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1761B -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1761B
CN106471761B CN201580033773.2A CN201580033773A CN106471761B CN 106471761 B CN106471761 B CN 106471761B CN 201580033773 A CN201580033773 A CN 201580033773A CN 106471761 B CN106471761 B CN 1064717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variable length
length packets
data
interface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37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1761A (zh
Inventor
长谷川照晃
堤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cionex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ocionex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cionext Inc filed Critical Socionext Inc
Priority to CN2019103428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717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7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1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1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1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6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02Content synchronisation processes, e.g. decoder synchronisation
    • H04N21/4305Synchronising client clock from received content stream, e.g. locking decoder clock with encoder clock, extraction of the PCR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4Dis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demultiplexing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extraction of additional data from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Extraction or processing of SI; Disassembling of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接口装置(2)将数据信号(DATA)同步于时钟信号(CLK)传送,上述接口装置(2)具备:对已输入的载波进行解调处理以及错误校正处理,输出上述的处理后的信号的接收部(4);取得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TS包的TS包取得部(5);取得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可变长度包的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以及选择TS包以及可变长度包中的任一者,将已选择的该包作为数据信号输出的第一选择器(7)。

Description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接口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从用于电视等的接收装置的前端向后端传输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有能够将用于通信等的可变长度包与用于广播等的传输流(TS:Transport Stream)一起传输的技术。例如,先进BS数字广播下,能够传输TS(传输流)包和TLV(Type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包(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根据该技术,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包是以TLV格式传输的。
作为同时传输TS包和TLV包等可变长度包的装置,已公开了将TS包和可变长度包多路化后传送的发送装置和接收多路化信号后分离成TS包和可变长度包的接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接收装置中,通常由前端分为TS包和可变长度包后,由后端对这些包进行译码化等处理。
例如,如非专利文献2、尤其是P12、P13所示那样,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的数据信号即TS包除了时钟信号之外能够使用两种信号进行传输。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17594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ARIB STD-B44 1.0版,“先进宽带卫星数字广播的传输方式(高度広帯域衛星デジタル放送の伝送方式)”,一般社团法人 电波产业会,2009年7月29日
非专利文献2:EUROPEAN STANDARD,EN 50083-9,“Cable networks fortelevision signals,sound signalsand interactive servicesPart 9:Interfaces forCATV/SMATV headendsand similar professi onal equipment for DVB/MPEG-2transport streams”,December 200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图7的接收装置中,除了TS包之外,还需要传输TLV包。专利文献1以及其它文献中并没有公开关于如何传输TLV包。
于是,为了从前端向后端传输可变长度包,例如考虑对专利文献1的图7的接收装置设置可变长度包传输用的端子、布线。
然而,如果设置用于传输可变长度包的专用的端子、布线,则会导致端子数、布线数增加,结果是,可能会导致接收装置的成本增加、电路规模增大。此外,因布线数增加,后端侧的端子数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本公开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增加端子数、布线数的情况下传输TS包以及可变长度包的接口装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本公开实现了如下所述的解决方案。即,接口装置将数据信号同步于时钟信号传送,所述接口装置具备:对已输入的载波进行解调处理以及错误校正处理且输出所述的处理后的信号的接收部;取得所述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TS包的TS包取得部;取得所述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可变长度包的可变长度包取得部;以及选择所述TS包以及所述可变长度包中的任一者且输出所选择的该包以作为所述数据信号的第一选择器。
根据上述接口装置,由接收部对接口装置所接收到的、例如包含地面数字广播、先进BS数字广播、以及通信等信号的载波进行解调处理、错误校正处理。然后,由TS包取得部从接收部的输出中提取TS包,由可变长度包取得部从接收部的输出中提取可变长度包。然后,TS包或者可变长度包作为数据信号由第一选择器选择性地输出,数据信号同步于时钟信号从接口装置被传送出。
由此,能够将用于输出TS包和可变长度包的端子以及布线共用化。换言之,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输出可变长度包的专用的端子以及布线,因此能够在不导致端子数以及布线数增加的情况下传输上述的包。其结果是,能够谋求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的低成本化以及省面积化。
此外,在接收已从该接口装置传输的信号的后端侧的装置中,端子数、协议等规格变化较少也可以。
或者,也可以为:接收装置具备上述接口装置作为前端侧的处理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增加端子数、布线数的情况下传输TS包以及可变长度包的接口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的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框图。
图3是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输出的各信号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长度包取得部的构成示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IP包生成部的构成示例的框图。
图6是用于对在图5的IP包生成部中处理的数据与传输率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对在图5的IP包生成部中处理的数据与传输率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框图。
图9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的框图。
图10是用于对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用于对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二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传送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固定长度包的情况的时序图。
图13是基于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三例以及传送该固定长度包的情况的时序图。
图14是多个可变长度包以可变长度的状态直接被传送的情况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的框图。该接收装置1例如搭载在数字电视等上,其能够接收与地面数字广播、先进BS数字广播及有线电视等各种广播服务、以及利用IP包等的通信服务相关的信号。接收装置1具有作为前端处理部的接口装置2和后端处理部3。
接口装置2接收从天线输入过来的例如I/Q(In-phase/Quadrature-phase,同相正交)信号、IF(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信号等至少一种载波,从载波提取TS包和可变长度包,使这些包作为数据信号DATA而与时钟信号CLK同步,然后向后端处理部3传送。载波例如包括电视广播(BS广播、地面数字广播等)、通信所涉及的信号。
此外,接口装置2能够输出表示信号DATA的头部位置的包时钟信号(packet clocksignal)PCLK以及表示信号DATA的有效期间的数据使能信号DE。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框图。接口装置2具有接收部4、TS包取得部5、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作为第一选择器的选择器7。
接收部4对已输入的载波进行例如A/D(Analogue-to-Digital,模数)转换处理、8PSK(Phase ShiftKeying,相移键控)、16APSK(Amplitude and Phase ShiftKeying,振幅移相键控)这样的解调处理、以及使用LDPC(Low Density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BCH(Bose-Chaudhuri-Hocquenghem)码等的错误校正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部4也可以进行上述以外的处理,只要能够输出TS包取得部5以及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所需的信号即可。
此外,接收部4也可以包括调谐器,可通过对遥控器等的操作向上述接收部4输入已被调谐器选台的广播所涉及的信号。
TS包取得部5基于包含在载波中的TMCC(Transmission and Multiplexing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传输和复用配置和控制)信息,从接收部4的输出中取得固定长度的TS包并输出上述TS包。例如,TS包取得部5能够提取与已受指示的TS-ID(TS-Identifier)相对应的TS包。
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基于TMCC信息,从接收部4的输出中取得可变长度的TLV包、IP包等可变长度包并输出上述可变长度包。需要说明的是,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也可以连接在TS包取得部5的后级侧。此外,也可以为:例如,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能够提取与已由遥控器等指示的TLV-ID(TLV-Identifier)相对应的TLV包。
即,只要TS包取得部5能够从接收部4的输出中取得TS包、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从接收部4的输出中取得可变长度包即可。
选择器7选择性地输出TS包取得部5的输出以及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的输出中的任一者。例如,选择器7可根据遥控器的选台来切换对TS包或者可变长度包的选择,也可以根据来自后端处理部3的指示来进行切换。选择器7输出已选择的包作为信号DATA。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器7也可以包括能够生成信号CLK、信号PCLK、以及信号DE的电路,只要该电路设置在接口装置2的内部即可。
此外,选择器7也可以在任意时刻切换对TS包或者可变长度包的选择。例如,在选择器7的输入为按照时间被分割而实现多路的情况下,选择器7的切换也可以根据该时分多路化数据进行。
图3是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输出的各信号的时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在选择器7选择了可变长度包的情况下、即可变长度字节的信号DATA被串行传输的情况下的时序图。
如图3所示,TLV包等作为可变长度数据的信号DATA是同步于信号CLK传送的。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信号PCLK而言,也可以在信号DATA的头部附近进行预先已决定的动作,如在信号DATA的例如头部1字节(byte)中变得有源等。
此外,在选择器7选择了TS包的情况下,例如188字节的固定长度数据即信号DATA是同步于信号CLK传送的。
此外,在能够在后端处理部3中封装对信号DATA的头部位置以及有效期间进行判断的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信号PCLK以及信号DE。
此外,信号DATA也可以并行传输。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选择器7能够选择固定长度的TS包、或者可变长度的TLV包或IP包,并将上述的包作为信号DATA予以输出。由此,在接口装置2中能够共用用于传送固定长度包和可变长度包的端子、以及用于传输这些包的信号线。
这里,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为了传输TS包,使用数据信号以及时钟信号之外还使用其它两种信号、共使用四种信号的例子。由此,为了将从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的接收装置输出的TS包向后级传输,能够利用该技术。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图7的接收装置中,需要将与TS包分离而输出的TLV包也单独地向后级传送,但是这些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关于TLV包等可变长度包的传输。
于是,可以考虑设置用于传送TLV包的专用的端子以及布线,但是这样一来,装置成本、电路规模可能会增大。此外,端子数、布线数的增加还可能会引起后级侧的装置规格产生大幅度变化。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用相同的端子以及信号线传输TS包和可变长度包,因此不需要用于传输可变长度包的专用的端子以及信号线。即,能够在不导致端子数以及布线数的增加的情况下传输种类不同的数据。
由此,能够实现接口装置2的低成本化、电路规模的缩小化的同时,在后端处理部3中也不需要增加端子数,因此不需要大幅度改变其构成方式。
接下来,对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的构成示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长度包取得部的构成示例的框图。
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具有TLV包取得部9、IP包生成部10、作为第二选择器的选择器11。
需要说明的是,在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只将TLV包输出即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IP包生成部10以及选择器11。
TLV包取得部9能够基于TMCC信息中所包含的指针/槽信息,从接收部4的输出中取得TLV包。此外,TLV包取得部9利用TMCC信息中所包含的TLV-ID,输出与已用遥控器等选台的TLV-ID相对应的TLV包。指针/槽信息是表示每个槽中所包含的起始包的头部位置以及结尾包的末尾位置的信息。在决定TLV-ID时,除了可以利用如上所述的由遥控器进行的选台之外,还可以利用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因特网组管理协议)以及MLD(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多播监听发现协议)等协议。
IP包生成部10基于TLV包的头部信息生成IP包。由于IP包以TLV格式传输,因此在TLV包的头部信息表示该TLV包为IP包的情况下,根据TLV包生成IP包。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IP包生成部10能够生成UDP(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包。
选择器11选择TLV包取得部9以及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中的任一者。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利用遥控器等对选择器11进行切换。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构成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能够选择性地输出TLV包和IP包这样的种类不同的包。
图5是表示IP包生成部的构成示例的框图。如图5所示,IP包生成部10例如具有IP化部14和存储器15。
IP化部14判断被输入的TLV包的头部信息是否表示IP包,如果已被输入的包为TLV格式的IP包,则去除TLV头部进行IP化,生成IP包并将该IP包输出。
此外,IP化部14判断IP包的头部(IP/UDP头部,下面简单记为头部)是否被压缩,在被压缩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头部解压缩后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在已被输入的TLV包并非TLV格式的IP包的情况下,IP化部14不进行IP化,而是将TLV包直接输出。
存储器15是缓冲器,其构成为能够进行对已缓冲的包的突发(burst)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存储器15设置在IP化部14的前级。
如上所述,IP包生成部10可以构成为能够进行将已被缓冲的包输出或停止输出的突发输出。需要说明的是,IP包生成部10也可以将包连续地输出。
这里,在IP包的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头部在IP包生成部10中被解压缩,因此优选将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的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设得比头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的传输率高。
或者,在IP包的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优选将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设得比输入所涉及的传输率高。
利用图6以及图7对上述的方面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对在图5的IP包生成部中处理的数据与传输率进行说明的图。图6(A)表示头部未被压缩的情况,图6(B)表示头部被压缩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示出了输入TLV格式的IP包,对其进行IP化后输出的例子。
在图6(A),作为TLV包的包TLV1、TLV2以传输率A1被输入至IP化部14。在IP化部14中,包TLV1、TLV2的TLV头部被去除,根据包TLV1、TLV2分别生成作为IP包的包IP1、IP2,上述包IP1、IP2以传输率A2被输出。
包IP1、IP2在存储器15中缓冲,并以传输率A3从TP包生成部10突发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6(A)所示的传输率A1~A3是任意的。
另一方面,在图6(B)中,作为TLV包的包TLV1、TLV2以传输率B1被输入至IP化部14。在IP化部14中,包TLV1、TLV2的TLV头部被去除,并且上述包TLV1、TLV2各自的头部被解压缩,生成作为IP包的包IP1、IP2,上述包IP1、IP2以传输率B2被输出。
包IP1、IP2在存储器15中缓冲,并以传输率B3从IP包生成部10突发输出。
如上所述,在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解压缩,因此在图6(B)所示的包IP1、IP2的大小大于图6(A)所示的包IP1、IP2的大小。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IP包生成部10中,在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能够将该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B3切换成大于该IP包生成部10的输入所涉及的传输率B1的值。
或者,也可以为:将在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B3切换成大于在头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IP包生成部10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A3的值。
即,只要IP包生成部10中的传输率不相等且满足传输率A3<传输率B3、或者传输率B1<传输率B3这样的关系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传输率B2和传输率B3而言,通过使用高频率时钟作为传输率,能够使用相同的时钟来进行突发输出。
此外,也可以使传输率A3与传输率B3一致。该情况下,无论头部是否被压缩,都不需要进行传输率的切换,并且能够以高传输率将包传送。
图7是用于对在图5的IP包生成部中处理的数据与传输率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图7(A)表示输出TLV包的情况,图7(B)表示输出IP包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B)中,假设头部是被压缩的。
如图7(A)所示,在TLV包未被IP包生成部10进行IP化的情况下,已输入IP化部14中的包TLV1、TLV2在存储器15中缓冲,并且包TLV1、TLV2以传输率A3被突发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TLV包被进行IP化的情况下,在IP化部14中,包TLV1、TLV2的TLV头部被去除,并且包TLV1、TLV2各自的头部被解压缩,包IP1、IP2以传输率B2被输出。
包IP1、IP2在存储器15中缓冲,以传输率B3从IP包生成部10突发输出。此时,只要传输率B1<传输率B3即可。
这里,在图7(A)中示出了输出TLV包的情况,然而也可以为:传输率A1~A3分别与图7(B)所示的传输率B1~B3相等。
由此,能够利用高频率时钟将TLV包突发输出,并且不需要改变用于输出TLV包的时钟频率。
此外,如果用于输出这些包的时钟频率是相同的,则在后端处理部3中的接收处理就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传输6SE(Generic StreamEncapsulated,通用流封装)包作为可变长度包。
-变形例-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主要针对与图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接收部4具有第一接收处理部4a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b。
接收处理部4a例如接收地面数字广播所涉及的第一载波,对其进行A/D转换处理、解调处理、以及错误校正处理等,然后按照在TS包取得部5中的处理所需的格式予以输出。
接收处理部4b例如接收BS数字广播所涉及的第二载波,对其进行A/D转换处理、解调处理、以及校正处理等,然后按照在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中的处理所需的格式予以输出。
如上所述,接收部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接收不同的多个载波,对各载波进行上述的处理,将处理后的各信号分别向TS包取得部5以及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输出。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也能够通过选择器7选择性地输出TS包或者如TLV包等可变长度包,因此能够利用共同的端子以及信号线传输种类不同的包。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口装置2具有接收部4、TS包取得部5、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选择器7、包调整部12。
包调整部12能够进行调整,使得从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输出的TLV包等可变长度包的大小与TS包的大小相等。由此,在TS包的大小例如为188字节的情况下,包调整部12对可变长度包进行调整使得其大小达到188字节。即,包调整部12能够将可变长度包作为疑似的固定长度包进行处理。
选择器7选择TS包取得部5、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以及包调整部12的输出中的任一者予以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包调整部12与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选择器7选择TS包取得部5和上述形成为一体的电路的输出中的任一者予以输出即可。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包调整部12中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疑似的固定长度包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一例-
图10是用于对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0所示,大小分别不相等的可变长度包即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4例如被调整为188字节的固定长度数据即调整数据1~调整数据3。
具体而言,由于可变长度数据1的大小比188字节长,因此从该可变长度数据1分割出一部分即188字节,从而形成调整数据1。此外,由可变长度数据1的剩余的数据和将可变长度数据2的一部分分割下来的数据形成调整数据2。
进而,由可变长度数据2的剩余的数据、可变长度数据3、以及将可变长度数据4的一部分分割下来的数据形成调整数据3。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可变长度数据的大小,形成大小为固定长度的调整数据。
-第二例-
图11是用于对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二例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1中对如下所述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利用例如在先进BS数字广播中被多路化而发送的TMCC信号所包含的TLV-ID。
例如,假设:在作为可变长度包的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4中,由TLV-ID选择了可变长度数据1以及可变长度数据3。在该情况下,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2以及可变长度数据4为空(NULL)。需要说明的是,将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2以及可变长度数据4设为NULL的处理可在可变长度包取得部6或其前级的块中进行,也可以在包调整部12中进行。
然后,从可变长度数据1分割出一部分即188字节来形成调整数据1。此外,由可变长度数据1的剩余的数据和从NULL数据分割下来的一部分数据形成调整数据2。
进而,由NULL数据的剩余的数据、可变长度数据3、从NULL数据分割下来的一部分数据形成调整数据3。
根据上述说明,能够只传送已由TLV-ID选择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不只是用NULL数据来替换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也可以用作为已预先决定的数据的、例如0xFF等任意数据来替换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
此外,进而也可以为:上述NULL数据具有可变长度数据共同拥有的头部部分,该NULL数据是大小已知的格式的数据。
由此,即使是NULL数据,也能够通过提取该NULL数据的大小来提取后续的可变长度数据的头部。
此外,在根据作为可变长度包的IP包形成调整数据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此外,上述说明中将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替换成NULL数据,但是也可以去除未选择的可变长度数据。即,也可以为:在图11所示的即将调整的状态下,可变长度数据1之后的不是NULL数据,而是可变长度数据3。
图12是传送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固定长度包的情况的时序图。
如图12所示,可变长度包例如是以188字节为单位传送的,因此能够以与固定长度数据即TS包相同的格式传送可变长度包。
由此,即使在构成为处理固定长度数据的后端处理部3中,也能够将可变长度包作为固定长度数据来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也可以省略信号PCLK以及信号DE。此外,信号PCLK也可以在每一个与TS包相等的大小(例如188字节)内变得有源。或者,信号PCLK也可以在大小被调整之前的可变长度数据的头部位置变得有源。
-第三例-
图13是根据可变长度包形成固定长度包的第三例以及传送上述固定长度包的情况的时序图。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信号CLK。
图13示出的是以可变长度包的大小达到固定长度包的整数倍的方式进行调整的情况的例子。
具体而言,可变长度包即可变长度数据1分割成188字节的固定长度数据1和小于188字节的数据,此时,对小于188字节的数据附加了虚拟数据即数据Pd1。
即,由可变长度数据1中相当于头部188字节的数据形成调整数据1,对于可变长度数据1的剩余数据,直到大小达到188字节为止对上述剩余数据附加数据Pd1,从而形成调整数据2。
接下来,由于可变长度数据2的大小小于188字节,因此直到可变长度数据2的大小达到188字节为止对其附加虚拟数据即数据Pd2。即,由可变长度数据2以及数据Pd2形成调整数据3。
然后,在传送调整数据1~调整数据3的情况下,使用信号PCLK,上述信号PCLK是在大小被调整之前的数据即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3的头部位置变得有源。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由于对已输入的可变长度数据追加数据后予以输出,因此也可以为:使输出侧的传输率大于输入侧的传输率,以防止溢出。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虚拟数据追加在可变长度数据的末尾,然而虚拟数据也可以追加在可变长度数据的头部。即,只要可变长度数据的大小通过附加虚拟数据而变成与TS包的大小相等即可。
如上述的第一至第三例所述,在包调整部12中,调整可变长度包的大小,从而形成大小与TS包相等的固定长度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向包调整部12输入的可变长度包中也可以包含规定的虚拟数据。
在从接口装置2传送固定长度数据即调整数据1~调整数据3的情况下,信号PCLK在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3的头部位置变得有源。即,信号PCLK是表示数据的头部位置的信号,但是其只要在与可变长度数据的头部位置相对应的调整数据的头部位置变得有源即可。
根据上述方式,后端处理部3能够将可变长度包作为固定长度数据来接收,能够基于信号PCLK判断接收数据的实际的头部位置(即,可变长度包的头部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将可变长度包做成疑似的固定长度包,能够减少后端处理部3中的处理内容、传输协议等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接口装置2传送的信号DATA的传输劾率,则优选将可变长度包以原来的格式直接传送。
然而,在将可变长度包以原来的格式直接传送的情况下,后端处理部3需要根据包的头部信息计算包的头部位置、大小等,来确定可变长度包彼此之间的边界。此时,如果因某些原因(篡改数据(garbled data)等)导致不能对头部信息进行解析,则可能会在后端处理部3中不能正常进行处理。
因此,为了既能够良好地维持传输劾率又能够在后端处理部3中稳定地进行处理,如图14所示,接口装置2传送信号DATA即可。
图14是多个可变长度包以可变长度的状态直接被传送的情况的时序图。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信号CLK。
如图14所示,将在可变长度包即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3的各头部位置变得有源的信号PCLK与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3一起传送。
由此,后端处理部3能够基于信号PCLK,准确地识别可变长度数据1~可变长度数据3的各头部位置。由此,只要在后端处理部3中封装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进行的软件处理即可,以便例如基于信号PCLK确定可变长度数据。
-产业实用性-
本公开所涉及的接口装置能够在不增加端子数以及布线数的情况下传输种类不同的多个信号,因此在接收装置的电路规模的缩小化、低成本化等方面有用。
-符号说明-
1 接收装置
2 接口装置
4 接收部
4a 第一接收处理部
4b 第二接收处理部
5 TS包取得部
6 可变长度包取得部
7 选择器(第一选择器)
9 TLV包取得部
10 IP包生成部
11 选择器(第二选择器)
12 包调整部
CLK 时钟信号
DATA 数据信号
PCLK 包时钟信号

Claims (13)

1.一种接口装置,其将数据信号同步于时钟信号传送,所述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对已输入的载波进行解调处理以及错误校正处理且输出所述的处理后的信号的接收部;
取得所述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TS(Transport Stream,传输流)包的TS包取得部;
取得所述接收部的输出中所包含的可变长度包的可变长度包取得部;以及
选择所述TS包以及所述可变长度包中的任一者且输出所选择的该包以作为所述数据信号的第一选择器,
所述第一选择器根据接收基于所述第一选择器的输出的信号的后端处理部的指示,选择所述TS包以及所述可变长度包中的任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长度包为TLV(Type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包或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具有:
接收所述载波作为第一载波且生成输向所述TS包取得部的输入的第一接收处理部;以及
接收与所述第一载波不同的第二载波且生成输向所述可变长度包取得部的输入的第二接收处理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长度包取得部具有:
从所述接收部的输出中取得TLV包的TLV包取得部;
能够根据所述TLV包生成IP包的IP包生成部;以及
选择所述TLV包以及所述IP包中的任一者并予以输出的第二选择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TLV包所包含的IP包的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该IP包生成部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比在该头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该IP包生成部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TLV包所包含的IP包的头部被压缩的情况下,该IP包生成部的输出所涉及的传输率比输入所涉及的传输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装置具备包调整部,所述包调整部能够将从所述可变长度包取得部输出的至少一个所述可变长度包调整为大小与所述TS包相等的一个或多个包,
所述第一选择器选择所述TS包、所述可变长度包以及从所述包调整部输出的包中的任一者,将所选择的包作为所述数据信号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可变长度包和第二可变长度包被输入至所述包调整部,该包调整部从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头部开始,按照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依次将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分隔并予以输出,在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在小于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的状态下就已结束的情况下,通过接着处理所述第二可变长度包,来输出包含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结尾部和所述第二可变长度包的头部部分且大小与所述TS包相等的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可变长度包和第二可变长度包被输入至所述包调整部,该包调整部从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头部开始,按照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依次将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分隔并予以输出,在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在小于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的状态下就已结束的情况下,通过接着处理大小与所述第二可变长度包相等的规定的固定数据,来输出包含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结尾部和所述规定的固定数据的头部部分且大小与所述TS包相等的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可变长度包由大小与在所述接收部接收到该第二可变长度包时的大小相等的规定的固定数据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可变长度包和第二可变长度包被输入至所述包调整部,该包调整部从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头部开始,按照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依次将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分隔并予以输出,在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在小于与所述TS包相等的大小的状态下就已结束的情况下,接着附加规定的数据,来输出由所述第一可变长度包的结尾部和已附加的所述数据构成且大小与所述TS包相等的包。
12.根据权利要求7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接口装置将包时钟信号与所述数据信号一起输出,所述包时钟信号表示所述数据信号的头部位置,
所述包时钟信号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变得有源,该位置是与向所述包调整部输入的可变长度包的头部位置相对应的、从所述包调整部输出的包的头部位置。
13.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装置。
CN201580033773.2A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Active CN1064717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2822.0A CN110071785B (zh)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8919 2014-06-24
JP2014128919 2014-06-24
PCT/JP2015/002896 WO2015198545A1 (ja) 2014-06-24 2015-06-10 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受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2822.0A Division CN110071785B (zh)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1761A CN106471761A (zh) 2017-03-01
CN106471761B true CN106471761B (zh) 2019-05-21

Family

ID=549376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2822.0A Active CN110071785B (zh)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方法
CN201580033773.2A Active CN106471761B (zh)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2822.0A Active CN110071785B (zh) 2014-06-24 2015-06-10 接口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715642B2 (zh)
JP (2) JP6674105B2 (zh)
CN (2) CN110071785B (zh)
WO (1) WO2015198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6784B2 (ja) * 2014-09-12 2020-06-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6300116B2 (ja) * 2014-10-10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6773032B2 (ja) * 2015-06-11 2020-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信号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290852B2 (ja) * 2015-12-24 2018-03-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信号構成装置、信号構成システム、信号構成方法、および信号構成用プログラム
JP7017029B2 (ja) * 2017-05-08 2022-02-0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KR102417673B1 (ko) * 2017-06-14 2022-07-07 소니 세미컨덕터 솔루션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복조 장치, 처리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US11477518B2 (en) * 2018-01-18 2022-10-18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JP2020141256A (ja) * 2019-02-28 2020-09-0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復調回路、復調方法、送信装置
JP2021118467A (ja) * 2020-01-28 2021-08-10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4114020A4 (en) * 2020-02-26 2023-05-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VIDEO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VIDEO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AND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1715A (ja) * 1994-12-27 199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送受信装置
WO2013011545A1 (ja) * 2011-07-15 2013-0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方法
JP2013175949A (ja) * 2012-02-24 2013-09-0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72284B1 (ko) * 1999-11-17 2007-11-01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디지털 신호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IL133896A0 (en) * 2000-01-06 2001-04-30 Telescicom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coding data for transmission channels
KR100749070B1 (ko) * 2000-07-14 2007-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트스트림을 역다중화하는 장치
KR100709484B1 (ko) * 2002-07-16 2007-04-20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컨텐츠 수신기 및 컨텐츠 송신기
KR20060014394A (ko) * 2003-05-22 2006-02-15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능 모듈 카드, 호스트 기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050120374A1 (en) * 2003-12-01 2005-06-02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ssing an on-screen display over a serial interface
CN100586100C (zh) * 2003-12-11 2010-01-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包发送装置
JP2005260728A (ja) * 2004-03-12 2005-09-22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視聴情報収集システム、及び視聴情報収集方法
US20060034273A1 (en) * 2004-07-22 2006-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port stream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631102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
US7929696B2 (en) * 2005-06-07 2011-04-19 Sony Corporation Receiving DBS content on digital TV receivers
WO2007148863A1 (en) * 2006-06-20 2007-12-27 Lg Electronics Inc.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data
US8726318B2 (en) * 2006-10-04 2014-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JP5114084B2 (ja) * 2007-04-04 2013-01-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体放送受信端末および移動体放送受信方法
US8817780B2 (en) * 2007-08-08 2014-08-26 Maxlinear, Inc. TS packet grooming
JP5252952B2 (ja) * 2008-03-11 2013-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JP5541488B2 (ja) 2009-02-09 2014-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1521809B (zh) * 2009-03-26 2012-01-04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字电视单频网可变长同步信息分布式传输方法
JP5400575B2 (ja) * 2009-11-11 2014-01-29 日本放送協会 可変長パケット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1742249B (zh) * 2009-12-18 2012-05-30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信双向网络数字电视系统的实现方法
US9003455B2 (en) * 2010-07-30 2015-04-07 Guest Tek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td. Hospitality media system employing virtual set top boxes
KR101670723B1 (ko) * 2011-01-04 2016-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디오 및 오디오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가변 길이의 전송 패킷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CN102769799A (zh) * 2011-05-03 2012-11-07 朱佩江 一种在ip网络中实现数字电视业务分发服务的方法及系统
JP5689365B2 (ja) * 2011-05-27 2015-03-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復調回路、復調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US9124396B2 (en) * 2011-07-28 2015-09-01 Allen LeRoy Limberg COFDM digital television receivers for iterative-diversity reception
CN102281223B (zh) * 2011-08-04 2014-06-11 联思普瑞(武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数字最小频移键控电力载波装置
JP6032945B2 (ja) 2012-05-28 2016-11-30 サター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エルエルシーSaturn Licensing LLC 信号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処理方法
CN103517330B (zh) * 2012-06-15 2018-08-10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鲁棒性头压缩报文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202696813U (zh) * 2012-08-10 2013-01-23 王涛 基于多节目传输流转多路单节目传输流的ip输出装置
US20140086407A1 (en) * 2012-09-25 2014-03-27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Conditional Access to Encrypted Media Content
WO2014061488A1 (ja) * 2012-10-17 2014-04-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82029B2 (ja) * 2013-09-20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CN103763630A (zh) * 2014-01-23 2014-04-30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关设备以及协议转换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1715A (ja) * 1994-12-27 199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送受信装置
WO2013011545A1 (ja) * 2011-07-15 2013-0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方法
JP2013175949A (ja) * 2012-02-24 2013-09-0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1761A (zh) 2017-03-01
CN110071785B (zh) 2021-10-26
JP6674105B2 (ja) 2020-04-01
US20170118317A1 (en) 2017-04-27
US11212376B2 (en) 2021-12-28
JPWO2015198545A1 (ja) 2017-06-01
US10715642B2 (en) 2020-07-14
US20200304612A1 (en) 2020-09-24
JP2020102862A (ja) 2020-07-02
WO2015198545A1 (ja) 2015-12-30
CN110071785A (zh) 2019-07-30
JP6823277B2 (ja) 202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1761B (zh) 接口装置及具备该接口装置的接收装置
CN1909643B (zh) 提供多流的广播接收设备和提供多流的方法
US20200145184A1 (en) Transmitting system, transmission slo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slot generating method
US20110149826A1 (en) Broadcast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s in multi-channel broadcasting network
JP2009531963A (ja) ケーブルモデム上でのビデオ
CN101360230B (zh) 与部署点(pod)对接的主机设备和处理广播数据的方法
EP2028801B1 (en) A method of processing broadcast data and a host device
CN101360231B (zh) 与部署点(pod)对接的主机设备和处理广播数据的方法
RU2660941C2 (ru) Система, декодер и способ спутниковой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ов
JP2022121493A (ja) 受信方法および端末
RU2658677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спутниковых сигналов и приемник для этого
CN101272265B (zh) Ip广播系统以及用于其中的多路复用器、接收装置及方法
WO2021171687A1 (ja) 映像信号処理装置、映像信号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信号処理回路
EP2206344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broadcasting data in ip broadcasting receiver
KR20070023151A (ko) 방송 송출 시스템에 있어서의 통합 데이터 송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