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2346A - 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2346A
CN106662346A CN201580035956.8A CN201580035956A CN106662346A CN 106662346 A CN106662346 A CN 106662346A CN 201580035956 A CN201580035956 A CN 201580035956A CN 106662346 A CN106662346 A CN 106662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tream side
downstream
humidifying filter
rotating memb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59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2346B (zh
Inventor
山下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62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2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在从水贮存部汲取来的水被同时供给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现有加湿器中,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较差。一种加湿器,具有: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该第一水斗(81)具有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开口的第一水排出口(85),并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洒水;以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该第二水斗(71)具有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开口的第二水排出口(75),并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洒水。此外,第一水排出口(85)及第二水排出口(75)被配置成在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

Description

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加湿器,存在一种加湿器,该加湿器包括:送风风扇;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由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水贮存部,该水贮存部对供给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水进行贮存;以及洒水构件,该洒水构件将贮存于水贮存部的水洒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07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加湿器中,从水贮存部汲取来的水被同时供给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因此,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而被充分加湿的气流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因此,存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中的加湿比例较小而无法充分灵活利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问题。其结果是,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较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加湿过滤器的加湿器,其能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加湿器包括:送风风扇,该送风风扇配置于壳体的内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由所述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水贮存部,该水贮存部对供给至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水进行贮存;以及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具有对贮存于所述水贮存部的水进行汲取的洒水构件,所述洒水构件具有:第一洒水构件,该第一洒水构件具有朝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开口的第一水排出口,并对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以及第二洒水构件,该第二洒水构件具有朝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开口的第二水排出口,并对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所述第一水排出口及所述第二水排出口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在该加湿器中,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和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被配置成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能使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时间点与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时间点发生偏差。因此,能防止因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气流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而导致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未被充分灵活利用。其结果是,在具有多个加湿过滤器的加湿器中,能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第二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周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多个所述第二洒水构件,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一体地旋转。
在该加湿器中,能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各自的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位置洒水,因此,容易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整体湿润。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第三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
在该加湿器中,能防止在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因此,能防止因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而导致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降低。
第四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三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并且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旋转构件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在该加湿器中,与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洒水构件未配置于与旋转构件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能缩短加湿部的轴向长度。
第五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三发明或第四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构件具有:上游侧旋转构件,该上游侧旋转构件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上游侧,并对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以及下游侧旋转构件,该下游侧旋转构件配置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并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一起一体地旋转,且对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
在该加湿器中,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分别支承于上游侧旋转构件及下游侧旋转构件,因此,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支承于一个旋转构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
第六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五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并且所述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
在该加湿器中,在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的情况下,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在例如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了将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需要减小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安装于该旋转构件的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之间的空间,并将加湿过滤器配置于该狭小的空间。因此,加湿过滤器朝旋转构件的安装变得烦杂。但是,在该加湿器中,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因此,无需将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狭小的空间。因此,能在加湿过滤器朝旋转构件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
第七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六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配置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所述第二洒水构件之间,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进入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并将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固定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在该加湿器中,第一突出部及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在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二洒水构件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一突出部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一突出部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之后,只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二洒水构件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一突出部及第二洒水构件未在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作业变得容易。
第八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六发明或第七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配置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所述第一洒水构件之间,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进入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并将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固定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一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在该加湿器中,第二突出部及第一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在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一洒水构件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二突出部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二突出部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之后,只要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一洒水构件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二突出部及第一洒水构件未在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作业变得容易。
第九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五发明至第八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一遮蔽板,该第一遮蔽板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上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该加湿器中,具有第一遮蔽板,该第一遮蔽板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防止因由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风压而阻碍水从第一水排出口排出。另外,在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下,不会像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那样第一水排出口与第一遮蔽板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上游侧旋转构件进行成形。
第十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五发明至第九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二遮蔽板,该第二遮蔽板配置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所述第二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该加湿器中,具有第二遮蔽板,该第二遮蔽板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即便在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情况下,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也会与第二遮蔽板碰撞。因此,能防止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飞散。另外,在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下,不会像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那样第二水排出口与第二遮蔽板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下游侧旋转构件进行成形。
第十一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十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比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小。
在该加湿器中,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小,因此,能降低加湿过滤器的成本,并能缩短加湿部的轴向长度。
第十二发明的加湿器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十一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加湿器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比所述第一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小。
在该加湿器中,第二洒水构件的水量比第一洒水构件的水量小,因此,能减少朝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的水的量。因此,能抑制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处产生溅水。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和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被配置成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能使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时间点与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时间点发生偏差。因此,能防止因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气流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而导致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未被充分灵活利用。其结果是,在具有多个加湿过滤器的加湿器中,能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在第二发明中,能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各自的在周向上分离的多个位置洒水,因此,容易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整体湿润。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在第三发明中,能防止在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因此,能防止因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接触而导致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降低。
在第四发明中,与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洒水构件未配置于与旋转构件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能缩短加湿部的轴向长度。
在第五发明中,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分别支承于上游侧旋转构件及下游侧旋转构件,因此,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支承于一个旋转构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
在第六发明中,在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的情况下,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在例如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了将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需要减小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安装于该旋转构件的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之间的空间,并将加湿过滤器配置于该狭小的空间。因此,加湿过滤器朝旋转构件的安装变得烦杂。但是,在该加湿器中,对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该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的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因此,无需将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狭小的空间。因此,能在加湿过滤器朝旋转构件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
在第七发明中,第一突出部及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在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二洒水构件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一突出部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一突出部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之后,只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二洒水构件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一突出部及第二洒水构件未在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作业变得容易。
在第八发明中,第二突出部及第一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因此,在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一洒水构件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二突出部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二突出部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之后,只要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第一洒水构件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二突出部及第一洒水构件未在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作业变得容易。
在第九发明中,具有第一遮蔽板,该第一遮蔽板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防止因由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风压而阻碍水从第一水排出口排出。另外,在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下,不会像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那样第一水排出口与第一遮蔽板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上游侧旋转构件进行成形。
在第十发明中,具有第二遮蔽板,该第二遮蔽板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即便在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情况下,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也会与第二遮蔽板碰撞。因此,能防止从第二水排出口排出的水飞散。另外,在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下,不会像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情况那样第二水排出口与第二遮蔽板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下游侧旋转构件进行成形。
在第十一发明中,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小,因此,能降低加湿过滤器的成本,并能缩短加湿部的轴向长度。
在第十二发明中,第二洒水构件的水量比第一洒水构件的水量小,因此,能减少朝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的水的量。因此,能抑制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处产生溅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从下游侧观察图1所示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加湿单元的纵剖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加湿单元的加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下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的主视图。
图7是从上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下游侧旋转构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游侧观察加湿部的下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的主视图。
图9是加湿部的侧视图。
图10(a)是表示使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与下游侧旋转构件卡合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表示使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与下游侧旋转构件卡合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加湿部的驱动轴的侧视图,图11(b)是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的加湿单元的纵剖图。
图13是从上游侧观察图12所示的加湿单元的加湿部的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加湿器)包括:壳体2;送风风扇3,该送风风扇3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空气净化过滤器4,该空气净化过滤器4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以及加湿单元5,该加湿单元5对空气进行加湿。该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具有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用户能仅选择空气净化功能,但当选择加湿功能时,伴随着空气净化功能。
壳体2呈四棱柱状,其具有:供送风风扇3配置的送风室11;供空气净化过滤器4配置的空气净化室12;以及供加湿单元5配置的加湿室13。从下方朝上方依次排列着送风室11、空气净化室12、加湿室13。即,空气净化器1呈沿纵向延伸的形状,因此,设置面积较小。
在壳体2的左侧面14及右侧面15分别设有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另外,在壳体2的顶面18设有空气吹出口19。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设于壳体2的左侧面14及右侧面15的下方,并与送风室11连通。另外,空气吹出口19与加湿室13连通。
送风风扇3是例如多叶片式风扇,其对空气净化过滤器4输送空气。通过该送风风扇3进行驱动,可产生从左吸入口16及右吸入口17到达空气吹出口19的气流。如图1所示,该气流从下方朝上方依次流过送风风扇3、空气净化过滤器4、加湿单元5。另外,空气净化过滤器4大致水平地配置于送风风扇3与加湿单元5之间。另外,能从设于右侧面15的门水平地取出加湿单元5(除了后述驱动机构24之外)。
[加湿单元]
如图2所示,加湿单元5包括:加湿部21;水盘22(水贮存部),该水盘22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方;贮水箱23(参照图1),该贮水箱23安装于水盘22;以及驱动机构24,该驱动机构24使加湿部21旋转。
<加湿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加湿部21具有上游侧旋转构件31(旋转构件)、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旋转构件)。从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配置有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分别安装于驱动轴35(安装轴),并伴随着驱动轴35的旋转一体地旋转。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是例如由无纺布成形的圆板状的气化过滤器,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一边与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一起旋转,一边朝流过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气流供给水分,以对流过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气流进行加湿。
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具有与上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大致相同的结构。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是例如由无纺布成形的圆板状的气化过滤器,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以在其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下游侧。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一边与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一起旋转,一边朝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气流供给水分,以对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气流进行加湿。如图3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H的大小与例如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或者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或比厚度T1或者厚度T2大。另外,还与例如后述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厚度或者后述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厚度大致相同。该间隙H是为了防止例如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移动至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并与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导致气化效率降低而设的。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之间配置有设于驱动轴35的隔板43。因此,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尤其是内周部)保持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另外,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配置有后述第二水斗71及后述第一水斗81。因此,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尤其是外周部)保持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间的间隙。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并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该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例如六根框部5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该六根框部51从中央部朝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环状的外壁部52,该外壁部52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套部53,该轴套部53配置于中央部并朝下游侧突出。六根框部51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轴套部53被插入至形成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中央部的通孔,驱动轴35的轴部41插通于轴套部53的内侧。轴套部53的内周面及驱动轴35的轴部41的外周面被设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设为相应的大小,从而在周向上啮合。因此,上游侧旋转构件31伴随着驱动轴35的旋转一体地旋转。如图3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内周部32I配置于六根框部51与驱动轴35的隔板43之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配置于六根框部5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后述六个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之间。
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与上述上游侧旋转构件31大致相同的结构。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并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该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例如六根框部61(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该六根框部61从中央部朝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环状的外壁部62,该外壁部62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套部63,该轴套部63配置于中央部并朝上游侧突出。六根框部61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轴套部63被插入至形成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中央部的通孔,驱动轴35的轴部41插通于轴套部63的内侧。轴套部63的内周面及驱动轴35的轴主体41的外周面被设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设为相应的大小,从而在周向上啮合。因此,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与驱动轴35及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一起一体地旋转。如图3所示,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内周部33I配置于六根框部61与驱动轴35的隔板43之间,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配置于六根框部61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后述六个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之间。另外,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形成有朝上游侧突出的多个爪部64。这多个爪部64与形成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的凹部54卡合,以使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在内部收容有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状态下被一体化。
如图3所示,六个第一水斗81及六个第二水斗71分别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具体而言,第一水斗81的后述内侧部分84及第二水斗71的后述内侧部分74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六个第一水斗81汲取贮存于水盘22的水并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这六个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具体而言,六个第一水斗81被配置成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外壁部62朝上游侧突出。另外,六个第二水斗71汲取贮存于水盘22的水并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这六个第二水斗7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具体而言,六个第二水斗71被配置成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外壁部52朝下游侧突出。六个第一水斗81(例如等间隔地)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分离的位置,六个第二水斗71(例如等间隔地)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分离的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包括:水斗部82,该水斗部82对水进行贮存;第一水汲取口83,该第一水汲取口83形成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旋转方向前方且与水斗部82连通;以及第一水排出口85,该第一水排出口85设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突出至比外壁部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侧部分84,并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开口。该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汲取口83在位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下端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水盘22的内部。因此,水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汲取口83被汲取至水斗部82。此外,第一水斗81伴随着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旋转而移动,第一水排出口85移动至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上端附近时,从第一水排出口85放出水,以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如图3及图7所示,内侧部分84具有突出部分86,该突出部分86以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至比水斗部82的上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方式突出,第一水排出口85按压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另外,内侧部分84具有朝下游侧突出的肋87。另外,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但第一水排出口85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开口未必是指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若从第一水排出口85排出的水被洒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则也可以不使第一水排出口85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相对。
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具有与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大致相同的结构。如图5及图6所示,该第二水斗71包括:水斗部72,该水斗部72对水进行贮存;第二水汲取口73,该第二水汲取口73形成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旋转方向前方且与水斗部72连通;以及第二水排出口75,该第二水排出口75设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突出至比外壁部5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内侧部分74,并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开口。该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汲取口73在位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下端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水盘22的内部。因此,水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汲取口73被汲取至水斗部72。此外,第二水斗71伴随着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旋转而移动,第二水排出口75移动至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上端附近时,从第二水排出口75放出水,以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如图3及图5所示,内侧部分74具有突出部分76,该突出部分76以第二水排出口75突出至比水斗部72的下游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突出,第二水排出口75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另外,内侧部分74具有朝上游侧突出的肋77。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厚度T4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72的厚度T3大致相同。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周向长度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72的周向长度也大致相同。因此,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贮水量与第二水斗71的水斗部82的贮水量大致相同。另外,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但第二水排出口75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开口未必是指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若从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被洒至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则也可以不使第二水排出口75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相对。
此处,图6中记载的位置(A)~(F)与图8中记载的位置(A)~(F)相对应。因此,六个第一水斗81和六个第二水斗71全都在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此处,第一水斗81和第二水斗71在周向上偏移配置是指从驱动轴35的轴向观察时第一水斗81和第二水斗71不重叠的意思。
第一水斗81及第二水斗7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平行的同一平面上(与气流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换言之,如图9所示,从加湿部21的径向外侧(侧面)观察时,第一水斗81及第二水斗71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与驱动轴3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9中的上下方向)上重叠。
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六个第一水排出口85和六个第二水排出口75全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此处,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排出口75在周向上偏移配置是指从驱动轴35的轴向观察时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排出口75不重叠的意思。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六个第一突出部91,这六个第一突出部91朝下游侧突出,并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而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固定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详细而言,这六个第一突出部91贯穿通孔32H(参照图4),该通孔32H形成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第一突出部91分别从六根框部51朝下游侧突出。
如图6所示,上述六个第一突出部91和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二水斗71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例如,在第一突出部91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与第二水斗71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时,需要大致同时进行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的动作(夹住的动作)和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动作,因此,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作业变得繁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一突出部91和第二水斗71全都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之后,只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六个第二突出部93,这六个第二突出部93朝上游侧突出,并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而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固定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详细而言,这六个第二突出部93贯穿通孔33H(参照图4),该通孔33H形成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第二突出部93分别从六根框部61朝下游侧突出。该第二突出部93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突出部91的结构大致相同。
如图8所示,上述六个第二突出部93和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一水斗81都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例如,在第二突出部9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与第一水斗81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时,需要大致同时进行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的动作(夹住的动作)和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动作,因此,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作业变得繁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突出部93和第一水斗81全都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后,只要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六个第一遮蔽板92,这六个第一遮蔽板92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六个第一水斗81的六个第一水排出口8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利用该第一遮蔽板92,可防止因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风压而阻碍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排出水。另外,第一遮蔽板92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水排出口8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但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
如图7及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六个第二遮蔽板94,这六个第二遮蔽板94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个第二水斗71的六个第二水排出口7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利用该第二遮蔽板94,使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且贯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水与第二遮蔽板94碰撞。因此,能防止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飞散。另外,第二遮蔽板94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水排出口7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但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并未安装于供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而是安装于供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另外,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并未安装于供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的下游侧旋转构件34,而是安装于供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因此,存在以下两个特征。
(特征1)
在例如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下,为了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需要减小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六根框部51与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第一水斗的第一水排出口(突出部分)之间的空间,并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该狭小的空间。因此,为了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导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安装变得烦杂。另外,同样地,在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和供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安装变得烦杂。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即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并且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因此,在如图10(a)所示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之后,如图10(b)所示使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卡合,从而将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因此,能在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第一水排出口85(突出部分86)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另外,同样地,能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安装不变得烦杂的情况下,将第二水排出口75(突出部分76)按压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
(特征2)
另外,在例如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下,当观察上游侧旋转构件31单体时,第一遮蔽板92与第一水斗的第一水排出口相对。因此,不能将用于成形第一水排出口的模具朝轴向上游侧拉出,难以对上游侧旋转构件31进行成形。另外,同样地,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遮蔽板94与第二水斗的第二水排出口也相对,因此,不能将用于成形第二水排出口的模具朝轴向下游侧拉出,难以对下游侧旋转构件34进行成形。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和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因此,如图6所示,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1的第一遮蔽板92不会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上游侧旋转构件31进行成形。另外,同样地,如图8所示,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第二遮蔽板94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不会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下游侧旋转构件34进行成形。
<水盘>
如图2所示,水盘22(水贮存部)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方,并对供给至加湿部21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水进行贮存。在该水盘22处设置有对水盘22内的水量是否处于规定量以上进行判断的浮子(未图示)。另外,该水盘22具有从下方对加湿部21的驱动轴35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部22a、22b(参照图3)。
<贮水箱>
贮水箱23配置于水盘22的上方且配置于加湿部21的下游侧。在贮水箱23的下部设有注水口(未图示),随着水盘22内的水位的减少,贮水箱23内的水经由注水口流出至水盘22内。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24驱动加湿部21的驱动轴35旋转,如图3所示,其具有供驱动轴35的轴部41的端部42安装的安装部24a和电动机24b。
如图11所示,驱动轴35(安装轴)具有轴部41和与轴部41一体成形的上述隔板43。驱动轴35的轴部41的端部42在驱动轴35的周向上与驱动机构24的安装部24a啮合,并构成为能在驱动轴35的轴向上拆下。详细而言,驱动轴35的端部42的外周面及驱动机构24的安装部24a的内周面通过形成为例如多边形(例如六边形)且形成为彼此相对应的大小而在周向上啮合并能沿着驱动轴35的轴向拆下。另外,如图1所示,该加湿单元5(加湿部21、水盘22及贮水箱23)可从右侧面15的门沿水平方向拆下。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加湿器)中,具有以下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85和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75在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能使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时间点与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时间点发生偏差。因此,能防止因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气流流过刚刚洒水后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而导致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未被充分灵活利用。其结果是,在具有多个加湿过滤器的加湿器中,能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旋转构件)具有在周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多个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与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一起一体地旋转,因此,能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各自的多个位置洒水,因此,容易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整体湿润。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因此,在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能防止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等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下游侧移动而导致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因此,能防止因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接触而导致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平行的同一平面上,因此,与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未配置于与旋转构件(上游侧旋转构件31、下游侧旋转构件34)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能缩短加湿部21的轴向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分别支承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及下游侧旋转构件34,因此,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支承于一个旋转构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在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85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75按压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情况下,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并且对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洒水的第二水斗71安装的旋转构件不同。因此,虽然在例如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供朝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洒水的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安装的旋转构件相同的情况下,需要减小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进行支承的旋转构件与安装于该旋转构件的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之间的空间,并在该狭小的空间中配置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因此,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朝旋转构件的安装变得烦杂,同样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旋转构件的安装变得烦杂,但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朝旋转构件的安装不会变得烦杂,就能将洒水构件的水排出口按压于加湿过滤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第一突出部91,该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而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固定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第一突出部91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一突出部91进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之后,只要使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配置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框部51与第二水斗7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一突出部91和第二水斗71未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第二突出部93,该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而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固定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第二突出部93和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因此,在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之后(在夹住之后),只要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即可,或者相反地,在使第二突出部93进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之后,只要使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配置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框部61与第一水斗81之间(夹住)即可,因此,与第二突出部93和第一水斗81未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相比,将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具有第一遮蔽板92,该第一遮蔽板92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8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因此,能防止因由送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风压而阻碍水从第一水排出口85排出。另外,第一水斗81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因此,不会像第一水斗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那样第一水斗的第一水排出口与第一遮蔽板92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上游侧旋转构件31进行成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具有第二遮蔽板94,该第二遮蔽板94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75的大致全部区域重叠,因此,即便在从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流过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情况下,从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也会与第二遮蔽板94碰撞。因此,能防止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75排出的水飞散。另外,第二水斗71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因此,不会像第二水斗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情况那样第二水斗的第二水排出口与第二遮蔽板94相对,因此,容易利用模具对下游侧旋转构件34进行成形。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限定,而应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此外,还包含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2及图13,对本实施方式变形例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如图12所示,下游侧加湿过滤器133的厚度T12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132的厚度T11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斗部82的厚度T4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72的厚度T3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如图12所示,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172的厚度T13比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斗部82的厚度T4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8所示,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数量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数量相同(六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如图13所示,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的数量比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数量少。具体而言,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的数量是第一水斗81的水斗部82的数量(六个)的一半即三个。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第一水斗81所汲取的水量(总水量)与全部第二水斗71所汲取的水量(总水量)大致相同,但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全部第二水斗171所汲取的水量(总水量)比全部第一水斗81所汲取的水量(总水量)小。
<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特征>
在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中,具有以下特征。
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132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133的厚度T12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132的厚度T11小,因此,能降低加湿过滤器的成本,并能缩短加湿部的轴向长度。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中,全部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量(总水量)比全部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量(总水量)小,因此,能减小朝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132相比加湿的比例较少的下游侧加湿过滤器133洒水的水的量。因此,能抑制在下游侧加湿过滤器133处产生溅水。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旋转构件由上游侧旋转构件31和下游侧旋转构件34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旋转构件也可以为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分别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分离地配置多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洒水构件也可以各为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与旋转构件一体地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下游侧加湿过滤器既可以与旋转构件分体旋转,也可以不旋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及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外周部32O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外周部33O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洒水构件既可以配置于从驱动轴的轴向观察时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径向外侧,也可以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上游侧。另外,例如第二洒水构件既可以配置于从驱动轴的轴向观察时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径向外侧,也可以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和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若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则第一水斗81和第二水斗71也可以不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并且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并且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第一遮蔽板92,该第一遮蔽板92配置于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上游侧,且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第一水斗81的第一水排出口8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当观察上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第一遮蔽板与第一洒水构件的第一水排出口相对。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一遮蔽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并且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第二遮蔽板94,该第二遮蔽板94配置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下游侧,且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第二水斗71的第二水排出口7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下游侧旋转构件,当观察下游侧旋转构件单体时,第二遮蔽板与第二洒水构件的第二水排出口相对。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二遮蔽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上游侧旋转构件31具有第一突出部91,第一突出部91和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在上游侧旋转构件31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但第一突出部和第二洒水构件也可以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一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下游侧旋转构件34具有第二突出部93,第二突出部93和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在下游侧旋转构件34的周向上偏移配置;但第二突出部和第一洒水构件也可以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二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水排出口85及第二水排出口75分别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对第一水排出口85和第二水排出口75全都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第一水排出口85及第二水排出口75的至少一部分在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上游侧加湿过滤器32的厚度T1与下游侧加湿过滤器33的厚度T2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上述变形例所示,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既可以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小,也可以比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斗部82的厚度T4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72的厚度T3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上述变形例所示,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水斗部的厚度T13既可以比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斗部82的厚度T14小,也可以比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水斗部82的厚度T14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数量与第二水斗71(第二洒水构件)的数量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上述变形例所示,第二水斗171(第二洒水构件)的数量既可以比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数量少,也可以比第一水斗81(第一洒水构件)的数量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在第一洒水构件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为其总水量)与第二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在第二洒水构件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为其总水量)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二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在第二洒水构件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为其总水量)也可以比第一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在第一洒水构件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为其总水量)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加湿过滤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两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加湿过滤器也可以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有三块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具有加湿功能的加湿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提高加湿过滤器的气化效率。
符号说明
1 空气净化器(加湿器)
2 壳体
3 送风风扇
22 水盘(水贮存部)
31 上游侧旋转构件
32、132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
33、133 下游侧加湿过滤器
34 下游侧旋转构件(旋转构件)
71、171 第二水斗(第二洒水构件)
75 第二水排出口
81 第一水斗(第一洒水构件)
85 第一水排出口
91 第一突出部
92 第一遮蔽板
93 第二突出部
94 第二遮蔽板。

Claims (12)

1.一种加湿器,包括:
送风风扇,该送风风扇配置于壳体的内部;
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上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由所述送风风扇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
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该下游侧加湿过滤器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
水贮存部,该水贮存部对供给至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水进行贮存;以及
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具有对贮存于所述水贮存部的水进行汲取的洒水构件,
所述洒水构件具有:
第一洒水构件,该第一洒水构件具有朝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开口的第一水排出口,并对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以及
第二洒水构件,该第二洒水构件具有朝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开口的第二水排出口,并对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洒水,
所述第一水排出口及所述第二水排出口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周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多个所述第二洒水构件,
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及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与所述旋转构件一起一体地旋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并且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旋转构件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
上游侧旋转构件,该上游侧旋转构件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上游侧,并对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以及
下游侧旋转构件,该下游侧旋转构件配置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并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一起一体地旋转,且对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进行支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洒水构件安装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并且所述第二洒水构件安装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配置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所述第二洒水构件之间,
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进入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并将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固定于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
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外周部配置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框部与安装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所述第一洒水构件之间,
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进入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并将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固定于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
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一洒水构件被配置成在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的周向上偏移。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一遮蔽板,该第一遮蔽板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上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上游侧观察时与所述第一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0.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旋转构件具有第二遮蔽板,该第二遮蔽板配置于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下游侧附近,且被设成从下游侧观察时与所述第二水排出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比所述上游侧加湿过滤器的厚度小。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比所述第一洒水构件所汲取的水量小。
CN201580035956.8A 2014-07-04 2015-06-26 加湿器 Active CN106662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9037 2014-07-04
JP2014139037A JP5825406B1 (ja) 2014-07-04 2014-07-04 加湿器
PCT/JP2015/068529 WO2016002659A1 (ja) 2014-07-04 2015-06-26 加湿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346A true CN106662346A (zh) 2017-05-10
CN106662346B CN106662346B (zh) 2018-03-02

Family

ID=54776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5956.8A Active CN106662346B (zh) 2014-07-04 2015-06-26 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25406B1 (zh)
CN (1) CN106662346B (zh)
WO (1) WO20160026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6078A (zh) * 2017-10-30 2020-06-02 伊莱克斯电器股份公司 过滤器装置以及用于清洁这种过滤器装置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8116B (zh) 2016-02-02 2019-12-27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消失模铸造法
CN106288283B (zh) * 2016-10-08 2022-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81126U (zh) * 1979-06-13 1980-12-26
CN101301555A (zh) * 2006-11-20 2008-11-12 维尼亚曼多株式会社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JP2011033303A (ja) * 2009-08-05 2011-02-17 Panasonic Corp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2042132A (ja) * 2010-08-19 2012-03-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機
CN102679519A (zh) * 2012-06-18 2012-09-19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加湿水轮及空气净化加湿器
US20130062791A1 (en) * 2009-10-12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 assembly of air cleaning humidifier
CN10354248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81126U (zh) * 1979-06-13 1980-12-26
CN101301555A (zh) * 2006-11-20 2008-11-12 维尼亚曼多株式会社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JP2011033303A (ja) * 2009-08-05 2011-02-17 Panasonic Corp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US20130062791A1 (en) * 2009-10-12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 assembly of air cleaning humidifier
JP2012042132A (ja) * 2010-08-19 2012-03-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機
CN102679519A (zh) * 2012-06-18 2012-09-19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加湿水轮及空气净化加湿器
CN10354248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6078A (zh) * 2017-10-30 2020-06-02 伊莱克斯电器股份公司 过滤器装置以及用于清洁这种过滤器装置的方法
US11248812B2 (en) 2017-10-30 2022-02-15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Filter arrangement, humidifying device comprising a filt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a humidifying filter member of a humidifying device
CN111226078B (zh) * 2017-10-30 2022-05-24 伊莱克斯电器股份公司 过滤器装置以及用于清洁这种过滤器装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346B (zh) 2018-03-02
JP5825406B1 (ja) 2015-12-02
JP2016017657A (ja) 2016-02-01
WO2016002659A1 (ja)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22515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5387549B (zh) 空气加湿净化器
CN103939986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KR101363465B1 (ko) 가습 공기청정기
CN201874898U (zh) 无叶片风扇
KR102054686B1 (ko) 기화식 가습기
CN104863871A (zh) 风扇
CN205478414U (zh) 一种加湿除尘无叶风扇
KR102384474B1 (ko) 기화식 가습기
CN106662346B (zh) 加湿器
CN106091062B (zh) 吸油烟机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02759164B (zh) 加湿器及其加湿结构
CN205878293U (zh) 吸油烟机
US10190786B2 (en) Humidifying air cleaner
CN102342794B (zh) 电动吸尘器
WO2017092141A1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104764088B (zh) 一种快速高效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组
CN20385755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2010054099A (ja) 加湿装置
CN110778535B (zh) 净化空气的无叶风扇及其滤网更换方法
CN104214926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过滤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5401259U (zh) 带螺旋过滤条的清洁换气扇
CN106662347A (zh) 加湿器
CN204786809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