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84834A -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84834A CN106384834A CN201610796276.4A CN201610796276A CN106384834A CN 106384834 A CN106384834 A CN 106384834A CN 201610796276 A CN201610796276 A CN 201610796276A CN 106384834 A CN106384834 A CN 1063848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fuel cell
- heat
- electrolysis
- gas trea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8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868 elect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647 re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800 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1 carbon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556 desulfu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14—Heat exchange using gaseous fluids; Heat exchange by combustion of reacta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62—Treatment of gaseous reactants or gaseous residues, e.g. clean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uel Cell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该系统包括:电解电堆,用于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电堆,用于使用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电解电堆和燃料电池电堆之间;和/或,连接在燃料电池电堆之后;储水装置,为多个,储水装置与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和/或,储水装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连接以向其提供水分:电解电堆、气体处理装置、燃料电池电堆;热交换装置,与电解电堆相连接,和/或,与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和/或,与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供给系统用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并网调峰以及热能-电能联供的大型供能系统中,现在的能源供给系统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结构。结构一:用重整器将富氢燃料转化为氢气提供给燃料电池作为燃料,但是这种方法重整器需要脱硫脱一氧化碳从而造成系统极为复杂昂贵。结构二:采用市电作为能量来源通过电解电堆制氢,以提供燃料电池作为燃料,但该系统集成性较低,可靠性不足;不涉及系统中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可持续性不足;不涉及系统能量的综合管理。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包括:电解电堆,用于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电堆,用于使用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用于对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或,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用于对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尾气进行处理;储水装置,为多个,所述储水装置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的水分,和/或,所述储水装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连接以向其提供水分:所述电解电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储水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相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三热交换器,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储水装置相连接,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提供所述加湿器所需要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相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四热交换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五热交换器,所述第五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阳极和/或阴极尾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六热交换器,所述第六热交换器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阳极尾气中剩余氢气经燃烧释放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一储水装置,所述第一储水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冷凝之后的水分。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二储水装置,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包括加湿器,所述第二储水装置与所述加湿器相连接,用于向所述加湿器提供水分。
进一步地,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三储水装置,所述第三储水装置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用于向所述燃料电池电堆提供冷却水,并接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使用之后的冷却水。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四储水装置,所述第四储水装置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冷凝之后的水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方法,包括:将电能输入电解电堆,以使所述电解电堆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将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输入气体处理装置,以使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对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其中,处理后的氧气和氢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所使用;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输出的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输入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以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使用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接收存储来自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对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向以下至少之一提供水分:所述电解电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以及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块化设计燃料电池与电解制氢的一体化系统,并将系统中各个发热模块的热量通过多个换热器进行热量回收,同时将系统中各个模块产生的液态水进行回收并用于系统自身用水(如电解用水,加湿器用水等),实现了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流程设计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热交换模块设计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水循环模块设计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系统。该系统包括电解电堆T1、气体处理装置T2、燃料电池电堆T3、储水装置T4、热交换装置T5。其中,储水装置T4为多个。
电解电堆T1,用于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
燃料电池电堆T3,用于使用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
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在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之间,用于对电解电堆T1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燃料电池电堆T3。气体处理装置T2也可以连接在燃料电池电堆T3之后,用于对燃料电池电堆T3的尾气进行处理。
储水装置T4为多个,储水装置T4与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水分。储水装置T4还可以与以下至少之一相连接以向其提供水分:电解电堆T1、气体处理装置T2、燃料电池电堆T3。
热交换装置T5,与电解电堆T1相连接,用于回收电解电堆T1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与燃料电池电堆T3相连接,用于回收燃料电池电堆T3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与气体处理装置T2相连接,用于回收气体处理装置T2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气体处理装置T2提供热量。
该系统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有多种,图1-1至图1-3列出了其中的三种。
如图1-1所示,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在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之间,用于对电解电堆T1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燃料电池电堆T3,其中,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T3所使用。燃料电池电堆T3用于使用来源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储水装置T4为多个,储水装置T4与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水分。热交换装置T5与电解电堆T1相连接,用于回收电解电堆T1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如图1-2所示,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在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之间,用于对电解电堆T1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燃料电池电堆T3,其中,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T3所使用。燃料电池电堆T3,用于使用来源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储水装置T4为多个,储水装置T4与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水分。储水装置T4还与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连接,用于向以下至少之一提供水分:电解电堆T1、气体处理装置T2、燃料电池电堆T3。热交换装置T5与电解电堆T1相连接,用于回收电解电堆T1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如图1-3所示,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在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之间,用于对电解电堆T1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燃料电池电堆T3,其中,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T3所使用。燃料电池电堆T3用于使用来源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储水装置T4为多个,储水装置T4与气体处理装置T2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气体处理装置T2的水分。储水装置T4还与电解电堆T1和燃料电池电堆T3连接,向以下至少之一提供水分:电解电堆T1、气体处理装置T2、燃料电池电堆T3。热交换装置T5与燃料电池电堆T3、电解电堆T1、气体处理装置T2均相连接,用于回收燃料电池电堆T3反应释放的热量、回收电解电堆T1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回收气体处理装置T2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气体处理装置T2提供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局限于图1-1至图1-3所示出的几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块化设计燃料电池与电解制氢的一体化系统,并将系统中各个发热模块的热量通过多个换热器进行热量回收,同时将系统中各个模块产生的液态水进行回收并用于系统自身用水(如电解用水,加湿器用水等),实现了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通过水的多次循环利用以及电解电堆与燃料电池电堆的集成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结构紧凑性,控制过程简单,对能量的利用率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的可持续性强,无需定期更换氢气瓶;能够对充放电过程中各模块产生的水实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流程设计图。如图2所示,001为输入电能,为电网谷期的电能或者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余裕电能,在系统充电期间作为输入能量;002为燃料电池输出电能,在系统放电时的输出电能;在系统充电或放电期间均能产生热能,则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能回收,并通过热水的形式向用户提供热能,
HE1至HE8表示各放热与吸热过程所需的热交换器。HE1是上述第一热交换器。HE2和HE3是上述第二热交换器。HE4是上述第三热交换器。HE5是上述第四热交换器。HE6和HE7是上述第五热交换器。HE8是上述第六热交换器。
水箱1是上述第一储水装置。水箱2是上述第二储水装置。水箱3是上述第三储水装置。水箱4是上述第四储水装置。
101至106为燃料电池阳极侧气体流程,其中,101位电解电堆通过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含有一定水蒸气);102为冷凝脱水后的氢气,冷凝放热通过HE2进行热量回收;103为氢气瓶输出的氢气;104为经过加湿器加湿后的氢气(含有一定水蒸气),加湿需要一定的热量与水分输入,其中热量需求通过HE4进行供给;105为经燃料电池反应发电后剩余的氢气(含有一定水蒸气),冷凝放热通过HE6进行热量回收;106为冷凝脱水后的剩余氢气并经过燃烧器燃烧放热,热量通过HE8进行回收。
201至206为燃料电池阴极侧气体流程,其中,201为电解电堆通过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含有一定水蒸气);202为冷凝脱水后的氧气,冷凝放热通过HE3进行热量回收;203为氧气瓶输出的氧气,作为燃料电池反应的氧化剂,其中燃料电池的氧化剂也可采用空气,301与302为空气供给流程;204为经过加湿器加湿后的氧气/空气(含有一定水蒸气),加湿需要一定的热量与水分输入,其中热量需求通过HE4进行供给;205为经燃料电池反应发电后剩余的氧气/空气(含有一定水蒸气),冷凝放热通过HE7进行热量回收;206为冷凝脱水后的剩余氧气/空气,排放尾气。
401至411为液态水流程,包括电解反应用水、冷却水、以及水蒸气冷凝水等。其中,401为电解电堆电解水循环回路,电解电堆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HE1进行回收;402为氢气的冷凝水,回收至电解水储水箱(水箱1);403为氧气的冷凝水,回收至电解水储水箱(水箱1);404为阴极与阳极加湿器供水回路,水箱2为加湿器供水水箱;405为燃料电池冷却水回路,水箱3为燃料电池冷却水循环水箱;406为燃料电池阳极尾气冷凝水,回收至水箱4;407为燃料电池阴极尾气冷凝水,回收至水箱4;408为燃料电池冷凝水回收水箱,向其他水箱的供水流程;409为向水箱2供水;410为向水箱1供水;411为外部水源供水。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热交换模块设计图。其中,E1至E8分别为HE1至HE8的释放或吸收的热量;E4为吸热过程需要的热量,而E1、E2、E3、E5、E6、E7、E8均为放热过程释放的热量。其中,E1为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释放的热量,回收至热交换模块1;E2、E3分别为氢气与氧气中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回收至热交换模块2;E4为燃料电池阳极与阴极加湿器所需热量,通过热交换模块3供热;E5为燃料电池反应放热,回收至热交换模块4;E6、E7分别为阳极与阴极尾气中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回收至热交换模块5;E8为燃料电池阳极尾气剩余氢气经燃烧释放的热量,回收至热交换模块6。热交换模块1、2、4、5、6回收的热量,首先提供热交换模块3吸热所需热量,剩余热量则供给外部冷水升温,最终向用户提供所需温度的热水水源。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供给系统的水循环模块设计图。其中,W1至W11分别表示401至411液态水流程的水量。其中,水箱1至水箱4为供给与回收水量的中转水箱;W1、W4为系统相应模块的需求水量;W2、W3、W6、W7为系统相应模块的输出水量(即回收的水量);W5为燃料电池冷却水循环水量,水箱3中的总水量基本保持不变;W8为水箱4超出一定水位后,向外的供出水量;W9与W10分别为水箱2与水箱1在低于一定水位后,所需供入的水量;W11为外部水源的供给水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可以认为是一种燃料电池与电解制氢的一体化热电联供系统。该能源供给系统可用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并网调峰,以及热能-电能联供的大型供能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通过水的多次循环利用以及电解电堆与燃料电池电堆的集成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结构紧凑性,控制过程简单,对能量的利用率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能够同时提供稳定的电能(平稳的功率输出)与优质的热能(提供热水温度高于65℃),并且系统总效率可达到85%以上,而一般的电解制氢-燃料电池储电系统的能量效率低于3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能源供给系统的可持续性强,无需定期更换氢气瓶;能够对充放电过程中各模块产生的水实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能源供给方法。该能源供给方法能够通过上述能源供给系统实施,上述能源供给系统也能够执行该能源供给方法。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供给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2,将电能输入电解电堆,以使电解电堆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
步骤S504,将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输入气体处理装置,以使气体处理装置对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其中,处理后的氧气和氢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所使用。
步骤S506,将气体处理装置输出的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输入燃料电池电堆,以使燃料电池电堆使用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
步骤S508,接收存储来自气体处理装置对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
步骤S510,向以下至少之一提供水分:电解电堆、气体处理装置、燃料电池电堆。
步骤S512,回收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块化设计燃料电池与电解制氢的一体化系统,并将系统中各个发热模块的热量通过多个换热器进行热量回收,同时将系统中各个模块产生的液态水进行回收并用于系统自身用水(如电解用水,加湿器用水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能源供给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解电堆,用于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
燃料电池电堆,用于使用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
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用于对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提供给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或,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用于对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尾气进行处理;
储水装置,为多个,所述储水装置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用于接收存储来自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的水分,和/或,所述储水装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连接以向其提供水分:所述电解电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所述燃料电池电堆;
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相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三热交换器,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储水装置相连接,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加湿器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提供所述加湿器所需要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相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四热交换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储水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五热交换器,所述第五热交换器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之间,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阳极和/或阴极尾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六热交换器,所述第六热交换器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阳极尾气中剩余氢气经燃烧释放的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一储水装置,所述第一储水装置与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冷凝之后的水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电解电堆和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间,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二储水装置,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包括加湿器,所述第二储水装置与所述加湿器相连接,用于向所述加湿器提供水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三储水装置,所述第三储水装置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相连接,用于向所述燃料电池电堆提供冷却水,并接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使用之后的冷却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之后,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四储水装置,所述第四储水装置与所述气体处理装置相连接,用于回收氢气和/或氧气冷凝之后的水分。
12.一种能源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电能输入电解电堆,以使所述电解电堆利用接收的电能电解水至少产生氢气和氧气;
将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输入气体处理装置,以使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对所述电解电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其中,处理后的氧气和氢气能够被燃料电池电堆所使用;
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输出的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输入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以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使用处理后的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电;
接收存储来自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对氢气和氧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
向以下至少之一提供水分:所述电解电堆、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所述燃料电池电堆;以及
回收所述电解电堆在电解水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反应释放的热量,和/或,回收所述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或向所述气体处理装置提供热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96276.4A CN106384834B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96276.4A CN106384834B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84834A true CN106384834A (zh) | 2017-02-08 |
CN106384834B CN106384834B (zh) | 2019-11-08 |
Family
ID=57939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796276.4A Active CN106384834B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384834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17067A (zh) * | 2017-03-22 | 2017-06-09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和工作方法 |
CN109764709A (zh) * | 2018-12-11 | 2019-05-17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能源回收系统 |
CN114024006A (zh) * | 2021-12-06 | 2022-02-08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平台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0704A (zh) * | 2005-10-31 | 2008-11-05 | 京瓷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系统 |
CN102751523A (zh) * | 2012-07-17 | 2012-10-2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体化电池、包括其的一体化电池堆和一体化电池系统 |
JP2016100189A (ja) * | 2014-11-21 | 2016-05-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2016
- 2016-08-31 CN CN201610796276.4A patent/CN1063848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0704A (zh) * | 2005-10-31 | 2008-11-05 | 京瓷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系统 |
CN102751523A (zh) * | 2012-07-17 | 2012-10-2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体化电池、包括其的一体化电池堆和一体化电池系统 |
JP2016100189A (ja) * | 2014-11-21 | 2016-05-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17067A (zh) * | 2017-03-22 | 2017-06-09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和工作方法 |
CN109764709A (zh) * | 2018-12-11 | 2019-05-17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能源回收系统 |
CN114024006A (zh) * | 2021-12-06 | 2022-02-08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平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84834B (zh) | 2019-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40659B (zh) | 能源供给系统 | |
CN106252693B (zh) | 电池系统 | |
CN106817067A (zh) |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和工作方法 | |
Tabanjat et al. | Fuzzy logic-based water heating control methodology for the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hybrid PV–PEM electrolyser systems | |
CN106340660A (zh) | 能源供给方法和系统 | |
CN203674322U (zh) | 一种中高温燃料电池集成运行系统 | |
CN112993362A (zh) | 一种氢氧燃料电池能源再生循环装置 | |
Erzen et al. |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biogas fuelled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thermophotovoltaic cell-thermally regenerative electrochemical cycle-absorption refrigerator-alkaline electrolyzer for multigenerational applications | |
CN106384834A (zh) | 能源供给系统和能源供给方法 | |
CN105696013A (zh) | 利用中低温热源的高温蒸汽电解制氢系统 | |
CN204633478U (zh) | 一种储存和释放电能的系统 | |
Ali et al. | Intelligent hybrid energy system and grid integration using microcontrollers | |
CN102593496B (zh) | 燃料电池系统 | |
CN114665795B (zh) | 一种零碳排放的铝基能源转化系统 | |
CN117273210A (zh) | 一种计及电氢负荷柔性的多堆电解槽优化运行方法 | |
CN112381276B (zh) | 一种新能源供给系统的分层优化配置方法 | |
CN115986877A (zh) | 一种退役电池的监测与控制装置 | |
CN113739245A (zh) | 一种基于兆瓦级氢储能电站的热量回收系统 | |
Kandil et al. | Optimum operation of an autonomous energy system suitable for new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
CN202474109U (zh) | 燃料电池系统 | |
KR20220161723A (ko) | 고온형 수전해-연료전지 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 |
CN113224363A (zh) | 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21611698U (zh) | 一种基于pemfc燃料电池的热泵热风干燥系统 | |
CN218095417U (zh) | 电解水制氢站与天然气调压站电冷生产回收利用系统 | |
Liu et al. | Research on grid planning considering hydrogen energy stora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21 Address after: 610000 No. 18 West core road,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Dongfang Electric (Chengdu)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No. 18, West core road, hi tech West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DONGFANG ELECTRIC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