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2159A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02159A CN106602159A CN201611096954.2A CN201611096954A CN106602159A CN 106602159 A CN106602159 A CN 106602159A CN 201611096954 A CN201611096954 A CN 201611096954A CN 106602159 A CN106602159 A CN 1066021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e
- charging
- voltage
- cell voltage
- intermitt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80 constant potential 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541 pulsati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367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8—End of discharge regulating meas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 H02J7/045—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其中,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由于在间歇充电过程中进行电压检测时,充电暂停,避免了电池内部等效电阻上的压降所引起的检测点的电压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电池的电芯电压真正达到额定电压时才进入恒压充电模式,避免了提早进入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的恒压充电模式而延长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进行充电时,主要包括绢流充电模式、恒流充电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三个阶段。以4.2V的电池为例,如图1所示,为一个完整的充电过程的充电曲线示意图,其中曲线1为电流曲线,曲线2为电压曲线。根据充电曲线示意图可以看出,当电池电压小于3.0V时进入绢流充电模式进行预充电,当电池电压大于3.0V时进入恒流充电模式以1CC的大电流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达到4.2V时进入恒压充电模式,电流持续减小,直至充电完成。恒流充电时充电电流最大,因此电池的整个充电过程主要是在恒流充电模式完成的。
电池的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BT1为电池的内部电芯,Q1、Q2、U1为电池保护电路。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的检测点是图2中的P+、P-点。由于电池内有一系列的电池保护电路存在(如Q1RDSON,Q2RDSON,PCB等),电路上存在的等效电阻在130mΩ左右,电流通过时等效电阻产生的压降会导致监测点P+和P-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
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由于充电电流较大(如4A),导致电池内部的等效电阻存在较大的压降,当检测到P+、P-点的电压为4.2V时,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实际上只有3.68V。也就是说,在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还没有达到4.2V时,就提早进入了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的恒压充电模式,延长了充电时间,降低了充电速度,并使得电池不能完成充满电。特别是在使用大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的模式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提早进入恒压充电模式而影响充电速度的技术问题。
为达以上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
在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所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其中,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可选地,所述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并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再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预设时间介于20秒到40秒之间。
可选地,所述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预设次数为恒定值。
可选地,所述预设次数为一次或至少两次。
可选地,所述预设次数为变化值,且逐渐减小。
可选地,随着所述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逐渐减小所述预设次数。
可选地,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等于恒流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可选地,所述额定电压为4.2V。
可选地,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或充电器。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为移动终端。
本发明同时提出一种充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所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其中,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间歇充电模块,用于在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
在所述间隙充电模式下,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并检测所述电池电压;当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再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预设时间介于20秒到40秒之间。
可选地,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
在所述间隙充电模式下,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可选地,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随着所述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逐渐减小所述预设次数。
可选地,所述充电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或充电器。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通过在恒流充电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之间设置间歇充电模式,且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由于在间歇充电过程中进行电压检测时,充电暂停,避免了电池内部等效电阻上的压降所引起的检测点的电压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此时检测到的电池电压是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池的电芯电压真正达到额定电压时才进入恒压充电模式,避免了提早进入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的恒压充电模式而延长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并能使电池完全充满电。
附图说明
图1采用现有技术的充电方法进行充电时的充电曲线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电池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采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方法进行充电时的充电曲线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采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充电方法进行充电时的充电曲线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既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其仅具备无发射能力的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又包括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其具有能够在双向通信链路上,执行双向通信的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包括: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其具有单线路显示器或多线路显示器或没有多线路显示器的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个人通信系统),其可以组合语音、数据处理、传真和/或数据通信能力;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其可以包括射频接收器、寻呼机、互联网/内联网访问、网络浏览器、记事本、日历和/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其具有和/或包括射频接收器的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可以是便携式、可运输、安装在交通工具(航空、海运和/或陆地)中的,或者适合于和/或配置为在本地运行,和/或以分布形式,运行在地球和/或空间的任何其他位置运行。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还可以是通信终端、上网终端、音乐/视频播放终端,例如可以是PDA、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或具有音乐/视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也可以是智能电视、机顶盒等设备。
实施例一
参照图3,提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在恒流充电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之间增设了间隙充电模式,所述间歇充电模式即非连续充电模式,是一种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暂停充电)的充电模式,以便于在停顿期间检测出电池内部电芯的真实电压。
具体的,在恒流充电模式下,以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实时或定时的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当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恒定充电时的充电电流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当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时,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通常为1CC。
这里的额定电压即现有技术中启动恒压充电模式的电压门限值,是电池的最大电压,可以根据电池的容量等参数确定。例如,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4.2V电池而言,额定电压即为4.2V。
S12、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本步骤S12中,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则间歇性的充电,即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暂停充电),并在充电间隙即某一次停顿期间检测电池电压。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优选等于恒流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当然也可以稍小于恒流充电时的充电电流。由于恒压充电时充电电流是持续减小的,因此这里的充电电流可以理解为一个充电模式的整个充电过程的平均电流。
可选地,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在暂停充电期间检测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13,启动恒压充电;当检测到电池电压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则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前述恒流充电的预设时间根据电池容量、电池电压等参数确定。以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为例,可以将预设时间设定在20秒至40秒的范围内,如设定为30秒。
可选地,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立即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前面所述的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即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恒定值,如设定为一次或至少两次,即在整个间歇充电过程中,每次检测电池电压间隔的脉冲充电次数都相同,如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仍然小于额定电压时,则再进行下一次脉冲充电(再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变化值,且逐渐减小。可选地,随着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电池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差值越小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越长,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时间越长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随着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检测电池电压的次数增加,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第一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3次脉冲充电,第二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第三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后续均进行1次脉冲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直到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前述例举的间歇充电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因此限定本发明。应当理解,还可以采用类似的其他间歇充电方式,只要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以便于在停顿期间检测出电池内部电芯的真实电压即可。
S13、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才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行恒压充电。
由于在间歇充电过程中进行电压检测时,充电暂停,避免了电池内部等效电阻上压降所引起的检测点的电压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此时检测到的电池电压是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所以能够保证电池的电芯电压真正达到额定电压时才进入恒压充电模式,避免提早进入恒压充电模式而延长充电时间,从而提高了充电速度。
实施例二
参照图4,提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22;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继续进行恒流充电。
S22、启动间歇充电模式。
S23、继续进行恒流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并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25;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24。
具体的,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继续保持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立即启动计时器或定时器进行计时,当计时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立即暂停充电,并在暂停充电期间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25,启动恒压充电;当电池电压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则进入步骤S24,进行脉冲充电。
恒流充电的预设时间根据电池容量、电池电压等参数确定。以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为例,可以将预设时间设定在20秒至40秒的范围内,如设定为30秒。
S24、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26;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继续进行脉冲充电。
本步骤S24中,当继续恒流充电后电池电压仍然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则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所述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即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恒定值,如设定为一次或至少两次,即在整个间歇充电过程中,每次检测电池电压间隔的脉冲充电次数都相同,如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仍然小于额定电压时,则再进行下一次脉冲充电(再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变化值,且逐渐减小。可选地,随着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电池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差值越小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越长,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时间越长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随着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检测电池电压的次数增加,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第一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3次脉冲充电,第二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第三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后续均进行1次脉冲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直到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S25、启动恒压充电模式。
本步骤S25中,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则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行恒压充电。
本实施例通过在刚进入间歇充电模式时继续进行恒流充电一定时间后再进行脉冲充电,由于恒流充电比脉冲充电的充电速度快,因此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如图5所示,为采用本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对某一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的充电曲线示意图,其中曲线10为电流(充电电流)曲线,曲线20为电压(电池电压)曲线。根据充电曲线示意图可以看出,首先进行绢流充电(充电电流0.1CC),然后进行恒流充电(充电电流1CC),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的额定电压时,则启动间歇充电模式,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电流1CC)T(如30s)时间,然后暂停充电t(如5ms)时间检测电池电压,检测到电池电压仍于4.2V,则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充电电流1CC),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进行第二次脉冲充电后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则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后充电电流持续减小,当减小到0.1CC时充电结束。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后立即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并持续减小充电电流的方式,本实施例则继续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大电流充电,因此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实施例三
参照图6,提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32;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继续进行恒流充电。
S32、启动间歇充电模式。
S33、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进入步骤S34;当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继续进行脉冲充电。
本实施例中,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立即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所述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即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恒定值,如设定为一次或至少两次,即在整个间歇充电过程中,每次检测电池电压间隔的脉冲充电次数都相同,如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仍然小于额定电压时,则再进行下一次脉冲充电(再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变化值,且逐渐减小。可选地,随着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电池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差值越小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越长,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时间越长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随着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检测电池电压的次数增加,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第一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3次脉冲充电,第二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第三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后续均进行1次脉冲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直到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S34、启动恒压充电模式。
本步骤S34中,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则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行恒压充电。
本实施例通过在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立即停止恒流充电开始脉冲充电,防止恒流充电对电池造成过充而损坏电池,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
如图7所示,为采用本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对某一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的充电曲线示意图,其中曲线10为电流曲线,曲线20为电压曲线。根据充电曲线示意图可以看出,首先进行绢流充电(充电电流0.1CC),然后进行恒流充电(充电电流1CC),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的额定电压时,则启动间歇充电模式,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立即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充电电流1CC),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进行第三次脉冲充电后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则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后充电电流持续减小,当减小到0.1CC时充电结束。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2V后立即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并持续减小充电电流的方式,本实施例则继续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大电流充电,因此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方法,通过在恒流充电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之间设置间歇充电模式,且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由于在间歇充电过程中进行电压检测时,充电暂停,避免了电池内部等效电阻上压降所引起的检测点的电压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此时检测到的电池电压是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池的电芯电压真正达到额定电压时才进入恒压充电模式,避免了提早进入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的恒压充电模式而延长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实施例四
参照图8,提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模式切换模块和间歇充电模块,其中: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间歇充电模式即非连续充电模式,是一种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暂停充电)的充电模式,以便于在停顿期间检测出电池内部电芯的真实电压。
具体的,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模式切换模块实时或定时的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额定电压。当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即将充电模式从恒流充电模式切换为间歇充电模式。这里的额定电压即现有技术中启动恒压充电模式的电压门限值,可以根据电池的容量等参数确定。例如,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而言,额定电压通常为4.2V。
在间歇充电过程中,当接收到间歇充电模块发送的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的通知信息时,则启动恒压充电模式,进行恒压充电,即将充电模式从间歇充电模式切换为恒压充电模式。
间歇充电模块:用于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其中,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具体的,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间歇充电模块则间歇性的充电,即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暂停充电),并在充电间隙即某一次停顿期间检测电池电压。间歇充电的充电电流优选等于恒流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当然也可以稍小于恒流充电时的充电电流。
可选地,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间歇充电模块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在暂停充电期间检测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通知模式切换模块;当检测到电池电压没有达到额定电压时,则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前述恒流充电的预设时间根据电池容量、电池电压等参数确定。以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为例,可以将预设时间设定在20秒至40秒的范围内,如设定为30秒。
可选地,当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间歇充电模块立即开始进行脉冲充电,即以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
前面所述的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即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则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恒定值,如设定为一次或至少两次,即在整个间歇充电过程中,每次检测电池电压间隔的脉冲充电次数都相同,如间歇充电模块每进行一次脉冲充电(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电压仍然小于额定电压时,则再进行下一次脉冲充电(再发送一次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次数为变化值,且逐渐减小。可选地,随着电池电压逐渐接近额定电压,间歇充电模块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电池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差值越小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越长,间歇充电模块则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可以建立进入间歇充电模式的时间与预设次数的对应关系,时间越长对应的预设次数越小,最小值为1次。可选地,随着进入间歇充电模式后检测电池电压的次数增加,间歇充电模块逐渐减小预设次数,例如,第一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3次脉冲充电,第二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第三次检测电池电压前进行2次脉冲充电,后续均进行1次脉冲充电即检测一次电池电压,直到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为止。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前述例举的间歇充电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因此限定本发明。应当理解,还可以采用类似的其他间歇充电方式,只要在充电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停顿,以便于在停顿期间检测出电池内部电芯的真实电压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装置,通过在恒流充电模式和恒压充电模式之间设置间歇充电模式,且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在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电池电压。由于在间歇充电过程中进行电压检测时,充电暂停,避免了电池内部等效电阻上压降所引起的检测点的电压与电池内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此时检测到的电池电压是电池电芯的实际电压,从而能够保证电池的电芯电压真正达到额定电压时才进入恒压充电模式,避免了提早进入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的恒压充电模式而延长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可以应用终端设备或者充电器,所述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或者其他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除此之外,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充电的任意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在不改变现有充电电路结构的情况下,使用新的检测方法,增加了对大电流充电的利用,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充电速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包括涉及用于执行本申请中所述操作中的一项或多项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为所需的目的而专门设计和制造,或者也可以包括通用计算机中的已知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存储在其内的计算机程序,这些计算机程序选择性地激活或重构。这样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存储在设备(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存储在适于存储电子指令并分别耦联到总线的任何类型的介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类型的盘(包括软盘、硬盘、光盘、CD-ROM、和磁光盘)、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磁性卡片或光线卡片。也就是,可读介质包括由设备(例如,计算机)以能够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每个框以及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框的组合。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实现,从而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执行本发明公开的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的框或多个框中指定的方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发明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
在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所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其中,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所述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并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再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介于20秒到40秒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
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6.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当在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间歇充电模式;当在间歇充电过程中检测到所述电池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启动恒压充电模式;其中,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大于所述恒压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电流。
间歇充电模块,用于在所述间歇充电模式下,间歇性充电并在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
在所述间隙充电模式下,先继续进行恒流充电,充电预设时间后暂停充电并检测所述电池电压;当所述电池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再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介于20秒到40秒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
在所述间隙充电模式下,进行脉冲充电,并在脉冲充电的充电间隙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歇充电模块用于:每进行预设次数的脉冲充电检测一次电池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96954.2A CN106602159B (zh) | 2016-12-02 | 2016-12-02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96954.2A CN106602159B (zh) | 2016-12-02 | 2016-12-02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02159A true CN106602159A (zh) | 2017-04-26 |
CN106602159B CN106602159B (zh) | 2019-12-17 |
Family
ID=58596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96954.2A Active CN106602159B (zh) | 2016-12-02 | 2016-12-02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0215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3130A (zh) * | 2017-12-13 | 2018-05-1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优化方法 |
WO2018214710A1 (zh) * | 2017-05-23 | 2018-11-29 |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电路 |
WO2020047809A1 (zh) * | 2018-09-06 | 2020-03-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65062A (zh) * | 2004-03-04 | 2005-09-07 | 索尼株式会社 | 可充电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 |
CN101246976A (zh) * | 2008-03-25 | 2008-08-20 | 东南大学 |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及其充电器 |
CN103532201A (zh) * | 2013-10-28 | 2014-01-22 |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快速充电电路 |
CN104134828A (zh) * | 2014-07-29 | 2014-11-05 | 江苏苏中电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铅钙内化成电池的充电方法 |
CN105186053A (zh) * | 2015-08-24 | 2015-12-23 | 长春理工大学 | 蓄电池变电流充电方法 |
CN105826625A (zh) * | 2016-04-20 | 2016-08-03 |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铅酸蓄电池增容控失水的充电方法 |
-
2016
- 2016-12-02 CN CN201611096954.2A patent/CN1066021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65062A (zh) * | 2004-03-04 | 2005-09-07 | 索尼株式会社 | 可充电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 |
CN101246976A (zh) * | 2008-03-25 | 2008-08-20 | 东南大学 |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及其充电器 |
CN103532201A (zh) * | 2013-10-28 | 2014-01-22 |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快速充电电路 |
CN104134828A (zh) * | 2014-07-29 | 2014-11-05 | 江苏苏中电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铅钙内化成电池的充电方法 |
CN105186053A (zh) * | 2015-08-24 | 2015-12-23 | 长春理工大学 | 蓄电池变电流充电方法 |
CN105826625A (zh) * | 2016-04-20 | 2016-08-03 |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铅酸蓄电池增容控失水的充电方法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14710A1 (zh) * | 2017-05-23 | 2018-11-29 |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电路 |
CN108964161A (zh) * | 2017-05-23 | 2018-12-07 |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电路 |
CN108964161B (zh) * | 2017-05-23 | 2020-10-20 |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的充电管理方法及充电电路 |
CN108023130A (zh) * | 2017-12-13 | 2018-05-1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优化方法 |
WO2020047809A1 (zh) * | 2018-09-06 | 2020-03-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1712985A (zh) * | 2018-09-06 | 2020-09-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EP3675315A4 (en) * | 2018-09-06 | 2020-10-2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CHARGING PROCESS, TERMINAL AND COMPUTER STORAGE SUPPORT |
US11201490B2 (en) | 2018-09-06 | 2021-12-14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Charg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02159B (zh) | 2019-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55396B (zh) |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6291390B (zh) | 一种电池充电时的剩余电量计算方法、装置与电池包 | |
US8803528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urrent and voltage of secondary battery pack in synchronization manner | |
CN106154176B (zh) | 一种电池 soc 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
KR101440530B1 (ko) | 배터리 가용시간 추정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0499248C (zh) | 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充电型供电装置 | |
CN106233565B (zh) | 充电方法和移动终端 | |
CN106602159A (zh)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
KR20150038145A (ko) | 충전 제어 장치 및 충전 시간 연산 방법 | |
KR102203245B1 (ko) | 배터리 soc 추정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1860056A (zh) | 一种基于Map模型的动力锂电池组均衡管理系统 | |
EP3141919A2 (en) | Open circuit voltage estimating device and method | |
CN106329650A (zh) | 智能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 |
CN110244233A (zh) | 一种电池的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03326432A (zh) | 一种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8594123A (zh) | 电池包soh检测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03033751A (zh) | 一种电池检测方法、电池及电子设备 | |
JP2017096851A (ja) | 満充電容量算出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満充電容量算出方法 | |
EP2731224B1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power source state and terminal supporting the same | |
KR20150084532A (ko) | 절연 저항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 |
CN113725937A (zh) | 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 |
KR101277733B1 (ko) | 배터리의 soc를 추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KR20140109098A (ko) | 배터리의 충전량 경고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794828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方法与装置 | |
CN104111429A (zh) | 基于电压跟踪的锂电池剩余电量的计量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