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6185A -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6185A
CN106556185A CN201611067463.5A CN201611067463A CN106556185A CN 106556185 A CN106556185 A CN 106556185A CN 201611067463 A CN201611067463 A CN 201611067463A CN 106556185 A CN106556185 A CN 106556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s
chamber
housing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74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荣君
代奇彬
李镇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674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61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6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6Condensers with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tubes positioned inside or around a vessel containing water or pcm to cool the refrigerant g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凝器及冷水机组。冷凝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至第四换热管组,第一和第二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三和第四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第一端盖,第一端盖设在壳体的一侧敞开端,第一端盖内设有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至第四腔室,第一腔室上设有生活水进水管,第二腔室上设有生活水出水管,第三腔室上设有冷却水进水管,第四腔室上设有冷却水出水管;第二端盖,第二端盖设在壳体的另一个敞开端,第二端盖内设有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和第二导通室,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分别与第一导通室连通,第三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分别与第二导通室连通。本发明的冷凝器,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

Description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制冷系统至少包括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蒸发器。过热的低压低温气体,在压缩机里面得到压缩和提升,变成高压高温过热的气体;过热蒸气进入冷凝器后,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先是散发出一部分热量,使制冷剂过热蒸气冷却成饱和蒸气;饱和蒸气在等温条件下,继续放出热量而冷凝产生了饱和液体。饱和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元件,由冷凝压力降至蒸发压力,温度下降。以液体为主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不断汽化,全部汽化变时,又重新流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排出,进入下一次循环。
在制冷系统中一般设有热回收器以用于热量的回收。然而,在制冷系统中具有上述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前提下,制冷系统采用独立的热回收器会使得整机尺寸增大,系统零部件数量增加,成本升高,系统配管复杂,增加了故障点,增加了漏点,增加了系统故障率。
相关技术中的制冷机组采用了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这样在制冷系统中无需另外设置独立的热回收器。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凝器生活热水接口和冷却水接口不在同侧,客户接管施工不方便,管路支撑系统数量增多,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应用在冷水机组上时,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所述冷水机组具有如上所述的冷凝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壳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敞开,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至第四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下方;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敞开端,所述第一端盖内设有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至第四腔室,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至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一腔室至所述第四腔室一一对应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生活水进水管,所述第二腔室上设有生活水出水管,所述第三腔室上设有冷却水进水管,所述第四腔室上设有冷却水出水管;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敞开端,所述第二端盖内设有在上下方向间隔且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和第二导通室,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室连通,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通室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通过在第一端盖内设置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至第四腔室,并使第一换热管组至第四换热管组与第一腔室至第四腔室一一对应设置且连通,且在第一腔室上设置生活水进水管,在第二腔室上设置生活水出水管,在第三腔室上设置冷却水进水管,在第四腔室上设置冷却水出水管,同时,将第二端盖设在壳体的另一个敞开端且在第二端盖内设置在上下方向间隔且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和第二导通室,并使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分别与第一导通室连通,使第三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分别与第二导通室连通,从而将生活水进水管、生活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当冷凝器应用在冷水机组上时,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可减少管路支撑系统,同时无需另外设置热回收器,冷水机组的整机尺寸有所减小,冷水机组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系统配管简单,减少了漏点,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冷水机组的故障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凝器还包括防冲挡板,所述防冲挡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正下方,所述防冲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上方。
具体地,所述防冲挡板包括两个侧板和底板,所述两个侧板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两个侧板在向下的方向上朝向彼此倾斜延伸,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的下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凝器还包括第一挡气板,所述第一挡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上方。
具体地,所述第一挡气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凝器还包括第二挡气板,所述第二挡气板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上方。
具体地,所述第二挡气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凝器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至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分别穿过每个所述支撑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为上述的冷凝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冷凝器的排液口之间串联有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通过设置上述的冷凝器,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可减少管路支撑系统,同时无需另外设置热回收器,冷水机组的整机尺寸有所减小,冷水机组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系统配管简单,减少了漏点,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冷水机组的故障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蒸发器为降膜式蒸发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右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左视图;
图9是根据图6所示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管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端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端盖本体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管板的主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端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端盖本体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图17所示的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冷水机组1000,
蒸发器100,外壳110,左水室1101,冷冻水进水管11011,冷冻水出水管11012,右水室1102,出气口111,满液布管区112,降膜布管区113,满液进液组件120,满液进液管121,满液进液控制阀122,挡液网123,满液均液板124,均液孔125,降膜进液组件130,降膜分配器131,分配主板1311,翻边部1312,降膜进液管132,降膜进液控制阀133,遮气板134,液位控制器150,安装组件160;支撑板件170,放水阀180,安全阀190,
冷凝器200,壳体1,进气口11,排液口12,第一换热管组13,第二换热管组14,第三换热管组15,第四换热管组16,第一端盖2,第一腔室21,生活水进水管211,第二腔室22,生活水出水管221,第三腔室23,冷却水进水管231,第四腔室24,冷却水出水管241,第一端盖本体25,第一隔板251,第一管板26,第一贯穿孔261,第二端盖3,第一导通室31,第二导通室32,第二端盖本体33,第二隔板331,第二管板34,第二贯穿孔341,防冲挡板4,侧板41,底板42,第一挡气板5,第二挡气板6,支撑板7,安全阀8,放气阀9,放水阀10,
节流元件300,
压缩机400,排气口401,回气口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6-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200,该冷凝器200可用在冷水机组1000上。具体地,冷凝器200为降膜式冷凝器200,该冷凝器200壳程走制冷剂,管程走载冷剂,载冷剂一般为水。
如图6-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200,可以包括壳体1、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
具体地,壳体1具有进气口11和排液口12,气态制冷剂可通过进气口11进入到壳体1内,制冷剂在壳体1内换热后,形成液态制冷剂,从排液口12排出。例如,如图1所示,进气口11位于壳体1的顶部,排液口12位于壳体1的底部。
壳体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敞开,例如,如图1所示,壳体1的左端和右端敞开。需要说明的是,“左”和“右”、“上”和“下”是根据附图的示意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如图9所示,壳体1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的下方,换言之,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均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的下方,且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开,第三换热管组15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的下方,第四换热管组16位于第二换热管组14的下方,且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彼此间隔开。
第一端盖2设在壳体1的一侧敞开端,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端盖2设在壳体1的左侧敞开端。如图15所示,第一端盖2内设有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与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一一对应设置且连通,也就是说,第一腔室21与第一换热管组13对应设置且连通,第二腔室22与第二换热管组14对应设置且连通,第三腔室23与第三换热管组15对应设置且连通,第四腔室24与第四换热管组16对应设置且连通。
具体地,如图8和图14所示,第一腔室21上设有生活水进水管211,第二腔室22上设有生活水出水管221,第三腔室23上设有冷却水进水管231,第四腔室24上设有冷却水出水管241。生活水可经过生活水进水管211进入到第一腔室21内,第二腔室22内的生活水可经过生活水出水管221排出,冷却水可经过冷却水进水管231进入到第三腔室23,第四腔室24内的冷却水可经过生活水出水管221排出。由此,通过将生活水进水管211、生活水出水管221、冷却水进水管231和冷却水出水管241同时设置在壳体1的同一侧,当冷凝器200应用在冷水机组1000上时,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可减少管路支撑系统,同时无需另外设置热回收器,冷水机组1000的整机尺寸有所减小,冷水机组1000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系统配管简单,减少了漏点,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冷水机组1000的故障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如图6、图11-图12所示,第二端盖3设在壳体1的另一个敞开端,例如,第二端盖3设在壳体1的右侧的敞开端。第二端盖3内设有在上下方向间隔且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分别与第一导通室31连通,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分别与第二导通室32连通。
由此,生活水可经过生活水进水管211进入到第一腔室21内,第一腔室21内的生活水可进一步流向第一换热管组13,第一换热管组13内的生活水可与壳体1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生活水可进一步流向第一导通室31,随后第一导通室31内的生活水可流向第二换热管组14,第二换热管组14内的生活水可与壳体1内的制冷剂进一步换热,随后流向第二腔室22,第二腔室22内的生活水可从生活水出水管221流出以便于对用户提供热水;冷凝器200的冷却水可从冷却水进水管231进入到第三腔室23内,第三腔室23内的冷却水可进一步流向第三换热管组15,第三换热管组15内的冷却水可与壳体1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水可进一步流向第二导通室32,随后第二导通室32内的冷却水可流向第四换热管组16,第四换热管组16内的冷却水可与壳体1内的制冷剂进一步换热,随后流向第四腔室24,第四腔室24内的冷却水可从冷却水出水管241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当进气口11位于壳体1的上方时,从进气口11进入到壳体1内的制冷剂首先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进行换热,随后,制冷剂继续在壳体1内向下流通,并进一步与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进行换热,这样有利于提高冷凝器200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200,通过在第一端盖2内设置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并使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与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一一对应设置且连通,且在第一腔室21上设置生活水进水管211,在第二腔室22上设置生活水出水管221,在第三腔室23上设置冷却水进水管231,在第四腔室24上设置冷却水出水管241,同时,将第二端盖3设在壳体1的另一个敞开端且在第二端盖3内设置在上下方向间隔且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并使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分别与第一导通室31连通,使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分别与第二导通室32连通,从而将生活水进水管211、生活水出水管221、冷却水进水管231和冷却水出水管241同时设置在壳体1的同一侧,当冷凝器200应用在冷水机组1000上时,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可减少管路支撑系统,同时无需另外设置热回收器,冷水机组1000的整机尺寸有所减小,冷水机组1000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系统配管简单,减少了漏点,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冷水机组1000的故障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和图9所示,冷凝器200还包括防冲挡板4,防冲挡板4设在壳体1内且位于进气口11的正下方,防冲挡板4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的上方,由此,当制冷剂从进气口11进入到壳体1内时,可首先撞击到防冲挡板4上,随后制冷剂慢慢地朝向防冲挡板4的周围散开,从而使得制冷剂向下流通与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接触换热,防冲挡板4的设置可减小冷媒在壳体1内的流通速度,还可使得制冷剂能够最大程度地与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各个换热管充分接触,提高制冷剂与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每个换热管组的每个换热管的左右两端与制冷剂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冷凝器200的换热效率。
如图9所示,具体地,防冲挡板4包括两个侧板41和底板42,两个侧板41的上端分别固定在壳体1的内周壁上,例如两个侧板41焊接在壳体1的内周壁上。两个侧板41在向下的方向上朝向彼此倾斜延伸,底板42分别与两个侧板41的下端相连。由此,结构简单可靠。可选地,底板42正对进气口11设置。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200还包括第一挡气板5,第一挡气板5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之间的间隙的上方。由此,第一挡气板5的设置可防止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上方的制冷剂从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之间的间隙向下流通,这样可减小制冷剂的流通速度,延长制冷剂在壳体1内的流通时间,便于较多的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并与之换热,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远离进气口11的两端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冷凝器200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第一挡气板5的延伸长度不小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换言之,所述间隙在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挡气板5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的延伸长度。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上方的制冷剂从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之间的间隙向下流通。
如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凝器200还包括第二挡气板6,第二挡气板6位于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之间的间隙的上方。由此,第二挡气板6的设置可防止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上方的制冷剂从位于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之间的间隙向下流通,这样可减小制冷剂的流通速度,延长制冷剂在壳体1内的流通时间,便于较多的制冷剂流经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并与之换热,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的远离进气口11的两端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冷凝器200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第二挡气板6的延伸长度不小于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换言之,所述间隙在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二挡气板6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的延伸长度。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上方的制冷剂从位于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之间的间隙向下流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200还包括多个支撑板7,多个支撑板7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分别穿过每个支撑板7。例如,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每个换热管分别对应穿过每个支撑板7。从而便于支撑板7对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支撑,同时还可以将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每个换热管间隔开,以便于制冷剂在壳体1内能够与各个换热管充分换热。
可选地,上述第一挡气板5可焊接在支撑板7上。优选地,上述第二挡气板6可焊接在支撑板7上。
如图13-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端盖2包括第一端盖本体25和第一管板26,第一端盖本体25和第一管板26之间限定出上述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具体地,生活水进水管211、生活水出水管221、冷却水进水管231和冷却水出水管241设在第一端盖本体25上,第一端盖本体25的朝向第一管板26的一侧敞开,第一端盖本体25的朝向第一管板26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交叉排布的第一隔板251,当第一管板26封盖第一端盖本体25的敞开侧时,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通过所述隔板间隔开且互不连通。
第一管板26上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261,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每个换热管配合在对应的第一贯穿孔261。优选地,每个换热管与第一贯穿孔261之间胀接配合。第一隔板251与第一端盖本体25之间可焊接连接。
可选地,第一管板26可焊接在壳体1上。第一管板26与第一端盖本体25之间可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螺栓连接。
具体地,第一管板26包括第一管板本体和间隔筋,当第一管板26封盖第一端盖本体25时,间隔筋可与上述的第一隔板251配合以限定出上述第一腔室21至第四腔室24。可选地,间隔筋与第一管板本体之间可焊接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板26可通过机械加工整体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第一管板26与第一端盖本体25之间可设置有垫片,从而提高第一管板26与第一端盖本体25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如图10-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端盖3包括第二端盖本体33和第二管板34,第二端盖本体33和第二管板34之间限定出上述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具体地,第二端盖本体33的朝向第二管板34的一侧敞开,第二端盖本体33的朝向第二管板34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水平排布的第二隔板331,当第二管板34封盖第二端盖本体33的敞开侧时,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通过所述第二隔板331间隔开且互不连通,第二管板34上设有多个第二贯穿孔341,第一换热管组13至第四换热管组16的每个换热管配合在对应的第二贯穿孔341。优选地,每个换热管与第二贯穿孔341之间胀接配合。第二隔板331与第二端盖本体33之间可焊接连接。
可选地,第二管板34可焊接在壳体1上。第二管板34与第二端盖本体33之间可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螺栓连接。
具体地,第二管板34包括第二管板本体和间隔筋,当第二管板34封盖第二端盖本体33时,间隔筋可与上述的第二隔板331配合以限定出上述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可选地,间隔筋与第二管板本体之间可焊接连接。或者,第二管板34可通过机械加工整体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第二管板34与第二端盖本体33之间可设置有垫片,从而提高第二管板34与第二端盖本体33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管组13和第二换热管组14以及第三换热管组15和第四换热管组16的换热管的布管数量和热回收量的所占总换热量的比例有关。
具体地,如图6所示,冷凝器200还包括安全阀8、放气阀9和放水阀10。第一导通室31和第二导通室32的侧壁上均设有所述放气阀9和所述放水阀10。所述安全阀8设在所述壳体1上。
下面参考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0。
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0包括:压缩机400、冷凝器200、蒸发器100和节流元件300。可选地,压缩机400为离心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涡旋压缩机。
具体地,压缩机400具有排气口401和回气口402,压缩机400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从排气口401排出,换热后的冷媒可从回气口402进入到压缩机400的气缸内。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压缩机4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冷凝器200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凝器,进气口11与压缩机400的排气口401连通,蒸发器的第一端和冷凝器200的排液口12之间串联有节流元件300,蒸发器的第二端与压缩机400的回气口402相连。其中,节流元件300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例如节流元件300为例如电子膨胀阀、节流孔板、电动节流阀等。
需要说明的是,冷水机组1000还可以包括经济器和过滤器等,关于冷水机组1000的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水机组1000,通过设置上述的冷凝器200,可极大的方便客户接管和施工,可减少管路支撑系统,同时无需另外设置热回收器,冷水机组1000的整机尺寸有所减小,冷水机组1000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系统配管简单,减少了漏点,减少了故障点,降低了冷水机组1000的故障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另外,冷水机组1000的制冷剂充注量少,节能高效环保,运行维护费用低,经济实用环保,市场前景广阔。
可选地,蒸发器100为降膜式蒸发器。由此,相比干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100换热效果更好,蒸发温度更高,氟侧压降更小,全工况运行适应性较好;相比满液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100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壳体1内布管空间,相同大小的壳体1可以布更多的换热管,可以满足更大的换热量,换热效果更好,蒸发温度更高,氟侧压降更小,换热效率提高的同时,回油效果变得更好,而且机组运行时,一部分润滑油随吸气回到压缩机400,而未完全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及剩下的润滑油则汇积在蒸发器底部,形成富油层,但是此时的富油层浓度要比满液式蒸发器富有层高很多,可以通过引射或者其他方式使得润滑油回到压缩机400,维持机组润滑油的动态平衡,制冷剂充注量可以减少30%-40%,从而大大降低机组成本,同时降低机组运行和维护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机组全工况运行适应性较好,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复杂工况,实现机组各种工况下高效运行。
下面参考图1-图5以及图17-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降膜式蒸发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100,包括:外壳110、至少一组满液进液组件120、至少一组降膜进液组件130。
具体而言,外壳110具有出气口111,外壳110内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出气口111排出。外壳110内具有满液布管区112和位于满液布管区112上方的降膜布管区113。满液布管区112和降膜布管区113内可以设有多个换热管,水可以在换热管内流动。当外壳110内有制冷剂流动时,换热管内的水可以通过换热管与制冷剂热交换。由此,可以有效利用外壳110内部的空间,使相同大小的外壳110可以排布更多的换热管,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另外,相关技术中的蒸发器在运行时,一部分润滑油随吸气回到压缩机400,而未完全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及剩下的润滑油则可以汇积在壳体的底部,形成富油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100,通过在外壳110内沿上下方向(如图1-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满液布管区112和降膜布管区113,从而可以增加富油层的油面高度,可以通过引射或者其他方式使得润滑油很容易的回到压缩机400内,维持机组润滑油的动态平衡,由此提高了蒸发器100的回油性。
如图1所示,满液进液组件120包括用于向外壳110内供液的满液进液管121和用于调节供液量的满液进液控制阀122,满液进液管121的一端伸入至外壳110内且设在靠近满液布管区112的位置处。满液进液控制阀122设在满液进液管121上且位于外壳110的外部。
如图1所示,降膜进液组件130包括降膜分配器131、用于向外壳110内供液的降膜进液管132和用于调节供液量的降膜进液控制阀133,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伸入至外壳110内且设在靠近降膜布管区113的位置处,降膜分配器131设在降膜布管区113的上方且与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连通。降膜进液控制阀133设在降膜进液管132上且位于外壳110的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100为壳管式蒸发器,可以用于冷水机组1000,其壳程走制冷剂,管程走水。节流后的制冷剂可以从满液进液组件120、或者从降膜进液组件130、或者同时从满液进液组件120和降膜进液组件130进入到外壳110内部。制冷剂进入到外壳110内部后,蒸发吸热变成制冷剂蒸汽,再通过出气口111排出至外壳110的外部,进入压缩机400吸气口,制冷剂相变过程中与换热管内的水发生热交换,使水的温度降低,从而制取冷水。
满液布管区112位于外壳110的下半部,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带液风险。例如,水平面a为外壳110的水平中心面,其将外壳110大致均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满液布管区112的上表面与水平面a平齐;再如,如图4、图5所示,满液布管区112的上表面位于水平面a的下方(如图4、图5所示的下方)。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蒸发器100还可以包括挡液网123,挡液网123设在外壳110内且位于满液布管区112和降膜布管区113之间,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液态制冷剂或润滑油从出气口111排出,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蒸发器100的带液风险。
如图1-图2所示,满液进液组件120还可以包括满液均液板124,满液均液板124设在满液进液管121的一端,满液均液板124上设有多个均液孔125。由此,可以使制冷剂均匀地进入到满液布管区112内,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剂与满液布管区112内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满液均液板124在水平面的投影的轮廓线形成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由此,可以简化满液均液板124的结构,节约生产成本。例如,如图2所示,满液均液板124位于外壳110内部,且罩设在满液进液管121的与外壳110内部连通的端部,均液孔125贯穿满液均液板124,多个均液孔125间隔地设置在满液均液板124上。
如图1、图3所示,降膜分配器131可以包括分配主板1311,分配主板1311与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相连,分配主板1311的至少一侧的端部向下弯折形成翻边部1312。由此,可使制冷剂与降膜布管区113内的换热管充分接触,从而可以提高蒸发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翻边部1312从上至下逐渐朝向外壳110的外部倾斜,由此便于将制冷剂引导至位于分配主板1311下方(如图3所示的下方)的降膜布管区113内,从而可以提高蒸发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降膜进液组件13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遮气板134,遮气板134的一端与降膜分配器131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0的内侧壁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制冷剂与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气板134上可以设有多个通孔,通孔可以形成为圆形孔、方形孔或多边形孔。
如图1、图4-图5所示,蒸发器100还包括:液位控制器150和安装组件160。其中,液位控制器150可以用于控制外壳110内液位,液位控制器150和安装组件160均设在外壳110外部,安装组件160设在外壳110的外表面上,液位控制器150安装在安装组件160上。由此,便于测量外壳110内的液位,进而便于控制蒸发器100的供液量。
降膜分配器131位于降膜布管区113正上方。由此,可以提高制冷剂与降膜布管区113内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如图1、图4-图5所示,降膜布管区113和/或满液布管区112内的换热管均匀分布。
如图17-图20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蒸发器100,包括:外壳110和一组降膜进液组件130。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外壳110具有出气口111,外壳110内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出气口111排出。外壳110内具有满液布管区112和位于满液布管区112上方的降膜布管区113。满液布管区112和降膜布管区113内可以设有多个换热管,水可以在换热管内流动。当外壳110内有制冷剂流动时,换热管内的水可以通过换热管与制冷剂热交换。由此,可以有效利用外壳110内部的空间,使相同大小的外壳110可以排布更多的换热管,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另外,相关技术中的蒸发器在运行时,一部分润滑油随吸气回到压缩机400,而未完全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及剩下的润滑油则可以汇积在壳体的底部,形成富油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100,通过在外壳110内沿上下方向设置满液布管区112和降膜布管区113,从而可以增加富油层的油面高度,可以通过引射或者其他方式使得润滑油很容易的回到压缩机400内,维持机组润滑油的动态平衡,由此提高了蒸发器100的回油性。
降膜进液组件130包括降膜分配器131、用于向外壳110内供液的降膜进液管132和用于调节供液量的降膜进液控制阀133,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伸入至外壳110内且设在靠近降膜布管区113的位置处,降膜分配器131设在降膜布管区113的上方且与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连通。降膜进液控制阀133设在降膜进液管132上且位于外壳110的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的蒸发器100为壳管式蒸发器,可以用于冷水机组1000,其壳程走制冷剂,管程走水。节流后的制冷剂可以从降膜进液组件130进入到外壳110内部。制冷剂进入到外壳110内部后,蒸发吸热变成制冷剂蒸汽,再通过出气口111排出至外壳110的外部,进入压缩机400吸气口,制冷剂相变过程中与换热管内的水发生热交换,使水的温度降低,从而制取冷水。
满液布管区112位于外壳110的下半部,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带液风险。例如,如图18-图20所示,水平面a为外壳110的水平中心面,水平中心面以上为降膜布管区113,水平中心面以下为满液布管区112。降膜布管区113的换热管位于降膜分配器131的正下方,满液布管区112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降膜分配器131的正下方。例如,如图18所示,满液布管区112的换热管位于降膜分配器的正下方。再例如,如图20所示,满液布管区112的换热管布满整个满液布管区112;再如,如图19所示,满液布管区112的位于降膜分配器131的正下方的两侧的换热管的上表面位于水平面a的下方。
降膜分配器131可以包括分配主板1311,分配主板1311与降膜进液管132的一端相连,分配主板1311的至少一侧的端部向下弯折形成翻边部1312。由此,可使制冷剂与降膜布管区113内的换热管充分接触,从而可以提高蒸发器100的换热效率。
翻边部1312从上至下逐渐朝向外壳110的外部倾斜,由此便于将制冷剂引导至位于分配主板1311下方的降膜布管区113内,从而可以提高蒸发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降膜进液组件13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遮气板134,遮气板134的一端与降膜分配器131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0的内侧壁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制冷剂与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遮气板134上可以设有多个通孔,通孔可以形成为圆形孔、方形孔或多边形孔。例如,遮气板134与外壳11O和降膜分配器131之间为焊接连接。
蒸发器100还包括:液位控制器150和安装组件160。其中,液位控制器150可以用于控制外壳110内液位,液位控制器150和安装组件160均设在外壳110外部,安装组件160设在外壳110的外表面上,液位控制器150安装在安装组件160上。由此,便于测量外壳110内的液位,进而便于控制蒸发器100的供液量。
降膜分配器131位于降膜布管区113正上方。由此,可以提高制冷剂与降膜布管区113内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降膜布管区113内的换热管均匀分布。
如图17所示,外壳110内设有支撑板件170,支撑板件170用于支撑位于外壳110内的换热管。可选地,支撑板件170为多个,多个支撑板件在壳体的轴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支撑板件170与外壳110焊接连接。
具体,外壳110的两端敞开,外壳110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件和第二换热管组件,左水室1101用于封闭外壳110的其中一端,右水室1102用于封盖外壳110的另一端,左管板位于左水室1101和外壳110之间,右管板位于右水室1102和外壳之间。左水室1101和左管板共同限定出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第五腔室上设有冷冻水进水管11011,第六腔室上设有冷冻水出水管11012,右管板和右水室1102限定出第七腔室,第一换热管组件的一端与第五腔室连通,第二换热管组件的一端与第六腔室连通,第一换热管组件和第二换热管组件的另一端均与第七腔室连通。
左管板与外壳110以及右管板和外壳110为焊接连接,左水室1101和左管板为紧固件连接,右水室1102和右管板为紧固件连接。在左水室1101和左管板之间以及右水室1102和右管板之间分别设有垫片。
第一换热管组件和第二换热管组件的换热管分别与左管板和右管板上的容纳孔胀接连接。
具体地,左水室1101和右水室1102上分别设有放水阀180。外壳110上还设有安全阀190。
外壳110上设有回油取液口,回油取液口在外壳110的横截面上的正投影与外壳的中心的连线与上下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0度≤θ<90度。可选地,回油取液口可以为多个。
上述降膜分配器131设在外壳100内的距离外壳110顶部为h的位置,其中,0≤h<r,r为外壳110的内半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壳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敞开,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换热管组至第四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下方;
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敞开端,所述第一端盖内设有间隔分布且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至第四腔室,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至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一腔室至所述第四腔室一一对应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生活水进水管,所述第二腔室上设有生活水出水管,所述第三腔室上设有冷却水进水管,所述第四腔室上设有冷却水出水管;
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设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个敞开端,所述第二端盖内设有在上下方向间隔且互不连通的第一导通室和第二导通室,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室连通,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通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冲挡板,所述防冲挡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正下方,所述防冲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挡板包括两个侧板和底板,所述两个侧板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两个侧板在向下的方向上朝向彼此倾斜延伸,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的下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挡气板,所述第一挡气板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气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挡气板,所述第二挡气板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气板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之间的间隙的延伸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至所述第四换热管组分别穿过每个所述支撑板。
9.一种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冷凝器的排液口之间串联有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为降膜式蒸发器。
CN201611067463.5A 2016-11-28 2016-11-28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Pending CN1065561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7463.5A CN106556185A (zh) 2016-11-28 2016-11-28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7463.5A CN106556185A (zh) 2016-11-28 2016-11-28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185A true CN106556185A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45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7463.5A Pending CN106556185A (zh) 2016-11-28 2016-11-28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618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1546A (zh) * 2017-05-02 2017-08-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壳管式换热器
CN107255375A (zh) * 2017-06-30 2017-10-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7289656A (zh) * 2017-08-08 2017-10-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螺杆式冷水机组
CN112944647A (zh) * 2021-02-04 2021-06-11 广州恒星制冷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嵌入式热回收机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652A (zh) * 2005-03-16 2005-09-28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用换热器
CN200958859Y (zh) * 2006-06-23 2007-10-10 烟台蓝德空调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完全热回收冷水热泵机组
CN200975813Y (zh) * 2006-06-12 2007-11-14 秦皇岛天河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壳管式冷凝器的热回收装置
CN101206087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
CN101419006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
CN101469917A (zh) * 2007-12-27 2009-07-01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螺杆式热泵机组
CN201917240U (zh) * 2010-12-31 2011-08-03 南京金陵冷冻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壳管式热回收换热器
CN102980332A (zh) * 2012-12-04 2013-03-2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CN203561117U (zh) * 2013-10-16 2014-04-23 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热泵用壳管式冷凝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652A (zh) * 2005-03-16 2005-09-28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制冷用换热器
CN200975813Y (zh) * 2006-06-12 2007-11-14 秦皇岛天河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壳管式冷凝器的热回收装置
CN200958859Y (zh) * 2006-06-23 2007-10-10 烟台蓝德空调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完全热回收冷水热泵机组
CN101206087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
CN101419006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热回收功能的冷凝器
CN101469917A (zh) * 2007-12-27 2009-07-01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螺杆式热泵机组
CN201917240U (zh) * 2010-12-31 2011-08-03 南京金陵冷冻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壳管式热回收换热器
CN102980332A (zh) * 2012-12-04 2013-03-2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CN203561117U (zh) * 2013-10-16 2014-04-23 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热泵用壳管式冷凝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1546A (zh) * 2017-05-02 2017-08-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壳管式换热器
CN107255375A (zh) * 2017-06-30 2017-10-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7289656A (zh) * 2017-08-08 2017-10-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螺杆式冷水机组
CN112944647A (zh) * 2021-02-04 2021-06-11 广州恒星制冷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嵌入式热回收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6185A (zh) 冷凝器及冷水机组
CN107655235A (zh) 热水蒸汽双效二段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106288523A (zh) 冷凝和降膜蒸发混合换热器
CN108775730A (zh) 蒸发冷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208832629U (zh) 一种低温冷水机组
CN202692546U (zh) 制冷回路用降膜式蒸发器
CN110513909A (zh) 一种蒸汽制冷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CN207797440U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CN210242068U (zh) 一种带喷射的气液分离换热的制冷或热泵系统
CN208751090U (zh) 采用热虹吸回油的制冷系统
CN105299944B (zh) 一种满液式中央空调系统
CN115013998B (zh) 一种氨水吸收式热泵及其控制方法
CN206905332U (zh) 虹吸式水冷螺杆盐水机组系统
CN109682127A (zh) 一种高效节能多回路蒸发器
CN215841643U (zh) 低温真空蒸发设备
CN107763868A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CN2500988Y (zh)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及热泵冷剂蒸汽凝水闪发吸收装置
CN108954980A (zh)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705470A (zh) 一种满液式制冷机组
CN210374151U (zh) 一种双储液罐蒸发冷多联热泵机组
CN103851813B (zh) 一体式制冷剂热回收循环系统
CN209310300U (zh) 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多联热泵机组
CN106091459A (zh) 一种一体式载冷系统机组
CN208720573U (zh)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
CN208901670U (zh) 蒸发冷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