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4095A -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4095A
CN106454095A CN201610920913.4A CN201610920913A CN106454095A CN 106454095 A CN106454095 A CN 106454095A CN 201610920913 A CN201610920913 A CN 201610920913A CN 106454095 A CN106454095 A CN 106454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lane
mobile
image plane
tangen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209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209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540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454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4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7Upgrading or updating of programs or applications for camera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在像平面与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计算的距离后,进行拍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拍照的装置。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像平面与感光平面不重合时,可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使像平面与感光平面重合。这种方式有利于保证拍摄效果,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码摄像的普及,大量的手持设备,例如手机、播放器以及掌上电脑等终端设备均配备了摄像头,以进行摄影摄像,并在摄影摄像过程中利用摄像头对焦马达完成对焦。
现有技术中,摄像头对焦马达为一体式结构,镜头直接安装在镜头载体内。为保证对焦效果,在安装时,必须严格保持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垂直。从而使得对焦时,像平面可以与感光平面重合,这样才能保证拍摄的效果。但由于生产工艺及组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设计中,很难使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完全垂直,这就导致拍摄图片时,像平面无法与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致使拍摄出的图片的某些位置会比较模糊,影响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使得在拍照前,可自行检测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是否垂直,并在两者不垂直时,进行调整,以使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垂直,从而保证拍摄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拍照的方法,包括: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在像平面与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计算的距离后,进行拍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拍照的装置,包括:判断模块、获取模块、计算模块、调控模块及拍照模块;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获取模块用于在像平面与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计算模块用于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调控模块用于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拍照模块用于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计算的距离时,进行拍照。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先通过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即感光平面)重合,来判断镜头平面(即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是否垂直。在判定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即认定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不垂直,此时,本发明实施方式会获取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该正切值是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由于无论物距如何改变,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该β的正切值均相同,因此,可根据该正切值计算出使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移动机构需带动镜头模组移动的距离。在计算出该距离后,即可根据该计算出的距离调节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调节结束后,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即可进行拍照。这种方式有利于保证拍摄效果,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
进一步地,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中,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进一步地,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4个移动模块设置在载体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的周围;每个移动模块均包括万向节及与万向节连接的可伸缩连杆;可伸缩连杆与镜头模组连接;在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中,通过调节各移动模块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其中,在调节各移动模块时,保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进一步地,正切值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切值及第二正切值;第一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第一端的中心及第二端的中线的直线上的映射值;第二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第三端的中心及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为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第三端与第四端为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且连接第一端的中心及第二端的中心的直线,与连接第三端的中心及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垂直;且位于相同端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同,位于相对的端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具体包括:根据第一正切值,计算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根据第二正切值,计算第三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四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正切值,计算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中,通过△hX=(tanβw(v-f))/2v计算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其中,v为像距、f为焦距、w为感光单元的宽度。
进一步地,正切值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切值及第二正切值;将4个移动模块分为两组,每一组内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移动模块;第一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第二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另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其中,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与另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垂直;且位于相同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判断模块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进一步地,调控模块通过调节各移动模块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其中,在调节各移动模块时,保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4个移动模块设置在载体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的周围;每个移动模块均包括万向节及与万向节连接的可伸缩连杆;可伸缩连杆与镜头模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拍照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镜头平面及像平面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移动模块的设置方式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拍照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拍照的方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步骤101: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若是,则退出本流程;若否,则进入步骤102。
感光单元位于摄像头的底部,正常情况下,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即镜头平面)应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即感光平面)垂直,拍摄时,像平面会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因此,本实施方式可通过判断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是否重合,来判断镜头平面是否与感光平面垂直,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校准。
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若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一致,则可判定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说明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垂直,不需要对镜头模组的位置进行调整;反之,则说明镜头平面与感光平面不垂直,需要对镜头模组的位置进行调整。
步骤102:获取β的正切值。
该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而无论物距如何变化,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该β均相同。也就是说,任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该β的正切值均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可根据该β的正切值,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以使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可从存储器中获取该预先存储的β的正切值,如在出厂时将β的正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拍摄装置在第一次使用时计算出该β的正切值,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器中,供之后校正时获取,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制。
步骤103:根据该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步骤104: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该移动机构与镜头模组可拆卸式连接,且镜头模组可在移动机构的带动下在拍摄方向上往复移动。该计算的距离即为使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移动机构需要带动镜头模组移动的距离。
本步骤中,移动机构根据该计算的距离移动时,即可带动镜头模组移动,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当移动机构移动至该计算的距离时,即可完成对镜头模组位置的调整,此时,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过该移动机构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时,应保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不变。
步骤105: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该计算的距离后,进行拍照。
如上文所述,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该计算的距离时,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此时,对焦已完成,即可进行拍照。
本实施方式,先通过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即感光平面)重合,来判断镜头平面(即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是否垂直。在判定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即认定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不垂直,此时,本发明实施方式会获取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该正切值是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由于无论物距如何改变,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该β的正切值均相同,因此,可根据该正切值计算出使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移动机构需带动镜头模组移动的距离。在计算出该距离后,即可根据该计算出的距离调节该移动机构,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调节结束后,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即可进行拍照。这种方式有利于保证拍摄效果,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拍照的方法。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第二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了如何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该移动机构可包括4个移动模块3,该移动模块3可设置于载体1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2的周围。移动模块3镜头模组2可拆卸式连接,且镜头模组2可以在移动模块3的带动下在拍摄方向上往复移动。
具体地,如图3所示,每个移动模块3包含基座33、滑动块32、缓冲垫片39、磁石35以及线圈34、电磁屏蔽层31、绝缘垫片36、万向节37、连接杆38等。滑动块32设置于基座33内部,基座33内底面设置导轨,导轨的设置方向与镜头模组2的拍摄方向一致,滑动块32在基座33内可以沿导轨往复移动。通过滑动块32带动镜头模组2的移动,可以有效简化镜头模组2移动的技术效果。技术人员在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滑动块32设置于基座33内部,并且保证滑动块32可以在基座33内往复移动,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特殊限定,例如活塞运行方式。
缓冲垫片39设置于基座33和滑动块32之间,可避免滑动块32在基座33内往复移动时发生硬碰撞,保证滑动块32和基座33的耐用寿命。
为驱动滑动块32在基座33内做往复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动块32上设有磁石35,基座33设有配合磁石35的线圈3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悉,如果给放置在磁场中的线圈通电,这个线圈就会受到力的驱动,会产生不同的驱动力,即驱动滑动块32在基座33内移动。值得说明的是,技术人员在设置线圈34的具体匝数以及磁石35的具体大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实施方式在此不作相关限定。
在摄像头对焦过程中,为了实现镜头组进行角度调整时能留有余量,不被硬损坏,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模块3还包含万向节37、连接杆38(可为可伸缩连杆)。具体地说,万向节37设置在滑动块32内部,并且通过连接杆38与镜头组2相连,即连接杆38的一端与万向节37连接,另一端与镜头组2连接。滑动块32沿基座33往复移动,即可通过万向节37以及连接杆38带动镜头组2在镜头组2拍摄方向上往复移动,进而实现摄像头的精准对焦。
电磁屏蔽层31设置在基座33外侧,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滑动块32上的磁石35产生的磁场对基座33以外的其他元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基座33的内部元件不受外部元件产生的电磁场的影响,进一步确保镜头组2角度调整过程中的可控性。电磁屏蔽层31可以选择醋酸胶布、导电泡棉等,在具体实现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屏蔽材料,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绝缘垫片36可以在移动模块3处于通电状态时,避免因移动模块3接地效果不好或者发生漏电现象而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还可以有效保护终端设备,避免移动模块3发生漏电事故而对终端内部其他元件产生影响。
在摄像头对焦过程中,4个移动模块3能分别控制镜头模组2在不同方向上移动,提高镜头模组的可调整角度与调节精确度,有效地提高摄像效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是以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且4个移动模块分别位于载体的四个对角处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技术人员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移动模块3的数量以及具体设定位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获取的β的正切值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切值及第二正切值。其中,第一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载体的第一端的中心及第二端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第二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载体的第三端的中心及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为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第三端与第四端也为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且连接第一端的中心及第二端的中心的直线,与连接第三端的中心及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垂直。
结合图2进行说明。以图2中的左端作为第一端、右端作为第二端、上端作为第三端、下端作为第四端。并以连接左端的中心及右端的中心的直线为X轴,以连接上端的中心及下端的中心的直线为Y轴,以像平面的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第一正切值即是β的正切值在X轴上的映射值tanβX,第二正切值即是β的正切值在Y轴上的映射值tanβy
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tanβX、tanβy可从存储器中获取,也可在第一次拍摄时计算得到,其计算方法如下:
具体地,可先控制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同时控制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两者的移动步调要保持一致,以保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在移动过程中,判断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之间的差距是否在缩小。若是,则继续移动左、右端的移动模块,直至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否则,则转换左、右两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即使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而使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转换移动方向后,仍要保持移动步调一致,直至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
类似的,可先控制上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同时控制下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两者的移动步调保持一致。在移动过程中,判断像平面上、下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之间的差距是否在缩小。若是,则继续移动上、下端的移动模块,直至像平面上、下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否则,则转换上、下两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
当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及上、下端中心的清晰度均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时,则判定此时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在平面重合时,即可计算tanβX、tanβy
如图4所示,tanβX=(u+v)/(v*tanαX-w/2)=(vf/(v-f)+v)/(v*△h/w-w/2);其中,标号51为物平面、52为镜头平面、53为像平面;u为物距、v为像距、f为焦距、w为感光单元的宽度、△h为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与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之和(如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了5mm,则右端的两个移动模一定会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5mm,此时,△h为10mm)、tanαX为镜头模组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α的正切值在连接左端的中心及右端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即tanα在X轴上的映射值)。tanβy的计算公式与此类似,本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在计算出tanβX、tanβy后,即可将其存储在存储器中,供之后校准使用。
本实施方式在获取到第一正切值tanβX、第二正切值tanβy后,即可根据tanβX计算左端(即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右端(即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根据tanβy计算上端(即第三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下端(即第四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两者的计算方法相同,本实施方式将以根据tanβX计算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hX=(tanβX*w*(v-f))/(2v),其中,标号51为物平面、52为镜头平面、53为像平面;△hX(为△h/2)即为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w为感光单元的宽度、v为像距、f为焦距、u为物距、α为镜头模组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
获取△hX后,即可控制左、右端的移动模块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移动模块移动时,位于相同端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同,位于相对的端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且两端的移动步调要保持一致,以保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获取的△hX为5毫米,若控制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5毫米,则必须同时控制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5毫米。
需要强调的是,可根据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各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来确定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即可在出厂时,就将β的正切值及各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就存储在存储器;然不限于此,也可实时获取各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
例如,在获取的△hX为5毫米后,可先控制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同时控制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两者的移动步调要保持一致。在移动过程中,判断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之间的差距是否在缩小。若是,则说明所选的移动方向正确,此时,需继续移动左、右端的移动模块,直至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与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均移动5毫米为止;否则,则转换左、右两端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即使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而使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转换移动方向后,仍要保持移动步调一致,直至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与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均移动5毫米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动方向选择正确情况下,且左端的两个移动模块与右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的距离达到△hX后,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度会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同样地,在移动方向选择正确情况下,且上端的两个移动模块与下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的距离达到△hy(即为上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下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需移动的距离)后,像平面上、下端中心的清晰度会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而当像平面左、右端中心的清晰及上、下端中心的清晰度均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时,则可判定此时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包括四个均匀设置于镜头模组周围的移动模块,只需要通过该移动模块,即可轻松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使得镜头模组的调整更加便利。在摄像头对焦过程中,4个移动模块能分别控制镜头模组在不同方向上的移动,有利于提高镜头模组的可调整角度与调节精确度,提升摄像效果。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拍照的方法。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需同时调整两端的移动模块;而第三实施方式中,同时调整的是相对设置的两个移动模块。
本实施方式将处于对角线上两个移动模块分为一组,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与另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垂直。在调节时,需一组调节完成后,再调节另一组。其中,位于相同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第二正切值为β的正切值在连接另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结合图5进行说明。第一个正切值可以为tanβ在连接左上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第二正切值可以为tanβ在连接左下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及右上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以连接左上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的直线为X轴,以连接左下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及右上角的移动模块的中心的直线为Y轴,以像平面的中心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第一正切值即是tanβ在X轴上的映射值tanβX,第二正切值即是tanβ在Y轴上的映射值tanβy
在获取到第一正切值tanβX、第二正切值tanβy后,即可根据tanβX计算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hX;根据tanβy计算左下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上角的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hy
获取到△hX、△hy后,即可控制各移动模块移动。以△hX为例,在确定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后,如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带动镜头模组向远离拍摄的方向移动、右下角的移动模块向靠近拍摄的方向移动时,像平面对应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部位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之间的差距会缩小,此时,即可按此移动方向来移动上述两个移动模块,直至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均达到△hX。值的一提的是,在移动左上角的移动模块及右下角的移动模块,要保持两者的移动步调一致,以保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当像平面对应各移动模块的部位的清晰度与像平面中心的清晰度一致时,则可判定此时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模块的还可按如图6所示的方式进行设置。仍可将相对设置的两个移动模块分为一组,一组调节完毕后,再调节另一组,本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另一种调控移动模块的方法、及移动模块的设置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本实施方式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拍照的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判断模块71、获取模块72、计算模块73、调控模块74及拍照模块75。
其中,判断模块71用于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本实施方式中,判断模块可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获取模块72用于在像平面与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
计算模块73用于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调控模块74用于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该移动机构,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拍照模块75用于在移动机构移动至计算的距离时,进行拍照。
本实施方式,先通过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即感光平面)重合,来判断镜头平面(即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是否垂直。在判定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即认定镜头模组所在的平面与感光平面不垂直,此时,本发明实施方式会获取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该正切值是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β的正切值。由于无论物距如何改变,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该β的正切值均相同,因此,可根据该正切值计算出使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移动机构需带动镜头模组移动的距离。在计算出该距离后,即可根据该计算出的距离调节该移动机构,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调节结束后,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即可进行拍照。这种方式有利于保证拍摄效果,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拍照的装置。第五实施方式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第五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了如何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4个移动模块设置在载体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的周围;每个移动模块均包括万向节及与万向节连接的可伸缩连杆;可伸缩连杆与镜头模组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调控模块可通过移动各移动模块来调整镜头模块模组的位置。即计算出的距离,来移动各移动模块,从而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调节各移动模块时,应保持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与本实施方式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在所述像平面与所述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所述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
根据所述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根据所述计算的距离,移动所述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至所述计算的距离后,进行拍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中,
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所述4个移动模块设置在载体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的周围;每个所述移动模块均包括万向节及与所述万向节连接的可伸缩连杆;所述可伸缩连杆与所述镜头模组连接;
在所述根据计算的距离,移动所述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中,
通过调节各移动模块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其中,在调节所述各移动模块时,保持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切值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切值及第二正切值;
所述第一正切值为所述β的正切值在连接第一端的中心及第二端的中线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所述第二正切值为所述β的正切值在连接第三端的中心及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其中,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为所述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所述第三端与第四端为所述载体的两个相对的端,且连接所述第一端的中心及所述第二端的中心的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三端的中心及所述第四端的中心的直线垂直;
且位于相同端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同,位于相对的端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正切值,计算所述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
根据所述第二正切值,计算所述第三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四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正切值,计算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中,
通过△hX=(tanβX*w*(v-f))/(2v)计算第一端的两个移动模块及第二端的两个移动模块的移动距离;
其中,v为像距、f为焦距、w为感光单元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切值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切值及第二正切值;
将所述4个移动模块分为两组,每一组内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移动模块;所述第一正切值为所述β的正切值在连接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所述第二正切值为所述β的正切值在连接另一组内两个移动模块的直线上的映射值;
其中,所述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与另一组的两个移动模块的连线垂直;且位于相同组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方向相反。
8.一种拍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判断模块、获取模块、计算模块、调控模块及拍照模块;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像平面与所述感应单元所在的平面不重合时,获取β的正切值;其中,所述β为某一物距下,像平面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时,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
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β的正切值,计算移动机构需移动的距离;
所述调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计算的距离,移动所述移动机构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所述拍照模块用于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至所述计算的距离时,进行拍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模块通过判断像平面的中心与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来判断像平面是否与感光单元所在的平面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控模块通过调节各移动模块来调整镜头模组的位置;
其中,在调节所述各移动模块时,保持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中心所在的位置不变;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4个移动模块;所述4个移动模块设置在载体上,并均匀分布于镜头模组的周围;每个所述移动模块均包括万向节及与所述万向节连接的可伸缩连杆;所述可伸缩连杆与所述镜头模组连接。
CN201610920913.4A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64540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20913.4A CN106454095A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20913.4A CN106454095A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4095A true CN106454095A (zh) 2017-02-22

Family

ID=58175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20913.4A Pending CN106454095A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5409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4779A (zh) * 2006-04-27 2007-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微型摄像头自动对焦的方法及其微型摄像头
CN102998765A (zh) * 2011-09-16 2013-03-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组装方法及相机模组
CN103163725A (zh) * 2011-12-17 2013-06-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3529528A (zh) * 2012-07-06 2014-01-22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调校装置及其调校方法
JP2016061867A (ja) * 2014-09-17 2016-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センサ実装治具、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センサ実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4779A (zh) * 2006-04-27 2007-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微型摄像头自动对焦的方法及其微型摄像头
CN102998765A (zh) * 2011-09-16 2013-03-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组装方法及相机模组
CN103163725A (zh) * 2011-12-17 2013-06-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3529528A (zh) * 2012-07-06 2014-01-22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调校装置及其调校方法
JP2016061867A (ja) * 2014-09-17 2016-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センサ実装治具、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センサ実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1584B (zh) 摄像头模组调焦生产方法、摄像头模组和终端
CN108470323A (zh) 一种图像拼接方法、计算机设备及显示装置
CN107024837B (zh) 一种高精度三维激光曝光固化工艺
CN103475820B (zh) 一种摄像机中pi位置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9788277B (zh) 防抖机芯的光轴偏差的补偿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5376564A (zh) 摄像头校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TW201509698A (zh) 立體列印系統以及立體列印方法
CN109141240A (zh) 一种自适应3d测量及信息获取装置
CN108696673A (zh) 一种拍照装置、方法及设备
CN106488224A (zh) 一种摄像头的校准方法及校准装置
CN104723560A (zh) Dlp三维打印机及三维打印方法
CN105556946A (zh) 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及摄像模块的制造装置
CN103473758A (zh)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二次标定方法
CN106570907A (zh) 一种相机标定方法及装置
CN112911109B (zh) 电子设备及拍摄方法
CN104657970A (zh) 一种全自动双目内窥镜的标定方法及标定系统
CN107295235A (zh) 一种双摄像头模组自动核准装置及其自动核准方法
WO2014048166A1 (zh) 光学防震相机模组的自动调试方法及系统
CN109636783A (zh) 机器人臂长的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192399B (zh) 一种基于目标运动的显微视觉手眼标定系统及方法
CN106454095A (zh) 一种拍照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06445B (zh) 一种倒装芯片键合的预对准系统及方法
CN106911920A (zh) 一种提高投影图片分辨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06657982A (zh) 一种摄像模组图像清晰度校准方法及装置
CN206741110U (zh) 一种光学显示模组精确装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