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0502A -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 Google Patents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0502A
CN106550502A CN201610957315.4A CN201610957315A CN106550502A CN 106550502 A CN106550502 A CN 106550502A CN 201610957315 A CN201610957315 A CN 201610957315A CN 106550502 A CN106550502 A CN 1065505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heat carrier
electrode
calandria
aper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573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0502B (zh
Inventor
范海军
胡如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Aldo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Aldo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Aldo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Aldo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573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05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0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0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0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0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78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mers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02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97Heating of fluids for non specified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基体设置在导热体外侧,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导热体外侧包括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沿导热体轴向方向,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交错设置;加热体包括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形成于导热体内部区域。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导热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本发明的加热体、加热组件可实现两次加热,加热速度快,且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液体加热包括动态液体加热方式和静态液体加热方式,其中静态液体加热方式,一般采用电加热管对容器内所盛放液体进行加热,此时电加热管需要对整个容器内液体进行加热,加热液体时间较长。
其中动态液体加热很多采用在热传导介质中布置管道、流道,并将电阻丝埋设在热传导介质中,通过热传导介质将电阻丝所产生热量以热传递方式提供给对流经管道内的液体,为使加热效果显著,需要电阻丝对热传导介质进行预热,加热液体时间较长,加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效率较高的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和加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外侧,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根部和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所述第一根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的内壁相对设置;
所述加热体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导热体内部区域,沿所述加热体所在纵向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加热体、盖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加热体位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组装固定,所述加热体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所述加热体与所述盖体相对固定;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与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设备,包括流通部和加热组件,所述流通部包括第三通道和至少一个喷口,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喷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流体管和加热设备,所述流体管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流通部的第三通道。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更有效地转移热量的导热体。
一种导热体,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
所述导热体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第二根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二根部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道。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元件布置在基体外侧,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与基体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形成于导热体内部区域,流体经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后可沿着第二通道或第一通道再次进行加热,如此实现两次加热,加热速度快,且热效率高。
另外,本发明的导热体可用于将流体从第一通道引导至第二通道或者将流体从第二通道引导至第一通道,便于流体的换热,更有效地将热量转移给流体。
附图说明
图1为加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加热体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基体的一部分以显示内部导热体;
图4为导热体端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加热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加热设备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加热设备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种加热组件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00包括加热体1、壳体3、盖体,加热体1位于壳体3内,壳体3和盖体组装固定。
为便于以下说明需要对内和外进行定义,内和外是以加热体1为基准而言,向内意指朝着加热体1中心的方向,向外意指从加热体1的中心向外发散的方向。
结合参照图2、图3和图4,加热体1包括导热体11、基体12、加热元件13,基体12设置加热元件13,具体地,加热元件13布置在基体12的外壁,更为具体地,加热元件13为电热膜,加热元件13涂覆在基体12的外壁,电热膜与外部电路连接后产生热量。
具体地,基体12可为管状结构,导热体11也可为管状结构,基体12中空形成安装腔,基体12为套筒型,基体12两端开口,基体12设置在导热体11外侧;导热体11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111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2,沿导热体11轴向方向,第一凸部111和第一凹部112交错设置,第一凸部111包括第一根部1111和第一端部1112,第一端部1112自第一根部1111向外延伸,且该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的内壁相对设置,此时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的内壁之间可保持一定间隙或者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相接触。此处,第一端部1112为导热体11的最外侧,即与基体12内壁最为靠近的位置。当然,基体12和导热体11也可以为方形柱体、桶状或者其他结构。
加热体1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14、至少一个第二通道15,该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相互连通,能够形成用于供工作流体进行流动的流体通道,其中第一通道14包括形成于导热体11与基体12之间的空间,具体地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112与基体1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15形成于导热体11内部中空区域。沿加热体1所在纵向延伸方向,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在加热体1的其中一端连通,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区8,第一连接区8连通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第一连接区8位于加热体1的其中一端与盖体之间或者位于加热体1或者位于盖体。例如,基体12的长度大于导热体11的长度,加热体1包括第一连接区,第一连接区位于基体12与导热体11的同一侧之间,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通过第一连接区连通。又如,基体12的长度和导热体11的长度相同,基体12与导热体11之间通过外部连接结构,例如盖体连通;再比如,基体12与导热体11之间可通过导热体11壁部连通;或者基体12一端封闭,基体12与导热体11在封闭端内部连通。
导热体11可以为金属管,具体可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例如包含铝、铜、银等。导热体11轴向的截面包括至少一个子凸部111a和至少一个子凹部112a,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凸部111a形成第一凸部111的一部分,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凹部112a形成第一凹部112的一部分,导热体11的第一凸部111可呈螺旋形结构自导热体11的一端延伸至导热体11的另一端,第一凹部112也可以螺旋形结构自导热体11的一端延伸至导热体11的另一端,如此,第一通道14为至少一个螺旋形通道,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一个截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2和至少一个第一凸部111,使得流体在导热体11外侧沿螺旋形路径流动,延长流动路径,加快流体加热速度。当然,导热体11的凸起部不限于螺旋形结构,还可为其他各种布置结构,使得流体在导热体11外表面曲折流动,相对延长流动路径、提升加热效率。其中,螺旋形结构的螺距可为等距或可变间距,使得加热效果更好。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通道14也可以为迷宫型通道,沿导热体11横向方向,导热体11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1第一凸部111,或者导热体11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凹部112,第一凹部112、第一凸部111离散地设置于导热体11外侧,第一凸部111和第一凹部112在导热体11横向方向上错开设置,使得流体尽量在导热体11外侧相对均匀分布,尽可能利用每一部分,以加快流体加热速度。
导热体11的第一凸部111的凸起高度相同,第一凸部111的凸起面与基体12的内表面相对抵靠或间隔一定距离,使得流体尽量从基体12与导热体11之间的间隙流动。基体12具体可为石英玻璃管,由于石英玻璃硬度大,耐高温性好以及电绝缘性好,在高温加热过程中,不容易破碎,使用寿命较长。
导热体11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113,第二凸部113包括第二根部1131和第二端部1132,第二端部1132自第二根部1131向内延伸,第二端部1132间隔排布,第二端部1132之间不相互接触,导热体11内部形成一个第二通道15,或者第二端部1132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导热体11内部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通道15。第二凸部113在导热体11的内壁间隔排布,以增长流体在加热体1的第二通道15内的流动路径,相对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请参考图5至图7所示,加热组件100中加热体1的工作过程为:通电后加热元件13发热,通过基体12进行热传导,对流经第一通道14的工作介质进行第一次加热,由于导热体11的第一凸部111与基体内壁相抵靠,热量传递至导热体11,导热体11再对进入到导热体内腔的流体进行再次加热,如此实现流体的二次加热,加热速度快。
作为一个具体实例,加热体1工作时,流体可从第一通道14进入,经过第二通道15后离开,此时第一通道14为液体状态的流体的流通通道,第二通道15可以为气体状态、液体状态或气液混合状态流体的流通通道,第二通道15内流体的状态依据加热温度而定呈现不同的状态。为使经过加热体1离开的流体的温度较高,流体也可从第二通道15进入,经过第一通道14后离开。
为使加热组件100的热效率更高,本实施例中采用三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和第三电极23,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位于基体12的两端部,第三电极23位于基体12的中部位置或者中部偏上或中部偏下位置。具体地,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电极连接区、第二电极连接区和第三电极连接区,第一电极连接区、第二电极连接区涂覆在基体外壁,且第一电极连接区和第二电极连接区位于加热元件13的两端;第三电极连接区位于加热元件13中部位置并分隔加热元件13为两部分;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连接区抵靠,第二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区抵靠,第三电极与第三电极连接区抵靠。
更为具体地,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套在基体12上,第一电极21包括主体部210、自主体部210延伸设置的弹性接触臂以及自该主体部210延伸设置的固持部212,弹性接触臂位于壳体3内,固持部212位于壳体3外,该弹性接触臂末端形成接触部211,接触部211用于和基体12电性连接,固持部212用于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实现导电。第二电极包括主体部220、自主体部220延伸设置的弹性接触臂以及自该主体部220延伸设置的固持部222,弹性接触臂位于壳体3内,固持部222位于壳体3外,该弹性接触臂末端形成接触部221,接触部221用于和基体12电性连接,固持部222用于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实现导电。弹性接触臂卡持在基体12周侧,弹性接触臂的接触部211、221抵靠在加热元件13上,该接触部211、221与加热元件13电性连接接触,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与外部火线电路相电性连接。其中主体部210、220具有环形内腔,环形内腔用于收容基体12,便于基体12与弹性接触臂抵靠连接。第三电极23包括卡箍状的主体结构,第三电极23卡箍在基体12的中部位置,并与基体12中部位置的加热元件13抵靠,第三电极23包括接触部和两个连接端,连接端之间例如可通过螺纹连接或铆钉固定或其他,保证第三电极与加热元件13的接触良好;第三电极23的接触部与外部电路的零线电性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以及第三电极23分别与加热元件13电性连接,加热元件13可形成两个并联连接的电阻第一电极21与加热元件13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支路,第二电极22与加热元件13的另一部分形成另一支路,如此两个支路为并联电路,能够提高加热元件13的产热功率,使得加热组件100的热效率更高。
结合参照图2、图5、图6和图7,盖体包括第一盖体4和第二盖体5,第一盖体4和第二盖体5位于加热体1的两端,具体地,加热体1两端开口,第一盖体4位于加热体1的其中一个端部外部,第二盖体5位于加热体1另一个端部外部。当然加热组件100还可仅包括一个盖体,壳体3一端封闭,另一端与盖体相对固定,加热组件100也可一端封闭,另一端位于盖体内。具体地,加热体1两端开口,第一连接区8设置于加热体1的其中一端与盖体之间;或者第一连接区8位于盖体;或者加热体1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一连接区8位于加热体1封闭的端部内。
壳体3具有位于两端的开口,壳体3形成有安装腔,加热体1插入壳体3安装腔,且加热体1的两端伸出壳体3外部,壳体3的一端与第一盖体4组装固定,壳体3的另一端与第二盖体5组装固定。具体地,壳体3开设有多个螺纹孔,壳体3与第一盖体4、第二盖体5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壳体3可为金属壳体,使其能够承受较高的温度而不变形,保证加热组件100的结构完整及稳定性。例如壳体3材料为铝,铝重量较轻,可使加热组件具有较好的高温承受力的同时重量较轻,不笨重。第一盖体4包括第一支架41,第一支架41套在壳体3外部的一部分并与壳体3组装固定,第一支架41与壳体3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具体地,壳体3开设有定位孔口31,第一支架41开设有定位孔口413,螺栓穿过定位孔口31和定位孔口413,使得第一支架41与壳体3通过螺栓固定,方便加工也保证两者之间的牢固强度。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为金属,第一电极21与壳体3之间需要绝缘保护,第一支架41位于第一电极21与壳体3之间。第一支架41具有伸出部411及支承部412,伸出部411伸出壳体3外部,支承部412抵在壳体3端面并隔离第一电极21与壳体3,第一电极21的固持部212延伸出第一支架41外部,伸出部411与固持部212的位置相对应,且伸出部411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21的固持部212的面积,第一电极21的固持部212与壳体3之间通过第一支架41的伸出部411隔离,第一电极21与壳体3之间通过第一支架41电隔离,有助于提高加热组件100的安全性。
第一盖体4还包括第一封盖42和第一密封件43,第一封盖42与第一支架41固定设置,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第一电极21位于第一封盖42与第一支架41之间。第一封盖42与基体12的开口之间通过第一密封件43密封设置。结合参照图6和图8,第一封盖42包括柱形部421和第一环形部422,第一环形部422设置有第一环形安装腔,第一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基体12的直径以安装基体12的一部分,柱形部421位于第一环形部422的中间位置(包括绝对中间和稍微偏心位置),加热组件100包括有第二连接区425,第二连接区425位于第一环形部422与基体12之间,该第二连接区425用于容纳第一密封件43的一部分,保证流体不外漏。具体地,第一密封件43具有面向加热组件100内的第一壁431、第二壁432和第三壁433,第一壁431、第二壁432、第三壁433依次连接,第一壁431与柱形部421的一部分外壁抵接,第二壁432的一部分与基体12的端部抵接,第三壁433与基体12的侧壁抵接,如此保证流体的密封性。为保证密封性,第一密封件43例如为硅胶。
为使第一封盖42与加热体1之间更有利地固定,且密闭性更好,柱形部421包括第一柱体4211和第二柱体4212,第一柱体4211包括端面4213和外壁面4210,第二柱体4212包括台阶面4214,第一柱体4211内径小于第二柱体4212,台阶面4214形成于第二柱体4212的端部且与第一柱体4211相邻。第一柱体4211的直径小于导热体11的直径,第一柱体4211伸入导热体11内部,第一封盖42还包括第三密封件44,第三密封件44位于柱形部与加热体1之间,更为具体地,第一柱体4211的端面4213与外壁面4210通过第三密封件44与导热体11的壁部密封设置,第三密封件44为硅胶或密封圈或其他。如此,使得导热体11内壁与第一柱体4211之间密封性良好,防止流体泄露。台阶面4214与导热体11的端部平面平齐,台阶面4214与导热体11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三密封件44密封设置,多重密封设置,保证导热体11内腔中流体的密封性。
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通道6和第二连接通道7,第一盖体4或第二盖体5中的其中一个包括第一孔口46,第一盖体4或第二盖体5中的其中一个包括第二孔口47,第一连接通道6连通第一通道14和第一孔口46,第二连接通道7连通第二通道15和第二孔口47。第一孔口46和第二孔口47可同时位于同一盖体或者分别位于不同盖体,举个例子,第一孔口46和第二孔口47位于第一封盖42,第一连接通道6和第二连接通道7形成于加热体1的一端与第一盖体4之间,该第一孔口46作为进口,工作介质从该第一孔口46流入加热组件100,该第二孔口47作为出口,工作介质从该第二孔口47流出加热组件100。第一连接通道6连通第一孔口46和第一通道14,第二连接通道7连通第二孔口47和第二通道15。第二连接通道7包括贯通孔道423,贯通孔道423贯穿柱形部421,且贯通孔道423的一端与第二孔口47连通,贯通孔道423的另一端通过设置于第三密封件44的中部的孔口441与第二通道15连通。如此流体自导热体11内部可经第三密封件44、贯通孔道423,从第二孔口47流出。
第一连接通道6包括第三连接通道427、槽孔4216以及第二连接区426,第三连接通道427与第一孔口46连通,槽孔4216设置于柱形部421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与第三连接通道427连通,第二连接区426包括第一盖体4与基体内壁的一部分、导热体11的端部之间限定的区域,具体地,第二连接区426包括第一盖体4与第一密封件43的第二壁432的一部分、基体内壁的一部分以及导热体11的端部之间限定的区域,第二连接区426与第一通道14连通。如此,流体自第一孔口进入,通过第三连接通道427、槽孔4216、第二连接区426,就可进入由导热体11的第一凹部与基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第一通道14。另外,为便于加工,槽孔4216设置于第二柱体侧部的一部分,第一柱体4211侧部开设槽孔4215,第一柱体4211形成槽孔4215的底壁4218与第二柱体形成槽孔4216的底壁4219同平面设置,底壁4219与导热体11内壁之间由第三密封件44密封。
参照图2、图5、图7和图9,第二盖体5包括第二支架51,第二支架51套在壳体3外部的一部分并与壳体3组装固定,第二支架51与壳体3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具体地,壳体3开设有定位孔口31,第二支架51开设有定位孔口513,螺栓穿过定位孔口31和定位孔口513,使得第二支架51与壳体3通过螺栓固定,方便加工也保证两者之间的牢固强度。
由于壳体3为金属,第二电极22与壳体3之间需要绝缘保护,第二支架51位于第二电极22与壳体3之间。第二支架51具有伸出部511及支承部512,伸出部511伸出壳体3外部,支承部512抵在壳体3端面并隔离第二电极22与壳体3,第二电极22的固持部222延伸出第二支架51外部,伸出部511与固持部222的位置相对应,且伸出部511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22的固持部222的面积,第二电极22的固持部222与壳体3之间通过第二支架51的伸出部511隔离,第二电极22与壳体3之间通过第二支架51电隔离,有助于提高加热组件100的安全性。
第二盖体5还包括第二封盖52和第二密封件53,第二封盖52与第二支架51固定设置,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第二电极22位于第二封盖52与第二支架51之间。第二封盖52与基体12的开口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53密封设置。
第二封盖52包括支撑部521和第二环形部522,第二环形部522设置有第二环形安装腔,第二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基体12的直径以安装基体12的一部分,支撑部521位于第二环形部522的中部部位,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三连接区523,第三连接区523位于第二环形部522与基体12之间,该第三连接区523用于容纳第二密封件53的一部分,保证流体不外漏。具体地,第二密封件53具有面向加热组件100内部的第四壁531、第五壁532和第六壁533,第四壁531、第五壁532、第六壁533依次连接,第四壁531与支撑部521的一部分外壁抵接,第五壁532的一部分与基体12的端部抵接,第六壁533与基体12的侧壁抵接,如此保证流体的密封性。为保证密封性,第二密封件53例如为硅胶。
为顺利连通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支撑部521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柱524,支撑柱524与导热体11的端部相对固定,支撑部521的内部为连通腔526,支撑部521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图上未标示),通孔连通第一连接区8与连通腔526。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支撑部52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柱524和至少两个凹槽525,各支撑柱524的端面与导热体11的端部相对固定,支撑柱524与凹槽525间隔设置,凹槽525连通第一连接区8与连通腔526。如此流体从第一通道14进入到第一连接区8,并通过通孔或凹槽525进入连通腔526,连通腔526与第二通道15连通。
为防止加热组件100高温过载,加热组件100还包括保护电路和至少一个温控器,温控器用于控制保护电路的连通或不连通。温控器包括自复位温控器9和非自复位温控器10,壳体3开设有两个温控器定位孔口32,自复位温控器9与非自复位温控器10均放置于温控器定位孔口32,自复位温控器9的动作温度低于非自复位温控器10的动作温度,当自复位温控器9感测的温度高于其工作温度时,自复位温控器9切断电路,在温度降低至低于自复位温控器的工作温度时,自复位温控器9连通电路。当非自复位温控器10感测的温度高于其工作温度时,非自复位温控器切断电路,且切断后也无法复位连通,这一般是在自复位温控器9不工作或出现故障时发生,防止加热组件100遭受毁灭性损坏而产生安全问题。
图10示出了一种加热设备200,结合参照图11和图12,加热设备200包括加热组件100和流通部20;流通部20包括第三通道202和至少一个喷口201,第三通道202的一侧与加热组件100的第二孔口47连通,且第三通道202的另一侧与喷口201连通。
流通部20包括喷口托架203和喷口部205,喷口托架203与喷口部205组装固定或一体设置,喷口部205设置喷口201,喷口托架203与第一盖体4组装固定,且喷口托架203设置有连通孔2034,连通孔2034与第二孔口47连通,连通孔2034与喷口201连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喷口为一个,喷口为设置于喷口部的隙缝或者孔口;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喷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喷口分布于喷口部,且各喷口都与连通孔连通;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喷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喷口相对面向喷口托架的侧部开设有槽孔206,喷口部205相对背离喷口托架203的侧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喷口201,喷口201与槽孔206连通,喷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槽孔206的长度。使得流体在槽孔206区域集中,并分配至各个喷口201。
具体地,流通部20与加热组件100的第一盖体4组装固定,喷口托架203包括第一固定部2031,第一盖体4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2031与第二固定部组装固定,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喷口托架203面向第一盖体4的侧部凸出形成一个凸台2033,喷口托架203中部开设有连通孔2034,连通孔2034贯穿凸台2033,第一盖体4面向喷口托架203的侧部凹陷形成一个凹台45,凹台45中部开口为第二孔口47,第二孔口47与连通孔2034连通。流通部20还包括密封圈204,凹台45与凸台2033两者之间通过密封圈204密封固定。喷口托架203面向第一盖体4的侧部伸出固定支脚2032,固定支脚2032位于第一盖体4的端面上,使得喷口托架203与第一盖体4之间的定位更为准确,且两者之间的组装固定更为牢固。喷口部205与喷口托架203之间通过密封圈204密封固定,且喷口部205与喷口托架203组装固定,例如通过螺栓固定或铆钉固定或其他。
加热设备200可用作加热装置,例如挂熨、加湿器、蒸汽拖把等。当然,流通部20与加热组件100的第一盖体4之间还可通过其他构件组装固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加热装置包括流体管和加热设备200,流体管连通第一盖体4的第二孔口47和流通部20的第三通道202。
本文中,术语“中间”、“中部”包括绝对中心位置和略微偏心位置,并不局限于正中间或正中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外侧,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根部和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所述第一根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的内壁相对设置;
所述加热体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导热体内部区域,沿所述加热体所在纵向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涂覆在所述基体的外侧,所述加热体包括有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与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导热体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第二根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二根部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截面包括至少一个子凸部和至少一个子凹部,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凸部形成所述第一凸部的一部分,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凹部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凸部以螺旋形结构自所述导热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热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凹部以螺旋形结构自所述导热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热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通道为至少一个螺旋形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导热体横向方向,所述导热体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凸部,或者所述导热体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第一凸部离散地设置于所述导热体外侧。
5.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加热体、盖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加热体位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组装固定,所述加热体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端部的外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和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两端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区设置于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盖体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盖体;或者所述加热体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连接区设置于所述加热体封闭的端部内;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所述盖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加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盖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两端,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加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
或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中的其中一个包括第一孔口,所述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中的其中另一个包括第二孔口,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
8.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环形部和柱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设置第一环形安装腔,所述第一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基体的直径,所述柱形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柱形部的端部与所述加热体相对固定;
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设置第二环形安装腔,所述第二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基体的直径,所述第二盖体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中部部位,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导热体的端部相对固定,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连通腔,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连通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包括第三连接通道、槽孔以及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槽孔设置于所述柱形部侧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槽孔与所述第三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区包括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基体内壁的一部分、所述导热体的端部之间限定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包括贯通孔道,所述贯通孔道贯穿所述柱形部,且所述贯通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贯通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第三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所述第三连接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密封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位于所述柱形部与所述加热体之间;所述柱形部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柱体的内径,所述第一柱体伸入所述导热体内部,所述第二柱体包括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位于所述第二柱体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柱体相邻,所述第一柱体的外壁面、端面以及所述台阶面与所述第三密封件的一部分抵接,所述基体的内壁以及所述导热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密封件的一部分抵接。
13.如权利要求8或11或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内的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所述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壁与所述柱形部的一部分外壁抵接,所述第二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基体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三壁与所述基体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一密封件为硅胶;
和/或所述第二密封件具有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内的第四壁、第五壁和第六壁,所述第四壁、第五壁、第六壁依次连接,所述第四壁与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外壁抵接,所述第五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基体的端部抵接,所述第六壁与所述基体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密封件为硅胶。
14.如权利要求5-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连接区、第二电极连接区和第三电极连接区,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第二电极连接区涂覆在所述基体外壁,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和第二电极连接区位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第三电极连接区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中部位置并分隔所述加热元件为两部分;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抵靠,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区抵靠,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区抵靠;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的弹性接触臂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的固持部,所述弹性接触臂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固持部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弹性接触臂末端形成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基体电性连接,所述固持部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的弹性接触臂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的固持部,所述弹性接触臂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固持部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弹性接触臂末端形成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基体电性连接,所述固持部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保护电路和至少一个温控器,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保护电路的连通和不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套在所述壳体外部的一部分并与所述壳体组装固定,所述第一支架具有伸出部及支承部,所述伸出部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支承部抵在所述壳体端面并隔离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电极的固持部延伸出所述第一支架外部,所述第一支架的伸出部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固持部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支架的伸出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固持部的面积,所述第一电极的固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架的伸出部隔离;
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套在所述壳体外部的一部分并与所述壳体组装固定,所述第二支架具有伸出部及支承部,所述伸出部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支承部抵在所述壳体端面并隔离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电极的固持部延伸出所述第二支架外部,所述第二支架的伸出部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固持部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二支架的伸出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固持部的面积,所述第二电极的固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支架的伸出部隔离。
16.一种加热设备,包括流通部和如权利要求5-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流通部包括第三通道和至少一个喷口,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喷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包括喷口托架和喷口部,所述喷口托架与所述喷口部组装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喷口部设置所述喷口,所述喷口托架与所述盖体组装固定,且所述喷口托架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喷口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喷口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
所述喷口为一个,所述喷口为设置于所述喷口部的隙缝或者孔口;
或者所述喷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喷口分布于所述喷口部,且各喷口都与所述连通孔连通;
或者所述喷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喷口相对面向所述喷口托架的侧部开设有槽孔,所述喷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槽孔的长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口托架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盖体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组装固定,所述喷口托架面向所述盖体的侧部凸出形成凸台,所述喷口托架中部开设所述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贯穿所述凸台,所述盖体面向所述喷口托架的侧部凹陷形成凹台,所述凹台中部开口为所述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流通部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凹台与所述凸台之间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固定。
19.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流体管和如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所述流体管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流通部的第三通道。
20.一种导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
所述导热体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第二根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二根部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道。
CN201610957315.4A 2016-11-03 2016-11-03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Active CN1065505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57315.4A CN106550502B (zh) 2016-11-03 2016-11-03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57315.4A CN106550502B (zh) 2016-11-03 2016-11-03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0502A true CN106550502A (zh) 2017-03-29
CN106550502B CN106550502B (zh) 2020-06-30

Family

ID=5839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57315.4A Active CN106550502B (zh) 2016-11-03 2016-11-03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050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8589A (zh) * 2019-01-24 2019-05-21 广西桂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管厚膜加热器及制备工艺
CN111466154A (zh) * 2017-12-15 2020-07-28 韦内特公司 用于恒温构件的加热筒以及包括所述加热筒的恒温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28648Y (zh) * 2005-07-19 2006-10-18 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器构造
CN101505554A (zh) * 2009-02-13 2009-08-12 周存文 红外辐射陶瓷加热器
CN203675351U (zh) * 2013-09-30 2014-06-25 西安蓝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管内的加热装置
CN105716060A (zh) * 2015-12-14 2016-06-29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系统及家用电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28648Y (zh) * 2005-07-19 2006-10-18 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器构造
CN101505554A (zh) * 2009-02-13 2009-08-12 周存文 红外辐射陶瓷加热器
CN203675351U (zh) * 2013-09-30 2014-06-25 西安蓝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管内的加热装置
CN105716060A (zh) * 2015-12-14 2016-06-29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系统及家用电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66154A (zh) * 2017-12-15 2020-07-28 韦内特公司 用于恒温构件的加热筒以及包括所述加热筒的恒温阀
US11898654B2 (en) 2017-12-15 2024-02-13 Vernet Heating cartridge for a thermostatic member, and thermostatic valve comprising such a cartridge
CN109788589A (zh) * 2019-01-24 2019-05-21 广西桂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管厚膜加热器及制备工艺
CN109788589B (zh) * 2019-01-24 2021-10-29 广西桂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管厚膜加热器及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0502B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9437B2 (en) Hybrid heater
CN105212278A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205337595U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207912051U (zh) 一种雾化元件及其电子烟雾化芯组件和雾化器
CN106550502A (zh) 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
CN205432131U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106403266A (zh) 一种防爆电加热器
CN205432130U (zh) 电子烟雾化器
CA2931944C (en) Plastic hot water boiler
CN106358326A (zh) 一种防爆电加热器
US8030597B2 (en) Partition-type heating apparatus
CN206274203U (zh) 加热装置
CN209068740U (zh) 一种足浴器的加热装置
KR101509563B1 (ko) 순간 온수 가열 장치
CN104848352B (zh) 燃气取暖器
CN110154494A (zh) 层压机用封闭加热设备
CN210718091U (zh) 一种光波加热水箱
CN111473518A (zh) 一种热风加热器壳体及热风加热器
CN106595029A (zh) 加热装置
CN212132623U (zh) 取暖器
CN103976651A (zh) 带防爆体的高传热分系数石英加热管
CN215724144U (zh) 一种空气纯化用电加热器
CN104456502B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
KR102250020B1 (ko) 이온스팀보일러 챔버
CN210183577U (zh) 一种基于内构件结构的低功耗气体预热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