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6326B -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46326B
CN106446326B CN201610601524.5A CN201610601524A CN106446326B CN 106446326 B CN106446326 B CN 106446326B CN 201610601524 A CN201610601524 A CN 201610601524A CN 106446326 B CN106446326 B CN 106446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voltage
negative
formula
value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015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46326A (zh
Inventor
皇金锋
刘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6015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463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46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6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46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6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6Circuit design at the analogue level
    • G06F30/367Design verification, e.g. using simulation,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SPICE], direct methods or relaxation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Boost变换器研究模型;步骤二:通过分析CCM‑CISM模式下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步骤三:建立负调电压数学模型,分析电感和电容对负调电压的影响;步骤四:确定抑制负调电压的电感电容选取条件;步骤五:仿真和实验验证。本发明针对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中的右半平面零点导致系统不稳定,输出电压产生负调,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等问题,提出了抑制负调电压的变换器参数设计原则,给出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用到的建模形式对分析问题所提供的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oost变换器建模与负调电压分析领域,具体说是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在DC-DC变换器中,Buck变换器及其衍生拓扑,以电容电压输出作为反馈时,都是最小相位系统,而Boost、Buck-Boost、Cuk、Zeta、Sepic及其衍生拓扑,都是非最小相位系统,表现为数学模型含有右半平面的零点。右半平面的零点会导致其在占空比增大(或减小)时,其输出电压的瞬态值不是随之增大(减小),而是出现了先减小(增大)而后增大(减小)的情况,称之为负调现象。负调现象会导致系统过渡过程时间延长,同时在负调时间段内会使变换器形成正反馈而出现不稳定现象,因此弄清楚非最小相位系统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对抑制负调并提高暂态和稳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针对Boost变换器右半平面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有以下几种:(1)Santu Bag,Tanushree Roy,Siddhartha Mukhopadhyay,et al.公开的《BoostConverter Control using Smith Predictor Technique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Right Half Plane Zero》阐述了采用史密斯预估器来减小Boost变换器右半平面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Han-Hsiang Huang、Chi-Lin Chen、Dian-Rung Wu,et al在《Solid-Duty-Control Technique for Alleviating the Right-Half-Plane Zero Effect in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Boost Converters》中公开了采用固定占空比控制方法来改善Boost变换器右半平面零点对系统性能影响;(3)由吴忠、李红、左鹏、刘伟志在《DC/DC升压变换器串级控制》中公开了采用串级结构来改善Boost变换器性能,其结构的内环以电感电流为被控量,外环以电容电压为被控量,该控制结构可以解决非最小相位特性给控制器带来的设计困难,但是该控制结构复杂;(4)由帅定新、谢运祥、王晓刚、周福星公开的《Boost变换器非线性电流控制方法》、由乐江源、谢运祥、洪庆祖、张志、陈林的《Boost变换器精确反馈线性化滑模变结构控制》以及由刘锦波和明文龙公开的《一种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的Boost型DC/DC变换器非线性控制方案》均阐述了采用非线性控制策略来改善Boost变换器控制性能的方法;然而以上方法都是从控制策略方面来改善Boost变换器的非最小相位性能。(5)张卫平著的《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对Boost变换器右半平面零点产生负调电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6)皇金锋,刘树林的《Boost变换器的参数选择与非最小相位分析》则对Boost变换器引起的负调电压利用其控制-输出电压数学模型进行了其零、极点分析,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说明了当占空比增大(或减小)时输出电压会产生负调现象,并根据产生负调电压变化情况给出了抑制负调电压的参数设计思路。以上文献给出了负调电压产生物理意义及抑制负调电压参数设计思路,但是关于负调电压产生的物理意义描述不够深入,没有给出负调电压的具体数学模型及衡量负调电压大小的性能指标,对变换器某个具体参数如何影响负调电压的情况尚不明确。《Boost变换器的参数选择与非最小相位分析》虽然讨论了负调电压的抑制参数选择方法,但是关于负调电压的抑制没有从数学模型角度给出变换器参数设计原则。
发明内容
为了针对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中的右半平面零点导致系统不稳定,输出电压产生负调,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等问题,提出抑制负调电压的变换器参数设计原则,给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法,本发明提供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Boost变换器研究模型:
所述Boost变换器的电路包括输入电压Vi、电感L、电容C、输出电压VO、电阻R、开关管VT
步骤二:通过分析CCM-CISM模式下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1、在CCM-CISM模式下,输入电压Vi、输出电压VO和占空比D有如下关系式:
2、考虑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负调现象:
令开关管VT导通阶段为Ton、开关管VT关闭阶段为Toff、占空比D突变之前为D1、突变之后为D2、占空比D突变的时刻称为t0、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vo(t)值最小时刻称为t1、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恢复原稳定状态值的时刻称为t2、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升至最高值时刻称为t3
3、建立并分析电感电流iL(t)和输出电压Vo在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刻的微观震荡变化模型:
令电感电流iL(t)起始时位于谷底的值为ILV0、令电感电流iL(t)再次达到谷底的值为ILV1,且电感电流iL(t)第三次达到谷底时,占空比D突变。
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首次达到谷底时的值为VOV0、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峰值的值为VOP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的值为VOP2,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占空比D突变,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突变后首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2
令电感电流iL(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iL>Ts、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VO>Ts
3.1、0-t0时段的稳定工作状态分析:
3.1.1、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模式时的电感电流,得如下关系:
3.1.1.1、在VT导通Ton期间,电感L储能,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式(2)中iL是电感电流,t是Boost变换器工作时间,由式(2)导出在Ton期间,电感L中的电流增量:
3.1.1.2、在Toff期间,电感L释放能量,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由式(4)得出在Toff期间的L中的电流增量为:
式(5)中D1+D′1=1;
3.1.1.3、当变换器运行在稳定平衡状态时,有如下关系式:
ΔΙL(on)=|ΔΙL(off)| (6)
式(6)可进一步解释为:变换器工作在稳定平衡状态时,电感L在VT导通Ton期间吸收的能量和在Toff期间释放能量相等,电感电流满足ΙLV0=ΙLV1,ΙLP0=ΙLP1
3.1.2、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模式时,电容输出电压瞬时值为:
根据对式(6)的分析结合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可得在稳定状态时输出电压峰-峰值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VOV0=VOV1,VOP1=VOP2 (8)
令t=D1Ts时,VOP1和VOV1之间关系即为:
3.2、当Boost变换器发生占空比突变时,将瞬态过渡过程分为负调和超调两个阶段。
3.2.1、在t0-t2时段的负调工作状态时,由占空比导致输出电压增量的表达式根据变换器控制变量到输出小信号的模型,可得:
对式(10)求拉普拉斯反变换并化简得负调电压数学模型:
其中
根据Boost变换器非最小相位反应规律可知,占空比增大导致负调电压分两个阶段(0<ζ<1)。
3.2.1.1、在t0-t1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下冲:
在t0时刻,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在Ton期间,电感电流增量为:
在式(12)中D1+Δd=D2
在Toff期间,L中的电流增量为:
在式(13)中D1-Δd=D′2
由占空比突然增大为D2时,即占空比增大Δd时,输出电压之间关系为:
由式(9)和式(14)得:
由式(15)得知占空比由D1突然增大为D2时,输出电压VO减小,即Δv′o(t)<0,而电感电流ΔΙL(on)继续增大,当系统出现负调最大值时其导数为零,即Δv′o(t)=0,对式(11)求导得:
式(16)中tP为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时间。
3.2.1.2、在t1-t2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回调:
在此阶段,负调电压逐步上升,在T2时刻时,恢复至下冲初始水平,即Δvo(t)=0时,负调结束。
3.2.2、在t2-t3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超调:
在此阶段,输出电压持续增大,直至在t3时刻输出电压出现超调,并达到最大值,经过动态调节,输出电压最终达到占空比为D2时的输出电压。至此,对占空比D发生突变对应的瞬态过渡过程的微观分析结束。
4、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根据3中的分析得出涉及负调过程的关键参数有: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的时间tP、负调所用时间tV以及负调电压Δvo(tP),由于根据式(16)可确定tP与变换器参数之间关系,且tV受tP的正影响,所以分析tP和Δvo(tP)。
由式(11)和式(16)可知tP和Δvo(tP)的影响参数为电感L、电容C、占空比D和负载,其中仅电感L、电容C可优化,所以确定电感L、电容C为关键参数。
步骤三:建立负调电压数学模型,分析电感和电容对负调电压的影响:
首先将不同电容值代入式(16)得出不同电容对应的tP,然后将不同的tP代入公式(11)得每个不同电容对应的Δvo(tP),得出tP与Δvo(tP)关系曲线,由所述关系曲线得出满足纹波要求的最小电容对应最大Δvo(tP)和最小的tP
令2R2D′2C>>L,将式(16)转化为:
即当电容量增大到满足2R2D′2C>>L关系时,式(16)可简化成电容C对tP的影响忽略不计。
步骤四:确定抑制负调电压的电感电容选取条件:
由式(17)得出:较小的电感更有利于缩短tP,同时由关系2R2D′2C>>L知减小电感取值更有利于减小电容取值,但是考虑电感的取值受变换器工作模式影响,因此在满足变换器工作模式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将电感量选择在临界电感1.2倍裕量。电感确定后再根据电感值计算满足纹波要求的电容值。一般选择电容使得2R2D′2C大于10倍L。
步骤五:仿真和实验验证:
利用Boost变换器工作在CCM-CISM下进行仿真分析,取Boost变换器参数,在仿真软件PSIM9.0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
取变换器的相关参数,设立实验平台,验证Boost变换器抑制负调电压的合理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针对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中的右半平面零点导致系统不稳定,输出电压产生负调,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等问题,提出了抑制负调电压的变换器参数设计原则,给出解决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中的右半平面零点导致系统不稳定问题的分析方法,其中所用到的建模形式对分析问题所提供的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以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感电流连续且电感完全供能模式(CCM-CISM)情况下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将非最小相位系统占空比发生突变的暂态过程分为负调和超调两个阶段,根据负调电压数学模型分析了电感和电容对负调电压的影响,给出了抑制负调电压的电感电容设计原则,对提高非最小相位系统暂态和稳态性能具有指导意义。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机理分析正确性以及抑制负调电压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本发明以Boost变换器为例,深入分析其产生负调电压的机理,建立了负调电压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给出了抑制负调电压的变换器参数设计原则,对提高非最小相位系统暂态和稳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所得到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其它非最小相位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Boost变换器电路拓扑图;
图2是本发明的Boost变换器非最小相位反应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压在占空比突变时的微观模型;
图4是本发明的负调峰值时间随电容变化曲线;
图5是本发明的负调电压瞬时最大值随电容变化曲线;
图6是本发明的仿真分析第一组实验结果;
图7是图6中Ⅰ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仿真分析第二组实验结果;
图9是图8中Ⅱ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仿真分析第三组实验结果;
图11是图10中Ⅲ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验验证中第一组实验结果;
图13是本发明的实验验证中第二组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和创作特征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Boost变换器研究模型:
见图1,所述Boost变换器的电路包括输入电压Vi、电感L、电容C、输出电压VO、电阻R、开关管VT
步骤二:通过分析CCM-CISM模式下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1、在CCM-CISM模式下,输入电压Vi、输出电压VO和占空比D有如下关系式:
2、考虑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负调现象:
如图2,令开关管VT导通阶段为Ton、开关管VT关闭阶段为Toff、占空比D突变之前为D1、突变之后为D2、占空比D突变的时刻称为t0、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vo(t)值最小时刻称为t1、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恢复原稳定状态值的时刻称为t2、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升至最高值时刻称为t3
3、建立并分析电感电流iL(t)和输出电压Vo在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刻的微观震荡变化模型:
如图3,令电感电流iL(t)起始时位于谷底的值为ILV0、令电感电流iL(t)再次达到谷底的值为ILV1,且电感电流iL(t)第三次达到谷底时,占空比D突变。
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首次达到谷底时的值为VOV0、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峰值的值为VOP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的值为VOP2,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占空比D突变,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突变后首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2
令电感电流iL(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iL>Ts、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VO>Ts
3.1、0-t0时段的稳定工作状态分析:
3.1.1、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模式时的电感电流,得如下关系:
3.1.1.1、在VT导通Ton期间,电感L储能,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式(2)中iL是电感电流,t是Boost变换器工作时间,由式(2)导出在Ton期间,电感L中的电流增量:
3.1.1.2、在Toff期间,电感L释放能量,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由式(4)得出在Toff期间的L中的电流增量为:
式(5)中D1+D′1=1;
3.1.1.3、当变换器运行在稳定平衡状态时,有如下关系式:
ΔΙL(on)=|ΔΙL(off)| (6)
式(6)可进一步解释为:变换器工作在稳定平衡状态时,电感L在VT导通Ton期间吸收的能量和在Toff期间释放能量相等,电感电流满足ΙLV0=ΙLV1,ΙLP0=ΙLP1
3.1.2、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模式时,电容输出电压瞬时值为:
根据对式(6)的分析结合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可得在稳定状态时输出电压峰-峰值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VOV0=VOV1,VOP1=VOP2 (8)
令t=D1Ts时,VOP1和VOV1之间关系即为:
3.2、当Boost变换器发生占空比突变时,将瞬态过渡过程分为负调和超调两个阶段。
3.2.1、在t0-t2时段的负调工作状态时,由占空比导致输出电压增量的表达式根据变换器控制变量到输出小信号的模型,可得:
对式(10)求拉普拉斯反变换并化简得负调电压数学模型:
其中
根据Boost变换器非最小相位反应规律可知,占空比增大导致负调电压分两个阶段(0<ζ<1)。
3.2.1.1、在t0-t1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下冲:
在t0时刻,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在Ton期间,电感电流增量为:
在式(12)中D1+Δd=D2
在Toff期间,L中的电流增量为:
在式(13)中D1-Δd=D′2
由占空比突然增大为D2时,即占空比增大Δd时,输出电压之间关系为:
由式(9)和式(14)得:
由式(15)得知占空比由D1突然增大为D2时,输出电压VO减小,即Δv′o(t)<0,而电感电流ΔΙL(on)继续增大,当系统出现负调最大值时其导数为零,即Δv′o(t)=0,对式(11)求导得:
式(16)中tP为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时间。
3.2.1.2、在t1-t2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回调:
在此阶段,负调电压逐步上升,在T2时刻时,恢复至下冲初始水平,即Δvo(t)=0时,负调结束。
3.2.2、在t2-t3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超调:
在此阶段,输出电压持续增大,直至在t3时刻输出电压出现超调,并达到最大值,经过动态调节,输出电压最终达到占空比为D2时的输出电压。至此,对占空比D发生突变对应的瞬态过渡过程的微观分析结束。
5、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根据3中的分析得出涉及负调过程的关键参数有: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的时间tP、负调所用时间tV以及负调电压Δvo(tP),由于根据式(16)可确定tP与变换器参数之间关系,且tV受tP的正影响,所以分析tP和Δvo(tP)。
由式(11)和式(16)可知tP和Δvo(tP)的影响参数为电感L、电容C、占空比D和负载,其中仅电感L、电容C可优化,所以确定电感L、电容C为关键参数。
步骤三:建立负调电压数学模型,分析电感和电容对负调电压的影响:
首先将不同电容值代入式(16)得出不同电容对应的tP,然后将不同的tP代入公式(11)得每个不同电容对应的Δvo(tP),得出tP与Δvo(tP)关系曲线,由所述关系曲线得出满足纹波要求的最小电容对应最大Δvo(tP)和最小的tP
如选取参数为:输入电压Vi=12V、占空比D=0.5、负载电阻R=5Ω、储能电感L=500μH、滤波电容C=100μF、开关频率f=60kHz、占空比变化量Δd=0.1,根据上面给出的参数代入公式(16)计算出负调峰值时间tP=0.29ms,将tP=0.29ms代入式(11)计算出Δvo(tP)=-1.2,以此类推,依次取电容值为200μF、300μF、…、1200μF,将不同电容值代入式(16)得出不同电容对应的tP,结果如图4所示。
然后将不同的tP代入公式(11)得每个不同电容对应的Δvo(tP)如图5所示。
令2R2D′2C>>L,将式(16)转化为:
即当电容量增大到满足2R2D′2C>>L关系时,式(16)可简化成电容C对tP的影响忽略不计。
步骤四:确定抑制负调电压的电感电容选取条件:
由式(17)得出:较小的电感更有利于缩短tP,将电感量选择在临界电感1.2倍裕量;电感确定后再根据电感值计算满足纹波要求的电容值,且2R2D′2C大于电感L的值10倍以上。
步骤五:仿真和实验验证:
利用Boost变换器工作在CCM-CISM下进行仿真分析,取Boost变换器参数,在仿真软件PSIM9.0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
取Boost变换器参数:输入电压Vi=12V、占空比D=0.5、负载电阻R=5~50Ω、开关频率f=60kHz、纹波电压△Vo≤200mV、占空比变化量Δd=0.1。根据负载最大阻值50Ω计算出工作在CCM-CISM的最小电感为LK=125μH(考虑1.2倍裕量),根据计算出的电感可以得出满足纹波要求的电容量为Cmin=100μF(考虑2R2D′2C>>L)。由于负载最重时对应最大的负调电压,因此仿真以R=5Ω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不同电感对应的负调电压和电感电流:
(1)令L=125μH,C=100μF,R=5Ω,分析结果见图6;
(2)令L=500μH,C=100μF,R=5Ω,分析结果见图8;
(3)令L=1000μH,C=100μF,R=5Ω,分析结果见图10。
取变换器的相关参数,设立实验平台,验证Boost变换器抑制负调电压的合理性。
设定Boost变换器的相关参数如表1:
表1 Boost变换器电路参数
第一组实验电感L为0.125mH的实验结果见图12;第二组实验电感L为2mH的实验结果见图13。
根据表1的参数计算出电感L=125μH时系统无阻尼振荡频率ωn=2063rad/s,阻尼比ζ=0.103,当占空比由0.5突变为0.6时,输出电压由24V变为30V,tP=0.1ms,Δvo(tP)=-0.5V,tV=0.2ms;电感L=2mH时计算出ωn=515rad/s,ζ=0.41,当占空比由0.5突变为0.6时,输出电压由24V变为30V,tP=1.2ms,Δvo(tP)=-1.2V,tV=2.4ms。由上面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电感L=125μH时负调电压的参数相比较L=2mH时已非常小。
图12给出了占空比由0.5突变为0.6时的负调实验波形,由于开关器件的寄生参数以及电路的损耗,实际输出电压由22V变化为26.5V,负调峰值时间tP、负调电压Δvo(tP)、负调持续时间tV因为电感取值较小同时电容选择远远大于10倍的电感量,所以负调抑制的效果较好而没有负调现象。
图13给出了占空比由0.5突变为0.6时的负调波形,由于开关器件的寄生参数以及电路的损耗,实际输出电压由22V变化为26.3V,负调峰值时间tP=1ms、负调电压Δvo(tP)=-1V,tV=2ms。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说明依据本发明所提出负调抑制参数选择的合理性,证明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本发明分析非最小相位系统负调电压的理论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变换器拓扑中,对抑制非最小相位系统负调电压和提高系统暂态性能有指导意义。
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Boost变换器负调电压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Boost变换器研究模型:
所述Boost变换器的电路包括输入电压Vi、电感L、电容C、输出电压VO、电阻R、开关管VT
步骤二:通过分析电感电流连续且电感完全供能模式(CCM-CISM)下负调电压产生的机理,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1)、在CCM-CISM模式下,输入电压Vi、输出电压VO和占空比D有如下关系式:
(2)、考虑Boost变换器的负调现象:
令开关管VT导通阶段为Ton、开关管VT关闭阶段为Toff、占空比D突变之前为D1、突变之后为D2、占空比D突变的时刻称为t0、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vo(t)值最小时刻称为t1、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恢复原稳定状态值的时刻称为t2、占空比D突变后的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升至最高值时刻称为t3
(3)、建立并分析电感电流iL(t)和输出电压Vo在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刻的微观震荡变化模型:
令电感电流iL(t)起始时位于谷底的值为ILV0、令电感电流iL(t)再次达到谷底的值为ILV1,且电感电流iL(t)第三次达到谷底时,占空比D突变;
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首次达到谷底时的值为VOV0、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峰值的值为VOP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二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1、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的值为VOP2,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第三次达到峰值时,占空比D突变,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突变后首次达到谷底的值为VOV2
令电感电流iL(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iL>Ts、令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在波动时的平均值为<VO>Ts
(3.1)、0-t0时段的稳定工作状态分析:
(3.1.1)、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时的电感电流,有如下关系:
(3.1.1.1)、在VT导通Ton期间,电感L储能,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式(2)中iL是电感电流,t是Boost变换器工作时间,由式(2)导出在Ton期间,电感L中的电流增量:
(3.1.1.2)、在Toff期间,电感L释放能量,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由式(4)得出在Toff期间的L中的电流增量为:
式(5)中D1+D′1=1;
(3.1.1.3)、当变换器运行在稳定平衡状态时,有如下关系式:
ΔIL(on)=|ΔIL(off)| (6)
由式(6)可得知变换器工作在稳定平衡状态时,电感L在VT导通Ton期间吸收的能量和在Toff期间释放能量相等,电感电流满足ILV0=ILV1,ILP0=ILP1
(3.1.2)、当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同时处于CCM-CISM模式时,电容输出电压瞬时值为:
根据对式(6)的分析结合变换器工作在稳定状态,可得在稳定状态时输出电压峰-峰值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VOV0=VOV1,VOP1=VOP2 (8)
令t=D1Ts时,VOP1和VOV1之间关系即为:
(3.2)、当Boost变换器发生占空比突变时,将瞬态过渡过程分为负调和超调两个阶段;
(3.2.1)、在t0-t2时段的负调工作状态时,由占空比导致输出电压增量的表达式根据变换器控制变量到输出小信号的模型,可得:
对式(10)求拉普拉斯反变换并化简得负调电压数学模型:
其中
根据Boost变换器非最小相位反应规律可知,占空比增大导致负调电压分两个阶段0<ζ<1;
(3.2.1.1)、在t0-t1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下冲:
在t0时刻,占空比由D1突变为D2时,在Ton期间,电感电流增量为:
在式(12)中D1+Δd=D2
在Toff期间,L中的电流增量为:
在式(13)中D1-Δd=D′2
由占空比突然增大为D2时,即占空比增大Δd时,输出电压之间关系为:
由式(9)和式(14)得:
由式(15)得知占空比由D1突然增大为D2时,输出电压VO减小,Δv′o(t)<0,而电感电流ΔIL(on)继续增大,当系统出现负调最大值时其导数为零,Δv′o(t)=0,对式(11)求导得:
式(16)中tP为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时间;
(3.2.1.2)、在t1-t2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回调:
在此阶段,负调电压逐步上升,在T2时刻时,Δvo(t)=0;
(3.2.2)、在t2-t3时段,输出电压瞬时值vo(t)超调:
在此阶段,输出电压持续增大,在t3时刻输出电压出现超调,达到最大值后,经过动态调节,输出电压最终达到占空比为D2时的输出电压;
(4)、确定负调电压突变涉及的关键参数:
根据3中的分析得出涉及负调过程的关键参数有:下冲开始至下冲到达谷底所用的时间tP、负调所用时间tV以及负调电压Δvo(tP),由于根据式(16)可确定tP与变换器参数之间关系,且tV受tP的正影响,所以分析tP和Δvo(tP);
由式(11)和式(16)可知tP和Δvo(tP)的影响参数为电感L、电容C、占空比D和负载,其中仅电感L、电容C可优化,所以确定电感L、电容C为关键参数;
步骤三:建立负调电压数学模型,分析电感和电容对负调电压的影响:
首先将不同电容值代入式(16)得出不同电容对应的tP,然后将不同的tP代入公式(11)得每个不同电容对应的Δvo(tP),得出tP与Δvo(tP)关系曲线,由所述关系曲线得出满足纹波要求的最小电容对应最大Δvo(tP)和最小的tP
令2R2D′2C>>L,将式(16)转化为:
即当电容量增大到满足2R2D′2C>>L关系时,式(16)可简化成电容C对tP的影响忽略不计;
步骤四:确定抑制负调电压的电感电容选取条件:
由式(17)得出:较小的电感更有利于缩短tP,将电感量选择在临界电感1.2倍裕量;电感确定后再根据电感值计算满足纹波要求的电容值,且2R2D′2C大于电感L的值10倍以上;
步骤五:仿真和实验验证:
利用Boost变换器工作在CCM-CISM下进行仿真分析,取Boost变换器参数,在仿真软件PSIM9.0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
取变换器的相关参数,设立实验平台,验证Boost变换器抑制负调电压的合理性。
CN201610601524.5A 2016-07-28 2016-07-28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Active CN106446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01524.5A CN106446326B (zh) 2016-07-28 2016-07-28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01524.5A CN106446326B (zh) 2016-07-28 2016-07-28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46326A CN106446326A (zh) 2017-02-22
CN106446326B true CN106446326B (zh) 2019-07-23

Family

ID=58184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01524.5A Active CN106446326B (zh) 2016-07-28 2016-07-28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46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858B (zh) * 2018-11-02 2020-08-07 陕西理工大学 具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开关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9726491B (zh) * 2019-01-03 2022-09-27 陕西理工大学 基于宽负载范围Buck变换器输出纹波电压精确建模方法
CN110543662B (zh) * 2019-07-18 2022-09-02 陕西理工大学 宽负载范围非最小相位开关Boost变换器参数优化方法
CN110929373B (zh) * 2019-09-29 2023-01-03 哈尔滨工程大学 Buck变换器电路参数寄生和退化分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2336A (zh) * 2015-11-06 2016-01-2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无右半平面零点两相交错磁集成boost 变换器
EP3018813A1 (en) * 2014-11-07 2016-05-11 Mindcet BVBA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culating model parameters for a capacitor to be modelle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8813A1 (en) * 2014-11-07 2016-05-11 Mindcet BVBA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culating model parameters for a capacitor to be modelled
CN105262336A (zh) * 2015-11-06 2016-01-2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无右半平面零点两相交错磁集成boost 变换器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oost Converter Control using Smith Predictor Technique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Right Half Plane Zero;Santu Bag 等;《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CCA)》;20130830;第983-988页
Boost 变换器的参数选择与非最小相位分析;皇金锋 等;《电机与控制学报》;20140831;第18卷(第7期);第51-59页
Boost变换器负调电压建模分析;皇金锋 等;《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50731;第47卷(第4期);第156-161页
BSolid-Duty-Control Technique for Alleviating the Right-Half-Plane Zero Effect in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Boost Converters;Han-Hsiang Huang等;《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20131;第27卷(第1期);第354-361页
DC/DC升压变换器串级控制;吴忠 等;《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0131;第22卷(第1期);第110-115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46326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6326B (zh) 基于Boost变换器模型的负调电压抑制条件分析方法
CN101789600A (zh) 一种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动态直流电压的控制方法
US9653997B2 (en) Ringing suppre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verters
CN110199575A (zh) 用于生成x射线辐射的x射线源装置
CN110190753B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状态反馈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Liu et al. A novel accurate adaptive constant on-time buck converter for a wide-range operation
Saublet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tightly controlled load supplied by a DC-DC boost converter with a modifie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Ramos-Paja et al. Sliding-mode control of a CuK converter for voltage regulation of a dc-bus
Gutierrez et al. Constant power load modeling for a programmable impedance control strategy
Bai et al. 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of LLC resonant converters for EV chargers
CN105990853A (zh)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
CN106094508A (zh) 基于δ算子的数字控制开关稳压电源的电压补偿器设计方法
CN104079170A (zh) 一种新型Boost变换器控制方法
US10591552B2 (en)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circuit, method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applying the same
CN107872072B (zh) 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系统及其有源高频阻尼方法
CN103326567A (zh) 一种开关变换器延时控制方法及实施装置
JP5282197B2 (ja) 共振の周波数依存性を利用して直流電圧を安定化する電源における搬送波の振幅の制御
Li et al. 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digitally controlled buck converter with trailing-edge and leading-edge modulations
CN112421605B (zh) 基于无源积分的直流微电网改进下垂控制方法
CN111965972A (zh)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储能反步控制方法
CN113872439A (zh) 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的CCM Buck变换器微分平坦控制方法
Suntio et al. Physical insight in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ad-transient response of a buck converter
Leung et al. Boundary control of inverters using second-order switching surface
CN109546858A (zh) 具有右半平面零点的开关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Reis et al. Filtered smith predictor applied to a boost converter for minimizing the effect of non-minimal phase and rejection of disturban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09

Address after: 710054 No. 58 Yanta Middle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nt after: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710054 No. 58 Yanta Middle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