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4451A -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4451A
CN106374451A CN201611035099.4A CN201611035099A CN106374451A CN 106374451 A CN106374451 A CN 106374451A CN 201611035099 A CN201611035099 A CN 201611035099A CN 106374451 A CN106374451 A CN 106374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ue
power device
control power
full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35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74451B (zh
Inventor
茆美琴
施汉杰
张榴晨
张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10350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44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4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4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74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4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4Balancing the load in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02J1/082Plural DC voltage, e.g. DC supply voltage with at least two different DC voltage lev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能量路由器由四个H桥模块、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BB1和BB2、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和一个高频四绕组变压器共同组成;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H桥模块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本发明同时集成光伏、储能、电网和具有不同电压等级的住宅负载,实现储能、电网的双向功率流动,实现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与电网间的功率交换、对储能的充放电、输入源使用优先级、各端口电压的控制以及系统内的功率平衡控制。

Description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住宅领域,应用于集成了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的直流住宅中,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与效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微网集成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大部分可再生能源输出的为直流电,故利用直流微网来集成可再生能源将不需要交流微网中所需的DC/AC变换,从而减小面积和成本,并且无无功功率问题等。另一方面,住宅作为最大的能源用户之一,若采用可再生能源为其供电,将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随着住宅中直流负载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若仍采用交流供电系统为其供电,则需相应的AC/DC变换,但在直流供电系统中,则无需变换就可以直接给直流负载供电,这将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负载工作效率。因此,采用直流微网的智能直流住宅开始广受关注。
传统的集成可再生能源、储能和住宅负载以形成直流住宅微网的方法是通过多个两端口dc/dc变换器将其并联连接到公共直流母线上。但在这种结构中,每增加一个输入源或负载,都需增加相应的变换器,这将导致系统成本增加、结构复杂和能耗增大。此外,还需配备通信系统以实现对多个变换器的协调控制,这会使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而多端口变换器则可解决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应用于直流住宅中的多端口变换器拓扑主要分为非隔离型、隔离型和部分隔离型三大类。其中,部分隔离型拓扑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然而,就现存的直流住宅用多端口变换器而言,要么是采用非隔离型拓扑但未考虑拓扑内含双向端口的情况,要么是采用隔离型拓扑但未考虑整个系统的多任务控制,而鲜有对于部分隔离型拓扑及其相应控制方法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以期同时集成光伏、储能、电网和具有不同电压等级的住宅负载,并能实现储能、电网的双向功率流动。控制对象是一种基于部分隔离型多端口变换器拓扑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通过采用多任务控制方法,能够同时实现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与电网间的功率交换、对储能的充放电、输入源使用优先级、各端口电压的控制以及系统内的功率平衡控制。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结构特点是:
所述能量路由器具有六个双向端口,分别是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一一对应为光伏连接端口、电网连接端口和蓄电池连接端口;光伏电池板经Boost变换器后与第一端口相连,电网经三相桥后与第三端口相连,蓄电池直接与第五端口相连;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一一对应为48V负载端口、380V负载端口和24V负载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之间,以及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之间分别通过电耦合集成,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磁耦合集成;
所述能量路由器由四个H桥模块、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和一个高频四绕组变压器共同组成;
所述四个H桥模块分别为模块H1、模块H2、模块H3和模块H4,记为模块Hi,i=1,2,3,4;
所述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分别为变换器模块BB1和变换器模块BB2;
所述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分别为电感L11、电感L22、电感L33和电感L44,记为电感Lii,i=1,2,3,4;
所述高频四绕组变压器中包含一个公共铁芯和四个绕组,所述四个绕组分别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记为绕组Gi,i=1,2,3,4;
所述模块Hi是由四个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以及电容Ci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i1的集电极、全控功率器件Si2的集电极以及电容Ci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i,全控功率器件Si3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i4的发射极以及电容C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i,全控功率器件Si1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3的集电极及电感Lii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ii的另一端与绕组Gi的一端相连,全控功率器件Si2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4的集电极及绕组G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
所述变换器模块BB1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电容C5以及电感L5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1,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52的集电极及电感L5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5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5,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发射极与电容C5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1
所述变换器模块BB2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电容C6以及电感L6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2,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62的集电极及电感L6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6的另一端与电容C6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6,全控功率器件S62的发射极与电容C6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2
所述第一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1相连,第一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所述第二端口的正极端连接点O2相连,第二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所述第三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3相连,第三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3相连;所述第四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4相连,第四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4相连;所述第五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5相连,第五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所述第六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6相连,第六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
通过控制所述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的通断,能够同时控制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大小、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大小、第三端口输入或输出功率大小、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大小,以及将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分别稳定在48V和380V;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占空比、并保持S52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功率大小;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占空比、并保持S51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放电功率大小;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占空比、并保持S62为关断,从而控制第六端口的输出功率大小,并将第六端口的端口电压稳定在24V。
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方法的特点是: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
本发明控制方法的特点也在于:所述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是按如下方式进行:
按如下方式获得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的驱动信号Q51、Q52
采样获得第五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5;设定第五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5ref,以I5ref大于0表示蓄电池为放电状态,以I5ref小于0表示蓄电池为充电状态,以I5ref等于0表示蓄电池处在即不充电也不放电的状态;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大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2,设定驱动信号Q51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小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1,设定驱动信号Q52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等于0,设定所述驱动信号Q51与Q52均为0;
按如下方式获得所述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的驱动信号Q61、Q62
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6,设定第六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6ref;将电压采样值u6与电压参考值U6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61,设定驱动信号Q62为0。
本发明控制方法的特点也在于: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模块Hi中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通断的驱动信号Qi1、Qi2、Qi3、Qi4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二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2,以及第二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2,设定第二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2ref;将所述电压采样值u2与电压参考值U2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2的电流参考值IC2ref,则第二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2ref为:I2ref=iload2+IC2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为:P2=I2ref×U2ref
步骤2: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四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4,以及第四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4,设定第四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4ref;将所述电压采样值u4与电压参考值U4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4的电流参考值IC4ref,则第四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4ref为:I4ref=iload4+IC4ref;由此获得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为:P4=I4ref×U4ref
步骤3:通过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6,则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为:P6=iload6×U6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为:P26=P2+P6
步骤4: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一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1、第一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1、第五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5,则:
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P1=i1×u1;第五端口功率值P5为:P5=u5×I5ref;由此获得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为:P15=P1+P5
步骤5: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若P3大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入功率,若P3小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出功率,若P3等于0,表示第三端口既不输出也不输入功率;
步骤6:利用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以及第三端口功率值P3按式(1)所示的功率解耦算式求解获得移相角
式(1)中:U1'、U2'、U3'和U4'分别为:
U 1 ′ = N 1 N 1 U 1 r e f , U 2 ′ = N 1 N 2 U 2 r e f , U 3 ′ = N 1 N 3 U 3 r e f , U 4 ′ = N 1 N 4 U 4 r e f ;
其中,N1、N2、N3和N4一一对应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的匝数;
fs为全控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
定义:端口输出功率值为负值,端口输入功率值为正值,则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均为负值,P2<0,P4<0,P6<0;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正值,P1>0;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功率值P5均可正可负;
L12、L13、L14、L23、L24与L34分别为Δ等效电路中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之间的等效连接电感;
步骤7:利用步骤6中获得的移相角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全控功率器件Si1与Si4的驱动信号Qi1与Qi4,驱动信号Qi1与Qi4相同,驱动信号Qi1的互补信号为驱动信号Qi2,驱动信号Qi2与Qi3相同。
本发明控制方法的特点也在于:设定第二端口电压参考值U2ref为48V,第四端口电压参考值U4ref为380V,第六端口电压参考值U6ref为24V。
本发明控制方法的特点也在于:按如下方式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以此实现对光伏、蓄电池和电网三种输入源的使用优先级控制:
分别设定蓄电池容量SOC的上限值SOC、下限值SOC、蓄电池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Idismax以及最大允许充电电流Ichmax,且Idismax>0,Ichmax<0;
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chmax
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dismax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中同时集成了光伏、储能和电网三种输入源,可实现仅让其中一种输入源为负载供电,或两种或三种输入源同时为负载供电,此外,还提供了三个具有不同电压等级的负载端口以适应不同直流住宅负载的需求,从而形成了采用直流微网和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智能直流住宅,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
2、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采用单个多端口dc/dc功率变换器取代传统方法中所需的多个分离的两端口dc/dc功率变换器,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所需功率变换器数量少、成本更低、尺寸更小、功率密度更高,端口与端口之间为单级功率变换,功率变换级数更少,能耗更小、效率更高;
3、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易于实现集中控制,而无需通信系统进行协调,因此可靠性更高;
4、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采用部分隔离型多端口变换器拓扑,结合了非隔离型和隔离型拓扑两者的优点,在提供必要电气隔离的同时,减少了所需全控功率器件的数量,降低了控制复杂度;
5、本发明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方法可同时实现多个控制任务,在保证负载用电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光伏为负载供电,其次使用蓄电池,最后使用电网,并在光伏输出功率剩余的条件下,优先将剩余功率存储到蓄电池中,其次再馈送到电网中,这样不仅可将电网作为最后一级备用以提高住宅供电可靠性,还能减少与电网间的功率交换从而减小对电网自身稳定运行的影响,除此以外,还能实现对可在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与最大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拓扑图;
图1a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中H桥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框图;
图3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中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和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在第一种运行状态下的仿真结果波形图;
图4b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在第二种运行状态下的仿真结果波形图;
图4c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在第三种运行状态下的仿真结果波形图;
图4d为本发明能量路由器在第四种运行状态下的仿真结果波形图;
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路由器在四种不同运行状态下第二端口、第四端口、第六端口所连负载设定值,以及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设定值;
表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路由器在四种不同运行状态下第二端口、第四端口、第六端口的电压理论值,以及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的电流理论值;
表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路由器在四种不同运行状态下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以及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的理论值;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结构形式是:
能量路由器具有六个端口,且六个端口均为双向端口,分别是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一端口、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一一对应为光伏连接端口、电网连接端口和蓄电池连接端口;光伏电池板经Boost变换器后与第一端口相连,电网经三相桥后与第三端口相连,蓄电池直接与第五端口相连;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一一对应为48V负载端口、380V负载端口和24V负载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之间,以及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之间分别通过电耦合集成,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磁耦合集成。
能量路由器由四个H桥模块、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和一个高频四绕组变压器共同组成;其中:
四个H桥模块分别为模块H1、模块H2、模块H3和模块H4,记为模块Hi,i=1,2,3,4;
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分别为变换器模块BB1和变换器模块BB2;
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分别为电感L11、电感L22、电感L33和电感L44,记为电感Lii,i=1,2,3,4;
高频四绕组变压器中包含一个公共铁芯和四个绕组,四个绕组分别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记为绕组Gi,i=1,2,3,4;
参见图1a,本实施例中模块Hi是由四个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以及电容Ci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i1的集电极、全控功率器件Si2的集电极以及电容Ci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i,全控功率器件Si3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i4的发射极以及电容C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i,全控功率器件Si1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3的集电极及电感Lii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ii的另一端与绕组Gi的一端相连,全控功率器件Si2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4的集电极及绕组G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
图1所示的变换器模块BB1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电容C5以及电感L5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1,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52的集电极及电感L5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5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5,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发射极与电容C5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1
图1所示的变换器模块BB2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电容C6以及电感L6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2,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62的集电极及电感L6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6的另一端与电容C6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6,全控功率器件S62的发射极与电容C6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2
图1所示的第一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1相连,第一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第二端口的正极端连接点O2相连,第二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第三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3相连,第三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3相连;第四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4相连,第四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4相连;第五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5相连,第五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第六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6相连,第六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的通断,能够同时控制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大小、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大小、第三端口输入或输出功率大小、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大小,以及将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分别稳定在48V和380V。
控制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占空比、并保持S52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功率大小。
控制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占空比、并保持S51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放电功率大小。
控制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占空比、并保持S62为关断,从而控制第六端口的输出功率大小,并将第六端口的端口电压稳定在24V。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方法是:
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是按如下方式进行:
按如下方式获得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的驱动信号Q51、Q52
采样获得第五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5;设定第五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5ref,以I5ref大于0表示蓄电池为放电状态,以I5ref小于0表示蓄电池为充电状态,以I5ref等于0表示蓄电池处在即不充电也不放电的状态。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大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2,本实施例中三角载波信号的频率取为20kHz,设定驱动信号Q51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小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1,本实施例中三角载波信号的频率取为20kHz,设定驱动信号Q52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等于0,设定驱动信号Q51与Q52均为0。
按如下方式获得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的驱动信号Q61、Q62
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6,设定第六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6ref;将电压采样值u6与电压参考值U6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61,本实施例中三角载波信号的频率取为20kHz,设定驱动信号Q62为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模块Hi中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通断的驱动信号Qi1、Qi2、Qi3、Qi4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二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2,以及第二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2,设定第二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2ref;将电压采样值u2与电压参考值U2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2的电流参考值IC2ref,则第二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2ref为:I2ref=iload2+IC2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为:P2=I2ref×U2ref
步骤2: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四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4,以及第四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4,设定第四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4ref;将电压采样值u4与电压参考值U4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4的电流参考值IC4ref,则第四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4ref为:I4ref=iload4+IC4ref;由此获得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为:P4=I4ref×U4ref
步骤3:通过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6,则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为:P6=iload6×U6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为:P26=P2+P6
步骤4: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一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1、第一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1、第五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5,则: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P1=i1×u1;第五端口功率值P5为:P5=u5×I5ref;由此获得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为:P15=P1+P5
步骤5: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若P3大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入功率,若P3小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出功率,若P3等于0,表示第三端口既不输出也不输入功率。
步骤6:利用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以及第三端口功率值P3按式(1)所示的功率解耦算式求解获得移相角
式(1)中:U1'、U2'、U3'和U4'分别为:
U 1 &prime; = N 1 N 1 U 1 r e f , U 2 &prime; = N 1 N 2 U 2 r e f , U 3 &prime; = N 1 N 3 U 3 r e f , U 4 &prime; = N 1 N 4 U 4 r e f ;
其中,N1、N2、N3和N4一一对应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的匝数,本实施例中取N1∶N2∶N3∶N4=25∶12∶150∶95;U1ref与U3ref一一对应为第一端口的电压参考值和第三端口的电压参考值,本实施例中取U1ref=100V,U3ref=600V。
fs为能量路由器中全控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本实施例中所有全控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相同且均取为20kHz。
为全控功率器件S1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2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为全控功率器件S1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3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为全控功率器件S1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4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为全控功率器件S2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3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为全控功率器件S2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4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为全控功率器件S31的驱动信号与全控功率器件S41的驱动信号间的相位差;
定义:端口输出功率值为负值,端口输入功率值为正值,则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均为负值,P2<0,P4<0,P6<0;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正值,P1>0;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功率值P5均可正可负。
L12、L13、L14、L23、L24与L34分别为Δ-等效电路中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之间的等效连接电感,L12、L13、L14、L23、L24与L34的值通过下列公式计算获得:
L 1 &prime; = ( N 1 N 1 ) 2 L 1 , L 2 &prime; = ( N 1 N 2 ) 2 L 2 , L 3 &prime; = ( N 1 N 3 ) 2 L 3 , L 4 &prime; = ( N 1 N 4 ) 2 L 4 ;
L T H 1 = ( 1 L m + 1 L 2 &prime; + 1 L 3 &prime; + 1 L 4 &prime; ) - 1 , L T H 2 =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3 &prime; + 1 L 4 &prime; ) - 1 ;
L T H 3 =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2 &prime; + 1 L 4 &prime; ) - 1 , L T H 4 =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2 &prime; + 1 L 3 &prime; ) - 1 ;
L 12 = ( L 1 &prime; + L T H 1 ) &lsqb; L 2 &prime; ( 1 L m + 1 L 3 &prime; + 1 L 4 &prime; ) + 1 &rsqb; , L 13 = ( L 1 &prime; + L T H 1 ) &lsqb; L 3 &prime; ( 1 L m + 1 L 2 &prime; + 1 L 4 &prime; ) + 1 &rsqb; ;
L 14 = ( L 1 &prime; + L T H 1 ) &lsqb; L 4 &prime; ( 1 L m + 1 L 2 &prime; + 1 L 3 &prime; ) + 1 &rsqb; , L 23 = ( L 2 &prime; + L T H 2 ) &lsqb; L 3 &prime;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4 &prime; ) + 1 &rsqb; ;
L 24 = ( L 2 &prime; + L T H 2 ) &lsqb; L 4 &prime;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3 &prime; ) + 1 &rsqb; , L 34 = ( L 3 &prime; + L T H 3 ) &lsqb; L 4 &prime; ( 1 L m + 1 L 1 &prime; + 1 L 2 &prime; ) + 1 &rsqb; ;
L1为绕组G1自身的漏电感值与电感L11的值之和,L2为绕组G2自身的漏电感值与电感L22的值之和,L3为绕组G3自身的漏电感值与电感L33的值之和,L4为绕组G4自身的漏电感值与电感L44的值之和,本实施例中取L1=19.5e-7H,L2=4.4928e-7H,L3=7.02e-5H,L4=2.8158e-5H;
L1'为L1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值,L2'为L2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值,L3'为L3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值,L4'为L4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值,;
Lm为高频四绕组变压器的励磁电感值,本实施例中,因励磁电感值Lm远大于L1、L2、L3和L4,故取1/Lm≈0;
LTH1为L1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戴维南等效电感值,LTH2为L2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戴维南等效电感值,LTH3为L3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戴维南等效电感值,LTH4为L4折算到第一端口侧后的戴维南等效电感值;
步骤7:利用步骤6中求解得到的移相角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全控功率器件Si1与Si4的驱动信号Qi1与Qi4,驱动信号Qi1与Qi4相同,驱动信号Qi1的互补信号为驱动信号Qi2,驱动信号Qi2与Qi3相同;步骤6中同时得到的移相角不需要使用。
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端口电压参考值U2ref为48V,第四端口电压参考值U4ref为380V,第六端口电压参考值U6ref为24V。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按如下方式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以此实现对光伏、蓄电池和电网三种输入源的使用优先级控制:
依据所用蓄电池的产品规格分别设定蓄电池容量SOC的上限值SOC、下限值SOC、蓄电池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Idismax以及最大允许充电电流Ichmax,且Idismax>0,Ichmax<0;本实施例中取SOC=100%,SOC=20%,Idismax=15A,Ichmax=-15A。
如图3所示,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chmax
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dismax
对本实施例中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Matlab仿真验证;仿真中,采用100V和600V两个直流电压源一一对应代替与第一端口相连的光伏电池板和Boost变换器、以及与第三端口相连的电网和三相桥;对能量路由器的四种不同运行状态进行了仿真验证,四种不同运行状态下蓄电池容量SOC均设置为80%;仿真结果分别如图4a、图4b、图4c和图4d所示,图4a、图4b、图4c和图4d中从上到下均依次为第二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2、第六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6、第四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4、第五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5和第三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3的仿真波形。
参见图4a,按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第二端口、第六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基本上分别稳定在了48V、24V和380V,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电流则分别约为6.318A和0A,这与表2所示能量路由器在第一种运行状态下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电流理论值基本相符;表明当P1<|P4+P26|,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时,如表3所示,也即当与第一端口相连的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值小于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连负载的总消耗功率值,蓄电池容量大于设定的下限值,且蓄电池放电电流未超过设定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时,首先通过蓄电池放电来满足负载需求,电网则既不提供也不吸收功率。
参见图4b,按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第二端口、第六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基本上分别稳定在了48V、24V和380V,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端口电流则分别约为-3.731A和0A,这与表2所示能量路由器在第二种运行状态下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电流理论值基本相符;表明当P1≥|P4+P26|,SOC<SOC,且(P1+P4+P26)/u5≤|Ichmax|时,如表3所示,也即当与第一端口相连的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值大于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连负载的总消耗功率值,蓄电池容量小于设定的上限值,且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未超过设定的最大允许充电电流时,首先通过蓄电池充电来存储剩余功率,电网则既不提供也不吸收功率。
参见图4c,按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第二端口、第六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基本上分别稳定在了48V、24V和380V,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端口电流则分别约为14.58A和1.046A,这与表2所示能量路由器在第三种运行状态下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电流理论值基本相符;表明当P1<|P4+P26|,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时,如表3所示,也即当与第一端口相连的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值小于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连负载的总消耗功率值,蓄电池容量大于设定的下限值,且蓄电池的放电电流超过设定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时,首先蓄电池始终保持以最大允许放电电流放电来提供功率以满足负载需求,其次电网也为能量路由器供电以提供余下不足功率,从而满足负载需求。
参见图4d,按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第二端口、第六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基本上分别稳定在了48V、24V和380V,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端口电流则分别约为-15.39A和-2.755A,这与表2所示能量路由器在第四种运行状态下第五端口与第三端口的电流理论值基本相符;表明当P1≥|P4+P26|,SOC<SOC,且(P1+P4+P26)/u5>|Ichmax|时,如表3所示,也即当与第一端口相连的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值大于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连负载的总消耗功率值,蓄电池容量小于设定的上限值,且蓄电池的充电电流超过设定的最大允许充电电流时,首先蓄电池始终保持以最大允许充电电流充电以存储剩余功率,其次再将能量路由器内余下剩余功率馈送到电网中。
由图4a~图4d所示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按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控制任务:保证光伏始终以最大功率输出以实现对其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与电网间的功率交换以在将电网作为备用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减小对其自身稳定运行的影响,控制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的端口电压稳定以满足住宅负载需求,实现对第五端口上所连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对三种输入源的使用优先级控制以及系统内的功率平衡控制,故本实施例中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得以验证。
表1
其中,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也即为光伏的最大输出功率值;
表2
其中,端口电流为“+”表示该端口输入功率,端口电流为“-”表示该端口输出功率;
表3
其中,端口输入功率值为“+”,端口输出功率值为“-”。

Claims (6)

1.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其特征是:
所述能量路由器具有六个双向端口,分别是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第三端口和第五端口一一对应为光伏连接端口、电网连接端口和蓄电池连接端口;光伏电池板经Boost变换器后与第一端口相连,电网经三相桥后与第三端口相连,蓄电池直接与第五端口相连;第二端口、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一一对应为48V负载端口、380V负载端口和24V负载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之间,以及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之间分别通过电耦合集成,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磁耦合集成;
所述能量路由器由四个H桥模块、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和一个高频四绕组变压器共同组成;
所述四个H桥模块分别为模块H1、模块H2、模块H3和模块H4,记为模块Hi,i=1,2,3,4;
所述两个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模块分别为变换器模块BB1和变换器模块BB2;
所述四个外部串联电感分别为电感L11、电感L22、电感L33和电感L44,记为电感Lii,i=1,2,3,4;
所述高频四绕组变压器中包含一个公共铁芯和四个绕组,所述四个绕组分别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记为绕组Gi,i=1,2,3,4;
所述模块Hi是由四个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以及电容Ci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i1的集电极、全控功率器件Si2的集电极以及电容Ci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i,全控功率器件Si3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i4的发射极以及电容C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i,全控功率器件Si1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3的集电极及电感Lii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ii的另一端与绕组Gi的一端相连,全控功率器件Si2的发射极与全控功率器件Si4的集电极及绕组Gi的另一端共同连接;
所述变换器模块BB1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电容C5以及电感L5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1,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52的集电极及电感L5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5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5,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发射极与电容C5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1
所述变换器模块BB2是由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电容C6以及电感L6共同组成;其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集电极连接到连接点O2,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发射极、全控功率器件S62的集电极及电感L6的一端共同连接,电感L6的另一端与电容C6的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O6,全控功率器件S62的发射极与电容C6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到连接点N2
所述第一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1相连,第一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所述第二端口的正极端连接点O2相连,第二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所述第三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3相连,第三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3相连;所述第四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4相连,第四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4相连;所述第五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5相连,第五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1相连;所述第六端口的正极端与连接点O6相连,第六端口的负极端与连接点N2相连;
通过控制所述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的通断,能够同时控制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大小、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大小、第三端口输入或输出功率大小、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大小,以及将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端口电压分别稳定在48V和380V;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的占空比、并保持S52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功率大小;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2的占空比、并保持S51为关断,从而控制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大小,以此控制蓄电池的放电功率大小;
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的占空比、并保持S62为关断,从而控制第六端口的输出功率大小,并将第六端口的端口电压稳定在24V。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模块Hi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与BB2中各全控功率器件通断的驱动信号是按如下方式进行:
按如下方式获得所述变换器模块BB1中全控功率器件S51、S52的驱动信号Q51、Q52
采样获得第五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5;设定第五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5ref,以I5ref大于0表示蓄电池为放电状态,以I5ref小于0表示蓄电池为充电状态,以I5ref等于0表示蓄电池处在即不充电也不放电的状态;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大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2,设定驱动信号Q51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小于0,将电流采样值i5直接与电流参考值I5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51,设定驱动信号Q52为0;
对于电流参考值I5ref等于0,设定所述驱动信号Q51与Q52均为0;
按如下方式获得所述变换器模块BB2中全控功率器件S61、S62的驱动信号Q61、Q62
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6,设定第六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6ref;将电压采样值u6与电压参考值U6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调制波信号,将所述调制波信号和一个峰峰值为2的三角载波信号经脉冲宽度调制后获得驱动信号Q61,设定驱动信号Q62为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用于控制所述模块Hi中全控功率器件Si1、Si2、Si3、Si4通断的驱动信号Qi1、Qi2、Qi3、Qi4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二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2,以及第二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2,设定第二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2ref;将所述电压采样值u2与电压参考值U2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2的电流参考值IC2ref,则第二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2ref为:I2ref=iload2+IC2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为:P2=I2ref×U2ref
步骤2: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四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4,以及第四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4,设定第四端口的电压参考值U4ref;将所述电压采样值u4与电压参考值U4ref进行比较,比较得到的差值经PI调节器后形成电容C4的电流参考值IC4ref,则第四端口的电流参考值I4ref为:I4ref=iload4+IC4ref;由此获得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为:P4=I4ref×U4ref
步骤3:通过采样获得第六端口的负载总电流采样值iload6,则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为:P6=iload6×U6ref;由此获得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为:P26=P2+P6
步骤4:通过采样分别获得第一端口的电流采样值i1、第一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1、第五端口的电压采样值u5,则:
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P1=i1×u1;第五端口功率值P5为:P5=u5×I5ref;由此获得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为:P15=P1+P5
步骤5: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若P3大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入功率,若P3小于0,表示第三端口为输出功率,若P3等于0,表示第三端口既不输出也不输入功率;
步骤6:利用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二端口与第六端口的总输出功率值P26、第一端口与第五端口的总功率值P15,以及第三端口功率值P3按式(1)所示的功率解耦算式求解获得移相角
式(1)中:U1'、U2'、U3'和U4'分别为:
U 1 &prime; = N 1 N 1 U 1 r e f , U 2 &prime; = N 1 N 2 U 2 r e f , U 3 &prime; = N 1 N 3 U 3 r e f , U 4 &prime; = N 1 N 4 U 4 r e f ;
其中,N1、N2、N3和N4一一对应为绕组G1、绕组G2、绕组G3和绕组G4的匝数;
fs为全控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
定义:端口输出功率值为负值,端口输入功率值为正值,则第二端口输出功率值P2、第四端口输出功率值P4、第六端口输出功率值P6均为负值,P2<0,P4<0,P6<0;第一端口输入功率值P1为正值,P1>0;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功率值P5均可正可负;
L12、L13、L14、L23、L24与L34分别为Δ等效电路中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之间的等效连接电感;
步骤7:利用步骤6中获得的移相角通过单移相调制的方式获得全控功率器件Si1与Si4的驱动信号Qi1与Qi4,驱动信号Qi1与Qi4相同,驱动信号Qi1的互补信号为驱动信号Qi2,驱动信号Qi2与Qi3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
设定第二端口电压参考值U2ref为48V,第四端口电压参考值U4ref为380V,第六端口电压参考值U6ref为24V。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方式设定第三端口功率值P3与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以此实现对光伏、蓄电池和电网三种输入源的使用优先级控制:
分别设定蓄电池容量SOC的上限值SOC、下限值SOC、蓄电池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Idismax以及最大允许充电电流Ichmax,且Idismax>0,Ichmax<0;
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ch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chmax
若P1<|P4+P26|,且SOC≤SOC,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0;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0,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P1-P4-P26)/u5
若P1<|P4+P26|,且SOC>SOC,且(-P1-P4-P26)/u5>Idismax,则将第三端口功率值P3设定为-P15-P26-P4,第五端口电流参考值I5ref设定为Idismax
CN201611035099.4A 2016-11-18 2016-11-18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3744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5099.4A CN106374451B (zh) 2016-11-18 2016-11-18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5099.4A CN106374451B (zh) 2016-11-18 2016-11-18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4451A true CN106374451A (zh) 2017-02-01
CN106374451B CN106374451B (zh) 2018-12-11

Family

ID=57891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35099.4A Active CN106374451B (zh) 2016-11-18 2016-11-18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4451B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9146A (zh) * 2017-02-05 2017-06-13 安徽康力节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五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07086564A (zh) * 2017-06-20 2017-08-2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Boost‑Buck电路的多端口直流能源路由器
CN107404240A (zh) * 2017-07-07 2017-11-28 深圳市拓革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高功因交流转直流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23445A (zh) * 2017-10-25 2018-01-23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多模态切换建模与分析方法
CN108199415A (zh) * 2018-01-31 2018-06-2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模块化微电网及其蓄电池充放电协调控制的方法
CN109066646A (zh) * 2018-09-01 2018-12-2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解耦多端口实现多配电分区电能柔性调控的控制策略
CN109217280A (zh) * 2018-10-12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转换方法、能量路由器及供电系统
CN109802572A (zh) * 2019-01-28 2019-05-24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98658A (zh) * 2019-05-28 2019-08-06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端口主动式复合电源
CN110350564A (zh) * 2019-07-30 2019-10-18 清华大学 高压直挂式储能装置及功率控制方法
CN110649813A (zh) * 2019-09-09 2020-01-03 浙江大学 一种隔离型集成化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
CN111525827A (zh) * 2020-04-16 2020-08-11 深圳市鹏源电子有限公司 能源路由系统
CN111541257A (zh) * 2020-04-26 2020-08-14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高频交流母线的住宅微电网及运行方法
CN111711219A (zh) * 2020-06-24 2020-09-2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交直流供电配置结构及柔性变电站
CN111722007A (zh) * 2019-03-22 2020-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端口隔离型直流变换器的有源桥复功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817572A (zh) * 2020-07-20 2020-10-23 厦门大学 一种实现部分功率变换的多端口直流系统
WO2021027441A1 (zh) * 2019-08-14 2021-02-18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4244139A (zh) * 2021-12-23 2022-03-2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绕组高频磁耦合变流器及其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17701B2 (en) 2021-01-29 2023-11-14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Multi-port split-phase power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89824U (zh) * 2013-11-20 2014-05-07 梁一桥 可再生能源发电、输变电和电网接入一体化系统
CN105207193A (zh) * 2015-09-17 2015-12-30 东南大学 一种直流电力弹簧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US9350166B2 (en) * 2010-10-05 2016-05-24 Alencon Acquisition Co., Llc High voltage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ty size electric power systems and visu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said systems
CN105958540A (zh) * 2016-06-12 2016-09-21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基于双向整流器的微网系统
CN106058842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直流电网电压控制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0166B2 (en) * 2010-10-05 2016-05-24 Alencon Acquisition Co., Llc High voltage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ty size electric power systems and visu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said systems
CN203589824U (zh) * 2013-11-20 2014-05-07 梁一桥 可再生能源发电、输变电和电网接入一体化系统
CN105207193A (zh) * 2015-09-17 2015-12-30 东南大学 一种直流电力弹簧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58540A (zh) * 2016-06-12 2016-09-21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基于双向整流器的微网系统
CN106058842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直流电网电压控制的方法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9146A (zh) * 2017-02-05 2017-06-13 安徽康力节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五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07086564A (zh) * 2017-06-20 2017-08-2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Boost‑Buck电路的多端口直流能源路由器
CN107404240B (zh) * 2017-07-07 2019-07-23 深圳市拓革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高功因交流转直流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04240A (zh) * 2017-07-07 2017-11-28 深圳市拓革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高功因交流转直流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23445A (zh) * 2017-10-25 2018-01-23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多模态切换建模与分析方法
CN108199415B (zh) * 2018-01-31 2018-12-2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模块化微电网及其蓄电池充放电协调控制的方法
CN108199415A (zh) * 2018-01-31 2018-06-2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模块化微电网及其蓄电池充放电协调控制的方法
CN109066646A (zh) * 2018-09-01 2018-12-2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解耦多端口实现多配电分区电能柔性调控的控制策略
CN109066646B (zh) * 2018-09-01 2021-10-2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基于解耦多端口实现多配电分区电能柔性调控的控制方法
CN109217280A (zh) * 2018-10-12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转换方法、能量路由器及供电系统
CN109802572A (zh) * 2019-01-28 2019-05-24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22007A (zh) * 2019-03-22 2020-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端口隔离型直流变换器的有源桥复功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098658A (zh) * 2019-05-28 2019-08-06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端口主动式复合电源
CN110350564A (zh) * 2019-07-30 2019-10-18 清华大学 高压直挂式储能装置及功率控制方法
WO2021027441A1 (zh) * 2019-08-14 2021-02-18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0649813A (zh) * 2019-09-09 2020-01-03 浙江大学 一种隔离型集成化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
CN110649813B (zh) * 2019-09-09 2020-11-10 浙江大学 一种隔离型集成化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
CN111525827A (zh) * 2020-04-16 2020-08-11 深圳市鹏源电子有限公司 能源路由系统
CN111541257A (zh) * 2020-04-26 2020-08-14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高频交流母线的住宅微电网及运行方法
CN111541257B (zh) * 2020-04-26 2021-12-2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高频交流母线的住宅微电网及运行方法
CN111711219A (zh) * 2020-06-24 2020-09-2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交直流供电配置结构及柔性变电站
CN111711219B (zh) * 2020-06-24 2022-06-28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交直流供电配置结构及柔性变电站
CN111817572A (zh) * 2020-07-20 2020-10-23 厦门大学 一种实现部分功率变换的多端口直流系统
CN114244139A (zh) * 2021-12-23 2022-03-2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绕组高频磁耦合变流器及其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4451B (zh)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4451B (zh) 基于多端口变换器的直流住宅用能量路由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11844U (zh) 新型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
CN107947572B (zh) 一种适用于储能单元接入的串联混合型多端口dc/dc变换器
CN103944396A (zh) 一种llc谐振型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160379U (zh) 一种大功率交直一体模拟测试电源系统
CN105762895A (zh) 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管理方法
CN104578781B (zh) 一种光‑蓄联合供电双输入buck电路
CN104333036B (zh) 一种多源协调控制系统
CN108512430A (zh) 一种zvzcs全桥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Ling et al. A new three-port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hybrid energy storage
CN107959435A (zh) 带储能设备的同时供电反激周波变换型单级多输入逆变器
CN107911024B (zh) 一种高效率串联混合型多端口dc/dc变换器
CN104811075B (zh) 一种组合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206865369U (zh) 三电平多脉冲输出无变压器型逆变电路
CN103296879A (zh) 双向双输入cuk直流变换器及其功率分配方法
CN106655773A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双端口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07588707U (zh) 一种适用于储能单元接入的串联混合型多端口dc/dc变换器
CN113547945B (zh) 基于导抗网络的带均压功能的电池充电装置及方法
CN204721022U (zh) 一种互补的充放电装置
CN108111044A (zh) 外置并联分时选择开关隔离反激周波型单级多输入逆变器
CN107681677A (zh) 一种双向反激原边集成式的电池储能系统
CN204615493U (zh) 一种高效离网型太阳能逆变电源
CN108023497A (zh) 串联同时供电正激周波变换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
CN204290437U (zh) 一种数字控制电动公交车分箱充电机
CN207530710U (zh) 一种高效率串联混合型多端口dc/d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