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9212B -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9212B
CN106379212B CN201610973695.0A CN201610973695A CN106379212B CN 106379212 B CN106379212 B CN 106379212B CN 201610973695 A CN201610973695 A CN 201610973695A CN 106379212 B CN106379212 B CN 1063792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ntology
sensor
hydraulic
handrai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36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79212A (zh
Inventor
杨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736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92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9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9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79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9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其中扶手包括:底座;本体,本体设在底座上,本体在收纳在靠近车辆的顶板的第一位置和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液压储能组件,液压储能组件设在底座上且与本体连接,当本体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当本体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回位至第一位置。根据本发明的扶手,不仅可以保证扶手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紧贴在车辆的顶板上,且可以避免出现本体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保证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撞击顶板的现象。

Description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极致体现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共识,车辆细节设计进步尤其是日常使用频次较高、感性度高的零部件的进步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车辆扶手一般在车辆总装车间进行安装,扶手安装在扶手支架上,一般扶手安装时有两个安装面,扶手一端设有一回位弹簧提供回位力,扶手另一端设有一阻尼器提供阻尼力,车辆扶手回位时,如果回位力远远大于阻尼力以及摩擦力(此摩擦力往往由车身精度造成)时,车辆扶手会快速回位,猛烈撞击车辆顶饰板,发出砰砰的声音;如果回位力小于阻尼力以及摩擦力时,车辆扶手会出现不回位现象,给人留下非常不好的使用体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的扶手,所述扶手具有可靠性高、转动平稳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用于车辆的扶手。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扶手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用于车辆的扶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包括:底座;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本体在收纳在靠近所述车辆的顶板的第一位置和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液压储能组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当所述本体受握持力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所述本体回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与本体连接的液压储能组件,当本体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不仅可以保证扶手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紧贴在车辆的顶板上,还可以保证本体转动的平稳性,当本体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回位至第一位置。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本体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保证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撞击顶板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压储能组件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以阻碍所述本体转动;液压储能器,所述液压储能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当所述本体受握持力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阻尼器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阻尼器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液压储能器提供回位力F2以使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其中,F2>F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储能器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和用于检测所述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液压储能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阻尼力F1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向所述本体提供相应的回位力F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储能器还包用于检测所述本体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有握持力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压储能器还包括适于检测所述本体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本体的转动轴上,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且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且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工作直至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时间为t,所述t满足:1s≤t≤2s。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上设有止挡部,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止挡部配合的固定部,当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固定部止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为两个,所述本体呈条状且为U形,所述本体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底座一一对应且均可枢转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盖件,所述盖件与所述底座卡接以限定出容纳腔,所述液压储能组件设在所述容纳腔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设有扶手支架;上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所述扶手的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螺纹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支架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与本体连接的液压储能组件,当本体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不仅可以保证扶手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紧贴在车辆的顶板上,还可以保证本体转动的平稳性,当本体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回位至第一位置。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本体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保证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撞击顶板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扶手的控制方法,所述扶手为上述的扶手,所述液压储能组件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以阻碍所述本体转动;液压储能器,所述液压储能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液压储能器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用于检测所述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本体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和适于检测所述本体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液压储能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本体的转动轴上,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是否有握持力;
S2: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存在握持力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时,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S3:当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开始工作,且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的阻尼力F1,以使所述液压储能件向所述本体提供合适的回位力;
S4:所述第三传感器继续检测所述本体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返回步骤S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扶手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回位力可调节,根据阻尼力和摩擦力反馈,克服了制造过程中尺寸精度问题,提供一个合适的回位力,实现扶手本体顺利平稳安静工作,既可以避免本体出现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避免本体回位过快而出现撞击顶板的现象。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扶手100,
底座 1,本体 2,旋转轴 3,阻尼器 4,液压储能器 5,盖件 6,螺纹紧固件 7,
顶板 200,扶手支架 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100。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100包括:底座1、本体2和液压储能组件。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本体2设在底座1上,本体2在收纳在靠近车辆的顶板200的第一位置和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当不使用扶手100时,本体2可以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当使用扶手100时,可以相对底座1转动本体2从第一位置至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便于乘员手握扶手100本体2,保证乘员的安全性。
如图4和图5所示,液压储能组件设在底座1上且与本体2连接,当本体2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2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由此可以保证本体2平稳的转动,只要保证握持力大于液压储能组件提供的阻尼力即可。另外,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阻碍本体2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可以保证扶手100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2可以紧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避免本体2相对底座1发生转动。
当本体2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2回位至第一位置。由此既可以避免出现本体2不回位的现象,又可以保证本体2平静安稳的回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100,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与本体2连接的液压储能组件,当本体2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2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不仅可以保证扶手100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2紧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还可以保证本体2转动的平稳性,当本体2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2回位至第一位置。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本体2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保证本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2撞击顶板200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液压储能组件包括阻尼器4和液压储能器5。阻尼器4设在底座1上且与本体2连接以阻碍本体2转动。当本体2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和由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阻尼器4均可提供阻尼力。
液压储能器5设在底座1上且与本体2连接,当本体2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阻尼器4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本体2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阻尼器4提供阻尼力阻碍本体2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可以保证扶手100在未使用的情况下紧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避免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来回转动,且可以保证本体2转动的平稳性。
当本体2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阻尼器4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本体2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且液压储能器5提供回位力F2以使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其中,F2>F1。由此,既可以保证本体2可以顺利地回位到第一位置,又可以保证本体2在回位过程中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2回位过快而撞击顶板200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当扶手100由于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的问题而存在摩擦力F3时,液压储能器5提供的回位力F2应满足F2>F1+F3。也就是说,本体2在回位的过程中既包括阻尼器4提供的阻力,又包括扶手100自身的摩擦力,液压储能器5需克服阻尼力和摩擦力。当本体2在回位的过程中存在人为回位推力F4时,液压储能器5提供的回位力F2应满足F2>F1+F3-F4。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体2在回位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同的。
具体地,液压储能器5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和用于检测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液压储能件与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第一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控制模块根据阻尼力F1控制液压储能件向本体2提供相应的回位力F2。由此,可以通过第一传感器实时收集本体2上的阻尼力和摩擦力及人为回位推力,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第一传感器检测的信息控制液压储能件向本体2提供相应的回位力F2,实现回位力可调节,使本体2能以设定好的速度回位,实现扶手100平静安稳的工作,避免出现本体2不回位或回位过快的现象。同时,控制模块根据第一传感器实时检测的信息控制液压储能件向本体2提供相应的回位力,实现回位力可调,也降低了对车身精度的要求。
进一步地,液压储能器5还包用于检测本体2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与控制模块通讯连接,第二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本体2上有握持力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一般情况下,当扶手100在未使用时,本体2紧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且本体2上不存在握持力,当乘员使用扶手100时,会用手将本体2旋转到使用位置,即本体2上会存在握持力。当第二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有握持力时,说明扶手100处于使用状态,此时,液压储能件无需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将本体2由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时,握持力需要克服阻尼力F1和扶手100自身的摩擦力之和。
更进一步地,液压储能器5还包括适于检测本体2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与控制模块通讯连接,第三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或本体2的转动轴上,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本体2上无握持力、且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即扶手100处于未使用的状态,液压储能件无需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本体2上无握持力、且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即扶手100处于使用完毕的状态,本体2需要回位,液压储能件需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以使本体2回位,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工作直至第三传感器检测到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为止,此时说明本体2已经回位,所以当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2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时间为t,t满足:1s≤t≤2s。由此可以保证本体2平静安稳的回位,避免本体2回位过快而猛烈的撞击车辆顶板200,发出砰砰的声音,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2上设有止挡部,底座1上设有与止挡部配合的固定部,当本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部与固定部止抵。当本体2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本体2上的止挡部可以与底座1上的固定部止抵以使本体2无法再继续旋转,从而保证本体2可以位于乘员手握比较舒服的位置,并可以保持在该位置,当乘员发生晃动时,本体2无法旋转,从而保证乘员手握扶手100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乘员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1为两个,本体2呈条状且为U形,本体2的两端与两个底座1一一对应且均可枢转地连接。由此,不但可以增加本体2与底座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而且还便于乘员对本体2的握持,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扶手100还包括盖件6,盖件6与底座1卡接以限定出容纳腔,液压储能组件设在容纳腔内。由此,将液压储能组件设在容纳腔内,可以增加扶手100的美观性,从而增加车辆的美观性,提高用户的体验。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4和图5所示,用于车辆的扶手100包括底座1、本体2、液压储能组件和盖件6。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1为两个,本体2呈条状且为U形,本体2的两端与两个底座1一一对应且均通过旋转轴3设在底座1上,本体2在收纳在靠近车辆的顶板200的第一位置和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盖件6与底座1卡接以限定出容纳腔,液压储能组件设在容纳腔内以增加车辆的美观性。液压储能组件包括阻尼器4和液压储能器5。扶手100在使用时借助外力(例如握持力)使本体2围绕旋转轴3由非使用位置转动至使用位置(即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阻尼器4设在底座1上且与本体2连接以阻碍本体2转动,握持力需克服阻尼器4提供的阻尼力以及制造精度造成的摩擦力使本体2由非使用位置转动至使用位置。
液压储能器5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用于检测阻尼力F1和摩擦力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本体2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和适于检测本体2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液压储能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通讯连接,其中控制模块可以为小型单片机,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均设在本体2上,第三传感器设在旋转轴3上。
如图6所示,液压储能器5的工作原理是:液压储能器5的初始工作状态为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的状态,控制模块首先通过第二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是否有握持力作用,当第二传感器检测有握持力作用在本体2上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没有握持力作用在本体2上时,第三传感器开始工作并检测旋转轴3的位置度,当旋转轴3在非使用位置(第一位置)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旋转轴3在使用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时,控制模块发出指令,液压储能件开始工作,此时控制模块根据实时监测本体2上阻尼力和摩擦力的第一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实时调节液压储能件的回位力矩,保证本体2以合适的速度回位,当第三传感器检测旋转轴3由使用位置转动到非使用位置时,即转动到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本体2回位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当使本体2以合适的速度回位时,可以使本体2回位的时间t满足1s≤t≤2s。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造精度问题,在安装扶手100时,扶手100在回位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同的。
另外,本体2上设有止挡部,底座1上设有与止挡部配合的固定部,当本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挡部与固定部止抵。当本体2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本体2上的止挡部可以与底座1上的固定部止抵以使本体2无法再继续旋转,从而保证本体2可以位于乘员手握比较舒服的位置,并可以保持在该位置,当乘员发生晃动时,本体2无法旋转,从而保证乘员手握扶手100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乘员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扶手100,相对于传统使用回位弹簧控制回位结构,本发明实现了回位力可调节,根据阻尼力和摩擦力反馈,克服了制造过程中尺寸精度问题,提供一个合适的回位力,实现扶手100本体2顺利平稳安静工作,本发明的扶手100在车辆前后位置均可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扶手100的控制方法,其中扶手100为上述扶手100,液压储能组件包括阻尼器4和液压储能器5。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液压储能器5设在底座1上且与本体2连接,液压储能器5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用于检测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本体2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和适于检测本体2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第一传感器和液压储能件与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第二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第二传感器与控制模块通讯连接,第三传感器设在本体2上或本体2的转动轴上,第三传感器与控制模块通讯连接。
如图6所示,液压储能件的初始状态为停止工作的状态,控制方法包括:
S1:第二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是否有握持力;
S2:当第二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存在握持力时,即本体2处于使用状态,液压储能件无需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第二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无握持力时,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是否位于第一位置;
S3:当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即本体2处于未使用状态,液压储能件无需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第三传感器检测本体2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即本体2处于使用完毕的状态,液压储能件须向本体2提供回位力,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液压储能件开始工作,且第一传感器检测本体2上的阻尼力F1,还可以检测本体2上的摩擦力等,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第一传感器检测的信息控制液压储能件向本体2提供合适的回位力以使本体2以合适的速度回位。
S4:第三传感器继续检测本体2是否位于第一位置,并返回步骤S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扶手100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回位力可调节,根据阻尼力和摩擦力反馈,克服了制造过程中尺寸精度问题,提供一个合适的回位力,实现扶手100本体2顺利平稳安静工作,既可以避免本体2出现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避免本体2回位过快而出现撞击顶板的现象。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顶板200和上述用于车辆的扶手100。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顶板200上设有扶手支架201,扶手100的底座1通过螺纹紧固件7与扶手支架201连接。由此可以增加扶手100与顶板2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增加乘员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车辆内设置三个扶手100,分别为一个副驾位置扶手100和两个后扶手100,扶手100分别在车辆总装车间安装在扶手支架201上,扶手支架201是在焊装车间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形式连接到车身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与本体2连接的液压储能组件,当本体2受握持力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本体2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不仅可以保证扶手100在未使用的情况下本体2紧贴在车辆的顶板200上,还可以保证本体2转动的平稳性,当本体2从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时,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本体2回位至第一位置。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本体2不回位的现象,还可以保证本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平稳性,避免出现本体2撞击顶板200的现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本体在收纳在靠近所述车辆的顶板的第一位置和供手握持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
液压储能组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当所述本体受握持力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提供阻尼力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组件提供回位力以驱动所述本体回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液压储能组件包括:
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以阻碍所述本体转动;
液压储能器,所述液压储能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当所述本体受握持力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阻尼器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阻尼器提供阻尼力-F1以阻碍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液压储能器提供回位力F2以使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其中,F2>F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储能器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和用于检测所述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液压储能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阻尼力F1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向所述本体提供相应的回位力F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储能器还包用于检测所述本体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有握持力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储能器还包括适于检测所述本体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本体的转动轴上,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且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且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液压储能件工作直至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时间为t,所述t满足:1s≤t≤2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有止挡部,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止挡部配合的固定部,当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固定部止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两个,所述本体呈条状且为U形,所述本体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底座一一对应且均可枢转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件,所述盖件与所述底座卡接以限定出容纳腔,所述液压储能组件设在所述容纳腔内。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所述顶板上设有扶手支架;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扶手,所述扶手的所述底座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支架连接。
10.一种扶手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扶手,所述液压储能组件包括:
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以阻碍所述本体转动;
液压储能器,所述液压储能器设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液压储能器包括控制模块、液压储能件、用于检测所述阻尼力F1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本体上受到的握持力的第二传感器和适于检测所述本体的位置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液压储能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均通讯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设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本体的转动轴上,所述第三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是否有握持力;
S2: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存在握持力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无握持力时,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S3:当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停止工作,当所述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液压储能件开始工作,且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所述本体上的阻尼力F1,以使所述液压储能件向所述本体提供合适的回位力;
S4:所述第三传感器继续检测所述本体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返回步骤S3。
CN201610973695.0A 2016-11-03 2016-11-03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3792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3695.0A CN106379212B (zh) 2016-11-03 2016-11-03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3695.0A CN106379212B (zh) 2016-11-03 2016-11-03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9212A CN106379212A (zh) 2017-02-08
CN106379212B true CN106379212B (zh) 2019-02-01

Family

ID=57956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3695.0A Active CN106379212B (zh) 2016-11-03 2016-11-03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92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456A (zh) * 2021-06-24 2021-08-31 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式顶棚扶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4880A (en) * 1990-05-23 1994-01-04 Sugatsune Industrial Co., Ltd. Door closer
US6223395B1 (en) * 1999-06-17 2001-05-01 Nishikawa Kasel Co., Ltd. Retractable assist grip
GB2385653B (en) * 2002-02-14 2005-05-18 Nifco Inc Rotary Damper And Assist Grip Device
CN204623234U (zh) * 2015-04-21 2015-09-0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顶棚拉手及汽车
CN105564284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扶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4880A (en) * 1990-05-23 1994-01-04 Sugatsune Industrial Co., Ltd. Door closer
US6223395B1 (en) * 1999-06-17 2001-05-01 Nishikawa Kasel Co., Ltd. Retractable assist grip
GB2385653B (en) * 2002-02-14 2005-05-18 Nifco Inc Rotary Damper And Assist Grip Device
CN204623234U (zh) * 2015-04-21 2015-09-0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顶棚拉手及汽车
CN105564284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9212A (zh)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0196B2 (en) Brake pedal stroke sensor
CN106379212B (zh) 车辆、用于车辆的扶手及扶手的控制方法
JP555736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4896000B (zh) 多剪切面磁流变扭转减振器及其汽车座椅
CN207766087U (zh) 一种电动舵机
CN106809320B (zh) 一种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JP6353231B2 (ja) 電気ケーブルの支持構造
CN104656810B (zh) 转轴装置、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1459030B2 (en)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torque in a force-feedback actuator for a steer-by-wire steering system
CN107237083B (zh) 波轮洗衣机和波轮洗衣机的门盖组件
JP2016203880A (ja) ブレーキ液圧ユニットの支持構造、及び、そのブレーキ液圧ユニットの支持構造を備えた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US10901451B2 (en) Input device
JP2007015547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WO2020110304A1 (ja) 路面情報収集装置
WO2018003396A1 (ja) 状態判定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US6848334B2 (en) Safety steering column
JP2006275637A (ja) エンジンバランス測定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0053565A (zh) 车辆的外界传感器单元
CN109471029A (zh) 一种有限转角力矩电机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JP2006098115A (ja) 荷重計測手段と荷重入力部との接続構造
CN20932698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扭转振动测试装置
AU2010200361B2 (en) Swing motion reducing apparatus for ship
CN215323086U (zh) 一种平衡车踏板转动连接结构
CN208715092U (zh) 带弹性片的螺旋面转动抬升机构
CN110253336A (zh) 一种工件夹具旋转时轴向位移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