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64026A - 开口扳手 - Google Patents

开口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64026A
CN106564026A CN201510643978.4A CN201510643978A CN106564026A CN 106564026 A CN106564026 A CN 106564026A CN 201510643978 A CN201510643978 A CN 201510643978A CN 106564026 A CN106564026 A CN 106564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um line
straightway
length
securing member
concave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39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6439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640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64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40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02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 B25B13/08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of open jaw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扳手,其头部设有一扳口及一第一基准线,扳口用以接设一紧固件,并能扳动紧固件以一转动中心旋转;扳口具有两个平行的内侧壁,且每一内侧壁于其所相对的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范围内设有一防脱段、一凹弧段及一连接于防脱段与凹弧段之间的直线段,防脱段、直线段与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致上等于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其中,防脱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直线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借此,开口扳手于操作过程中,能避免相对紧固件打滑。

Description

开口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开口扳手,尤指一种能避免相对紧固件打滑的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按,开口扳手通常于头部设有一概呈U型的扳口,扳口内缘两侧设有对称的抵接面,用以抵接于如六角螺件的紧固件的边缘,并通过开口扳手的驱转,以使紧固件达到松脱或锁紧为目的。
然而,实际上扳口的尺寸会略大于紧固件外缘,以方便紧固件套入扳口内使用,因此,紧固件套入扳口内时,尚会与两抵接面之间产生间隙,使得操作过程中,抵接面容易与紧固件产生打滑,影响锁紧或放松紧固件的顺畅性;更甚者,当抵接面与紧固件打滑时,容易使紧固件的端角与抵接面接触,在此情形下,紧固件的端角易导致磨损,而变成圆角或溃角。
因此,如何改善前述开口扳手的缺点,为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揭露一种开口扳手,其于扳口内的两内侧壁设有防脱段,以提供驱转作业时,使紧固件的外侧面支撑于防脱段的长边上,据以增加接触面积,避免开口扳手相对紧固件打滑的情形。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扳手,是具有一柄部及一自柄部一端延伸出的头部,头部设有一扳口及一第一基准线,扳口用以接设一紧固件,并能扳动紧固件以一转动中心旋转;扳口具有两个平行的内侧壁,两内侧壁平行第一基准线,且以第一基准线对称的隔开,两内侧壁分别对应紧固件两相反之外侧面,且每一内侧壁于其所相对的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范围内设有一防脱段、一凹弧段及一连接于防脱段与凹弧段之间的直线段,防脱段较直线段更接近扳口的开口,防脱段、直线段与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致上等于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其中,防脱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直线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
其中,防脱段、直线段与凹弧段对应于第一基准线的长度比例为10:7:8。
其中,每一内侧壁自扳口的开口朝柄部方向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一第三端点及一第四端点,防脱段的两端由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所界定,直线段的两端由第二端点与第三端点所界定,凹弧段的两端由第三端点与第四端点所界定,且在扳动时,其一内侧壁的第二端点恰好在紧固件的外侧面的1/3位置处,而另一内侧壁的第三端点则在紧固件另一侧的外侧面的1/5位置处,并形成点接触。
其中,第一基准线是通过转动中心,头部更具有一第二基准线与第一基准线垂直并通过转动中心,第二基准线于直线段形成一交点,交点至凹弧段的长度大于交点至防脱段的长度。
其中,防脱段包括一长边及一与长边相连的短边,短边较长边远离直线段,且长边与短边是呈120度至150度角设置,长边是由内侧壁向内倾斜4至6度,且于扳动时,长边与紧固件的外侧面形成面接触,短边则用以防止紧固件朝扳口的开口方向脱离。
其中,长边是由内侧壁向内倾斜5.26度。
其中,长边占据防脱段总长度0.85至0.9倍之间。
其中,内侧壁更具有一外直线段连接于防脱段并朝扳口的开口方向延伸,且外直线段是与第一基准线平行。
其中,直线段与第一基准线平行,且直线段至第一基准线的距离与外直线段至第一基准线的距离相等,外直线段的长度大于防脱段。
其中,两内侧壁的内端凹设有一凹弧状的底壁,底壁与凹弧段之间以一凸弧相连,凸弧朝扳口凸设,且凸弧的半径较凹弧段的半径大。
借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是以防脱段的长边面接触于紧固件的外侧面,有效地支撑紧固件并将其一同旋转,如此可避免开口扳手相对紧固件打滑,以达到锁紧或松脱的作业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承接紧固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驱转紧固件示意图,显示开口扳手相对紧固件转动至4度角位置上。
图4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驱转紧固件的放大示意图,显示开口扳手相对紧固件转动至5.26度角位置上。
【符号说明】
开口扳手100
头部11
内侧壁21
长边221
直线段23
外直线段25
底壁27
紧固件200
端角202
第二基准线L2
第一端点A1
第三端点A3 柄部10
扳口20
防脱段22
短边222
凹弧段24
交点26
凸弧28
外侧面201
第一基准线L1
转动中心C
第二端点A2
第四端点A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发明于上述发明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物件是按适于列举说明的比例,而非按实际元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合先叙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0,是具有一柄部10及自柄部10一端延伸出的头部11,头部11是设有一扳口20及一转动中心C。扳口20是用以套接紧固件200,并扳动紧固件200以转动中心C旋转,以达到锁紧或松脱的目的。其中,头部11更具有一第一基准线L1通过转动中心C及一第二基准线L2垂直于第一基准线L1并通过转动中心C。而紧固件200可以是多角状螺件,例如是六角螺帽。
扳口20,是于内缘具有两个平行的内侧壁21,两内侧壁21平行于第一基准线L1,且以第一基准线L1对称的隔开,两内侧壁21分别对应紧固件200两相反之外侧面201,且每一内侧壁21于其所相对的紧固件200的宽度范围内设有一防脱段22、一凹弧段24及一连接于防脱段22与凹弧段24之间的直线段23,防脱段22、直线段23与凹弧段24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大致上等于紧固件200外侧面201的宽度。直线段23较防脱段22与凹弧段24更接近于第一基准线L1,以使防脱段22与凹弧段24相对直线段23而言呈内凹状。
另外,自扳口20的开口朝柄部10方向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端点A1、一第二端点A2、一第三端点A3及一第四端点A4,防脱段22的两端由第一端点A1与第二端点A2所界定,直线段23的两端由第二端点A2与第三端点A3间所界定,而凹弧段24的两端由第三端点A3与第四端点A4所界定。
其中,防脱段22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大于凹弧段24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凹弧段24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大于直线段23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于本实施例中,防脱段22、直线段23与凹弧段24对应于第一基准线L1的长度比例为10:7:8。
另,于本发明中,防脱段22较直线段23更接近于扳口20的开口,直线段23连接于防脱段22与凹弧段24之间。而防脱段22包括有一长边221及一与长边221相连的短边222,短边222较长边221远离直线段23,而更接近于扳口20的开口位置。其中。长边221与短边222是呈120度至150度角设置,此外,长边221占据防脱段22总长度0.85至0.9倍之间,而长边221的长度也较直线段23与凹弧段24为长。
内侧壁21更具有一外直线段25,外直线段25以第一端点A1连接于防脱段22并朝扳口20的开口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基准线L1平行。其中,外直线段25至第一基准线L1的距离与直线段23至第一基准线L1的距离相等。而外直线段25的长度大于直线段23的长度,外直线段25的长度也大于防脱段22。
此外,防脱段22的长边221是由内侧壁21向内倾斜4度至6度之间。于本实施例中,长边221是由内侧壁21向内倾斜5.26度。
另外,第二基准线L2于两内侧壁21的直线段23各形成一交点26,交点26将直线段23区隔成两个长度不同的区段,也即交点26至凹弧段24的长度大于交点26至防脱段22的长度。
进一步地,两内侧壁21的内端凹设有一凹弧状的底壁27。于底壁27与凹弧段24之间连接一凸弧28。凸弧28的形成半径较凹弧段24形成半径大,并朝转动中心C方向凸设,如此可使内侧壁21与底壁27转折处预留较大的肉厚,提升开口扳手100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当开口扳手100欲对紧固件200扳转,是以转动中心C为圆心顺时针转动开口扳手100的柄部10,使得开口扳手100相对紧固件200转动至4度角位置时,内侧壁21的直线段23与防脱段22的第二端点A2会预先抵接于紧固件200的外侧面201,形成开口扳手100左侧的内侧壁21单点支撑于紧固件200的外侧面201。
如图4所示,延续前述,当开口扳手100相对紧固件200转动至5.26度角位置时,此时,紧固件200的外侧面201部分已进入防脱段22的范围,使外侧面201与防脱段22的长边221形成面与面的接触状态,而在右侧的内侧壁21的第三端点A3则与紧固件200的另一外侧面201形成点与点的接触状态,而短边222则用以防止紧固件200朝扳口20的开口方向脱离。并如图式所示,此时,左侧内侧壁21的第二端点A2恰好在紧固件200的外侧面201的1/3位置处,而右侧内侧壁21的第三端点A3则在紧固件200另一侧的外侧面201的1/5位置处,并形成点接触。借此,开口扳手100左侧的内侧壁21是以面接触施以推力作用于紧固件200,而开口扳手100右侧的内侧壁21则以点接触施以拉力作用于紧固件200,如此能够有效地以支撑于紧固件200并使一同旋转,避免开口扳手100相对紧固件200打滑,以达到锁紧或松脱的作业目的。
然而,本发明的直线段23内段(即交点26至凹弧段24)是较外段(即交点26至防脱段22)为长的故,使得紧固件200位于扳口20较深处,以对应于头部11的肉壁较厚处,借此提供较佳的施力效果。
如前述也提到,本发明的凹弧段24长度较直线段23为长,在驱动作业中,能够使内侧壁21避免与紧固件200的端角202接触,而防止溃角的情形发生。
虽然本发明是以一个最佳实施例作说明,精于此技艺者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与范畴下作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举凡不违本发明精神所从事的种种修改或改变,俱属本发明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一种开口扳手,是具有一柄部及一自该柄部一端延伸出的头部,该头部设有一扳口及一第一基准线,该扳口用以接设一紧固件,并能扳动该紧固件以一转动中心旋转;该扳口具有两个平行的内侧壁,该两内侧壁平行该第一基准线,且以该第一基准线对称的隔开,该两内侧壁分别对应该紧固件两相反之外侧面,且每一内侧壁于其所相对的该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范围内设有一防脱段、一凹弧段及一连接于该防脱段与该凹弧段之间的直线段,该防脱段较该直线段更接近该扳口的开口,该防脱段、该直线段与该凹弧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致上等于该紧固件外侧面的宽度,其中,该防脱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该凹弧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该凹弧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大于该直线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防脱段、该直线段与该凹弧段对应于该第一基准线的长度比例为10:7: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每一内侧壁自该扳口的开口朝该柄部方向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一第三端点及一第四端点,该防脱段的两端由该第一端点与该第二端点所界定,该直线段的两端由该第二端点与该第三端点所界定,该凹弧段的两端由该第三端点与该第四端点所界定,且在扳动时,其一内侧壁的第二端点恰好在该紧固件的外侧面的1/3位置处,而另一内侧壁的第三端点则在该紧固件另一侧的外侧面的1/5位置处,并形成点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准线是通过该转动中心,该头部更具有一第二基准线与该第一基准线垂直并通过该转动中心,该第二基准线于该直线段形成一交点,该交点至该凹弧段的长度大于该交点至该防脱段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防脱段包括一长边及一与该长边相连的短边,该短边较该长边远离该直线段,且该长边与该短边是呈120度至150度角设置,该长边是由该内侧壁向内倾斜4至6度,且于扳动时,该长边与该紧固件的外侧面形成面接触,该短边则用以防止该紧固件朝该扳口的开口方向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长边是由该内侧壁向内倾斜5.26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长边占据该防脱段总长度0.85至0.9倍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内侧壁更具有一外直线段连接于该防脱段并朝该扳口的开口方向延伸,且该外直线段是与该第一基准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直线段与该第一基准线平行,且该直线段至该第一基准线的距离与该外直线段至该第一基准线的距离相等,该外直线段的长度大于该防脱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两内侧壁的内端凹设有一凹弧状的底壁,该底壁与该凹弧段之间以一凸弧相连,该凸弧朝该扳口凸设,且该凸弧的半径较该凹弧段的半径大。
CN201510643978.4A 2015-10-08 2015-10-08 开口扳手 Pending CN1065640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3978.4A CN106564026A (zh) 2015-10-08 2015-10-08 开口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3978.4A CN106564026A (zh) 2015-10-08 2015-10-08 开口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64026A true CN106564026A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0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3978.4A Pending CN106564026A (zh) 2015-10-08 2015-10-08 开口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6402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9899A (en) * 1991-02-15 1993-08-31 Baker David R Wrench with inclined drive faces
CN2273238Y (zh) * 1996-09-23 1998-01-28 吴传福 开口扳手螺帽或螺栓的保护装置
CN2336923Y (zh) * 1998-07-29 1999-09-08 陈呈嘉 开口扳手新结构
US6263769B1 (en) * 2000-05-08 2001-07-24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Inc. Open end wrench with pinch-locking engaging surfaces
CN101168246A (zh) * 2006-12-21 2008-04-30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手工具的夹部
CN203592425U (zh) * 2013-09-26 2014-05-14 陈昱文 开口扳手改进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9899A (en) * 1991-02-15 1993-08-31 Baker David R Wrench with inclined drive faces
CN2273238Y (zh) * 1996-09-23 1998-01-28 吴传福 开口扳手螺帽或螺栓的保护装置
CN2336923Y (zh) * 1998-07-29 1999-09-08 陈呈嘉 开口扳手新结构
US6263769B1 (en) * 2000-05-08 2001-07-24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Inc. Open end wrench with pinch-locking engaging surfaces
CN101168246A (zh) * 2006-12-21 2008-04-30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手工具的夹部
CN203592425U (zh) * 2013-09-26 2014-05-14 陈昱文 开口扳手改进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3126B (zh) 具有形成於其之一端處的一起子可接合凹口的一種螺紋扣件、扣件系統及形成具有形成於其之一端處的一起子可接合凹口的一螺紋扣件之方法
US20190003510A1 (en) Fastener having a compound recess
CN103502659A (zh) 自攻螺钉
JP7077510B2 (ja) テーパー状ローブを有するドライバー、締結具、及び締結具システム
JP4890504B2 (ja) 特徴的輪郭の接続要素並びにそのような特徴的輪郭の接続要素を有する鋼矢板壁
JP2012504731A (ja) 焼付き防止ボルト
EP2560791A1 (en) Screw head and tool for use therewith
CN106564026A (zh) 开口扳手
US11703074B2 (en) Thread-forming or self-tapping screw,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light metal
WO2015005347A1 (ja) ねじ部品
WO2013030970A1 (ja) 焼付き防止ナット
TW201801859A (zh) 高強度扣件、起子及扣件系統
JP3179874U (ja) ボルトとナットとからなる締結具
JP3128498U (ja) ボールポイント型レンチ
US8695460B2 (en) Wrench
US20160288300A1 (en) Combination wrench
CN102848336B (zh) 六角球头扳手
CN101332591B (zh) 螺固工具齿形结构
JP6395654B2 (ja) ナット及びボルト・ナットの締結構造
KR200429984Y1 (ko) 유니버셜 앵글 죠우 클램프
JP5425615B2 (ja) 十字穴を有するねじとこれを回動させるドライバービット
US20120318105A1 (en) Open-End Wrench
US20090229426A1 (en) Open-end wrench
US20180141189A1 (en) Driving Tool Adapted to be Used at an Angle Off-Axis to Object to be Driven
US20230321799A1 (en) Anti-Slip Fastener Dri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