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2845B -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2845B
CN106532845B CN201611140426.2A CN201611140426A CN106532845B CN 106532845 B CN106532845 B CN 106532845B CN 201611140426 A CN201611140426 A CN 201611140426A CN 106532845 B CN106532845 B CN 106532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cl
constant
switch
constant current
loosely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404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2845A (zh
Inventor
曲小慧
储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11404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328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32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2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2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2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02M3/3352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the power stage and the feedback loo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提供电池充电过程中所需要的先恒流和后恒压输出。本发明提出SS/S‑LCL和LCL‑LCL/LCL‑S两种新型复合拓扑结构,分别包括高频全桥逆变电路、原边补偿网络、松耦合变压器、副边补偿网路、恒流‑恒压切换网络、全桥整流滤波电路。本发明利用电路本质特性,使其在特定频率下实现与负载无关的恒流或恒压,通过恒流‑恒压切换网络实现两种模式转换,并且同时实现电路近似零无功环流和开关器件的软开关,提高效率,减少器件应力。恒流‑恒压切换网络放置在副边,可避免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通信,简化控制,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涉及电池无线充电技术,适用于电动汽车和医疗器械等电池无线充电场合。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以电磁场为媒介,通过电磁理论传输电能的一种新兴技术。由于供电端和受电端之间没有电气和机械连接,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因此,无线充电技术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电池充电通常包括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两个阶段,因此无线充电系统需向电池提供其所需的恒流和恒压输出。无线充电系统中采用的松耦合变压器,耦合系数低,漏感值大,在电路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无功环流,增加了器件应力和损耗,因此需要补偿其无功能量,一般采用电容来补偿变压器漏感产生的无功能量。在整个电池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等效负载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变化,在宽的负载范围内实现所需的恒流或恒压,并且保证零无功能量或零输入相位角(Zero Phase Angle,ZPA),通常采用控制手段,但恒频脉宽调制(PWM)和变频控制通过调节占空比或频率只能实现一个控制目标,例如实现零无功能量,其恒流或恒压输出依靠后级变换器来调节,增加了电路的成本和体积。因此,很多研究采用补偿电路本身特性来兼顾以上两个目标,例如,在特定工作频率下,串串(SS)和并并(PP)同时实现输出与负载无关的恒流和输入ZPA,而串并(SP)和并串(PS)可以同时实现输出与负载无关的恒压和输入ZPA,因此,充电系统可工作在定频状态,简化控制。其中,PP和PS结构需要电流源供电,通常采用电压源串联电感实现电流源输入,因此PP和PS结构亦被称为LCL-P和LCL-S结构。
但单个拓扑结构无法满足先恒流后恒压输出的要求,因此以上四种基本补偿网络可进行组合,通过切换开关实现恒流与恒压模式的切换。组合后的SS/SP、SS/PS、PP/SP和PP/PS均有可能实现先恒流后恒压的输出。为减少补偿器件和切换开关的个数,具有相同的补偿参数和谐振频率的网络可优化组合,因此,四种基本补偿网络的组合只有SS/PS和PP/SP两种复合式结构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和补偿参数,不需要额外增加谐振器件,可同时实现恒流或恒压输出与无功全补偿,但模式切换开关均在原边供电侧,因此模式开关的控制需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通信系统进行信号传输,控制相对复杂,可靠性低。另外两种复合结构SS/SP和PP/PS,其模式开关均在副边,避免了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通信,但补偿频率和参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增加额外补偿器件才能同时实现恒流或恒压输出与无功全补偿。亦有研究对两种复合结构采用相同的补偿参数,实现恒流或恒压切换,但无法保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全补偿无功能量,无功能量增大器件应力,降低传输效率。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可同时实现副边模式切换、近似零无功能量和恒流-恒压输出的复合结构暂时未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两组复合式副边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SS/S-LCL和LCL-LCL/LCL-S复合拓扑结构,通过副边模式转换开关可实现负载所需的恒流-恒压输出,并且同时实现系统的无功功率近似为零和开关器件的软开关,解决了恒流-恒压模式切换开关在原边需要增加通信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亦解决现有补偿结构实现恒流或恒压的参数与无功全补偿的频率点不一致的技术问题,减少模式开关和补偿器件的个数。
技术方案:
SS/S-LCL充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原边补偿网络2、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补偿网络4、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其中,所述原边补偿网络2对于SS/S-LCL结构而言通过原边补偿电容CP实现,原边补偿电容CP的一端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某一桥臂中点相连,原边补偿电容CP的另一端连接松耦合变压器3的原边绕组的一端,松耦合变压器3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另一桥臂中点相连,所述副边补偿网络4包括:副边附加电感LY和副边补偿电容CS,原边附加电感LX的一端、副边补偿电容CS的一极与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绕组相连,原边附加电感LX的另一端与切换网络中第二开关相连,副边补偿电容CS的另一极与切换网络中第一开关相连,所述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一开关S1的一端接副边补偿电容CS的一极,第一开关S1的另一端、第二开关S2的一端均接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的某一桥臂中点,第二开关S2的另一端接副边附加电感LY,第三开关S3的一端接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绕组的另一端,第三开关S3的另一端接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的另一桥臂中点,副边附加电感的感值与松耦合变压器副边自感感值相同。
对于LCL-LCL/LCL-S充电系统而言,原边补偿网络2通过原边附加电感LX和补偿电容CP实现,原边附加电感LX一端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某一桥臂中点相连,原边附加电感LX的另一端连接松耦合变压器3原边绕组的一端,松耦合变压器3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另一桥臂中点相连,原边补偿电容CP并联在松耦合变压器3的原边,副边补偿网络4、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的电路结构与SS/S-LCL充电系统相同。
原边附加电感LX与松耦合变压器原边自感LP的电感值相同,副边附加电感LY与松耦合变压器副边自感LS的电感值相同,原边补偿电容CP、副边补偿电容CS按照选取,其中,ω为系统工作的角频率。
SS/S-LCL在电池充电的恒流阶段,闭合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电路为SS补偿方式,充电系统进入恒流工作模式,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流IBAT输入阻抗ZIN在电池充电的恒压阶段,断开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电路拓扑为S-LCL补偿,充电系统进入恒压工作模式,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压VBAT输入阻抗ZINVOpeak为输出电压峰值。
LCL-LCL/LCL-S在电池充电的恒流阶段,断开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电路拓扑结构为LCL-LCL补偿,充电系统进入恒流工作模式,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流IBAT输入阻抗ZIN为:在电池充电的恒压阶段,闭合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电路拓扑结构为LCL-S补偿,充电系统进入恒压工作模式,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压VBAT输入阻抗ZIN
以上,IOpeak为交流侧输出电流峰值,VOpeak为交流侧输出电压峰值,VIN为输入的直流电压,D为占空比,M为松耦合变压器原副边绕组的互感值,k为松耦合变压器的耦合系数,R为电池等效电阻。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了通过控制副边模式切换开关可直接实现电池恒流或恒压输出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具体涉及SS/S-LCL和LCL-LCL/LCL-S这两种复合拓扑结构,无需增加额外补偿器件,通过定频控制即可简单方便地实现复合拓扑在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之间的切换,且复合拓扑工作于恒流和恒压模式的参数与无功全补偿的频率点一致,能够弥补现有技术暂无同时实现副边模式切换、近似零无功能量和恒流-恒压输出的复合结构的缺陷。
(2)副边模式切换开关通过副边信号反馈控制,无需与原边发射端通信,避免了复杂通信,可靠性高。
(3)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变换器输入阻抗近似为纯阻性,避免无功环流,减小器件应力,同时实现开关器件的软开关,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SS/S-LCL的复合拓扑结构;
图2是LCL-LCL/LCL-S的复合拓扑结构;
图3(a)、图3(b)是两个拓扑整流前后的电流和电压波形图;
图4是SS/S-LCL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15Ω时的vgate、vAB、iIN和IBat波形;
图5是SS/S-LCL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38Ω时的vgate、vAB、iIN和IBat波形;
图6是SS/S-LCL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38Ω时的vgate、vAB、iIN和VBat波形;
图7是SS/S-LCL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76Ω时的vgate、vAB、iIN和VBat波形。
图8是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15Ω时的vgate、vAB、iIN和IBat波形;
图9是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38Ω时的vgate、vAB、iIN和IBat波形;
图10是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38Ω时的vgate、vAB、iIN和VBat波形;
图11是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的等效电阻为76Ω时的vgate、vAB、iIN和VBat波形。
图中标号说明:1为高频全桥逆变电路,2为原边补偿网络,3为松耦合变压器,4为副边补偿网络,5为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6为全桥整流滤波电路,Q1、Q2、Q3、Q4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功率管,S1、S2、S3为第一、第二、第三开关,LX为原边附加电感,LY为副边附加电感,CP为原边补偿电容,CS为副边补偿电容,D1、D2、D3、D4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二极管,Co为输出滤波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技术方案对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具体有图1所示的SS/S-LCL复合结构和图2所示的LCL-LCL/LCL-S复合结构,包括: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原边补偿网络2(图1中为原边补偿电容CP,图2中为原边补偿电容CP和原边附加电感LX)、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补偿网络4(副边补偿电容CS和副边附加电感LY)、恒流-恒压切换网络5、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负载电池7。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包括第一、第三功率管Q1、Q3组成的一个桥臂,第二、第四功率管Q2、Q4组成的另一个桥臂,第一、第三功率管Q1、Q3的连接点为桥臂中点A,第二、第四功率管Q2、Q4的连接点为桥臂中点B。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包括第一、第三二极管D1、D3组成的一个桥臂,第二、第四二极管D2、D4组成的另一桥臂,输出滤波电容Co。对于这两种拓扑结构,系统工作频率ω:LX=LP,LY=LS
图1所示的SS/S-LCL结构:当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断开时,电路处于恒流充电状态,输入阻抗ZIN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流当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闭合时,电路处于恒压充电状态,输入阻抗ZIN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压R为电池等效电阻。
图2所示的LCL-LCL/LCL-S结构:当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闭合时,电路处于恒流充电状态,输入阻抗ZIN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流当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断开时,电路处于恒压充电状态,输入阻抗ZIN输出与电池负载无关的恒定电压
电池开始充电时,首先进入恒流充电模式,电流保持在IBAT,同时电压不断上升,直至达到临界电压VBAT,两种复合拓扑整流前后的电流波形如图3(a)所示。此时模式切换开关动作,系统的恒流补偿电路切换到恒压补偿电路,电路进入恒压输出模式,输出电压VBAT,恒压充电阶段,电池电压保持恒定,电流逐渐下降,当电流近似为0时,结束充电,两种复合拓扑整流前后的电压波形如图3(b)所示。
图4至图7以SS/S-LCL拓扑为例,验证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的有效性。采用的松耦合变压器耦合系数为0.625,原边自感为24.77uH,副边自感为24.77uH,输入电压VIN为24V,占空比D=1,由理论计算恒流充电电流为1A,恒压充电电压为38V。设开关频率为200kHz,附加电感值分别与各边自感值相等,原、副边补偿电容CP和CS分别为25.57nF和25.57nF。
图4和图5给出了SS/S-LCL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等效阻抗分别为15Ω和38Ω时的驱动信号vgate、桥臂电压vAB、输入电流iIN和输出电流IBat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电池的等效电阻从15Ω变到38Ω时,输出电流保持1A,不随负载发生变化。输入电流iIN和桥臂电压vAB基本同相,有效减少无功能量,输入电流略滞后于桥臂电压,便于MOSFET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减少开关损耗。
图6和图7给出了SS/S-LCL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等效阻抗分别为38Ω和76Ω时的驱动信号vgate、桥臂电压vAB、输入电流iIN和输出电压VBat的波形。当电池电压上升到38V时,电池的充电模式从恒流充电变为恒压充电。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的等效电阻从38Ω变到76Ω时,输出电压稳定在38V,具有良好的恒压特性。输入电流iIN和桥臂电压vAB基本同相,有效减少无功能量,输入电流略滞后于桥臂电压,便于MOSFET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减少开关损耗。
图8至图11以LCL-LCL/LCL-S拓扑为例,验证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的有效性。采用与图4至图7相同的变压器,耦合系数为0.625,原边和副边自感均为24.77uH。输入电压VIN为24V,占空比D=1。由理论计算此时恒流充电电流为0.4A,恒压充电电压为15V。设开关频率为200kHz,,附加电感值分别与各边自感值相等,原、副边补偿电容CP和CS分别为25.57nF和25.57nF。
图8和图9给出了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流模式下,电池等效阻抗分别为15Ω和38Ω时的驱动信号vgate、桥臂电压vAB、输入电流iIN和输出电流IBat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电池的等效电阻从15Ω变到38Ω时,输出电流保持0.4A,不随负载发生变化。输入电流iIN和桥臂电压vAB基本同相,有效减少无功能量,输入电流略滞后于桥臂电压,便于MOSFET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减少开关损耗。
图10和图11给出了LCL-LCL/LCL-S复合拓扑恒压模式下,电池等效阻抗分别为38Ω和76Ω时的驱动信号vgate、桥臂电压vAB、输入电流iIN和输出电压VBat的波形。当电池电压上升到15V时,电池的充电模式从恒流充电变为恒压充电。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的等效电阻从38Ω变到76Ω时,输出电压稳定在15V,具有良好的恒压特性。输入电流iIN和桥臂电压vAB基本同相,有效减少无功能量,输入电流略滞后于桥臂电压,便于MOSFET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减少开关损耗。

Claims (2)

1.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包括: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原边补偿网络(2)、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补偿网络(4)、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所述原边补偿网络(2)为原边补偿电容,副边补偿网络(4)包括副边补偿电容以及与松耦合变压器副边自感感值相同的副边附加电感,恒流-恒压模式切换网络(5)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及第三开关,
所述原边补偿电容一极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一桥臂中点连接,原边补偿电容另一极与松耦合变压器(3)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松耦合变压器(3)原边绕组另一端与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的另一桥臂中点连接,副边附加电感的一端、副边补偿电容的一极均与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接,副边附加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的一端和第三开关的一端均与副边补偿电容的另一极相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并接后与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的一桥臂中点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松耦合变压器(3)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全桥整流滤波电路(6)另一桥臂的中点相连接,原边补偿电容、副边补偿电容的参数按照选取,ω为系统工作的角频率,CP为原边补偿电容的容值,CS为副边补偿电容的容值,LP为松耦合变压器原边自感的感值,LS为松耦合变压器副边自感的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系统工作在SS恒流模式下时,输入阻抗ZIN为:呈纯阻性,输出电流IBAT为:
系统工作在S-LCL恒压模式下时,输入阻抗ZIN为:呈纯阻性,输出电压值VBAT为:
其中,VIN为高频全桥逆变电路(1)输入端的直流电压,D为占空比,M为松耦合变压器原副边绕组的互感值,R为电池等效电阻。
CN201611140426.2A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Active CN1065328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40426.2A CN106532845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40426.2A CN106532845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2845A CN106532845A (zh) 2017-03-22
CN106532845B true CN106532845B (zh) 2019-03-01

Family

ID=58341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40426.2A Active CN106532845B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328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9374B (zh) * 2017-04-05 2019-05-3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变次级结构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7069983B (zh) * 2017-04-05 2020-02-1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次级变参数和变结构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7528359B (zh) * 2017-07-13 2019-12-10 西南交通大学 可共享充电桩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7332304B (zh) * 2017-07-13 2019-12-1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可共享充电桩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8199494B (zh) * 2017-12-29 2020-11-03 武汉大学 一种增益可调的有源负载无线充电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CN109004842A (zh) * 2018-08-01 2018-12-1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可从原边辨识互感与负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9301904A (zh) * 2018-11-02 2019-02-01 东南大学 一种高阶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N109591646B (zh) * 2018-12-19 2020-05-2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适用于lcl/lcc拓扑无线充电系统的车载端并联保护电路
CN109831013A (zh) * 2019-01-11 2019-05-31 江苏大学 一种恒流-恒压副边自动切换电路及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9617190B (zh) * 2019-01-15 2022-07-01 东南大学 基于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可抗偏移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N109980757B (zh) * 2019-03-25 2021-02-0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拓扑切换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
CN111049281A (zh) * 2019-12-23 2020-04-21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可自由定位的无线充电系统
CN112455251A (zh) * 2020-11-23 2021-03-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静态双向无线充电系统集成拓扑结构
CN112311107A (zh) * 2020-12-02 2021-02-02 青岛大学 一种单管逆变感应耦合电能传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36940A (zh) * 2021-01-08 2021-06-25 南京理工大学 适用于火箭与地面间无线电能传输的磁耦合系统
CN113224856B (zh) * 2021-02-03 2022-04-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可重构电流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方法
CN113364098B (zh) * 2021-06-21 2022-06-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分数阶电容的恒压恒流无线充电系统
CN113629799A (zh) * 2021-07-13 2021-11-09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恒流恒压充电模式切换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15534715B (zh) * 2022-11-02 2023-08-29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可配置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恒流恒压ipt系统
CN115514194B (zh) * 2022-11-24 2023-02-28 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阻值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2316A (zh) * 2014-07-25 2014-10-08 东南大学 恒流输出型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变换器及其参数选取方法
CN104753152A (zh) * 2015-04-10 2015-07-01 东南大学 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感应式充电系统
CN105429313A (zh) * 2015-12-11 2016-03-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谐振补偿拓扑可切换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59110A (zh) * 2016-07-27 2016-10-26 东南大学 一种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06208269A (zh) * 2016-09-11 2016-12-07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2316A (zh) * 2014-07-25 2014-10-08 东南大学 恒流输出型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变换器及其参数选取方法
CN104753152A (zh) * 2015-04-10 2015-07-01 东南大学 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感应式充电系统
CN105429313A (zh) * 2015-12-11 2016-03-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谐振补偿拓扑可切换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59110A (zh) * 2016-07-27 2016-10-26 东南大学 一种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06208269A (zh) * 2016-09-11 2016-12-07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ybrid IPT Topologies With Constant Current or Constant Voltage Output for Battery Charging Applications;Xiaohui Qu等;《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51130;第30卷(第11期);6329-6337页
基于变补偿参数的IPT恒流恒压电池充电研究;麦瑞坤,等;《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105;第36卷(第21期);5816-5821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2845A (zh) 2017-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2845B (zh) 一种副边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N109301904A (zh) 一种高阶复合式补偿网络的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N108365654B (zh) 一种适用于任意锂电池的无线充电器
CN107769573B (zh) 双边lcc网络的wpt系统恒流恒压输出可调的参数设置方法
CN109617190B (zh) 基于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可抗偏移电池无线充电系统
CN104753152B (zh) 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感应式充电系统
CN105429313B (zh) 一种谐振补偿拓扑可切换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2290999B (zh) 一种多端口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
CN106451800B (zh) 既能输出恒流也能输出恒压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7069999B (zh) 双边lc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的参数设置方法
CN106740220A (zh) 一种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无线充电电路
CN109245542A (zh) 一种对称的电力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49374B (zh) 一种变次级结构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4868611B (zh) 一种基于双e类功放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9617250A (zh) 一种基于组合型拓扑的抗偏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3746419A (zh) 车载充电器电路
CN110293859B (zh) 一种巡视无人机在线充电补给装置及方法
CN108173353B (zh) 基于f-f/t变拓扑网络的恒压-恒流型ecpt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
CN102403906B (zh) 升压变换器
CN107017775A (zh) 基于总线式均衡网络的磁场耦合均衡电路
CN105680577A (zh) 一种宽范围功率可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74082A (zh) 一种基于变补偿网络结构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411109A (zh) 一种llc变换输出的高低压切换电路
CN107204707B (zh) 一种用于抑制尖峰电压的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66191A (zh) 一种软开关型双向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恒增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