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5015B -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5015B
CN106415015B CN201580019402.9A CN201580019402A CN106415015B CN 106415015 B CN106415015 B CN 106415015B CN 201580019402 A CN201580019402 A CN 201580019402A CN 106415015 B CN106415015 B CN 106415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ction line
compressor
main body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94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15015A (zh
Inventor
木村茂喜
平山卓也
J·F·莫纳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15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5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5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5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56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out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具有压缩机主体、储蓄器以及多个吸入管。上述压缩机主体具有上下配置的多个压缩机构部。上述储蓄器配置在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侧方。上述多个吸入管将上述储蓄器与上述多个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口进行连接。

Description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所使用的压缩机,已知有将具备上下配置的多个压缩机构部的压缩机主体与储蓄器通过多个吸入管连接的压缩机。
当为这样的构造时,当无法有效地提高吸入管的刚性时,压缩机主体以及多个吸入管对储蓄器的支承刚性不足,将压缩机主体作为振动源的储蓄器的振动移位量有可能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215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提高吸入管的刚性的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具有压缩机主体、储蓄器以及多个吸入管。
上述压缩机主体具有上下配置的多个压缩机构部。
上述储蓄器配置在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侧方。
上述多个吸入管连接上述储蓄器与上述多个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口。
上述多个吸入管分别具有下部贯通部、弯曲部以及侧部贯通部。
上述下部贯通部贯通上述储蓄器的下部。
上述弯曲部在上述下部贯通部的下侧朝向上述压缩机主体弯曲。
上述侧部贯通部相对于上述弯曲部处于与上述下部贯通部相反侧,且贯通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侧部。
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比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更接近上述压缩机主体地配置。
将上述多个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1。
将上述多个吸入管的上述侧部贯通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2。
将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中心线的曲率半径设为R1。
将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中心线的曲率半径设为R2。
于是,成为P2>R2-R1>P1。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截面图在内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平面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吸入管的吸入损失比例相对于流路截面积比例的变化的特性线图。
图6是包括第3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截面图在内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7是包括第3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内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冷冻循环装置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以及蒸发器5。冷凝器3经由配管6与压缩机2连接。膨胀装置4经由配管7与冷凝器3连接。蒸发器5经由配管8与膨胀装置4连接,并经由配管9与压缩机2连接。
压缩机2是所谓的旋转式的压缩机,对取入到内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体)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另外,对于压缩机2的具体构成将后述。
冷凝器3使从压缩机2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膨胀装置4使从冷凝器3送入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降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
蒸发器5使从膨胀装置4送入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气化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且,在蒸发器5中,在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气化时,从周围夺取气化热,而周围被冷却。另外,通过了蒸发器5之后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取入上述压缩机2内。
如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中,工作流体即制冷剂在相变为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同时进行循环。
接着,对压缩机2进行说明。
压缩机2具备压缩机主体11以及储蓄器12。
储蓄器12是所谓的气液分离器。储蓄器12通过多根(具体而言为2根)吸入管21、22与压缩机主体11一体地连结而配置于压缩机主体11的侧方。储蓄器12经由吸入管21、22与压缩机主体11的后述的压缩机构部33、34连接。储蓄器12构成为,仅将在蒸发器5中气化的气体制冷剂以及未在蒸发器5中气化的液体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朝压缩机主体11供给。
压缩机主体11具备旋转轴31、电动机部32、多组(具体而言为2组)压缩机构部33、34、以及密闭容器35。旋转轴31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电动机部32使该旋转轴31绕铅垂轴旋转。压缩机构部33、34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通过旋转轴31的旋转来压缩气体制冷剂。密闭容器35收纳旋转轴31、电动机部32以及压缩机构部33、34。
密闭容器35具备胴体部36、盖部37以及底部38。
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以及旋转轴31,与压缩机主体11的中心轴线O1同轴状地配置于压缩机主体11。在旋转轴31的中心轴线O1的延伸方向一端侧(铅垂方向的上侧)配置有电动机部32,在另一端侧(铅垂方向的下侧)配置有压缩机构部33、34。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压缩机主体11的中心轴线O1的延伸方向简称为主体轴向,将与中心轴线O1正交的方向称作主体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1的方向称作主体周向。
电动机部32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的DC无刷马达,具备定子61以及转子62。定子61成为圆筒状,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的内壁面。转子62成为圆筒状,在主体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定子61的内侧。定子61例如通过将多个磁性钢板在主体轴向上层叠而形成,并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体卷装有线圈。
转子62具备转子铁心65。转子铁心65压入固定于旋转轴31的主体轴向的一端部。转子62具备埋设于转子铁心65的由钕等稀土类形成的省略图示的永久磁铁。
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具备缸41。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具备相对于缸41在主体轴向上偏移地配置在下侧的缸42。各缸41、42成为筒状,夹着分隔板43而在主体轴向上对接。在缸41的与分隔板43相反侧(铅垂方向的上侧),配设有在主体轴向的一端侧覆盖缸41的主轴承44。在缸42的与分隔板43相反侧(铅垂方向的下侧),配设有在主体轴向的另一端侧覆盖缸41的副轴承45。这些缸41、42、分隔板43、主轴承44以及副轴承45一体地连结而固定于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
由缸41、分隔板43以及主轴承44划分形成的空间,成为压缩机构部33的缸室46。此外,由缸42、分隔板43以及副轴承45划分形成的空间,成为压缩机构部34的缸室47。在缸41上沿主体径向贯通地形成有使缸室46朝外侧开口的吸入口48。在缸42上沿主体径向贯通地形成有使缸室47朝外侧开口的吸入口49。
在缸41的吸入口48连接有吸入管21,在缸42的吸入口49连接有吸入管22。结果,在储蓄器12中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以及吸入口48被取入到缸室46内,通过吸入管22以及吸入口49被取入到缸室47内。
上述旋转轴31贯通各缸室46、47内地设置,并且由主轴承44以及副轴承45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旋转轴31中的位于缸室46内的部分形成有偏心部51。在旋转轴31中的位于缸室47内的部分形成有偏心部52。各偏心部51、52为,在从主体轴向观察的平面图中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并且在主体周向上具有180°的相位差而相对于中心轴线O1在主体径向上分别偏心相同量。
在偏心部51上嵌合有辊53,在偏心部52上嵌合有辊54。
各辊53、54构成为,随着旋转轴31的旋转,能够在各辊53、54的外周面与各缸41、4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进行偏心旋转。
压缩机构部33具备形成缸室46的缸41、主轴承44以及分隔板43、和偏心部51以及辊53。压缩机构部34具备形成缸室47的缸42、副轴承45以及分隔板43、和偏心部52以及辊54。因此,分隔板43成为对压缩机构部33、34共通的部件。另外,各压缩机构部33、34的构成,除了偏心部51以及辊53与偏心部52以及辊54具有相位差地进行动作的构成以外,成为大致相同的构成。
如图2所示,在压缩机构部33的缸41的内周面上,遍及缸41的主体轴向的整体形成有朝向主体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叶片槽57。
此外,在叶片槽57内设置有能够沿着主体径向滑动移动的叶片58。叶片58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朝向主体径向的内侧施力,并且叶片58的前端部在缸室46内与辊53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叶片58构成为,能够与辊53的旋转动作相应地向缸室46内进退。而且,缸室46由辊53以及叶片58划分成吸入室侧与压缩室侧。而且,通过辊53的旋转动作以及叶片58的进退动作,在缸室46内进行压缩动作。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所示的压缩机构部34的缸42的内周面上,也设置有同样的叶片槽以及叶片,该叶片被朝向主体径向的内侧施力,叶片的前端部在缸室47内与辊54的外周面抵接。
如图2所示,在缸41中,在位于沿着辊53的旋转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的叶片槽57的前方侧(图2中,为叶片槽57的右侧)的部分,形成有吸入口48。在图1所示的缸42中也形成有同样的吸入口49。
如图2所示,在缸41的内周面上,在位于沿着辊53的旋转方向的叶片槽57的近前侧(在图2中,为叶片槽57的左侧)的部分,形成有排出槽59。排出槽59与图1所示的主轴承44上所形成的后述的排出孔76连通。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所示的缸42的内周面上,也形成有与副轴承45上所形成的后述的排出孔86连通的同样的排出槽。
如图1所示,主轴承44具备筒部71以及凸缘部72。在筒部71的内侧插通有旋转轴31。凸缘部72从筒部71的主体轴向的一端部朝向主体径向的外侧突出设置,在主体轴向的与分隔板43相反侧堵塞缸41。在主体轴向的筒部71所形成的凸缘部72的面上,形成有沿主体轴向凹陷的凹部73。在该凹部73内配设有排出阀机构75。排出阀机构75具备排出孔76以及阀部件77。
副轴承45具备筒部81以及凸缘部82。在筒部81的内侧插通有旋转轴31。凸缘部82从筒部81的主体轴向的一端部朝向主体径向的外侧突出设置,在主体轴向的与分隔板43相反侧堵塞缸42。在主体轴向的筒部81所形成的凸缘部82的面上,形成有沿主体轴向凹陷的凹部83。在该凹部83内配设有排出阀机构85。排出阀机构85具备排出孔86以及阀部件87。
此外,通过各排出阀机构75、85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消音器68、69,以从主体轴向的外侧覆盖各轴承44、45的方式设置于轴承44、45。在覆盖主轴承44的消音器68上形成有使消音器68的内外连通的连通孔50,通过该连通孔50朝密闭容器35内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另一方面,消音器69内的空间与消音器68内的空间通过未图示的气体制冷剂引导通路而连通,排出至消音器69内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消音器68的连通孔50朝密闭容器35内排出。另外,在密闭容器35内收纳有润滑油,压缩机构部33、34中的位于比消音器68靠下侧的部分被浸渍在润滑油内。
在如此构成的压缩机2中,通过向电动机部32的定子61供给电力,由此旋转轴31与转子62一起绕中心轴线O1旋转。而且,随着该旋转轴31的旋转,偏心部51、52以及辊53、54在各缸室46、47内进行偏心旋转。由此,朝缸室46、47内取入气体制冷剂,并且取入至缸室46、47内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
具体而言,当以压缩机构部33为例进行说明时,如图2所示,首先,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口48被吸入到缸室46的位于吸入口48附近的空间即吸入室内。此时,在位于排出槽59附近的空间即压缩室中之前从吸入口48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
而且,当压缩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压力时,图1所示的阀部件77弹性变形而使排出孔76开放。于是,缸室46内与消音器68内通过排出孔76连通,消音器68内与密闭容器35内经由连通孔50连通。由此,从缸室46经由排出孔76以及连通孔50朝向密闭容器35内排出气体制冷剂。
之后,当图2所示的辊53进一步进行偏心旋转而辊53通过排出槽59时,图1所示的阀部件77复原变形而堵塞排出孔76。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由此在压缩机构部33中反复进行气体制冷剂的压缩。同样,在压缩机构部34中也反复进行气体制冷剂的压缩。另外,排出至密闭容器35内的气体制冷剂从排出管39通过配管6如上述那样送入冷凝器3。
配置在压缩机主体11旁边的储蓄器12具备胴体部91、盖部92以及底部93。胴体部91成为圆筒状,该胴体部91的中心轴线成为储蓄器12的中心轴线。储蓄器12的中心轴线O2与压缩机主体11的中心轴线O1平行。
在储蓄器12的盖部92上,沿上下方向贯通盖部92地设置有使储蓄器12的内外连通的入口管94,该入口管94与配管9连接。底部93设置于储蓄器12的轴向的另一端即下端部分,且设置成堵塞胴体部91的下端开口部。
储蓄器12为,比胴体部91的轴向中央靠上侧的部分通过连结部件96与压缩机主体11的胴体部36的上端部连结。此外,储蓄器12经由上述吸入管21、22与压缩机主体11的胴体部36的下部连结。
在储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形成有与吸入管21、22为相同数量的贯通孔98、99。这些贯通孔98、99分别沿上下方向贯通底部93,且在从储蓄器12的轴向观察的平面图中成为圆形状。贯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在沿着压缩机主体11的主体径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排列配置。换言之,沿水平方向将贯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与压缩机主体11的中心轴线O1进行连结而成的线成为一条直线状。贯通孔98比贯通孔99更接近压缩机主体11地配置。此外,贯通孔98形成为比贯通孔99更小径。
在压缩机主体11的侧部即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上下隔开间隔地固定有沿主体径向贯通胴体部36且与吸入管21、22为相同数量的安装管101、102。上侧的安装管101的内侧成为沿主体径向贯通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的上侧的贯通孔103。下侧的安装管102的内侧成为沿主体径向贯通密闭容器35的胴体部36的下侧的贯通孔104。
贯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轴线,沿着主体径向延伸,使主体周向的位置相互一致,且配置于主体轴向的不同位置。贯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轴线与贯通孔98、99双方的中心轴线正交。上侧的贯通孔103形成为比下侧的贯通孔104更小径。
吸入管21成为大致L字状,具备内部管体111、连结管体112以及连接管体113。内部管体111配置在储蓄器12内,成为带阶梯的圆筒状。内部管体111为,在铅垂地配置的状态下,下端的连结部117嵌合于贯通孔98,在该嵌合状态下,内部管体111固定于底部93。此外,内部管体111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固定于安装在储蓄器12的胴体部91的固定部件115。内部管体111在如此固定于储蓄器12的底部93以及胴体部91的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内部管体111上端的开口部在储蓄器12内的上部位置开口。
连接管体113成为带阶梯的圆筒状。连接管体113的轴向的一端侧(第一端)的连结部118,在配置于主体径向的外侧的状态下插入贯通孔103内。此外,连接管体113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第二端)的嵌合部119,在配置于主体径向的内侧的状态下嵌合于吸入口48而固定于缸41。
连结管体112通过使一定内径以及一定外径的圆筒状的管体的中间部分弯曲而形成。连结管体112具备一端圆筒部121(第一端圆筒部)、弯曲部122以及另一端圆筒部123(第二端圆筒部)。一端圆筒部121成为一定直径的直的圆筒状。另一端圆筒部123也成为一定直径的直的圆筒状。使一端圆筒部121与另一端圆筒部123彼此的中心轴线正交。弯曲部122弯曲为中心角90度的圆弧状,以便平滑地连接一端圆筒部121与另一端圆筒部123。
连结管体112的一端圆筒部121以嵌合状态固定于内部管体111的连结部117。此外,连结管体112的另一端圆筒部123以嵌合状态固定于连接管体113的连结部118。由此,连结管体112连接内部管体111与连接管体113。结果,由这些内部管体111、连结管体112以及连接管体113构成的吸入管21,将储蓄器12与压缩机构部33的吸入口48进行连接。形成有吸入口48的缸41固定于密闭容器35,因此密闭容器35、吸入管21以及储蓄器12被一体化。吸入管21的一端(第一端)在储蓄器12内部的上部位置开口,吸入管21的另一端(第二端)与压缩机构部33的吸入口48连通。
当连结管体112与内部管体111相连结时,连结管体112的一端圆筒部121的中心轴线与内部管体111的中心轴线一致。此外,当连结管体112与连接管体113相连结时,连结管体112的另一端圆筒部123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管体113的中心轴线一致。而且,连结管体112的一端圆筒部121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弯曲部122的中心线以及另一端圆筒部123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将内部管体111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管体113的中心轴线连接。内部管体111的中心轴线、一端圆筒部121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弯曲部122的中心线、另一端圆筒部123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以及连接管体113的中心轴线,连续而成为吸入管21的中心线O3。
在吸入管21中,内部管体111的连结部117与连结管体112的一端圆筒部121连结。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贯通储蓄器12的底部93的贯通孔98。
在吸入管21中,该部分成为贯通储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的下部贯通部125。此外,吸入管21的连结管体112的弯曲部122在下部贯通部125的下侧朝向压缩机主体11弯曲。
此外,在吸入管21中,连接管体113的连结部118与连结管体112的另一端圆筒部123连结。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相对于弯曲部122位于与下部贯通部125相反侧的位置。此外,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贯通压缩机主体11侧部的安装管101的贯通孔103。吸入管21的该部分成为贯通压缩机主体11侧部的安装管101的侧部贯通部126。
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从弯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点O4到吸入管21的中心线O3为止的曲率半径,并将曲率半径的长度设为R1。弯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点O4的高度位置与一端圆筒部121和弯曲部122的边界部分的高度位置相匹配。此外,弯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点O4的主体径向的位置与另一端圆筒部123和弯曲部122的边界部分的主体径向的位置相匹配。
如图1所示,吸入管22成为大致L字状,具备内部管体131、连结管体132以及连接管体133。内部管体131配置在储蓄器12内,成为带阶梯的圆筒状。内部管体131为,在铅垂地配置的状态下,下端的连结部137嵌合于贯通孔99,在该嵌合状态下,内部管体131固定于底部93。此外,内部管体131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固定于安装在储蓄器12的胴体部91的固定部件115。内部管体131在如此固定于储蓄器12的底部93以及胴体部91的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内部管体131的上端的开口部为,使高度位置与内部管体111上端的开口部的高度位置相一致,而在储蓄器12内的上部位置开口。
连接管体133成为带阶梯的圆筒状。连接管体133的轴向的一端侧(第一端)的连结部138,在配置于主体径向的外侧的状态下插入贯通孔104内。此外,连接管体133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第二端)的嵌合部139,在配置于主体径向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吸入口49嵌合而固定于缸42。
连结管体132通过使一定内径以及一定外径的圆筒状的管体的中间部分弯曲而形成。连结管体132具备一端圆筒部141(第一端圆筒部)、弯曲部142以及另一端圆筒部143(第二端圆筒部)。一端圆筒部141成为一定直径的直的圆筒状。另一端圆筒部143也成为一定直径的直的圆筒状。使一端圆筒部141与另一端圆筒部143彼此的中心轴线正交。弯曲部142弯曲为中心角90度的圆弧状,以便平滑地连接一端圆筒部141与另一端圆筒部143。
连结管体132的一端圆筒部141以嵌合状态固定于内部管体131的连结部137。此外,连结管体132的另一端圆筒部143以嵌合状态固定于连接管体133的连结部138。由此,连结管体132对内部管体131与连接管体133进行连接。结果,由这些内部管体131、连结管体132以及连接管体133构成的吸入管22,将储蓄器12与压缩机构部34的吸入口49连接。形成有吸入口49的缸42固定于密闭容器35,因此密闭容器35、吸入管22以及储蓄器12被一体化。吸入管22的一端(第一端)在储蓄器12内部的上方位置开口,吸入管22的另一端(第二端)与压缩机构部34的吸入口49连通。
当连结管体132与内部管体131相连结时,连结管体132的一端圆筒部141的中心轴线与内部管体131的中心轴线一致。此外,当连结管体132与连接管体133相连结时,连结管体132的另一端圆筒部143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管体133的中心轴线一致。而且,连结管体132的一端圆筒部141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弯曲部142的中心线以及另一端圆筒部143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将内部管体131的中心轴线与连接管体133的中心轴线进行连接。内部管体131的中心轴线、一端圆筒部141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弯曲部142的中心线、另一端圆筒部143的中心轴线的一部分以及连接管体133的中心轴线,连续而成为吸入管22的中心线O5。
在吸入管22中,内部管体131的连结部137与连结管体132的一端圆筒部141连结。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贯通储蓄器12的底部93的贯通孔99。
在吸入管22中,该部分成为贯通储蓄器12下部的底部93的下部贯通部145。此外,吸入管22的连结管体132的弯曲部142,在下部贯通部145的下侧朝向压缩机主体11弯曲。
此外,在吸入管22中,连接管体133的连结部138与连结管体132的另一端圆筒部143连结。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相对于弯曲部142位于与下部贯通部145相反侧的位置。此外,接近于该连结部位的部分,贯通压缩机主体11侧部的安装管102的贯通孔104。吸入管22的该部分成为贯通压缩机主体11侧部的安装管102的侧部贯通部146。
如上所述,贯通孔98比贯通孔99更接近压缩机主体11地配置。由此,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通的吸入管21的下部贯通部125,比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通的吸入管22的下部贯通部145更接近压缩机主体11地配置。此外,储蓄器12的底部38的贯通孔98、99,在沿着压缩机主体11的主体径向延伸的同一线上排列。由此,吸入管21、22的下部贯通部125、145,在沿着压缩机主体11的主体径向延伸的同一线上排列。
此外,如上所述,贯通孔103、104使彼此的主体周向的位置一致,而配置于主体轴向的不同位置。由此,使吸入管21的侧部贯通部126与吸入管22的侧部贯通部146彼此的主体周向的位置一致,而配置于主体轴向的不同位置。此外,贯通孔103、104各自的中心轴线与贯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由此,侧部贯通部126、146各自的中心轴线也与贯通孔98、99各自的中心轴线正交。
吸入管21的中心线O3与吸入管22的中心线O5配置在同一平面内。在该平面内还配置有压缩机主体11的中心轴线O1以及储蓄器12的中心轴线O2。吸入管21、22使彼此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重合、且使彼此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也重合。
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从弯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点O6到吸入管22的中心线O5为止的曲率半径,将曲率半径的长度设为R2。弯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点O6的高度位置与一端圆筒部141和弯曲部142的边界部分的高度位置相匹配。此外,弯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点O6的主体径向的位置与另一端圆筒部143和弯曲部142的边界部分的主体径向的位置相匹配。弯曲部142的曲率的中心点O6的高度位置比弯曲部122的曲率的中心点O4的高度位置低。此外,中心点O6比中心点O4在主体径向上更接近压缩机主体11地配置。弯曲部142的中心线O5的曲率半径R2大于弯曲部122的中心线O3的曲率半径R1。
吸入管22的内部管体131作为整体与吸入管21的内部管体111相比,内径以及外径双方都成为更大径。此外,吸入管22的连结管体132与吸入管21的连结管体112相比,内径以及外径双方都成为更大径。并且,吸入管22的连接管体133的连结部138与吸入管21的连接管体113的连结部118相比,内径以及外径的双方都成为更大径。由此,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通的吸入管22的外径大于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通的吸入管21的外径。此外,吸入管22的连结管体132的径向的壁厚大于吸入管21的连结管体112的径向的壁厚。由此,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通的吸入管22的壁厚大于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通的吸入管21的壁厚。
此处,多个吸入管21、22的下部贯通部125、145的中心间距离P1,小于多个吸入管21、22的侧部贯通部126、146的中心间距离P2。即,P1<P2。此外,从弯曲部142的中心线O5的曲率半径R2减去弯曲部122的中心线O3的曲率半径R1而得到的曲率半径差R2-R1,大于中心间距离P1。此外,曲率半径差R2-R1小于中心间距离P2。即,P2>R2-R1>P1。
如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中心间距离P1、中心间距离P2、曲率半径差R2-R1的关系成为P2>R2-R1>P1。因此,与设为R2=R1或者设为R2-R1=P1=P2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提高处于离压缩机主体11的距离较远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多个吸入管21、22的综合刚性。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主体11以及吸入管21、22对储蓄器12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将压缩机主体11作为振动源的储蓄器12的振动位移量。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压缩机主体11的尤其是主体周向(旋转方向)的振动导致的储蓄器12的振动位移量。而且,在频率特性中能够使共振频率朝高速侧偏移,配管设计变得容易,能够到高速旋转为止都不产生共振地进行运转。
此外,由于使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径增大,因此能够缩短吸入管22的流路长度,在形状上流路阻力也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吸入损失。并且,由于能够缩短吸入管21、22中的流路长度较长的吸入管22的流路长度,所以流路长度较短的吸入管21的流路长度与吸入管22的流路长度之差变小。因此,能够接近基于吸入脉动的增压频率,能够获得更高的吸入增压效果,不提高转速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扩大。
此外,使曲率半径差R2-R1小于侧部贯通部126、146的中心间距离P2。即,P2>R2-R1。因此,曲率半径R2小于中心间距离P2与曲率半径R1相加而得到的值。因此,能够使曲率半径R2的中心点O6的高度位置低于曲率半径R1的中心点O4的高度位置。换言之,能够使吸入管21的一端圆筒部121与弯曲部122的边界的高度位置,高于吸入管22的一端圆筒部141与弯曲部142的边界的高度位置。因此,在筒部朝内部管体111、131嵌合的方面,不会受到吸入管22的一端圆筒部141与弯曲部142的边界的高度位置的影响。即,根据吸入管21的一端圆筒部121与弯曲部122的边界的高度位置,来决定储蓄器12的高度位置。结果,能够使吸入管21的一端圆筒部121与弯曲部122的边界的高度位置接近储蓄器12。因而,能够降低储蓄器12的高度位置。因此,不牺牲制造性,就能够实现空间效率的提高。而且,储蓄器12的重心降低,由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振动位移量的抑制。
此外,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通的吸入管22的壁厚大于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通的吸入管21的壁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处于离压缩机主体11的距离较远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多个吸入管21、22的综合刚性。因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压缩机主体11以及吸入管21、22对储蓄器12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将压缩机主体11作为振动源的储蓄器12的振动位移量。
此外,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通的吸入管22的外径大于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通的吸入管21的外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压缩机主体11离开较远距离的吸入管22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多个吸入管21、22的综合刚性。因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压缩机主体11以及吸入管21、22对储蓄器12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将压缩机主体11作为振动源的储蓄器12的振动位移量。
此外,吸入管22的外径大于吸入管21的外径,因此能够实现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积的扩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吸入管22的吸入损失。此外,由于吸入管21、22更加接近增压频率,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吸入增压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主要参照图4以及图5,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位,通过相同的名称、相同的符号来表示。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压缩机构部33、34之外,压缩机2还具备与压缩机构部33、34为相同构造的压缩机构部151。即,压缩机2具备3组压缩机构部33、34、151。压缩机构部151设置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的进一步下侧,因此3组压缩机构部33、34、151上下配置地收纳在密闭容器35内。
压缩机构部151具备缸152,缸152相对于缸42配置于缸41的相反侧。缸152成为筒状,以在缸152与缸42之间夹着分隔板153的方式,在主体轴向上与分隔板153对接。而且,以覆盖缸152的与分隔板153相反侧的部位的方式,配设有副轴承45。结果,由缸42、分隔板43以及分隔板153划分形成的空间,成为压缩机构部34的缸室47。此外,由缸152、分隔板153以及副轴承45划分形成的空间,成为压缩机构部151的缸室154。
在分隔板153上形成有与从储蓄器12延伸出的吸入管22连接的吸入口49。该吸入口49在分隔板153内上下倾斜地分支而成为分支吸入口157、158。朝上侧分支的分支吸入口157进一步通过缸42而与缸室47连通,朝下侧分支的分支吸入口158进一步通过缸152而与缸室154连通。
即,在缸42以及分隔板153上形成有使缸室47朝外侧开口的分支吸入口157以及吸入口49。此外,在缸152以及分隔板153上形成有使缸室154朝外侧开口的分支吸入口158以及吸入口49。因此,吸入口49对压缩机构部34、151共通地设置,与吸入口49连接的吸入管22成为下侧2组压缩机构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结果,在储蓄器12中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2、吸入口49以及分支吸入口157、158被取入到缸室47、154内。
压缩机构部34具备:形成缸室47的缸42、分隔板43以及分隔板153;偏心部52;以及辊54。此外,压缩机构部151具备:形成缸室154的缸152、分隔板153以及副轴承45;偏心部161;以及辊162。
形成于副轴承45的凹部83、以及设置在凹部83内的具备排出孔86以及阀部件87的排出阀机构85,用于对缸室154的内外的连通进行开闭控制的压缩机构部151。
分隔板43由两张分割板165、166形成。在与缸42抵接的分割板165上形成有凹部171。凹部171形成在与缸42相反侧。在凹部171内设置有与排出阀机构85相同的、具备排出孔172以及阀部件173的排出阀机构174。凹部171以及排出阀机构174用于对缸室47的内外的连通进行开闭控制的压缩机构部34。
在如此构成的压缩机2中,当旋转轴31旋转时,偏心部51、52、161以及辊53、54、162在各缸室46、47、154内进行偏心旋转。由此,朝缸室46、47、154内取入气体制冷剂,并且被取入至各个缸室46、47、154内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在缸室46、47、154中分别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在使对应的阀部件77、87、173弹性变形的同时,经由对应的排出孔76、86、172朝向密闭容器35内排出。阀部件77、87、173在气体制冷剂的排出后复原变形而堵塞与阀部件77、87、173对应的排出孔76、86、172。当排出孔76、86、172被堵塞时,对应的缸室46、47、154与密闭容器35内的连通再次被切断。而且,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由此在压缩机构部33、34、151中反复进行气体制冷剂的压缩。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连通的吸入管22成为下侧2组压缩机构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安装管101以及贯通孔103与安装管102以及贯通孔104之间的中心间距离P2变长。与此相对应,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吸入管22的一端圆筒部141的长度也变长。除此以外的中心间距离P1、曲率半径R1、R2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维持P2>R2-R1>P1的关系。
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将吸入管21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1、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2时,2>A2/A1>1.6。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连通的吸入管22成为下侧2组压缩机构部34、151所共有的吸入管。因此,对于3组压缩机构部33、34、151,只要具有两根吸入管21、22即可,能够削减吸入管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低成本化。
此外,当将吸入管21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1、吸入管22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2时,2>A2/A1>1.6。通过成为2>A2/A1,由此与使流路截面积A1与压缩机构部34、151的数量相同、成为两根量的情况相比,流路截面积A2变小。因此,尤其是,在储蓄器1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内吸入管21、22所占据的截面积减小。由此,能够确保储蓄器12内的容量,并且能够实现储蓄器12的小型化。此外,通过成为A2/A1>1.6,由此与使用三根流路截面积A1的吸入管的情况相比,损失成为同等以下,能够得到效率提高的效果。
此处,通过使3组压缩机构部的排除容积大致相同,并使3组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定时为大致等间隔,由此能够减小扭矩变动,实现低振动化、低噪声化。图5表示在如此使3组压缩机构部的排除容积大致相同且吸入定时为大致等间隔的情况下的、与流路截面积比例(A2/A1)相对的吸入管中的吸入损失比例(L2/L1)。L1是通过流路截面积A1的三根吸入管个别地朝3组压缩机构部供给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吸入损失。L2是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流路截面积A1、A2的两根吸入管个别地朝3组压缩机构部供给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吸入损失。如根据图5能够明确的那样,通过设定为A2/A1>1.6,由此与通过流路截面积A1的三根吸入管供给制冷剂的情况相比,吸入损失比例成为同等以下。结果,能够得到效率提高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主要参照图6以及图7,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位,通过相同的名称、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也可以将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储蓄器12朝压缩机主体11供给制冷剂的全部吸入管21、22,具备使流路截面积扩大的空间体积181、182。空间体积181、182配置在储蓄器12内。具体而言,在吸入管21中,在内部管体111上设置有空间体积181。空间体积181是内部管体111的内外径局部地增大的内部管体,与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相比空间体积181的流路截面积更大。此外,在吸入管22中,在内部管体131上设置有空间体积182。空间体积182是内部管体131的内外径局部地增大的内部管体,与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相比空间体积182的流路截面积更大。
空间体积181、182的高度位置错开,以免相互干涉。
具体而言,将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接的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配置在上侧,将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接的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配置在比空间体积181靠下侧。空间体积181形成在吸入管21的内部管体11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上侧的上部开口部附近。空间体积182形成在吸入管22的内部管体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侧。
从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到压缩机构部33的流路长度与从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到压缩机构部34的流路长度相等。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全部吸入管21、22在储蓄器12内具备使流路截面积扩大的空间体积181、182。通过设置空间体积181、182,由此与能够得到增压效果的共振频率有关的吸入管21、22的长度,实质上成为从空间体积181到压缩机构部33的流路长度、以及从空间体积182到压缩机构部34的流路长度。由此,能够确保储蓄器12的容量,并且能够容易地使与多个压缩机构部33、34连通的吸入管21、22的共振频率与增压效果所需要的运转频率相匹配。因此,能够利用增压效果所带来的能力提升。因而,能够实现压缩机2的小型化以及大能力化。此外,由于空间体积181、182的内外常时处于吸入压力下且压力变动也较小,因此也可以不考虑空间体积181、182的耐压、强度。因此,能够得到低成本且制造性较高的压缩机2。
此外,从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到压缩机构部33的流路长度(增压有效长度)以及从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到压缩机构部34的流路长度(增压有效长度)各自的调整自由度变高。例如,如图6以及图7所示,能够变更空间体积181、182的位置。在图6中,将空间体积181形成在内部管体11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上侧,将空间体积182形成在内部管体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侧。由此,在使吸入管21、22成为相同的增压有效长度的同时增长增压有效长度。在图7中,将空间体积181、182的双方形成在内部管体111、131的比固定部件115靠下侧。由此,在使吸入管21、22成为相同的增压有效长度的同时缩短增压有效长度。如此,能够变更增压的峰值。
此外,空间体积181、182彼此错开高度位置。因此,不会使储蓄器12大型化,能够在储蓄器12内的有限的空间内确保空间体积181、182的容积。
此外,将与上侧的压缩机构部33连接的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配置在上侧,将与下侧的压缩机构部34连接的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配置在下侧。因此,能够将从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到压缩机构部33的流路长度与从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到压缩机构部34的流路长度之差抑制得较小。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使从吸入管21的空间体积181到压缩机构部33的流路长度(增压有效长度)与从吸入管22的空间体积182到压缩机构部34的流路长度(增压有效长度)相同。即,能够容易地减小吸入管21、22的增压有效长度之差。
因此,能够使各吸入管21、22的共振频率接近,并能够增大由增压效果带来的能力提升量。
通过使吸入管21、22系统的共振频率f[Hz]与运转频率一致,并利用增压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压缩机2的能力扩大。吸入管21、22系统的共振频率f[Hz]用以下的式表示。
f=(2m-1)C/4(L+V/A)
其中,m=1,2,3,……。
此外,C是制冷剂的音速[m/s],L是吸入管的长度[m]。
此外,V是排除容积[m3],A是吸入管的流路截面积[m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在缸内使辊偏心旋转的旋转式压缩机构部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是多个压缩机构部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压缩机构部,则压缩机构部的形态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使活塞往复运动的往复式压缩机构部。此外,例如,也可以是使一对相同形状的螺旋体相对地进行圆周运动的涡旋式的压缩机构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将多个吸入管21、22的下部贯通部125、145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1。将多个吸入管21、22的侧部贯通部126、146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2。将弯曲部122的中心线O3的曲率半径设为R1。将弯曲部142的中心线O5的曲率半径设为R2。于是,其关系为P2>R2-R1>P1。因此,能够增大吸入管22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提高处于离压缩机主体11的距离较远的位置的吸入管22的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多个吸入管21、22的综合刚性。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主体11以及吸入管21、22对储蓄器12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将压缩机主体11作为振动源的储蓄器12的振动位移量。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同样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7)

1.一种压缩机,具备:
压缩机主体,具备上下配置的多个压缩机构部;
储蓄器,配置在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侧方;以及
多个吸入管,将上述储蓄器与上述多个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口进行连接,
上述多个吸入管分别具备:
下部贯通部,贯通上述储蓄器的下部;
弯曲部,在上述下部贯通部的下侧朝向上述压缩机主体弯曲;以及
侧部贯通部,相对于上述弯曲部处于与上述下部贯通部相反侧,且贯通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侧部,
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比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更接近上述压缩机主体地配置,
当将上述多个吸入管的上述下部贯通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1,
上述多个吸入管的上述侧部贯通部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2,
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中心线的曲率半径设为R1,
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中心线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
成为P2>R2-R1>P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壁厚大于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壁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外径大于与上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3组上述压缩机构部,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为下侧2组上述压缩机构部所共有的吸入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3组上述压缩机构部,与下侧的上述压缩机构部连通的上述吸入管为下侧2组上述压缩机构部所共有的吸入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吸入管全部为,在上述储蓄器内具备使流路截面积扩大的空间体积。
7.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冷凝器,与上述压缩机连接;
膨胀装置,与上述冷凝器连接;以及
蒸发器,连接在上述膨胀装置与上述压缩机之间。
CN201580019402.9A 2014-07-25 2015-06-11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Active CN106415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2071 2014-07-25
JP2014152071 2014-07-25
PCT/JP2015/066930 WO2016013322A1 (ja) 2014-07-25 2015-06-11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5015A CN106415015A (zh) 2017-02-15
CN106415015B true CN106415015B (zh) 2018-09-18

Family

ID=55162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9402.9A Active CN106415015B (zh) 2014-07-25 2015-06-11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75848B2 (zh)
CN (1) CN106415015B (zh)
WO (1) WO20160133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6154B (zh) * 2018-01-18 2022-02-1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223778B2 (ja) 2019-01-28 2023-02-1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4184A (ja) * 2005-01-14 2006-07-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圧縮機
CN101294573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株式会社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回转式压缩机
CN201908838U (zh) * 2011-01-18 2011-07-27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04061166A (zh) * 2013-03-22 2014-09-2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60393A (ja) * 1990-03-09 1991-11-20 Daikin Ind Ltd ロータリ圧縮機の過給装置
JP2001099083A (ja) * 1999-09-30 2001-04-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2気筒ロータリ圧縮機
JP4991483B2 (ja) * 2007-10-29 2012-08-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圧縮機
JP5321551B2 (ja) * 2010-08-04 2013-10-2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ロータリ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4184A (ja) * 2005-01-14 2006-07-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圧縮機
CN101294573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株式会社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回转式压缩机
CN201908838U (zh) * 2011-01-18 2011-07-27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04061166A (zh) * 2013-03-22 2014-09-2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13322A1 (ja) 2017-04-27
WO2016013322A1 (ja) 2016-01-28
CN106415015A (zh) 2017-02-15
JP6275848B2 (ja)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0832B2 (en) Scroll compressor
CN105587663B (zh) 一种冰箱用立式两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工作方法
CN103089650B (zh) 旋转压缩机
CN101482117B (zh) 一种2段式压缩旋转式压缩机
US9086067B2 (en) Screw compressor
CN103703253B (zh) 旋叶式压缩机
CN100507276C (zh) 压缩机
CN102900669B (zh) 旋转式双级压缩机
KR20100010448A (ko) 압축기
US9004888B2 (en) Rotary compressor having discharge groove to communicate compression chamber with discharge port near vane groove
EP2407669A2 (en) Compressor with suction and discharge pipes
CN101331323A (zh) 压缩机
CN103573624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EP2161454A2 (en) Injectible two-stage rotary compressor
WO2007123074A1 (ja) 圧縮機
CN104061166B (zh)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06415015B (zh) 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US7303379B2 (en) Horizontal type compressor and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2009085027A (ja) 2段圧縮ロータリ圧縮機
JP2018188986A (ja) 内部中圧型2段圧縮コンプレッサ
CN109958624A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10268166A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7202017B (zh) 旋转压缩机
CN104948466A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
CN204783675U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