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2155B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32155B CN106332155B CN201510376688.8A CN201510376688A CN106332155B CN 106332155 B CN106332155 B CN 106332155B CN 201510376688 A CN201510376688 A CN 201510376688A CN 106332155 B CN106332155 B CN 1063321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terface
- protocol stack
- terminal
- interface protocol
-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33799 Paraly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目前演进分组系统EPC系统中,演进节点B需要完成对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处理负荷较大的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中,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通过无线接入网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对空口协议栈进行一部分处理,减轻了每个设备的处理负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的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通过Uu接口与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B)连接,通过eNB接入网络。
eNB通过S1-MME接口,与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连接,通过S1-U接口与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erving GW)连接;MME对UE进行移动性控制,服务网关主要为UE提供数据包的路由转发。
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GW)与服务网关之间通过S5接口连接,实现基于用户的包过滤、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等功能。
PDN-GW通过SGi接口与运营商的服务(operator’s services)设备连接;运营商的服务设备可包括:诸如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分组交换服务(Packet Switching Service,PSS)设备等;PDN-GW通过Gx接口与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单元连接,PCRF提供策略和计费控制决策等;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提供用户数据库,可包含用户配置文件,执行用户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并可提供有关用户物理位置的信息。
其中,S6a接口是MME与HSS之间的接口,实现验证、授权和记账(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AAA)功能,该接口上传输的主要是Diameter协议信令。
目前的EPS系统中,eNB需要完成对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处理负荷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目前EPC系统中,eNB需要完成对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处理负荷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所述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所述无线接入网包括:
至少一个接入节点,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用于通过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终端与所述第一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连接的控制面锚点,所述控制面锚点,用于:
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面锚点具体用于:
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并利用配置的所述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接入网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连接的用户面锚点;
所述用户面锚点用于:
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
将从所述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该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发给该终端;
所述控制面锚点还用于:配置所述用户面锚点转发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面锚点和所述用户面锚点位于同一设备中;
所述接入节点为小站,所述同一设备为宏基站或小站控制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位于不同设备中,且所述控制面锚点与所述用户面锚点连接;
所述接入节点为小站,所述控制面锚点位于宏基站或小站控制器中,所述用户面锚点位于通用网关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无线接入网、所述第一服务器和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
不同的所述用户面锚点占用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网段不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用户面锚点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为所述用户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分配IP地址;
为所述用户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汇聚;
为所述用户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过滤;
为所述用户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路由。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入节点为小站,所述控制面锚点位于宏基站或小站控制器中;
所述接入节点还用于:
将与所述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
将从所述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所述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该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入节点为小站,所述控制面锚点位于宏基站或小站控制器中;
所述接入节点还用于:
将与所述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通过所述接入节点连接的所述用户面锚点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
将来自所述第一服务器的,与所述接入节点连接的所述用户面锚点转发的、发送给与所述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该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六种,以及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入节点还用于:对接收的上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上行数据发给与所述接入节点连接的用户面锚点;与所述接入节点连接的用户面锚点还用于:对接收的所述上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和/或
所述用户面锚点还用于:对接收的下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下行数据发送给所述下行数据的目的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所述下行数据的目的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还用于:对接收的所述下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面锚点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对所述控制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进行无线资源控制;
对所述控制面锚点所连接的终端进行非接入层NAS控制;
对所述控制面锚点所管理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资源管理。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方面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无线接入网;
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连接的所述第一服务器和所述第二服务器;以及
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网与所述第一服务器通信的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至少一个终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所述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所述无线接入网设备包括:
无线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无线连接控制模块具体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并利用配置的所述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无线连接控制模块还用于:配置与所述终端连接的用户面锚点在与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其中,所述用户面锚点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连接,用于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
将从所述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连接控制模块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项:
对所述终端进行无线资源控制;
对所述终端进行非接入层NAS控制;
对所述设备所管理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资源管理。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所述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所述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控制收发模块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将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终端有无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将从所述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所述终端的控制面锚点发送的用于配置所述无线接入网设备转发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按照所述传输参数转发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为所述设备所连接的终端分配IP地址;
为所述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汇聚;
为所述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过滤;
为所述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路由。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已经过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通过所述收发模块发给所述终端;
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在接收所述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将获取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终端,以使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用户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发给所述第一设备。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所述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连接;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
所述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所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所述随机接入前导是所述终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的;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为所述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处理模块分配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转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设备将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所述第一设备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且所述第二数据已经过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所述第一设备对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设备将获取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终端,以使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用户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结合第九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所述第二设备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发给所述第一设备。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九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九方面,或第九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九方面,或第九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
所述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所述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连接;
所述第三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所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所述随机接入前导是所述终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的;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所述第三设备将分配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转发给所述终端。
结合第十方面,或第十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结合第十方面,或第十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在接收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时,向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指示所述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并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响应于所述新业务报告发送的响应消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所述新业务报告之前,接收所述IP报文;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与空口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不包括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所述IP报文不具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新业务报告包括:所述IP报文和/或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以使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新业务报告确定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拒绝所述IP报文;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丢弃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记录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并丢弃后续收到的具有记录的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新建用于传输所述IP报文的空口承载;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采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重新配置已有的空口承载,并使用重新配置后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所述接收模块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对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通过重新配置后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完成缺省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完成缺省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通过缺省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一方面的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结合第十一方面的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第十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新业务报告,所述新业务报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下行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并根据所述业务接纳控制的结果生成响应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处理模块生成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新业务报告包括:
所述IP报文;和/或
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
结合第十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新业务报告确定所述IP报文;
获取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在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则在对所述IP报文进行业务接纳控制之后,生成所述响应消息之前,
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结合第十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参数。
结合第十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已有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对已有的空口承载重新配置后传输所述IP报文,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
结合第十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二方面,或第十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第十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协议IP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在接收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时,向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指示所述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响应于所述新业务报告发送的响应消息;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所述新业务报告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IP报文;
所述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与空口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不包括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所述IP报文不具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新业务报告包括:所述IP报文和/或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以使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新业务报告确定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拒绝所述IP报文;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丢弃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记录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并丢弃后续收到的具有记录的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新建用于传输所述IP报文的空口承载;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采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重新配置已有的空口承载,并使用重新配置后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对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重新配置后的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三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且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完成缺省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将接收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与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完成缺省的所述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缺省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三方面的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结合第十三方面的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第十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协议IP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新业务报告,所述新业务报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下行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并根据所述业务接纳控制的结果生成响应消息;
所述第三设备将生成的所述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新业务报告包括:
所述IP报文;和/或
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
结合第十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新业务报告确定所述IP报文;
所述第三设备获取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所述第三设备在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设备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则在对所述IP报文进行业务接纳控制之后,生成所述响应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结合第十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新建的所述空口承载的参数。
结合第十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已有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对已有的空口承载重新配置后传输所述IP报文,所述响应消息中包括:已有的所述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
结合第十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
所述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所述IP报文,并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四方面,或第十四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第十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IP报文;
处理模块,用于判断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若是,则判断是否接纳所述IP报文,并根据判断是否接纳所述IP报文的结果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中包括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为出现过的五元组;否则,确定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结合第十五方面或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在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五方面,或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时,丢弃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丢弃所述IP报文之后,丢弃后续收到的与所述IP报文具有相同的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五方面,或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时,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使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控制所述收发模块使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之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使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后续收到的与所述IP报文具有相同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五种或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和/或所述IP报文的包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签约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或根据所述用户签约信息和所述DSCP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则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之前,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二种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或
从所述第二设备存储的信息中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所述消息中携带终端标识信息,所述终端标识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IP报文;
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
所述IP报文的源IP地址;
所述IP报文的目的IP地址;
通过所述收发模块接收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终端标识信息确定的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五方面,或第十五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
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结合第十五方面的第九种或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第十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互联网协议IP报文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接收IP报文;
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若是,则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接纳所述IP报文,并根据判断是否接纳所述IP报文的结果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
结合第十六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所述IP报文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中包括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为出现过的五元组;否则,确定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结合第十六方面,或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接纳所述IP报文,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获取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六方面,或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根据判断结果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确定拒绝所述IP报文时,丢弃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在丢弃所述IP报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丢弃后续收到的与所述IP报文具有相同的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六方面,或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根据判断结果对所述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确定接纳所述IP报文时,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QoS要求,确定传输所述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所述IP报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所述空口承载传输后续收到的与所述IP报文具有相同五元组的IP报文。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五种或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和/或所述IP报文的包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用户签约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或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用户签约信息和所述DSCP信息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则
在所述第二设备确定所述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二种或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或
所述第二设备从存储的信息中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第三设备处获取所述用户签约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所述消息中携带终端标识信息,所述终端标识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IP报文;
所述IP报文的五元组;
所述IP报文的源IP地址;
所述IP报文的目的IP地址;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终端标识信息确定的所述用户签约信息。
结合第十六方面,或第十六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
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结合第十六方面的第九种或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提供的任意一个方案中,采用上述扁平化的网络架构,避免了eNB到MME、MME到HSS、MME到服务网关之间的通信链路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瓶颈,有效减少了信令传输时延,同时降低了网络瘫痪风险。
在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十方面提供的任意一个方案中,通过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共同实现空口协议栈的处理,降低了任意一个设备的处理负荷。
当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十方面提供的任意一个方案应用于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的场景,可实现集中控制,业务数据分流的目的。
其中,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是,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分别实现空口协议栈的一部分处理,第三设备可分别配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的空口协议栈的参数。在第一设备为接入节点、第二设备为用户面锚点、第三设备为控制面锚点时,可实现控制面锚点的集中控制,以及用户面锚点对业务数据的就近分流的目的。
应用上述第十一方面至第十六方面提供的任意一个方案,可避免目前LTE系统中的复杂的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由无线接入网设备替代目前LTE系统中的PCRF、PDN GW和MME等核心网设备,简单地实现了QoS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EPS的网络架构图;
图2为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网络架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的网络架构图;
图4A~图4G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的七种网络部署场景的示意图;
图5A~图5G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七种网络功能架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的网络功能架构图;
图7为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时的一种网络功能架构图;
图8为一种RRC连接建立过程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选方案一的一种网络功能架构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选方案一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选方案二的一种网络功能架构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选方案二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图23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十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图26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7~图30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四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1和图3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IP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3和图34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目前EPC系统中,eNB需要完成对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处理负荷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包括:
至少一个接入节点,该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用于通过与该至少一个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至少一个终端与第一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连接的控制面锚点,控制面锚点,用于:
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包含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的无线通信系统,与目前的EPS相比,实现了一种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删除了目前EPS中的PDN-GW、S-GW、PCRF和MME等核心网功能实体,网络侧实体可仅包含无线接入网和第二服务器;接入网络可包含:接入节点和控制面锚点。控制面锚点可集成图1所示的EPS中的eNB、MME等网络功能实体的功能,实现了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扁平化。
采用上述扁平化的网络架构,避免了eNB到MME、MME到HSS、MME到服务网关之间的通信链路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瓶颈,有效减少了信令传输时延,同时降低了网络瘫痪风险。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连接控制方法,以及无线接入网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共同实现空口协议栈的处理,降低了任意一个设备的处理负荷。
当该无线连接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的场景,可实现集中控制,业务数据分流的目的。
其中,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是,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分别实现空口协议栈的一部分处理,第三设备可分别配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的空口协议栈的参数。在第一设备为接入节点、第二设备为用户面锚点、第三设备为控制面锚点时,可实现控制面锚点的集中控制,以及用户面锚点对业务数据的就近分流的目的。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IP报文的处理方法,以及服务器和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用以避免目前LTE系统中的复杂的QoS管理过程,由用户面锚点或控制面锚点替代目前LTE系统中的PCRF、PDN GW和MME等核心网设备,简单地实现了QoS管理。
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基本概念加以介绍。
这些基本概念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制式、基站、终端、第一服务器、第二服务器、接入节点、控制面锚点、用户面锚点、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下面,对这些概念逐一介绍。
一、无线通信系统
通常,无线通信系统是指部分或全部通信链路采用无线方式进行传输的系统。如图2所示,常见的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包括:
至少一个终端201、无线接入网202,以及核心网203。
核心网203与外部的应用服务器或其他通信系统连接,实现终端201与应用服务器和/或其他通信系统之间的通信,对终端201的用户信息、业务质量等进行管理;
无线接入网202通过诸如Uu接口的空口(air interface)与终端201进行无线连接,实现终端201的网络接入。
无线连接也可称为空口连接,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基站或接入节点具有无线连接,可通过该无线连接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
二、无线通信制式
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采用不同的无线通信制式,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无线通信制式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各种制式: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IS-95、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双工-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TDD LTE)、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FDD LTE)、长期演进-增强(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dvanced)、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PHS)、802.11系列协议规定的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蓝牙(Blue Tooth)等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等。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扁平化的网络架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该网络架构不仅适用于目前可能的各种无线通信制式,还可适用于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通信制式。
三、基站
基站位于一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接入网中,基站通过空口与终端通信,实现终端接入网络。
四、终端
终端可为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车载电脑等。
比如:对于TDD LTE、FDD LTE或LTE-A等LTE系统,基站可为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终端可为UE;对于TD-SCDMA系统或WCDMA系统,基站可包括:节点B(NodeB),或包括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终端可为UE;对于GSM系统;基站可包括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或包括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终端为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对于WiFi系统,基站可包括: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或接入控制器(Access Controller,AC),终端可为站点(STAtion,STA)。
五、第一服务器
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比如:应用服务器为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终端从应用服务器处接收业务数据或将业务数据发送到应用服务器。
六、第二服务器
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比如:维护用户签约信息,实现目前EPC中的HSS的功能。
可选地,还可以应控制面锚点的要求,根据用户信息进行用户鉴权、位置更新等。
其中,第二服务器管理的用户信息可包括:用户签约信息、用户位置信息等;第二服务器存储这些用户信息,可选地,还可应控制面锚点的要求,根据用户信息进行用户鉴权,位置更新等。
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可以统称为业务支撑系统(Business SupportSystem)。
七、接入节点
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具有无线连接,通过与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终端与第一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接入节点既可以是蜂窝无线通信系统(比如,区别于WiFi系统)中的基站,可包括宏基站、小站,甚至仅实现部分空口功能的轻型小站;也可以是WiFi AP等其他WiFi系统中的节点。
其中,小站可指通信覆盖面积和最大可发射功率较小的基站,比如:小小区(SmallCell)、微小区(Pico Cell)、家庭演进基站(Home eNodeB)、家庭基站(Home NodeB)、femto等。相对于宏基站,小站具有功率小、体积小、易部署等优点,可灵活部署在灯杆、广告牌和室内。小站可用于无线覆盖的补盲,也可用于提升无线接入网的容量。小站的通信覆盖半径通常小于预设的阈值,比如:100m,最大可发射功率通常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比如:10w。
轻型小站可指没有实现完整空口协议栈的基站,比如:以LTE系统为例,仅实现了LTE空口协议栈中的PHY、MAC和RLC层,没有实现PDCP和RRC层的基站可称为轻型小站。
小站和轻型小站的区别在于,小站实现了完整的空口协议栈,而轻型小站仅实现部分空口协议栈。
八、控制面锚点
控制面锚点可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上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与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控制面锚点可以是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比如:宏基站;也可以是其他控制面集中控制点,比如:软件定义接入网控制器(Software Defined Radio Access NetworkController,SDRAN Controller)等。小站控制器(Small Node Controller,SNC)可为一种SDRAN控制器。
九、用户面锚点
用户面锚点可将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与该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并可将从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该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发给该终端。
用户面锚点可为:用户面汇聚节点,比如:通用网关(Universal GateWay,UGW),UGW的一个例子可为:本地网关(Local GateWay,LGW),LGW可位于基站内部,或与基站部署在一起。
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可统称为接入锚点。一个接入锚点可同时是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也可以仅为用户面锚点,或仅为控制面锚点。
十、RRC信令
在目前的LTE系统中,RRC层位于无线接入网协议栈控制平面的最高层,是一种控制面协议,可为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atum)提供连接管理、消息传递等服务,对无线接入网的各个低层协议实体提供参数配置的功能,负责UE的移动性管理相关的测量、控制等。
此外,如无特别声明,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或多个设备连接的情况可包括但不限于:
设备之间直接连接;
设备之前通过其他设备连接;
并且,连接可以是物理连接,也可以是虚拟连接;
总之,只要能实现连接的设备之间通信即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设备;然后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连接控制方法和涉及到的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最后,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的处理方法和涉及到的服务器和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
【无线接入网】
参见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30与第一服务器31和第二服务器32连接,其中,无线接入网30可包括:
至少一个接入节点301,该至少一个接入节点301与无线接入网30覆盖下的至少一个终端33具有无线连接,用于通过与该至少一个终端33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至少一个终端33与第一服务器31之间的通信;
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301连接的控制面锚点302,控制面锚点302用于:
控制无线接入网30覆盖下的终端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301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通过与第二服务器32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32对与至少一个接入节点301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若无线通信制式为LTE,则控制面锚点302可集成了目前LTE系统中的eNB和MME等的必要功能;若无线通信制式为WCDMA或TD-SCDMA,则控制面锚点302可集成目前WCDMA系统或TD-SCDMA系统中RNC和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Mobile Switching CenterServer,MSC Server)等的必要功能。实现了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扁平化。
避免了诸如:eNB或RNC等无线接入网的网络实体到MME之间的通信链路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瓶颈,有效减少了信令传输时延。由于存在控制面锚点302对多个接入节点301的控制,在网络管理时,可通过控制面锚点302对接入节点301进行管理,实现了网络的分级管理,简化了网络管理。并且,由于终端33在同一个控制面锚点302下的不同接入节点301之间移动时,因为终端33的RRC连接锚点在控制面锚点上。在同一个控制面锚点下,终端使用相同的RRC连接配置参数,比如C-RNTI等,不需要在更换接入节点时更换。
不涉及小区切换过程,所以避免了终端33的频繁切换,降低掉话率。
可选地,控制面锚点302在控制终端33与接入节点301建立无线连接时,可配置建立的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
比如:控制面锚点302可配置终端33通过具体哪几个接入节点301接入无线接入网30,终端33与各个连接的接入节点301的层1(比如:物理层)、层2(比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l,RLC)层)的传输参数,可配置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至少一个参数: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ir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最大传输次数;
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周期;
最大传输比特速率;
最大上行发射功率;
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的参数;
RB调度优先级等。
可选地,控制面锚点302还可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对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进行无线资源控制;
对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进行NAS控制;
对自身所管理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资源管理。
可选地,无线接入网30还可包括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
用户面锚点303用于:
将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转发的、来自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31;以及
将从第一服务器31收到的、发送给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经由该终端33所连接的接入节点301发给该终端33。
在无线接入网30包括用户面锚点303时,控制面锚点302还可用于:配置用户面锚点303与终端33传输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可选地,在存在用户面锚点303时,接入节点301还可用于:
将与自身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通过自身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发给第一服务器31,以及将来自第一服务器31的,与自身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转发的、发送给与自身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发给该终端33。
可选地,无线接入网、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不同的用户面锚点占用的IP地址的网段不同。可选地,第一服务器31和第二服务器32在与终端33通信时,根据终端33的公网IP地址所属的网段,通过路由协议将终端33的数据发送到对应的用户面锚点,再由用户面锚点发送到终端33。
用户面锚点303还可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为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分配IP地址;
为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进行汇聚;
为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进行过滤,比如:分组过滤(packetfiltering);
为自身所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进行路由。
按照是否存在用户面锚点303,在存在用户面锚点303时,控制面锚点302与用户面锚点303是否位于同一设备,无线接入网30的网络架构可包括但不限于下述三种形式:
形式一
控制面锚点302和用户面锚点303位于同一设备中。
比如:在接入节点301为小站时,该同一设备可为宏基站(如图4A所示)或小站控制器(Small Node Controller,SNC)(如图4D所示),该小站控制器可为前述的一种SDRAN控制器。
形式二
控制面锚点302和用户面锚点303位于不同设备中,此时,控制面锚点302与用户面锚点303连接。
在控制面锚点302和用户面锚点303位于不同设备中时,接入节点301可为小站,控制面锚点302可位于宏基站(如图4B所示)或SNC(如图4E所示)中,用户面锚点303可位于LGW或UGW中。
形式三
没有用户面锚点303。
此时,接入节点301可为小站,控制面锚点302可位于宏基站(如图4C所示)或小站控制器(如图4F所示)中;
此时,接入节点301还可用于:将与自身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31,以及将从第一服务器31收到的、发送给与自身有无线连接的终端33的业务数据发给该终端33。
图4A~图4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的六种网络部署场景,其中
图4A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宏基站为统一的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
图4B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宏基站提供覆盖,控制面锚点位于宏基站中,用户面锚点位于LGW中;
图4C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控制面锚点位于宏基站中,无用户面锚点;
图4D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SNC为统一的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
图4E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无宏基站覆盖,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位于不同设备中,控制面锚点位于SNC中,用户面锚点位于LGW中;
图4F示出的网络部署场景中,无用户面锚点,控制面锚点位于SNC中。
以上场景有无用户面锚点303或控制面锚点302,是从接入节点301而非终端33的角度看的。存在用户面锚点303,表示多个接入节点301的数据只能通过这个用户面锚点303进入互联网。
此外,还用一种网络部署场景,如图4G所示。该网络部署场景适用于接入节点301为弱管控的即插即用小站的部署场景,基站之间不需要交互信息,类似WiFi的胖AP部署。
与上面的七种网络部署场景对应,存在如下七种网络功能架构。每一种网络功能架构中,接入节点301和用户面锚点303和/或控制面锚点302之间的具体功能仅作参考,实际实现时可根据功能简化或最优化等原则删除和/或调整各功能在接入节点301和包括用户面锚点303、控制面锚点302在内的接入锚点两层节点之间部署。
网络功能架构一
网络功能架构一如图5A所示,对应于图4A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
其中,本地(Local RRM),用于进行本地资源管理,比如:为不同用户配置声纳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资源等。
联合RRM(Co-RRM),用于在控制面锚点302管理的接入节点301间协调无线资源管理,比如:各接入节301使用哪个或哪些频率资源等,以避免接入节点301之间的资源冲突或信号干扰。
动态资源分配(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用于在每个子帧对无线资源进行调度,将该子帧的无线资源分配给一个或多个终端33使用。不同子帧的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可以不同。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简化控制面协议,也可以删除独立的NAS协议功能,NAS的必要功能可合并到RRC协议中。
终端IP地址分配(UE IP address allocation),置于宏基站中,以降低数据传输时延,从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宏基站可作为无线接入网连接到互联网的出入口,由宏基站分配终端IP地址。
分组过滤(Packet filtering),用于对来自互联网的IP报文进行分类,以映射到不同的空口承载上进行传输,实现QoS差分服务。
数据路由(Data routing),用于根据目的IP地址,将去往互联网的IP报文路由到对应的下一跳路由器。
多径TCP/UDP/RTP等(Multi-path TCP/UDP/RTP/……),用于实现多条路径同时传输同一个业务的数据。
采用该网络功能架构一,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宏基站作为用户面锚点和控制面锚点,便于运营商控制,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网络功能架构二
网络功能架构二如图5B所示,对应于图4B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一,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网络功能架构二中,宏基站在与轻型小站下的终端通信时,RRC消息可由通用网关(Universal Gateway,UGW)转发并处理,此时宏基站可不使用自身的PDCP/RLC/MAC和PHY处理;而宏基站在与自身直接通信的终端进行通信时,RRC消息需要由自身的PDCP/RLC/MAC和PHY处理。
可选地,UGW还可以在小站中实现,此时,该小站作为图5B中的轻型小站的用户面锚点。
网络功能架构三
网络功能架构三如图5C所示,对应于图4C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一,在此不再赘述。
图5C中,宏基站中的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和数据路由,是宏基站为自身所服务的终端提供的;图5C中以宏基站为控制面锚点的轻型小站所连接的终端使用轻型小站提供的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和数据路由。
采用网络功能架构三,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宏基站作为控制面锚点,便于运营商控制,同时通过分布式UGW,将用户面锚点尽量靠近接入节点,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网络功能架构四
网络功能架构四如图5D所示,对应于图4D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一,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可通过PDCP层进行数据重传和排序,此时,就不再需要RLC层。
采用网络功能架构四,可在没有宏基站覆盖的区域,通过SNC对多个接入节点进行控制和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出入口,便于运营商控制和提升无线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网络功能架构五
网络功能架构五如图5E所示,对应于图4E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RLC、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四,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UGW还可以在小站中实现,此时,该小站作为图5B中的轻型小站的用户面锚点。
采用网络功能架构五,可在没有宏基站覆盖的区域,通过SNC对多个接入节点进行控制,便于运营商控制和提升无线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分布式UGW,将用户面锚点尽量靠近接入节点,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网络功能架构六
网络功能架构六如图5F所示,对应于图4F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RLC、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四,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网络功能架构六,在没有宏基站覆盖的区域,通过SNC对多个接入节点进行控制,便于运营商控制和提升无线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小站直接接入互联网,可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上述网络功能架构一~网络功能架构六中,RRC可在接入节点,比如:小站实现,也可在控制面锚点,比如:宏基站、SNC实现。
网络功能架构七
网络功能架构七如图5G所示,对应于图4G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其中,本地RRM、联合RRM、动态资源分配、NAS、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数据路由、多径TCP/UDP/RTP等的功能可参考网络功能架构一,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网络功能架构七,可利用小站作为数据传输和控制的节点,便于运营商控制,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避免PDN-GW成为用户面传输瓶颈。
从终端角度看,所有功能架构都可以与采用前述的不同的无线通信制式,并且可与现有的采用不同的无线通信制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并存。所有功能架构都适用于能独立工作的小站,即standalone小站,以及小站间采用无线回程(relay)的场景。
综上,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30中包括接入节点301和接入锚点,接入锚点包括用户面锚点303和控制面锚点302时,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架构可如图6所示。其中,终端33可通过多个接入节点301接入无线接入网。
其中,接入节点301和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可分别对自身接收的无线接入网中的数据进行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比如:对于上行数据,该上行数据可为终端33发送的数据,接入节点301和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可分别进行如下处理:
接入节点301对接收的上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该上行数据发给与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
与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对接收的该上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再比如:对于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可来自互联网或控制面锚点302,接入节点301和接入节点301连接的用户面锚点303可分别进行如下处理:
用户面锚点303对接收的下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该下行数据发送给该下行数据的目的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301;
该下行数据的目的终端所连接的接入节点301对接收的该下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其中,上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上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上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上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上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上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上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上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接入节点301和用户面锚点303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处理的其他可选方案可分别参考下面介绍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30。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和涉及到的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
【数据处理方案】
该数据处理方案中,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分别实现空口协议栈的一部分处理,可选地,该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可分别配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的空口协议栈的参数,实现对该两个设备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该数据处理方案可应用于图6所示的网络功能架构,此时,该方案中涉及到的第一设备可为图6中的接入节点301;第二设备可为图6中的用户面锚点303;第三设备可为图6中的控制面锚点302。
如前所述,用户面锚点303和控制面锚点302位于不同设备时,可有多种实现方式,比如:如图4B所示,控制面锚点302位于宏基站中,用户面锚点303位于UGW中;或者,如图4E所示,用户面锚点303位于UGW中,控制面锚点302位于SNC中。当该数据处理方案应用于图6所示的网络功能架构时,既可适用于图4B,也可适用于图4E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
如前所述,RRC的处理可在接入节点301实现,也可在控制面锚点302实现,这里以RRC的处理在控制面锚点302为例(如图7所示)加以介绍。
图7示出了一种典型的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的网络功能架构。控制锚点302实现RRC、NAS和需要跨站协调的RRM功能;接入节点301实现终端的层1和层2本地配置密切相关的RRM、动态资源分配功能和部分空口用户面协议(比如:PHY层、MAC层和RLC层);而用户面锚点303实现空口用户面的其他协议(比如:PDCP),以及原来PDN-GW实现的终端IP地址分配、分组过滤和数据路由功能。
空口协议栈在用户面锚点303和接入节点301之间的分割点也可以是在RLC层或MAC层之下,本方案以PDCP层之下作为分割点。另外,本方案也适用于空口用户面协议栈不严格包含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的情况,比如:同样适用于空口协议栈中没有RLC层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用于处理的数据可包括业务数据和控制消息。
下面,以图8所示的RRC连接建立过程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该方案也适用于其他RRC过程,比如:RRC连接释放过程、RRC连接重配等过程,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8,该RRC连接建立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S801: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终端33在无线接入网30的指示下发起或自主发起到接入节点301下某个小区的随机接入过程,实现与该小区的上下行同步,获得C-RNTI。
其中,终端33可向接入节点301发送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接入节点301将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发给控制面锚点302,控制面锚点302对该随机接入前导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可与目前的LTE系统中的方式相同,并为终端33分配用户标识,比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通过接入节点301转发给终端33,比如: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发给终端33。
S802: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RRC连接请求(RRC Connection Request),请求建立RRC连接;
接入节点301在收到该RRC连接后,进行PHY/MAC/RLC的处理,之后发给用户面锚点303;用户面锚点303再进行PDCP的处理后,发给控制面锚点302,控制面锚点302进行RRC的处理,对该RRC消息进行解析,判断是否能够为终端33建立RRC连接,判断方法可参考目前LTE系统中的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和控制面锚点302对该RRC消息的处理可构成无线接入网完整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图8所示的流程中,以接入节点301进行PHY/MAC/RLC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PDCP的处理为例,但实际的空口协议栈的分割不限于此,比如:接入节点301进行PHY/MAC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RLC/PDCP的处理;再或者,接入节点301进行PHY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MAC/RLC/PDCP的处理。
S803:控制面锚点302在确定能够为终端33建立RRC连接后,生成RRC连接建立(RRCConnection Setup)消息,该消息通常包含无线资源配置信息,并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该消息;用户面锚点303对该消息进行PDCP处理,再发给用户面锚点303进行PHY/MAC/RLC处理后,接入节点301将处理后的该消息发给终端33。
S804: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RRC连接完成(RRC Connection Complete)消息;
与步骤S804类似,该消息沿着“终端33-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控制面锚点302”的顺序,分别在接入节点301进行PHY/MAC/RLC的处理,在用户面锚点303进行PDCP处理,在控制面锚点302进行RRC的处理。该消息通常包含终端选择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标识信息。
S805:控制面锚点302在收到RRC连接完成消息后,可分别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PDCP的配置参数,比如:安全密钥;向接入节点301发送PHY/MAC/RLC的配置参数;
如前所述,空口协议栈的分割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分割方式:
接入节点301进行PHY/MAC/RLC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PDCP的处理;或者接入节点301进行PHY/MAC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RLC/PDCP的处理;再或者接入节点301进行PHY的处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MAC/RLC/PDCP的处理。
不论分割方式如何,控制面锚点302分别配置用户面锚点303的空口协议栈和接入节点301的空口协议栈。
该配置参数针对终端33,比如对终端33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进行配置,比如: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该SRB可用于承载RRC消息和/或NAS消息,再比如:专用无线承载(Dedicated Radio Bearer,DRB),该DRB可用于承载终端33的业务数据等。
用户面锚点303和接入节点301分别根据收到的配置参数进行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分别使用配置后的空口协议栈对后续收到的RRC消息和/或业务数据进行处理。
可选地,在控制面锚点302发送上述配置参数之前,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对RRC消息的处理可使用默认的参数。
S806:控制面锚点302向终端33发送安全模式命令(Security Mode Command)消息;
该消息主要包含安全相关的参数,比如:完整性保护算法的参数等。该消息沿着“控制面锚点302-用户面锚点303-接入节点301-终端33”的顺序发给终端33,其中用户面锚点303和接入节点301分别进行各自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处理方式与步骤S80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805和步骤S806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或者,步骤S805和步骤S806这两个步骤的消息也可由控制面锚点302打包在一个大消息中一次发送。
S807: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安全模式完成(Security Mode Complete)消息;
S808:控制面锚点302向终端33发送RRC连接重配(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
该消息主要用于专用承载配置和/或测量配置等,最终被递交到终端33。
S809: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
终端在配置完专用承载和/或测量等后,向接入节点301发送该消息。
上述步骤S807和步骤S809中,消息沿着“终端33-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控制面锚点302”的顺序最终递交到控制面锚点302,其中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和控制面锚点302分别进行各自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其处理方式与步骤S802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809中,消息沿着“控制面锚点302-用户面锚点303-接入节点301-终端33”的顺序最终发给终端33,其中接入节点301、用户面锚点303和控制面锚点302分别进行各自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其处理方式与步骤S80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RRC连接建立过程中,终端33发给控制面锚点302的消息,诸如:RRC连接请求、RRC连接完成、安全模式完成、RRC连接重配完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统称为“第一控制消息”;
控制面锚点302发给终端33的消息,诸如:RRC连接建立、安全模式命令、RRC连接重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统称为“第二控制消息”。
如前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不仅适用于无线连接建立过程,还适用于其他诸如无线连接释放、无线连接重配等过程,因此这些过程中的终端33发给控制面锚点302的用于控制终端33在无线接入网30中的无线连接的消息,也可称为“第一控制消息”;同理,这些过程中控制面锚点302发给终端33的用于控制终端33在无线接入网30中的无线连接的消息,也可称为“第二控制消息”。
以RRC消息为例,第一控制消息还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消息:
RRC连接重建立请求(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
RRC连接重建立完成(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Complete)消息。
以RRC消息为例,第二控制消息还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消息:
RRC连接重建立(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消息;
RRC连接拒绝(RRC Connection Reject)消息;
RRC连接重建立拒绝(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Reject)消息;
RRC连接释放(RRC Connection Release)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中,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通过采用集中控制面锚点、分散用户面锚点的架构,可实现统一的控制协调,同时,由于用户面锚点进行业务数据的处理,因此又可以实现业务数据流量的负荷分担和就近分流,可避免数据传输瓶颈问题,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和数据处理方案,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的处理方案。
【IP报文处理方案】
目前LTE系统中,业务接纳控制由核心网中的PCRF、PDN GW和MME等设备实现,涉及的网络实体多,过程比较复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中,由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进行业务接纳控制,简化了业务接纳控制的过程。
进一步地,该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还可对该IP报文进行业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管理,比如:根据IP报文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的空口承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不仅适用于下行IP报文,即发送给终端的IP报文的处理,也适用于上行IP报文,即来自终端的IP报文的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可基于图3所示的网络结构实现,可适用于图4B和图4E所示的网络部署场景,网络功能架构可如图7、图5B或图5E所示。实现时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两种可选的实现方案:
可选方案一
由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实现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该第三设备可为前述的控制面锚点302。
可选方案二
由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实现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该第二设备可为前述的用户面锚点303。
下面,分别对上述两种可选方案详细说明。
可选方案一
当采用可选方案一时,网络功能架构可如图9所示。其中,与图7所示的网络功能架构相比,第三设备的“联合RRM”中,还包括: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功能。
下面,结合图10所示的具体处理流程对可选方案一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流程中的消息名称仅为示例,在具体实现时只要实现的功能不变,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名称。
图10所示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1001: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起RRC连接建立过程;
终端33在无线接入网30的指示下发起或自主发起到接入节点301下某个小区的RRC连接建立过程,实现与接入节点301下该小区的上下行同步、获得C-RNTI、完成安全相关信令交互,以及承载建立和空口相关的配置过程;
S1002:终端33与第一服务器31之间发起会话建立过程;
该过程既可能由终端33发起,也可能由第一服务器31,甚至第三方发起。可应用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来建立会话。SIP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可以支持并应用于语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会话建立过程相关的应用层信令以对无线通信系统中透明的方式,在无线通信系统内内通过终端33的默认承载传输。
S1003:用户面锚点303确定接收到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比如:在步骤S1002的会话建立过程中或会话建立过程之后,用户面锚点303在将下行IP报文映射到对应空口承载的报文检测过程中,会发现在现有规则中无法映射到现有空口承载中的IP报文。
比如:用户面锚点303会预先存储IP报文的五元组(即: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和传输层协议)与空口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当用户面锚点303接收到下行IP报文时,通过检测IP报文中的五元组的取值来判断该IP报文应该映射到哪个空口承载上传输,并将IP报文通过对应的空口承载传输给终端33。
因此,用户面锚点303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的五元组与空口承载的对应关系中不包括该接收到的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该IP报文不具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S1004:用户面锚点303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新业务报告;
用户面在确定接收到的该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后,可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新业务报告。可选地,该新业务报告中可包含该IP报文或该IP报文的五元组,以使控制面锚点302根据该新业务报告中的IP报文或该IP报文的五元组确定要处理的该IP报文。此外,该新业务报告中还可包含该新业务报告的事务标识,以将该新业务报告与其他报告区分开来。
S1005:控制面锚点302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
可选地,控制面锚点302根据接收的新业务报告确定需要处理的IP报文,控制面锚点302获取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并在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该IP报文;否则,确定拒绝该IP报文。
比如:控制面锚点302根据新业务报告中的IP报文的五元组中的目的IP地址,确定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控制面锚点302再获取该确定的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是,在终端33接入无线通信系统过程中,第二服务器32可在对终端33的用户鉴权过程中将终端33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发送给控制面锚点302,控制面锚点302将收到的该用户签约信息存储在控制面锚点302中。控制面锚点302根据该五元组中的目的端口号确定该IP报文对应的业务,进而判断该IP报文对应的业务是否为该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若是,则确定接纳该IP报文;否则,确定拒绝该IP报文。
若控制面锚点302确定拒绝该IP报文,则通过步骤S1010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用于指示拒绝该IP报文的响应消息,比如:新业务处理指示。用户面锚点303收到该新业务处理指示后,丢弃该IP报文,可选地,用户面锚点303记录该IP报文的五元组,并丢弃后续收到的具有记录的该五元组的IP报文。
若控制面锚点302确定接纳该IP报文,则进一步地,控制面锚点302可确定该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QoS要求,并根据确定的该QoS要求,确定传输该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若确定要使用的空口承载不存在,或者确定需要重新配置已有的空口承载,并使用重新配置后的该已有的空口承载传输该IP报文,比如:修改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相关参数,比如:保证比特速率等来支持该业务,则执行步骤S1006。
S1006:控制面锚点302发起承载配置过程;
控制面锚点302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承载配置消息,该消息也可视为一种新业务处理指示,该承载配置消息中可包括新建的或重新配置后的空口承载的参数,用户面锚点303根据接收的该参数进行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比如PDCP层)的配置;用户面锚点30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承载配置消息,指示接入节点301根据该承载配置消息中的参数,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可选地,控制面锚点302可在承载配置消息中指定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301,则用户面锚点303向指定的执行接入节点301发送承载配置消息。
可选地,控制面锚点302也可分别向用户面锚点303和接入节点301发送承载配置消息,分别指示这两个设备配置空口协议栈。该承载配置可包括:空口承载增加、空口承载修改和空口承载删除三种情况。
其中,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S1007:接入节点301和用户面锚点303在空口承载配置完成后,发送承载配置完成消息;
可选地,接入节点301完成承载配置后,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承载配置完成消息,用户面锚点303进一步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承载配置完成消息;或者,接入节点301和用户面锚点303分别在完成承载配置后,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承载配置完成消息。
S1008:控制面锚点302向终端33发送RRC连接重配消息;
控制面锚点302在收到用户面锚点303发送的承载配置完成消息后,确认无线接入网30已完成了空口承载的配置,则向终端33发送RRC连接重配消息,以发起空口承载在终端33的配置过程。RRC连接重配消息中包含空口承载的配置参数。
S1009:终端33向接入节点301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
终端33完成空口承载的配置后,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
S1010:控制面锚点302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
上述步骤S1006~步骤S1009为可选步骤。如果控制面锚点302在步骤S1005的业务接纳控制过程中拒绝了该IP报文,则控制面锚点302将直接通过该步骤S1010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包含用于指示拒绝该IP报文的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比如:在该消息中包含“拒绝指令”。
如果控制面锚点302接纳了该IP报文且不需要进行空口承载的配置时,比如:能将该IP报文映射到现有的空口承载上传输,且不需要更改该现有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则控制面锚点302也将直接通过步骤S1010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包含目的空口承载标识信息的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以指示用户面锚点303将该IP报文映射到该目的空口承载。
如果控制面锚点302接纳了该IP报文且需要进行空口承载的配置,则经过步骤S1006~步骤S1009之后,控制面锚点302可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包含目的空口承载标识信息和目的空口承载QoS信息的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对终端33,只有缺省的空口承载,所有的业务数据都在该缺省的空口承载上进行传输。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S1006~步骤S1009,控制面锚点302可仅在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指示“接纳”或“拒绝”,既不需要包含目的空口承载标识信息,也不需要包含目的空口承载的QoS信息。
新业务处理指示消息可包含事务标识,以使用户面锚点303识别是对哪个新业务报告的处理指示。
可选方案二
可选方案二与可选方案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可选方案二中,由用户面锚点303而不是控制面锚点302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可选地,用户面锚点303可从控制面锚点302处获得需要的用户签约信息。
当采用可选方案二时,网络功能架构可如图11所示。其中,与图7所示的网络功能架构相比,第二设备中还包括: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功能。
下面,结合图12所示的具体处理流程对可选方案二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流程中的消息名称仅为示例,在具体实现时只要实现的功能不变,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名称。
图12所示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1101和S1102分别与可选方案一中的步骤S1001和步骤S1002相同;
S1103:用户面锚点303确定接收到的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比如:在步骤S1102的会话建立过程中或会话建立过程之后,用户面锚点303在对下行IP报文进行调度优先级控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五元组未出现过的新的IP报文。
比如:用户面锚点303会预先存储IP报文的五元组(即: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和传输层协议),当用户面锚点303接收到下行IP报文时,通过检测IP报文中的五元组的取值来判断该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在预先存储的五元组内,若否,则确定接收的该IP报文的五元组未出现过。
若用户面锚点303已有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则直接执行步骤S1106;否则执行步骤S1104,向控制面锚点302请求用户签约信息。
S1104:用户面锚点303向控制面锚点302发送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
该步骤只在用户面锚点303没有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时才需要。该请求消息可包含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用以标识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
该IP报文;
该IP报文的五元组;
该IP报文的源IP地址;
该IP报文的目的IP地址。
此外,该请求消息中还可能包含事务标识,以将该请求消息与其他消息区分开来。
S1105:控制面锚点302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用户签约信息响应消息;
在终端33接入无线通信系统过程中,第二服务器32会在对终端33的用户鉴权过程中,将用户签约信息发给控制面锚点302,控制面锚点302存储收到的该用户签约信息。
控制面锚点302根据请求消息中包含的上述用于标识该IP报文的目的终端的信息,确定对应的用户签约信息,并将确定出的用户签约信息通过用户签约信息响应消息发给用户面锚点303。
可选地,该用户签约信息响应消息可包含事务标识,以使用户面锚点303确定是对哪个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的响应。
或者,控制面锚点302也可主动向用户面锚点303发送用户签约信息,比如:在用户签约信息发生改变之后。
S1106:用户面锚点303进行业务接纳控制;
用户面锚点303可根据收到的用户签约信息确定是否接纳该IP报文。若确定拒绝,则丢弃该IP报文,以及后续具有与该IP报文相同的五元组的IP报文;若确定接纳,则进一步根据用户签约信息和/或IP报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DSCP)信息对该IP报文进行QoS管理。用户面锚点303进行QoS管理的方法可参照可选方案一中的控制面锚点302的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用户面锚点303可根据该IP报文的五元组中的目的端口号确定该IP报文对应的业务,进而判断该IP报文对应的业务是否为该目的终端对应的用户的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若是,则确定接纳该IP报文;否则,确定拒绝该IP报文。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两个可选方案。通过用户面锚点303或控制面锚点302实现业务接纳控制和/或QoS管理,避免了目前LTE系统中复杂的处理流程,实现简单。
当采用上述方案进行QoS管理时,不再需要PCRF、PDN GW和MME等核心网实体的参与,也省去了复杂的IMS系统对业务识别的过程和在核心网为业务建立承载的过程。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数据处理方案、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和可选方案二。
基于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的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和四种无线接入网设备;
基于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案的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六种无线接入网设备和三种数据处理方法;
基于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四种无线接入网设备和两种IP报文处理方法;
基于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二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两种无线接入网设备和一种IP报文处理方法。
由于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因此解决技术问题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相同,实施可参考上述方案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可包括:
无线接入网30;
与无线接入网30连接的上述第一服务器31和第二服务器32;以及
通过无线接入网30与所述第一服务器31通信的无线接入网30覆盖下的至少一个终端33。
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内部可采用图3所示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比如:前述的第一服务器31,第二服务器用于对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比如前述的第二服务器32;
该设备包括:
无线连接控制模块1401,用于控制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1402,用于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无线连接控制模块1401具体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并利用配置的无线连接的传输参数建立无线连接。
可选地,无线连接控制模块1401还用于:配置与终端连接的用户面锚点在与终端传输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其中,用户面锚点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连接,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以及
将从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终端;
比如:用户面锚点可为前述的用户面锚点301。
无线连接控制模块1401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项:
对终端进行无线资源控制;
对终端进行非接入层NAS控制;
对设备所管理的无线资源进行无线资源管理。
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控制面锚点302,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501和收发器1502,其中,收发器1502用于在处理器1501的控制下,与该设备所连接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该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比如:前述的第一服务器31,第二服务器用于对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比如前述的第二服务器32;
其中,处理器1501,用于用于控制上述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控制收发器1502与第二服务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该设备可采用图15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15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5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15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1501和收发器15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处理器1501的实现可参考前述的无线连接控制模块1401和用户信息管理模块1402的处理,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锚点302的实现,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比如:该第一服务器为前述的第一服务器31,第二服务器用于对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比如:该第二服务器为前述的第二服务器32;
该设备包括:处理模块1601和收发模块1602;
处理模块1601,用于控制收发模块1602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收发模块1602,用于将无线接入网中与终端有无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以及将从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终端。
可选地,收发模块1602还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终端的控制面锚点发送的用于配置无线接入网中的设备转发终端的业务数据时使用的传输参数;
处理模块1601具体用于,控制收发模块1602按照传输参数转发终端的业务数据。
可选地,该设备还用于执行下列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为该设备所连接的终端分配IP地址;
为该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汇聚;
为该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过滤;
为该设备所连接的终端的业务数据进行路由。
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用户面锚点303,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该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比如:该第一服务器为前述的第一服务器31,第二服务器用于对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比如:该第二服务器为前述的第二服务器32;
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701和收发器1702;
处理器1701,用于控制收发器1702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收发器1702,用于将无线接入网中与终端有无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第一服务器;以及将从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终端。
可选地,该设备可采用图17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17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7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17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1701和收发器17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处理器17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1601;收发器17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1602,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用户面锚点303。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一设备。如图18所示,该第一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1802,用于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处理模块1801,用于将收发模块1802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数据发给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收发模块1802还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数据已经过第二设备进行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处理模块1801还用于:对收发模块1802收到的第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通过收发模块1802发给终端;
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收发模块1802还用于:在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二设备之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处理模块1801还用于:根据收发模块1802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收发模块1802还用于:在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二设备之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处理模块1801还用于:根据收发模块1802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收发模块1802还用于:
在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将获取的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终端,以使终端获取用户标识。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第一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一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一设备。如图19所示,该第一设备包括:
收发器1902,用于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处理器1901,用于将收发器1902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数据发给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该第一设备可采用图19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19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9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19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一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1901和收发器19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19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1802,处理器19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1801,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一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20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2002,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第一数据是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处理模块2001,用于对收发模块2002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对收发模块2002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数据发给第一设备。
可选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在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三设备之后,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根据收发模块2002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收发模块2002还用于:在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三设备之后,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处理模块2001还用于:根据收发模块2002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21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器2102,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第一数据是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处理器2101,用于对收发器2102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可采用图21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21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21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21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2101和收发器21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21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2002,处理器21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2001,该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三设备。如图22所示,该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2202,用于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第三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连接;
处理模块2201,用于对收发模块2202接收的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可选地,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
控制收发模块2202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
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终端与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以使第二设备对第二控制消息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第一设备对第二控制消息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终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控制收发模块2202在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第一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控制收发模块2202在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第一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控制收发模块2202在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收发模块2202还用于:在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随机接入前导是终端发给第一设备的;
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为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收发模块2202还用于:将处理模块2201分配的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转发给终端。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第三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三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区分,将该设备称为第三设备。如如图23所示,该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器2302,用于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第三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连接;
处理器2301,用于对收发器2302接收的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可选地,该第三设备可采用图23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23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23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23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三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2301和收发器23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23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2202,处理器23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2201,该第三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三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4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S2402:第一设备将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S2403:第一设备将处理后的第一数据发给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且第二数据已经过第二设备进行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第一设备对收到的第二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发给终端;
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一设备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二设备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一设备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二设备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一设备接收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第一设备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第一设备将获取的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终端,以使终端获取用户标识。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一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5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第一数据是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S2502:第二设备对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第二设备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第二设备对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第二设备将处理后的第二数据发给第一设备。
可选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二设备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三设备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二设备将第一控制消息发给第三设备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第二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6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6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
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第三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连接;
S2602:第三设备对接收的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终端与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以使第二设备对第二控制消息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第一设备对第二控制消息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终端。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可选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针对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配置参数对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终端的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控制消息为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第三设备接收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随机接入前导是终端发给第一设备的;
第三设备为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第三设备将分配的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转发给终端。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终端与互联网中的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二设备为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终端与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与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第二服务器对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数据处理方案中的第三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加以区分,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27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2702,用于在接收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时,向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指示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并接收第三设备响应于新业务报告发送的响应消息;
处理模块2701,用于根据收发模块2702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收发模块2702还用于:在向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之前,接收IP报文;
处理模块2701还用于: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与空口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不包括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IP报文不具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可选地,新业务报告包括:IP报文和/或IP报文的五元组,以使第三设备根据新业务报告确定IP报文。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拒绝IP报文;
处理模块2701具体用于:丢弃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2701具体用于:记录IP报文的五元组,并丢弃后续收到的具有记录的IP报文的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IP报文,且新建用于传输IP报文的空口承载;
处理模块2701具体用于:
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收发模块2702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采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IP报文,且重新配置已有的空口承载,并使用重新配置后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处理模块2701具体用于:
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接收模块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对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通过重新配置后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且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处理模块2701具体用于:
完成缺省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控制收发模块2702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完成缺省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以及
通过缺省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第二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加以区分,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28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器2802,用于在接收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时,向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指示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并接收第三设备响应于新业务报告发送的响应消息;
处理器2801,用于根据收发器2802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可采用图28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28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28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28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2801和收发器28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28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2702,处理器28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2701,该第二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中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加以区分,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三设备。如图29所示,该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2902,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新业务报告,新业务报告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的下行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处理模块2901,用于对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并根据业务接纳控制的结果生成响应消息;
收发模块2902还用于:将处理模块2901生成的响应消息发给第二设备,指示第二设备根据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新业务报告包括:
IP报文;和/或
IP报文的五元组。
可选地,处理模块2901具体用于:
根据新业务报告确定IP报文;
获取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在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2901还用于:若确定接纳IP报文,则在对IP报文进行业务接纳控制之后,生成响应消息之前,
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可选地,处理模块2901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响应消息中包括: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
可选地,处理模块2901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已有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对已有的空口承载重新配置后传输IP报文,响应消息中包括: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
可选地,处理模块2901具体用于:
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第三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三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加以区分,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三设备。如图30所示,该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器3002,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新业务报告,新业务报告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的下行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处理器3001,用于对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并根据业务接纳控制的结果生成响应消息;
收发器3002还用于:将处理器3001生成的响应消息发给第二设备,指示第二设备根据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该第三设备可采用图30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30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30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30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三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3001和收发器30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30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2902,处理器30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2901,该第三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三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1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在接收的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时,向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指示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S3102:第二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响应于新业务报告发送的响应消息;
S3103: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在第二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新业务报告之前,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IP报文;
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与空口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不包括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IP报文不具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可选地,新业务报告包括:IP报文和/或IP报文的五元组,以使第三设备根据新业务报告确定IP报文。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拒绝IP报文;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丢弃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还包括:
第二设备记录IP报文的五元组,并丢弃后续收到的具有记录的IP报文的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IP报文,且新建用于传输IP报文的空口承载;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完成新建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采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响应消息指示接纳IP报文,且重新配置已有的空口承载,并使用重新配置后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根据响应消息中包括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完成对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通过重新配置后的已有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且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完成缺省的空口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将接收的响应消息发给无线接入网中与IP报文对应的终端有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指示第一设备完成缺省的空口承载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
第二设备通过缺省承载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可选地,第一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二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2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接收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新业务报告,新业务报告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的下行IP报文没有对应的空口承载;
S3202:第三设备对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并根据业务接纳控制的结果生成响应消息;
S3203:第三设备将生成的响应消息发给第二设备,指示第二设备根据响应消息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新业务报告包括:
IP报文;和/或
IP报文的五元组。
可选地,第三设备对IP包进行业务接纳控制,包括:
第三设备根据接收的新业务报告确定IP报文;
第三设备获取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第三设备在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IP报文。
可选地,若第三设备确定接纳IP报文,则在对IP报文进行业务接纳控制之后,生成响应消息之前,还包括:
第三设备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可选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使用新建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响应消息中包括:新建的空口承载的参数。
可选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已有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对已有的空口承载重新配置后传输IP报文,响应消息中包括:已有的空口承载的重新配置后的参数。
可选地,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包括:
第三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
响应消息具体用于指示:接纳IP报文,并使用缺省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一中的第三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相区别,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33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3302,用于接收IP报文;
处理模块3301,用于判断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若是,则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并根据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的结果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中包括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IP报文的五元组为出现过的五元组;否则,确定IP报文的五元组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获取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在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在确定拒绝IP报文时,丢弃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还用于:在丢弃IP报文之后,丢弃后续收到的与IP报文具有相同的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在确定接纳IP报文时,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控制收发模块3302使用处理模块3301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还用于:
在控制收发模块3302使用处理模块3301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之后,控制收发模块3302使用处理模块3301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后续收到的与IP报文具有相同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根据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和/或IP报文的包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可选地,若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根据用户签约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或根据用户签约信息和DSCP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则
处理模块3301还用于:在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之前,获取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控制收发模块3302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用户签约信息;或
从第二设备存储的信息中获取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处理模块3301具体用于:
控制收发模块3302向第三设备发送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消息中携带终端标识信息,终端标识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IP报文;
IP报文的五元组;
IP报文的源IP地址;
IP报文的目的IP地址;
通过收发模块3302接收第三设备根据终端标识信息确定的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
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第二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二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与无线接入网中的其他设备相区别,这里将该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如图34所示,该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器3402,用于接收IP报文;
处理器3401,用于判断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若是,则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并根据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的结果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可采用图34所示的总线架构实现。在图34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34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34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也可不采用总线架构实现,比如:处理器3401和收发器3402之间直接连接,不通过总线通信。
其中,收发器3402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收发模块3302,处理器3401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处理模块3301,该第二设备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二中的第二设备,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报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501: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接收IP报文;
S3502:第二设备判断IP报文的五元组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S3503:若是,则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并根据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的结果对IP报文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二设备判断IP报文是否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包括:
第二设备在预先存储的IP报文五元组中包括IP报文的五元组时,确定IP报文的五元组为出现过的五元组;否则,确定IP报文的五元组为未出现过的五元组。
可选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接纳IP报文,包括:
第二设备获取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
第二设备在IP报文对应的业务为用户签约信息所允许的业务时,确定接纳IP报文;
否则,确定拒绝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根据判断结果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在确定拒绝IP报文时,丢弃IP报文。
可选地,在第二设备在丢弃IP报文之后,还包括:
第二设备丢弃后续收到的与IP报文具有相同的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根据判断结果对IP报文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设备在确定接纳IP报文时,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第二设备根据确定的QoS要求,确定传输IP报文使用的空口承载;
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
可选地,在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IP报文之后,还包括:
第二设备使用确定的空口承载传输后续收到的与IP报文具有相同五元组的IP报文。
可选地,第二设备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包括:
第二设备根据IP报文对应的终端的用户签约信息和/或IP报文的包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
可选地,若第二设备根据用户签约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或第二设备根据用户签约信息和DSCP信息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则
在第二设备确定IP报文对应的业务的业务质量QoS要求之前,还包括:
第二设备获取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第二设备获取用户签约信息,包括:
第二设备从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用户签约信息;或
第二设备从存储的信息中获取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第二设备从第三设备处获取用户签约信息,包括:
第二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用户签约信息请求消息,消息中携带终端标识信息,终端标识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IP报文;
IP报文的五元组;
IP报文的源IP地址;
IP报文的目的IP地址;
第二设备接收第三设备根据终端标识信息确定的用户签约信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
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可选地,第二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锚点,用于在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与第一服务器之间传输IP报文;接入节点与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锚点,用于控制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
该方法的其他可选实现方式可参考前述的IP报文处理方案的可选方案二中的第二设备的处理,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方面,采用扁平化的网络架构,避免了eNB到MME、MME到HSS、MME到服务网关之间的通信链路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能力瓶颈,有效减少了信令传输时延,同时降低了网络瘫痪风险。
另一方面,通过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共同实现空口协议栈的处理,降低了任意一个设备的处理负荷。当该方案应用于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分离的场景,可实现集中控制,业务数据分流的目的。
其中,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是,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分别实现空口协议栈的一部分处理,第三设备可分别配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的空口协议栈的参数。在第一设备为接入节点、第二设备为用户面锚点、第三设备为控制面锚点时,可实现控制面锚点的集中控制,以及用户面锚点对业务数据的就近分流的目的。
再一方面,由无线接入网设备替代目前LTE系统中的PCRF、PDN GW和MME等核心网设备,可避免目前LTE系统中的复杂的业务质量QoS管理。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0)
1.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是第三设备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的,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已经过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通过所述收发模块发给所述终端;
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在接收所述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将获取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终端,以使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用户标识。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10.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所述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是第三设备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的,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发给所述第一设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0~17任一项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19.一种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从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所述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连接;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以及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
所述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所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所述随机接入前导是所述终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的;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为所述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处理模块分配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转发给所述终端。
28.如权利要求19~27任一项所述的第三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29.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下的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
所述第一设备将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所述第一设备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给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是第三设备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的,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且所述第二数据已经过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
所述第一设备对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二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终端通过空口发送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
在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之后,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获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第一设备将获取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终端,以使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用户标识。
37.如权利要求29~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38.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空口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处接收,并进行了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送的,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终端具有无线连接,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是第三设备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的,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处接收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
所述第二设备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发给所述第一设备。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业务数据或第一控制消息。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为第二业务数据或第二控制消息。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发给所述第三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数据、第二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46.如权利要求38~4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47.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三设备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二设备处接收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第一设备的控制面锚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接入节点,且与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第三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面锚点,所述第二设备用于为所述终端传输业务数据,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连接,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为相同或不同的设备;
所述第一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第一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所述第一设备进行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由所述第二设备进行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是所述第三设备在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后配置的;
所述第三设备对接收的所述第一控制消息进行处理。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消息,所述第二控制消息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处理,再由所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控制消息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处理后发给所述终端。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无线连接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建立完成;
安全模式完成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链连接的安全模式配置完成;
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连接重配置完成,或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配置完成。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消息包括下列消息中的任一种:
无线连接建立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参数;
安全模式命令消息,用于配置所述无线连接的安全相关的参数;
无线连接重配置消息,用于重新配置所述无线连接,或用于配置针对所述无线连接的无线测量。
51.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52.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一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53.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进行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第二控制消息的处理。
54.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针对所述终端的一个空口承载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的配置参数,所述空口承载用于承载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和后续的第一控制消息以及后续的第二控制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以使所述第二设备:
根据接收的所述配置参数对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进行配置,并使用配置后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对所述终端的所述空口承载进行处理。
55.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为所述无线连接完成消息,在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所述随机接入前导是所述终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的;
所述第三设备为所述终端分配用户标识;
所述第三设备将分配的所述用户标识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给所述第一设备,以使所述第一设备转发给所述终端。
56.如权利要求47~5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物理PHY层、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和部分MAC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剩余MAC层、RLC层和PDCP层;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PHY层,所述第二部分的空口协议栈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
57.一种无线接入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下的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
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接入节点,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具有无线连接,用于通过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终端与所述第一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的功能;
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连接的控制面锚点,所述控制面锚点用于:
控制所述无线接入网覆盖下的终端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以及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节点有无线连接的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所述控制面锚点具有如权利要求19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三设备的功能。
5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无线接入网系统;
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连接的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以及
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与所述第一服务器通信的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下的至少一个终端。
59.一种无线接入网系统中的设备,所述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系统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包括:
无线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建立无线连接,所述接入节点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的功能;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所述第二服务器对所述终端的用户信息管理。
60.一种无线接入网系统中的设备,所述设备所在的无线接入网系统与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所述第一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覆盖下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所述第二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用户信息管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控制收发模块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将所述无线接入网系统中与所述终端有无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转发的、来自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发给所述第一服务器;以及将从所述第一服务器收到的、发送给与所述终端的业务数据,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给所述终端,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的功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47869.7A CN111050343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CN201510376688.8A CN106332155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PCT/CN2016/087765 WO2017000889A1 (zh) | 2015-06-30 | 2016-06-29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EP16817253.4A EP3301966B1 (en) | 2015-06-30 | 2016-06-29 |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ip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
US15/855,579 US10506644B2 (en) | 2015-06-30 | 2017-12-27 |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IP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76688.8A CN106332155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47869.7A Division CN111050343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32155A CN106332155A (zh) | 2017-01-11 |
CN106332155B true CN106332155B (zh) | 2020-02-11 |
Family
ID=576077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47869.7A Active CN111050343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CN201510376688.8A Active CN106332155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47869.7A Active CN111050343B (zh) | 2015-06-30 | 2015-06-30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06644B2 (zh) |
EP (1) | EP3301966B1 (zh) |
CN (2) | CN111050343B (zh) |
WO (1) | WO20170008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6835B (zh) * | 2017-05-05 | 2022-08-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08934031A (zh) * | 2017-05-22 | 2018-12-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138685B (zh) * | 2018-02-08 | 2021-01-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SG11202103471WA (en) | 2018-10-15 | 2021-05-2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CN111431842A (zh) * | 2019-01-10 | 2020-07-17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专网环境的串口终端无线传输方法 |
CN110278195B (zh) * | 2019-05-23 | 2020-12-11 |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13824670B (zh) * | 2020-06-18 | 2022-12-2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 5g切片空口协议栈调度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
CN113068228B (zh) * | 2021-03-18 | 2022-11-15 | 几维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基于融合网关的远洋移动通信方法 |
CN114866373B (zh) * | 2021-03-18 | 2023-11-17 | 几维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通过卫星通信链路与基站对接的融合网关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9907A (zh) * | 2006-01-24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演进网络架构中隧道建立、释放方法及装置 |
CN101009858A (zh) * | 2006-01-25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两层节点演进网络结构 |
CN101047948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在多无线接入技术公共覆盖区的驻扎、寻呼方法 |
CN101237394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锚点设备、处理多接口移动台报文的方法及系统 |
WO2009006848A1 (fr) * | 2007-07-12 | 2009-01-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de commutation de réseau d'accès, dispositif de gestion d'ancrage, et dispositif d'accès mobi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24258B1 (ko) * | 2006-08-23 | 2014-08-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 과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
CN101365228B (zh) * | 2007-08-07 | 2012-08-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及锚点管理设备 |
CN103139753B (zh) * | 2008-06-18 | 2016-06-15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限制信令下的信息处理系统及服务网关 |
US8638699B2 (en) * | 2008-11-10 | 2014-0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he large service data unit (SDU) |
CN102056235B (zh) * | 2009-11-09 | 2017-04-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ES2454468T3 (es) * | 2010-06-11 | 2014-04-10 |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 Método para controlar medidas en un terminal de telecomunicaciones inalámbrico |
CN101938415B (zh) * | 2010-08-30 | 2012-07-18 | 北京傲天动联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转发设备的快速转发方法 |
KR20130143098A (ko) * | 2010-12-03 | 2013-12-30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멀티 무선 액세스 기술 캐리어 결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
US9661510B2 (en) | 2012-03-30 | 2017-05-23 | Mediatek Inc. | Failure event report extension for inter-RAT radio link failure |
CN103098386B (zh) | 2011-03-31 | 2015-12-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向用户设备提供服务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3596212B (zh) * | 2012-08-17 | 2017-09-2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异构网络下的层二测量及结果处理方法和设备 |
EP3908069A1 (en) * | 2012-08-23 | 2021-11-10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Operating with multiple schedulers in a wireless system |
EP2713651A1 (en) * | 2012-09-28 | 2014-04-02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handover management with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CN107819546B (zh) * | 2012-11-13 | 2023-07-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US9144091B2 (en) * | 2013-01-17 | 2015-09-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
US9173147B2 (en) * | 2013-01-18 | 2015-10-27 | Blackberry Limited |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a local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
WO2014117323A1 (en) * | 2013-01-29 | 2014-08-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dd reconfigur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dtx/drx |
US9078241B2 (en) * | 2013-03-22 | 2015-07-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multiple radio connections |
CA2908598C (en) | 2013-04-03 | 2020-03-10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CN104125607A (zh) * | 2013-04-23 | 2014-10-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面拥塞处理方法、装置及服务网关 |
US9629025B2 (en) * | 2013-05-03 | 2017-04-18 | Blackberry Limited | Controlling data offload in response to feedback information |
CN104349389B (zh) * | 2013-08-02 | 2019-03-01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685236A (zh) * | 2013-11-21 | 2014-03-2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中用户层面数据处理方法 |
CN105723801B (zh) * | 2014-10-23 | 2019-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
2015
- 2015-06-30 CN CN202010047869.7A patent/CN11105034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6-30 CN CN201510376688.8A patent/CN106332155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9 WO PCT/CN2016/087765 patent/WO201700088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9 EP EP16817253.4A patent/EP3301966B1/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2-27 US US15/855,579 patent/US1050664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9907A (zh) * | 2006-01-24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演进网络架构中隧道建立、释放方法及装置 |
CN101009858A (zh) * | 2006-01-25 | 2007-08-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两层节点演进网络结构 |
CN101047948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在多无线接入技术公共覆盖区的驻扎、寻呼方法 |
CN101237394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锚点设备、处理多接口移动台报文的方法及系统 |
WO2009006848A1 (fr) * | 2007-07-12 | 2009-01-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de commutation de réseau d'accès, dispositif de gestion d'ancrage, et dispositif d'accès mobi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124857A1 (en) | 2018-05-03 |
EP3301966A1 (en) | 2018-04-04 |
US10506644B2 (en) | 2019-12-10 |
EP3301966B1 (en) | 2023-04-12 |
CN106332155A (zh) | 2017-01-11 |
CN111050343B (zh) | 2022-07-22 |
EP3301966A4 (en) | 2018-04-18 |
CN111050343A (zh) | 2020-04-21 |
WO2017000889A1 (zh) | 2017-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32155B (zh) | 无线接入网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ip报文处理方法 | |
JP6571732B2 (ja) | 近接データパスセットアップを最適化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8307472B (zh) |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 |
US9414281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offloading point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 |
CN102883441B (zh) |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和装置 | |
EP3179806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WO2018129875A1 (zh) | 一种通信路径转换方法及设备 | |
WO2016161915A1 (zh) | 数据无线承载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
WO201500240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903348A1 (en) | Local bearer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 |
US20140105145A1 (en) | Local network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gateway and home base station | |
CN108307536A (zh) |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 |
CN108184249B (zh) |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 |
WO2022052851A1 (zh) | 一种服务质量QoS的监测方法 | |
WO2019042396A1 (zh) | 网络接入和接入控制方法、装置 | |
CN108141897A (zh) | 一种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方法 | |
KR20220162695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에서의 동적 스펙트럼 공유 | |
US10939485B2 (en) |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LWA/LWIP aggregator function | |
EP4213514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6211809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0042986A1 (zh) |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6188388A1 (zh) | 一种进行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 | |
EP3799464A1 (en) | Cell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2647806B (zh) | Ip报文处理方法、系统和设备 | |
WO2024220961A1 (en) | Protocol data unit set based quality of service handling in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