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2029A -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2029A
CN106332029A CN201510337088.0A CN201510337088A CN106332029A CN 106332029 A CN106332029 A CN 106332029A CN 201510337088 A CN201510337088 A CN 201510337088A CN 106332029 A CN106332029 A CN 1063320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louds
mobile
termina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370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兴泽
冯劲军
王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PENG TELECOM MEDI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PENG TELECOM MEDI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PENG TELECOM MEDI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PENG TELECOM MEDI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370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32029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32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20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4Arrangements for diverting calls for one subscriber to another predetermined subscri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涉及电通信领域。该方法:通过云端交换平台,建立移动终端与通信管理终端的绑定连接;在云端交换平台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实现所述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该系统包括:安装了APP应用软件的移动终端、云端交换服务端和通信管理终端,移动终端通过云端交换服务端与通信管理终端双向通信连接。本发明实现了用户多号卡时不需要携带多只手机或购买双卡双待手机,同样实现双开同时待机功能;除解决移动电话待机外,还可解决固定电话转接至手机功能;用户出国时可以实现号卡在国内待机,而手机可在国外接打,并收发短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手机被广泛的应用,且其不断地吞噬着固定电话,尤其是家庭中的固定电话变成了可有可无。但是对于一些必须安装固定电话的家庭、政府、企事业单位这些用户来说,虽然固定电话存在联络方式可靠的优点,但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还存在以下弊端:
(1)当固定电话不在用户可听范围内时,用户不能及时接听到固定电话上的来电;
(2)用户拥有多个卡号时,需要携带多只手机或购买双卡双待手机,这种方式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
(3)当用户出国时,会暂时更换移动电话或移动电话号码,导致不能及时接收到原移动电话号码上的电话的问题。
目前,智能移动电话已成为现在电话通讯发展的一种主流形式,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各自的优势的通讯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该应用方法包括:
S1,通过云端交换平台,建立移动终端与通信管理终端的绑定连接;
S2,在云端交换平台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S3,实现所述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优选地,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间,还存在下述步骤:
绑定连接成功建立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将其所辖号码P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中,然后移动终端通过APP应用软件,将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发送到云端交换平台。
优选地,步骤S1具体按照下述步骤实现:
A1,用预先注册的用户ID,通过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软件登录所述云端交换平台,然后将通信管理终端的ID发送给云端交换平台;
A2,云端交换平台判断接收到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如果合法进入A3,如果不合法,将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不合法的提示消息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显示的当前界面;
A3,在云端交换平台中,建立所述用户ID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一对一绑定连接。
更优选地,步骤A2中,判断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的标准是:
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一致,则合法;
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不一致,则不合法。
优选地,所述号码P包括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连接的固定电话的固定电话号、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上的移动SIM卡携带的电话号码;
其中,所述通信管理终端通过固定电话线接口与所述固定电话的PSTN固定电话线连接、通过话机接口与固定电话的电话机话机连接,所述移动SIM卡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预制读卡槽中。
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双向转接具体包括:
第一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接听,向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呼入的主叫号码;具体实现为,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
第二种转向: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接听,向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呼入的主叫号码;
第三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或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
更优选地,第一种转向具体实现: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
第二种转向具体实现: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W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通信连接。
更优选地,第三种转向具体实现:
情况一、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W;
情况二、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P中的固定电话的电话号码。
本发明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安装了APP应用软件的移动终端、云端交换服务端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双向通信连接;
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包括:固定电话模块、移动电话SIM卡模块、电话数据库、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
电话数据库,存储连接在固定电话模块上和移动电话SIM卡模块上的电话的信息和从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其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固定电话模块,连接固定电话、接收并将固定电话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云端交换服务端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移动电话SIM卡模块,连接移动电话SIM卡,并将移动电话SIM卡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
控制模块,将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电话信息发送给云端交换服务端,或将从云端交换服务端接收到的指令信息发送给所述固定电话模块或移动电话SIM卡模块;
电源模块,与市电连接,为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提供电源。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访问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
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包括:
注册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用户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输入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为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ID;
登录模块,用于实现用户登录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的功能;
绑定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所述用户ID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
第一查询模块,用于当用户通过所述登录模块登录到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通过查找所述绑定模块,获得与登录用户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并将查询到的通信管理终端ID推送到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
第二查询模块,用于当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所显示的通信管理终端ID被点击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即接收到对所述用户ID用在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的电话信息进行实时查询的请求消息;
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所辖的固定电话和/或移动电话SIM卡接收的电话信息;
转接模块,建立所述用户ID所在电话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双线通信转接,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将从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电话信息传递给用户预先设定的接收电话信息的通信管理终端或移动终端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户多号卡时不需要携带多只手机或购买双卡双待手机,同样实现双开同时待机功能。
2、除解决移动电话待机外,还可解决固定电话转接至手机功能。
3、用户出国时可以实现号卡在国内待机,而手机可在国外接打,并收发短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第一种外部结构的示意图,1表示Reset按键,2表示移动SIM卡预制卡槽,3表示固定电话线接口,4表示电话机话机接口,5表示电源接口;
图4是本发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第二种外部结构的示意图,6表示Reset按键,7表示移动SIM卡预制卡槽,8表示固定电话线接口,9表示电话机话机接口,10表示电源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本发明一种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该应用方法包括:
S1,通过云端交换平台,建立移动终端与通信管理终端的绑定连接;具体按照下述步骤实现:
A1,用预先注册的用户ID,通过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软件登录所述云端交换平台,然后将通信管理终端的ID发送给云端交换平台;
A2,云端交换平台判断接收到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如果合法进入A3,如果不合法,将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不合法的提示消息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显示的当前界面;
A3,在云端交换平台中,建立所述用户ID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一对一绑定连接。
S2,在云端交换平台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S3,实现所述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间,还存在下述步骤:
绑定连接成功建立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将其所辖号码P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中,然后移动终端通过APP应用软件,将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发送到云端交换平台。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A1中,通过扫描通信管理终端携带的二维码或者手工输入的方式,所述通讯APP获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ID。
步骤S1还包括:云端交换平台接收并存储智能移动手机通过通讯APP将与通信管理终端成功建立一对一绑定关系的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A2中,判断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的标准是: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一致,则合法;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不一致,则不合法。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所述号码P包括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连接的固定电话的固定电话号、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上的移动SIM卡携带的电话号码;
其中,所述通信管理终端通过固定电话线接口与所述固定电话的PSTN固定电话线连接、通过话机接口与固定电话的电话机话机连接,所述移动SIM卡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预制读卡槽中。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所述双向转接具体包括:
第一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接听,向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呼入的主叫号码;具体实现为,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
第二种转向: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接听,向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呼入的主叫号码;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W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通信连接;
第三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或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
情况一、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W;
情况二、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P中的固定电话的电话号码。
结合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了APP应用软件的移动终端、云端交换服务端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双向通信连接;以下详细介绍系统中的各个设备:
(一)通信管理终端
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包括:固定电话模块、移动电话SIM卡模块、电话数据库、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
电话数据库,存储连接在固定电话模块上和移动电话SIM卡模块上的电话的信息和从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其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固定电话模块,连接固定电话、接收并将固定电话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云端交换服务端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移动电话SIM卡模块,连接移动电话SIM卡,并将移动电话SIM卡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
控制模块,将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电话信息发送给云端交换服务端,或将从云端交换服务端接收到的指令信息发送给所述固定电话模块或移动电话SIM卡模块;
电源模块,与市电连接,为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提供电源。
参照图3和图4,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电源设置包括12V、2A的DC IN接口或者为5V、2A的Micro USB接口。移动SIM卡预制卡槽包括:SIM卡卡槽、MicroSIM卡卡槽和nano SIM卡卡槽。
(二)安装了APP应用软件的移动终端和云端交换服务端
1、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访问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
2、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包括:
(1)注册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用户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输入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为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ID;用户ID可以为手机号码。当然,用户还可以输入其他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姓别、地址、邮箱等,方便对用户进行更全面的管理维护。
(2)登录模块,用于实现用户登录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的功能;
(3)绑定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所述用户ID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将所述用户ID与通信管理终端ID进行绑定,具体按照下述步骤,:
C1,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用户输入的通信管理终端ID,并判断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则进入C2;如果不合法,则进入C3;
C2,建立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与所述用户ID的绑定连接;
C3,将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不合法的提示消息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显示的当前界面。
(4)第一查询模块,用于当用户通过所述登录模块登录到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通过查找所述绑定模块,获得与登录用户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并将查询到的通信管理终端ID推送到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
(5)第二查询模块,用于当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所显示的通信管理终端ID被点击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即接收到对所述用户ID用在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的电话信息进行实时查询的请求消息;
(6)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所辖的固定电话和/或移动电话SIM卡接收的电话信息;
(7)转接模块,建立所述用户ID所在电话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双线通信转接,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将从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电话信息传递给用户预先设定的接收电话信息的通信管理终端或移动终端上。
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1、用户多号卡时不需要携带多只手机或购买双卡双待手机,同样实现双开同时待机功能。
2、除解决移动电话待机外,还可解决固定电话转接至手机功能。
3、用户出国时可以实现号卡在国内待机,而手机可在国外接打,并收发短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应用方法包括:
S1,通过云端交换平台,建立移动终端与通信管理终端的绑定连接;
S2,在云端交换平台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S3,实现所述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双向转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间,还存在下述步骤:
绑定连接成功建立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将其所辖号码P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中,然后移动终端通过APP应用软件,将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发送到云端交换平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按照下述步骤实现:
A1,用预先注册的用户ID,通过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软件登录所述云端交换平台,然后将通信管理终端的ID发送给云端交换平台;
A2,云端交换平台判断接收到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如果合法进入A3,如果不合法,将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不合法的提示消息发送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软件显示的当前界面;
A3,在云端交换平台中,建立所述用户ID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一对一绑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2中,判断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是否合法的标准是:
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一致,则合法;
接收的通信管理终端ID与预先存储在云端交换平台的序列号不一致,则不合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号码P包括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连接的固定电话的固定电话号、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上的移动SIM卡携带的电话号码;
其中,所述通信管理终端通过固定电话线接口与所述固定电话的PSTN固定电话线连接、通过话机接口与固定电话的电话机话机连接,所述移动SIM卡安装在所述通信管理终端的预制读卡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双向转接具体包括:
第一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接听,向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呼入的主叫号码;具体实现为,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
第二种转向: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接听,向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呼入的主叫号码;
第三种转向: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或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种转向具体实现: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P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通信连接;
第二种转向具体实现:在APP应用软件中设置将号码W的呼入通信连接到通信管理终端的呼出转接路由,所述呼出转接路由通过通讯APP应用软件与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种转向具体实现:
情况一、采用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W;
情况二、采用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作为主叫号码呼出电话,在APP应用软件上设置移动终端所辖号码W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辖号码P的主叫号码为号码P中的固定电话的电话号码。
9.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手机职守应用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安装了APP应用软件的移动终端、云端交换服务端和通信管理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与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双向通信连接;
所述通信管理终端包括:固定电话模块、移动电话SIM卡模块、电话数据库、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
电话数据库,存储连接在固定电话模块上和移动电话SIM卡模块上的电话的信息和从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其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固定电话模块,连接固定电话、接收并将固定电话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云端交换服务端向电话盒发出的指令信息;
移动电话SIM卡模块,连接移动电话SIM卡,并将移动电话SIM卡的来电信息存储到电话数据库;
控制模块,将从电话数据库中获取电话信息发送给云端交换服务端,或将从云端交换服务端接收到的指令信息发送给所述固定电话模块或移动电话SIM卡模块;
电源模块,与市电连接,为所述通信管理终端提供电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访问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
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包括:
注册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用户通过所述APP应用软件输入的注册信息;所述注册信息为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ID;
登录模块,用于实现用户登录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的功能;
绑定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所述用户ID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
第一查询模块,用于当用户通过所述登录模块登录到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通过查找所述绑定模块,获得与登录用户绑定的通信管理终端ID,并将查询到的通信管理终端ID推送到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
第二查询模块,用于当所述APP应用软件的显示界面所显示的通信管理终端ID被点击后,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即接收到对所述用户ID用在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的电话信息进行实时查询的请求消息;
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或所述通信管理终端ID所辖的固定电话和/或移动电话SIM卡接收的电话信息;
转接模块,建立所述用户ID所在电话与通信管理终端ID的双线通信转接,所述云端交换服务端将从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电话信息传递给用户预先设定的接收电话信息的通信管理终端或移动终端上。
CN201510337088.0A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63320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37088.0A CN106332029A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37088.0A CN106332029A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2029A true CN106332029A (zh) 2017-01-11

Family

ID=57732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37088.0A Pending CN106332029A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3202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6442A1 (fr) * 2004-12-21 2006-06-29 Zte Corporation Systeme de commutation pour reseau de communication fixe et mobile et son procede d'implementation
CN1867085A (zh) * 2005-05-19 2006-1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呼叫固定终端的实现方法
CN101076153A (zh) * 2007-07-24 200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转移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634763A (zh) * 2012-08-23 2014-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呼叫响应方法、装置及云端服务器
CN103974210A (zh) * 2014-04-08 2014-08-06 曹茗 一种呼叫转移通知推送的处理方法及服务终端
CN104427637A (zh) * 2013-08-27 2015-03-18 方裕 一种通过网络中转信息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6442A1 (fr) * 2004-12-21 2006-06-29 Zte Corporation Systeme de commutation pour reseau de communication fixe et mobile et son procede d'implementation
CN1867085A (zh) * 2005-05-19 2006-1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呼叫固定终端的实现方法
CN101076153A (zh) * 2007-07-24 200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转移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634763A (zh) * 2012-08-23 2014-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呼叫响应方法、装置及云端服务器
CN104427637A (zh) * 2013-08-27 2015-03-18 方裕 一种通过网络中转信息的装置
CN103974210A (zh) * 2014-04-08 2014-08-06 曹茗 一种呼叫转移通知推送的处理方法及服务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1659A (zh) 基于因特网的文本和视频通信服务的个人识别和交互设备
CN104854852B (zh) 用于为电话通话的语音到文本转录确定语言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47473B (zh) 终端设备、互动语音应答设备、漏接来电提醒系统及方法
CN103475794B (zh) 一种基于VoIP/IM技术的通信系统及其漫游通信方法
CN105049577A (zh) 一种电子名片注册和交换系统以及注册和交换方法
CN103369161A (zh) 一种利用智能漫游终端进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6255074A (zh) 一种群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1662750B (zh) 一种移动终端自动回复来电的方法和系统
CN104883748A (zh) 利用可移动sim网关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JP2009232414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加入者識別符号通知装置
CN104427637A (zh) 一种通过网络中转信息的装置
WO200813660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aming bidirectionally
CN106332029A (zh) 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职守应用方法及系统
CN105472186A (zh) 以号码传递方式而建立的通讯方法与通讯系统
CN102014359B (zh) 使用基于VoIP技术的电话代理装置拨打和接听电话的方法
CN203537566U (zh) 一种通过网络中转信息的装置
CN205453848U (zh) 一种语音群呼系统
CN102694930A (zh) 一种支持用户智能回拨业务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KR102153219B1 (ko) 가입자 식별 모듈이 제거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로 착신된 메시지 및 착신 전화 번호 확인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3634763A (zh) 呼叫响应方法、装置及云端服务器
CN202713621U (zh) 简易的副号码接收短信装置
CN201821403U (zh) 一种电话录音服务系统
CN202713622U (zh) 单卡双待的副号码向异网发送短信装置
CN201504321U (zh) 一种通信服务系统
CN204810562U (zh) 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网络的便携式微型个人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