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8014A -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48014A CN106548014A CN201610912474.2A CN201610912474A CN106548014A CN 106548014 A CN106548014 A CN 106548014A CN 201610912474 A CN201610912474 A CN 201610912474A CN 106548014 A CN106548014 A CN 1065480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case
- cable length
- inversion
- direct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Z—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6Z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和电压损耗率;获取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根据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电压损耗率以及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在电压损耗率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直流或交流线路所需的电缆长度。该方法可精确计算出线路部署时所需的电缆长度,在满足应用需要的情况下,避免电缆线预留过多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属于太阳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凸显,人类对新能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光伏发电作为技术比较成熟的新能源,因其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及区域范围限制小的特点,已成为最具前途的新能源之一,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已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固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既经济又满足线损损耗率的电缆横截面积成为光伏电站的首要问题。
其中,在公开号为CN 105117578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直流线损损耗率计算方法和装置,在该发明中,即使不知道具体的线损计算方法,也可以根据映射关系确定出单位压降线缆的最大线长度,快速准确地确定直流线缆损耗率。但该发明没有计算线路交流线损,也不能根据光伏电站的线路电压损耗情况选择合适的电缆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用于解决光伏电站布线时所需电缆长度的精确控制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方案一:
步骤1,获取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和电压损耗率;
步骤2,获取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
步骤3,根据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电压损耗率以及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在电压损耗率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直流或交流线路所需的电缆长度。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所述直流线路包括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线路以及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线路;所述交流线路包括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线路以及箱变至开关柜的线路。
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长度,U为每个光伏组串中每个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m为每个光伏组串中光伏组件的个数,η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直流电压损耗率,S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ρ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的电阻率,II为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
方案四:在方案二的基础上,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长度,U为每个光伏组串中每个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m为每个光伏组串中光伏组件的个数,η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S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ρ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电阻率,II为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n为光伏组串的个数。
方案五:在方案二的基础上,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长度,η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交流电压损耗率,U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压,S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I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流,ρ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所需电缆的电阻率。
方案六:在方案二的基础上,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长度,η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交流电压损耗率,UIV为箱变输出交流线电压,S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IIV为箱变输出交流线电流,ρIV为箱变至开关柜所需电缆的电阻率。
方案七:在方案三或方案四的基础上,m=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电压损耗率以及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在线路电压损耗率一定的情况下直流或交流线路所需的电缆长度,可精确计算出线路部署时所需的电缆长度,在满足应用需要的情况下,避免电缆线预留过多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光伏电站输电线路结构框图;
图2是n个光伏组串、n进1出汇流箱和直流逆变一体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给出了光伏电站输电线路的结构框图,即各光伏组串输送的直流电经智能汇流箱进行汇流,然后输送到直流逆变一体机进行逆变,由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的交流电输送到箱变,最后经过交流开关柜进行远距离输电。其中,n(6≤n≤16)个光伏组串、n进1出汇流箱以及直流逆变一体机之间的连线如图2所示。设光伏组串到汇流箱的线路为直流I段,汇流箱到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线路为直流II段。
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1,获取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和电压损耗率;
步骤2,获取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
步骤3,根据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电压损耗率以及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在电压损耗率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直流或交流线路所需的电缆长度。
其中,直流线路包括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线路以及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线路,即直流I段和直流II段;交流线路包括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线路以及箱变至开关柜的线路。
设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为II,光伏组串的工作电压为UI。其中每个组串由m个组件构成,设每个组件的工作电压为U,取m=20,则有UI=m×U=20×U。当然,m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铜电缆的电阻率和横截面积分别为ρI(Ω/m)和SI,平均每个组串正(负)极至汇流箱的线路长度为LI,则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直流功率损耗率ηI的计算公式为:
由(1)式可知,汇流前电缆的功率损耗率即为电压损耗率,当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直流电压损耗率ηI一定时,以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线路长度LI为控制目标,则有:
由(2)式可知,如果给定组串规格,即UI和II一定,由于SI和ρI取值不变,那么线缆长度LI为关于电压损耗率ηI的正比函数。表1给出了在组串参数和电缆参数取特定值的情况下,当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直流电压损耗率ηI=0.4%时,控制目标LI的大小。
表1
汇流后的线路即汇流箱接入直流逆变一体机的二级汇流电缆,包括沿屋面敷设部分和下楼位置到直流柜部分。对于一个n进1出的汇流箱来说,直流输出有正负极两路电缆,两者长度一致。设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为ηII,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为SII,取为1*25mm2、1*35mm2、1*50mm2、1*70mm2或1*95mm2,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电阻率为ρII,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电缆长度为LII,取每个组串中组件的数目m=20,此时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ηII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U为光伏组串中每个组件的工作电压,II为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
由(3)式可知,当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ηII一定时,以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电缆长度LII为控制目标,则有:
由(4)式可知,U、II和ρII取值不变,当设定电压损耗率ηII后,电缆长度LII即为关于电缆横截面积SII和汇流箱输入路数n的函数,每一个SII和n的值对应唯一的电缆长度控制目标LII。表2给出了在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ηII=1.5%,最大功率的光伏组串工作电压UI=606V,组串工作电流II=8.27A的情况下,随着输入路数n和电缆横截面积SII的变化,电缆长度LII的控制过程。
表2
由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的交流电输送到箱变,设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压为UIII,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流为IIII,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所需电缆的电阻率为ρIII,电抗率为XIII,电缆横截面积为SIII,功率角为α,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电缆长度为LIII,则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II的计算公式为:
只考虑电缆上电阻产生的损耗,取功率因数为1,当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II一定时,以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长度LIII为控制控制目标,则有:
表3给出了当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压UIII和输出交流线电流IIII、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电缆电阻率ρIII、电缆横截面积SIII以及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II取特定值时,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电缆长度LIII的大小。
表3
由箱变输出的交流电输送到开关柜,设箱变输出交流线电压为UIV,箱变输出交流线电流为IIV,箱变至开关柜所需电缆的电阻率为ρIV,箱变至开关柜的电缆长度为LIV,电缆横截面积为SIV。只考虑电缆上电阻产生的损耗,取功率因数为1,则箱变至开关柜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V的计算公式为:
当箱变至开关柜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V一定时,以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长度LIV为控制目标,则有:
表4给出了当箱变输出交流线电压UIV和交流线电流IIV、箱变至开关柜电缆的电阻率ρIV、电缆横截面积SIV以及箱变至开关柜的交流电压损耗率ηIV取特定值的情况下,箱变至开关柜的电缆长度LIV的大小。
表4
Claims (7)
1.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和电压损耗率;
步骤2,获取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
步骤3,根据直流或交流线路的电压、电流、电压损耗率以及电缆的横截面积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在电压损耗率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直流或交流线路所需的电缆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线路包括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线路以及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线路;所述交流线路包括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线路以及箱变至开关柜的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长度,U为每个光伏组串中每个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m为每个光伏组串中光伏组件的个数,η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直流电压损耗率,S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ρI为每个光伏组串至汇流箱的所需电缆的电阻率,II为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长度,U为每个光伏组串中每个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m为每个光伏组串中光伏组件的个数,η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直流电压损耗率,S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ρII为汇流箱至直流逆变一体机的所需电缆的电阻率,II为每个光伏组串的工作电流,n为光伏组串的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长度,η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交流电压损耗率,U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压,S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I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输出交流线电流,ρIII为直流逆变一体机至箱变所需电缆的电阻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长度,η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交流电压损耗率,UIV为箱变输出交流线电压,SIV为箱变至开关柜的所需电缆的横截面积,IIV为箱变输出交流线电流,ρIV为箱变至开关柜所需电缆的电阻率。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m=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12474.2A CN106548014A (zh) | 2016-10-19 | 2016-10-19 |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12474.2A CN106548014A (zh) | 2016-10-19 | 2016-10-19 |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48014A true CN106548014A (zh) | 2017-03-29 |
Family
ID=58369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12474.2A Pending CN106548014A (zh) | 2016-10-19 | 2016-10-19 |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4801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5246A (zh) * | 2019-08-16 | 2019-11-12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供电方法和服务器 |
CN110631485A (zh) * | 2019-11-05 | 2019-12-31 |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电缆导体综合测试仪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33980A2 (en) * | 1998-02-03 | 1999-08-04 |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 Arc limiting device |
CN202940565U (zh) * | 2012-12-03 | 2013-05-15 | 昆明绿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光伏汇流逆变智能保护系统 |
CN104124918A (zh) * | 2014-06-26 | 2014-10-2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适用于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综合检测方法 |
CN104393499A (zh) * | 2014-09-28 | 2015-03-04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薄膜光伏电站大距离差直流汇流电缆差异化配置方法 |
WO2015144199A1 (en) * | 2014-03-24 | 2015-10-01 | Prysmian S.P.A. | Method of measuring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high and medium voltage cables |
-
2016
- 2016-10-19 CN CN201610912474.2A patent/CN10654801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33980A2 (en) * | 1998-02-03 | 1999-08-04 |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 Arc limiting device |
CN202940565U (zh) * | 2012-12-03 | 2013-05-15 | 昆明绿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光伏汇流逆变智能保护系统 |
WO2015144199A1 (en) * | 2014-03-24 | 2015-10-01 | Prysmian S.P.A. | Method of measuring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high and medium voltage cables |
CN104124918A (zh) * | 2014-06-26 | 2014-10-2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适用于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综合检测方法 |
CN104393499A (zh) * | 2014-09-28 | 2015-03-04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薄膜光伏电站大距离差直流汇流电缆差异化配置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5246A (zh) * | 2019-08-16 | 2019-11-12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供电方法和服务器 |
CN110445246B (zh) * | 2019-08-16 | 2021-01-0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供电方法和服务器 |
CN110631485A (zh) * | 2019-11-05 | 2019-12-31 |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电缆导体综合测试仪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66239B (zh) | 集中-分布混合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 | |
CN105356848B (zh) | 多路mppt输入光伏逆变器的绝缘阻抗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106712107B (zh) | 一种应用于并网变流器并联运行的优化功率分配方法 | |
CN103715686B (zh) | 一种适用于直流配电网线路的能效分析方法 | |
CN106557650A (zh) | 一种光伏电站设备布局方法 | |
CN112350369B (zh) |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能效评估方法 | |
CN104113073A (zh) |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以及分布式混合最大功率跟踪方法 | |
CN107276110A (zh) | 一种多馈入直流输电受端交流系统等效评估方法 | |
CN102751729A (zh) | 含风电场的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控制的研究方法 | |
CN105956931A (zh) | 一种配电线路动态增容辅助决策方法及系统 | |
CN103227508A (zh) | 风光储综合控制系统和方法 | |
CN106229353A (zh) | 一种先并联再串联的薄膜电池组件制备方法 | |
CN106548014A (zh) | 一种光伏电站交直流电缆长度控制方法 | |
CN105162129B (zh) | 计及分布式电源最优配置的配网无功电压控制方法 | |
CN106849060A (zh) | 一种含光伏电源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6055017A (zh) | 一种基于最大功率点追踪的太阳能功率优化方法和装置 | |
CN105356457B (zh) | 一种电网事故恢复备用容量充裕度评估方法 | |
CN103679551B (zh) | 一种配电网潮流在线计算方法 | |
CN105305959B (zh) | 一种光伏性能智能检测系统 | |
CN105244916B (zh) | 一种基于标准化欧氏距离的含upfc电网潮流状态评价方法 | |
CN109713711A (zh) | 一种电压跌落下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无功协调控制策略 | |
CN205178621U (zh) |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 | |
CN103269183A (zh) | 基于实时最优效率的光伏电站优化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9600117A (zh) | 一种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模拟方法 | |
CN104463365A (zh) | 基于配网自动化的无功电压优化分析评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