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77255A -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77255A
CN106277255A CN201610829897.8A CN201610829897A CN106277255A CN 106277255 A CN106277255 A CN 106277255A CN 201610829897 A CN201610829897 A CN 201610829897A CN 106277255 A CN106277255 A CN 106277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runnion
body refuse
hydraulic circulation
flocculation ba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98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先龙
陈影
林钢
郑鱼
俞万云
杨云星
李庚�
郝前进
陈华胜
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8298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772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277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77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性大,降低药耗能耗,在实际运行中,将更加适应水量、水质的变化,降低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成本的循环型澄清池。本发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原水从池底的进水管进入,先经喷嘴、喇叭口,高速喷入喉管,因此在喉管下部喇叭口附近形成真空而吸入大量回流泥渣,回流泥渣与原水在喉管中剧烈混合反应后,然后进入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中;从第二絮凝池溢出的泥渣和原水的混合液,在沉淀区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收集后外排,沉淀的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自动排泥管,另一部分被喉管吸入,进入反应系统而不断循环。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污水泥渣处理的循环型澄清池,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背景技术
澄清池是集混凝沉淀于一体的水处理构筑物,主要用于给水处理,也有用在废水的;水力循环澄清池作为泥渣循环型澄清池的一种形式,能同时实现混凝剂与原水的混合、反应和絮体沉淀分离三个过程;当水泵提升后的原水(投加混凝剂后)高速通过喷嘴时,在水射器喷嘴和喉管周围会形成负压,从而将周围的大量回流泥渣吸入喉管,并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和回流泥渣的充分接触、混凝反应,颗粒间的吸附作用得以加强,絮凝作用更加充分,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澄清效果。
传统水力循环澄清池具有池体构造简单,没有机械搅拌机等设备,施工和维护均简单方便等优点,然而也存着耗能大,适应能力差等缺点,如果在传统的水力循环池基础上进行些改造,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它存在的一些缺点,更好的发挥优势,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传统水力循环澄清池有以下缺点:(1)产水能力较小,适应水量、水质变化能力差:水力循环澄清池各部分的设计参数均是在要求的设计流量下,控制一点儿流速,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的设计,对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带来的混凝沉淀效果均达不到设计时的要求;例如水量变小时,喷嘴处的流速下降,回流泥渣量减小,带来混凝反应效果变差,影响出水水质,而流量增大,又会带来反应水流紊动激,形成的絮体易破碎,而沉淀区流量增大也会带来翻泥,跑泥等问题,使出水情况变差,也就限制了产水能力的提高;(2)泥渣外排量难以控制: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排泥为定期的人工控制。但因人为因素的影响,污泥的控制环节多,经常会造成循环泥渣量不足,或是旧泥渣量过剩,造成出水跑泥等问题;(3)出水表面负荷不均,带来出水效果不稳定:由于圆形池辐流集水槽的布置,造成池体表面负荷在竖起方向上不均,经测定,近池体圆心侧1/3的池体面积,集水出流负荷高达总出水负荷2/3,剩余2/3面积的池体面积,负荷只有1/3,表面负荷不均限制了产水量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性大,能够达到稳定出水水质、单池产水量和降低药耗能耗的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将更加适应水量、水质的变化,降低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成本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本发明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原水从池底的进水管进入,先经喷嘴、喇叭口,高速喷入喉管,因此在喉管下部喇叭口附近形成真空而吸入大量回流泥渣,回流泥渣与原水在喉管中剧烈混合反应后,然后进入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中;从第二絮凝池溢出的泥渣和原水的混合液,在沉淀区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收集后外排,沉淀的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自动排泥管,另一部分被喉管吸入,进入反应系统而不断循环;原水流量与泥渣回流量之比,一般为1:2~1:4,喉管和喇叭口的高低可用池顶栏杆处的升降阀调节。
所述的第一絮凝池为:其内设有格网强化反应器,于第一絮凝池内喉管上1/3处,自下而上设80×80×10mm,100×100×10mm,150×150×10mm筛网,三层格网各间距300mm;第一絮凝池来水依次通过设在通道的格网强化反应器,形成小旋涡流,强化了水流的涡流扰动,缩短了反应时间,强化了反应程度。
所述的集水槽为为:不等距孔口集水,不锈钢材质,美观实用,耐腐蚀耐氧化性强;不等距孔口设置,符合辐射出水的水力要求,提高了池体表面负荷的均匀性。
所述的自动排泥管为:其上增设自动排泥阀切换分支管路,用于固定时间设定实现排泥的自动控制,该措施使得排泥时间及时、准确,排泥效果好,解决了污泥因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出水水质,保持澄清池系统达到稳定的处理效果。
所述的沉淀区分离室为:其内加设蜂窝斜管填料,加设的蜂窝斜管填料一方面起到稳流作用,减小水流雷诺数,增大了沉淀面积,减小了沉淀区的表面负荷,从而增大沉淀效率;另一方面蜂窝斜管填料孔内沉淀滑下的泥渣,在蜂窝斜管填料下部形成轻微的纵向循环,悬浮泥渣层的矾花得以再碰撞、加强了絮凝网捕卷扫的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不会被水流带出清水区,达到高效澄清效果,能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提高产水量;蜂窝斜管填料直径为50mm,斜长1000mm,按装倾角为60,聚丙烯材质,可提高3~5倍的液面面积,使液面负荷可达8.0~10m3/(m2·h)。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与传统水力循环澄清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喷嘴直径由原设计的110mm更换150mm,如果保证喷嘴流速不变,喷嘴流量可提高80%,而在原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流速可减小到4m/s,这就使得喷嘴的水头损失大为减小,明显降低了水泵能耗。(2)在水力循环澄清池第一絮凝池增设格网强化反应器,于第一反应室内喉管上1/3处,自下而上设80×80×10mm,100×1 00×10mm,150×150×10mm筛网,三层格网各间距300mm;第第一絮凝池来水依次通过设在通道的网格,形成小旋涡流,强化了水流的涡流扰动,缩短了反应时间,强化了反应程度。(3)沉淀区分离室加设有蜂窝斜管填料:加设蜂窝斜管填料,一方面起到稳流作用减小水流雷诺数,增大了沉淀面积,减小了沉淀区的表面负荷,从而增大沉淀效率;另外斜管孔内沉淀滑下的泥渣,在斜管区下部形成轻微的纵向循环,悬浮泥渣层的矾花得以再碰撞、加强了絮凝网捕卷扫的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不会被水流带出清水区,达到高效澄清效果,能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提高产水量,采用的蜂窝斜管填料直径为50mm,斜长1000mm,安装倾角为60,聚丙烯材质;可提高3~5倍的液面面积,使液面负荷可达8.0~10m3/(m2·h)。(4)辐射的集水槽改为不等距孔口集水槽:将辐射式混凝土制孔口集水槽改为不等距孔口集水槽,不锈钢材质,美观实用,耐腐蚀耐氧化性强,不等距孔口设置,符合辐射出水的水力要求,提高了池体表面负荷的均匀性。(5)改造了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排泥系统:在原自动排泥管上增设自动排泥阀切换分支管路,用于固定时间设定实现排泥的自动控制,该措施使得排泥时间及时、准确,排泥效果好,解决了污泥因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出水水质、保持澄清池系统达到稳定的处理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升降阀1、池顶栏杆2、集水槽3、蜂窝斜管填料4、自动排泥阀5、自动排泥管6、喉管7、喇叭口8、进水管9、喷嘴10、第二絮凝池11、沉淀区分离室12、第一絮凝池13、格网强化反应器1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原水从池底的进水管9进入,先经喷嘴10、喇叭口8,高速喷入喉管7,因此在喉管7下部喇叭口8附近形成真空而吸入大量回流泥渣,回流泥渣与原水在喉管7中剧烈混合反应后,然后进入第一絮凝池13、第二絮凝池11中;从第二絮凝池11溢出的泥渣和原水的混合液,在沉淀区分离室12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3收集后外排,沉淀的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自动排泥管7,另一部分被喉管9吸入,进入反应系统而不断循环;原水流量与泥渣回流量之比,一般为1:2~1:4,喉管9和喇叭口10的高低可用池顶栏杆2处的升降阀1调节。
所述的第一絮凝池13为,其内设有格网强化反应器14,于第一絮凝池13内喉管8上1/3处,自下而上设80×80×10mm,100×1 00×10mm,150×150×10mm筛网,三层格网各间距300mm;第一絮凝池13来水依次通过设在通道的格网强化反应器14,形成小旋涡流,强化了水流的涡流扰动,缩短了反应时间,强化了反应程度。
所述的集水槽3为:不等距孔口集水槽3,不锈钢材质,美观实用,耐腐蚀耐氧化性强;不等距孔口设置,符合辐射出水的水力要求,提高了池体表面负荷的均匀性。
所述的自动排泥管6为:其上增设自动排泥阀5切换分支管路,用于固定时间设定实现排泥的自动控制,该措施使得排泥时间及时、准确,排泥效果好,解决了污泥因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出水水质,保持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达到稳定的处理效果。
所述的沉淀区分离室12为:其内加设蜂窝斜管填料4,加设的蜂窝斜管填料4一方面起到稳流作用,减小水流雷诺数,增大了沉淀面积,减小了沉淀区分离室12的表面负荷,从而增大沉淀效率;另一方面蜂窝斜管填料4孔内沉淀滑下的泥渣,在蜂窝斜管填料4下部形成轻微的纵向循环,悬浮泥渣层的矾花得以再碰撞、加强了絮凝网捕卷扫的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不会被水流带出清水区,达到高效澄清效果,能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提高产水量;蜂窝斜管填料4直径为50mm,斜长1000mm,按装倾角为60,聚丙烯材质,可提高3~5倍的液面面积,使液面负荷可达8.0~10m3/(m2·h)。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原水从池底的进水管进入,先经喷嘴、喇叭口,高速喷入喉管,因此在喉管下部喇叭口附近形成真空而吸入大量回流泥渣,回流泥渣与原水在喉管中剧烈混合反应后,然后进入第一絮凝池、第二絮凝池中;从第二絮凝池溢出的泥渣和原水的混合液,在沉淀区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收集后外排,沉淀的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自动排泥管,另一部分被喉管吸入,进入反应系统而不断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絮凝池,其内设有格网强化反应器,于第一絮凝池内喉管上1/3处,自下而上设80×80×10mm,100×100×10mm,150×150×10mm筛网,三层格网各间距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为不等距孔口集水槽,不锈钢材质,美观实用,耐腐蚀耐氧化性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排泥管,其上增设自动排泥阀切换分支管路,用于固定时间设定实现排泥的自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分离室,其内加设蜂窝斜管填料,蜂窝斜管填料直径为50mm,斜长1000mm,按装倾角为60°,聚丙烯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原水流量与泥渣回流量之比,一般为1:2~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喉管和喇叭口的高低可用池顶栏杆处的升降阀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嘴直径为100mm。
CN201610829897.8A 2016-09-18 2016-09-18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Pending CN1062772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29897.8A CN106277255A (zh) 2016-09-18 2016-09-18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29897.8A CN106277255A (zh) 2016-09-18 2016-09-18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77255A true CN106277255A (zh) 2017-01-04

Family

ID=5771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9897.8A Pending CN106277255A (zh) 2016-09-18 2016-09-18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7725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0315A (zh) * 2017-01-17 2017-06-13 崔炜 一种有机废水耦合式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9939491A (zh) * 2019-03-15 2019-06-28 绍兴亮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高效率净水设备及其过滤方法
CN113968641A (zh) * 2021-06-25 2022-01-25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4609A (zh) * 2009-05-25 2009-10-28 华东交通大学 涡旋网格澄清池及其用于水处理中提高混凝反应及沉淀效果的澄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4609A (zh) * 2009-05-25 2009-10-28 华东交通大学 涡旋网格澄清池及其用于水处理中提高混凝反应及沉淀效果的澄清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0315A (zh) * 2017-01-17 2017-06-13 崔炜 一种有机废水耦合式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6830315B (zh) * 2017-01-17 2020-07-14 崔炜 一种有机废水耦合式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9939491A (zh) * 2019-03-15 2019-06-28 绍兴亮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高效率净水设备及其过滤方法
CN113968641A (zh) * 2021-06-25 2022-01-25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CN113968641B (zh) * 2021-06-25 2022-06-17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2050B (zh) 一种立式内循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US20200147621A1 (en) Composite ozone flotation integrated device
CN107840453A (zh) 一种厌氧反应器
CN109824186A (zh) 通过负压提升矿物质砂循环高速沉淀池工艺
CN104941265A (zh) 旋流预沉高效分离泥沙澄清池及处理工艺
CN106277255A (zh) 一种高效水力循环澄清池
CN102424488B (zh) 基于微涡旋絮凝基础上的组合工艺农村净水装置
CN208320064U (zh) 一种用于浊度变化较大的自适应水力旋流沉沙装置
CN206901921U (zh) 一种市政污水回用装置
CN206901980U (zh) 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
CN105804200A (zh) 一种分片截流在线处理排放系统
CN202785864U (zh) 一种双向进水高密度澄清池
CN107986440A (zh) 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的uasb高效厌氧池
CN209113636U (zh) 一体化芬顿反应器
CN207031054U (zh) 一种适用于分散污水排水特性的小型混凝沉淀池
CN216537028U (zh) 一种沉淀池的排水系统、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5516676U (zh) 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澄清池
CN107827233A (zh) 一种厌氧反应器
CN107952263A (zh) 一种用于浊度变化较大的自适应水力旋流沉沙方法
CN108083551A (zh)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
CN207567075U (zh) 一种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
CN203451279U (zh) 一种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装置
CN207512045U (zh) 一种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7845345U (zh) 自带沉淀区的芬顿反应器
CN207187200U (zh) 一种周边进水型污水处理沉淀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