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7619B -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77619B CN106477619B CN201610851964.6A CN201610851964A CN106477619B CN 106477619 B CN106477619 B CN 106477619B CN 201610851964 A CN201610851964 A CN 201610851964A CN 106477619 B CN106477619 B CN 1064776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lt
- mantoquita
- sample
- mole
- copper ox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00—Compounds of copper
- C01G3/02—Oxides; Hydrox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01J23/72—Copp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IR- or Raman-dat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4—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UV- or VIS- dat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01P2004/32—Sphe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80—Compositional purit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该方法在熔盐介质中煅烧铜盐,铜盐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立即分散于熔盐介质中,除去熔盐介质即可制得氧化铜粉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催化领域,涉及一种无机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已远远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工厂排放标准不达标,乱排乱放,造成“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问题严重,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资源的浪费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问题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比如雾霾天气。所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976年,Carey等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污染物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使光催化氧化降解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内,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热潮。
纳米氧化铜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用途,当普通氧化铜粉体的粒径大小达到纳米级别时,其粒径变小,表面原子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即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也变得越强,化学反应活性也变得更高,所以纳米氧化铜材料将具有更加独特的功能,更加普遍的应用。氧化铜作为无机催化剂材料,其合成及应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随着对半导体催化剂的探究技术日益成熟,制备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的方法也更为完善。目前,主要有室温固相反应法、沉淀法(其中沉淀法包括直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络合沉淀法和沉淀转换法)、水热法、醇热法、微乳液法、喷雾热解法、激光蒸凝法、微波沸腾回流法、电化学法等,上述方法均处理在实验室阶段,制备步骤繁琐,对生产设备的要求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使得氧化铜的使用受到阻碍。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易于控制制备条件,适于工业化生产氧化铜粉末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以铜盐为原料,在熔盐介质中煅烧铜盐,铜盐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立即分散于熔盐介质中,除去熔盐介质即可制得氧化铜粉末,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熔盐介质中煅烧铜盐,制得光催化剂氧化铜粉末。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XRD谱及氧化铜的标准XRD谱;
图2示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红外光谱;
图3示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图4示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
图5在不同时间的紫外-可见光谱;
图6示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紫外光催化活性;
图7示出清除剂对实施例2制得样品的影响;
图8示出本发明方法制得的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随着这些说明而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以下详述本发明。
目前,工业上生产氧化铜粉末通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铜粉氧化法
(二)硝酸铜热分散法
(三)碳酸铜热分解法
(四)铜比或铜粉硝化法
(五)电导水溶解法
上述几种方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通常存在粒径不均匀、颗粒的比表面积小、晶型不稳定、纯度低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该方法在熔盐介质中煅烧铜盐。
在本发明中,所述熔盐是指熔融状态的盐,或者为熔融状态的盐的组合物,优选为熔融状态的盐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用于制备熔盐的盐为活泼金属盐,优选为第一主族元素形成的盐,更优选为锂盐、钠盐、钾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为锂盐。
在本发明中,锂盐选自氯化锂、硝酸锂、硫酸锂、碳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氯化锂和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氯化锂和硝酸锂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钠盐选自氯化钠、硝酸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氯化钠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氯化钠和硝酸钠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钾盐选自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碳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氯化钾和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氯化钾和硝酸钾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用于制备熔盐的盐为氯化锂和硝酸锂的组合物,优选地,氯化锂与硝酸锂的摩尔量之比为(0.05~0.3):(0.95~0.7),优选为(0.08~0.25):(0.92~0.75),更优选为(0.10~0.20):(0.90~0.80),如0.12:0.88,其中,氯化锂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硝酸锂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
本发明人发现,当氯化锂与硝酸锂按照上述摩尔量之比进行组合时,得到的组合物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熔融状态传热介质,从而通过对流和扩散提供更快传质过程,使铜盐能够在熔盐中充分分散,更快地吸收热量,从而提高铜盐分解反应的速率,并且获得更好的结晶度和产品形貌。
本发明人还发现,本发明中使用的用于制备熔盐的盐在水中都具有较大溶解度,当反应结束后,能够通过水洗的方法除去所用的盐,从而得到纯净的氧化铜产品。
在本发明中,所述铜盐选自硫酸铜及其水合物、碳酸铜及其水合物和硝酸铜及其水合物,优选为硫酸铜及其水合物,如五水硫酸铜。
在本发明中,所述铜盐优选为五水合硫酸铜,五水合硫酸铜中结晶水已经达到饱和,不能再结合结晶水或自由水,而且,其中的结晶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也不易失去,因此,使用五水合硫酸铜能够较为容易地确定其摩尔用量,此外,五水合硫酸铜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因而,本发明优选使用五水合硫酸铜作为反应原料。
本发明人发现,上述铜盐能够分散在所述熔盐中,而且在所述熔盐形成的体系中分解温度低,随着反应地不断进行,体系中有固体产物生成。
在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混合铜盐和制备熔盐的盐,并进行煅烧;
步骤2,冷却步骤1的反应体系,洗涤,干燥。
在本发明步骤1中,铜盐与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之比为(0.01~0.5):1,优选为(0.03~0.3):1,如0.05:1,其中,铜盐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
本发明人发现,当铜盐与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之比大于0.5:1时,铜盐在熔盐中的分散性差,热传质效果差,制得的产物结晶度差,颗粒大小不均匀,而且包杂有未充分反应的硫酸铜;当铜盐与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之比小于0.05:1时,铜盐在其中分散速度快,分散程度好,但熔盐用量过大,氧化铜的产率低。
在本发明步骤1中,煅烧的温度为200℃~900℃,优选为250℃~880℃,如280℃,410℃,550℃,750℃和850℃,本发明人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制得产品在XRD谱上的特征峰的尖锐程度先增加后降低,在410℃下制得的产物的特征峰最为尖锐,这表明410℃时制得的产物晶体结构最佳。
在本发明中,煅烧的时间为1~10小时,优选为2~8小时,如3小时,本发明人发现,当煅烧时间小于1小时时,铜盐反应不充分,体系中有大量未反应的铜盐剩余;而当煅烧时间达到10小时后,体系中铜盐已经充分反应,不再生成产物,再继续增加反应时间会造成时间和能源的浪费。
当体系中铜盐与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比为0.05:1时,反应时间达到3小时左右,体系中的铜盐基本反应完全。
在本发明中,反应底物铜盐能够溶解在熔盐体系中,与熔盐形成共熔融体,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粉末状的氧化铜不断在体系中析出,当体系中不再有氧化铜析出,即反应结束后,停止反应。
在本发明步骤2中,将停止反应后的体系冷却,本发明对冷却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冷却熔盐的方法,本发明优选自然冷却。
在本发明步骤2中,将反应后的体系冷却至可操作的温度,如0℃~100℃,优选为10℃~90℃,更优选为20℃~70℃,如30℃,在上述温度下,便于操作人员对反应后的体系进行后处理。
在本发明步骤2中,随着冷却的进行,体系中的熔盐也随之凝结为固态,因此,体系呈现为一块固体,生成的氧化铜粉末分散在所述固体中,但是其中的用于制备熔盐的盐均是可溶于水的,而产物氧化铜是不溶于水的,因此,使用水对冷却后的体系进行洗涤,使可溶盐溶解,即可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粉末。
在本发明中,洗涤所述固体时使用的水为热水,优选热水的温度为30℃~100℃,更优选为40℃~95℃,进一步优选为50℃~90℃,如70℃~80℃。
本发明人发现,使用上述热水洗涤所述固体,其中可溶性盐的溶解速率大大加快,洗涤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在本发明中,对洗涤的次数不做特别限定,以将氧化铜表面的杂质洗涤干净为优选。
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其XRD谱图中,在2θ=35.7°、38.9°、49.0°附近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氧化铜吸收峰。
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具有较高的紫外光催化活性,在紫外光照射2h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能够达到70%以上,甚至75%以上。
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为球形颗粒,其平均粒径约为20~40nm,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分布为10~80nm,其纯度能够达到99%以上,比表面积约为100~200m2/g。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方法采用熔盐作为反应介质,能够生成粒度均匀,结晶度好的粉末状态的氧化铜,使该氧化铜粉末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作用;
(2)该方法使用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
(3)该方法操作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低,适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4)用该方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在紫外光照射2h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能够达到70%以上,甚至75%以上。
实施例
实施例1
准确称取五水合硫酸铜12.500g放于坩埚中,然后再称取30.340g硝酸锂和2.540g氯化锂(硝酸锂与氯化锂摩尔比为0.88:0.12),将三种样品在坩埚中充分混合均匀,混合物中五水合硫酸铜与硝酸锂、氯化锂的混合物的摩尔比为1:10;
充分混合以后,将盛有样品的坩埚放于箱式电阻炉中,将温度设置在280℃,在此温度下煅烧3h,3h后,将坩埚取出,冷却至室温,反应物会凝结成很硬的固体粉末,
将坩埚放于超声波清洗器中,向其中加入蒸馏水,使反应物脱离坩埚,将反应物与蒸馏水的混合溶液倒入烧杯中,用蒸馏水反复冲洗,除去过量的锂盐,经冲洗后的反应物放于恒温干燥箱中,温度设置在70℃,干燥12h,即得氧化铜产物。
氧化铜粉末为球形颗粒,其平均粒径约为30nm,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分布为20~50nm,其纯度为99%,比表面积约为130m2/g。
实施例2~5
实施例2~5所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似,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所用温度分别为410℃、550℃、750℃、850℃。
实施例2~5制得的氧化铜粉末均为球形颗粒,其平均粒径约为20~40nm,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分布为10~40nm,其纯度为99.9%,比表面积约为120~150m2/g。
对比例
对比例1~5
对比例1~5所用方法与实施例1~5相似,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仅用五水合硫酸铜,而不用硝酸锂和氯化锂。
制得产物在紫外光照射2h后,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降解率依次分别为30%、35%、33%、36%和32%。
制得的氧化铜粉末为无定型粉末,其平均粒径约为1μm,粒径分布为20nm~2μm,其纯度为95%,比表面积为50m2/g。
实验例
实验例1样品的XRD分析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1~5制得。
检测方法:X射线衍射光谱(XRD)采用日本岛津公司X射线衍射仪(XRD-7000)进行测定并分析各催化剂粉体的晶相结构。
仪器参数:Cu-Kα辐射,管电压36KV,管电流20mA,步宽0.01,波长1.5406,扫描范围10-70°,扫描速度8deg/min,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
曲线1表示实施例1制得样品;
曲线2表示实施例2制得样品;
曲线3表示实施例3制得样品;
曲线4表示实施例4制得样品;
曲线5表示实施例5制得样品;
曲线6表示氧化铜的标准图谱;
由图1可知:氧化铜XRD标准图谱(2θ=32.6°峰对应氧化铜(110)晶面;2θ=35.7°峰对应氧化铜(002)晶面;2θ=38.9°峰对应氧化铜(111)晶面;2θ=49.0°峰对应氧化铜(202)晶面;2θ=53.6°峰对应氧化铜(020)晶面;2θ=58.5°氧化铜(202)晶面;2θ=61.7°峰对应氧化铜(113);2θ=66.2°峰对应氧化铜(311)晶面;2θ=68.4°峰对应氧化铜(220)晶面作对比可得,在2θ=35.7°、38.9°、49.0°附近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吸收峰,这种尖锐的吸收峰是纳米氧化铜的特征峰,说明制得的氧化铜样品其结晶性能较好。
在谱图中也没有出现氧化亚铜、碳酸铜等的杂质衍射峰,说明制得的样品没有杂质,纯度高。
从谱图中可以看出衍射峰有出现宽化的现象,说明制得的产物晶粒尺寸非常细小。
在280℃制得的样品,由于温度未达到反应所要求的温度,所以其XRD衍射吸收峰均不太明显。
实验例2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是用来测量样品在受到连续变化频率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弯曲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引起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分子吸收光谱。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1~5制得。
操作方法:取少量上述样品(粉末),分别加入少量的溴化钾粉末,再研磨至混合均匀,压成薄片,再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催化剂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如图2示,其中,
曲线1表示实施例1制得样品;
曲线2表示实施例2制得样品;
曲线3表示实施例3制得样品;
曲线4表示实施例4制得样品;
曲线5表示实施例5制得样品。
图2显示了不同温度下制得的氧化铜催化剂红外光谱图,在图2中可以看到:
在280℃、410℃、510℃下制得的样品在3300cm-1附近有较为明显的吸收峰,水分子会在此范围内存在吸收峰,这种吸收峰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在压片过程中,有水蒸气混入或者溴化钾中含有微量的水分,另外,在3500cm-1-3200cm-1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吸收峰,这可能是由于氧化铜样品中存在水分子,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原因所导致的,
在750℃、850℃下没有3500cm-1-3200cm-1之间的吸收峰,可能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温度过高很难有水蒸气混入,在2500cm-1-2000cm-1附近均出现一不太明显的吸收峰,CO2的特征吸收峰会出现在2300cm-1附近,所以出现这种吸收峰的原因是由于在压片过程中混入了少量的CO2。
在1750cm-1-1350cm-1范围内存在的吸收峰是由于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碳氮双键及硝基等的伸缩振动引起的。在1350cm-1-650cm-1区域内,存在吸收峰的原因是由于有C-O的伸缩振动和C-C的骨架振动,还有力常数较小的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因此在这段区间内光谱图相对比较复杂。
从谱图中可以看出,在500cm-1附近也会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这是样品氧化铜中Cu-O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制得的样品为氧化铜。
实验例3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1~5制得。
操作方法: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各催化剂样品进行表征,测试波长200-700nm。应尽可能用玻片将样品压得致密,以保持样品表面的平整,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中所标注的a、b、c、d、e分别代表反应温度在280℃、410℃、510℃、750℃、850℃条件下所制得的样品氧化铜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强弱。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410℃制得的样品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在300nm以后,样品氧化铜对光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加。
实验例4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1~5制得。
用电子天平分别准确称量280℃、410℃、550℃、750℃、850℃制得的氧化铜样品0.050g置于石英管中,并编号1、2、3、4、5,分别向各石英管中加入40mL浓度为5mg·L-1的甲基橙溶液,最后向每个石英管中加入一个磁子。将准备好的石英管放入光化学反应仪中,保证每个石英管内的磁子都转动起来,暗处理半个小时,然后取样,放入高速离心机内离心20分钟,得到一组经暗反应后的样品。然后把汞灯光源打开,进行紫外光照射降解实验,每40分钟取样一次并在高速离心机内离心20分钟,总共取样3次。最后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出各光催化剂的紫外光谱。
如图4所示,图4中表示的是不同温度下制得的氧化铜样品对甲基橙催化降解的能力,从图4中可知温度在410℃条件下制得的样品其催化性能最好,实验结果与氧化铜催化剂在光反应中所得结论吻合较好。
实验例5样品在不同时间内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2制得。
本实验例所用方法与实验例4相似,区别在于所用样品为实施例2制得,取样时间间隔为40min,即0min、40min、80min和120min时分别取样,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样品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能力不断增大,增大到一定数值,其降解能力逐渐降低,而且没有新的峰出现,吸光度数值的逐渐减小主要是因为光催化降解反应。
实验例6样品的紫外光催化活性分析
本实验例所用样品由实施例1~5制得。
分别准确称量上述样品各0.050g于石英管中,并编号1、2、3、4、5,依次向石英管中加入40mL浓度为5.0mg·L-1的甲基橙溶液,然后向石英管中各加入一个小磁子。
将准备好的石英管中放入光化学反应仪中,打开搅拌保证每个磁子充分转动起来,在不断搅拌下,暗反应进行30分钟,然后取样,在高速离心机中离心20分钟,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A0。取样后打开光源,进行光照,光照处理2h后,取样离心20分钟,测其吸光度At,由公式W(%)=(A0-At)/A0×100%计算其降解率,根据所得降解率绘制出不同催化剂样品的紫外活性图,如图6所示,其中a~e分别表示实施例1~5制得样品的紫外活性曲线。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410℃下制得的样品催化剂其紫外光催化活性最好,当用紫外光照射2h,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75.7%。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所制得的样品光催化性能也不断增加,当反应温度增加到410℃时样品氧化铜的催化性能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温度增加其催化活性开始逐渐降低,温度与光催化活性曲线大致成抛物线曲线。
这与液相紫外实验测定结果大致相同。
实验例7清除剂对样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以实施例2制得的样品为测试对象。
本实验以甲基橙为模型化合物,通过引入各种自由基清除剂,研究410℃条件下制得氧化铜催化剂的光催化机制。添加异丙醇(IPA)起到抑制体系降解过程中·OH产生的作用,添加草酸铵(AO)起到抑制体系降解过程中h+产生的作用,添加对苯醌(BQ)起到抑制体系降解过程中·O2-产生的作用,添加过氧化氢酶(CAT)起到抑制体系降解过程中H2O2产生的作用。
用电子天平分别准确称量6份410℃条件下制得的氧化铜样品0.050g,将样品放在石英管中,并编号1、2、3、4、5、6,依次向石英管中分别加入40mL浓度为5.00mg·L-1的甲基橙溶液。1号石英管作为空白对照,然后向2号石英试管中加入3.800μL过氧化氢酶,向3号石英管中加入5.000μL异丙醇,向4号石英管中加入0.004g草酸铵,向5号石英管中加入0.004g对苯醌,向6号石英管中加入0.004g硝酸钠,最后向各管中放入一个小磁子。将准备好的石英管放入光化学反应仪中,打开搅拌,使磁子在石英管中充分转动起来,在不断搅拌下,暗反应进行30分钟,取样后放到高速离心机中进行离心,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A0,打开光源,光照处理2h后,取样、离心,测其吸光度At,利用公式W(%)=(A0-At)/A0×100%计算降解率,绘制成图,如图7所示。
在图7中,no表示不加清除剂,IPA表示异丙醇,AO表示草酸铵,BQ表示对苯醌,CAT表示过氧化氢酶。
由图7可以看出,在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与不添加清除剂相比较,加入清除剂后,催化剂的活性均有所降低;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草酸铵(AO)的加入对催化剂紫外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最大,说明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过程中·OH是最主要的活性物种;
(3)加入异丙醇(IPA)、过氧化氢酶(CAT)后,催化剂的活性均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异丙醇(IPA)的加入使得催化剂的活性降得最低。也就是说·OH、H2O2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起明显作用,尤其是·OH在光催化过程中起最主要作用。
不受任何理论束缚,本发明人认为,用本发明方法制备而得的光催化剂,其光催化原理如图8所示。
在反应体系中,催化剂在光照的作用下产生空穴(h+),空穴与甲基橙溶液里的OH-、H2O等物质反应生成高活性的自由基·OH;加入的草酸铵(AO)会抑制光生电子的活性,加入的异丙醇(IPA)会抑制高活性自由基·OH的活性,因此加入草酸铵(AO)和异丙醇(IPA)会抑制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活性。半导体光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氧气是光生电子的主要捕获剂,氧气在这里作为氧化剂,氧气与光生电子发生反应生成·O2-,·O2-与氢离子结合生成HO2·,HO2·经过一系列反应可生成H2O2,生成的H2O2再与·O2-经过反应可生成高活性自由基·OH。加入的对苯醌(BQ)会抑制·O2-的活性,加入的过氧化氢酶(CAT)会抑制H2O2生成,从而使高活性的·OH生成受阻。通过加入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过程中,·OH、H2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尤其是·OH在光催化过程中起最主要作用。
CuO+hν(UV)→e- cb+h+ vb (1)
e- cb+O2→·O2 - (2)
e- cb+·O2 -+2H+→H2O2 (3)
2e- cb+2H+→H2 (4)
h+ vb+OH-→·OH (5)
MO+·OH→products (6)
MO+·O2 -→products (7)
MO+H2O2→products (8)
MO+h+ vb→products (9)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
1.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熔盐介质中煅烧铜盐,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混合铜盐和制备熔盐的盐,并进行煅烧,其中,
铜盐与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之比为0.05:1,其中,铜盐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制备熔盐的盐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和
煅烧的温度为410℃;
煅烧的时间为3小时;
步骤2,冷却步骤1的反应体系至30℃,洗涤,干燥,其中,
洗涤固体时使用的水为热水,热水的温度为70℃~80℃;
所述熔盐为熔融状态的盐的组合物,用于制备熔盐的盐为氯化锂和硝酸锂的组合物,氯化锂与硝酸锂的摩尔量之比为(0.08~0.25):(0.92~0.75),其中,氯化锂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硝酸锂的摩尔量以其分子的摩尔量计;和
所述铜盐为五水硫酸铜,
在光催化剂氧化铜的XRD谱图中,在2θ=35.7°、38.9°、49.0°附近存在吸收峰;和
在紫外光照射2h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能够达到75%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51964.6A CN106477619B (zh) | 2016-09-26 | 2016-09-26 |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51964.6A CN106477619B (zh) | 2016-09-26 | 2016-09-26 |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7619A CN106477619A (zh) | 2017-03-08 |
CN106477619B true CN106477619B (zh) | 2018-06-19 |
Family
ID=58268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51964.6A Active CN106477619B (zh) | 2016-09-26 | 2016-09-26 |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776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75384A (zh) * | 2018-09-21 | 2018-12-11 | 宁夏京成天宝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 | 一种纳米氧化锌及其低温制备方法 |
CN108862364B (zh) * | 2018-09-21 | 2019-06-11 | 东北大学 | 一种熔盐溶剂化法制备纳米Cu2O颗粒的方法 |
CN110624551B (zh) * | 2019-10-10 | 2022-05-31 | 湖北文理学院 | 一种莲蓬壳基碳负载镍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7521A (zh) * | 2014-10-23 | 2015-01-28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催化用多面体状纳米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
2016
- 2016-09-26 CN CN201610851964.6A patent/CN1064776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7521A (zh) * | 2014-10-23 | 2015-01-28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催化用多面体状纳米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Molten salt synthesis and energy storage studies on CuCo2O4 and CuO.Co3O4;M. V. Reddy et al.;《RSC Adv.》;20120813;第2卷;Experimental第1段,Results and discussion第1段,Fig.1-3 * |
Synthesis of CuO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ing;Xue Wang et al.;《Sensors and Actuator B: Chemical》;20091030;第144卷;第220-22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7619A (zh) | 2017-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Zhao et al. |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catalyst: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gaseous pollutants | |
Jalalah 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n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crystalline α-and β-Bi2O3 nanoparticles under visible light | |
Sun et al. | Bismuth vanadate hollow spheres: Bubble template synthesis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photodegradation | |
Cao et al. |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Ag/Ag2SO4/ZnO nano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sis | |
Sun et al. |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splitting using Fe-Ni codoped and Ag deposited anatase TiO2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 |
Hegazy et al. | Influence of oxygen vacanci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ZnO nanoparticles towards CO2 photoreduction in different aqueous solutions | |
Luo et al. | Wet chemical synthesis of Bi2S3 nanorod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sis | |
CN106824213B (zh) | 一种钴氧化物掺杂的碱式碳酸铋/氯氧化铋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126854B (zh) | 一种CdS/g-C3N4双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
CN106477619B (zh) | 一种制备光催化剂氧化铜的方法 | |
Yin et al. | In situ FTIR spectra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toluene over a novel hedgehog-like CaFe2O4 hollow-structured materials | |
CN108855131A (zh) | 一种银-镍双金属掺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 |
Pan et al. | Defect engineering in 2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CO2 reduction | |
Lee et al. | Synthe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ZnxTiyS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ol/water photo-splitting | |
Chang et al. | Effect of calcination 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n th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activity of BiOI and Bi5O7I based photocatalysts | |
Jiang et al. | Light-enhanced NO2 sensing performance and sensing mechanism of flower-like Cl uniformly doped In2O3 | |
Qiu et al. | Interfacial effect of the nanostructured Ag2S/Co3O4 and its catalytic mechanism for the dye photodegrad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 |
Eranjaneya et al. |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nano ZnWO4 photocatalyst | |
Lang et al. | Synthesis an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dmium sulfide and oxide hexagonal nanoplates | |
Zhu et al. | Visible-light driven p–n heterojunction formed between α-Bi 2 O 3 and Bi 2 O 2 CO 3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 |
Jadhav et al. | In-situ synthesized oxygen vacancy filled ZnS/Vo-ZnO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H2 production | |
Akbarzadeh et al. |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g2O/ZnCr-LDH nanocomposite | |
CN107138148A (zh) | 一种Bi2Ti2O7/Bi4Ti3O1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23442B (zh) | 一种水热共溶剂法制备氮掺杂钛酸纳米管的方法 | |
Verma et al. | Insights into Cu2O morphology, facet etching, and its hybridized carbonaceous construction for photocatalytic antibiotic pollutant remova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