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96800B -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96800B
CN106696800B CN201510441069.2A CN201510441069A CN106696800B CN 106696800 B CN106696800 B CN 106696800B CN 201510441069 A CN201510441069 A CN 201510441069A CN 106696800 B CN106696800 B CN 1066968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aucer
slot
movement
bo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410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96800A (zh
Inventor
姚衍东
窦慧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410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968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96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6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96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6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杯托包括:杯托本体,所述杯托本体具有容纳槽;以及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且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一瓶槽,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二瓶槽,所述第一瓶槽与所述第二瓶槽由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分隔开,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可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以调节所述第一瓶槽和所述第二瓶槽的大小。根据本发明的杯托,其上的用于盛放水瓶或杯子的瓶槽的大小可以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扶手处杯托作为一项汽车舒适型配置,大部分杯托的直径大小是不可调的,不方便放置不同大小的杯子及矿泉水瓶。一部分高档车,杯托隐藏在扶手内部,使用是需要触发一套解锁结构,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杯托,该杯托的用于盛放水瓶或杯子的瓶槽的大小可以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成一种具有上述杯托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杯托,包括:杯托本体,所述杯托本体具有容纳槽;以及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且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一瓶槽,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二瓶槽,所述第一瓶槽与所述第二瓶槽由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分隔开,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可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以调节所述第一瓶槽和所述第二瓶槽的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杯托,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可以在容纳槽内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进而调整第一瓶槽和第二瓶槽的大小以满足不同杯子或水瓶的尺寸,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杯托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容纳槽为插接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槽的壁上设置有导柱,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柱可插接配合的导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依次相连,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导柱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导柱在所述容纳槽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导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一侧平面,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均构造为平面且可彼此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一侧平面,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均构造为平面且可彼此贴合;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所述第一侧平面的半个所述导槽,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所述第二侧平面的半个所述导槽,在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贴合后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上的所述半个导槽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上的所述半个导槽对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所述导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凸点,所述凸点抵靠所述容纳槽的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凸点相对的配合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和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的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的面为圆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的面以及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之间设置有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分别弹性地抵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结构为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杯托还包括:波纹管,所述波纹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之间,所述弹性结构收纳于所述波纹管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依次相连;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结构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杯托,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杯托,因此方便用户放置不同大小的水瓶或杯子,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本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移动支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杯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杯托 100,第一瓶槽 101,第二瓶槽 102,容纳槽 103,
杯托本体 110,第一侧壁 111,第一端部连接壁 113,第二端部连接壁 114,
第一移动支架 120,第一侧平面 121,
第二移动支架 130,导柱 140,导槽 150,凸点 160,配合弧面 170,弹性结构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100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100可以包括杯托本体110、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
其中,如图1所示,杯托本体110具有顶部敞开的容纳槽103,该容纳槽103可以用来放置杯子或者水瓶等物品。
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位于容纳槽103内并将容纳槽103分隔成至少两部分,第一移动支架120与杯托本体110限定出的第一瓶槽101,第二移动支架130与本托本体限定出第二瓶槽102。
优选地,容纳槽103被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分隔成两部分(即,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之间无间隙,即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之间贴合设置。
第一瓶槽101与第二瓶槽102由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分隔开,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以调节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
换言之,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并非固定在杯托本体110上,用户可以根据杯子或水瓶的大小来改变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位置,进而来改变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以使第一瓶槽101或/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适应杯子或水瓶的大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托100,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以在容纳槽103内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进而调整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以满足不同杯子或水瓶的尺寸,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每一个与容纳槽103为插接配合。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容纳槽103的壁上设置有导柱140,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上设置有与导柱140可插接配合的导槽150。
更具体地,容纳槽103具有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113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一端部连接壁113与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1,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第二侧壁(未示出)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依次相连,其中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导柱140。
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的同一侧的端部由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相连,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的另一侧的端部由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相连,第一侧壁111,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第二侧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首尾相连以构成在周向上密闭的容纳槽103。
有利地,第一侧壁111上的多个导柱140与第二侧壁上的多个导柱140在容纳槽103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对应。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上的每个导柱140,第二侧壁上都会有对应的导柱140与其对应。由此,可以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更加牢固地设在容纳槽103中,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容纳槽103的加工难度,提高了杯托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移动支架120具有朝向第二移动支架130的第一侧平面121,第二移动支架130具有朝向第一移动支架120的第二侧平面(未示出),第一侧平面121与第二侧平面均构造为平面且可以彼此贴合。
由此,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移动支架130之间在贴合时没有间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占据容纳槽103的空间,进而提高了容纳槽103可容纳瓶体等物品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每个的两端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槽15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每个的两端端面,即为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朝向第一侧壁111的端面和朝向第二侧壁的端面。
更进一步地,第一移动支架120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第一侧平面121的半个导槽150,第二移动支架130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第二侧面的半个导槽150,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贴合后第一移动支架120上的半个导槽150与第二移动支架130上的半个导槽150对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导槽150。
也就是说,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上的半个导槽150可以配合成一个完整的导槽150,并且该完整的导槽150共用一个导柱140。由此,可以使得第一移动支架120的第一侧平面121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第二侧平面紧密贴合,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对容纳槽103空间的占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动支架120的两端端面的每一个上的导槽150的数量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两端端面的每一个上的导槽150的数量本发明不作限定。例如,第一移动支架120的两端端面的每一个上可以设置有一个半导槽150或者两个半导槽150,第二移动支架130的两端端面的每一个上可以设置有一个半导槽150或者两个半导槽150。
有利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每个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凸点160,凸点160抵靠在容纳槽103的侧壁。凸点160的设置可以使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在插入到容纳槽103中时,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与杯托本体110过盈配合,保证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牢固地安装在容纳槽103中,进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容纳槽103中的水瓶或水杯可以更加稳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上还设置有与凸点160相对的配合弧面170。第一侧壁111上与凸点160相对的配合弧面170和第二侧壁上与点相对的配合弧面170可以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朝向彼此弯曲,即两个配合弧面17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
由此,在将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安装在容纳槽103内时,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与杯托本体110由间隙配合过渡到过盈配合,既降低了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的安装难度,又确保了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以牢固地安装在容纳槽103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上设置有与凸点160相对配合平面,第一侧壁111上与凸点160相对的配合平面和第二侧壁上与点相对的配合平面可以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朝向彼此靠近,即两个配合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连接壁113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均为圆弧形,第一移动支架120的朝向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的面为圆弧面,第二移动支架130的朝向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的面为圆弧形。
由此,由第一移动支架120和杯托本体110限定出的第一瓶槽101、和由第二移动支架130和杯托本体110限定出的第二瓶槽102的形状为与水瓶或杯子形状相近的圆筒形,更加方便用户将水瓶或杯子放置在第一瓶槽101或/和第二瓶槽102内。
有利地,第一移动支架120的朝向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的面以及第二移动支架130的朝向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层。由此,在第一瓶槽101或/和第二瓶槽102的空间与待放置的水瓶或杯子的大小不匹配时,可以依靠橡胶层的弹性夹紧水瓶或杯子,提高杯托100的使用范围。可选地,第一端部连接壁113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上也可以设置有橡胶层。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移动支架120与第二移动支架130之间设置有弹性结构180,弹性结构180分别弹性地抵压在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选地,弹性结构180为弹簧。
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是可变的,例如,当水瓶或杯子放置在第一瓶槽101时,水瓶或杯子可以挤压第一移动支架120,进而第一移动支架120可以挤压弹簧,使得第一移动支架120向远离水瓶或杯子的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瓶槽101的大小可以满足水瓶或杯子的大小。当水瓶或杯子放置在第二瓶槽102时,水瓶或杯子可以挤压第二移动支架130,进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以挤压弹簧,使得第二移动支架130向远离水瓶或杯子的方向移动,进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可以满足水瓶或杯子的大小。
在第一移动支架120或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其中一个受挤压并移动的过程中,与弹性结构180相连的另外一个可以固定不动,也可以和受瓶子挤压的移动支架一起移动直至被阻挡。
可选地,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之间还可以设有波纹管,弹性结构180收纳在波纹管内部。由此,可以避免用户直接看到弹性结构180,增加了杯托100的整体观感。
具体地,容纳槽103具有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113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一端部连接壁113与第二端部连接壁11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1,第一端部连接壁113、第二侧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114依次相连。
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结构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
也就是说,第一移动支架120和第二移动支架130可以在容纳槽103内滑动,通过滑动第一移动支架120或/和第二移动支架130来改变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杯托100中的第一瓶槽101和第二瓶槽102的大小可以根据瓶子或水杯来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杯托100,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杯托100,因此方便用户放置不同大小的水瓶或杯子,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杯托,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托本体,所述杯托本体具有容纳槽;以及
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且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一瓶槽,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与所述杯托本体之间限定出第二瓶槽,所述第一瓶槽与所述第二瓶槽由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分隔开,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可相向靠近或背向远离以调节所述第一瓶槽和所述第二瓶槽的大小;
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第一侧平面,所述第二移动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均构造为平面且可彼此贴合;
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容纳槽为插接配合,所述容纳槽的壁上设置有导柱,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柱可插接配合的导槽;
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端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导槽,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所述第一侧平面的半个所述导槽,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邻近所述第二侧平面的半个所述导槽,在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贴合后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上的所述半个导槽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上的所述半个导槽对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所述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依次相连,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导柱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导柱在所述容纳槽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端面上还设置有凸点,所述凸点抵靠所述容纳槽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凸点相对的配合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和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的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的面为圆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的面以及所述第二移动支架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之间设置有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分别弹性地抵压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波纹管,所述波纹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之间,所述弹性结构收纳于所述波纹管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端部连接壁和第二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端部连接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壁依次相连;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结构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杯托。
CN201510441069.2A 2015-07-24 2015-07-24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1066968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1069.2A CN106696800B (zh) 2015-07-24 2015-07-24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1069.2A CN106696800B (zh) 2015-07-24 2015-07-24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96800A CN106696800A (zh) 2017-05-24
CN106696800B true CN106696800B (zh) 2019-09-20

Family

ID=58895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41069.2A Active CN106696800B (zh) 2015-07-24 2015-07-24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968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5163A (zh) * 2019-08-14 2019-11-01 广东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杯托装置及车载冰箱
CN117162888B (zh) * 2023-08-25 2024-05-17 东风延锋盐城汽车座舱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夹紧式车载杯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39566A2 (de) * 2007-09-21 2009-03-25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Vorrichtung zum Halten von Getränkebehältern
DE102011114618A1 (de) * 2011-09-30 2013-04-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rung für Gegenstände, insbesondere Getränkebehälter, in Fahrzeugen
DE102012221398A1 (de) * 2011-11-23 2013-05-23 Bos Gmbh & Co. Kg Aufnahmevorrichtung für wenigstens ein Becher- oder Flaschenbehältnis
CN205022423U (zh) * 2015-07-24 2016-02-1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39566A2 (de) * 2007-09-21 2009-03-25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Vorrichtung zum Halten von Getränkebehältern
DE102011114618A1 (de) * 2011-09-30 2013-04-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rung für Gegenstände, insbesondere Getränkebehälter, in Fahrzeugen
DE102012221398A1 (de) * 2011-11-23 2013-05-23 Bos Gmbh & Co. Kg Aufnahmevorrichtung für wenigstens ein Becher- oder Flaschenbehältnis
CN205022423U (zh) * 2015-07-24 2016-02-1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96800A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96800B (zh)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US7429205B1 (en) Bra cup support structure
CN106183932A (zh) 腰部支撑组件
CN104590075B (zh) 杯架以及包含杯架的车门
CN102481043A (zh) 化妆品容器
CN203662709U (zh) 杯托组件和具有它的家用器具
US20170259714A1 (en) Sliding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floor console and a floor console sliding armrest assembly
CN205022423U (zh) 杯托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755322B (zh) 用于将至少一个物品保持在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的插接系统
CN104215125A (zh) 用于车辆驾驶室的伪装棚架
CN209284531U (zh) 一种多功能自由组合摆放架
CN208393192U (zh) 中央扶手组件和车辆
CN205814122U (zh) 一种便携杯
US9981611B2 (en) Vehicle storage assembly
CN205336697U (zh) 理线架
KR200479401Y1 (ko) 스마트폰 보조배터리
CN205615513U (zh) 架空乘人装置靠背吊椅
CN105857136A (zh) 一种u形扶手
US10308188B2 (en) Storage assembly and a center console in a vehicle
CN203468034U (zh) 一种可拆装组合调节拉篮
CN206394504U (zh) 汽车杯托及汽车
CN203920056U (zh) 基于多媒体智能交互式自助缴费终端的打印机固定架
CN202753839U (zh) 一种车用可拆卸杯托
CN104477065A (zh) 多功能车用扶手
CN209191746U (zh) 一种坐垫悬挂弹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6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Changping District City, Shahe, Sha Yang Road,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the change of the name or nationality or address of a patentee

Correct: Revocation of consent to change of name, nationality, and address of patentee

False: Agree to changes in the name, nationality, and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Number: 09-02

Volume: 40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5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