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1979A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1979A
CN106331979A CN201510358586.3A CN201510358586A CN106331979A CN 106331979 A CN106331979 A CN 106331979A CN 201510358586 A CN201510358586 A CN 201510358586A CN 106331979 A CN106331979 A CN 106331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edia
converged communication
respo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585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扬
蔡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3585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31979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70386 priority patent/WO20162063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6331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19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其中,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所述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本发明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其中,用户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除了手机以外,还有如Pad、笔记本等电子设备。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手机接收到呼叫,但是由于手机所处的状态及位置等原因,使得用户不方便接听手机。例如,当手机处于充电状态,或者手机在距离用户较远的地方时,用户将很不方便接听手机,这对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其中,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所述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
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之前,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
可选的,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之前,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其中,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是第一终端从第二终端返回的媒体更新响应中获取的,所述媒体更新响应是第二终端在接收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后返回的。
可选的,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包括: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还包括: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其中,所述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包括:接收通过第一终端转发的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并将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发送的媒体流通过所述第一终端转发至第二终端。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融合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所述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处理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
可选的,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其中,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是第一终端从第二终端返回的媒体更新响应中获取的,所述媒体更新响应是第二终端在接收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后返回的。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其中,所述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包括:接收通过第一终端转发的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并将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发送的媒体流通过所述第一终端转发至第二终端。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融合通信设备,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包括通信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其中,该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并向与融合通信设备相关联的第一终端转发该应答指令,最后建立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本发明将接收呼叫的第一终端关联融合通信设备,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发起呼叫的第二终端建立传输媒体流的连接,从而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接听第二终端的呼叫,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之一;
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融合通信设备分别与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注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流程图之一;
图6表示针对图5中交互流程图的SIP消息流程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之二;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融合通信设备分别与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注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流程图之二;
图9表示针对图8中交互流程图的SIP消息流程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将接收呼叫的第一终端关联融合通信设备,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发起呼叫的第二终端建立传输媒体流的连接,从而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接听第二终端的呼叫,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该通信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具体的,该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步骤102,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以使得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
步骤103,建立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建立自身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具体的,在融合通信设备建立自身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之后,融合通信设备可以接听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
本发明通过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并向与融合通信设备相关联的第一终端转发该应答指令,最后建立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本发明将接收呼叫的第一终端关联融合通信设备,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发起呼叫的第二终端建立传输媒体流的连接,从而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接听第二终端的呼叫,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之一,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
在本步骤中,具体的,在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之前,第二终端首先发起呼叫,并将呼叫请求发送到注册服务器,然后注册服务器将呼叫请求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回复振铃消息,最后注册服务器转发振铃消息到第二终端,此时,用户可以请求在融合通信设备上进行应答,即发送一应答指令到融合通信设备。可选的,用户可以直接输入应答指令,也可以在接收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之前,第一终端通知融合通信设备有呼叫进入(可以在融合通信设备上设置振铃消息),即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接收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也可以先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具体的,该应答指令是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的指令,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具体的,在预先建立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后,融合通信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发送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应答的设置信息,但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设置信息可以是用户发起,同样也可以是融合通信设备发起,当是融合通信设备发起时,可以根据融合通信设备的操作状态,如融合通信设备的屏幕是否点亮等。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融合通信设备是指具有多媒体能力且同时具备通信能力的设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指具有通信能力的终端类用户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类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用户智能设备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指接收呼叫的终端,第二终端指发送呼叫的终端,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过注册服务器进行信令的传输。此外,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设有多个网络接口,具体的,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具有两种网络接口关系,下面,具体介绍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两种网络接口关系。
如图3所示,为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根据图3所示,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设有第一控制接口,该第一控制接口用于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控制,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接听呼叫。相对的,关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信令,通过注册服务器和第一终端之间的现有信令接口以及注册服务器和第二终端之间的现有信令接口进行传输,且信令可以承载在第一终端、第二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多种网络连接,如蓝牙、WLAN和近场通信(NFC)等。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预设有第一媒体接口,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第一媒体接口可以用于接听呼叫的上下媒体流,在图3中,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与第二终端进行媒体流的传输。
如图4所示,为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根据图4所示,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设有第一控制接口,该第一控制接口与图3中的第一控制接口的作用相同,在此不再做叙述。此外,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还预设有第一媒体接口,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预设有第二媒体接口。在本图所表示的连接方式中,融合通信设备接听呼叫的媒体流可以由第一终端进行复制转发,第一终端可以通过第一媒体接口和第二媒体接口将媒体流进行复制转发。具体的,第一终端可以作为无线路由器,向融合通信设备提供无线的方式,此时,媒体流可以通过第一终端,但是第一终端只是作为路由器使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媒体流也可以认为还是在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连接,即图4所表示的连接方式只是图3所表示的连接方式的一个变换。
步骤201,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将融合通信设备自身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
步骤202,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具体的,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的过程为:
首先第一终端根据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媒体更新请求后将该媒体更新请求转发至第二终端;然后第二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媒体更新响应,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媒体更新响应后将该媒体更新响应转发至第一终端,其中,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更新响应中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最后第一终端将媒体更新响应中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发送至融合通信设备,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
步骤102,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用户输入的应答指令,以使得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
步骤203,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在本步骤中,融合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具体的,参见图3的连接方式,融合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媒体接口与第二终端建立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中除了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以外,还携带有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那么还可以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对应的部分媒体流的连接。
如图5所示,为融合通信设备分别与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注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流程图之一。下面参照图5,对图2中的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第二终端发起呼叫,并将呼叫请求发送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将呼叫请求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回复振铃消息,注册服务器转发振铃消息到第二终端,此时,用户请求在融合通信设备上应答,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该应答指令为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的指令,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然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融合通信设备自身的媒体描述,当第一终端接收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媒体更新请求后将该媒体更新请求转发至第二终端;第二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媒体更新响应,其中,媒体更新响应中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媒体更新响应后将该媒体更新响应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将媒体更新响应中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发送至融合通信设备,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
最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第一终端接收到应答指令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呼叫应答消息,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呼叫应答消息后将该呼叫应答消息转发至第二终端,此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起了信令面,又由于融合通信设备接收了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因此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能够建立起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中除了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以外,还携带有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那么还可以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对应的部分媒体流的连接。具体的,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同样可以参照图3中的第一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在本实施例中,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直接建立了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直接接收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6所示,为针对图5中交互流程图的SIP消息流程图。
下面参照图6,对图5中的交互流程图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第二终端发起呼叫,并将INVITE请求发送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将INVITE请求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回复180振铃消息,注册服务器转发180振铃消息到第二终端,此时,用户请求在融合通信设备上应答,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该应答指令为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的指令,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然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融合通信设备自身的媒体描述,当第一终端接收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UPDATE请求,注册服务器接收到UPDATE请求后将该UPDATE请求转发至第二终端;第二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2000K媒体更新响应,其中,2000K媒体更新响应中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注册服务器接收到2000K媒体更新响应后将该2000K媒体更新响应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将2000K媒体更新响应中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发送至融合通信设备,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
最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第一终端接收到应答指令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2000K呼叫应答消息,注册服务器接收到2000K呼叫应答消息后将该2000K呼叫应答消息转发至第二终端,此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起了信令面,又由于融合通信设备接收了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因此第二终端和融合通信设备之间能够建立起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中除了携带有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以外,还携带有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那么还可以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第一终端的媒体描述对应的部分媒体流的连接。具体的,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同样可以参照图3中的第一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之二,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
步骤102,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
步骤301,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
在本步骤中,第一终端作为媒体流传输的中介,当第二终端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同样的,当融合通信设备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将媒体流转发至第二终端。具体的,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同样可以参照图4中的第二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如图8所示,为融合通信设备分别与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注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流程图之二。下面参照图8,对图7中的通信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第二终端发起呼叫,并将呼叫请求发送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将呼叫请求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回复振铃消息,注册服务器转发振铃消息到第二终端,此时,用户请求在融合通信设备上应答,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该应答指令为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的指令,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然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第一终端接收到应答指令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呼叫应答消息,注册服务器接收到呼叫应答消息后将该呼叫应答消息转发至第二终端,此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起了信令面,并建立起了传输媒体流的连接。
最后,通过第一终端,即利用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作用,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具体的,当第二终端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同样的,当融合通信设备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将媒体流转发至第二终端。
具体的,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同样可以参照图4中的第二种网络接口关系图。
在本实施例中,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了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使得融合通信设备可以间接的接收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9所示,为针对图8中交互流程图的SIP消息流程图。下面参照图9,对图8中的交互流程图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第二终端发起呼叫,并将INVITE请求发送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将INVITE请求转发至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回复180振铃消息,注册服务器转发180振铃消息到第二终端,此时,用户请求在融合通信设备上应答,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该应答指令为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发起的呼叫进行应答的指令,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然后融合通信设备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第一终端接收到应答指令后,第一终端向注册服务器发送2000K呼叫应答消息,注册服务器接收到2000K呼叫应答消息后将该2000K呼叫应答消息转发至第二终端,此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起了信令面,并建立起了传输媒体流的连接。
最后,通过第一终端,即利用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作用,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具体的,当第二终端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同样的,当融合通信设备发送媒体流时,融合通信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一终端的复制转发,将媒体流转发至第二终端。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融合通信设备。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其中,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第一发送模块402,用于向第一终端转发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处理模块403,用于建立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
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其中,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是第一终端从第二终端返回的媒体更新响应中获取的,媒体更新响应是第二终端在接收到第一终端根据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后返回的。
可选的,处理模块403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可选的,处理模块403还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其中,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包括:接收通过第一终端转发的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并将融合通信设备发送的媒体流通过第一终端转发至第二终端。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融合通信设备,融合通信设备包括通信装置。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融合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所述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
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之前,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融合通信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之前,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其中,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是第一终端从第二终端返回的媒体更新响应中获取的,所述媒体更新响应是第二终端在接收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后返回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还包括:
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其中,所述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包括:
接收通过第一终端转发的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并将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发送的媒体流通过所述第一终端转发至第二终端。
6.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融合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一应答指令,所述应答指令指示在该融合通信设备上对第二终端针对第一终端的呼叫进行应答,其中,第一终端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之间预先建立有关联关系;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转发所述应答指令,以使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呼叫应答消息;
处理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时发送的振铃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至第一终端;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其中,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是第一终端从第二终端返回的媒体更新响应中获取的,所述媒体更新响应是第二终端在接收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融合通信设备的媒体描述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后返回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终端的媒体描述,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直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其中,所述通过第一终端,建立融合通信设备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传输媒体流的间接连接,包括:接收通过第一终端转发的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媒体流,并将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发送的媒体流通过所述第一终端转发至第二终端。
11.一种融合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通信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CN201510358586.3A 2015-06-25 2015-06-25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Pending CN1063319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58586.3A CN106331979A (zh) 2015-06-25 2015-06-25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PCT/CN2016/070386 WO2016206358A1 (zh) 2015-06-25 2016-01-07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58586.3A CN106331979A (zh) 2015-06-25 2015-06-25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1979A true CN106331979A (zh) 2017-01-11

Family

ID=57584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58586.3A Pending CN106331979A (zh) 2015-06-25 2015-06-25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31979A (zh)
WO (1) WO20162063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4546A (zh) * 2017-12-27 2018-07-27 上海未来宽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融合管理方法、存储介质及通信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7319A (zh) * 2011-09-30 2013-04-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转移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WO2014041363A3 (en) * 2012-09-13 2014-05-15 Buckland Tracy Monitoring arrangement for a person
CN104519163A (zh) * 2013-10-07 2015-04-15 王建勤 一种具有电话接听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CN104617975A (zh) * 2015-01-15 2015-05-13 姚晨 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和包含其的智能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885B (zh) * 2005-04-13 201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呼叫代答方法
CN101217703B (zh) * 2008-01-11 2011-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彩铃彩像业务的实现方法
CN102137080B (zh) * 2010-06-30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平台会议融合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7319A (zh) * 2011-09-30 2013-04-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转移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WO2014041363A3 (en) * 2012-09-13 2014-05-15 Buckland Tracy Monitoring arrangement for a person
CN104519163A (zh) * 2013-10-07 2015-04-15 王建勤 一种具有电话接听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CN104617975A (zh) * 2015-01-15 2015-05-13 姚晨 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和包含其的智能通信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4546A (zh) * 2017-12-27 2018-07-27 上海未来宽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融合管理方法、存储介质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206358A1 (zh)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3572B (zh) 为在线通信会话注册客户计算设备
US20070263560A1 (en)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 group set-up and handling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US20060040692A1 (en) System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short-range initiation of joining and/or transferring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CN104581665B (zh) 一种通话转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26217B (zh) 用于支持联合会话中的多方呼叫的方法
US20160021487A1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850399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2163182A1 (zh) 呼叫转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90374B (zh) 无线通信终端
US8320362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of initiating file transfers from voice endpoints
CN111787496B (zh) 一种手机间转接电话的方法及设备
CN100407669C (zh) 一种网络监听处理方法及系统
US20070004439A1 (en) Character/data transmitting/receiving system, terminal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character/data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used therein
CN102932564B (zh) 一种融合VoIP/IM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代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20060040690A1 (en) Method of providing PoC ser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00133927A (ko) 멀티-모드 이동 단말을 위한 일관성 있는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CN1063319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融合通信设备
US20200186636A1 (en) Enabling call transfer using headset
CN101197888B (zh) 实现非智能sip终端呼叫等待选择挂机的方法和系统
JP2001352341A (ja) 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CN104104877B (zh) 图像拍摄中的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767754A (zh) 为在线通信会话注册客户计算设备
WO2023025150A1 (zh) 一种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KR100908046B1 (ko) 복수 계정을 갖는 VoIP/V2IP 단말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통화 방법
CN11746008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用户设备、网元、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