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1311B -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1311B
CN106841311B CN201710036787.0A CN201710036787A CN106841311B CN 106841311 B CN106841311 B CN 106841311B CN 201710036787 A CN201710036787 A CN 201710036787A CN 106841311 B CN106841311 B CN 1068413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motor
unit
microelectrode
situ
multiple s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67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1311A (zh
Inventor
郭磊
孙治雷
叶思源
王利波
曹红
耿威
刘莉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03678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413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41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1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1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1311B/zh
Priority to JP2017250616A priority patent/JP6386653B2/ja
Priority to EP18152411.7A priority patent/EP3351973B1/en
Priority to ES18152411T priority patent/ES2788774T3/es
Priority to HRP20200682TT priority patent/HRP20200682T1/hr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 G01V9/007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by detecting gases or particles representative of underground layers at or near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38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ater-covered areas
    • G01V1/3843Deployment of seismic devices, e.g. of streamers
    • G01V1/3852Deployment of seismic devices, e.g. of streamers to the seabe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phys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Oceanograph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包括平台框架、浮体材料、水声通讯机、信标机、监测舱、控制舱、释放控制舱、中央回转台、配重块和微电极探测系统;所述平台框架主体为圆柱体形状,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安装浮体材料、水声通讯机及信标机,第二层安装监测舱、控制舱和释放控制舱,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第四层安装配重块。本发明有效地实现了多点精确定位功能,进而可以根据需要获取探测区域内多个探测点的数据,最终能够分析获得有源扩散场的空间分布信息为石油泄漏、水合物分解过程的海洋环境效应评估给予重要的数据支撑,从而为海底石油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重大工程实施提供支撑及服务。

Description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洋资源是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石油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争夺成为国际能源焦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外接扰动等因素,使得水合物自发分解,产生诸如CH4、H2、H2S、O2等多种副产物,进而可能使海床稳定性、海洋工程基础建设、海洋及大气环境等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进行有效、全面地长期监测,对于推动水合物资源勘探和开采以及相关的环境效应的调查评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过程的监测、探测、观测手段,主要包括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潜标观测、取样分析、海床基观测等。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又可分为以多波束探测等手段为代表的海水环境探测、以地震和浅剖等手段为代表的海底沉积物环境探测。而物探方法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且精度较低,大多以勘探为主,难以实现长期连续观测。潜标观测能够获取海水环境剖面的大量数据,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垂向数据分布密度,但对于来自于海底沉积物内部的水合物分解过程,在海水环境的观测效果会相对滞后。取样分析法能够很好的获取足够范围、深度的沉积物样品,但该方法既无法满足实时观测要求,也无法获取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样品不可避免的扰动也会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相对而言,海床基观测方法能够同时对海水和沉积物进行长期观测,是最为理想的方式。
海床基观测由来已久,美国华盛顿大学(1965)首次使用海床基三脚架来观测和研究PugetSound潮汐水道中的底边界层水沙运动。此后,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分别独立海床基观测系统,并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型的观测项目。此外,Oceanscience、Technicap、MSI等公司纷纷将坐底式观测平台的成熟技术进行产业化,如Sea Spider、CAGE EN PEHD等一些列简易、实用的海底观测平台陆续推出。在国内,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坐底式观测平台陆续研制成功并得到推广应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制“自由下降三脚架”,运用多种海底仪器观测底层海流和沉积搬运的连续时间变化序列,研究南海东北部底层海流分布和沉积搬运的动力学过程。
然而,上述海床基观测系统全部针对于海洋动力参数观测,如温度、盐度、波浪、潮汐、海流、悬浮泥沙、重力、磁力、叶绿素、DO、pH值、CO、甲烷、营养盐、H2S等等,并不能对海底沉积物内部进行探测。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设备”于2015年正式启动,该设备不仅能够对海水环境进行综合观测,还可以对海底沉积物内部的电阻率、声波、孔隙水压力进行长期观测。但该设备尚处于研制状态,且为静止的定点观测。
由于海底的石油、天然气水合物泄露或分解过程会在有限范围内形成一个由内而外、由大到小的有源扩散场,特别是在深海底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仅在有源场内进行范围不大的多点探测,也足以根据扩散场的分布特性确定源的位置、距离,各个观测要素的扩散过程及源的泄露/分解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研究价值。但显然,目前的装备水平不足以对于石油、天然气水合物泄露或分解过程开展长期观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能够对本装备覆盖范围内的沉积物进行高精度多点立体观测,并可进行高精度定位沉积物取样。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包括平台框架、浮体材料、水声通讯机、信标机、监测舱、控制舱、释放控制舱、中央回转台、配重块和微电极探测系统;所述平台框架主体为圆柱体形状,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安装浮体材料、水声通讯机及信标机,第二层安装监测舱、控制舱和释放控制舱,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第四层安装配重块;
所述第二层的监测舱内设有姿态传感器和高度计,控制舱内设有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释放控制舱内设有水下声学释放器;
所述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包括回转导轨、回转盘、微电极探测系统和拉伸机构,所述中央回转台上设置圆周形回转导轨,回转盘设置在回转导轨的中央并可沿回转导轨滑动,回转盘由伺服电机I驱动;回转盘上沿径向设置滑槽,微电极探测系统可在拉伸机构的控制下在滑槽内滑动,拉伸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和丝杠II,伺服电机II带动丝杠II转动,丝杠II与微电极探测系统螺纹连接。
该观测系统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回转盘转动、拉伸机构控制微电极探测系统滑动,可实现360°范围内任意半径的回转定位,完成微电极探测系统的可控定位探测/取样。
进一步地,平台框架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可在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下移动,升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I和丝杠III,伺服电机III带动丝杠III转动,丝杠III与微电极探测系统螺纹连接。
更进一步地,结合微电极响应快、搅拌敏感度低、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设计垂直升降机构定位精度为1mm。
进一步地,所述回转盘上还设置沉积物取样器,用于对所观测沉积物进行采样。
进一步地,为便于安装,所述浮体材料设计为4-8等分,组合后的形状体积与平台框架相契合。水声释放器将缆绳控制挂钩打开,即可抛弃配重,在抛弃配重后,浮体材料可以帮助平台浮出水面。
进一步地,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包括基座及设置在基座上的静力触探(CPT)探头和八个微电极,所述静力触探探头设置在基座的中央,所述八个微电极围绕静力触探探头均匀排布,静力触探探头与每一个微电极的距离为3-5cm,距离太小,静力触探探头占据微电极被测介质的空间,可能会影响到微电极的测量结果。距离太大,静力触探探头探测到的阈值点对微电极的保护效果会大打折扣。静力触探探头锥尖的长度比微电极锥尖的长度长4-8cm,存在长度差既可保证在贯入沉积物的过程中静力触探探头先接触未知强度的沉积物,保护微电极;长度差不宜过大,否则无法保证贯入深度。所述八个微电极(24)分别探测CH4、O2、pH、Redox、H2、H2S、NO、NO2指标。
由于微电极机械强度较差,为防止在刺穿沉积物的过程中被破坏,本微电极探测系统在基座上安装一套比微电极更长的深水静力触探探头,用来测量微电极下插过程中沉积物的强度的变化。通过对微电极模具开展重复破坏性实验,获取各个微电极极限破坏强度,取各个微电极的破坏强度的最小值,假设为S,根据S值大小设置静力触探的阈值,静力触探的阈值可设置为0.7-0.9S。当静力触探探头检测到的锥尖阻力大于等于静力触探的阈值时,停止继续穿刺,以保护微电极不受伤害,实现在原位观测过程中对微电极的可靠保护。通过将微电极群与静力触探探头结合,设置极限阈值,既可以保证贯入深度,又能够保证设备安全。
可进一步提高微电极测量的响应时间及高分辨。通过进一步改进信号放大、数据采集技术,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多参量探测数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控制系统,包括甲板单元及水下单元(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
所述甲板单元包括主控制台、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所述主控制台分别连接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
所述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总控系统、信标机、水声通讯机、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回转盘、伺服电机II、丝杠II、伺服电机III、丝杠III、微电极探测系统、数据采集单元、沉积物取样器、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所述总控系统分别连接信标机、水声通讯机、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伺服电机II、伺服电机III、数据采集单元、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所述伺服电机I、伺服电机II、伺服电机III分别通过连接回转盘、丝杠II、丝杠III,从而驱动微电极探测系统和沉积物取样器,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与数据采集单元连接;
所述信标定位单元与信标机无线连接、水声通信单元与水声通讯机无线连接、声学释放单元与声学释放器无线连接。
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由电池供电,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主要控制中央回转台回转定位、微电极探测系统和沉积物取样器的拉伸定位以及垂直升降定位,采集各微电极、高度计及姿态传感器等探测仪器的数据,并存储到数据存储器II中,同时通过水声通讯机将数据传输到甲板单元。水声通讯机还可以将平台水下状态及仪器采集的数据等参数传输到甲板接受单元。声学释放器接收甲板单元发出的释放讯号后,打开钩锁,与配重相分离,从而使得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在浮体材料的驱动下浮向海面。在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上浮到海面后,信标机发送GPS实时位置,指导海面船只通过导航迅速锁定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实际位置与漂流走向,顺利完成追踪以及海面打捞回收。
本发明针对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泄露或分解过程,通过原位长期观测及沉积物取样,获取观测区域海底沉积物立体空间范围内地球化学指标的动态分布,从而分析获得有源扩散场的源位置、扩散过程等信息,为石油泄漏、水合物分解过程的海洋环境效应评估给予重要的数据支撑,从而为海底石油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重大工程实施提供支撑及服务。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在传统海床基基础上,通过中央回转平台的回转机构、拉伸机构,有效地实现了多点精确定位功能,进而可以根据需要获取探测区域内多个探测点的数据,最终能够分析获得有源扩散场的空间分布信息;
2.将升降机构引入到中央回转平台,实现探针的贯入、拔出功能,进而将多点探测进一步发展为立体探测,从而将海床面平面的有源扩散场扩展为空间立体的有源扩散场,进而保证最终结果的直观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2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2中央回转台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2微电极探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实施例2微电极探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1-2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6实施例1-2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1-2观测系统对有源扩散场的探测方法示意图;
图1-7中:1-信标机;2-监测舱;3-微电极探测系统;4-吊环;5-水声通讯机;6-浮体材料;7-控制舱;8-释放控制舱;9-配重块;10-中央回转台;11-平台框架;12-伺服电机I;13-伺服电机II;14-伺服电机III;15-回转导轨;16-回转盘;17-沉积物取样器;18-甲板单元;19-海平面;20-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21-海床面;22-丝杠III;23-基座;24-微电极;25-静力触探探头;26-丝杠II;27-滑槽;28-探测点;29-探测区域;30-扩散场;31-扩散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包括平台框架11、浮体材料6、水声通讯机5、信标机1、监测舱2、控制舱7、释放控制舱8、中央回转台10、配重块9和微电极探测系统3。平台框架11主体为圆柱体形状,从上至下共四层。
第一层安装浮体材料6、水声通讯机5、信标机1及吊环4,其中浮体材料6为便于安装,设计为六等分,安置在框架内,水声通讯机5、信标机1和吊环4均设置在平台框架11的顶部。
第二层安装监测舱2、控制舱7和释放控制舱8。监测舱2内设有姿态传感器和高度计,控制舱7内设有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释放控制舱8内设有水下声学释放器。
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10,包括回转导轨15、回转盘16、微电极探测系统3、拉伸机构和垂直升降机构(图2)。中央回转台10上设置圆周形回转导轨15,回转盘16设置在回转导轨15的中央并可沿回转导轨15滑动,回转盘16由伺服电机I 12驱动。回转盘16上沿径向设置滑槽27,微电极探测系统3可在拉伸机构的控制下在滑槽27内滑动,拉伸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 13和丝杠II 26,伺服电机II 13带动丝杠II 26转动,丝杠II 26与微电极探测系统3螺纹连接。微电极探测系统3可在升降机构的控制下实现在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升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I 14和丝杠III 22,伺服电机III 14带动丝杠III 22转动,丝杠III 22与微电极探测系统3螺纹连接(图3)。
第四层均匀安装四块配重块9。
上述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通过如图5、6所示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包括甲板单元18及水下单元(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20。
甲板单元18包括主控制台、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主控制台分别连接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
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20包括总控系统、信标机1、水声通讯机5、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 12、回转盘16、伺服电机II 13、丝杠II 26、伺服电机III 14、丝杠III 22、微电极探测系统3、数据采集单元、沉积物取样器17、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总控系统分别连接信标机1、水声通讯机5、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 12、伺服电机II 13、伺服电机III 14、数据采集单元、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其中伺服电机I 12、伺服电机II 13、伺服电机III 14分别通过连接回转盘16、丝杠II 26、丝杠III 22,从而驱动微电极探测系统3和沉积物取样器17,微电极探测系统3与数据采集单元连接;
信标定位单元与信标机1无线连接、水声通信单元与水声通讯机5无线连接、声学释放单元与声学释放器无线连接。
上述观测系统的平台框架11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作,直径为2m。通过船舶将该观测系统运送至欲观测地点,船载铠装缆末端挂有声学释放器II,声学释放器II与吊环4相连。通过释放铠装缆,将上述观测系统下放到海床面,而后通过该声学释放器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打开钩锁,与海床基安全分离,从而完成布放。
水下观测系统布放好后,操作人员从甲板单元向水下单元的总控系统发送指令,开启姿态、高度以及微电极的多点探测。通过伺服电机I 12、伺服电机II 13、伺服电机III14分别控制中央回转台10的回转、微电极探测系统3的拉伸及升降,实现360°范围内任意半径(0.2m≤R≤1m)的回转定位,完成电微电极探测系统的可控定位探测/取样。
对有源扩散场的探测方法如图7所示,观测系统的微电极探测系统3在探测区域29内进行多点探测,得到多个探测点28的数据,根据数值的大小绘制扩散场30,最终得到扩散点31的位置信息。
观测完成后,回收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20:声学释放器接收甲板单元18发出的释放讯号后,打开钩锁,与配重块9相分离,从而使得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20在浮体材料6的驱动下浮向海面。在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20上浮到海面后,信标机1发送GPS实时位置,指导海面船只通过导航迅速锁定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20的实际位置与漂流走向,顺利完成追踪以及海面打捞回收。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微电极探测系统3包括基座23及设置在基座23上的静力触探探头25和八个微电极24,静力触探探头25设置在基座23的中央,八个微电极24围绕静力触探探头25均匀排布,静力触探探头25的长度比微电极24的长度长5cm,如图3-4所示。
静力触探探头25和八个微电极24分别与数据采集单元连接,数据采集单元与总控系统连接,由总控系统完成静力触探探头25和八个微电极24的数据采集。
上述微电极探测系统3在组装前,分别对各个微电极模具开展重复破坏性实验,获取微电极24的极限破坏强度,取各个微电极24的破坏强度的最小值,假设为S,根据S值大小设置静力触探的阈值,本实施例中将静力触探阈值设置为0.8S。
在微电极探测系统3贯入沉积物的过程中,若静力触探锥尖阻力达到0.8S,则立即停止贯入;否则,会贯入直至贯入极限深度(例如1m)。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框架(11)、浮体材料(6)、水声通讯机(5)、信标机(1)、监测舱(2)、控制舱(7)、释放控制舱(8)、中央回转台(10)、配重块(9)和微电极探测系统(3);所述平台框架(11)主体为圆柱体形状,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安装浮体材料((6)、水声通讯机(5)及信标机(1),第二层安装监测舱(2)、控制舱(7)和释放控制舱(8),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10),第四层安装配重块(9);
所述第二层的监测舱(2)内设有姿态传感器和高度计,控制舱(7)内设有水下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释放控制舱(8)内设有水下声学释放器;
所述第三层安装中央回转台(10),包括回转导轨(15)、回转盘(16)、微电极探测系统(3)和拉伸机构,所述中央回转台(10)上设置圆周形回转导轨(15),回转盘(16)设置在回转导轨(15)的中央并可沿回转导轨(15)滑动,回转盘(16)由伺服电机I (12)驱动;回转盘(16)上沿径向设置滑槽(27),微电极探测系统(3)可在拉伸机构的控制下在滑槽(27)内滑动,拉伸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 (13)和丝杠II (26),伺服电机II (13)带动丝杠II (26)转动,丝杠II(26)与微电极探测系统(3)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3)可在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下移动,升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III (14)和丝杠III(22),伺服电机III (14)带动丝杠III (22)转动,丝杠III (22)与微电极探测系统(3)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定位精度为l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盘(16)上还设置沉积物取样器(17)。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材料((6)设计为4-8等分,组合后的形状体积与平台框架(11)相契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平台框架(11)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3)包括基座(23)及设置在基座(23)上的静力触探探头(25)和八个微电极(24),所述静力触探探头(25)设置在基座(23)的中央,所述八个微电极(24)围绕静力触探探头(25)均匀排布,静力触探探头(25)与每一个微电极(24)的距离为3-5cm,静力触探探头(25)锥尖的长度比微电极(24)锥尖的长度长4-8cm,所述八个微电极(24)分别探测CH4、O2、pH、Redox、H2、H2S、NO、NO2指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甲板单元(18)的及水下单元(20);
所述甲板单元(18)包括主控制台、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所述主控制台分别连接数据存储器I、人机交互单元、信标定位单元、水声通信单元和声学释放单元;
所述水下单元(20)包括总控系统、信标机(1)、水声通讯机(5)、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12)、回转盘(16)、伺服电机II(13)、丝杠II(26)、伺服电机III(14)、丝杠III(22)、微电极探测系统(3)、数据采集单元、沉积物取样器(17)、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所述总控系统分别连接信标机(1)、水声通讯机(5)、声学释放器、数据存储器II、伺服电机I(12)、伺服电机II(13)、伺服电机III(14)、数据采集单元、高度计和姿态传感器,所述伺服电机I(12)、伺服电机II(13)、伺服电机III(14)分别通过连接回转盘(16)、丝杠II (26)、丝杠III(22),从而驱动微电极探测系统(3)和沉积物取样器(17),所述微电极探测系统(3)与数据采集单元连接;
所述信标定位单元与信标机(1)无线连接、水声通信单元与水声通讯机(5)无线连接、声学释放单元与声学释放器无线连接。
CN201710036787.0A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Active CN1068413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6787.0A CN106841311B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JP2017250616A JP6386653B2 (ja) 2017-01-18 2017-12-27 海底ステーション多点定位置長期観測システム
EP18152411.7A EP3351973B1 (en) 2017-01-18 2018-01-18 Long-term seabed-based multi-point 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ES18152411T ES2788774T3 (es) 2017-01-18 2018-01-18 Sistema de observación in situ multipunto a largo plazo con base en el fondo marino
HRP20200682TT HRP20200682T1 (hr) 2017-01-18 2020-04-28 Sustav za dugotrajno promatranje na licu mjesta s više točak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6787.0A CN106841311B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1311A CN106841311A (zh) 2017-06-13
CN106841311B true CN106841311B (zh) 2017-09-22

Family

ID=59123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6787.0A Active CN106841311B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351973B1 (zh)
JP (1) JP6386653B2 (zh)
CN (1) CN106841311B (zh)
ES (1) ES2788774T3 (zh)
HR (1) HRP20200682T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7803B (zh) * 2018-10-24 2019-12-10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测量系统
CN109278962B (zh) * 2018-10-24 2023-11-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无缆式海底观测平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2589A (zh) * 2017-09-07 2017-12-12 成都理工大学 海底原位一体化中子活化分析系统
CN108248777A (zh) * 2018-02-27 2018-07-06 天津大学 一种深海多功能长期原位观测系统
CN108639258B (zh) * 2018-03-23 2024-03-08 山东黄河顺成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遥控根石探摸船
CN108982801A (zh) * 2018-04-16 2018-12-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静力触探室内模拟实验装置
CN109186559B (zh) * 2018-06-14 2023-08-15 中国海洋大学 深海座底式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观测装置及方法
CN108820131B (zh) * 2018-08-27 2023-12-08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船用水下测量波浪主动补偿装置
CN109094742B (zh) * 2018-10-24 2023-11-14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量装置
CN109443691B (zh) * 2018-11-10 2020-05-22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波致渗流诱发海床内部沉积物侵蚀的实验装置
CN109579801B (zh) * 2018-12-26 2020-05-22 中国海洋大学 基于电阻率探杆的多级贯入式海底沙波原位观测装置及方法
CN109883841B (zh) * 2019-03-06 2024-01-02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滩浅海沉积物强度原位测试系统
CN109835449B (zh) * 2019-03-26 2020-04-28 上海大学 一种仿生腿足式水底监测平台
CN109828093B (zh) * 2019-03-28 2023-09-08 安徽中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村黑臭水河在线监测基站
CN210666052U (zh) * 2019-08-05 2020-06-02 珠海市泰德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测试及安装的海洋磁力仪
CN110907233B (zh) * 2019-08-08 2020-11-24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一种便携式海底原位浅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
CN111352161A (zh) * 2020-03-23 2020-06-3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海底原位探测仪及海底原位声学特性探测方法
CN111610526B (zh) * 2020-04-28 2023-12-1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床蚀积动态监测系统
CN111664887B (zh) * 2020-05-05 2021-09-21 中国海洋大学 基于电阻率探杆的海底浮泥层动态变化原位观测方法
CN111516825B (zh) * 2020-05-08 2021-05-28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重型耐压罐安装的防倾覆滑动装置
CN111502643B (zh) * 2020-05-13 2023-09-12 磐索地勘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定位工具和方法
CN111722299A (zh) * 2020-06-29 2020-09-29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水合物诱发海底失稳的原位实时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2061355A (zh) * 2020-10-13 2020-12-11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深海着陆器的安全抛载方法及系统
CN112539972B (zh) * 2020-11-16 2023-04-14 广州邦鑫海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环境取样监测设备
CN113589400B (zh) * 2021-07-29 2023-10-27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滩涂型静力触探装置以及方法
CN113353218A (zh) * 2021-08-09 2021-09-07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底节点
CN113525614B (zh) * 2021-08-13 2022-06-10 山东大学 一种海洋剖面二氧化碳浓度观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KR102399078B1 (ko) * 2021-10-01 2022-05-18 지마텍 주식회사 인공어초 어장 및 해조장 바다숲 모니터링 장치
CN113959499B (zh) * 2021-11-03 2022-06-14 中国海洋大学 深海采矿生态环境原位长期自动监测站及其评价方法
CN114109359B (zh) * 2021-11-16 2022-06-17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底水合物储层垂向含量分布精准评估装置使用方法
CN114088910B (zh) * 2021-11-25 2024-04-12 王文杰 一种针对海水不同深度的自调整式盐度检测装置
CN114228910B (zh) * 2021-12-23 2022-10-21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环保节能型海岸带蓝碳观测保护用多功能平台
CN114735170B (zh) * 2022-04-19 2022-11-0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动稳定姿态型海床基及投放方法
CN114577884B (zh) * 2022-05-06 2022-08-19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锂杂质去除用ph值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115027621B (zh) * 2022-06-20 2023-09-19 广州海运渤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全海深目标打捞着陆器
CN115258053B (zh) * 2022-08-09 2023-09-22 无锡嘉盛赋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水质检测浮标站
CN115783197B (zh) * 2022-12-12 2023-07-07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深海潜器的辅助触底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16106496A (zh) * 2023-01-16 2023-05-12 中国海洋大学 抛投式探测装置及气-水-土全介质探测方法
CN116513372B (zh) * 2023-04-26 2023-09-22 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海底沉降及倾斜原位监测网及其工作方法
CN116495148B (zh) * 2023-06-29 2023-09-05 常州科德水处理成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处理设备在线取样装置
CN116834933A (zh) * 2023-06-30 2023-10-03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自动避障的极地沉底观测平台
CN116729599B (zh) * 2023-07-24 2023-11-2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于轻型潜器的底质三维电学观测组网布设装置及方法
CN116755158B (zh) * 2023-08-16 2023-10-31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一种海洋工程用测量装置
CN116840830B (zh) * 2023-08-30 2023-11-21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一种分体式有缆海床基浮体定位跟踪系统及跟踪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1686U (zh) * 1984-10-12 1986-05-15
JPH01137487U (zh) * 1988-03-15 1989-09-20
JP2736724B2 (ja) * 1993-01-08 1998-04-02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海中長期観測システム
JP4010431B2 (ja) * 1998-12-14 2007-11-21 独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発機構 曳航式試料採取装置
JP3945809B2 (ja) * 2002-12-25 2007-07-18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海底ガスハイドレート採掘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7969152B2 (en) * 2006-12-06 2011-06-28 Technoimaging,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sea-bed resistivity
JP5571549B2 (ja) * 2007-05-14 2014-08-13 オーシャン フロア ジオフィジ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及び地球物理学的システム
KR101048528B1 (ko) * 2010-02-19 2011-07-12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해저 탐사장치 및 탐사방법
CN102331275B (zh) * 2011-06-10 2013-03-20 中国海洋大学 基于贯入式探针的深海多要素综合观测系统
AU2014213981A1 (en) * 2013-02-06 2015-08-06 Seabed Geosolutions B.V. Jet-pump operated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to ocean bottom during marine seismic survey
CN103713326A (zh) * 2013-12-09 2014-04-09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海底地震仪抗拖网海床基
CN104570158B (zh) * 2015-01-07 2015-11-0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自浮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基站
CN104816805A (zh) * 2015-03-21 2015-08-05 云升军 一种新型海床基
CN105235839B (zh) * 2015-10-28 2017-04-19 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 自浮式海床基观测平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7803B (zh) * 2018-10-24 2019-12-10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测量系统
CN109278962B (zh) * 2018-10-24 2023-11-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无缆式海底观测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88774T3 (es) 2020-10-22
EP3351973A1 (en) 2018-07-25
JP2018127207A (ja) 2018-08-16
HRP20200682T1 (hr) 2020-07-24
JP6386653B2 (ja) 2018-09-05
EP3351973B1 (en) 2020-03-04
CN106841311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41311B (zh) 一种海床基多点原位长期观测系统
CN106770559B (zh) 一种静探复合式地球化学微电极探针系统
CN106802132B (zh) 一种贯入式多功能海底沉积物原位观测探杆
CN104594396B (zh) 一种地基基础沉降监测系统
Venereau et al. The role of variable slab dip in driving mantle flow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Alaskan subduction margin: Insights from shear‐wave splitting
NO338120B1 (no) Elektromagnetisk leting etter hydrokarbonreservoarer i undergrunnen
CN108761023A (zh) 一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岩芯船载多功能分析实验室装置
CN108387713A (zh) 一种海底沉积物测试装置、贯入系统与贯入方法
CN106950288A (zh) 一种基于多频超声扫描的孔内空区探测装置及方法
Shiobara et al. New step for broadband seismic observation on the seafloor: BBOBS-NX
CN106956758B (zh) 基于海底大地控制网的多传感器深海方舱
CN109238924B (zh) 一种海底超软土流变强度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07675586U (zh) 一种海底沉积物声学与物理参数原位同步测量装置
CN110608925B (zh) 一种自动检测水质的水质采样器
CN105807326A (zh) 一种利用天波进行深部勘探的系统和方法
CN206782029U (zh) 基于海底大地控制网的多传感器深海方舱
CN109780989A (zh) 基于变基线及磁场梯度的桥梁冲刷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211179266U (zh) 一种用于海洋土强度测试贯入装置的搭载平台
CN201583670U (zh) 用于内陆和近海水域磁法勘察的数据采集系统
Dunbar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nvestigation of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in Mississippi Canyon Block 118, Gulf of Mexico
CN114814953A (zh) 时移电磁勘探观测系统
Schmidt-Hattenberger et al. 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CO2 storage with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Results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near Ketzin/Germany
RU2598622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сбора сейсмических данных
CN113240250B (zh) 一种精准海洋地勘系统
CN219162374U (zh) 一种集成于海底原位装备的泥线位置测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