下机座与上机座之间,或是在活动板装置与下机座之间存在间隙,也不影响下机座上对接管路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相应处过水管路的相应朝向同向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滤胆结构不影响本案各技术方案的实施。
本案中,只是在已经确定的一种过滤通道监控运行模式下,将相关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一同设置在下机座上,并且设置成同向的水平插接水口,与上机座对应的水平插接水口密封对接。使用者通过机器设置的“自检模式”对机器的各个过水控制部件进行检测,按机器提示异常的过水控制部件,自行拆卸下机座,再更换异常的过水控制部件,便完成了对机器的维修。
本案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某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手段、特征应用到其他的实施例中,叠加构成新的实施例,如在实施例1、2中分别依次增加实施例3、4、5、6、7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得到多个新的实施例。另外,针对各实施例中就起到相同作用的技术手段,也可以以本案不同实施例中公开的起到相同作用的技术手段(方案)替换构成新的实施例。所有新的实施例同样构成对本案权力要求书的支持。因受篇幅所限不将这些新的实施例一一展开。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滤胆或具有封闭滤壳或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下机座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该过水控制部件或是过水电控阀或是水压控制开关或是流量传感器或是增压泵或是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是组合式对接腔体六者之一的部件;上、下机座配合连接为一体,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特征在于上机座过水管路至少设置一个具有横向轴线的上插接水口;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设置具有相应横向轴线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同轴线插接配合,并以锁位装置固定两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位置,防止两插接水口受过水管路内水压作用沿轴线相互脱开;该锁位装置或是插销件或是螺纹件或是旋转卡件或是摆动扣板机构;上、下机座或上、下接触配合或外、内接触配合;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模式或是管壁圆周面密封,或是端面密封二者之一的模式;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脱开锁位装置将下插接水口或随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单独横向移动,或随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的下机座一起横向移动,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两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座设置多个分别连接多条过水管路并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上插接水口;该上插接水口或为水平插接水口结构,或为拐角插接结构;由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和相应多条过水管路及多个具有相同的插接方向的下插接水口构成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并置于下机座上;该过水控制部件模块的各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的各相关上插接水口对应;过水控制部件模块或沿其与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沿其与上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单独移出下机座,或随下机座一起沿上、下机座之间设置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移出上机座,相应脱开上、下机座之间各组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插接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导轨定位装置或采用销与销孔配合结构,或采用轴与轴套配合结构,或采用凹凸滑轨配合结构,或采用定间距的滑块与滑槽配合结构四者之一的结构限定下插接水口的径向移动偏差,两配合部件中的部件一固定于上机座上,另一活动部件二固定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以上机座上插接水口的水平轴线为基准,通过移动导轨定位装置上两配合部件的配合间隙限制下插接水口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移动偏差,控制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各下插接水口只能沿平行的各轴线水平移动,与上机座上的对应上插接水口同轴线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相互插接配合的两插接水口中,设置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并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位置移动限孔调整并限定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固定位置,其中,位于上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上机座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上基座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上机座上的固定位置;位于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下插接水口为带位置移动限孔的活动插接水口时,紧固组件的螺钉穿过活动插接水口上的位置移动限孔与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螺母连接配合将活动插接水口固定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并通过位置移动限孔调整活动插接水口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上的固定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控制部件模块设置对应多个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交汇连接处共用的下插接水口,并仍保持相关原有下插接水口与对应上机座上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模式,从而减少上、下机座之间密封对接水口的组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机座设置排浓水箱;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及排浓水口的精细滤胆,该精细滤胆的进水口通过增压泵连通前置进水管路,其出水口连通过滤通道的出水口,其排浓水口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排浓水箱的进水口;该排浓水箱的出水口通过设置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前的前置进水管路构成排浓水回用通道;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包括增压泵进、出水管路连接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和相关过水管路及下插接水口,并通过下插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水管路的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插接配合构成相应的排浓水回用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由盖板、多槽密封件、管路明槽基座及螺钉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该拼装式刚性管路层或是置于上机座上或是置于下机座上二者之一的管路结构,其中,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上机座上时,所述的滤胆固定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面并通过过水孔连通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相应管路明槽;所述上机座的上插接水口或设置在管路明槽基座上,或设置在盖板上;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置于下机座上时,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表面或设置与作为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电控阀管路过水基座结构相同的结构,或设置与作为过水控制部件的水压力控制开关管路过水基座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用于安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的盖板装置,并将这些下机座过水基座结构的进、出水通道分别连通下面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
8.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机座包括内置滤胆的U型壳体及上盖;该U型壳体的上端面与上盖接触配合,其底面设置密封连通滤胆的过水孔;该U型壳体或是连接过水软管水口,或是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盖板连体,或是与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管路明槽基座连体,或是与设置进、出水口的排浓水箱合为一体四者之一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机座之间还设置控制导线插件装置;配套设置连线插头及插座两个零件构成的控制导线插件装置,或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上机座和下机座上的静-静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一固定在上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二通过导线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二固定在下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一通过导线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以及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四者之一的插接模式;横向脱开紧固装置并使上机座与下机座分离,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或随上、下机座脱开,或由人工脱开。
10.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插接水口插接配合处的下方设置接水装置,该接水装置或是活动排水装置或是设置外排水口的排水装置或是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其中对于活动排水装置,采用接水盒结构;对于设置外排水口的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其低端通过位于上机座或下机座上外排水口连通另设的移动式存水容器;对于设置阀门的排水装置,在上机座活下机座上设置固定的导流结构,并通过另设的除水电控阀或另设的止水阀或另设的逆止阀连通外接排放软管的排浓水排放通道出水端排放水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1033691.6A CN106914057B (zh) | 2015-12-27 | 2015-12-27 |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1033691.6A CN106914057B (zh) | 2015-12-27 | 2015-12-27 |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4057A CN106914057A (zh) | 2017-07-04 |
CN106914057B true CN106914057B (zh) | 2019-02-19 |
Family
ID=59456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1033691.6A Active CN106914057B (zh) | 2015-12-27 | 2015-12-27 |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9140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18052A (zh) * | 2018-10-09 | 2020-04-17 | 杜也兵 | 具有台阶式上置控制仓及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5948A (zh) * | 2012-12-06 | 2014-06-11 | 杜也兵 | 具有多滤胆反冲切换器的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
CN203842393U (zh) * | 2013-06-28 | 2014-09-24 | 四平大吉强磁滤清器有限公司 | 一种流体滤清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01505B2 (ja) * | 2013-02-14 | 2017-03-22 | 株式会社川本製作所 | 濾過装置 |
-
2015
- 2015-12-27 CN CN201511033691.6A patent/CN1069140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5948A (zh) * | 2012-12-06 | 2014-06-11 | 杜也兵 | 具有多滤胆反冲切换器的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
CN203842393U (zh) * | 2013-06-28 | 2014-09-24 | 四平大吉强磁滤清器有限公司 | 一种流体滤清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4057A (zh) | 2017-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92466A (zh) | 净水器性能测试台 | |
CN103908894A (zh) | 净水机及其制水控制方法 | |
CN106914057B (zh) | 净水器上、下机座之间过水管路接口的横向插接方法 | |
WO2011150603A1 (zh) | 净化饮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253781A (zh) | 一种纯水机 | |
CN110980878A (zh) | 具有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及排浓水泵的净水机 | |
CN107364996B (zh) | 设置水路状态演示装置的净水机 | |
CN106145475B (zh) | 净水器之设置滤胆上机座与维修下机座的活接方法 | |
CN106145405B (zh) | 用于净水器控制部件的维修模块与过滤通道的连接方法 | |
CN106927517B (zh) | 净水机之设置侧壁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装置 | |
CN203159358U (zh) | 一种带漏水保护功能的ro净水设备装置 | |
CN110526430A (zh) | 一种水系统 | |
CN202465437U (zh) | 一种纯水机 | |
CN109850994B (zh) | 在控制模块与u型滤胆仓之间设置导电触头装置的净水机 | |
CN106994267B (zh) | 用于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螺纹连接的手柄伸缩方法 | |
CN106975266B (zh) | 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之间水口密封对接及分离方法 | |
CN109179707B (zh) | 一种无压力桶的ro机 | |
CN106082398A (zh) | 一种新型纯水机 | |
CN111377554B (zh) | 具有配置外接软管之上置模块和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 |
CN207792864U (zh) | 净水装置及净水机 | |
CN109847439B (zh) | 具有带内、外卡位结构旋轴的净水机 | |
CN112390390A (zh) |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 |
CN106927610B (zh) | 具有上置滤胆腔结构和下置屉式控制装置的净水机 | |
CN115611327A (zh) | 具有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净水器之上层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 |
CN219002623U (zh) | 一种超滤、反渗透膜组件评估测试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