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79233B -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79233B
CN106679233B CN201610548196.7A CN201610548196A CN106679233B CN 106679233 B CN106679233 B CN 106679233B CN 201610548196 A CN201610548196 A CN 201610548196A CN 106679233 B CN106679233 B CN 106679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guiding
guiding unit
water conservancy
subelement
conservancy di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81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79233A (zh
Inventor
刘敏
张文强
宋旭彤
邓玉平
罗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481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79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79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79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79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79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能够在引入喷射器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喷射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导流单元、第二导流单元;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端、第二端与第四端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三端、第二端与第四端、第五端与第六端分别导通;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三端与第四端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七端、第六端与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二端分别导通。本发明用于热泵。

Description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热泵技术作为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发常见。热泵通过压缩机做功,将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的低位热能转换成高位热量,以便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由于热泵实质上属于一种热量提升装置,其在工作时自身消耗很少的一部分电能,却能够从环境介质如水、空气、土壤等中提取数倍于所消耗电能的热量,并将该热量用于改善室内环境温度,因此与传统温度控制系统相比,热泵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热泵通常情况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导流阀、蒸发器。其工作过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里吸热并转化成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转化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内冷却凝结成低温高压液态冷媒,再经导流元件导流减压转换成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如何降低压缩机对冷媒做功的损失,是该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热泵中引入喷射器来回收冷媒在减压时所产生能量,从而降低压缩机随冷媒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喷射器是一种利用流体来传递能量的装置,当热泵工作时,热泵中的喷射器可以将作为工作流体的中温高压冷媒和作为引射流体的低温低压冷媒在吸气腔混合,再经过混合段和扩散段的作用,最终形成温度与压力居中的混合流体,即温度与压力居中的冷媒。温度与压力居中的冷媒进入压缩机吸气端,喷射器的应用提升了压缩机的吸气压力,降低了压缩过程的耗功。但由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需要引入高压流体,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需要引入低压流体,但在现有技术引入喷射器的热泵中,冷凝器、蒸发器与喷射器的连接关系一定,因此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热泵仅能工作于一种工作状态,从而使热泵无法根据用户需求在制热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降低了热泵的通用性,损害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能够在引入喷射器的热泵中,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喷射器、热泵还包括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导流单元、第二导流单元;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阀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压缩机的输出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一节流阀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喷射器的输出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与第二节流阀的第二端连通;第一节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第二节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分别导通;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导通。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用于对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热泵进行控制,包括: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分别导通;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通过在热泵中设置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并根据热泵所处的状态控制通过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冷媒的流向,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将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二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降低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将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一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在引入喷射器减少不可逆能量损失,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从而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热泵是一种通过压缩机做功,将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的低位热能转换成高位热量,以便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由于热泵实质上属于一种热量提升装置,热泵在工作时由压缩机所消耗的电能与热泵从环境介质如水、空气、土壤等中提取的热量相比,并将该热量用于改善室内环境温度,因此与传统温度控制系统相比,热泵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热泵通常情况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导流阀、蒸发器。其工作过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里吸热并转化成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转化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内冷却凝结成低温高压液态冷媒,再经导流元件导流减压转换成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通过在热泵中引入喷射器对来回收冷媒在减压时所产生能量,从而降低压缩机随冷媒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包括: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喷射器103、蒸发器106、分离器104、膨胀阀105,其中压缩机101的输出端与冷凝器102的第一端连接,冷凝器102的第二端与喷射器103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连接,喷射器103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与蒸发器106的第二端连接,喷射器103的输出端与分离器104的输入端连接,分离器104的气体输出端与压缩机101的输入端连接,分离器104的液体输出端与膨胀阀105的第一端连接,膨胀阀105的第二端与蒸发器106的第一端连接。上述热泵在工作时,从冷凝器102第二端输出的高压液态冷媒从喷射器103的工作流体端进入喷射器103,经喷射器103不断加速降压,形成超音速低压两相流体,其压力低于从蒸发器106的第二端输出并从喷射器103的引射流体端输入喷射器103的气态冷媒,从喷射器103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的压力经过中和,从分离器104的输入端进入分离器104,冷媒的气体部分进入从分离器104的气体输出端输出至压缩机101的输入端,排出的高压冷媒经冷凝器102冷凝之后作为喷射器103的工作流体,从分离器104的液体输出端排出的液态冷媒进入膨胀阀105,经过膨胀阀105的低压冷媒经蒸发器106蒸发的后作为喷射器103的引射流体,从而完成了整个制冷循环。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热泵中,喷射器103可以将作为工作流体的中温高压冷媒和作为引射流体的低温低压冷媒在吸气腔混合,再经过混合段和扩散段的作用,最终形成温度与压力居中的混合流体,即温度与压力居中的冷媒。温度与压力居中的冷媒经过分离后,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1的吸气端,由压缩机101做功后进入冷凝器102,液态冷媒在降低压力后,进入蒸发器106。喷射器103的应用提升了压缩机101的吸气压力,降低了压缩过程的耗功。但由于喷射器103的工作流体输入端需要引入高压流体,喷射器103的引射流体输入端需要引入低压流体,但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泵中,冷凝器102、蒸发器106与喷射器103的连接关系一定,因此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泵仅能通过配置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6的位置,在制热状态或制冷状态中选择实现一种功能,从而降低了热泵的通用性,损害了用户体验。
针对上述问题,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包括:
压缩机201、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3、喷射器204,第一节流阀210,第二节流阀213,该热泵还包括第一导流单元205、第二导流单元206;
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一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二端E2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与喷射器的205工作流体输入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连通;
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与第一节流阀210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与压缩机201的输入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与第一节流阀210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连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七端F7与第二节流阀213的第二端连通;
第一节流阀210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连通,第二节流阀213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连通;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与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二端E2与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分别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与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二端E2、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与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分别导通,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七端F7、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分别导通。
其中,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3能够使通过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与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示例性的,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可以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外,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内;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内,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外。
具体的,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并在第一换热器206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6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蒸发,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流出第二换热器203,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二端E2,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从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进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由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流入第二导流单元206,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七端F7,经过第二节流阀213节流降压后由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在第一换热器202中蒸发后,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的202的第一端流出第一换热器202,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E2,由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F4,由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优选的,第一导流单元205可以为四通阀。
优选的,第一节流阀210与第二节流阀213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通过在热泵中设置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并根据热泵的状态控制通过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冷媒的流向,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将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二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降低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将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一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在引入喷射器减少不可逆能量损失,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从而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具体的,如附图3、附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热泵还包括第三换热器209,其中第三换热器209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连通,第三换热器209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五端F5连通;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节流阀210降低流经第一节流阀210的冷媒的压力,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节流阀210全开。
其中,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第一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流出的冷媒一部分流入第三换热器209,另外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210降低压力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由于流入第三换热器的209的冷媒的蒸发压力比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蒸发压力高,由于冷媒的压力越低,冷媒的蒸发温度也就越低,而当冷媒流量一定时,蒸发温度越低,冷媒通过的换热器与通过换热器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也就约大,因当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通过第三换热器209的空气温度相同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空气之间的温差比第三热器209与空气之间的温差大,因此可以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显热,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潜热,即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对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进行除湿。具体的,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温度阈值降低流经第一节流阀210的冷媒的压力。
优选的,流经第一节流阀的冷媒所降低的压力为第一压力阈值,第一压力阈值可以为0.24-0.25Mpa,进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压力可以为0.75~0.96MPa,相对应的进入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压力可以为1.0~1.2MPa。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中冷媒的蒸发压力存在差异,当由具有较高的蒸发压力(如1.0~1.2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显热,同时由具有较低的蒸发压力(如0.75~0.96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潜热,则可以使热泵在在低温高湿场合使用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进行除湿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出风舒适性。同时具备较高蒸发压力(如1.0~1.2MPa)的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进而提升了热泵的循环性能。而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均用于对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进行冷凝,因此增加了冷凝过程中热泵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了热泵的工作效率。
优选的,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内。
优选的,使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203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09,从而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对经过除湿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
优选的,第一节流阀210及第二节流阀213为电子膨胀阀。
更进一步的,如附图3、附图4所示,第二导流单元206包括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第二导流子单元208;
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七端F7连通,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连通,第一导流单元207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连通,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连通;
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连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连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连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连通,;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导通。从而使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并流入第一换热器202,使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流入压缩机201的输入端。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导通。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使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流入第一导流子单元207,一部分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并经过第二节流阀213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另一部分依次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207,并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208的第三端流入压缩机201的输入端。
更进一步的,第一导流子单元207包括分离器212、第一控制阀214、第二控制阀215。分离器212的液体输出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连通,分离器212的气体输出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连通,分离器212的输入端与第一控制阀214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控制阀214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连通,第二控制阀215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连通,第二控制阀215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连通;
其中分离器212用于将从分离器212的输入端输入的二相冷媒分离成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并将液态冷媒从分离器212的液态输出端输出,将气态冷媒从分离器212的气态冷媒输出端输出。其中液态冷媒能够提升液态冷媒通过的节流阀的节流性能,并增加液态冷媒通过的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从而提升热泵的循环性能。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控制阀214断开,第二控制阀215导通,从而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控制阀214导通,第二控制阀215断开,从而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
优选的,第二控制阀215可以为单向阀,当第二控制阀215为单向阀时,第二控制阀215从第二控制阀215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控制阀215的第二端单向导通。
优选的,第一控制阀214可以为电磁阀,第二控制阀215可以为电磁阀。
更进一步的,第三控制子单元211包括第三控制阀217、第四控制阀216、换向阀218,第三控制阀217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208的第五端连通,第三控制阀217的第二端与换向阀218的第四端连通,第四控制阀216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208的第四端连通,第四控制阀216的第二端与换向阀218的第四端连通,换向阀218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208的第二端连通,换向阀218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208的第一端连通,换向阀218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208的第三端连通。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控制阀217导通,第四控制阀216断开,换向阀218的第四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一端导通,换向阀218的第二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三端导通,从而使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控制阀217断开,第四控制阀216导通,换向阀218的第四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三端导通,换向阀218的第一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二端导通。从而使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导通。
优选的,第四控制阀216可以为单向阀,当第四控制阀216为单向阀时,第四控制阀216从第四控制阀216的第一端向第四控制阀216的第二端单向导通。
优选的,第四控制阀216可以为电磁阀,第三控制阀217可以为电磁阀。如附图2、附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热泵,包括:
301、判断热泵状态
其中热泵可以处以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外,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内;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内,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外。
仍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执行步骤302,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执行步骤303。
302、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导通。
303、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导通
其中,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3能够使通过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与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示例性的,第一换热器202或第二换热器203可以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并在第一换热器206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6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蒸发,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流出第二换热器203,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2,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从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进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由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流入第二导流单元206,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七端F7,经过第二节流阀213节流降压后由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在第一换热器202中蒸发后,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的202的第一端流出第一换热器202,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E2,由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F4,由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控制方法,根据热泵的状态控制通过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冷媒的流向,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将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二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降低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将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一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控制方法在引入喷射器减少不可逆能量损失,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从而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具体的,如附图3、附图4、附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热泵,包括:
401、判断热泵状态
具体内容参照上述实施例步骤301,在此不再赘述
仍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执行步骤402,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执行步骤404。
402、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导通。
其中,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导通。从而使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并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并在第一换热器206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6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蒸发,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流出第二换热器203,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2,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流入压缩机201的输入端。
更进一步的,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控制阀214断开,第二控制阀215导通,从而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导通;
更进一步的,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控制阀217导通,第四控制阀216断开,换向阀218的第四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一端导通,换向阀218的第二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三端导通,从而使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导通。
403、控制第一节流阀流经第一节流阀冷媒的压力降低第一压力阈值。
其中,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阀流经第一节流阀冷媒的压力降低第一压力阈值。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第一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流出的冷媒一部分流入第三换热器209,另外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210降低压力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由于流入第三换热器的209的冷媒的蒸发压力比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蒸发压力高,由于冷媒的压力越低,冷媒的蒸发温度也就越低,而当冷媒流量一定时,蒸发温度越低,冷媒通过的换热器与通过换热器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也就约大,因当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通过第三换热器209的空气温度相同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空气之间的温差比第三热器209与空气之间的温差大,因此可以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显热,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潜热,即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对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进行除湿。具体的,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温度阈值降低流经第一节流阀210的冷媒的压力。优选的,流经第一节流阀的冷媒所降低的压力为第一压力阈值,第一压力阈值可以为0.24-0.25Mpa,进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压力可以为0.75~0.96MPa,相对应的进入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压力可以为1.0~1.2MPa。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中冷媒的蒸发压力存在差异,当由具有较高的蒸发压力(如1.0~1.2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显热,同时由具有较低的蒸发压力(如0.75~0.96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潜热,则可以使热泵在在低温高湿场合使用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进行除湿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出风舒适性。同时具备较高蒸发压力(如1.0~1.2MPa)的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进而提升了热泵的循环性能。而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均用于对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进行冷凝,因此增加了冷凝过程中热泵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了热泵的工作效率。
404、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导通。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流入第一导流子单元207,一部分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并经过第二节流阀213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在第一换热器202中蒸发后,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的202的第一端流出第一换热器202,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E2,由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207,并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208的第三端,由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更进一步的,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控制阀214导通,第二控制阀215断开,从而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将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
更进一步的,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控制阀217断开,第四控制阀216导通,换向阀218的第四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三端导通,换向阀218的第一端与换向阀218的第二端导通。从而使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导通。
405、控制第一节流阀全开。
406、控制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
使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203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09,从而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对经过除湿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
优选的,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内。
如附图2、附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501,用于对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热泵进行控制,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502,用于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分别导通;
第一控制模块502,还用于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导通。
其中,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外,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内;第一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热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此时第二状态可以为热泵处于制冷状态即热泵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在当前状态下第一换热器202位于室内,第二换热器203位于室外。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并在第一换热器206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6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蒸发,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流出第二换热器203,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2,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四端F4,从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三端F3、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二端F2、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进入第二换热器203,并在第二换热器203中冷凝,经过放热后的高压液态冷媒从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一端排出,并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四端E4、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三端E3,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由于由喷射器204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高压液态冷媒与从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混合后输出,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压力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压力,同时由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也进行了热交换,因此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输出的冷媒温度低于从喷射器204工作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且高于从喷射器204引射流体输入端输入喷射器204的冷媒的温度。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由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六端F6流入第二导流单元206,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单元206的第一端F1、第一换热器202的第二端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在第一换热器202中蒸发后,经过吸热后的低压气态冷媒从第一换热器的202的第一端流出第一换热器202,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单元205的第一端E1、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E2,由喷射器204的引射流体输入端流入喷射器204;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F4,由压缩机201的输入端流入压缩机20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热泵的状态控制通过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冷媒的流向,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将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二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降低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将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一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在引入喷射器减少不可逆能量损失,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从而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具体的,如附图8所示,热泵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控制装置501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503,用于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阀降低流经第一节流阀冷媒的压力。
其中,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阀流经第一节流阀冷媒的压力降低第一压力阈值。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从第一导流单元206的第五端F5流出的冷媒一部分流入第三换热器209,另外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210降低压力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由于流入第三换热器的209的冷媒的蒸发压力比流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蒸发压力高,由于冷媒的压力越低,冷媒的蒸发温度也就越低,而当冷媒流量一定时,蒸发温度越低,冷媒通过的换热器与通过换热器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也就约大,因当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通过第三换热器209的空气温度相同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空气之间的温差比第三热器209与空气之间的温差大,因此可以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显热,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处理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的潜热,即使用第二换热器203对第三换热器209与第二换热器203所处环境进行除湿。具体的,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温度阈值降低流经第一节流阀210的冷媒的压力。
优选的,流经第一节流阀的冷媒所降低的压力为第一压力阈值,第一压力阈值可以为0.24-0.25Mpa,进入第二换热器203的冷媒压力可以为0.75~0.96MPa,相对应的进入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压力可以为1.0~1.2MPa。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中冷媒的蒸发压力存在差异,当由具有较高的蒸发压力(如1.0~1.2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显热,同时由具有较低的蒸发压力(如0.75~0.96MPa)冷媒的换热器处理室内潜热,则可以使热泵在在低温高湿场合使用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进行除湿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出风舒适性。同时具备较高蒸发压力(如1.0~1.2MPa)的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进而提升了热泵的循环性能。而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均用于对通过第二换热器203与第三换热器209的冷媒进行冷凝,因此增加了冷凝过程中热泵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了热泵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第二控制模块503还用于控制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使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203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09,从而使用第三换热器209对经过除湿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
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502具体用于: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分别控制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导通,控制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导通。从而使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五端,并流入第一换热器202,使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三端,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阀210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二换热器203,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流入压缩机201的输入端。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导通。从压缩机201的输出端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二端、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一端,经过处于全开状态的第一减压阀210后,由第二换热器203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换热器203,使从喷射器204的输出端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四端流入第一导流子单元207,一部分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一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并经过第二节流阀213节流降压后流入第一换热器202、另一部分依次从第一导流子单元207的第二端流出第一导流子单元207,并经过第二导流子单元208的第四端、第二导流单元208的第三端流入压缩机201的输入端。
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502具体用于: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一控制阀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一控制阀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断开。
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502具体用于:
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第三控制阀导通,控制第四控制阀断开,控制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换向阀的第一端导通,控制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
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三控制阀断开,控制第四控制阀导通,控制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换向阀的第二端导通。
如附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601,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热泵602以及控制装置6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根据热泵的状态控制通过第一导流单元与第二导流单元冷媒的流向,当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将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二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降低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将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后的高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将在第一换热器中蒸发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使高压冷媒与低压冷媒可以在喷射器中均衡两者的压力,并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一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处环境的温度,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控制方法在引入喷射器减少不可逆能量损失,增强热量搬运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切换热泵进行热量提升的方向,使热泵能够在制热工作状态与制冷状态间切换,从而提高热泵的通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热泵,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还包括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导流单元、第二导流单元;
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流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一节流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所述喷射器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与所述第二节流阀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第一节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节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分别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连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节流阀降低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阀的冷媒的压力,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节流阀全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阀的冷媒所降低的压力为第一压力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包括第一导流子单元、第二导流子单元;
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连通;
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连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导通,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包括分离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所述分离器的液体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分离器的气体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分离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连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阀断开,所述第二控制阀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阀导通,所述第二控制阀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子单元包括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换向阀;
所述第三控制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子单元的第五端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子单元的第四端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子单元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子单元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子单元的第三端连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所述第四控制阀断开,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导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控制阀断开,所述第四控制阀导通,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导通。
8.一种热泵控制方法,用于对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分别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第四端分别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七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四端、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第二端分别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时;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阀降低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阀冷媒的压力,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阀全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阀的冷媒所降低的压力为第一压力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包括第一导流子单元、第二导流子单元;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一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三端与第二导流子单元的第四端导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子单元包括分离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断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导通,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断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子单元包括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控制阀;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断开,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导通,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
当所述热泵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断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导通,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换向阀的第二端导通。
CN201610548196.7A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679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8196.7A CN106679233B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8196.7A CN106679233B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79233A CN106679233A (zh) 2017-05-17
CN106679233B true CN106679233B (zh) 2019-06-28

Family

ID=58839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8196.7A Active CN106679233B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792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5897B (zh) * 2021-11-19 2022-12-01 謝德風 流體分流控制系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97C (zh) * 2001-03-01 2004-10-0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循环系统
CN103090579A (zh) * 2011-10-3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电动汽车的空调热泵系统
CN104089424A (zh) * 2014-07-04 2014-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引射制冷循环装置
CN104110910A (zh) * 2014-07-04 2014-10-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4115293U (zh) * 2014-07-04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97C (zh) * 2001-03-01 2004-10-0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循环系统
CN103090579A (zh) * 2011-10-3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电动汽车的空调热泵系统
CN104089424A (zh) * 2014-07-04 2014-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引射制冷循环装置
CN104110910A (zh) * 2014-07-04 2014-10-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4115293U (zh) * 2014-07-04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79233A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7178B2 (en) Cold energy recovery-type variable-capacity air-source heat pump system
CN100552323C (zh) 太阳能-空气源蓄能型溶液热泵装置
WO2015158174A1 (zh) 制冷装置
EP3553398B1 (en) Air conditioning heat pump system which uses inject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CN104807231A (zh) 一种可切换双级和复叠的船用节能超低温制冷系统
WO2016000656A1 (zh) 空调系统
CN110486967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99227B (zh) 多功能空调、热水系统
CN102901262B (zh) 双级多联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03964436U (zh) 双级压缩空调系统
CN109579299A (zh) 一种热水多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27713B (zh) 双级多联二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KR101142914B1 (ko) 열교환이 향상된 2단 히트펌프 사이클을 이용한 온수 및 냉수 생산 시스템
CN201779921U (zh) 空调与热泵热水机的多功能切换系统
CN202993637U (zh) 双级多联二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104359177B (zh) 全热回收式多功能冷热水机组
CN106679233B (zh) 一种热泵及热泵控制方法
CN109721122A (zh) 一种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产水装置及制冷产水方法
CN202993640U (zh) 双级多联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04730506U (zh) 一种可切换双级和复叠的船用节能超低温制冷装置
CN209042832U (zh) 一种利用热回收的空气能热泵化霜系统
CN109579300A (zh) 一种具有多四通阀流路切换的热水多联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758055A (zh) 一种超低温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202660808U (zh) 一种新型的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10500688B (zh) 利用稀释热进行空气调节的稀释式制冷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