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11841B -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11841B
CN106811841B CN201610855462.0A CN201610855462A CN106811841B CN 106811841 B CN106811841 B CN 106811841B CN 201610855462 A CN201610855462 A CN 201610855462A CN 106811841 B CN106811841 B CN 106811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body
duct
peripheral surface
end portion
pip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554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11841A (zh
Inventor
河合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81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11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11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11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5/00Constructive types of pipe joi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L13/00 - F16L23/00 ; Details of pipe joi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or insulating means
    • F16L25/10Sleeveless joints between two pipes, one being introduced into the 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1/00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 D01H11/005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with blowing and/or suction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2Fibre-condensing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从各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而在内部流动。邻接的管道形成体通过使位于上游侧的第2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嵌入位于下游侧的第1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内侧而连结。吸引管道具备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该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弹性密封部件具有随着趋向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

Description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背景技术
在纺纱机中,若从牵伸装置送来的纤维束断纱,则纤维束有时会卷绕于前下罗拉而对之后的接头作业产生妨碍。由此,在纺纱机中配备有利用空气将断开了的纤维束吸引并除去的气动清纱装置(pneumatic clearer)。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1-12862号公报。气动清纱装置具备沿机座长边方向延伸的气动管道(吸引管道)。在气动管道设置有朝向前下罗拉延伸的吸引管。
气动管道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邻接的管道形成体通过使第2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嵌入第1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内侧而连结。例如,将位于上游侧的管道形成体的下游端部嵌入位于下游侧的管道形成体的上游端部的内侧。在气动管道内,从负压源作用负压,断开了的纤维束通过在吸引管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而被吸引并被除去。
另外,以往以来公知有如下纤维束集束装置:以绒毛减少等纱线品质的提高为目的,使所牵伸的纤维束在加捻前预先集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171476号公报。纤维束集束装置具备吸引管,该吸引管具有与多个纱锭对应的规定长度。在吸引管中的供纤维束通过的位置设置有吸引孔。吸引管经由多个连接管而与筒状的吸引管道连接。吸引管道具有与多个纱锭对应的规定长度。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吸引管道也与上述气动清纱装置的气动管道相同地,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邻接的管道形成体通过使第2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嵌入第1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内侧而连结。在吸引管道内,从负压源作用负压。通过纤维束集束装置的纤维束借助在吸引管的吸引孔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而集束。
对于这样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而言,通过使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嵌入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侧,从而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连结。因此,在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缝隙。由此,存在空气经由该缝隙而向内部流入的担忧。
另外,存在如下担忧:管道形成体被作用于吸引管道内的负压吸引,而导致邻接的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相对位置偏移。为了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定位,考虑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的连结部分粘合,但是若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的连结部分粘合,则在需要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分解的情况下,无法容易地进行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上述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既能够抑制空气的经由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而朝向内部的流入,又能够不粘合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彼此的连结部分而将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彼此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定位。
实现上述目的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吸引管道构成为使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在内部从上述各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流动。邻接的管道形成体通过使位于上游侧的第2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嵌入位于下游侧的第1管道形成体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的内侧而连结。吸引管道具备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该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插入于上述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周面与上述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并且具有随着趋向上述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B是吸引管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纤维束集束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管道形成体彼此的连结部分的剖视图。
图4A是弹性密封部件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管道形成体彼此的连结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管道形成体彼此的连结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4对将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具体化为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吸引管道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纤维束集束装置10设置于比牵伸装置11的最终输出罗拉对12更靠纤维束F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纤维束集束装置10具备输出部13、吸引管14、通气输送带15以及引导部16。输出部13由下夹紧罗拉13a以及上夹紧罗拉13b构成,其中,上述下夹紧罗拉13a与最终输出罗拉对12的前下罗拉12a平行地配设,上述上夹紧罗拉13b经由通气输送带15而按压于下夹紧罗拉13a。上夹紧罗拉13b与最终输出罗拉对12的前上罗拉12b相同地,针对每两个纱锭,经由支承部件17而支承于配重臂(未图示)。
吸引管14相对于下夹紧罗拉13a与上夹紧罗拉13b的夹持点而言设置于纤维束F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通气输送带15例如由能够确保适当的透气性的编织布形成。通气输送带15在卷绕于吸引管14、引导部16以及下夹紧罗拉13a的状态下旋转来输送纤维束F。
吸引管14、引导部16以及下夹紧罗拉13a具有与多个纱锭(例如8个纱锭)对应的规定长度。另外,在引导部16的下方附近,分别配设有在断纱时发挥对从牵伸装置11输出的纤维束F进行吸引的作用的单体式的气动清纱装置的吸引喷嘴18的前端。吸引喷嘴18的基端与沿机座长边方向延伸的所有纱锭共用的气动管道(未图示)连接。
如图1B所示,吸引管14具有以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引导面14a。在引导面14a上,在吸引管14的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距即纺纱机的纱锭间距地形成有多个吸引孔14h,该多个吸引孔14h沿与吸引管14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吸引管14在引导面14a与纤维束F的通过路径对应的状态下组装于纤维束集束装置10。通气输送带15的一部分卷绕于引导面14a。
如图2所示,纤维束集束装置10具备沿机座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中继管道19。多个中继管道19沿机座长边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中继管道19中的与机座长边方向正交的两侧,沿机座长边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吸引管14。各吸引管14经由两个连接管20而与中继管道19连接。各中继管道19具有与单侧24个纱锭、两侧48个纱锭对应的长度。因此,在各中继管道19中的与机座长边方向正交的两侧,各配置有3个吸引管14。
另外,纤维束集束装置10具备沿机座长边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吸引管道30。吸引管道30具有树脂制的圆筒状的多个管道形成体31。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相互连结。各管道形成体31具有与各中继管道19对应的长度。各管道形成体31与对应的中继管道19经由两个连接管21而连接。在吸引管道30的端部连结有负压源22。作为负压源22,例如使用通过马达来驱动风扇的风扇马达。而且,通过负压源22而对吸引管道30的内部作用有负压。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图2中以箭头X1表示的方向)从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32朝向第2端部33。在各管道形成体31中,第1端部32为上游侧端部,第2端部33为下游侧端部。
若纺纱机运转,则纤维束F在由牵伸装置11牵伸后,从最终输出罗拉对12朝向纤维束集束装置10被引导。下夹紧罗拉13a以及上夹紧罗拉13b以与最终输出罗拉对12的表面速度大致同等的速度旋转。纤维束F在以适当的张紧状态通过下夹紧罗拉13a以及上夹紧罗拉13b的夹持点(输出夹持点)后,边转向而被加捻边向下游侧移动。
另外,由作用于吸引管道30的内部的负压产生的吸引作用经由连接管21、中继管道19、连接管20而传递至吸引管14,从而在吸引孔14h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经由通气输送带15而作用于纤维束F。然后,纤维束F在通过吸引而集束于与吸引孔14h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因此,与未设置有纤维束集束装置10的纺纱机相比,抑制绒毛的产生而改善纱线质量。
接下来,对吸引管道30中的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的连结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与第2端部33相比直径扩大。第1端部32的内径比第2端部33的外形大。第1端部32的内周面具有随着趋向第1端部32的开口而直径扩大的开口锥形部32a。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中的位于下游侧的管道形成体31定义为第1管道形成体31,将位于上游侧的管道形成体31定义为第2管道形成体31。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通过使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33嵌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32的内侧来连结。
吸引管道30具备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对于弹性密封部件34而言,具有随着趋向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图3中以箭头X1表示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34a的弹性密封部件34,例如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弹性密封部件34安装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并且弹性密封部件34的内周面紧贴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
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与插入锥形部34a连续并且比插入锥形部34a厚的刚性加强部34b。刚性加强部34b的厚度在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上恒定。另外,刚性加强部34b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1比插入锥形部34a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2长。并且,弹性密封部件34在插入锥形部34a与刚性加强部34b之间具有圆环状的阶梯部34c。阶梯部34c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径向延伸。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前的自然状态下的插入锥形部34a的锥角θ1比开口锥形部32a的锥角θ2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侧,预先嵌入具有所安装的弹性密封部件34的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然后,压入刚性加强部34b,从而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至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深处。由此,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紧贴,从而利用插入锥形部34a将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另外,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从各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朝向第2端部33。因此,通过由空气的吸引流产生的吸引作用,欲将第2管道形成体31导入第1管道形成体31。此时,根据插入锥形部34a咬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从而产生的楔形效应,第2管道形成体31不会被进一步导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由此,将邻接的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定位。
在需要将邻接的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31彼此分解的情况下,以将插入锥形部34a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拔出的方式,对刚性加强部34b进行操作而将弹性密封部件34拔出。由此,容易将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分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吸引管道30具备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该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随着趋向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34a。据此,通过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利用插入锥形部34a将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另外,根据插入锥形部34a咬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从而产生的楔形效应,第2管道形成体31不会被过度导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由此将管道形成体31彼此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定位。
因此,既能够抑制空气的经由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而朝向内部的流入,又能够不粘合邻接的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31的连结部分,而将邻接的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定位。
(2)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前的自然状态下的插入锥形部34a的锥角θ1比开口锥形部32a的锥角θ2大。在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有时形成有趋向第1端部32的开口而直径扩大的开口锥形部32a。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至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时,使插入锥形部34a咬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
(3)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与插入锥形部34a连续并且比插入锥形部34a厚的刚性加强部34b。例如,考虑弹性密封部件34的与插入锥形部34a连续的部位的厚度比插入锥形部34a薄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即使压入弹性密封部件34的与插入锥形部34a连续的部位,而欲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一方的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另一方的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弹性密封部件34的与插入锥形部34a连续的部位也容易挠曲。由此,难以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由于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刚性加强部34b,从而在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时,即使压入刚性加强部34b,刚性加强部34b也难以挠曲。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锥形部34a插入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
(4)弹性密封部件34在插入锥形部34a与刚性加强部34b之间具有阶梯部34c。据此,即使对弹性密封部件34作用由空气的吸引流产生的吸引作用来导入弹性密封部件34,也由于阶梯部34c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开口端缘抵接,所以弹性密封部件34不会被进一步导入。由此,能够避免邻接的第1以及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
(5)若对弹性密封部件34作用由空气的吸引流产生的吸引作用来导入弹性密封部件34,从而使阶梯部34c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开口端缘抵接,则将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开口端缘与阶梯部34c之间密封。据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的经由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而朝向内部的流入。
(6)在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至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时,存在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之间残留有缝隙的情况。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对弹性密封部件34作用由空气的吸引流产生的吸引作用,从而使插入锥形部34a咬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
由此,能够使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紧贴,并利用插入锥形部34a将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7)刚性加强部34b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1比插入锥形部34a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2长。据此,例如与刚性加强部34b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1比插入锥形部34a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2短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刚性加强部34b的刚性。其结果是,在将插入锥形部34a插入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时,即使压入刚性加强部34b,刚性加强部34b也难以挠曲。
(8)在需要将管道形成体31彼此分解的情况下,以将插入锥形部34a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拔出的方式,对刚性加强部34b进行操作而将弹性密封部件34拔出。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管道形成体31彼此分解。据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新的管道形成体31的追加。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进行变更。
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弹性密封部件34的与管道形成体31紧贴的面设置多个环状槽34d。弹性密封部件34的内周面是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紧贴的面。而且,在弹性密封部件34的内周面,沿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并列地设置有多个环状槽34d。据此,多个环状槽34d作为迷宫式密封件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容易地抑制空气的经由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而朝向内部的流入。
另外,即使弹性密封部件34劣化而导致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的紧贴性降低,也由于多个环状槽34d作为迷宫式密封件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确保弹性密封部件34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性。
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形成多个环状槽34d。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是与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紧贴的面。据此,多个环状槽34d作为迷宫式密封件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容易地抑制空气的经由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而朝向内部的流入。
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插入锥形部34a的外周面形成多个环状槽34d。
如图6所示,可以不在弹性密封部件34中的插入锥形部34a与刚性加强部34b之间形成阶梯部34c,也可以使插入锥形部34a与刚性加强部34b直接相连。
在实施方式中,弹性密封部件34可以不具有刚性加强部34b,也可以使弹性密封部件34整体由插入锥形部34a形成。
在实施方式中,插入锥形部34a的锥角θ1与开口锥形部32a的锥角θ2也可以是相同的角度。
在实施方式中,刚性加强部34b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1与插入锥形部34a的沿着弹性密封部件34的轴向的长度L2也可以是相同的长度。
在实施方式中,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也可以不形成为随着趋向第1端部32的开口而末端扩大的开口锥形部32a,也可以沿着管道形成体31的轴向以直线状延伸。
在实施方式中,各管道形成体31形成为与各中继管道19对应的长度,但并不限定于此,管道形成体31的长度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吸引管道30例如也可以是方筒状,其形状只要是筒状就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实施方式中,管道形成体31例如也可以是金属制,其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负压源22,例如也可以使用真空泵。
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具体化为气动清纱装置的气动管道。而且,也可以在构成气动管道的第1管道形成体的第1端部的内周面与第2管道形成体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之间,插入弹性密封部件34的插入锥形部34a。

Claims (6)

1.一种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31),吸引管道构成为使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在内部从各所述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朝向第2端部(33)流动,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通过使位于上游侧的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33)嵌入位于下游侧的第1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32)的内侧而连结,
所述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第1端部(32)的开口而直径扩大的开口锥形部(32a),并且所述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沿着该第2管道形成体(31)的轴向以直线状延伸,
具备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该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插入于所述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所述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并且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3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中,
在所述插入锥形部(34a)插入于所述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所述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之前的自然状态下的所述插入锥形部(34a)的锥角(θ1)比所述开口锥形部(32a)的锥角(θ2)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中,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与所述插入锥形部(34a)连续并且比所述插入锥形部(34a)厚的刚性加强部(34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中,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34)在所述插入锥形部(34a)与所述刚性加强部(34b)之间具有阶梯部(34c)。
5.一种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具有多个筒状的管道形成体(31),吸引管道构成为使由负压产生的空气的吸引流在内部从各所述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朝向第2端部(33)流动,邻接的管道形成体(31)通过使位于上游侧的第2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2端部(33)嵌入位于下游侧的第1管道形成体(31)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32)的内侧而连结,
所述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的特征在于,
具备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该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34)插入于所述第1管道形成体(31)的第1端部(32)的内周面与所述第2管道形成体(31)的第2端部(33)的外周面之间,并且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空气的吸引流的方向而前端变细的插入锥形部(34a),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34)具有与所述插入锥形部(34a)连续并且比所述插入锥形部(34a)厚的刚性加强部(34b),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34)在所述插入锥形部(34a)与所述刚性加强部(34b)之间具有阶梯部(34c)。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其中,
在所述弹性密封部件(34)中的与所述管道形成体(31)紧贴的面具备多个环状槽(34d)。
CN201610855462.0A 2015-10-02 2016-09-27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Active CN106811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6885 2015-10-02
JP2015196885A JP6558194B2 (ja) 2015-10-02 2015-10-02 紡機における吸引ダク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11841A CN106811841A (zh) 2017-06-09
CN106811841B true CN106811841B (zh) 2020-03-31

Family

ID=58494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55462.0A Active CN106811841B (zh) 2015-10-02 2016-09-27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58194B2 (zh)
CN (1) CN106811841B (zh)
CH (1) CH711539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006278A1 (de) * 2018-08-08 2020-02-13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Ringspinnmaschine
DE102019116234A1 (de) * 2019-06-14 2020-12-17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Spinn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9568U (ja) * 1993-03-05 1994-09-30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管接続構造
JPH1112862A (ja) * 1997-06-20 1999-01-19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紡機用ダクト
JP4184727B2 (ja) * 2002-07-19 2008-11-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継手のシール構造及びシールリング
JP3826291B2 (ja) * 2002-09-10 2006-09-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績機械及び紡績方法
JP4821644B2 (ja) * 2007-02-21 2011-11-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績機械
JP5251855B2 (ja) * 2009-12-11 2013-07-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における繊維束集束装置
JP5515754B2 (ja) * 2010-01-13 2014-06-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の繊維束集束装置
JP2012246578A (ja) * 2011-05-26 2012-12-13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精紡機のニューマダクト
CN103819766B (zh) * 2014-02-25 2016-03-23 上海平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饮用水管道接头的橡胶密封圈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11841A (zh) 2017-06-09
CH711539A2 (en) 2017-04-13
JP2017066572A (ja) 2017-04-06
CH711539B1 (fr) 2017-06-15
JP6558194B2 (ja) 2019-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11841B (zh) 纺纱机中的吸引管道
CN103221594B (zh) 用于在纺纱机处的压缩装置的驱动装置
EP3018242A1 (en) Yar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EP1911865A3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for a spinning machine
WO2019012143A3 (d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spinnvorrichtung, fadenleitkanal und luftspinnmaschine umfassend einen solchen fadenleitkanal
CH706672A2 (it) Dispositivo di pulizia per rullo di trazione, dispositivo di trazione e macchina di filatura.
EP2573227B1 (en) Draft device,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JP5282724B2 (ja) 紡機の繊維束集束装置における吸引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573226A2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0236102A (ja) 繊維機械及び繊維機械用除去物質吸引分離装置
US20140366503A1 (en) Spinning Nozzle and Spinning Station of a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Fitted Therewith
JP2006519936A (ja) 紡績糸製造装置
CN102691148B (zh) 纺纱机的具有集聚设备的牵伸装置
TW200940770A (en) Apparatus for the transport of fibre material between a drafting device and a loop forming machine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such an apparatus
JP5515754B2 (ja) 紡機の繊維束集束装置
CN111465729B (zh) 用于纺纱机的集聚机构的吸气管
CN111270360A (zh) 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TWI278543B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3939466B (zh) 用于纱线制造纺织机的维护机器人的抽吸装置、维护机器人和纺织机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KR20040025574A (ko) 방사기의 섬유속 집속장치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링 방사 프레임
TW202116655A (zh) 用於紡織機之抽吸裝置、具有抽吸裝置之紡織機、兩旋風元件之使用及用於抽吸紗線之方法
JP2013119695A (ja) 紡績機における吸込み装置
EP3572565A1 (en) Drawing device for a web with carding roller for air spinning systems, air spinning apparatus and drawing method for a web
CN108350908A (zh) 流体引导单元以及延长真空泵的寿命的运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