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01955B -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01955B CN106801955B CN201710034847.5A CN201710034847A CN106801955B CN 106801955 B CN106801955 B CN 106801955B CN 201710034847 A CN201710034847 A CN 201710034847A CN 106801955 B CN106801955 B CN 1068019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defrosting
- side heat
-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 way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逆循环除霜时易造成壳管换热器冻坏或增加资源消耗的问题。该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四通阀、风侧换热器,以及用于对所述风侧换热器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多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与所述壳管换热器换热。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对风冷冷热水机组的风侧换热器除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冷热水机组相比水冷冷热水机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对于干旱地区或者安装空间较小的厂房内,一般采用风冷冷热水机组来调节室内温度。风冷冷热水机组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通过壳管换热器与水循环系统换热,进而将热量传递给水循环系统,进而调节室内温度,在风冷冷热水机组制热循环一定时间后,位于室外的风侧换热器极易产生结霜的现象,因此,需要不定时地对风侧换热器进行除霜。
现有的风冷冷(热)水机组在除霜时一般采用普通的逆循环除霜的方法,即,在需要对风侧换热器除霜时,将制热循环切换为制冷循环,使压缩机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先进入风侧换热器,以对风侧换热器除霜。
但是,这种除霜方法对整个空调系统的弊端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在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较低时,采用逆循环除霜时,普通的逆循环除霜容易使壳管换热器出现防冻结保护(防冻结保护:壳管换热器与冷媒水换热时,当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较低,为防止壳管换热器冻坏,常采用机组停机的方法来保护壳管换热器),使机组出现保护停机,更加严重的会冻坏壳管换热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较高时,采用逆循环除霜会使水的温度下降幅度较大,进而在除霜结束后还需要冷媒循环系统消耗过多的电能将水温加热,造成极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逆循环除霜时易造成壳管换热器冻坏或增加资源消耗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四通阀、风侧换热器、以及用于对所述风侧换热器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多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与所述壳管换热器换热。
第二方面,当所述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内包括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时,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当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当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
步骤二: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若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
步骤三:当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当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
步骤四: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若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水循环系统和多个冷媒循环系统,每个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和风侧换热器,且多个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水循环系统用于与壳管换热器换热,同时,在每个冷媒循环系统内还设有用于对风侧换热器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这样,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时不仅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制冷除霜模式,也可以采用旁通除霜支路来为风侧换热器除霜,进而,当任意一个冷媒循环系统内的风侧换热器需要除霜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最适宜的除霜方式。在进行旁通除霜时,没有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壳管式换热器中蒸发吸热,进而保证壳管换热器的温度,进一步避免当水循环系统内水温较低,使壳管换热器冻坏,或当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较高时,使水的温度下降幅度较大,而造成浪费电能资源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在制热模式下的系统循环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系统循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在制冷除霜模式下的系统循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图中未示出),冷媒循环系统为多个,且每个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风侧换热器3、以及用于对风侧换热器3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4,多个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5,水循环系统用于与壳管换热器5换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水循环系统和多个冷媒循环系统,每个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和风侧换热器3,且多个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5,水循环系统用于与壳管换热器5换热,同时,在每个冷媒循环系统内还设有用于对风侧换热器3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4,这样,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时不仅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制冷除霜模式,也可以采用旁通除霜支路来为风侧换热器除霜,进而,当任意一个冷媒循环系统内的风侧换热器3需要除霜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最适宜的除霜方式。在进行旁通除霜时,没有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壳管式换热器5中蒸发吸热,进而保证壳管换热器5的温度,进一步避免当水循环系统内水温较低,使壳管换热器5冻坏,或当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较高时,使水的温度下降幅度较大,而造成浪费电能资源的问题。
下面,以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的冷媒循环系统为两个时为例,介绍旁通除霜支路4的具体设置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一四通阀21、第一风侧换热器31、壳管换热器5、以及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第一四通阀21包括四个连接端,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211与第一压缩机11的出口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第二端212与壳管换热器5的进口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三端213与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出口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第四端214与第一压缩机11的进口连通,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进口和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连通,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的第一端411连接于第一四通阀21的第二端212与壳管换热器5进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的第二端412连接于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进口与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内串联有第一除霜开关阀61;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12、第二四通阀22、第二风侧换热器32、壳管换热器5、以及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第二四通阀22包括四个连接端,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压缩机12的出口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二端222与壳管换热器5的进口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三端223与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出口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四端224与第二压缩机12的进口连通,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进口和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连通,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的第一端421连接于第二四通阀22的第二端222与壳管换热器5进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的第二端422连接于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进口与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内串联有第二除霜开关阀62。
参照图1,当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一风侧换热器31需要除霜时,可以将第一除霜开关阀61打开,使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导通,进而从第一压缩机11通过第一四通阀21和第一旁通支路41,与第一风侧换热器31形成循环回路,使从第一压缩机11内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进入第一风侧换热器31,然后在回到第一压缩机11内,可实现对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除霜;当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第二风侧换热器32需要除霜时,可以将第二除霜开关阀62打开,使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导通,进而从第二压缩机12通过第二四通阀22和第二旁通支路42,与第二风侧换热器32形成循环回路,使从第二压缩机12内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进入第二风侧换热器32,然后在回到第二压缩机12内,可实现对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除霜。
对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来说,当第一除霜开关阀61或第二除霜开关阀62打开时,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或第二旁通支路42相比较壳管换热器5,冷媒流动的阻力大大减少,进而大部分冷媒会从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或第二旁通支路42通过,而不经过壳管换热器5,提高了第一风侧换热器31或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除霜效果。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对第一风侧换热器31或第二风侧换热器32除霜,如图2所示,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的第二端412与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内连接有第一制热开关阀71,第二旁通除霜支路42的第二端422与壳管换热器5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内连接有第二制热开关阀72,这样,当第一除霜开关阀61打开的同时,将第二制热阀71关闭,从第一压缩机11内出来的高温高压冷媒将全部经过第一旁通除霜支路41和第一风侧换热器31,使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除霜效果更佳,同理,在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内设置的第二制热开关阀72,也可使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除霜效果更佳。
根据以上系统结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均包括制热模式、除霜模式和停机,除霜模式包括制冷除霜模式和旁通除霜模式,具体的:
如图1所示,当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连通,第一四通阀211的第三端213与第四端214连通,第一除霜开关阀61关闭,第一制热开关阀71打开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如图3所示,当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211与第三端213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第二端212与第四端214连通,第一除霜开关阀61关闭,第一制热开关阀打开71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冷除霜模式下运行;如图2所示,当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第三端213与第四端214连通,第一除霜开关阀61打开,第一制热开关阀71关闭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旁通除霜模式下运行。
如图1所示,当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三端223与第四端224连通,第二除霜开关阀62关闭,第二制热开关阀72打开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如图3所示,当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一端221与第三端223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二端222与第四端224连通,第二除霜开关阀62关闭,第二制热开关阀72打开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冷除霜模式下运行;如图2所示,当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第三端223与第四端224连通,第二除霜开关阀62打开,第二制热开关阀72关闭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旁通除霜模式下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媒循环系统制热模式或制冷除霜模式下运行时,可将间歇性打开除霜开关阀(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对应第一除霜开关阀61,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对应第二除霜开关阀62),有助于系统管路以及风侧换热器内的润滑油流回至压缩机1内。
为方便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数据参数,以对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控制,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冷冷热水机组还包括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
检测单元可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数据参数,并将检测到的数据参数传递给控制单元,
数据参数包括: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运行或停机的时间、以及室内环境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列举了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常用的数据参数,在必要的时候,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增加所需要检测的数据参数项目。
控制单元可根据指标数据控制四通阀的切换,以及第一制热开关阀、第一除霜开关阀、第二制热开关阀和第二除霜开关阀的打开或关闭。
在冷媒循环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冷媒经过风侧换热器5和壳管换热器3,最后流回压缩机1内,但是,回流进压缩机1内的冷媒的形态往往是液态和气态混合的状态,为了使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为气态的,如图1所示,第一压缩机11的进口与第一四通阀21的第四端214之间的管路串联有第一气液分离器81,第二压缩机12的进口与第二四通阀22的第四端224之间的管路串联有第二气液分离器82。第一气液分离器81可将气态的冷媒和液态的冷媒分离,使进入第一压缩机11的冷媒为气态,第二气液分离器82可将气态的冷媒和液态的冷媒分离,使进入第一压缩机12的冷媒为气态。
当上述实施例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内包括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时,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当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温度,当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
S2:判断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S3: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若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
S4:当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温度,当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
S5:判断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S6: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若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用于两个冷媒循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风侧换热器3进行除霜,通过分别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并分别与第一阈值对比,确定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是否进入除霜模式对风侧换热器3除霜,在除霜过程中继续分别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并分别与第二阈值对比,进而确定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是否结束除霜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也跟随一起进入除霜模式,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也跟随一起进入除霜模式。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为与室外环境温度呈线性关系的一个值,其具体数值是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得到的,当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且风侧换热器3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可以确定风侧换热器3已经出现结霜现象,并需要除霜;当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且风侧换热器3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可以确定风侧换热器3已经除霜完毕,进而可将冷媒循环系统切换至制热模式运行。
一般的,在冷媒循环系统刚刚开机后的一段时间内,系统还不够稳定,且风侧换热器3的温度受系统影响较小,如果在此时直接检测风侧换热器3的温度,并判断其是否需要除霜,容易误操作或做多余的程序运算,因此,为避免此问题,如图5所示,步骤S1还包括:
S11: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
S12: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是否小于第三阈值;
S13:若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时,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若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时,检测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
通过步骤S11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然后进入步骤S12将运行时间与第三阈值比较,进而确定是否开始检测风侧换热器3的温度,以确定风侧换热器3是否需要除霜。其中,第三阈值是根据每种机型或产品,经过大量试验论证得到的值,可以确定当系统运行时间大于或等第三阈值时,系统运行稳定,可以进行后续的检测判断。
在步骤S3中,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除霜模式包括制冷除霜模式和旁通除霜模式,其中,制冷除霜模式即普通的逆循环模式,旁通除霜模式即利用旁通除霜支路4来除霜的模式,相比较来说,两种除霜方式各有优缺点。旁通除霜模式不会带来水侧温度的下降,但是在除霜中没有蒸发侧进行吸热所以除霜效果稍差;制冷除霜模式会带来水侧温度的下降,但正因为在水中吸收了水的热量,所以除霜效果略好于旁通除霜模式。在水系统温度比较低或者环境温度较低时,为了保证壳管换热器的安全性,旁通除霜模式明显优于制冷除霜模式;但是在某些水温和环境温度下制冷除霜模式对壳管换热器没有安全性影响时,制冷除霜模式的效果略好于旁通除霜模式。因此,为了根据两种除霜状态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系统状态的除霜模式,如图6所示,在步骤S3还包括:
S31:检测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
S32:判断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的大小关系;
S33: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旁通除霜模式;
S34: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大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冷除霜模式;
S35: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大于第四阈值,且小于第五阈值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所示的Ti为水循环系统的水的温度,A为第四阈值,B为第五阈值,Ta为室内环境温度,a为第六阈值;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为针对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的一个参考值,第四阈值小于第五阈值,从而根据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可确定三个温度范围,即: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时,说明水的温度很低,由于水循环系统内的水与壳管换热器5进行交换,如果此时采用制冷除霜模式,将使壳管换热器5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易发生壳管换热器5被冻坏的问题,因此,此时应采用旁通除霜模式进行除霜;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大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时,说明水的温度较高,壳管换热器5没有冻坏的风险且采用制冷除霜模式时,室内不会有冷风感,因此,此时采用制冷除霜模式;若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大于第四阈值,且小于第五阈值时,此时需要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以确定采用哪种除霜方式。
S36:判断室内环境温度与第六阈值的大小关系;
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运行步骤S33,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旁通除霜模式;
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第六阈值,运行步骤S34,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冷除霜模式。
第六阈值为室内环境温度的参考值,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说明此时室内环境温度较低,室内的热负荷较大,不宜采用制冷除霜模式,因此,采用旁通除霜模式;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第六阈值,说明此时室内的热负荷不高,采用制冷除霜模式。
在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结束除霜时,两个系统的风侧换热器3的除霜结束时间一般不是同步的,一般现有产品对待该情况的方法为,考虑让先结束除霜冷媒循环系统先停机等待,待另一个冷媒循环系统也除霜完毕后再一同进入制热模式。但是,在这种机制下,当两个系统的风侧换热器3的除霜结束时间相差较小时,可能使先除霜结束的冷媒循环系统刚刚停机又启动,会影响压缩机1的寿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系统稳定性,以精确控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结束除霜时的系统运行状态切换,如图7所示,步骤S5和S6还包括:
S61: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
S62:判断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与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
S63:当第一风侧换热器31上的温度和第二换热器32上的温度均大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均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S64:当第一风侧换热器31上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第二换热器32上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计算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
S65:判断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与第七阈值的大小关系;
S66: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大于第七阈值,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停机,并检测停机时间;
S67: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七阈值,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
第七阈值为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的参考值,可以确定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大于第七阈值,说明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除霜完毕,此时让已经除霜完毕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先停机等待,可以节省资源,且不会出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刚刚停机就需要再启动的现象;若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七阈值,说明第二冷媒循环系统除霜即将结束,此时检测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用于确定第一冷媒循环系统是否可以继续除霜,以等待第二冷媒循环系统除霜结束。
S68:判断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是否大于第八阈值;
如果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大于第八阈值,运行步骤S66,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停机,并检测停机时间;
如果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小于或等于第八阈值,运行步骤S61,重新检测第一风侧换热器3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32的温度;即,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继续在除霜模式下运行;
第八阈值为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的参考值,如果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大于第八阈值时,说明此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较高,不宜再进行除霜,因此,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停机。
S69:在步骤66后,判断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停机时间是否大于第九阈值;
S70: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停机时间大于第九阈值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在第二冷媒循环系统除霜完毕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都已经结束除霜,因此,此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可直接切换至制热模式下运行,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由于系统内部压力的问题,已经停机等待,此时启动第一冷媒循环系统易对压缩机1的寿命造成影响,因此,引入第九阈值,第九阈值为冷媒循环系统停机与启动间隔时间的安全值,当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停机时间大于第九阈值时,启动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不会影响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压缩机1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所示的Te1为第一风侧换热器31上的温度,Te2为第二风侧换热器32上的温度,Y为第二阈值,z为第七阈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内均包括压缩机、四通阀、风侧换热器、以及用于对所述风侧换热器除霜的旁通除霜支路,多个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共用一个壳管换热器,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与所述壳管换热器换热;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风侧换热器、所述壳管换热器、以及第一旁通除霜支路,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四个连接端,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进口和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进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旁通除霜支路内串联有第一除霜开关阀;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二风侧换热器、所述壳管换热器、以及第二旁通除霜支路,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四个连接端,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进口和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进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旁通除霜支路内串联有第二除霜开关阀;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均包括制热模式、除霜模式和停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制冷除霜模式和旁通除霜模式,
所述第一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内连接有第一制热开关阀,当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一除霜开关阀关闭,所述第一制热开关阀打开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当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一除霜开关阀关闭,所述第一制热开关阀打开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冷除霜模式下运行,当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一除霜开关阀打开,所述第一制热开关阀关闭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旁通除霜模式下运行;
所述第二旁通除霜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管路内连接有第二制热开关阀,当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除霜开关阀关闭,所述第二制热开关阀打开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当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除霜开关阀关闭,所述第二制热开关阀打开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冷除霜模式下运行,当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除霜开关阀打开,所述第二制热开关阀关闭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旁通除霜模式下运行;
所述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可检测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数据参数,并将检测到的数据参数传递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数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所述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运行或停机的时间、以及室外环境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可根据指标数据控制所述四通阀的切换,以及所述第一制热开关阀、所述第一除霜开关阀、所述第二制热开关阀和所述第二除霜开关阀的打开或关闭;
所述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当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和运行时间,当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和运行时间;
步骤二: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若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除霜模式运行;
步骤三:当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当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
步骤四: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若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所述步骤二还包括:
检测所述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
若所述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旁通除霜模式;
若所述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均大于所述第四阈值和所述第五阈值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冷除霜模式;
若所述水循环系统内的水的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五阈值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其中,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所述第五阈值;
如果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旁通除霜模式;
如果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六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冷除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
若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检测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的温度,若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检测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计算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差;
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差大于第七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停机;
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上的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七阈值,检测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
如果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力大于第八阈值,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停机;
在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除霜完毕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停机时间大于第九阈值时,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进入制热模式运行。
4.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串联有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之间的管路串联有第二气液分离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34847.5A CN106801955B (zh) | 2017-01-17 | 2017-01-17 |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34847.5A CN106801955B (zh) | 2017-01-17 | 2017-01-17 |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01955A CN106801955A (zh) | 2017-06-06 |
CN106801955B true CN106801955B (zh) | 2020-06-19 |
Family
ID=5898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34847.5A Active CN106801955B (zh) | 2017-01-17 | 2017-01-17 |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8019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55084A (zh) * | 2017-10-24 | 2018-02-0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09163469B (zh) * | 2018-09-05 | 2024-02-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097367A (zh) * | 2020-09-03 | 2020-12-18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除霜控制方法 |
CN114278975A (zh) * | 2021-12-27 | 2022-04-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水多联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93A (zh) * | 1994-12-28 | 1997-01-01 | 三叶发动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204029A (zh) * | 1997-06-27 | 1999-01-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的除霜装置及其方法 |
CN101943471A (zh) * | 2009-07-09 | 2011-01-12 | 陈则韶 | 一种制冷回路极简单的双热源热泵热水装置 |
CN104089318A (zh) * | 2014-07-11 | 2014-10-08 | 苏宇贵 | 供热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8637A (zh) * | 2006-07-14 | 2007-01-03 | 上海新豪申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具有热水器的热泵型空调机组 |
JP5393433B2 (ja) * | 2009-12-21 | 2014-01-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温水熱源機 |
-
2017
- 2017-01-17 CN CN201710034847.5A patent/CN1068019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93A (zh) * | 1994-12-28 | 1997-01-01 | 三叶发动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204029A (zh) * | 1997-06-27 | 1999-01-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器的除霜装置及其方法 |
CN101943471A (zh) * | 2009-07-09 | 2011-01-12 | 陈则韶 | 一种制冷回路极简单的双热源热泵热水装置 |
CN104089318A (zh) * | 2014-07-11 | 2014-10-08 | 苏宇贵 | 供热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01955A (zh) | 2017-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01955B (zh) | 一种风冷冷热水机组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2032649A (zh) | 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 | |
CN112594871B (zh) |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 |
CN104990321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化霜方法 | |
CN109945374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 |
CN111595001B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963978B (zh) | 一种空调器化霜结构及其化霜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 |
CN112594985B (zh) |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 | |
CN107525174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EP4027070B1 (en) | Total heat recovery defrosting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9945366B (zh) | 水多联机组控制方法和空调水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494790B (zh) | 制冷系统、化霜控制方法及其制冷设备 | |
CN109307354B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7906811B (zh) | 热泵机组防冷冻控制方法 | |
CN103644680A (zh) | 一种全热回收机组 | |
KR20080047242A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 |
CN204787419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6895519A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 |
CN204535183U (zh) | 冷热负荷自动匹配的联合空调机组 | |
CN114440401B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14322220B (zh)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250187U (zh) | 空调系统、热泵空调 | |
CN107023917B (zh) | 空调冰箱一体机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
CN115727570A (zh) | 一种模块化自平衡空气源热泵热回收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198872B (zh) |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